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情(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旭平

 

現代社會,無厘頭的低階資訊橫流,並蠶食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也使得我們對人與人之間情愛的感受力變得粗糙了。本文,祈向古人借情揚智,藉由老祖先所遺留的墨寶,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感受。

 

一、古老的智慧~<易經>的物極必反

<易經>是一本很特殊的書,它出現在很原始的漁獵的時代。中間經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它還是流傳得很好,有很多智慧可以讓人從中得到滋養。甚且國內研究電腦的人,也希望從<易經>的卦象上得到靈感。所以,在古代經典中,<易經>應該是一本和現代生活結合得最好、方式最活潑的書。

<易經>所討論的是天地之中萬物變動的原理,和變動中顯示出來的變數,它本身是抽提於人生現象之外、之上的探索,這樣的東西可以提升我們思考層次,此為它的玄妙處。

其實<易經>的道理和語辭也常在生活中出現。例如過年時候,在門上貼「三陽開泰」的春聯,「三陽開泰」,是<易經>裏的句子,表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另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潛龍勿用」這些句子也都是人們常用的。這些都成為中國人對事物解釋的基本想法,或者面對人生的基本立場。所以<易經>在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而且,許多人儘管沒有讀過<易經>,卻可以透過曲折的管道,吸收了<易經>的智慧。

 

二、老子「無」的哲學

<老子>書中,共分成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很簡短,有點像詩歌,明雋而練達。

<老子>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具有晶瑩的美感,它的言論更有許多詭譎的趣味。例如<老子>裡有所謂「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之類的話。即有最卓越辯才的人卻像是口吃的樣子。這些想法用理性來解釋可能不太容易懂,我們不妨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先說到「大音希聲」。老子認為真正美妙的音樂,不在於繁複、變化多端、使人聽了意眩神搖。

在<近思錄>這本書中,就曾引到周敦頤談論禮樂的一段話說:古代的音樂淡雅而不哀傷,和樂而不淫晦,入乎耳,感人心,沒有不使人心境平和的。而後來的音樂,卻妖淫愁怨,導慾增悲,使人聽了之後,情欲顛狂而不能自制。那麼音樂主「和」的功能,便喪失了。

我們也可以發現,對現代許多年輕朋友來說,音樂不過是激情顛狂之媒,而在聽音樂的過程後他更是極端孤獨的。或許這就是中國人談「美」所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一種想法不是很特殊,很詭譎。

這種「無」的智慧,也顯現在「大巧若拙」這句話中。譬如我們在談杜詩時,會說杜詩有拙趣。

「拙」是非常高的藝術境界。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金庸在<神鵰俠侶>中提到獨孤求敗帶的那把玄鐵重劍,是代表「大巧不工」。劍應該輕靈才易使,在此卻好像是反其道行。老子這一種「無」的智慧,使人從一般人的思慮中推翻,跳出另外一個層次來,值得我們再深思此中的境界和智慧。

 

三、莊子的「達觀」哲學

 

<莊子><養生主>中有段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己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幾句話彷彿告訴人們:生命是短暫的,而知識的領域卻沒有窮盡,用短暫的生命去追逐無窮的知識,這是不可及的。這樣解釋,表面上似乎莊子是教人不必讀書了。

你會不會覺得,莊子的思想非常特殊呢?在剛接觸莊子學說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人生所追求的,如知識、幸福、成功、名位、利益等,他幾乎完全否定了,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莊子和其他思想家不同之處,就在於別的思想家是正面地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人生能成就些什麼。

而莊子則以逆思考的方式來思索生命的問題,進而提醒我們,該怎麼樣去面對這些問題。

莊子思索出,人永遠無法逃避的最根本的困境是:人對於名利、財富、知識的追求以及人類不可能逃避的死亡。

針對這些困境,莊子提出另一種思考,希望能點醒大眾:世人汲汲營營希望能獲得的東西,可能反而是造成人生最大災難的東西。並在<逍遙遊>中提出人唯有從內在主體獲得自由,才真正解脫生命的困惑。反之,如果你一定要依賴名利、財富,才能得到快樂,那你就是被那些東西所奴役了。

在此,我們應注意:莊子的哲學在中國各類的思想中是非常特殊的,除了思辯的內容與其他家不同外,他思辯論說的方式也與眾不同。他常訴諸一種意象的說明,譬如<齊物論>描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或是莊周夢蠂;抑是<逍遙遊>說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這些寓言或是意象化的描寫和一般哲學家不一樣,一般哲學家都是以概念性的語言和邏輯性的條理,清楚地表達思想。

而莊子或訴諸故事、或訴諸意象、或訴諸寓言,讓讀者在讀此書的時候,彷彿有一種體會。這種「言無言」的表達方式,可啟動吾人的深度思考,並通過自由、平等、齊物的觀念,我們發現其實生死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然後才能「一生死」,對生死淡然處之,人的生命主體才真正逍遙遊,在人間世可養生而息。

從某些角度來看,<莊子>整部書看起來都非常逍遙、非常曠達。但如果真正懂得讀<莊子>,就會知道,其實書中每段話都蘊含深沈的悲哀,就因為莊子對人的生命具有這麼大的感傷,所以他才會從中領悟到人生的困境在那裏。

明朝人林雲銘就曾表示:<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那一段,是中國散文中最美的一段,將流動而又不可捉摸的風吹過曠野山林,發出萬物怒號的鳴動,描寫得那樣精彩。然而讀此一段,直欲大哭。因為他感覺到莊子的格調精神,能夠通盤掌握到人間的悲苦,挖掘出生命的困境。

 

總之,莊子的思想很特殊,表達語言的方式也很特殊,對後來中國的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影響。

徐復觀先生就曾認為:中國的藝術、書法、繪畫,或者藝術家的心靈,基本上都是莊子式的。莊子開啟了中國的藝術世界。我想現代人心靈中,莊子仍佔了很重要的地位。

 

四、孔子的「儒家思想」~恕

<論語>這部書,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崇高。

<論語>這部書,幾乎沒有一位中國人沒看過,但未必每個人讀來都覺得親切有益。那是因為從前我們把<論語>當作教科書去讀,<論語>裏邊親切活潑的生命就被扼殺了,使得大家不容易接觸到孔子寬容博大的生命人格。

事實上,只有在自由閱讀的情況下,孔子雍容博雅的生命型態才格外吸引人;不以讀教科書的心情去接受,也才別有一番特殊的感受。

基本上,<論語>不是一種莊嚴不可親近的東西,它其實是帶著強烈生命感受的聖賢在與人的交談。我想,先有這層心態上的認識,對了解<論語>會有很大的幫助。你才可以通過其中的思想去思索人生問題,作為開啟自己人生的一條道路。

 

五、屈原的「楚辭」

愛國詩人屈原秉持著熱愛楚國精神,頑強執著、堅定不移地與奸臣群小對抗。誰又能料到屈原反被那些禍國殃民的小人排擠,落得一個報國無門、無家可歸的結局。

於是,屈原把對政治理想的熱烈追求、對誤國的奸臣群小的痛恨、以及憂國憂民的深沈情感,化為悲憤的歌,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離騷>。在詩中,屈原描述他遭受去國離家的憂愁。在這首詩裡,通過自敘身世,磨練意志,追求理想,痛斥昏王和奸臣貴族陷害忠良的罪行,表達了對楚國無比忠誠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屈的鬥爭精神。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它是用楚國方言和民歌格調寫成的。這種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新詩歌體裁,被後人稱為「楚辭」。

 

六、司馬相如的「子虛賦」

「賦」是文章的一種體裁,它是在「楚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文體,但不同於「楚辭」。因為「楚辭」是一種新體詩歌。「賦」這種體裁,由外表看去,是非詩非文,而其中內涵,卻又有詩有文。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這種新型文體,便於鋪敘,便詠物敘事,後來逐漸形成散體大賦,西漢時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代表作品。

 

七、建安風骨~五言詩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在建安這個時代裡,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出現了「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七子」(即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瑒七人)及蔡琰等優秀作家,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創作的高潮,史稱為「建安風骨」。七步成詩的曹植,是建安風骨最優秀的代表,應是當之無愧的。

曹植在建安時代的諸多作家中,歷來最受人們推崇的。南北朝時梁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評他的詩為上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餐溢今古,卓爾不群。」他不但是傑出的詩人,而且也是散文和辭賦家。

由於曹植大力推廣五言詩,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基礎。他在詩歌方面的傑出成就,可以歸納為辭藻的華麗和風格的剛健,在建安詩壇上是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八、陶淵明的田園詩風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他在彭澤縣只做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就辭官歸田,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途中,寫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一篇。

陶淵明由於看透了世俗社會,不求富貴,不求神仙,只希望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獨個兒去遊玩,或者把手杖插在田邊,去給秧曲培土除草;在水邊的高地上,放聲長嘯,在清清的水邊,賦詩詠志,「臨清流而賦詩」。這就是詩人在辭歸田後,追求自然、淳樸的理想。

詩人晚年時,把這種理想具體形象化,成<桃花源記>,指述桃花源裡可耕田的理想社會。

陶淵明描繪的這個桃花源式的社會,是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剝削,人人勞動,人人平等,人人過著和平富裕生活的理想社會。這是詩人對秦漢以來的,特別是東晉社會表示的不滿,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為什桃花源裡的人,生活得那樣愉快和睦?就是因為那裡沒有暴政、戰亂,沒有繁重的徭役和苛捐雜稅。人們才以過著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的生活。這與當時東晉社會存在著壓迫削,爾虞我詐,巧取豪奪,戰爭連年不斷,社會動盪不安,成了鮮明的對照。

陶淵明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詩人,開創了田園派。稱他為著名的田園詩人,是當之無愧的。

他的田園詩特色,在於詩中有濃厚的田園生活的氣息,散發著五穀和桑麻的芬芳,洋溢著勞動的歡悅和艱辛。為中國古典詩歌擴大了描寫對象和表現題材,把無數詩人引入了一個新的創作天地。

後代詩人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都是在學陶詩的基礎上,形成各自創作的風格,有力地推動了文學的發展。

陶淵明的詩歌,不論在語言、意境、表現的藝術手法上,成就都是卓越的。特別是他寫了大量的五言詩,衝擊了當時詩壇上的玄言詩,打破了玄言詩一統詩壇的局面。

所謂玄言詩詩風上表現出虛無玄想的傾向,表現方法由寫實變為象徵的、隱蔽的,失去了建安時期那種剛健的「建安風骨」的詩風。

這是因為在曹芳統治的正始年間,政治實權已落在司馬懿父子手裡,他們用血腥的屠殺,排除異已。這種恐怖的政治環境,使得學術思想崇尚老莊學說,高談玄理,不管世務,脫離實際,文風詩風受到了影響,玄言詩逐漸統治了詩壇。在玄言詩盛行時,只有陶淵明的五言詩,才一洗玄言詩的風氣,獨樹一幟,給詩壇帶來了清新的氣息,使詩歌重新回到清新自然的境地,窒息的詩壇,盪漾起勃勃的生機。

 

九、酈道元的遊記文學

在中國南北朝時代,地理學方面也出現了一部名著,這就是酈道元的<水經注>。

酈道元從小喜歡地理,讀過許多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經>、<禹貢>、<水經>等。他深感這些書的記載過於簡單,還存在著許多錯誤。因此,他決心為<水經>作注。由於<水經>只是簡單地記載了全國河道一三七條,敘述了這些河道所經過的省縣都會的名稱。酈道元作注時,以<水經>為綱,還把各水道的支流極詳細地注出來,就增加到一二五二條。比原書擴充了十倍,文字增加二十倍。這樣一來,就成了一部具有三十萬字、四十卷的地理巨著<水經注>了。因此,<水經注>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所重視。

<水經注>的另一鮮明特色,是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人們視為遊記文學的開山祖。酈道元為<水經>注文,寫出了不少的抒情詩篇。其中,最為燴炙人口的是<江水注>中的三峽一段:

自三峽七萬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這裡,作者用生動的筆墨,描寫了兩岸高峻陡峭的群山,江流的回湍急險,三峽的四時景色、氣氛的變化,行旅者的驚心動魄。這段文字,真正做到著墨不多,傳神雋永,把壯麗的山河,突出地呈現到讀者的眼前,給人以很高的美學感受,使人油然產生對三峽奇景的嚮往。

酈道元不但善於描寫壯麗山河,也會刻劃了一些小的河流或湖泊的幽靜、嫵媚的景色。例如在<浣水注>中,描寫陽城渚,「方廣數里」,不但茭筍白嫩,還有使人感到別有一番水鄉風情。另在<濟水注>中,寫到衡山飛泉情景:「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作者筆下的衡山飛泉,是多麼的光輝鮮媚呀。

酈道元寫景文字,遣詞精練,大有「片語隻字,妙絕古今。」或用白描,或施濃彩、疏落有致,都能創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文章清麗,富於變化,確實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著作。<水經注>開創了山水遊記的先河,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詩篇裡,都吸收了<水經注>的藝術滋養,柳宗元的文章亦深受酈道元的影響。

 

十、劉勰的批判文學

 

在中國南朝的齊梁時候,文壇上日益泛濫著形式主義的文風。為了與這種衰蔽的文風作鬥爭,劉勰寫了一部批評巨著<文心雕龍>,論文壇是非。

劉勰特別尊崇孔子,認為儒家的經典是各體文章的淵源,可以作為寫作的模範。可是,當時文風綺靡,「去聖久遠」,也就是說,浮華的文風,離儒教經典越來越遠。因此,劉勰決定寫<文心雕龍>一書,論文壇是非。

劉勰在其巨著中提出文學應該宣揚聖道、有益於社會風化的觀念。強調文學的內容和作用,反對形式主義。認為文學作品必須有文彩,但應該是由相應內容所決定的自然文彩,所以必須學習儒家經典的寫作原則,這是作者對文學的基本觀點。

此外,書中劉勰亦提出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與標準。他反對以「貴古賤今」的標準去批評文藝作品;也反對以「文人相輕」、「會已則嗟諷、異我則詛棄」的單一主觀之見和個人愛好的態度評價文章。

劉勰主張,評論者必須「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情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也」。為此,他提出了正確觀察和批評文章的六個方面,即「六觀」。

一觀位體:就是看作品體裁與作品的思想、主題。

二觀置辭:就是看作品的修辭技巧和用辭是否恰當。

三觀通變:就是看作品的內容、形式是否推陳出新,獨具一格。

四觀奇正:就是看作品的佈局是否合乎規格,有無出奇制勝的地方。

五觀事義:就是看作品取材用典是否確切,即「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

六觀宮商:就是看作品的聲律是否和諧優美。

如此,為中國文學批評樹立了一個客觀的準繩。它對後世作家、批評家影響極大。唐時的文人,以劉勰的文學主張為武器,一掃六朝時頹廢萎靡的文風,使文壇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昌盛的局面。

 

十一、陳子昂的現實主義詩風

在唐代詩歌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起來革新詩風,倡導改變六朝以至唐初詩壇上的形式主義文風,把詩歌引向現實主義道路的前驅者,他就是詩人陳子昂。

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集中地表現在<與東方左史<修竹篇>序>(這是陳子昂為左史東方的<修竹篇>所作的序言)裡。這篇短文的中心是:反對齊梁至唐初詩壇上盛行的單純追求詞藻華麗、毫無實際內容的形式主義詩風。提出詩歌在內容上要抒發真情實感,反映社會現實;在形式上要有明朗、剛健的風格。

因此,這篇短文是陳子昂表明其詩歌創作態度的宣言,也是向當時詩壇上的形式主義風氣宣戰的檄文,還是唐詩走向現實主義大道的指路明燈。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正體現了他的這種詩歌理論。他的作品或藉古喻今、託物言志、抒發其壯志難酬的悲憤、或表現出人民疾苦的同情;或直接對黑暗現實加以揭露和諷刺等等。大都寫得深沈蘊藉、雄渾蒼涼、剛健悲壯、樸實無華,一掃齊梁以來艷麗淫靡的詩風,在實踐上為盛唐詩歌的繁榮開闢了道路。

 

十二、浪漫詩人李白(詩仙)

唐玄宗天寶年間,老詩人賀知章與一位中年詩人相會。老人讀了中年人的<烏夜啼>、<蜀道難>後,讚嘆說:「這樣的詩,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啊!」他仔細端詳著中年人氣宇非凡的儀表,又說:「你大概是天上謫仙人(天上貶降到人間的仙人)吧!」這位被賀知章譽為「謫仙」的中年詩人就是李白。

李白一生懷才不遇,因此,在詩歌創作上,除了描寫中國壯麗的山河、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外,還增加了抨擊黑暗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以及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創造性地運用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社會上各種現象,抒發個人的種種感受,歌頌中國的壯美河山等等。

正如一位詩歌史學家所說:在中國詩歌史上,還沒有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像李白那樣廣闊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在藝術上,他以磅礡雄偉的氣勢、熾烈奔放的情感、豐富奇麗的想像、大膽驚人的誇張、清新自然的語言,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藝術形象,達到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效果,從而把浪漫主義推到了一個新高峰。李白的詩歌成就對唐代及後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詩人,也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詩人。

 

十三、「現實主義」詩風杜甫(詩聖)

杜甫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很快攻占了洛陽,直逼長安。杜甫帶著全家人也加入了逃難的人群。一路上,他們飢寒交迫,受盡了各種各樣的艱辛與痛苦。這時,在詩人眼前的長安,到處是國破家亡的淒慘景像。他悲憤至極,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中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深沈的愛和對叛軍切齒的恨。這飽含血和淚的詩篇,後來成了千古流傳的不朽之作。

杜甫一生寫了幾千首詩。他以雄渾的筆調、凝練的語言、憂鬱蒼涼的思想感情、迂迴曲折的表現手法,描繪了安史之亂前後數十年的社會全貌。因此,人們稱他的詩為「詩史」,尊他為「詩聖」。

另外,杜甫開創「以文為詩」的表現方式,亦深深影響宋代以後文風的發展。

 

十四、韓愈的「古文運動」(散文)

唐朝中期,在文壇上出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而這一運動的首領就是韓愈。

原來,在南北朝時期,形式主義的浮華文風在詩歌和散文領域極盛。到了唐代,尤其是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相繼走上詩壇後,在詩歌領域裡就出現了重大變化,形式主義的浮華歪風逐漸被革除。

但是,在散文領域裡,這一風氣依然存在著,駢體文在社會上依然相當流行。這一文體不注重思想內容,只專門在詞藻、音韻、對偶、運用典故等形式方面下功夫。

韓愈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形式主義的文風,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了「復古」的主張。他所說的「復古」,就是要求恢復先秦、兩漢時期散文的優良傳統,摒棄當時盛行的駢體文章。他強調寫文章要「道」、「辭」並重,也就是要把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在內容上要「文道合一」,就是文章要有充實思想內容,要言之有物;在形式上要「唯陳言之務去」和「文從字順」,就是語言要新穎,文句要流暢,這些觀點如戰鬥開始前吹響了號角一樣,震動了當時的文壇。

韓愈大力寫作古文。他的文章大都筆力雄健、氣勢磅礡、感情充沛、文筆流暢,具有驚人的藝術魅力。他的著名散文<送李願歸盤谷序>,曾被蘇軾譽為唐代散文的「壓卷之作」。這篇文章非常形象地刻畫了那些趨炎附勢的官迷,並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全文敘議相間,生動活潑,極為引人入勝。韓愈的其他散文,也都各具詩色,堪稱中國古代散文中的佳作。

韓愈帶頭發起的這場散文改革運動,在文學史上稱作「古文運動」。因此,蘇軾稱頌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確為實至名歸。

 

十五、文壇全才蘇東坡

唐代蘇軾雖然一生在政治上屢屢受到排斥,抑鬱不志,但在文壇上卻大顯身手,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蘇軾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詩,是位多產的詩人。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色彩斑斕。在蘇軾的詩中,最代表其成就和特色的是那些抒情寫景作品。他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中寫道: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比起詩來,蘇軾的詞有更大的藝術獨創性。

詞最初是適應古代樂曲歌唱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形成於唐,盛行於宋朝,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詞的特點是長短不一,不同詞牌有著不同的篇章格式,是一種既適於歌唱,又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詩體。但是,詞在北宋初年,大多只是反映離愁別緒,男女戀情之類的內容,題材較窄。在風格上,一般也是纏綿悱惻、細膩婉轉的。寫這類詞的人叫「婉約派」詞人。到了北宋中期,蘇軾走上詩詞壇後,詞風驟變。

蘇軾詞風「以詩為詞」,認為凡是詩可以寫的內容,都可以用詞寫,這就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內容,提高了詞的意境,為詞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

在藝術風格上,則想像奇麗、氣勢橫生、意境雄渾、感情充沛、筆墨奔放不羈。所以後人將蘇軾這種風格的詞,稱作「豪放派」。他的代表作是<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另外,蘇軾的散文,也相當精彩。他是可以和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相提並論的散文大家。他的作品有一篇<石鐘山記>是寫景的,其中寫作者月夜乘舟,到石鐘山下欣賞夜色。他見到巨石高聳側立,形狀「如猛獸奇鬼」,陰森森好像要撲上來,與人搏鬥。而山中的鶻鳥,被人的說話聲驚起,高叫著衝上雲霄間,他又聽到鸛鳥的叫聲,說那聲音就像是山谷中,有老人在咳嗽、在笑。這些繪聲繪色的描寫,令人讀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寫賦,蘇軾也是位名家。其代表作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寫的是同一主題,但各有特色,亦能起到交相輝映,異曲同工的效果。其中有些寫景佳句,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長期為人們所傳誦。

總之,蘇軾不僅是詩、詞、賦、散文等領域裡的高手,而且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大家,其書法自成一派,對後世影響很大。此外,在繪畫、音樂、說唱、園林建築等方面,他也算得上行家高手。像蘇軾這樣的「全才」,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

 

十六、「以文為詞」辛棄疾

詞自隋唐產生以來,至北宋蘇軾首創豪放派。南宋辛棄疾繼承蘇詞的豪放風格,並進一步發揚光大,以詞來反映當時的民族矛盾,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使之蔚然成為一大流派,文學史上稱之為辛派詞人。所以,說辛棄疾是詞壇巨星,應是當之無愧的。

辛棄疾率眾投奔南宋朝廷後,寫了<美芹十論>和<九議>等論文,獻給南宋朝廷。辛棄疾這些論文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宋、金力量的對比,指出在金政權統治下北方人民的不滿、怨恨和反抗,以及金統治集團內部的種種矛盾,說明金政權是可以打敗的。同時,論文還就南宋方面如何勵精圖治、增強國力,做好準備,調整戰略,及時北伐,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論文還駁斥了投降派的謬論,批評了速戰派的錯誤。應該說,這些分析是中懇的,正確的,顯示了辛棄疾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才略。

但是,南宋統治者並沒有採納辛棄疾的這些主張,也不讓他參與朝政,因此,在他南歸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多年都退居鄉村。理想和現實矛盾,反映在他的詞裡,就形成了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沈鬱的風格。

辛棄疾一生都處於理想和現實矛盾之中。因此,他一腔思憤,寄之於詞。在主張北伐,收復中原這個主題上,他慷慨激昂,意氣風發,有不可一世之勢。但懷才不遇,事與願違,他又沈鬱悲涼。這就是辛詞豪放風格的主要特徵之一。

 

另外,辛詞把蘇軾的以詩為詞,發展為以文為詞。進一步衝破了一切詞法和音律的嚴格限制。由於辛詞還打破了詞與散文不同寫法的界限,融二者為一,用散文的手法來寫詞,此為以後詞家拓展出更寬廣的發揮空間。

 

十七、「詩中有畫」王維

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的傑出代表。

由於唐玄宗時期,只圖追求享樂,大權旁落李林甫手中。

小人當道,王維政治熱情受挫,只得寄情於山水田園之間,以期在欣賞和吟誦的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中,尋求樂趣,得到某種超脫。也就是從這時起,他開始大量地寫作山水田園詩。由於王維是個多才多藝的文學藝術家,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又長期盤恒於山水田園之間,對大自然有細緻的觀察和體驗,所以他的山水田園的藝術價值極高。

蘇軾稱讚他:「詩中有畫」,是很恰當的。所謂「詩中有畫」,是說他善於捕捉景物的特點,像畫家一樣細心追求畫面的構圖,所以寫景層次井然,色彩對比映襯十分講究,富於意境,饒有情致,達到詩情與畫意的融合無間。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寫道: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即對情境的刻畫栩栩如生,令人感動不已。

 

十八、明代的「古文運動」(散文)

科舉考試盛行,且考試規定做八股文,內容以「四書五經」為準,不許違犯。這種僵化的八股文的思想和文風,牢牢地束縛了文士們的頭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文化的發展。

這時,文壇上有人提出復古的主張,「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就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知道除了「四書五經」及八股文之外,中國還有優秀的古文傳統。這對掃除當時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風,起了積極作用,史稱為「復古派」。

惟復古派在推動古文的同時,過猶不及,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優良傳統,陷入了盲目尊古的泥坑。他們的作品以模擬剽竊古人為能事,沒有什麼真情實感。

到了嘉靖年間,文壇上又有人批判復古派的文學理論。他們推崇唐宋八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及曾鞏)。明確提出以唐宋古文作為學習的榜樣。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唐宋派」。其中,文學成就最高的,要數歸有光了。

 

十九、明清小說的創作高潮

 

(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自羅貫中把三國歷史寫成小說以來,文人紛紛效法。各取中國歷史一段,寫成各種歷史小說。

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寫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才寫成這部影響巨大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又經後人多次增刪、整理,現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毛宗崗修改的本子。<三國演義>講歷史故事,是從東漢末年,一八四年黃巾起義開始,到二八零年司馬氏統一中國為止。<三國演義>在描寫近一百年的歷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而且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鬥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種種不足。如否定農民起義的錯誤立場、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畢竟是一部偉大文學名著,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施耐庵的<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第一部描寫和歌訟農民起義及農民戰爭的古典長篇歷史小說。

北宋末年,發生了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他們活動在今山東、河北、河南及淮南等廣大地區。人數雖不多,但戰鬥力很強。據史書記載,幾萬官軍都不敢和他們抗衡。後來,義軍雖然失敗了,但在人民群眾中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水滸傳>對後世影響巨大。它鼓舞了人民群眾的反抗精神。不論李自成起義,還是太平天國、義和團起義,都受<水滸傳>英雄們的激勵和影響。

 

(三)吳承恩的<西遊記>

唐玄宗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青年和尚玄奘啟程去天竺(印度)取經。花了十七年時間,走了五萬多里路,經過了一百多個地區和國家,才取回六五七部佛經。這件事震動中外,影響很大。回國後,他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記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風貌以及宗教信仰等情況。

吳承恩是在民間傳說、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再創造,才寫成<西遊記>。內容描述孫悟空、豬八戒及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其最大的藝術成就,是塑造了一個神通廣大、勇敢頑強,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妖魔鬼怪的猴王形象。

<西遊記>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的神話小說。它以奇妙的構思,豐富、大膽的想像,描繪了天曹地府的大千世界,以迂迴曲折的方式反映封建社會的各種現實問題。另外,美猴王與妖魔神怪的鬥爭,又反映了人性反抗邪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力量的願望。

 

(四)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其批判的鋒芒直指科舉制度。作者在開篇的楔子中,藉王冕的口說:「這個法(指科舉制度)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輕了。」這裡的文是指文章,行,是行為,出是做官,處則退隱。這句話是說,有了科舉制度這個規矩,就使讀書人為了功名富貴,便醉心科舉,把寫文章,為人處世,做官或退隱的道德規範,全都看輕了。這裡,開篇明義,鮮明地表示了反對科舉制度的立場。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過對周進、范進中舉的描寫,揭示了科舉制度毒害文士們的罪惡,以及文士們醉心科舉的原因。周進在屢試不中,未當秀才、舉人之前,衣衫破舊,窮困潦倒,受盡別人的諷刺挖苦。後來,連書也教不成了,只得替商人們記記帳,以混碗飯吃。他跟隨商人們到了省城,參觀貢院,即秀才們考舉人的地方。他不禁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終生不第,便傷心落淚,一頭撞去,「直僵僵不省人事」。被眾人救起後,哭個不止。「滿地打滾,哭了又哭」,「直哭到口裡吐出鮮血來」。商人們看他如此難過,頓起憐憫之心,答應湊錢給他捐個監生(和秀才同等學歷,可參加舉人考試)。這時,周進趴在地上一邊磕頭,一邊說:「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這哪裡是在做人,簡直是在乞討。窮秀才范進也被科舉制度害得瘋瘋癲癲,不像人樣。當他知道自己考中舉人了,居然高興得發瘋!他到處亂跑,跌跌撞撞,弄得「兩手黃泥」,一身臭水,嘴裡說著「噫!好了,我中了!」這些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而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文士們喪心病狂熱衷科舉功名的情景。

 

(五)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說起<聊齋>的故事,人們立刻會想起些狐仙、花妖和鬼怪來。她們不但美麗動人,而且多情多義。他們的塑造者是蒲松齡。

<聊齋志異>是用文言寫成一部神話小說,它的題材非常廣泛。有些是親見親聞;有些是別的書上的題材,給予加工、改造;有些是當時的民間傳說等等。

<聊齋志異>共收錄了四九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說。它的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刻。但蒲松齡寫<聊齋志異>一書,不是為寫鬼神而寫鬼神,而是用寫鬼神來講人事,是有所寄託的。他的目的在於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表達自己不滿的感情,寄託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對當時社會風起諷刺鑒戒的作用。

 

(六)曹雪芹的<紅樓夢>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最有名的言情小說。但是,<紅樓夢>到底是情書還是悟書,實令人常弄不清楚。有些人認為這是曹雪芹寫個人的生平感慨;有些人則認為是寫一個大時代;有些人認為是明清之爭;有些人卻認為只是清代宮廷皇位之爭。

<紅樓夢>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乃在文字運用及性格描寫的技巧,出神入化。到目前為止,在其他小說還看不到。比如林黛玉和薛寶釵二人都是賈寶玉的表姐妹,可是這二人的性格、身分不同,談吐也不同。而且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又寫出某一角色的另一個「化身」,二人性格談吐很像,但其中又有差別,如寶釵和襲人、黛玉和晴雯,這種文字使用技巧,都是無懈可擊的。<水滸傳>寫人物性格,便沒有這麼準確,這些都是<紅樓夢>極擅長之處。曹雪芹也開發了人類使用語言的另一種方式,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這種方式替小說開創了另一個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2条)

  • tlover tonet
    tlover tonet 2023 年 12 月 19 日 上午 2:28

    Some times its a pain in the ass to read what blog owners wrote but this site is real user genial! .

  • Wind Miner 11TH/s
    Wind Miner 11TH/s 2023 年 11 月 3 日 上午 8:09

    Thank you for the sensible critique. Me & my neighbor were just preparing to do a little research on this. We got a grab a book from our area library but I think I learned more from this post. I am very glad to see such fantastic information being shared freely out there.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