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石鋪路4:文學
楊惟婷
文學是一般人接近藝術的一條最直截簡便的路……
一、文學是什麼?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的工具,來刻畫、表現人類獨到情感與思想的一門藝術。
就其藝術而言,它與音樂、圖畫、雕刻及一切號稱藝術的製作都有其共同性:作者對於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深層的觀感,而這種觀感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表現;這觀感與表現即內容與形式,必須打成一片,融合無間,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和諧的整體,能使觀者由玩索而生欣喜。達到這種境界,作品纔算是「美」。
而其以語言文字為媒介而言,文學所用的工具就是我們日常運思說話所用的工具,無待外求,不像形色之於圖畫雕刻,樂聲之於音樂。
所以,每個人不一定都能運用形色或音調,但每個人只要能說話就能運用語言,只要能識字就能運用文字。因此,語言文字是每個人表現情感思想的一套隨身法寶,它與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關係。因為這個緣故,文學是一般人接近藝術的一條最直截簡便的路;也因為這個緣故,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
運用文字,我們可以隨時捕捉生命中的美感,豐富我們人生的精神生活品質。
二、文學的種類
文學按表達體裁來分類,可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戲劇、歌劇、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遊戲(含遊戲主機)與動漫…等;
其中,現代文學又可以大略區分為下列幾種﹕
1、現代詩
(1)白話詩:民國以後,文學語言改用白話,以白話寫成的詩,稱為白話詩。
(2)自由詩:民國以後白話詩沒有一定的格律限制,相對於絕句、律詩、詞、曲的格律詩而言,稱為自由詩。
(3)現代詩:相對於絕句、律詩、詞、曲的古典詩、傳統詩而言,稱為現代詩。
2、小說
文學革命發生以後,現代小說可說是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起步最遲而又能取得顯著成績的。
關於現代小說的誕生和發展,沈雁冰曾分別有過明確的介紹。
先說誕生期。沈雁冰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裏敘述:「民國六年(1917),《新青年》雜誌發表了《文學革命論》的時候,還沒有新文學的創作小說出現。」又說:次年,魯迅的《狂人日記》在該雜誌發表了,這便是中國現代創作小說的真正開端。1919年1月以後,嘗試創作小說的漸多,也不過「三數人」,沒有「成功的作品」。1921年1月的《小說月報》的「創作」專欄,「作者不過十數人」。這便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3、散文
現代散文發展時程甚短。新文學運動之後,現代散文方才起歩,以「引車賣漿者流」的白話為本,以歐西小品﹝Essay﹞為法,名曰「小品散文」或「小品文」而發其端緒,至今不逾百年,比起古典散文浩瀚緜邈、百家競出,自難比擬。
近百年的現代散文書寫,名家固多,體製則尚賴補闕;文類雖成,特質也有待強固。從早期魯迅創新的雜文、林語堂提倡的小品,到余光中、楊牧以現代詩意象綴華的現代散文,溯其源流,不外中國古典文、傳統白話小說以及西洋散文三者,其後由於不同時空生活用語的演化與涵詠,在作家的融合雕鑄、吸收創發之下,逐漸脫出中國古典散文、西洋小品的複製與摩寫,而建立了比較明晰、獨特的面貌。
尤其近四十年來,現代散文在台灣的發展,老將新秀,投入者多,風格獨樹,質美量豐,已經與現代詩、現代小說形成鼎立之勢,現代散文自成一格,不再只是文學書寫的餘緒。
不過,由於散文形式開放、題材無限,書寫分類尤其難以界分,從古典文辭,如姚鼐分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與哀祭等十三類,到楊牧將現代散文分為小品、記述、寓言、抒情、議論、說理與雜文等七類,都可看出散文書寫題材的龐雜、形式的多變。
但無論題材如何龐雜,形式如何多變,雜中自有純一、變中亦有恆定,現代散文基本上以作家的生命經驗和生活省思為內容,藉以表現作家個人人格、思想、感情與文字風格,則是共通的。
劉勰《文心雕龍》〈徵聖〉說:「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就是此意,簡言以達旨、博文以該情、明理以立體、隱義以藏用,雖屬古文撰寫的方法學,在現代散文中也不乏大家活用,因而展現了現代散文生動活潑、多采多姿,千巖競秀的風貌。
4、報導文學
臺灣報導文學的誕生,遲於臺灣新文學在1920年代的風起雲湧,一 直要到1035年以後才由楊逵吹響號角,才開始萌發生機。此和媒體 環境變遷、社會運動和文學運動等客觀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為臺灣左翼文學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楊逵希望以報導文學的形式 洗滌文學中頹廢、去勢或流於空泛的弊端,強化文學的社會性,力倡 以報告文學揭露工人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動蕩不安的城市生活,可說具有批判、反省與進步的氣息。也頗 能反映出報導文學與以虛構見長的小說、現代詩與散文最大的不同,在創作的目的上,報導文學有著干預生活、改造生活的特質。
5、網路文學
網路文學學術上慣稱為「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文學」,大體上指利用全球網際網路進行文學傳播,或將文字與動態網頁、動畫、超連結設計(hyperlink)或互動書寫(interactive writing)等形式整合,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
在網路文學發站的初期,一群專注於在「電子佈告欄」(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s, BBS)上發表文學創作,以及發表文學評論意見者,可稱之為網路寫手。這種源於草根的自發性文學社群集結精神,到了92到93年間各大學紛紛在網際網路設立BBS後,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許多新生代作家網路寫手的方式崛起,先受到網路上的讀者歡迎,再透過平面出版的方式發行書籍。
網路文學的形式有很多,不僅是小說而已,而且它是正在蓬勃發展中的一種類型,無論是型態或定義其實都還無法斷論。
目前,網路文學大概有三種內容:
一是利用網路的多媒體和WEB交互作用而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只存在於網路,其代表有聯手小說、多媒體劇本等形式。
另外一種,只是把傳統媒體的文學作品電子化放上網路而已,比如大量的小說收藏站點。
最後一種,就是以傳統的創作手法而只爲網路創作的作品,這類東西最多,也最能成爲網路文學的代表,幾乎所有的文學愛好者的個人站點都有這一類的作品。沒有地方發表,就放上網,可滿足發表欲望,而且,可以分享同好。
這種文學創作,雖然是一種類“地下文學” ,且許多人認爲它目前還只是處於嬰兒期,不值得重視。但它卻是最平民化的藝術形式,未來的影響也將很深遠的。
6、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的定義,是指以兒童為閱讀對象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通常由成人所編著,深層動機可以說是重造童年或教育兒童,許多兒童文學也會改編自成人文學作品作。
西方在近代有《羅賓漢》、《圓桌武士》等向兒童灌輸正確價值觀的故事讀物,但這兩本故事書,都是從成年人的文學作品裡面濃縮出來。第一本真正針對兒童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是 1744年,由John Newbery出版的「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中國古時有為兒童寫的童蒙作品,到了民國時期的《稻草人》才出現中國第一本針對兒童編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對於學前兒童,圖畫故事書對他們非常適合,因為故事的每一頁都有小量文字配襯著圖畫,使兒童不用明白文字的內容亦可以理解。在西方,圖畫故事書是課室裡導讀課的好幫手。
三、文學與生活美學
文學之所以能豐富我們的生命品質,在於它有下列三個主要功能:
(一)文以傳承文化遺產
就文化資產的累積實況而言,其實在演化程序上,先有口說的語言,而後有手寫的文字,寫的文字與說的語言在時間的距離可以有數千年乃至數萬年之久,到現在世間還有許多民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遠在文字未產生前,人類就有語言,有了語言就有文學。文學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種藝術。
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喜歡唱歌,都喜歡講故事,都喜歡戲擬人物的動作和姿態。這就是詩歌、小說和戲劇的起源。
於今仍在世間流傳的許多古代名著,像中國的詩經,希臘的荷馬史詩,歐洲中世紀的民歌和英雄傳說,原先都由口頭傳誦的時期,文學大半是全民的集體創作。一首歌或是一篇故事先由一部分人開始一部分,後來一傳十,十傳百,輾轉相傳,每個傳播者都貢獻一點心裁把原文加以潤色或增色。我們可以說,文學作品在原始社會中沒有固定的著作權,它是流動的,生生不息的,集腋成裘的。它的傳播期就是它的生長期,它的欣賞者也就是它的創作者。這種文學作品最能表現一個社會的人生觀感,所以從前關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謠中窺探民風國運,采風觀樂在春秋時是一個重要的政典。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原始社會的文學就幾乎等於它的文化;它的歷史、政治、宗教、哲學等等都反映在它的詩歌,神話和傳說裏面。希臘的神話史詩、中世紀的民歌傳說以及近代中國邊疆民族的歌謠、神話和民間故事都可以為證。
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即在於,他能以語言、文字表現情感、思想。試假想人類根本沒有語言文字,就像牛、羊、馬、犬一樣,人類是否有那樣光輝燦爛的文化?文化可以說大半是語言文字的產品。
有了語言文字,許多崇高的思想,許多微妙的情境,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纔能流傳廣播,由一個心靈出發,去感動無數心靈,去啟發無數心靈的創造。這感動和啟發力量大小與久暫,就看語言文字運用得好壞。在數千載之下,左傳、史記所寫人物事蹟還活現在我們眼前,若沒有左丘明、司馬遷的那種生動的文筆,這事如何能做到?
當然,很多事情不能兩全其美。當口傳的文字變成文字寫定的文學時,這是一個大進步,因為作品可以不純由記憶保存,也不純由口誦流傳,它的影響可以擴充到更久更遠。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變遷也是文學的一個厄運。因為識字另需一番教育,文學既由文字保存和流傳,文字便成為一種障礙,不識字的人便無創造或欣賞文學,文學便變成了一個特殊階級的專利品。文人成了一個特殊階級,而這階級化又隨社會演進而日趨尖銳,文學就逐漸和全民疏遠。
(二)文以載道並言志
另外,在五四時期,當時胡適之、梁啟超等人都曾討論過一個問題:「一個讀書人應該讀哪些傳統的中國典籍?」不過,他們每個人開的書目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他們對於一個讀書人應讓具有什麼樣的傳統文化素養各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胡適之、梁啟超他們訂的書目,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總共有幾十本,他們並且說:若連這些書都沒有看過的話,不能算是一個中國文人。
假如我們現在,拿他們的標準來衡量,恐怕我們大部份人都不能稱為“讀書人”。
當然,從前中國文人有「文以載道」的說法。後來有人嫌這樣的看法道學氣太重,把「詩言志」一句老話抬出來,以為文學的功用是在言志。於是,文學理論家將文學分為「載道」、「言志」兩派,彷彿這兩派是兩個極端,絕不相容──「載道」是「為道德教訓而文藝」;「言志」是「為文藝而文藝」。
事實上,這問題的關鍵全在「道」字如何解釋。如果解釋「道」為狹義的道德教訓,「載道」就顯然小看了文學,因為文學沒有義務要變成勸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頭講章;如果解釋「道」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學就不能離開「道」,所以「言志」即「載道」,根本是一回事,是具體的,是含蘊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鹽溶於水,飲者知鹹,卻不辨何者為鹽,何者為水。
很多年以前,美國的「神童」赫欽斯博士年甫三十,就做了芝加哥大學校長,之後在芝大提倡「讀大書」運動。因為當時他看到世風日下,心有所危,覺得唯有勤老祖宗的遺墨,或可挽救教育上的畸形發展,使得個人的為學、做人、治事,多少有一點道德上的準繩。
他覺得大學四年,至少必須淺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莎士比亞等人作品,否則怎麼能算是受過教育?對當時學校課程的設計,越讀越狹,甚至於開始就從狹字入手是痛心疾首的。可是讀「聖賢書」的主張,畢竟曲高和和寡,他在芝加哥大學實行的計劃,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共鳴。
而赫欽斯博士當時觀點,就是認為大學四年教育的重點,就是要讓莘莘學子受到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中心,就是勤讀「聖賢書」。
他說:「一個人除非有過一段長時間浸饋於足以代表他文化傳統的曠世巨著,否則就不配稱為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至於哪些書才配得上稱之為「聖賢書」呢?也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書必須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光芒萬丈,一如孔孟之學,歷久不衰。
(三)文以怡情養性,美化人生
如同草木,在風調雨順的環境之下,它就生機盎然,長得欣欣向榮,長得枝條茂暢,花葉扶疏。
人的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機,生來就需要宣洩生長,發芽開花。若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現,生機便遭窒塞殘損,好比一株發育不完全呈病態的花草。
其實文藝是情感思想的良好表現管道,也就是生機的發展溫床。所要完全實現人生,離開文藝絕不成。世間有許多對文藝不感興趣的人生活乾枯濁俗,生趣索然,其實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殘廢人,或是本來生機就不暢旺,或是有暢旺的生機但因為窒塞而受摧殘。
因此,文藝能表現情感思想,同時也滋養情感思想使它伸展。人人都知道文藝是可以「怡情養性」的。仔細玩索「怡養」兩字的意味!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它必定是健旺的、生發的,快樂的,但「怡養」兩字卻不容易做到。
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我們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費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奔波勞碌,很機械地隨著疾行車流轉,一日之中能有幾許時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還論怡養!
但是文藝卻是根據現實世界而去鑄造另一超現實的意象世界。所以他一方面是現實人生的寫照,另一方面也是現實人生的超脫。因此,假如我們讓自己的性靈怡養在文藝的甘泉時,我們霎時間可脫去塵勞,得到精神的解放,使心靈如魚得水地徜徉自樂。
四、重拾文學的深層內涵
現代人處在一個十倍速的時代。人也變成不再有耐心去思考一個資訊所傳達的深層問題。而資訊的本身也變得簡單化、粗糙化、平面化了,儘量讓人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接受。長久下來,整個社會的思考力漸漸降阺,感受力也變粗糙了。如果資訊不是直接的刺激,我們簡直就無法感受,也不再夠從心靈的內部對某些東西、對某些文字傳達出來的訊息有真正的感動。因此,現代人變得冷漠了、疏離了,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危機。
即使是現代人的物質享受,比起古人來說,處處高人一等。可是在道德標準、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相對十分匱乏。在這一層次上,假如能借助古人文化遺產之滋養,對提昇現代人生活的品質是有助益的。
另外,儘管科技文明、工業化等等大幅進步,固然是驚天動地的大變化,可是人還是人,人還是有一些基本問題,數千年來並沒有改變。
例如感情問題,在人的生命中有許多糾纏,現在很多人在處理感情問題的時候仍手足無措。有人說,人應該忘情;另人有說,人要執著於感情。可是總歸來說,一個人可不可能無情?忘情的了?類似這樣一個嚴肅的爭論,我想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在生命的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會碰到的問題。
因此,這些問題大部份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但在歷史上已經有人處理過這類問題。古人的這些想法,對我們現在生活和每一個生命的安頓,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考,也能使我們的內在深刻化,開拓我們視野。
所以說,研讀文學作品,不是只要知道古人的名字,或者古人說過那句話,主要是要能經由閱讀經典而開拓我們的思考,並強化我們內在的感受,且藉由文學表現我們的情感思想,同時也滋養情感思想使它更伸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命跳出桎梧,更豐富,更美好。
參考資料
楊旭平,文學與生活美學,http://nmart.pixnet.net/blog/post/1218898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4210083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4220063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4%BF%E7%AB%A5%E6%96%87%E5%AD%A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