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尼特族」與「教改」?

台灣「尼特族」與「教改」?

惟雯說故事

 

■若依據台灣勞動部所估的「青年失業率」(15~29歲),估計近12年(2011~2022)由9.0%降至8.4%,「勞參率」也由50.8%升至58.1%,究其主因乃男生當兵的役期於2008年縮短至1年,2013年起又讓1994年以後出生者的役期縮短為4個月,年輕人因此得以提早投入工作,這應是勞參率升高的主因。

 

■但日前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22年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不錯,不過在眾多評比項目裡,有一項台灣表現得特別差,就是「不在學、亦不在職的青年比率」,在受評比64個國家裡名列第51,幾乎是倒數的。

 

■何謂「尼特族」?台灣有多少「尼特族」?

 

什麼是不在學、亦不在職?其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尼特族(NEET),就是指15~29歲青少年裡,不在校園唸書,也沒有工作的人。

 

尼特族(NEET)的簡易估法,可以15~29歲民間人口減同年齡層的在學人口、就業人口估得,依此估法,台灣主計總處只在2013年估過一次,2010~2012年依序是59萬人、52萬人、47萬人。

 

尼特族的比率太高,就表示閒著沒事做的年輕人太多,這對一國經濟、社會自然不是好事。

 

■台灣尼特族有這麼多嗎?會多到在IMD評比名次落到這麼後面?

我們依尼特族的定義,從每年人力統計來算一下,來看看我們的情況是否真有這麼糟?

這個估計要先找出歷年15~29歲的民間人口,再找出這個年齡層的就業、求學人口,運算一下就可以估出尼特族人數。

根據估算的結果,過去三十多年台灣尼特族人數逐年減少,從1988年的80萬人降至2022年的23萬人。

再看尼特族占同年齡層的人口比率也會發現,台灣尼特族的比率也由早年的15%降至目前不到6%,這個表現算是不錯的。

 

■但何以台灣的尼特族會逐年減少?這應該是許多人想問的問題。

大致說來,過去30多年尼特族的變化受三個趨勢所左右,依序是廣設大學、役期縮短以及少子化,1988年國內只有39所大學,人人都感嘆大學是窄門,能進大學的年輕人少得可憐,而沒在校園唸書又是尼特族的要件之一,因此這一年尼特族有80萬人之多,尼特族人占同年齡層人口的比率達到15.1%。

 

不過,隨著政府廣開大學之門,大學如雨後春筍出現,1996年大學院校已增至67所,更多年輕人可以唸大學,而進了校園唸書就不屬於尼特族了,於是,這一年尼特族占比降至13.0%。國內大學院校飛快增加,轉眼之間,2010年已有148所之多,近七成的年輕人都進了大學,尼特族占比續降至10.4%。

 

由此可知,我國尼特族人數變化與大學的廣設可說是正相關,就具體的數字來說,從1988年到2010年尼特族之所以減少30萬人,大學窄門變寬是最大的功臣。

 

此外,自2005年以來役期持續縮短,使得年輕人很快可以投入職場,應該也是讓尼特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

 

還有,不知不覺,「少子化」世代已漸長大,進入勞動市場,如今青少年人口比1990年代少了100多萬,在人力供給減少,人力需求仍在的情況下,失業率自然會降低,隨著青年失業率的降低,加以進大學唸書的人仍多,尼特族於去年已降至23萬人,而尼特族人數占比更降至5.8%的歷年最低。

 

從台灣的人口經驗可以明白,台灣尼特族占比能從15%降至5.8%,廣設大學居功厥偉,然而若大學教育只有「量」的擴充,沒有「質」的提升,只製造一群「學非所用」之人,企業每天喊「缺工」,又有什麼意義?充其量只是讓校園成為尼特族的逃城,待其離開校園,終究要現出原形,難以在職涯裡有出色表現,這正是數字的迷思。

 

台灣「教改」製造一群「學非所用」之人,只有「躺平」……

因此,從量而言,台灣尼特族占比不至於像IMD所評的這麼差,不過,從質而言,可改進者多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