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石鋪路2:音樂
楊惟婷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
一、音樂的起源
很久很久以前……,也不知道是那個原始部落的人就這麼開始哼了起來,這就是音樂的「起頭」,這個哼唱,經過許多世代自然地流傳下來了,從古至今,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在那遠古以前是怎麼開始的?
或許我們可以從現有的20世紀音樂開始,逐步循著它的痕跡往前尋覓音樂的源頭:20世紀、19世紀、18、17……,一直到古希臘羅馬時代;然後再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追溯到古代的大河文明,如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到漫長的史前時代裡,我們堅信音樂早已存在了!
儘管沒有科學證據可以佐證音樂的起源,但是卻有不少神話故事提到過這個問題。它們幾乎都認定,音樂是神所創造的,是神把它當作禮物送給人類的。
這其中最有名的要屬希臘神話故事中,天帝宙斯登基開始統治宇宙與創造音樂的那一段——-話說當偉大的宙斯推翻他父皇的統治,自立為宇宙第一主神時,曾經施法將宇宙重新整頓調配了一番,此時肅立於兩側的諸神莫不被宙斯高超的法力嚇得瞠目結舌。法力施畢,宙斯頂著高傲的鼻子,拍拍手意猶未盡地詢問諸神,這宇宙是否還缺了什麼東西?眾天神一回神,趕緊答道:「啊!我偉大的天帝啊!這宇宙還缺了可以讚美您宙斯的偉大與宇宙形成的聲音。」宙斯想想,覺得有理,於是就和記憶女神姆內摩斯內生下了九個繆思女神,負責掌管文學與藝術。每當奧林帕斯山上的神殿有聚會或慶典時,繆思女神就會在一旁表演歌舞助興,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奧爾菲斯則擔任樂師,負責彈琴伴奏。
至於音樂是如何從天上神間傳到地上人間的呢?
有人認為是奧爾菲斯帶給人類的,因為他彈得一手好豎琴,是希臘神話中有名的音樂家,也常被稱為歌曲的發明者。不過也有故事記載,人類藝術的才能是從繆思女神來的。例如偉大的希臘詩人荷馬(Homeros, 西元前8世紀)在他的敘事詩《奧狄賽》中就曾經提到,繆思女神被宙斯派到人間,為得是要教導人們歌唱等藝術,所以當時的人對歌者也懷著崇高的敬意。他們相信,這些歌者得到了繆思女神的真傳,使人間從此充滿歡愉的樂聲與藝術的教化。
姑且不論神話是如何記載,如果我們單用理智判斷,基本上音樂學家和文化學家都相信,音樂的歷史應該是和人類的文化一樣悠久的。
如果我們不單單把音樂看作是人類才有的天賦的話,那麼音樂很可能早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於大自然中了,這其中最好的證明莫過於鳥鳴。通常鳥的叫聲高低起伏,啁啾婉囀,細聽之下,宛如與同類喃喃地交流溝通著。事實上也有實驗指出,某些種類的鳥(例如畫眉鳥),不但可以直接模仿牠所聽到的聲音,還可以把不同片段的曲調連接起來,所以儘管人類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但是在他們的文學或日常用語中,都不約而同地將鳥鳴比喻成「鳥兒在歌唱」。
由此可見,「鳥兒會唱歌」是一個全世界都承認的現象。這個現象也引起了生物進化論大師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注意,刺激他去思考音樂起源的問題。在《人類的起源》(1871) 一書中,達爾文認為音樂應該是從模仿動物的聲音與動作開始,特別是對鳥類的叫聲。這個現象尤其可以在許多原始部落的狩獵儀式中看到。在許多原始部落的祭典中,人們常常在歌唱跳舞之餘,加入一些模仿動物叫聲或動作的片段,足見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音樂靈感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的。
不過這當然不是唯一解釋音樂起源的理論,歷史學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1744-1803)及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等人就認為音樂是從語言自然衍生來的,因為只要我們把聲調拉長,加強它們的抑揚頓挫並賦予自然的情感,語言就變成音樂了。
所以音樂也可以被視為是語言的一種擴充,而且相較之下,音樂比語言還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例如在原始部落的祭典儀式中,音樂常用來驅邪召靈,似乎具有某種法力,可以連接人與周遭環境中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也贊成這種說法。他覺得從語言中可以衍生出一些不同的表達方式,其中一種可能就是音樂的雛型,也就是今天音樂的祖先。
此外,以史頓夫(Carl Stumpf, 1848-1936)為首的一批學者主張所謂的通訊理論,認為音樂的產生,是因為它具有像旗語或火把一般的通訊功能,例如深山裡的獵人通常都是藉由固定的聲音信號來傳話,有時喊叫,有時吹口哨或吹某種固定的樂器。它們雖然都是一些簡單的聲音訊號,卻是構成音調的基本條件,因為不論是喊叫、吹口哨或吹樂器,當嘴唇的形狀和聲帶的肌肉一有鬆弛或緊繃的變化時,自然就會有不同音高的產生,而曲調似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了。
經濟社會學家彼謝爾(Karl Bucher,1847-1930)則認為音樂應該是源自於節奏。他指出在原始社會中,工具的使用還不像今天這麼發達,因此許多工作必須靠人們的集體合作才能完成,例如要運送一塊大石頭時,所有的人必須在同一時間一起出力,大家動作一致,發出共同的呼吸節奏,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這個原理我們今天還是可以從划龍舟或拔河比賽中體會得到。
同樣地,在原始部落的祭典儀式中,當一群人以祭品為中心圍成一個圈圈舞動時,節奏也自然而然地存在人們之間。彼謝爾相信,原始音樂的雛型就是從這種收放交替的節奏中發展出來的。這個理論之所以具有說服力,是因為一直到現在,節奏都是構成各種音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可能是不同音樂類型的共同祖先。
自19世紀以來,音樂起源的問題逐漸浮出檯面,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以致於有以上各種理論的陸續產生。不論音樂是從鳥鳴、語言、信號、工作節奏或其他方式而來,我們發現,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除了音樂學家以外,更有其他學科的專家,譬如盧梭是哲學、教育學家,史賓塞是哲學、社會學家,彼謝爾是社會學、經濟學家,達爾文是生物學、人類學家;此外,還有一些文學家與語言學家也都有過相關的理論。
由此可見,音樂可以說是一個包含多方知識的綜合體,甚至連物理學、數學也都牽涉其中。它的起源也因此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與角度來觀察和探索。
關於音樂的起源,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但是每一個理論都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解釋的可能性,同時也引發了讀者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遙想在那洪荒的遠古,第一支曲子出現的景象。或許當我們將這些理論全部結合起來時就已經離答案不遠了。
不過無論如何,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它的起源就像它自己一樣,多少還是帶著藝術的遐思的。
二、音樂的類型
1.古典音樂:
(1)形式嚴謹,訓練有素 (2)優秀的典範 (3)與古希臘或古拉丁語有關 (4)與浪漫(派)(Romantic)的相對立。
在本世紀,“古典音樂”往往用以指稱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相對而言。
2.流行音樂: 之中又可分為好多種—–
(1)鄉村音樂:
鄉村音樂原有西部音樂(WesternMusic)和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之分,今已融而為一。它來源於美國南部山區殘存下來的古老的英國敍事曲,後經納什維爾唱片業的修飾,而打開了通往世界的渠道。
鄉村音樂在現代流行樂的諸多品種中,可說是最穩定、最少變異的種類,傳統始終是創作中壓倒性的因素。如九十年代的鄉村之王 Garth Brooks,與八十年代的鄉村之王Ran Travis之間,實質上並沒有多大的不同。
(2)民謠:
照美國音樂學家羅伯特•希柯克的說法:民謠永遠把重要的論題反映給積極分子。這基本上是對五十年代民謠的一個論述,而這段時間恰恰是民謠最興盛的時期。當時民謠被廣泛地作為抗議社會的一種藝術手段:先是呼喚公民權,再是掀起反戰運動。從形式上講,民謠與鄉村音樂類似,相區別的是它沒有那種鄉下口音,較少拘於成規。
民謠有樸素的美感、清新的音色、民間的氣質和暖暖的人性浸染。
(3)爵士樂:
美國黑人民間音樂和歐洲音樂傳統相交融所產生的一種類型,成於十九世紀末。一個世紀以來爵士樂屢經變革和實驗,其最深刻的特性在於即興的創作和變奏。另外,還有切分節奏(把人們預期的拍子有意地加以擾亂)和憂鬱音階(其具有獨特“滑入的”音高)。大約於本世紀六十年代,爵士樂獲得世界性的影響,歐洲、日本、南美、澳大利亞都出現了自己的爵士樂手和爵士樂創作。
(4)節奏藍調:
黑人民歌藍調(Blues)經過爵士樂的影響和洗禮後,即轉化為節奏藍調(Rhythm of Blues)。它的主流在九十年代分為兩支,一支是強調歌手表現的,載歌載舞、節奏鮮活的黑人舞曲;另一支指以吉它為核心,強調藍調根源的搖滾樂。
(5)搖滾樂:
這個定義初定形時是指“節奏藍調”和“鄉村與西部音樂”相融合的一種風格,但隨著搖滾樂快速地裂變和創新,這個稱謂已與當年所指脫離子系。
如果能對搖滾家族進行一次意在保持純粹的清理,我們可以說搖滾樂手都是一些嚴肅的音樂家,他們以打破舊形式的創新方可獲得在這個家族中的資格,這使搖滾樂成為整個流行音樂體系中最不安分、最複雜多變的一個品種。
搖滾樂強調獨立人格、強調對時代和社會的感受、強調一種不妥協的精神,在對立的年代裏,搖滾樂勇敢地反映了現實,它反抗傳統束縛、反抗政治強權、反抗文化專制;在商業的年代裏,搖滾樂孤身一擊,反商業、反建制、反媚眾、反流行,堪稱阻擋文化工業化的鬥士。
搖滾樂一方面作為“問題音樂”,特別關注社會性、重視歌以載道;另一方面作為音樂本身,特別關注原創、重視新風格的創立。
不過,搖滾樂的反抗性,往往令它的創作者和欣賞者深深困惑,陷於為反而反的作態。其實重要的不是反什麼,而是自己的真實是什麼,搖滾樂是直面現實和人生的音樂。
(6)靈歌:
以聲樂為中心的黑人流行音樂。白人作這種音樂時,往往被戲稱為藍眼靈歌。多數時候,靈歌以黑人宗教音樂的形式,唱以性與愛為題材的情歌,並常常輔之以節奏藍調的要素。
(7)福音歌曲:
世俗性的宗教音樂,區別於教堂制音樂。福音歌曲原是一個狹隘的範疇,專指美國黑人宗教音樂,具有激情和傷感的氣質。如今,這中間的許多作品業已成為這類音樂中傳統的和經典的曲目。
新的創作五花八門儀態萬方,甚至有結合硬式搖滾的——將上帝和搖滾搞到一起,由此可見分口福音歌曲多元化之一斑。
(8)流行美聲歌曲:
以娜娜•莫斯科莉、胡利奧•依格萊西亞斯、安迪•威廉斯等為代表的一類音樂。這些美麗的嗓子喜唱流行樂名作或經典的民歌,其歌唱介乎美聲和流行之間,通常,伴奏亦走中間路線。
(9)電影音樂:
1925年,施特勞斯為他的《玫瑰騎士》電影版把自己的總譜加以改編,可說是較早的電影音樂,這一時期從事這門藝術的出名作曲家有薩蒂和奧涅格。
七十年代以後,將電影配樂單獨抽出製成卡帶或唱片漸成風氣,電影音樂方始成為一門流行音樂。
近幾年盛極一時的電影名作如《齊瓦戈醫生》、《與狼共舞》、《阿甘正傳》等均有電影原聲音樂行世,吸引大眾消費。許多電影音樂具有交響樂的結構和規模,但一般不動用大型管弦樂隊,而主要依靠電子合成器和少量的原聲樂器實現。
(10)電子音樂:
古典式的作曲先以曲譜發表,再經樂隊演出問世。
現代一些作曲家則直接以聲音發表新作,作曲和演奏合二為一。
其中所持僅需一台合成器,外帶一紙唱片合約。
過去交響樂作家一類的角色,如今似乎落到一些合成器演奏家身上,恢宏的篇章全由“一人樂隊”包辦。
電子音樂另有用電子合成器演奏巴赫、改編維瓦爾第之類的舉動。這是較雅的。較俗的一群又可分為三派:
一派著重以電腦探究節奏的奧秘,合成所謂科技舞曲,他們擁有廣大的大眾。
另一派孜孜於噪音、機械、異常性音組織的研究,吸引了搖滾樂迷中極端分子的目光。
還有一派寂寂無名,既不入舞曲也不搖滾,更非合成型交響樂,是遠離人間的奇境;如德國樂隊“橙色夢幻”四個樂章的廣板《時代》(Tangerine Dream《Zelt》),估計極少有人敢完整地聽它;那裏既沒有自然界聽得到的聲音,也沒有人類記憶裏哪怕一片似曾相識的旋律——一種巨大的孤寂,它的征服力是你難以抗拒的。
(11)世界音樂:
實際上就是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近年經由流行音樂界主要是搖滾音樂家的努力,始由封閉走向世界。有原汁原味的民族傳統音樂,如“真實世界”公司(Realworld)的出版物;也有經過歐美音樂交融、修飾後的民族流行音樂,如“芒果”公司(wtango)、“節奏旅行”公司(Rhythm Safari)、 Luaka Bop公司,都是製作此類音樂的重要基地。
(12)新世紀音樂:
更寬泛的提法應是“現代器樂”,新世紀音樂只能充當其中一個子項。如此,克萊德曼的鋼琴小品、保羅•莫利亞的小型協奏,以及當代如雨後春筍的笛蕭曲、豎琴曲、口琴曲、電風琴曲等等等等皆有所歸。
新世紀音樂是大融合的音樂,沒有固定的音樂型態,一曲之間,往往從古典、民族、爵士到搖滾等各個類別間極自然地轉換,大多著意於冥想、夢幻、風景等美感一類。
(13)前衛音樂:
前衛音樂是一系列的邊緣,包括爵士樂邊緣、搖滾樂邊緣、現代器樂邊緣,諸如此類。前衛音樂是實驗性質的,是一小撮,受眾也是一小撮。
就以上所列,後六類音樂都處於交叉地帶,或可稱為中間音樂。
(14)沙發音樂Lounge:
形容那種音樂是讓你在沙發裡慵懶放鬆什麼都不想做的音樂,節奏令人非常放鬆。
(15)至於重金屬heavy metal,硬搖滾hard rock 都是搖滾的支派。
(16)中國傳統音樂:
分為器樂、民歌、曲藝及戲曲四類 。
三、音樂對生活的影響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這句話是150多年前尼采所說的。
因此,生活中沒有音樂,生活中將有過多庸俗。
音樂的欣賞與對美感的認知一樣,是各有所好,但大略而言,均勻、細膩、華麗、有韻味、有意境,除了能提供我們一般的娛樂消遣功能之外,還能擴大我們思考的空間與情感的蘊藉。
因此,精緻的音樂,比如說古典音樂的交響樂或巴洛可時代的樂章,都有相當多的理性成份,我們可以說其中表現的感情是蘊涵在理性的秩序之下的。因此古典音樂相對顯得拘謹與高雅,這種理性的快樂,是最綿長持久的,尤其在現代這種混亂的生活,徬徨茫然的時代,古典音樂的確會有鎮定、撫慰的作用。
音樂,也是心靈流浪與獨白的一個媒介。有個古老的猶太民族傳說,那位站在屋頂上的提琴手,在你流浪途中倦了、累了、心力交瘁、暗自流淚的夜晚,他將出現在屋頂,拉出一首曲子,來撫慰孤獨的心靈。
結合音樂與生活,讓生活音樂化,我們可以隨時在音樂的世界裡倘佯——靈活演繹生活新美學。
參考資料
摘自 李皖《聽者有心》三聯書店 出版
MuziU音樂生活誌http://www.sanmin.com.tw/europe/follow8-3.asp
http://epaper.pchome.com.tw/adm/brief_left.htm?s_code=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