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職員的奇蹟
惟雯說故事
要踩多少噸狗屎,才能踩出諾貝爾獎……
然而這35歲廢柴老處男做到了。
今天的主人公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奇葩……
他是個木訥的男子,學習爛到被留級,35歲還是處男,卻獲得了諾貝爾獎。
他的名字叫做—-田中耕一。
田中出生在日本富山縣,小時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柴……
他不敢和小朋友們說話,也無法融入集體。
並且像大雄一樣,總被班上的小胖子欺負。
對於喜歡的妹子,他也從來不敢表白,是個沒有自信的傢伙。
有句古諺說得好:一棍子打不出一個悶屁,長大肯定沒出息。
就在這樣孤立無援的環境,和不可自拔的自卑中,他憑藉驚人的生命力長大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長大後的他——仍然是個廢柴!
18歲時,他考進了日本東北大學,當時每天都刻苦學習,複習到深夜,
但是在這麼努力的情況下,成績依然很差,很多科目不及格,
他被學校連續留級了兩年…
畢業的時候,他的指導老師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差的學生!
他從小以來,唯一的夢想,就是能進入那個散發著黑科技氣息的生產酷炫產品的大企業——索尼。
畢業以後,他滿懷期待的去索尼應聘,結果才到第一輪就被殘酷地淘汰了,他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了…
這麼不順心的人生,堪稱上帝的棄兒啊…
無奈之下,他去了一家製造科學儀器的小公司,和我們很多人一樣,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
逆風的方向,更容易飛翔,可是他卻沒飛起來…
由於不敢說話,加上其貌不揚和沒錢,他到30多歲都沒談過戀愛,
某些舒服快樂的感覺,他從來就沒體驗過…真心替他覺得虧啊…
但是,你猜這麼著?
在他28歲的時候,發生了一連串的巧合,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公司在一次為了製造儀器,進行化學實驗。
並派田中作為實驗人員,來測定生物大分子的品質。
田中得知消息後差點暈過去,他的化學只有中學水準。
如果把這次實驗搞砸了,可能會被掃地出門,但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當時學術界有一個常識—-
用鐳射電離的方法測量分子量,最多只能測定分子量在1000左右的化合物。
但是田中是個門外漢,他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常識,依然用鐳射轟擊著大分子。
在試驗中由於過於緊張,又不小心把甘油滴進了鈷試劑中。
就在這時,他的屌絲氣質,讓他作出了一個決定:
他覺得這試劑還挺貴的,扔了怪可惜,再拿它做一做實驗吧!
於是他把試劑放進試驗裝置。
萬萬沒想到,奇跡發生了——
他分離出了分子量超過10000的化合物!
這一方法被後人稱為—-「軟鐳射脫著法」
這對該領域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他根據這個寫了一篇學術論文發表了出去,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篇學術論文…
但當時他的公司,認為這個發現並不能提高公司利益,不能給對公司產生價值,因此一分錢也沒有獎勵田中。
2002年,田中已經43歲了,由於不敢參加公司的升職面試,不惑之年的他,依然在公司最底層辛苦地工作著。拿著很少的錢,過著清貧的生活。
這年的一天,已經是晚上了,正在苦逼加班的他,接到一個電話。
電話那頭的人,激動地用英語說著話。
但是田中的英語實在太渣,完全聽不懂,只能模模糊糊地聽到:
“諾貝爾獎”和“祝賀”
田中一臉迷茫地說了聲謝謝,就掛了電話,他當時以為是有人在惡作劇。
半個小時後,全公司所有的電話全都響了起來,
窗外有大批的人拿著攝像機和話筒,把公司的門都堵死了。
全世界的媒體都打來了電話,全日本的電視臺都在門外,等待採訪他……
然後全日本的觀眾,就看到一個衣著破爛的人,緊張地對著鏡頭笑著。
此時,田中的身份,是一家小公司的底層員工。
全日本的科學家和大學教授,也沒有一個人認識他。
日本的學者資料庫裡面,也沒有這個人的資訊。
最初還是通過上網搜索他的名字,才找到他的聯繫方式…
默默無聞到這種程度,也真是世間奇男子了…
但他與生俱來的屌絲氣息,並未因為得獎而消退…
得知田中獲獎後,他的母校日本東北大學,決定無條件授予他化學博士學位。
當他站在講臺上,他說:擁有了博士學位,飛機機票可以免費升級到商務艙。
我從來都沒坐過商務艙,以後真想體驗一下啊!
我來拿這個博士的原因,就是想為家裡省一點錢!
他就這麼笑著。在場的學者們全都石化了……
田中獲得諾獎以後的幾年裡,他所在的科學儀器製造公司的股價,上漲了150%。
這家小公司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公司最大的領導邀請田中進入公司董事會,並把職位升到最高級別,享受最高級待遇。
田中就這樣—-
因為一次偶然的狗屎運,接受著各種機構送來的大禮,各界人士對他的頂禮膜拜,還有數不完的妹子的搭訕,從此過著天上人間的生活…
即使是日本人也感到驚訝—-日本媒體把他的故事稱為「小職員的奇蹟」。
講完這個故事—-
我發現自己的前半生,其實和他也差不多…
所以說,我也快得諾貝爾獎了!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留言列表(5条)
My pup’s excitement for Charlotte Dog Park is unmatched—he knows fun awaits him there.
The post was a beacon of knowledge. Thank you for illuminating this subject.
The dedication to high quality content is evident and incredibly appealing. It’s hard not to admire someone who cares so much.
The research depth is so evident, I almost thought this was a thesis defense.
The analysis had the perfect mix of depth and clarity, like a perfectly mixed cocktail that I just can’t get enough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