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
楊惟婷整理
一、何謂消化性潰瘍?
胃液含有消化食物的酵素和鹽酸,不僅可協助食物的消化,且有殺菌作用。
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道部位受到胃液的腐蝕造成黏膜受損,使黏膜層產生糜爛的現象。
潰瘍發生於胃時,稱為胃潰瘍。發生於十二指腸時,稱為十二指腸潰瘍。
由於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共同的特徵,且兩者有時會同時存在,故常總稱「消化性潰瘍」。
二、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是上腹部疼痛,位置常發生於胃區的部位及右下方處。
患者多半有「火燒一般的」、「像被石頭壓在腹上一般的」疼痛感,吃過飯以後就消失,而飢餓時又開始發痛。
也有胸部燒灼感和噁心、嘔吐、吐酸水情形,但普通食慾不會減低。
同時,嚴重者會有解黑便、胃穿孔、幽門阻塞等症狀,惡化時更會吐血。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要如何分辨呢?
消化性潰瘍病痛的發生和進食有密切的關係,分為早發性和晚發性疼痛兩種,
早發性疼痛多屬胃潰瘍:在進食以後半小時至2 小時出現,因消化性潰瘍的人,胃液分泌就比平常人多,加上那時食物未和胃酸充分攪拌所造成,酸性胃液與沒有保護層的胃潰瘍面相接觸,於是引起劇烈的疼痛,時間持續1~2小時逐漸消失,直到下次進食以後,疼痛再次出現。
而晚發性疼痛多屬十二指腸潰瘍:一般在進食後2~4小時發生,及在夜間晨間或饑餓情況下也會疼痛。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發生較晚,若在胃中的食物消化排空後,胃液還不斷分泌胃液,刺激十二指腸,當接觸到潰瘍面,於是引起疼痛,此為胃潰瘍與十二指腸之區別。
但在治療用藥上兩者無太多差別。
三、消化性潰瘍的病因
消化性潰瘍主要因胃酸分泌失調,而引起的慢性病。
胃酸具有溶化食物中蛋白質的強烈消化力。
而胃壁本身不易被侵蝕,乃是因有黏膜的保護。
但是,一旦我們飲食沒有節制,暴飲暴食、喜食刺激食物(如煙、酒、檳榔)、工作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使神經機能調節紊亂及服用阿斯匹靈及類固醇等藥品,都易刺激胃酸分泌過多,激活胃蛋白,造成保護黏膜受損,使胃及十二指腸的一部分被酸侵蝕而形成潰瘍,因此必須儘量避免上列這些因素。
四、消化性潰瘍的預防
一般而言,容易得消化性潰瘍的人,包括:
- 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焦慮的人。
- 飲食習慣不良,三餐無定食定量。
- 吸菸、喝烈酒的人。
- 服用某些藥物者:如阿斯匹靈、類固醇等。
所以,對消化性潰瘍的預防,應注意以下事項:
1.為了保護胃壁,稍感飢餓時,喝杯牛奶(對酸的中和力強,而且也是重要營養素)頗為有效。
2.吃飯要定時定量。
3.進餐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
4.食用溫和飲食。
5.每餐廣泛的攝取各種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
6.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7.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戒菸、戒酒。
8.充足的睡眠可促進潰瘍癒合,且避免再發。
9.減少無謂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
10.消化性潰瘍復發率高,不可以因症狀消失就停藥,須按照醫師指示服藥。
11.不亂服成藥。且一般而言,感冒藥、鎮定劑等都會傷胃,最好於飯後或和胃藥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