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石鋪路5:詩歌
楊惟婷
鍾嶸<詩品>曾說:「感動天地、動鬼神、莫近乎詩。」
一、「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
「詩」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會文化,富於想像,語言具有節奏韻律。
詩能夠自成一格,是一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引發共鳴。
詩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聖詩、歌詞或散文詩。詩也常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因此亦稱為「詩歌」。
詩來源於上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神話及口傳文學和民歌。
最早有紀載的詩歌是印度的《吠陀》(1700-1200 BC) 。
歐洲在古希臘時期開始有詩歌,著名的詩人有荷馬、薩福和平達等。古羅馬時間著名的詩人有卡圖魯斯、維爾吉和賀拉斯等。
一些長篇的詩歌描述了歷史和神話故事,又稱為史詩。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開始對詩作出論述,其著作對後來歐洲和中東的詩歌都有影響。
中世紀時基督教的儀式中常常會吟誦聖詩,民間亦常常有遊吟詩人到處唱誦詩歌。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有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了不少十四行詩,在他的戲劇中也有不少詩歌。之後產生了抒情詩、田園詩等類型,直到二十世紀中期,現代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表達的基本創作。近代更有數字詩興起。
中國詩很多時稱為「詩詞」或「詩詞歌賦」。
中國的詩詞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詩詞有《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等。
唐宋元是詩詞鼎盛的時代,一般稱作唐詩、宋詞、元曲,但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唐以前已經出現,在唐宋之後亦有很多人創作詩詞。
詩詞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據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數音樂已經失傳。
明清兩代章回小說和戲曲興起,不少小說和戲曲之中亦含有詩詞。
民國時期五四運動推廣白話文,不少人開始創作現代詩,打破了以往詩詞對格律的要求。
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
二、何謂「現代詩歌」
就其本質而言,詩歌與其它文學樣式一樣,都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其特質是審美。 而詩歌不同於其他文學樣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它的音樂性、象徵性和跳躍性上。
1、 音樂性,是詩歌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任何一首詩都不可能完全脫離音韻而存在,否則它就不是詩,而是白話了。 現代詩歌並不像古詩詞一般嚴格的講究格律聲韻,現代詩歌的音韻特徵主要是表現了現代漢語的語感特徵,與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相吻合,表現出與古詩詞不同的靈活、自由的特點。 作為可吟可誦的詩歌作品,音樂性是其最先為受眾所感知的,它不但可以擴展詩歌作品的意蘊,更是與受眾溝通的第一手段。
2、 跳躍性,是指詩歌思維的跳躍性。
詩歌的思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詩歌往往從感性認識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直感」。 因而其呈現出來的思維軌跡就出現了「斷層」,從外在的形式上就表現出了跳躍的特徵。詩歌的思維常常以感性為主,經歷了由感性到在理性的干預和指導下的感性材料,最後形成以更高層次的感性的存在。 跳躍性使詩歌鮮活而深刻,極大的擴展了詩歌的內在容量。
3、 象徵性,是指詩歌的表現方法。
詩歌反映世界的方式往往是曲折的、象徵的。這是由詩歌的審美特質所決定的。所謂美,是指從現實中攝取後經過作者審美觀照之後產生的與現實有一定距離的「真實」。 是昇華之後的「人類情感」的紀錄。
三、詩歌朗誦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下面舉個例子談談詩歌朗誦的技巧。
例〈春曉〉
這是一首格律詩,朗誦這首詩時,應該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詩的節奏。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念到「曉、鳥、少」時,字音要適當延長,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前兩句是寫詩人早上醒來後看到的景物,朗誦時要用柔和、舒緩的語調,音量不要過大。「鳥」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揚,表現出詩人見到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明朗景象。
後兩句寫詩人想起昨天夜裏又颳風又下雨,不知園子裏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讀「花落知多少」時,要想像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可重讀「落」字,再逐漸減輕「知多少」三個字的音量,表現出詩人對落花的惋惜心情。
古典詩詞的朗誦主要表達作品所蘊含著的千古神韻,這種神韻既來自作品悠遠、雋永的精神之美,讓人有所感悟;同時也來源於作品聲韻格律的音樂之美,讓人擊節而能歌。
四、朗誦基本知識
1、 甚麼是朗誦
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
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鑑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辭彙細緻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
2、 朗誦前的準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作活動。這種再創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1) 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乾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2)把握作品的內容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
3、朗誦的基本表達手段
朗誦時,一方面要深刻透徹地把握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句調。
4、朗誦不同於朗讀,也不同於演戲
朗誦不同於朗讀,朗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讀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誦則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背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可見,朗誦的要求比朗讀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對觀眾,除運用聲音外,還要藉助眼神、手勢等體態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
朗誦常常伴隨有手勢、姿態等體態語,但朗誦時的姿態或手勢不能過多、過火。畢竟,朗誦不同於演戲,演戲時,演員不直接和觀眾交流,他扮演劇中人物,模仿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員進行交流,而朗誦者直接交流的對像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等只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不宜過多、過火。
參考資料
http://hk.epochtimes.com/bh/5/3/22/n853224.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现代诗歌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