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北大
惟雯說故事
1、在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回顧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
梁漱溟,25歲;
胡適,27歲;
劉半農,27歲;
劉文典,27歲;
林損,27歲;
周作人,33歲;
陳獨秀,39歲;
朱希祖,39歲;
校長蔡元培,50歲。
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
這個年齡,要是擱現在,許多人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成為大師了。
2、知識份子的風骨
張伯苓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致力於教育救國,創造了中華教育史上一道輝煌篇章:「南開」教育。
據説在南開女子中學的畢業典禮上,張校長總會這麽囑咐他的學生:「你們將來會結婚,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為公為國,不要要求丈夫升官發財。男人升官發財以後,第一個看不順眼的,就是你這個原配。」
3、權力令人腐化
幾位記者從延安回來,向蔣夫人讚揚共產黨人廉潔奉公、富於理想和獻身精神。宋美齡感觸良深,默默地凝視長江幾分鐘後,回身說出了她畢生最悲傷的一句話:
「如果你們講的有關他們的話是真的,那我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嘗到權力的真正滋味。」
4、沉默的代價
在德國達豪集中營入口處,刻著17世紀一位詩人的警世名言:
「當一個政權開始燒書的時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燒人!
當一個政權開始禁言的時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滅口!」
埃德蒙·柏克説過:「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5、柏拉圖:「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
如果沉默也不再被允許,讚揚不够賣力將是一種罪行。
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
可以感慨,也可以悲哀,不是以後,而是現在。
留言列表(2条)
The article was a delightful read. It’s clear you’re passionate about what you do, and it shows.
The warmth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writing is as comforting as a cozy blanket on a cold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