持之以恆

持之以恆

惟雯說故事

 

一個少年向陶淵明求教「求學」之道。

 

陶淵明帶他來到田邊,指著尺把高的稻禾問:「你仔細瞧瞧,看它現在是否在長高呢?」

少年蹲下目不轉睛地盯著禾苗,看了半天,說:「沒看見長高啊。」

陶淵明反問:「真的沒看見長高嗎?那麼,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樣變成尺把高的呢?」

 

少年不解地搖頭。

陶淵明開導說:「其實這禾苗每時每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沒觀察到。讀書學習也是這樣。知識的增長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自己都覺察不到。但只要勤學不輟,持之以恆,就會由知之不多變為知之甚多。
所以,有人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一塊大磨石問:「你看那磨石,為什麼會出現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

少年答:「那是磨損的。」

陶淵明又問:「那你可曾見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損成這樣的呢?」

 

少年說:「不曾見過。」

陶淵明又進一步誘導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鐮、磨鋤,久而久之,磨損而成。由此可見,「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一旦間斷,所學知識就會不知不覺地慢慢忘掉。」

 

陶淵明循循善誘的開導,使少年悟到了為學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的道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必須要有恆心。那麼,什麼是恆心呢?

 

所謂恆心,就是一種持久力,也包括耐挫力和抗干擾能力,這是一種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心理傾向。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寫字,也用盡18缸水,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李時珍共花了31年功夫,讀了800多種書籍,寫了上千萬字筆記,遊歷了7個省,收集了成千上萬個單方,為了解一些草藥的解毒效果,還吞服了一些劇烈的毒物,最後寫成了中國醫藥學的輝煌巨著——《本草綱目》。

 

可見鐵杵磨成針、滴水穿透石都非一日之功,唯有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方才能夠積沙成塔。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