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族的頭痛

高齡族的頭痛

楊惟婷整理

 

年輕時常出現的偏頭痛和其他原發性頭痛,可能隨著年齡增加而日趨緩和。不過對老年人而言,該注意的是次發性頭痛,因為可能是罹患其他疾病引起的頭痛。

 

一、原發性頭痛引起

 

1、偏頭痛

 

很多有偏頭痛的人到了40幾歲,頭痛發作的頻率開始降低。只有2%的成人到50歲後,才開始發生偏頭痛。
但此類型偏頭痛事先多有預兆,不過如果頭痛預兆出現,卻沒頭痛症狀,則千萬不能大意,因為預兆很可能來自其他疾病,尤其是暫時性腦缺血,可能是腦中風的警訊,必須由醫生評估。

 

2、緊縮型頭痛

 

緊縮型頭痛是老人最常見的頭痛。有10%的老人在50歲後,首度嘗到緊縮型頭痛,發作時額頭像被帶子緊緊勒住,持續幾小時或幾天。
如果頭痛一個星期發作好幾次,就可能和過度用藥,而導致反彈性頭痛有關。

 

3、睡眠頭痛

 

睡眠頭痛幾乎是唯一只發生於老年人的原發性頭痛。大部份患者是在65~85歲之間,首度經歷睡眠頭痛。

 

睡眠頭痛發生在晚上,讓人頭痛到醒過來。通常每晚同樣時間發作,從中度到重度抽痛,每次時間從15分鐘到1、2小時。

 

顱動脈炎、睡眠呼吸中止症、腦瘤和硬膜下血腫症狀,常造成夜間頭痛,很容易和睡眠疼痛混淆,因此必須先將次發性頭痛的原因排除。
睡前來一點咖啡因可能預防頭痛發作。

 

二、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頭痛

 

50歲以上的人,原發性頭痛比率降低,但次發性頭痛的比率則增加。
一旦過了65歲,因為嚴重次發性疾病導致頭痛的危險性增加10倍。

 

50歲後,頭痛可能來自於常見的疾病。這些疾病包括:

 

1、腦血管疾病

隨著年紀增長,發生血管狹窄、阻塞、發炎或受傷,以至於阻礙血液流到腦部的危險性也隨之增加。血流長時間受阻,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脅。

■高血壓:
高血壓初期,頭的後部可能發生鈍痛,但大部份要一直到很危險的地步,可能損壞血管或重要器官時,才會出現頭痛。隨著年齡增加等因素,危險性也會提高。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和腦中風:
也稱為小中風或中風預警,暫時阻礙流往腦部的血流,增加中風的危險性。這類型疾病造成頭痛發作時,可能伴隨手腳無力、麻痺或刺痛、言語困難、視力減退或喪失,及失去平衡或協調。

■顱動脈炎:
也稱為巨細胞動脈炎或顳動脈炎,好發於老人,平均70歲開始發作。動脈發炎導致頭抽痛、頭皮痛與頜疼痛。眼睛和腦部的血流少,可能造成失明或腦中風等併發症。

 

2、顱內異常

腦瘤是相當罕見的頭痛原因,但這些異常細胞簇(cellclusters)的形成,在老年更常見,並且可能製造更嚴重的頭痛。事實上,頭痛通常是腦瘤形成的第一個跡象,伴隨嘔吐、視力模糊、言語困難等其他症狀。

 

而平穩或波動不定的頭痛,可能是硬膜下血腫造成,這也可能增加腦部壓力。這種情況較可能發生在與年長有關的腦萎縮。

 

3、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主要發生在50歲以後。突然發生臉部灼燒般疼痛,可能持續幾秒到約一分鐘。

 

帶狀疹後神經痛是由於過去的水痘病毒,在神經細胞內再度受到活化而引起。
在帶狀疹的紅疹痊癒很久後,受影響的部位如臉部,仍會有尖銳、灼燒般的劇痛。年長者比較容易罹患。

 

4、眼、頷、頸與頜的情況與代謝異常

持續的鈍痛,特別是在頭部後面,可能是頸椎關節沾黏。這是頸部軟骨和骨頭異常磨損,及神經根受壓迫所造成的異常狀況。

 

青光眼患者大部份年過50,會造成眼球內部壓力增加,損壞視神經。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通常是指一隻眼睛突然劇痛,可能演變成廣泛性頭痛。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和減退,可能導致體內荷爾蒙失去平衡,造成疲倦、四肢無力、噁心和頭痛。

 

5、藥物副作用與藥物濫用

包括高血壓、心臟病、肺氣腫、潰瘍、巴金森症和停經藥物常發生頭痛的副作用。止痛和治鼻塞成藥也可能造成慢性頭痛。

 

三、頭痛治療

 

如果你在50歲以後,出現不曾有過的頭痛,最好去看醫生,找出紓解或預防頭痛的方式。

 

如果你偶然有偏頭痛或緊縮型頭痛,最好在頭痛剛出現時吃止痛藥。但如果頭痛愈來愈頻繁,可得注意,因為可能會出現與年紀、整體健康狀況有關的潛在併發症。

 

不過須注意,過度使用成藥,可能引起噁心、胃痛、胃出血或潰瘍,尤其是對老年人。合併乙醯胺酚與較強的巴比妥酸鹽或鴉片劑的止痛劑,與反彈性頭痛有密切關連。

 

特別研發用於緩和偏頭痛或其他慢性頭痛的處方藥,以及用於紓解偏頭痛和叢發性頭痛的皮質類固醇,可能不適用於老年人。醫師可以低劑量的止痛藥結合放鬆療法等非藥物療法,來減輕病患頭痛。

 

最近幾年,按摩、針灸等非藥物療法大受歡迎,用來輔助傳統頭痛治療。可和醫生商量,找出最適合你的年紀與最有益於你的治療之道。

 

四、提神醒腦穴道按摩

 

以下教大家幾個提神穴道方法,可幫助你上班更清醒~

 

按摩穴位好提神方法

1、太陽穴:輕按或輕揉即可,不可用力過度。

2、百會穴:輕按、輕揉有些微痠脹感即可。

3、風池穴:雙手輕抓住頭部,兩隻大拇指揉穴位,可感覺到明顯痠脹感。

4、足三里穴:按摩力道可稍大,一樣會有痠脹感。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