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感恩節

中國感恩節

惟雯說故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為「春分」後的第十五日,約在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正是萬物潔淨,花卉草木萌芽,大地呈現一片氣清景明的氣氛中,故稱「清明」。

 

相傳「寒食節」為清明節前一或二日,緣自於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當年躲避殺身之禍,曾受到介之推割腿股肉、療飢病之恩德,惟於登基封官時,卻獨漏介之推,而後介之推便隱跡山林。

晉文公為讓介之推出山受封,而放火燒山,未料介之推不為所動、抱樹燒死。

晉文公為此懊悔不已,便將此樹砍來作木屐,常對著木屐感嘆「悲呼足下」,足下一詞便由此而來,而定是日「禁火」,以紀念介之推,故大家皆冷食,漸演變出「寒食節」。

 

「寒食」乃禁炊習俗,古代時,於該日踏青掃墓,並折柳枝插在身上,返家後於門上「插柳」,一是避邪,一是取其勸人「青春須及時」之意,但該習俗已漸消失。

唐代也有寒食節「墓祭」的習俗,但因寒食的習俗大家並不習慣,因而逐漸被清明的墓祭掃墓所掩蓋且取代。

 

而清明時節的現代意義,更在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當我們佇立在祖先和親人的墳前,才能明白了: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默然靜立塋冢,或許你便能會追尋到這個答案。

 

你來自父母,父母來自祖父母,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

開枝散葉,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落葉終歸「根」,而飲水終思「源」。這種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生者尋根,葉落歸根,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難怪有人說,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

 

不管是誰,多麼偉大,這世間終將忘記你的存在,「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豈能事事如意,但求無愧於心!

紅塵滾滾、功名利祿,如果你過於執著、拿不起放不下,為權、為錢、為名、為情黯然神傷,不妨清明時分去掃墓,那裡,自有另一種答案,讓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難怪有人說,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當你明白了「從哪來、到哪去」,「我是誰」似已豁然開朗!

這樣一來,來到這世間,你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

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樂然、坦然。

 

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遊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種精神。所以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