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情(四)~愛在文學之路

楊旭平

 

壹、楔子~揮動有情筆鋒

提筆是件難事,亦是件易事。對一個不會寫作的人來說,喜怒哀樂之間,卻不知如何下筆表達;而會寫作的人,提起筆即文思泉湧,意到筆隨、一氣呵成。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徐志摩的愛情觀: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尋我唯一靈魂的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僅寥寥數語,中人卻深。

再看看另一個廣告文案:「離開你,沒辦法記憶疏離;不是想放棄,只怕沈重的愛,我負擔不起。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這兩則不同的愛情觀,各有一番創意的浪漫情境,亦都帶給人一種刻骨銘心的共鳴。

由於自古以來,每個時代皆有大文豪輩出,文采飛揚,令之仰之高不可攀。因此,在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這句話雖然表達我們對先賢的推崇,但也被不努力者援為口實。遲鈍的人說,文學必須靠天才,我即沒有天才,就生來與文學無緣,縱然努力,也是於事無補;聰明的人說,我有天才,這就夠了。這兩種心理都很普遍,誤人卻也不淺。文學的門本是大開的。遲鈍者認為它關得很嚴密,不敢去問津;聰明者誤認為自己生來就在門裏,用不著摸索。他們都同樣地懶怠下來,也同樣被關在門外。

事實上,雖然每個人的資稟是與生俱來的,但也只有程度上的差別,沒有絕對的分別,有人多得一點,有人少得一點。所謂「天才」不過是在資稟方面得天獨厚,並沒有什麼神奇,任何人皆不用妄自菲薄。

尤其,文學是一門用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一個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運用語言文字,也就具有創作文學所必需的資稟,亦即,任何人只要加以磨練,都能磨出有情的筆鋒。

本文,即在將吾人平時寫作習慣,提供同好指教。如下圖示:

 

貳、有感有發~言之有物

前已提及,文學是表達人思想、感情的有力工具。只要內心有所觸發,運用筆力有感而發,必然言之有物。當然這種觸發的功夫,這又有賴於個人對人事物的感悟力,賴於個人成長過程中,在經歷人事的歷練後,是否能怡養出對生命中一花一木、一事一物的情懷。如此,才能讓文筆率性奔馳,而不致淪為文字遊戲。

另外,從一般人的寫作時機來看,一般可區分以下兩種:

一種是本來無意為文,適逢心中偶然有所感觸,不管是一種情境或思致,覺得值得寫下來,於是就援筆把它寫下來;

另一種是預定題目,立意要做一篇文章,於是抱著那題目苦思,想成熟了再把它寫下來。

從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乃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做詩。

雖然,有些人曾經滄海,閱歷極深,只要稍加觸發,即有佳作,然這種人畢竟為數較少。對一般人而言,若想踩在文學路上,皆必須經過「賦得」的訓練。因為靈感稍縱即逝,平日若沒有經過相當火候的筆耕,一旦靈感湧出,仍抓不住靈光一閃中的精髓。

 

參、形式選擇~不拘形式

一篇文章包含內容與形式兩種要素,內容是心裏的感受,形式是表達的技巧,兩者互為表裏,且相輔相成。正如俗語所說的:「紅花雖好,尚須綠葉扶持。」此紅花好比是文章的內容,綠葉就是文章的形式,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每一篇好的文章,其內容必有特別傳神的表達形式,使文章的生命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不過,一般人談形式,往往把它當作傳統的體裁來看。例如「詩」、「駢文」、「散文」、「戲劇」、「小說」、「書疏」、「墓誌銘」之類。其實這是法國人所謂genres,英國人所謂kinds,只宜稱為「種類」或「體裁」而己。

事實上,體裁或種類只是一個空殼。它有歷史的淵源,例如戲刻起於宗教儀式的表演,逐漸伸展,逐漸伸展,遂奠定一種文學體裁。當然,一般作家選用這些固定的體裁,一方面因為有些已成的範例可模倣;一方面也因為聽眾容易接受他們所熟悉的類型,於是就利用它來做創作的媒介。舊瓶裝新酒自是一種方便,不過我們不能根據瓶來評定酒,更不能武斷地說某種酒只有某種瓶可裝。我們必須警惕,不能因為表達上的便利,而喪失創作的機會。

再從另一角度來看,大凡宇宙間一切現象的解析都可以歸納到四大範疇裏去,就是情理事態。情指喜怒哀樂之類主觀的感動;理是思想在事物中所推求出來的條理;事包含一切人事物的動作;態指人物的形狀。文學的材料就不外這四種。因此,文學的表達方式也可分為言情、說理、敘事、繪態(亦稱狀物或描寫)四大類。所以,一般文學在刻劃現象,解析事理或抒情寫意之時,也可以藉由下面六種表達方式:

(一) 議論文:

此文以自己思想為主,批判意見的是非、學說的正誤、事情的應行與否,其目的在使人有所「信」。寫作此文,要有最吸引人的的開端,在內容上、結構上要保持其連貫性、完整性,更要有特殊的、獨到的見解,最後的結尾要簡單、明瞭、有力,予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二) 說明文:

這是一種解說事物、剖明事理、闡明意象的文章,其目的在使人有所「知」。因此在開始時要選用清楚而適當的解說順序與方式,其文字要明快流暢,採用深入淺出的說法避免枯燥的譬喻,採證方面要具體、合理而不相矛盾。寫作此種文章開頭要明快,收尾要有力。

(三) 記事文:

此文又稱描寫文。是記述人或物的形態、性質與功能的文章,它是靜態的、平面的、空間的。寫的時候要先觀察清楚,依觀察的先後順序一一寫出,先寫整體再寫部份,並注意所記人物的背景及特點,加上聯想與推測,最重要的是文字要富有趣味性。

(四) 敘事文:

凡記述人的動作或物的變化的文章就叫做敘事文。它是動態的、立體的、時間的。寫作時要留心人物、事實、時間與地點,同時要選擇適當的敘述方式,或平直式,或奇特式。要保持全文的統一性,使人有連貫感覺、要切合題意,去蕪存精。敘述要生動、活潑,並充分顯示出人、事、物的特性,造成高潮。

(五) 抒情文:

凡人對事物有所感觸、利用文字宣洩出來,這就叫抒情文。它所表達的方式沒有一定,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感情的傳達過程,對於喜、怒、哀、樂的情愫,要真摯而自然的流露,注重背景與時令,且以心理感受為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並多利用想像和生活體驗,如此方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六) 書信文:

將思想或感情以書信方式表現的稱之為書信文。作這種文章,開頭和結尾的格式要特別注意,文字要簡潔流暢,避免落入俗套,態度要誠懇,用詞要恰當,並適合身份,同時要設身處地的,像在和對方說話一樣,使人有真實感,並把握題目的重心。

事實上,以上的文章體裁或表達方式,都是一般文章的簡單模式。但好的創作文學,其形式應是不受拘束,而是作者感悟的自然流露。只是一般文學史家和批評家常喜歡採自然科學的方法,硬將文學作品分類,並且在每中找出一些共同原則來,想把它們定為規律。但這種工作並沒有多大價值,因為好作品未必有嚴謹的邏輯性,例如詩分敘事、狀物、抒情等等,實際上敘事詩有狀物抒情的,抒情詩也有敘事狀物的。

另外,一般文學作品因體裁不同對表達方式的選擇亦各有所偏重。例如詩歌側重言情;論文側重說理;歷史、戲劇、小說都側重敘事;山水人物雜記側重繪態。這自然是極粗淺的分別。但實際上情理事態常交錯融貫,事必有態,情常寓理,不易拆開。有些文學課本把作品分為言情、說理、敘事、繪態四類,未免牽強。一首詩、一曲戲、或一篇小說,可以時而言情說理,時而敘事繪態。純粹屬於某一作品頗不易找出,作品的文學價值愈高,愈是情理事態打成一片。總之,一篇好的文學作品,不應在體裁與表現方式上自我設限。

事實上,形式為自然展現內容,應不受章法拘束。例如同一體裁的許多作品,體裁雖同,內容卻可以千變萬化。我們試想,詩中五律七律,詞中任何一個調子,在從前經過許多人用過,表現過許多不同的情調,就可以知道體裁與內容並無必然關係。批評家常責備韓昌黎以做文章的方式去做詩,蘇東坡以做詩的方法去做詞,說這不是本色當行,是過於信任體裁和它的規律。每一個大作家沿用舊體裁,他都多少加以變化甚至於破壞。他用迎合風氣的方法來改變風氣。因此,體裁至服裝一樣,服裝雖然可以供人共用,卻可以隨時隨地變更樣式;至於每個作品的形式則如人的容貌,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因此,每個作者都可以自由發揮,不拘泥固定形式,來表達他內心所感悟的內容精髓。

 

肆、結構佈局~引人入勝

 

通常,一般人作文時往往不先將全文主旨綱目全部想好,拈一稿紙,提筆就寫,一直寫將下去。他們在寫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一番,只是想一句,寫一句,想一段,寫一段;上句未寫成,不知下句是什麼,上段未寫成時,不知下段是什麼;到寫得無可再寫時,就自然終止。這種習慣養成時,「不假思索」而任筆寫下去,寫得不知所云,也是難免的事。文章「不通」一大半是由這樣習慣來的。

另一個情況,即把全部作品都在心裏想好,寫只是記錄,像蘇東坡記文與畫竹,說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後鋪紙濡毫,一揮而就。「成竹在胸」於是成為「腹稿」的佳話。但這種辦法似乎是理想的,實際上少有人能辦得到。

另外,從前中國文人講文章義法,常把文章佈局當作呆板的形式來談。例如全篇局勢須有起承轉合,脈絡須有前後呼應,聲調須有抑揚頓挫,命意須有正反側,如作字畫,有陰陽向背。如此森嚴,令人望怯步。

事實上,下筆作文可以更輕鬆一點、簡單一點。只要抓住幾個原則,下筆即可如例雲流水,不滯於物。以下,吾人提供幾項佈局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掌握主題

一篇好的文章,必須師出有名,才能勝出。所以,如何在複雜的現象背後抽絲剝繭,理出頭緒,實有賴作者苦思觸發。當然,作者在苦思當時或許暫無所得,但在潛意識中它作仍在醞釀。到成熟時就可以「豁然貫通」。普通所謂「靈感」即大半都先經過苦思的準備,到了適當時機便靈光一閃。經過一番苦思的訓練之後,手腕便逐漸嫻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縱遇極難駕馭的情境也可以如行雲流水順暢。大凡淋漓盡致的文章多半是如此觸發主題的。

二、綱舉目張

一篇文章有了主旨之後,自然言之有物。但假如要能深入淺出,讓讀者能一目瞭然,產生共鳴,則必須將文章巧思佈局,才能引人入題。因此,每篇文章無論長短,一篇須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須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綱,由主旨生發出來的意思是目。綱必須能領目,目必須附麗於綱,尊卑就序,然後全體自能統一,「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應有這種氣象,意思才能自然生發,脈絡才有銜接,不致有脫節離題的毛病;而且意思才可以融貫,不致有前後矛盾的毛病,打自己耳光。

三、有捨有得

另外,一篇好的文章也必須懂得割捨的藝術。文學家斯蒂芬生曾說過:文學是「翦裁的藝術」,翦裁就選擇的意思。有選擇就必有捨棄、有割愛。在興酣采烈時,我們往往覺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樣樣都好,尤其是費過苦心得來的,要把它一筆勾消似未免可惜。所以割愛大是難事,它需要客觀的冷靜,尤其需要謹嚴的自我批評。不知選擇大半由於思想的懶惰和虛榮心所生的錯覺。遇到一個題目來,不肯朝深一層處想,只浮光掠影地湊和一些實在是膚淺陳腐而自以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們和盤托出,此如同言多必失。

因此,每篇文章必須環繞一個主旨,你須把重點完全擺在這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裏,烘染盡致,使你所寫事理情態成一個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於石面一樣。讀者看到,馬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不受說服和感動。這就是選擇的機妙,這就是一針見地、攻堅破銳。

四、起承轉合

此外,一篇好的文章,在氣勢的安排上必須能一氣呵成。誠如兵家有所謂「常山蛇陣」,它的特點是「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腹首尾俱應。」亞理斯多德在詩學裏論戲劇結構,說它要完整,於是替「完整」一詞下了一個貌似平凡而實精深的定義:「我所謂完整是指一件事有頭,有中段,有尾。」此實有箇中味道。

所以,一篇文章中每一個意思或字句皆可視為一個兵。你在調用之前,須加一番檢閱,不能作戰的,須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銳,讓他各站各的崗位,各發揮各的效能。排定崗位就是陣勢,在文章上叫做「佈局」。在調兵佈陣時,步騎駮工輜須有聯絡照顧,將校尉士卒須按部就班,全戰線的中堅與側翼,前鋒與後備,尤須有條不紊。雖是精銳,如果擺佈不周密,紀律不嚴明,那也就成為烏合之眾,打不出勝仗。文章的佈局也就是一種陣勢,每一段就是一個隊伍,擺在最得力的地位纔可以發生最大的效用。佈局得宜,則整篇文章如軍容壯盛,勢如破竹。

五、有頭有尾

最後,一篇好的文章,不僅在開頭必須即能挑起讀者興趣;而在結尾時,更須言之有物,令讀者能迴腸盪氣,不能自己。因此,文章段落安排上,在頭尾須留意以下二點:

首先,在作一篇文章之初,先要想想:為什要作這文章?在文中應說些什麼?誰在作文?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作這文章..這些都在思考範圍之內。有了概念然後才開始下筆。由於開頭給人的印象最深,所以必須慎重。大體來說它可分為幾種手法:直起法(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的寫法)、解題法(解釋題意或揭示題目的主旨)、引用法(引述某人所說的話或名言做開端)、敘事法(先引述有關事實,再下定論的寫法)、反起法(先發疑問,或假設和人作答而發揮自己的見解)、設譬法(用一個譬喻或寓言故事做開端,以闡發題意的寫法)。

 

其次,文章的結尾部份,猶如畫龍點睛一般。就整篇文章來說,它佔有重要的份量,一般可分為:重心法(以全篇的重心作結論的寫法)、引用法(引述格言,或人家的話,以加強文章的結論力量)、勸喻法(用以說服人或誘導人)、反詰法(以反問作結尾,更能加深讀者的印象)、詠嘆法(以讚嘆、或感嘆之語作結)等。

 

伍、修辭推敲~錦上添花

一、字的推敲

中文字,又稱「方塊字」,兼具形、聲、意之美。尤其中文字不像外文字有語尾的變化,因此,字義常視其在文中所處的位置而定,例如:

*春「夢」了無痕中的「夢」字即是名詞;

*一個人睡著了說「夢」話中的「夢」字,即是形容詞;

*他「夢」見了周公中的「夢」字,即是動詞。

可見中文字字珠璣,咬文嚼字時選字即頗值得推敲玩味。因此,平日應多訓練自己對文字的感受力。

二、辭的創意

好的辭彙,往往有其來源典故。平日我們多涉獵好的作品,將好的辭彙搜羅胸中,再經過生活的體驗,以瞭解其身段、使用時機及場合,為文時能才措辭得體,真情自然熨貼流露,而不會有辭不達意或賣弄浮華之窘態發生。

例如,一個人若對時令不熟,則為文時可能鬧出「夏天開梅花、冬天收稻穗」的笑話。

反之,好的辭彙,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不是有這樣一句:「潭西南而望,斗折跎行,明滅可見。」這『明滅可見』四個字是多麼真實的印象呀!我們現在要描寫這條河那邊的一段,似乎也只有『明滅可見』四個字最為貼切。

三、句式巧思

一篇文字之中,有許多句子,假如這許多句子都是構造差不多的,讀起來就嫌呆板不調和了。因此,句式經過巧思變化,會令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提高可讀性。

通常來說,文章之中主要的句式不過三種:一種叫「散句」,例如『我要喫飯,穿衣,睡覺,讀書,工作。』是中間截斷了一部也可成句的;一種叫「束句」,例如「喫飯,穿衣,睡覺,讀書,工作,是我們生活上缺一不可的。」這種句子如果截去了下半截,意義就不完全;還有一種叫做「稱句」,例如「世人以我為瘋狂,我以世人為迷醉。」是上下兩截對的構造,截去一半,亦令人不知所云。

當然,為增加文章的活潑性,句式可做以下變化:

(一) 句式的重複,有時令人有拙撲的感覺。如古詩中的<江南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荷葉間,魚戲荷葉東,魚戲荷葉西,魚戲荷葉南,魚戲荷葉北。

(二) 倒裝句使用,可震撼人心。如:「無恥之恥」即「恥無恥」之倒裝句。

(三) 插句的使用,亦可添增韻味。如:對你的愛,天長地久,永遠不變。

四、抑揚頓挫

一篇好的文章,讀起來必須有抑揚頓挫感覺,才不致於有枯澀乏味之感。因此,寫完作文時須在心中來回讀讀看,自然能感受到節奏是否流暢。

因此,每篇文章段落的起伏開合、句的長短、字的平仄、文的駢散,都與聲音有關。這須拿專文來分析,纔說的明白,不是本文篇幅所許可。

從前文學批評家常用「氣勢」、「神韻」、「骨力」、「姿態」等詞,看來好像有些故弄玄虛,其實他們所指的只是種種不同的聲音節奏,在科學裏可不究,在聲音節奏來表現,此須讀者自然意會。

另外,一篇文章,是一句一句積成的。一句一句的語調雖然已沒有毛病,可讀上口;但若句與句間的關係不調和,連貫地讀起來,仍是不順。因此,文章必須注重上下文的呼應。我以為這樣呼應關係,猶之曲調中的板眼,在有『從前』字樣,下句大概須用『現在』等語來與它相呼應。上句如果有『與其』字樣,下句大概須用『不若』等語來與它相呼應。上句如果用『的』字結尾,下句大概也須用『的』與它相呼應。譬如說,「這本書是我的,你那本也是我的。」此外,關於這層,標點也該連帶注意。因了上文所加的標點是『,』、『;』、『。』或是『:』,接上去的句子各個不同。

五、背景襯托

最後,文章最能啟動人類情感中的想像空間,即在於能善用背景襯托。而文章背景的功用,在借周圍的環境把事物襯托,使事物的情味表現得更明顯。我們都讀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在此情景之下,與一個壯士長別,一種悲壯蒼涼的情味就出現了。小說之中,憑空寫境的文字很多,對於其中人物的行動,常強化出有力的效果。紅樓夢中寫黛玉的死時,不是兼寫著瀟湘館的竹聲與空中的雨聲等等嗎?

另外,文章另有一種巧用,即遠近法。遠近法是借用遠近而變更物體大小高低的法則。例如以『月上柳梢頭』。照常識講,月比柳樹要高得多,可是柳樹離人近的時候,可以比月亮高。這個詞句,是合於遠近法的。東坡有一句詩,叫做「接天蓮葉無窮碧」,蓮葉可以接天,如果不用遠近法來解釋,也就不可通。

 

陸、生活體驗~文學修養

孔子曾有一席『論學問』的話,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知之一也。」這話確有至理,但世上真正生而知之者,卻少之又少。

事實上,天生的資稟只是潛能,要潛能體現為事實,必須以人力造作。這好比花果的種子,天生就有一種資稟可以發芽成樹,開花結實;但是種子也有很多不發芽成樹開花結實的,因為缺乏人工的培養。種子能發芽開花結實,有一大半要人力,不管它天資如何優良;人的資稟雖妳,如果不下工夫修養,他必定也是曲而不秀,秀而不實。而天才修養深厚,成就也就愈偉大。比如說李白在人生哲學方面從詩經、楚辭、直到齊、梁體詩,他沒有不費苦心模擬過。杜詩亦無一字無來歷,世所共知。他自述經驗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如物理學大師牛頓說:「天才是長久的耐苦。」這話也須用邏輯眼光去看,長久的耐苦不一定造成天才,天才卻有賴於長久的耐苦,一切的成就都如此。因此,天生的是資稟,造作的是修養;資稟是潛能,是種子;修養使潛能實現,使種子發芽成樹,開花結實。資稟不是我們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修養卻全靠自家的努力。

因此,想要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須有相當的文學修養,也就必須先痛下苦功。在文學方面,修養包涵極廣。舉其大要,約有三端:

第一是人品的修養。人品與文品的關係是美學爭辯最烈的問題,我們在這裏只能一個梗概。俗語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思想情感為文藝的淵源,性情品格又為思想情感的型範;思想情感真純則文藝華實相稱,性情品格深厚則思想情感亦自真純。

屈原的忠貞耿介、陶潛的沖虛高遠、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飯不忘君國,都表現在他們的作品裏面。他們之所以偉大,就因為他們的一篇一文都不僅為某一時點即景生情偶然興到的成就,而是整個人格的表現。不瞭解他們的人格,就絕不能徹底瞭他們的文藝。從這個觀點看,培養文品在基礎上下工夫就必須培養人品。這是中國先儒的一致主張,「文以載道」說也就是從這個看法出來的。所以一個人如果想在文藝上有真正偉大的成就,他必須有道德的修養。

第二是一般學識經驗的修養。文藝不單是作者人格的表現,也是一般人生世相的寫照。培養人格是一套工夫,於一般人生世相積蓄豐富而正確的學識經驗又是另一套工夫。這可以分兩層說:一是讀書。從前中國文人以能鎔經鑄史為貴,讀書的功用在儲知蓄理,擴充眼界,改變氣質。閱讀的範圍愈廣,知識愈豐富,審辨愈精當,胸襟也愈恢闊。在近代,一個文人不但要博習本國古典,還要涉獵近代各科學問,否則見解難免偏頗。

 

其次是實地觀察體驗。這對於文藝創作更重要。從前中國文人喜遊名山大川,一則增長閱歷,二則吸納自然瑰奇壯麗之氣與幽深玄渺之趣。觀察體驗的最大的功用還不僅在此,其三在洞達人情事理。因為文學超現實而卻不能離現實,它所創造的世界儘管有時是理想的,但卻不能不有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例如你想寫某一種社會或某一種人物,你必須對那種社會、那種人物的外在生活與內心生活有徹底的瞭解,這非多觀察多體驗不可。要觀察得正確,體驗得深刻,你最好投身他們中間,和他們過同樣的生活。你過的生活愈豐富,對於人性的瞭解愈深廣,你的作品自然愈有真實性,不致如霧裏看花。

第三是文學本身的修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學的工具是語言文字,我們第一須認識語言文字,其次須有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這事表面看來似乎很容易,因為一般人日常都在運用語言文字。但是實在極難,因為文學要用平常的語言文字產生不平常的效果。文學家對於語言文字的瞭解必須比一般人都要精確,然後才可以運用自如。他必須懂字形聲義,句的組織以及音義與組織對於讀者所生影響。這要包含語文學、邏輯學、文法、美學和心理學各科知識。

另外,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據對於語言文字的認識,一半也要靠虛心模倣前人的範作。文藝必止於創作,卻必始於模倣,模倣就是學習。最簡捷的辦法是精選模範文章百篇左右(能多固好;不能多,百篇就很夠。)細心研究每篇命題、佈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務求透懂,不放過一字一句,然後把它熟讀成誦,玩味其中聲音節奏與神理氣韻,使它沈到心靈裏去。這一步做到了,再拿這些模範來模倣(從前人所謂「擬」)。模倣可以由有意的漸變為無意的,習慣就成了自然。入手不妨嘗試各種不同的風格,再在最合宜於自己的風格上多下工夫,然後融合各家風格的長處,成就一種自己獨創的風格。從前做古的人大半經過這種訓練,亦不失為一種良好的習文方法。

所以,想要提昇自己的文學寫作能力,必須藉由平日多看、多讀、多寫中培養。故學文的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練習寫作,如此纔能親自品嘗出甘苦,逐漸養成一種純正的趣味,學得一副文學家體驗人情事物的眼光和同情。到了這步,文學的修養就大體算成功了。如果不在這上面做功夫,讀完許多討論文學的書籍,也無濟於事。

 

柒、文如其人~獨特風格

大體而言,每一個作家有每一個作家的風格,每一時代或一學派也帶有它的特殊風格。在中國,文則是六朝與唐宋;詩則選體與唐、唐與宋;詞則花間與北宋、北宋與南宋,各有各的特殊風味。這種分別固然有一部分是實在的,它的根源在脾胃和眼光的不同;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由文學史家和批評家誇張出來的。真正完美的文學都必合於一些基本的條件,必須能獨特地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感情。

特別是,當一種流行到相當時期以後,有時容易由呆板而僵破腐朽,窮則必變,於是一個反動跟著來,另一個代之而起。但是過些時候,這種新風格又變成舊的,引起另一個反動,有時打開另一新徑,也有時回轉到曾經一度放棄的舊徑,這種「趣味的漩轉」是文學演進的自然現象。

但是,優秀的文學家不會囿於流行,附庸風雅,而是堅持自己創作路線,留下瑰麗作品。所以,歷史上偉大作者成就了獨到的風格,往往並不是特別關心到風格問題;而特別在修詞技巧上勾心鬥角的作者也不一定成就獨到的風格。風格像花草的香味和色澤,自然而然放射出來。它生氣的洋溢,精靈的煥發,不但不能從旁人抄襲得來,並且不完全受意志的支配。

古今討論風格的話甚多,只有法國自然科學家畢豐所說的最簡單且中肯:「風格即人格」。一個作者的人格決定了他的思想情感的動向,也就決定了他文學的風格。密爾敦說的好:「誰想做一個詩人,他必須自己是一首真正的詩」。「言為心聲」,要看「言」如何,須先看「心」如何。故從前人所以有「和順積中,英華外發」的話。司圖空的二十四詩品是中國批評文學中最精妙的,他所要描繪的是詩品(詩的風格),而實際所描繪的大半是人品。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但沒有一定的法。所以我們祇略談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辭書籍,在義法上多加剖析。所謂「大匠誨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一」;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做出好文章。藝術基本原則是寓變化於整齊,變化則全靠心靈的妙運,這是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而每個人在不同的生活歷練下,對生命中的各種現象也出現多元的觀感。當閱歷及感情愈成熟,見解也更深入,並走出個人風格,而為人類的文化發展增添色彩。

 

捌、文學欣賞~豐富人生

或許,要成為一流的文學家,必有過人的資稟。或許,要成一流的文學家必須要有特殊的閱歷。這對每個人來說,並非不可能,但卻不是必須的。因為,我們可以不必成為一流的文學家,但是,卻可以輕鬆地成為一流的文學欣賞家。藉由文學欣賞,我們可以對作品所欲表達的思想感情加以融入,產生共鳴,藉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事實上,文學最重要的是真實地反映人生。尤其近代的偉大文學作品,都帶有一點悲劇性。而其特色在達到藝術上一種極難的成就:於最困逆的情境見出人性的尊嚴,於最黑暗的時刻反映出世相的壯麗。它們令我們對於人生朝深一層看。我們不但不感受實際悲慘情境所應引起的頹喪與苦悶,而且反而感動,興起對人生一種虔敬。

總之,文藝的功用在將作者的情感思想,傳達於讀者,使讀者由領會而感動。而這種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我覺得第一件要事是養成高尚純正的讀書興趣,這沒有捷徑,唯一的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藝傑作。把這些作品玩味出隱藏的妙蘊來,然後拿「通俗」的作品來比較,自然會見出優劣。例如,假如一個人一生都在喝壞酒,就不會覺得酒的好壞。但有一天喝好酒以後,壞酒再進口就不對味了,一切的趣味大抵是如此。

另外,要徹底瞭解文學,你必須自己動手練習創作。創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價值活動,都需要辛苦學習纔能做得好。假定有中人之資,依著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進,有一分工夫,絕有一分效果,孳孳不輟,到後來總可以達到意到筆隨的程度。這事有如下圍棋,一段一段地前進,工夫沒有到時,別說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爭一顆子也不行。假如你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寫作的甘苦,欣賞旁人的作品就難免有點隔靴搔癢。很顯著的美醜或許不難看出,但對於作者苦心經營處和靈機煥發處,微言妙趣大則源於性情學問的融會,小則見於一字一句的選擇與安排,你如果不曾身歷其境,便難免忽略過去。

經過前面的訓練功夫,我們可以培養自己以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使各種現象另闢情境,來豐富我們的情感,更豐富我們的人生。這便是文學與生活美學相依相繫的真諦,期盼大家能從文學欣賞的妙趣中體會人生的妙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4条)

  • 看儿童色情片
    看儿童色情片 2024 年 4 月 20 日 上午 7:51

    Nice article inspiring thanks. Hello Administ .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güvenilir bahis siteleri
    güvenilir bahis siteleri 2024 年 4 月 17 日 下午 1:02

    güvenilir bahis siteleri

  • tlover tonet
    tlover tonet 2023 年 12 月 18 日 下午 1:31

    I have been browsing on-line more than three hours nowadays, but I by no means found any interesting article like yours. It is beautiful worth enough for me. In my view, if all web owners and bloggers made excellent content as you did, the internet might be a lot more useful than ever before. “Revolution is not a onetime event.” by Audre Lorde.

  • cbd vape cartridges canada
    cbd vape cartridges canada 2023 年 12 月 6 日 下午 3:26

    Good V I should certainly pronounce, impressed with your website. I had no trouble navigating through all tabs and related info ended up being truly simple to do to access. I recently found what I hoped for before you know it in the least. Quite unusual. Is likely to appreciate it for those who add forums or anything, site theme . a tones way for your client to communicate. Excellent task..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