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楊旭平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原本夢想成為著名的音樂家,而無法完成父親要他當律師的期望,但卻由於工作的四處碰壁以及親人的過世,種種打擊使他的生活變得消沉了。

後來他重回校園進修碩士學位,却成了一個隨波逐流,急於往高處爬的體育專欄作家。以往曾有的理想幻滅、視野變窄、情感也變得冷漠。自此和親友疏離、只用成就來滿足自已。

 

因此,米奇不再是執著於理想的米奇、也不再是和教授熱情討論人生的米奇。直到他的生活秩序因報社罷工而打亂、直到某日他從電視轉播中得知大學時代親密而敬愛的老師墨瑞.史瓦茲教授(Morrie)來日無多,他才驚覺自己迷失了生活的意義。

 

他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在他昔日恩師墨瑞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對他而言,重拾當學生的心情,不只是陪伴一位垂死的老人,他需要良師的指點迷津。

於是,墨瑞又給他上了十四堂的課,課目涵蓋:死亡、愛、家庭、衰老、金錢、寬恕…,這是一堂探索生命意義的課程。

 

而墨瑞是罹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人,這是一種神經系統重症,這種病常從腿部開始發作,逐漸向上漫延,無藥可醫。最後你將被軟禁在軟趴趴的身軀中,活生生的看著自己慢慢死去。這樣的死亡是最令人無法承受的,一個人雖活著,但做什麼事都要依賴別人,等到隱私、尊嚴都喪失了,病魔才會攫走你的生命。

 

當然,起初墨瑞亦如同一般病患的反應,他否認這樣的不幸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但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他漸漸地從不能置信、萎靡不振的情緒中走出來,他誠實面對自己在死亡前的恐懼與脆弱,也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更掙脫這些情緒,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寧靜。他不要自艾自憐,他選擇了勇敢地活下去,並利用所剩不多的時間來研究死亡,因此開啟了另一層面生命的寬度。

 

他並以自己為活教材,將他的生命經驗教授給內心已受世俗影響而逐漸冷漠的米奇,因此他希望藉著每週的星期二的對談,一點一點地軟化米奇因世故而冷漠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本書以十四個星期展開生命探索的主軸,每個星期都是一堂課,從第一堂課:關於「這個世界」,一直到最末一堂課,墨瑞循序漸進地一一道來,經由生、死與愛等價值觀的傳承,簡單而清晰地傳遞出生命的精義。

 

二 .內容摘錄:

 

這本書有許多好話值得讓我們去學習思考,例如:

  1. 那天從診所出來,得知自己的性命危如累卵之後,他問自己:我是要日漸萎靡不振,或是要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 ( P19 )
  2. 我自問:『我是要和大多數人一樣,從這個世界退出,或者是要好好兒活?』我決定我要好好活著,至少要嘗試著好好兒活,照我想要的方式,帶著尊嚴,帶著勇氣,帶著幽默,帶著冷靜。( P32 )
  3. 墨瑞說:「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P48 )
  4. 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P59 )
  5. 我從這場病學到最多的是什麼?

……就是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P69 )

  1. 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還貸款、買新車、暖氣機壞了得修理 ── 我們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一句:人生就是這樣嗎?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是不是少了些什麼?( P85 )
  2.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所以我們對死亡都是在欺騙自己。(P103 )
  3. 但是有個比較好的辦法,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作好準備,這樣就好得多。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 P103 )
  4. 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P104 )
  5. 我們大都像是在夢遊。我們事實上沒有完全體驗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在半醒半睡,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P105 )
  6. 我也不知道『心靈成長』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我確定我們少了些什麼東西。我們太過重視物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我們。( P107 )
  7. 如果沒有家庭的話,今天我們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沒有任何依憑。我生病以來,愈來愈感受到這一點。如果你沒有家人的支持、關愛、照顧和關心,你就幾乎什麼也沒有。愛最最重要,我們的大詩人奧登(W. H. Auden)說﹕『不相愛,即如死滅』。( P114 )
  8. 如果你要對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學著如何去給予最深的愛與關懷,那你就應該生小孩。( P117 )
  9. 金錢無法替代溫柔,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柔。我坐在這裡,離死不遠,可以坦白告訴你,當你最需要溫柔的時候,不論你有多少的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你那種感覺。( P156 )
  10. 要投入去愛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P158 )
  11. 去做出自於你真心的事情,這樣去做的話,你不會感到失落,不會感到嫉妒,不會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相反的,你會覺得一切付出自有莫大回報。( P159 )
  12. 愛情和婚姻有幾條不變法則: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會有很大的麻煩。如果你不懂如何折衷,你會有很大麻煩。如果你們之間不開誠佈公,你會有很大麻煩。而如果你們的生命沒有相當的共同價值,你會有很大麻煩。你們要有相近的價值觀。( P183 )
  13. 不管你住在哪裡,我們人類的最大弱點,是短視近利。我們不去看我們的長遠未來。我們應該著眼於我們的潛能,努力達成所有的目標。( P191 )
  14.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P213 )

 

三.我的觀點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基本上是在描述一位年輕人向他垂死的老師學習生、死智慧的故事。讀完本書,我感觸良深,並將我的省思總結如下:

 

1.關於生

或許對於活著這件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然而,卻很難區分孰好、孰壞?

我們只能透過不斷學習,去發掘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它或許就是我們生命意義的源頭。

 

而我們也常會為失去某種人事物感到悲傷,這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更應該學習感恩,學習將自己的關注放在珍惜尚擁有的人事物上。

如同墨瑞一般,雖罹患絕症,而他卻能將自己得到此種絕症的心情轉換成另一開闊的角度去思考,例如他決定要好好活著,帶著尊嚴,帶著勇氣,帶著幽默,帶著冷靜。他並從這場病中領悟到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為此,他爭取生命的最後時間,將自己的心路歷程與人分享,更舉行了一場「生之葬禮」。讓他的所有親友與他同在一起分享內心的感受,這種葬禮不再是孤獨的、不再是悲傷的儀式,而是一種洋溢著溫情與感動的聚會,試想,這是如何豁達自在的生命態度啊!

 

2.關於死

在物慾橫流的現今社會價值中,讓我們無法省思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對學歷、上流社會、金權、豪門婚姻…的追求,讓人們迷失了生命的方向。只是沈迷在鎮日庸庸碌碌地追逐中,假使有一天自己的生命突然被無情地宣判死刑,我們很難想像人將如何自處呢?以及如何面對親人、家庭、朋友、生活?

 

這本書也讓我們學到如何面對人生的終點,例如墨瑞用開朗的心來面對死亡,這一點令我非常佩服,他讓我明白原來死亡並不可怕。尤其,死亡讓每個人都變的公平,不論貧富貴賤,上天給每個人的起點終點都是一樣,差別就在於這中間的過程,你如何抉擇去過好你的每一天?

 

從生死學的角度而言,人必須先學會面對死亡,才能真正學會如何活著。大部份的人會在生命將近終點時,才會開始去挖掘生命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試想,如果你在不久之後即將離開人世,你是否會倍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不再去計較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進而去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未完成的夢想、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畢竟所剩時日不多了,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子想,那紛爭就會少了點,是非恩怨也會減低,因為這實在沒什麼好計較的嘛!

 

本書中亦提及,「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換句話說,肉體雖會與大地同朽,然精神卻永遠不滅。即死亡僅是一種形於外肉體之結束,若大家能彼此相愛,你將永遠留存在那些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心中,不管你是否仍在人世間,每當人們想起你,你又會浮現在人們的心頭,永遠與他們同在。

 

另外,上天催人老。當一個人面對年老這樣的一個生理過程,往往充滿著負面的情緒,因為它似乎伴隨著無奈、感傷、孤獨、寂寞等不堪的字眼,所以人們常常畏懼並抗拒自己年老的事實。但一位真正有智慧的人,在面對年華老去之際,所持的態度不是抗拒,而是分享其成長的積極面。

 

3.關於愛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主題就是「愛」,這是墨瑞教授最喜歡的一句話,「不相愛,即如死滅」。

 

這個世界每天有多少人正因為戰爭、飢荒、疾病而失去生命?事實上我們所處的世界,每一分、每一秒均在上演著生離死別的人生悲喜劇。不知您是否能感同身受這種人生的無奈?

或許也因為這種無奈,讓人更加珍惜愛的存在價值,因為人生總有孤立待援的時刻,這時候唯有愛能點點燃生命的光輝,驅走黑暗的侵襲,所以生命中最要緊的事,便是學著付出愛和接受愛。

 

愛,可以分為很多種,例如:父母對子女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及異性之間的愛情,或是你不經意流露出的道德心、同情心,那些都是愛的化身,也是愛的本體。只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忽略了許多人對我們的愛,因為習以為常,所以變得不懂得珍惜。

 

辜不論為何種情愛,它都是人一生中時時刻刻需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它,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就會失去繼續我們人生的旅程的勇氣;如果沒有它,我們會變得墮落,如行屍走肉般!

所以「愛」對我們而言,是多麼的重要和不可或缺。

 

所以,每個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真愛。如詩人徐自摩所言: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尋我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

 

另外,存在在愛情與婚姻中仍有一些不變的法則,諸如尊重對方、相互調適、包容、彼此坦誠忠貞,最重要的雙方必須共同相信家庭是愛的根源,有如此的信念才能建立完整的家庭。

 

倘若人活在世上沒有家的歸屬,就像是沒有根的浮萍,將隨波逐流,不知根著何處。所以家庭的存在,可以帶來精神上的安全感,這是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正如詩人奧登所說的:「不相愛,即如死滅。」,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中生活,我們都將如折翼的小鳥,永遠無法展翅高飛。

 

4.生命的意義

墨瑞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他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這門課涵蓋很多課目,課程名稱可以總結叫「生命的意義」。

例如墨瑞從病中學到「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及接受愛。」「生命是一連串的拉鋸戰、對立的衝突,只有愛會得勝。」

 

墨瑞感嘆「物質永遠無法取代愛」,因為錢所提供的安全感是有限而短暫的,唯有珍貴的親情、友誼、豐富的人生回憶,才是取之不盡的人生財富。基本上,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墨瑞也說:「我們把目標放在不對的地方,這導致了對人生的幻滅。」人們總是迷惘,深陷在名叫「慾望」的無底洞,直到人生的盡頭才會開始問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但往往留下的都是遺憾?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若要讓自己生命變得有價值,就應該要找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讓日子不再模糊。

當你找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方向,你最重要的事是把握時間去實現它。這時你就不會再為人生小事斤斤計較,浮沈在人云亦云的人海中?

 

當你找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你會珍惜、把握人生短短數十年,沒有太多時間自艾自憐,你會堅強、勇敢站起來,對人認真;對事執著,給自己機會,去嘗試人間百態,讓生命找到燦爛。

 

另外,金錢與權力是無法替代「愛」的價值,唯有對別人付出,才能讓生命的價值予以展現。

當你透徹生命存在的價值,您將會懂得用愛、用真心來對待你的家人、朋友和關心你的人,不要吝捨把愛說出口。

 

四.結語

當我讀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後,讓我開啟了生命的另一種反向思考,也讓我更深刻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在於放空自己、學會珍惜及用愛經營。

有句俗話說得好:「踩著別人,自己也是動不了。」當我們對別人心生仇怨、與人有所計較,我們就不能懷著寬恕、體諒人的心情去面對生命的流轉,這時自己的心靈就像是被囚禁在自己所建築的牢籠中,就見不到內心光明的一面。這時,反而讓自己流失人與人之間的情愛,讓生命變得更加蒼白。所以我們應該要學習寬恕、原諒別人,這樣才能讓自己被釋放、人生才能更充實。

 

或許生命的無常早有其定數,所以,我們對於人世的一切,就不要過度强求,一切盡心、盡力、隨緣,學習自在的人生態度,一簑煙雨任平生,即是美麗的人生。

我們只要時時提點自己,人生是否尚有未竟之事?是否真的沒有缺憾?那麼,生既能竟歡,死又何慽了呢?

 

總之,本書是一本幫助心靈成長的勵志佳作,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希望新的一年來到時,你也能成為豁達自在的人。

 

註.討論議題:

大詩人奧登(W. H. Auden)說﹕『不相愛,即如死滅』。

而你又如何詮釋這句話呢?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kerassentials review
    kerassentials review 2024 年 5 月 28 日 上午 10:36

    I conceive you have mentioned some very interesting points, thanks for the post.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