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的預防
楊惟婷整理
一、避免壞的膽固醇過高
像狹心症與心肌梗塞這種缺血性心臟疾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硬化所引起的。可是引起冠狀動脈硬化或使之惡化的主要因素卻是高膽固醇脂血症。
事實上,膽固醇是人體和動物身體至關重要的部分。協助構造細胞膜,分泌膽酸,形成維生素D核和性激素等,這些對生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人體並不需要吃膽固醇來補充膽固醇,人體的肝臟能製造足夠的膽固醇。但許多食物含膽固醇,這就是問題的所在。現在飲食含有過量膽固醇,過多的膽固醇進入血液時,就有平衡失調的危險。
幸好,肝臟會把多餘的膽固醇排泄到膽汁裡,所以,肝臟有調節膽固醇的功能。由於此種調節作用可在體內進行,所以即使吃下膽固醇含量豐富的食物,也不會立刻提高血液中的膽固醇。但是,隨著年紀愈來愈大,或是肝功能受損,膽固醇的調節機能會自然的低落下來。
另外,由於膽固醇是脂質結構,不溶於血液。所以它會和蛋白質結合,而形成容易溶於水的脂蛋白質,以便在血液中流動。
而由膽固醇與蛋白質的結合型態來看,可將膽固醇分為下列二種:
(一) 好的膽固醇
好的膽固醇也稱為HDL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稱其為高密度脂蛋白是因為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極少,所以密度很高,不易浮起。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微粒有助於把斑塊從動脈帶入肝臟並進行處理。區別有益和有害膽固醇的簡便方法是記住把H等同healthy(健康的)。
(二) 壞的膽固醇
壞的膽固醇也稱為LDL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牢記方法是明白LDL對人體有害,因為飽含著油、脂肪和膽固醇,三者的密度都低,所以是浮起來的,並流入動脈壁。
有趣的是LDL和HDL在動脈硬化方面,會呈現完全相反的作用。因為LDL會把膽固醇運往動脈壁裡,並硬壓到裡面去。換句話說,它屬於惡性膽固醇,會使動脈硬化。
反之,HDL會從動脈壁等組織裡,拉走惡性膽固醇,而後送往肝臟,肝臟反會把它排泄到體外。換句話說,HDL有助於清除惡性膽固醇。所以就脂肪代謝來說,我們希望血液中存有較多的HDL。
值得一提的,體內的膽固醇,受到脂肪酸的影響亦相當大。同時,脂肪酸裡也有惡性與善性的類別。前者為飽和脂肪酸,動物性脂肪及椰子油含量甚多;而後者為不飽和脂肪酸,在大豆之類的植物油裡,含量豐富。
如果吃太多飽和脂肪酸,則會使LDL膽固醇的分解遲緩,結果會提高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如果吃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則會使肝臟很容易把膽固醇排泄到膽汁裡,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
綜合而言,根本之道,如果要預防心臟病,最有效方法是保持低膽固醇水平,因為膽固醇每增加百分之一,心臟病發作的危險就增加百分之二。至於體內理想的膽固醇濃度,根據弗雷明漢研究,正常膽固醇水平應低於二百毫克/公升,理想水平是一百五十左右到一百六十。膽固醇水平在二百到二百四十之間是中度危險,二百四十以上無疑是高度危險。
二、改善飲食習慣
依我們的飲食習慣看來,所謂熱量較多或高度熱量的食物,都是美味可口,而低熱量或熱量較少的食物,都缺乏理想的味道。如想做一手好菜,實在需要各種材料。在西餐方面,通常都以蛋、牛油、乳酪、肉、糖和牛奶為主,這些全是高熱量的食物。全用這些材料作成的西餐,當然容易促成動脈硬化。
由於飲食方式逐漸西洋化,使得染冠狀動脈疾患者與日俱增。曾幾何時,洋人羨慕東方人很少染冠狀動脈疾患,但若在兒童時代就一直愛吃西餐,不久也會跟歐美人一樣易得冠狀動脈疾患。因此父母親必須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才能避免心臟疾病。
(一)攝取不飽和脂肪可防膽固醇過高
預防心臟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飲食中減少所有脂肪和油類,當然,人生會變得有點乏味。其實,脂肪中較危險的是飽和脂肪,吾人可進一步說明如下:
*飽和脂肪─這類脂肪存在於油脂食品中,如豬油、奶油、其他動物油以及椰子油、棕櫚油等熱帶植物油,室溫時便成固體,易增高膽固醇。
*多鏈不飽和脂肪─含多鏈不飽和脂肪的油脂物質在室溫時呈液體狀。這種脂肪的一般來源是大多數植物油,包括極普遍使用的玉米油,美國人民主要的烹調用油。
*單鏈不飽和脂肪─含單鏈不飽和脂肪的油脂物質在室溫時也成液體狀。這類脂肪對心臟最有益,所以對身體也最有益。橄欖油含單鏈不飽和脂肪。在各式各樣的油類中,橄欖油最不易增高膽固醇。
因此,動物性脂肪則應該要竭力避免,少吃脂肪含量多的肉類,而該選擇較少脂肪的瘦肉。另外魚與肉相比,兩者所含蛋白質差不多,但是,魚類所含脂肪量很低。所以,不妨選購脂肪少,而多蛋白質的魚類。
(二)食用ω-3脂肪酸可防止心臟病
一九七二年一項重要研究證實,食用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飲食的格陵蘭愛斯基摩人患心臟病的比例遠少於住在丹麥的愛斯基摩人,後者的飲食也同樣高脂肪、高膽固醇。這一研究結果推動了大量研究,因為這結果與廣為流傳的高脂肪意謂著心臟病高發病率的看法矛盾。八○年代許多研究集中在魚油上,因為有跡象顯示,土生土長的格陵蘭愛斯基摩人的飲食中有某種物質保護他們免患心臟病。不管這種物質是什麼,人們認為可以在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野生獵物體內找到,而這些這是愛斯基摩人的主要飲食。
隨後的研究顯示,北極愛斯基摩人食用的魚類含有一種其他肉食不含或含量極少的油。這種魚油稱為ω-3(奧米嘎)脂肪酸。
ω-3脂肪酸在預防心臟病方面有三點顯著作用:
(1) 使血液稀疏,從而使血栓不易形成。如此可防止動脈堵塞,於是心臟病發作得以防止。其弊端是血液可能變得太稀。而格陵蘭愛斯基摩人死於腦中風,即腦出血的比率遠高於歐洲愛斯基摩人。
(2) 增加攝入ω-3脂肪酸能顯著減少血脂和三甘油脂。三甘油脂也是導致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3) 能輕度減低膽固醇。
(三)菸鹼酸是降低膽固醇的特效藥
菸鹼酸也稱為維生素B3。在降低膽固醇方面,菸鹼酸遠較其他維生素有效。雖然飲食是控制膽固醇的主要途徑,但美國的「全國膽固醇教育計劃」已把菸鹼酸列為首選藥物。菸鹼酸直接對肝臟發揮作用,有助於提高有益膽固醇的水平。
但是,需留意服用大劑量菸鹼酸會損害肝臟。因肝臟製造膽固醇,而菸鹼酸以干預這製造過程而發揮作用。所以為了控制膽固醇而需服用大劑量菸鹼酸時,醫生的監督是很重要的。醫生會讓病人作肝功能化驗,追蹤正在發生的變化。
(四)多食用高纖食品
纖維是榖類、蔬菜和水果中無法消化的部分,可分為兩個種類: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
*可溶性纖維─這種纖維包括果膠和樹膠,存在於一些豆類、水果、蔬菜和全榖。這些物質似乎能把膽固醇堵在腸內,並將其帶出人體,這樣減少了吸收量,從而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總量。
*不溶性纖維─這類纖維由於不溶於水而得名。它能增加糞便量,幫助糞便迅速順利通過腸道。雖然這類纖維和減少心臟病的危險沒有明顯的關係,但大量證據顯示不溶性纖維有益於身體健康,並有助於預防結腸癌和其他腸道疾病。
大多數源於植物的食物,只要不經過精製,都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和不溶性兩種纖維。
事實上,許多增強健康的食物都大量含有上述兩種纖維。廣告商稱燕麥麩皮為最佳,但幾乎所有未經加工的榖類、蔬菜和水果都是纖維的極好來源。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捲心菜、甘藍、蘿蔔、菠菜和油菜)、其他蔬菜(胡蘿蔔、芹菜、蘆筍)、水果(黑莓、蘋果、桃子、無核葡萄乾等)、豆類、籽類和各種各樣的全殼都含有豐富的纖維。可見現代醫學似乎愈來愈傾向於古老天然的飲食方式。
英國外科醫生P‧帕基特博士,曾不斷強調食物纖維身體的益處。就他看來,凡愛吃精緻去殼食物,而又不太吃蔬菜的人,易患腸癌、胆石、靜脈瘤、糖尿病、肥胖、心臟病等。
食物纖維在人體裏固然難以消化,但有助於排泄體內的有害物質。所以,多吃纖維性食品,自然增加排便量。由此可知食物纖維的重要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非洲人多吃食物纖維,很少人得冠狀動脈疾患。
(五)多攝取維他命E
大家一向把維他命E看成醫治「不孕症」的良藥,只要缺乏維他命E,就不會懷孕。最近,始知它與膽固醇,及老化之間,有極密切的關係。
米、麥和栗子等穀物的胚芽,或大豆、芝麻等種子裏,含有許多維命E。但若平時只吃精緻後的穀物,而未攝取太多大豆或芝麻,顯然會缺乏維他命E。
反之,體內會消耗許多維他命E,因為我們有許多機會攝取氧化後的油,同時承受大氣污染。例如炸的東西很容易引起油的氧化。攝取太多氧化後的油時,則會使體內的維他命E消耗殆盡。此外,大氣污染也能消耗維他命E。
由此可見,從口裏進來的維他命E愈來愈少,而體內又消耗多量的維他命E,維他命E自然缺乏。
那麼,維他命E有什麼功用呢?
氧氣是我們生命不可缺少的,反之,它也能使體內的脂肪氧化,而造成某種毒性極強的物質─過氧化脂質。這種過氧化脂質就像脂肪的銹一樣,為細胞的敵人,倘若在血管中留存太多,就會促使動脈硬化,如在血液中日漸增加,會很容易引起血栓(血的凝結),而增加心肌梗塞與腦溢血的危險性。
維他命E能夠阻止脂肪生銹。同時,也能增加良性胆固醇,促進惡性胆固醇的排泄。再者,維他命E能醫治男女的不孕症。每天飲食裏都能攝取維他命E,必能有益身體。
(六)不要攝取太多食鹽
食鹽攝取量所以會變成一個爭論問題,係因攝取太多食鹽,很容易變成高血壓。在日本,死於腦血管毛病(腦出血、腦梗塞)的比率,所以高於歐美各國,係因高血壓者太多所致。
歐美人習慣攝取多量的脂肪,但不會攝取太多食鹽。日本卻不太攝取脂肪,反而攝取多量的鹽份。換句話說,歐美人多「慢性脂肪中毒患者」而日本人多「慢性食鹽中毒患者」。
最理想的鹽份攝取量,每天應在十公克以下為佳。
三、戒煙
談到抽煙的害處,大家會立刻想到肺癌,其實,除了肺癌以外,抽煙對身體的害處,多的不勝枚舉。抽煙對心臟的害處,可說是相當嚴重的。
專家認為尼古丁會促進冠狀動脈的硬化,導致狹心症與心肌梗塞的發生。只要讓尼古丁進入體內,就會促進某種荷爾蒙的分泌。這種荷爾蒙會使血管收縮或血壓上昇,繼而導致動脈硬化。
同時,最近的研究指出,抽煙在血管內容易使血液凝固。血液在血管內容易凝固,血管內的血流會很遲緩,並形成堵塞狀態,這就是狹心症與心肌梗塞的母體。
尤其,抽煙跟喝太多咖啡,都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值。所以有人習慣邊喝咖啡、邊抽煙,結果當然使膽固醇值快速增加。
另外,抽煙時,也會同時吸入極濃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會妨礙氧氣擴及全身的活動。就會使抽煙者的體內陷入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狀態,因為它會引起全身氧氣不足現象,迅速導致動脈的硬化。尤有甚者,香煙的害處不只是主要成份尼古丁的作用,另抽煙時呼出的一氧化碳對人體也有害。所以吸煙者周遭的人,比起其他不吸二手煙的人,高出了30%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
四、減肥
(一)肥胖對心臟的傷害
體重增加時,會加重心臟活動與負擔。皮下脂肪增加時,則會壓迫皮下的血管,並使末稍血管的流動不良。為了要把血液送進如此不良的血管裏,心臟必須更加強收縮,對於心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負擔。
凡因營養太多而引起的肥胖,會導致脂肪與膽固醇的產生,並使肝臟活動惡化,削弱胰臟的活動,引發糖尿病。何況,糖尿病對於心臟和血管系統來說,正是天大的敵人,因為它會使血管脆弱,助長狹心症和心肌梗塞。
因此,肥胖與其說會直接影響冠狀動脈,而引起狹心症和心肌梗塞,毋寧說,它會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和膽固醇,並且誘使糖尿病發作,然後招致心肌梗塞與狹心症。
(二)標準體重
體重是健康的指針。我們應該定期檢查體重,使它盡量達到標準體重。所謂標準體重,簡單的衡量方式為:
(身高-100)×0.9
另外,尚有一種BMI(body mass index)的標準體重指數,其衡量方式為:
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值所得的值(kg/m2)
假設身高是175公分,則得出下列的公式:
BMI=體重(kg)÷1.752
請立刻試著計算自己的BMI。
在BMI的值中,是以二十二為疾病最少發作的標準。
(三)肥胖與壽命
諸位究竟超過標準體重的多少呢?請在繫腰帶時多加注意。因為肥瘦跟壽命息息相關。
在七十高齡的老人裏,很少有極肥胖的人,一般老人的標準體重,都是瘦弱型。由此可見,肥胖會妨礙長壽。
肥胖所以妨礙健康,主要基於下列各種理由:
(1) 增加心臟與血管系統的負擔。
(2) 易患糖尿病與其他疾病。
(3) 易患肝臟與膽方面的疾患。
(4) 迫使呼吸機能低弱。
(5) 容易增加骨骼與關節負重。
(6) 身體活動不便,運動不足。
(四)控制脂肪攝入法
減輕體重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採用低脂肪飲食。限量攝入脂肪似乎是減輕體重的好方法。一般說來,這方法既有益健康又能減重。其作法是攝入的脂肪不超過攝入的總熱量的百分之十至十五。一位三十多歲中等身材參加一般活動的婦女需要二千卡路里熱量,那麼它每天攝入的脂肪不應超過二十二克。如果你希望一開始就降到百分之十五的脂肪,那麼每天脂肪攝入量不應超過三十三克。
每日限量攝入脂肪會直接減輕體重。不管你的食量多大,此法均有效。
五、運動有益身心
目前,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裏,都很少活動身體,尤其更少走路。卽使有事外出,也要搭車。
勞心者遠比勞力者更容易患狹心症和心肌梗塞。但勞心者之中,只要經常活動身體,也不一定會患冠狀動脈疾患。整天坐在桌子旁邊工作的人,例如管理員、律師、醫生、官吏、大學教授等職務的人,多半患冠狀動脈疾病。缺乏運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實,運動不但能抑制冠狀動脈的動脈硬化,而且也能解除緊張與苦惱,同時減輕頭痛、失眠和便秘等症狀。因此,如想遠離冠狀動脈疾患,享受愉快的生活,適當的運動,是不可缺少的。跑步、打網球、高爾夫球、跳繩、游泳等等任何運動都可。要有規則地做適合自己的運動。
經常的有氧運動能提高人體攝氧的效率,這意味著提高供血能力和加強給細胞提供養分的作用。
有氧運動的好處在於:
(1) 能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從而使膽固醇達到平衡。
(2) 增強肺部能力,這意味著延年益壽。
事實上,散步這個簡單動作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和拯救生命。因此,每個人每天要多走路。走一萬步路,也是很好的運動。
另外,騎脚踏車也是有益身體的運動。據說也能增進男性的精力,因為脚踏車的震動,對於睪丸的刺激很好。
如想要跑步,首先要戒煙。如果實在不能戒煙,可在起跑前兩小時,暫停抽煙。但開始跑步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運動,例如伸展一下脚踵腱,使膝蓋關節和脚關節的活動能夠圓滑舒適。配合收音機體操,而進行十五分鐘左右的準備體操。
至於運動中的理想脈拍數是,廿~四十歲,每分鐘一百四十拍左右,四十~五十歲者每分鐘一百三十拍,五十~六十歲者,每分鐘一百二十拍,六十五歲以上者,每分鐘約在一百二十拍以下。
倘若在跑步中,發生胸痛、腹痛、背部痛或喘氣得很厲害時,就得去看心臟科醫生。最危險的,莫過於每週跑一次的「週末運動家」。這是指他在一星期裏,幾乎毫無運動,只有等到週末,才做一次綜合運動。有些週末運動家必須選在週末運動,此種習慣差強人意,甚至有人一個月或數個月才運動一次,這叫做「每月或數月運動家」。這種人較易發生危險。但願諸位能把跑步習慣很自然地安排在日常生活裡,期使每天的日子過得很寫意。
另一項有益心臟的活動就是游泳。美國心臟病協會宣稱,每次以適當強度游泳二十到三十分鐘能增強心肺健康。如果你還不知道游泳是一項奇妙的運動,那不要著急,慢慢地努力去學習。但如果你確實已開始游泳並找到游泳的場所,那你就是在進行一項令人愉快的有氧運動。
游泳作為一項運動的優點在此,消除由於長途步行而引發的關節和骨骼的緊張。關節炎患者和其他關節疾病患者可以盡情游泳。最大量有氧運動的理想訓練日程是每次游泳二十到三十分鐘,每週至少幾次。
另外,每週運動少於2次,無法改善心血管功能。曾有研究發現,「週末運動員」平日沒空、只能在假日運動,或者一次操練太兇的做法,缺乏規律性的運動,降血脂功效有限。
不需刻意上健身房,最好將運動變成一種習慣。最好把運動當成生活的一部份,隨時隨地動一動。譬如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原地抬膝踮腳手舉高,「一把一把抓(空氣)、一步一步(伸)高(手)」,擴張心肺還能瘦腰,做個5分鐘就會流汗達到運動目的。
又如捨接駁車、走路去捷運站,或者走樓梯取代電梯,開車到大賣場時找遠一點的停車位等等。哈佛大學最新發現,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做運動,預防心臟病的效果和進行長時間運動一樣好。
找喜歡的運動,放鬆心情、減輕壓力,樂在其中才會持久。今年世界心臟病醫學年會有一篇墨西哥的研究,將39名心臟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採傳統的室內有氧運動,例如踩腳踏車;另一組則選擇跳舞,舞曲有莎莎、搖滾、爵士等,兩組頻率都是每週5天、每次30分鐘。
訓練四週後發現,兩組的運動能力都提升了近三成,但參加跳舞組的病人覺得比較有趣、有聯誼功能,比較容易養成習慣。
六、高血壓是心臟的最可怕殺手
(一)什麼是血壓?
血液賴以流動的壓力為血壓。決定血壓高低的部分原因是心跳,並且血壓通過血液系統影響脈搏。其他決定血壓高低的成分是血管(不管血管多麼狹窄)的阻力和血流中的液體量,只是後者的作用較小。
(二)什麼是正常血壓?
眾所週知,高血壓是導致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保持血壓正常可減少心臟病發生的危險。可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正常血壓。
醫生認為,正常血壓大約一二○/八○,高壓即收縮壓可上下浮動二十,低壓即舒張壓可上下浮動十。然而,年輕人或較瘦的人血壓稍低於這標準也屬正常。
上述這些數字意謂著什麼?當分別予以討論時,就簡單明瞭了。
*收縮壓─心臟跳動並把血液壓進血流時,高壓就代表血液系統中最高壓力。當你按摸手腕的脈搏或頸動脈時,你會感受到收縮壓的漲落。正常收縮壓是一百二十左右,超過一百四十即為異常。
*舒張壓─舒張壓即低壓,代表血液系統中動脈的最低壓,就是心跳或脈搏之間落時的壓力。正常值約為八十,超過九十即為異常。
*綜合考慮─理想的血壓是兩者都正常,但是最重要是保持低壓(舒張壓)在理想的標準內,因為舒張壓過高比收縮壓過高危險。
(三)高血壓的起因是什麼?
1.動脈變狹和堵塞─至今我們所知道的導致高血壓的最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和膽固醇太高。如前述,當動脈內形成斑塊,斑塊就迫使血液在更大壓力下流動,猶如用水澆草地時必須用大拇指壓著水管。
2.心臟跳動過烈─其原因可能是內分泌失調或精神緊張或其他許多因素。
3.飲食中攝入過多的鹽─高血壓患者中只有百分之四十對鹽敏感,所以這只是一部份人的問題。但對鹽敏感的人,鹽是危險因素。
4.腎病─腎病和其他許多疾病會引起血壓調節機制的變化,而腎在幫助調節血壓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高血壓與心血管病變
被診斷為高血壓後,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何時自己會發生中風,造成半身不遂,終生恍惚」。腦中風包括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蜘蛛膜下出血及瞬間性缺血發作等。其中腦出血是腦之細動脈破裂,與高血壓尤其與舒張壓有密切關係,並無明顯的預兆。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每降低2mmHg收縮壓,心臟病的死亡率可降低7%,中風死亡率降10%。透過清淡飲食、運動、腹式呼吸、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壓,進而減少心臟病。
七、糖尿病會加重心臟負擔
糖尿病也是導致心臟病的一個非常危險的因素。心臟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比在一般人中更為常見。且發作期較早,通常也比較嚴重。
(一)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是指人體沒有能力處理血糖。人體要求胰島素把糖從血液輸送到細胞,以便在細胞內作為能量使用。成人期發作型糖尿病(第二型)是指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這種糖尿病經常與高脂肪飲食和肥胖症密切相關,通常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加以控制。對重病者,可以注射胰島素。但對成人期發作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不使用胰島素,也不會有太大關係。因此,成人期發作型糖尿病也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另一方面,少年期發作型糖尿病(第一型)絕對需要使用胰島素。此類患者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被自體免疫現象破壞,亦即人體攻擊自身的細胞。因此,少年期發作型糖尿病患者根本不分泌胰島素,而不像成年期發作型糖尿病患者那樣分泌低效率的胰島素。這種病發病期甚早,會發生酮酸中毒,導致死亡。此類糖尿病也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弄清自己是否已患其中一種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患者必須控制血糖。
(二)與心臟的關係
血糖水平很高似乎導致了無法正常處理脂肪和膽固醇,科學家尚未弄清其原因。顯然,其結果是加速動脈中斑塊沉澱,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
八、食療
(一)開心果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食用開心果可顯著降低膽固醇、有助預防動脈變窄。開心果富含「葉黃素」,這種植物抗氧化劑一般見於深色葉菜內。
每天食用三盎司開心果的志願實驗者,持續一個月後,血膽固醇降低百分之八點四,「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值降低百分之十一點六,壞膽固醇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平衡也有改變,飲食配合開心果者,四週後,低密度脂蛋白對高密度脂蛋白的比率降低。
(二)核桃會降低體重增加和罹患肥胖症的風險
美國化學學會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核桃的營養成分超過其他堅果,它的抗氧化作用大於預期。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可以每天食用7顆核桃。
美國賓州大學研究人員分析對比了包括核桃、杏仁、花生、開心果、榛果、腰果等9種堅果的營養價值,結果發現,核桃含有的抗氧化成分最高,是一種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高品質蛋白質,而且纖維成分高。與相同數量的其他堅果相比,核桃所含的抗氧化成分要多出兩倍,比維生素E的效力更高出兩到15倍。
研究人員說,核桃所含的油性為不飽和脂肪酸,不會造成動脈阻塞。此外,根據之前進行的研究,常吃核桃不僅不會造成肥胖,反而會降低體重增加和罹患肥胖症的風險。但是他們還是建議,進食核桃不宜過多,每天的量以7顆為妥適。
(三)吃蘋果能保護心臟
英文有一句俚語是這麼說的「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看來這句俚語是真的!
根據一份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由於蘋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素(flavonoid),最能有效降低更年期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而過去也已經有研究指出,類黃酮素有抗氧化劑的特性,可以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實許多食物都含有類黃酮素,例如,水果、蔬菜、茶、酒、核果、豆類、藥草、香料等,只是其中的含量不同,這份研究則發現蘋果含有最豐富的類黃酮素。
(四)洋蔥可以預防膽固醇過高
據哈佛醫學院心臟科教授克多格爾威治博士指出,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平均可增加心臟病人約30%的HDL含量(HDL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種被認為有助於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膽固醇,也是一種的好的膽固醇。)不過洋蔥煮得越熟,越不具效果。
克多博士讓診所裡的心臟病人每天吃洋蔥,結果發現洋蔥裡所含的化合物也能阻止血小板凝結,並加速血液凝塊溶解。所以,當你享用高脂肪食物時,最好能搭配些許洋蔥,將有助於抵銷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血液凝塊;所以說牛排通常搭配洋蔥一起吃,是很有道理?
另外,洋蔥和大蒜、大蔥、韭菜這些蔥屬蔬菜,因含有抗癌的化學物質,據研究人員在中國山東省一個胃癌罹患率很高的地方所做研究發現,當洋蔥吃得越多,得胃癌的機率就越低。
而且,洋蔥裡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類似常用的口服降血糖劑甲磺丁胺,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作用。
洋蔥的妙用還不止上述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洋蔥還可用來防治失眠:將切碎的洋蔥放置於枕邊,洋蔥特有的刺激成分,會發揮鎮靜神經、誘人入眠的神奇功效。
(五)富鉀食物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常吃富含鉀的食物可降低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這項研究是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醫學院完成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4.7萬名男性和女性研究對象的鉀攝取量、日常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等數據,結果發現,如果每天能多攝取1.64克的鉀,中風機率可降低21%,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有所下降。
鉀是人體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富含鉀的食物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特別是對高血壓患者和鹽攝取量大的人,這一作用尤其明顯。
此外,鉀還可緩解動脈硬化及防止動脈壁增厚的作用,而這些正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魚類、全榖類食品、香蕉、蘋果、蕃茄等都是富含鉀的食物。例如蘋果富含鉀,可以讓身體排出多餘鹽份,預防血管損傷。紅色的果皮含有花青素多酚類,可預防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而蘋果的果膠是植物纖維,可抑制腸道吸收多餘鹽份、膽固醇與醣類。在食用蘋果時最好清洗完連皮直接吃,比起含糖的果汁更為營養。
(六)另外,多吃醋是不錯的選擇。
醋的主要成份有醋酸與檸檬酸。其中醋酸可以促進脂質與醣質的代謝、改善血液混濁度、降低血壓並減輕血管負擔,而檸檬酸則是排出身體有害物質。此外醋還能幫助「乳酸」這種疲勞物質分解,有效消除疲勞。像黑醋就可以代替醬油蘸食,減少鹽份攝取。
參考書目:
1、 心臟病的治療法 高木 誠著 輝鑫出版社
2、 心臟病的預防與治療 蔡聰明 編著 文國書局
3、 預防心臟病52則 戴瑞輝譯 業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