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情(二)~詩的國度

楊旭平

 

鍾嶸<詩品>曾說:「感動天地、動鬼神、莫近乎詩。」

這是對文學最高的禮讚。

詩可以做廣義的解釋:凡是能從內在感動我們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稱之為詩。

有人說,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可見在整個文化層面中,詩具有最強的表現,例如我們說戀愛中的男女都是詩人……。

我們也可以發現中國人的人生態度與思考方式,都較接近文學藝術,甚至於語言的運用,也較具美感。這樣一個思考方式、語言運用及生活習慣都深具文學感的民族,整個文學傳統當然非常豐富。

 

一、中國文學的特殊韻味

中國文學傳統,基本上分成<詩>和<文章>兩大系統。

但在中國,文章和詩歌有時是很難分割,幾乎可以說,文章也常被詩情所瀰漫;反之,中國詩如杜甫、韓愈的作品,後人研究時就認為他們是「以文為詩」,可見詩和文,在中國事實上很難分割。

另外,因為中國文字特殊,所以出現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駢文」。中國的文章又分成<散文>和<駢文>二種形式。

駢文是運用中國文字的特性和聲律構成,講究辭藻的對仗和聲律之美,每個字詞運用中國文字的特性,構成了特殊的表現方式;而散文則較不特別著重這些。

但事實上,這二條線無法截然劃分為二。講駢文的人,往往推溯到<易經>,因<易經>的文字已使用對仗了。但講散文的人,也必溯到先秦諸子和六經的文章,可見這二個系統是錯綜混合的。我們只能說某個時代較偏重駢文體,某個時代較偏重散文體,而沒有截然劃分的時期。

 

二、中國詩的風流

首先,我們先談一談中國詩歌的演變。

(一)先民歌唱

在先秦之前,先民都喜歡唱歌,都喜歡講故事,都喜歡模擬人物的動作和姿態,這就是詩歌小說和戲劇的起源。目前在世間流傳的許多古代名著,像<詩經>等,原先都由口頭傳誦,後來纔被人用文字寫下來,因此,可以吟唱是古詩的特殊風格。

<詩經>時代的詩,作者大部份都失傳了,那些詩我們只好稱為「先民的歌唱」。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作者是屈原,但仍有很多人爭論到底有沒有屈原這個人,及<楚辭>的作者也可能不只屈原一人。到了漢朝,樂府詩及古詩十九首的作者也都失傳了。

(二)建安風骨(駢體詩)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真正出現個別創作者對某個事件歌詠讚歎,要到魏晉才有。<昭明文選>雖然名為<文選>,卻蒐集了很多詩,可見當時的文也包括詩。<昭明文選>的詩,我們稱為選體詩,代表漢魏六朝的風格。這時期的詩,有個別的「作家」,且詩風剛健且具有駢體特色,故被稱為「建安風骨」。

(三)復古唐詩

第三種風格是唐人的詩。唐詩是從漢魏六朝發展,而反六朝的。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個是沈他期、宋之問他們所作的近體詩(即律詩絕句);另一方面是陳子昂、李白、杜甫他們所開創的路線,他們不只是反六朝,而且是跳過魏晉南北朝階段直溯漢朝,也就是走復古線,但不是復漢之古,而是開創另一個體裁去寫當時社會上一些事件。這二條反六朝的路線,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就是唐詩,這是中國詩的第三種風格。

(四)以文為詩

唐詩從杜甫以後,就開創新的路線,在詩中使用了文章的表達方式,到了宋朝慢慢強化,就形成了第四種風格,即以文為詩的風格。

基本上說來,中國的詩歌以這四種風格錯綜揉作為主要的調子。中國的詩人,大體上來說,也都不脫離這四條路線。

這四種風格的詩,一般評價較高的是唐詩,甚至認為唐詩就代表中國詩。這個觀念雖然比較狹隘,但大家對唐詩最熟悉,也最喜愛,倒是事實。

大家之所以熟悉、最喜愛唐詩,大概因為唐詩是最中正平和的。一方面因為唐詩以近體詩為主,和古詩不一樣,令人較易接受;另一方面因為宋朝以文為詩的方式,容易喪失詩的韻味。所以文章若又要講究詩的韻味,又要求比較接近現代人的感受,一般人多半會選擇唐詩。

唐詩非常多,現在所能看到的,大約有四萬八千多首,很少人完全讀完。現在我們讀唐詩,最普遍的版本是清代孫洙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如同民間所流傳的一句口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其代表性。但事實上這本書有305首,因為孫洙隱約有模仿<詩經>的意思,我們稱詩經三百篇,其實有311篇,扣掉六首有目無辭,共305篇,所以孫洙也編了305首。

 

三、宋詞的薪傳

講中國詩歌,唐詩以後習慣說宋詞。

其實詞在唐代就有,而盛行於宋朝。但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像文學家王國維認為最好的詞不是宋詞,而是晚唐五代的詞,其次才是北宋,再其次南宋。

就中國詩歌發展的源流來看,詞應該可以溯源倒<詩經>、<楚辭>,因為它們都可以唱,可以被之管絃。

只是漢朝以後,就出現詩樂分流的現象。其中一種仍與音樂結合,如樂府詩;另外一種完全與音樂無關,純粹以文字表達,這便是古詩。

自漢以後,古詩與樂府詩就變成二個系統。這二個系統發展到唐朝有了較大的變化,如李白詩大部份延續漢魏以來樂府詩的味道,音樂感比較重,如<長干行>便是;杜甫則放棄了原先詩樂結合的關聯,雖然他也作樂府詩,但他作的是「新樂府」。新樂府用很多文章表達方式來寫詩,與古樂府不一樣,不具音樂性,因此詩歌與音樂結合的傳統便慢慢分道揚鑣。

從這裏我們可以發覺,在宋詞興起是有道理的。當時詩樂分流,詞可以唱,便延續了樂府的傳統。詞既然可以唱,在唐代極度繁華的社會裏,由文人與歌女來唱,詞的風格乃逐漸固定,比較著重描寫幽微的感情,和詩的表現面便有了區別。

有關詞的選集,趙崇祚蒐集而成的「花間集」便是唐末以來中國第一本詞集。「花間集」一共選了十八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十四位是西蜀人。因為西蜀人位於天府之國,自成一區,歌舞昇平,文物豐饒,保留了唐代文化的傳統,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本詞選集。

為什麼叫<花間集>呢?因為大部份是君臣們在百花叢中賞玩喝酒時所寫下的。風格較華麗,風格大約可分成三派,一派是溫庭筠這個系統發展下來,以描寫女子的思想、動作、行為為主;另一派是韋莊這個系統,言情之外,還有一些個人感慨的寄託;另一派是李珣、鹿虔扆二人比較自然質樸的風格。這三個系統發展到後來,形成婉約、豪放、疏宕三種風格派別。

<花間集>好詞很多,在文學批評上,後人認為這時候的詞風「語近情遙」,非常含蓄,無論在文學評價上或文學發展史上,地位都非常崇高,是詞家作詞時夢寐以求的典型。

後來詞家多半以<花間集>所代表的風格為「本色」,而以蘇東坡以後發展出來的以詩為詞的豪放詞風為「變詞」。

另外,南宋辛棄疾雖繼承了蘇軾豪放派詞風,但卻跳出蘇軾以詩為詞的詞風,另闢以文為詞的詞風。他進一步衝破了一切詞法和音律的嚴格限制。為了表達作品的內容,他所使用的語言涉及<論語>、<孟子>、<史記>、<漢書>以及李白、杜甫的詩句,等等。如「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就是<孟子.盡心篇>中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種例子,在辛詞中很多的。

且辛詞還打破了詞與散文不同寫法的界限,融二者為一,用散文的手法來寫詞。

<西江月.遣興>下句說:「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這裡採用散文的問答來寫詞,生動活潑,自成一格。

另外,關於詞選,有一部<白香詞譜>,裡面搜錄了一百個曲調,每個曲調選著一首詞。這一百首都是名作,熟讀了這一部,就可記得一百個常見的曲調和一百首好詞,亦是詞家入門之捷徑。

 

四、唐代以來的古文運動

原來,在南北朝時期,形式主義的浮華文風在詩歌和散文領域極盛。到了唐代,經過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相繼走上詩壇後,在詩歌領域裡出現了重大變化,形式主義的浮華詩風乃被徹底革除。

但在散文領域裡,這一風氣依然存在著,駢體文在社會上還相當流行。這一文體不注重思想內容,專門在詞藻、音韻、對偶、運用典故等形式方面下功夫。

我們以南北朝時期的散文家兼詩人沈約寫的幾句駢體文為例:「進不能」對「退無以」,「閒詩西楚」對「好禮北河」,「振采六條」對「宣風萬里」,不僅文字相對,而且聲韻也對,四句話中還連用了四個典故。像這樣過於講究形式,必然會妨礙思想內容的表達,有時甚至要使<內容>服從於<形式>。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形式主義的文風,韓愈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了「復古」的主張。他所說的「復古」,就是要求恢復先秦、兩漢時期散文的優良傳統,摒棄當時盛行的駢體文章。他強調文章要「道」、「辭」並重,也就是要把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在內容上要「文道合一」,就是文章要有充實思想內容,要言之有物;在形式上要「唯陳言之務去」和「文從字順」,就是語言要新穎,文句要流暢。

這些主張如戰鬥開始前響了號角一樣,震動了當時的文壇。在這個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駢體文地位乃逐漸被「古文」取代了。

韓愈帶頭起了極為重要示範。蘇軾稱頌他是「文起八代之詩書衰」(即散文衰落了整整八個朝代,直到韓愈才重新振興起來),肯定了他在古文運動中,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

這一運動對後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宋代歐陽修、蘇軾等人所提倡的古文運動,實際上就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後代一些學作散文者,很多人都以韓愈的文章為範文。清朝人把唐、宋兩代的散文名家稱作「唐宋八大家」,韓愈被列為第一號人物。

這種文學復古運動,直到明朝仍有波瀾。當時科舉考試,規定要做八股文,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不許違犯。這種僵化的思想和文風,牢牢束縛了文人,嚴重阻礙文學的發展。這時,文壇上有人提出復古的主張-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就打開了文人的眼界,使人們知道,除了四書五經及八股文之外,中國還有優秀的古文傳統。這對掃除當時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風,起了積極作用。

但復古派在提倡秦漢古文的同時,卻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優良傳統,陷入了盲目尊古的泥坑。他們的作品以模擬剽竊古人為能事,沒有真情實感。

到了嘉靖年間,文壇上又有人提出了反對復古派的文學理論。他們推崇唐宋八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及曾鞏),明確提出以唐宋古文作為學習的榜樣。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唐宋派」。其中,文學成就最高的,就數歸有光了。

 

五、明清小說

明清以後的文字獄陰影,使得文人在明哲保身之餘,將精力宣洩於小說創作之上。

小說跟一般文學作品最大的差別,乃在於它不需要根據事實。作者可根據他的人生經驗及感悟,隨意去刻劃人物、佈置背景、捏出一個故事來。而好的小說,須含有強烈的暗示力量,將人生意義寓託於情節之中。如此,小說體裁為文學領域開拓出了更寬廣的空間。

例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吳承恩的<西遊記>塑造了浪漫主義的典範;曹雪芹的<紅樓夢>更將小說帶入言情小說的另一世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借物諷今,將文筆銳利的鋒芒,淬勵出批判文學之光。

 

六、跋尾

中華文化,得天獨厚,具有特殊優雅的文字之美。因此,孕育出優美的詩詞歌賦等文化遺產。中國人何其有幸,可以率性神遊於五千年來的文學文明之路。

如同東坡居士所言,清風明月,閑者便是主人。只要您願意,瑰麗文學作品,您撫拾即可得。藉此,怡情養性,可使您的人生更添豐富色彩。

徜徉在這詩情畫意的國度,夫復何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tlovertonet
    tlovertonet 2023 年 12 月 19 日 下午 11:51

    Hmm is anyone else encountering problems with the pictures on this blog loading? I’m trying to figure out if its a problem on my end or if it’s the blog. Any suggestions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