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防治
楊惟婷整理
心臟血管患者可參考以下方法,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一、健康的飲食
◎少脂肪
動物性脂肪(例如肉類、牛奶、乳酪、奶油)及椰子油都含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一旦血中膽固醇過高,沈積在血管壁,形成血管硬化,引起心臟病。
◎少熱量
少熱量,維持標準體重,避免過胖。肥胖一方面會增加心臟負荷,一方面也容易導致糖尿病和高血壓,而這兩種疾病都會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
◎少鈉
談到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血管疾病,多數人也許知道吃太油、攝取太多膽固醇是主因,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吃太鹽對血管也有嚴重的影響。低鈉才能降低血壓,降低心臟病發生的機會。
鈉主要來自食物烹飪的食鹽中,所以不要吃太鹹。
《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作者島田和幸,長年研究預防與治療血管疾病。他認為攝取過多鹽份時,身體為了排出多餘的「鈉」,體內循環的血液量會增加,心臟就必須用更強的力量推動血液,而施加在血管的壓力也增加,使血壓增高。另外,「鈉」會堆積在血管的血管壁細胞中,使血管壁變得又厚又硬,加速動脈硬化。
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電腦分析,得出一個結論,青少年每天少攝取三百毫克的鹽,可以讓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減少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43。
並且,等到50歲以後,減少鹽分攝取對健康的效益,還會繼續發揮,它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及中風的發生率。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天鹽分攝取不要超過一千五百毫克,所以要避免吃加工及垃圾食品,這些食品中,都含有大量鹽分。
而蘋果是富含鉀的代表性水果,可以讓身體排出多餘鹽份,預防血管損傷。紅色的果皮含有花青素多酚類,可預防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而蘋果的果膠是植物纖維,可抑制腸道吸收多餘鹽份、膽固醇與醣類。在食用蘋果時最好清洗完連皮直接吃,比起含糖的果汁更為營養。
另外,多吃醋是不錯的選擇。醋的主要成份有醋酸與檸檬酸。其中醋酸可以促進脂質與醣質的代謝、改善血液混濁度、降低血壓並減輕血管負擔,而檸檬酸則是排出身體有害物質。此外醋還能幫助「乳酸」這種疲勞物質分解,有效消除疲勞。像黑醋就可以代替醬油蘸食,減少鹽份攝取。
◎多纖維
水果、蔬菜和穀類所含的可溶性纖維,可以降低血中的膽固醇。但是水果也不要吃太多,以免攝取過多的熱量。
二、每次運動持續10分鐘
血管老化是人體自然現象,但多運動可以讓它延緩發生。
只要每次持續10分鐘中等強度的全身性運動,每週150分鐘就能達到強化血管效果。因為運動持續10分鐘以上能讓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並燃燒到體內肝醣、脂肪,而短時間的肌肉收縮只能消耗血糖,燃燒能量,下一餐進食很快又補回來。
運動可以降低膽固醇、舒張血管、降低血壓,對心臟相當有益,特別是有氧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快走、慢跑、爬樓梯、有氧舞蹈等等活動都有幫助。這些運動,只要每天做30分鐘,就可以帶來維護心臟健康的好處。
而且若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每次1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中度運動,也能降低四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再發率。
而且,運動也是心臟手術後的必要復健,不僅能控制病情穩定、減少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也大幅降低。
不過,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高衝擊運動,如舉重、爬樓梯、仰臥起坐等瞬間增加心跳量的運動,避免血壓爆衝的危險。
以影響血壓的運動效果來看,騎自行車、慢跑、快走這些較緩和的運動較適合高血壓的人,且快走比騎車、慢跑好。
另外,輕鬆愉快的散步、園藝活動、家事、跳舞、或是娛樂性質的活動,例如,每天走一萬步是基本:隨身攜帶計步器,督促自己完成每日目標的同時也可以享受達成任務的成就感。持之以恆是最重要的事,例如搭公車時提早一站下車也是一種不錯的運動方式。
而運動前最好做足暖身,讓血管有餘裕去適應變化。尤其,天氣變冷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建議天氣變冷可在溫、濕度控制好的室內運動,若要外出時要做好保暖工作。
對於很難養成規律運動的人,這裡有一些訣竅:
- 選擇你覺得有趣、好玩的運動。
- 嘗試多樣性的運動,這樣你永遠不會因為覺得無聊而不想做。
- 穿著舒適的衣服和鞋子。
- 找一個你方便的時間和地點去運動,要養成習慣,但不用太僵化,可以保持一點彈性。
- 可以放點音樂,增加娛樂效果。
- 尋找支持你運動的人。例如:鼓勵你、或提醒你該運動的人,和你一起去運動的人,或在你去運動時幫你帶小孩的人……。
- 不要過度運動。維持低到中度的運動就好,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
三、維持正常體重
控制體重也能強健血管。
由於脂肪細胞會釋放改變肝臟膽固醇代謝的細胞激素,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含量,讓血管收縮增加血壓;這種激素還擾亂胰島素作用,增加血液裡的葡萄糖量,讓身體器官為糖尿病所苦。
因此,減重1公斤能降血壓1毫米汞柱,12公斤就能減掉一顆降血壓藥。
但減重不需要太快速或太激烈,建議一週不要超過1公斤,以免損傷血管。快速、激烈的減肥方式,食讓血管營養狀況變差也變得脆弱,一旦回復正常生活,只要遇到大吃大喝或運動過量就很容易「爆血管」,要特別小心。
四、定期量血壓
血壓如同海浪起伏波動,最怕血壓加速上升,然後唰一下掉下來,這種雲霄飛車式的血壓波動最傷血管。所以要減少血壓大幅波動,血壓控制好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刊登在美國《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表示,收縮壓每下降2毫米汞柱,中風死亡率減少6%、冠心病死亡率則少4%;舒張壓降低2毫米汞柱中風發生率下降15%,冠心症下降6%。
且控制血壓,還能讓心臟「回春」。依國外研究說,只要糖尿病及腎臟病人血壓持續控制在低於130/80毫米汞柱,1~2年內半數以上心室肥大的狀況都能改善,回復健康心臟。
尤其建議定期體檢量測血壓,並抽血檢測膽固醇、血糖及血脂。
血壓是最單純的血管好壞參考值,建議40歲以上的男性至少每週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下的人每3~6月量一次血壓即可。若經數次量血壓都在正常範圍內(<120/80毫米汞柱)則可每三個月測量一次;如果血壓偏高,建議早晚各量一次,收集一星期數據後,請醫生判斷。
40歲以上健康人可每年驗一次腎功能,40歲以下兩年一次,以確保血管功能。
五、減少壓力
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驚慌、激動、憂鬱、悲傷或過度興奮。
壓力會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升高血壓,加快心跳,傷害動脈管壁,常處於緊張壓力的情境中,會增加心臟負擔。
要學會放鬆自己,找出自己的壓力源,解決或尋找消除壓力的方法。如果壓力是性格所致,那麼就誠實面對自己,以最能自我陶醉的方式,鬆弛壓力。運動、散步、聽音樂、或培養一種嗜好都可以。
六、戒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會使心跳加快、心肌的用氧量增加,使得心臟必須更賣力,才能獲得足夠的氧。
抽菸所產生的化學物質,也會使得膽固醇或脂肪更容易沈積在血管中,加速血管硬化。
所以,抽菸者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不抽菸者高出70%。抽菸者一旦心臟病發作,也比不抽菸者容易猝死(在1個小時以內死亡)。
七、在溫度驟降時,適度的保暖可以減少發病機會。
尤其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因為寒冷常常引起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臟負荷。所以,冬天更要重視心血管健康,做好防護措施。
◎忌著涼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因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臟負荷。對策: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隨時注意保暖。
◎忌睡醒就起床
老人冬季早上醒來之後,如果立即就起床,常常會導致心絞痛發作。對策:老人睡眠醒來必須先在床上躺一會兒,待“醒透”後再起床。
◎忌外出過早
冬季清晨,是室外溫度最低時間段,外出易引起感冒咳嗽,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並且太陽沒出來之前,空氣的氧含量過低,外出鍛煉,會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對策:冬季老年人最好選擇上午10點後,太陽出來了到室外活動。
◎忌洗澡時間過長
老人怕冷,洗澡時常常水溫較高。但較高的水溫,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這就會造成空氣中氧含量不足,心臟不好的老人血液就會供氧不足,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爆發。對策:洗澡時間最好控制在10~20分鐘之間,如果有人陪護在身邊會更好。
◎忌活動過劇
冬季本來人體消耗的能量就會增多,如果再劇烈運動,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給是依靠血液,這就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對於心臟不好的老年人,這就是致命的危險。對策:冬季老人不宜做劇烈運動,可選擇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
◎忌蒙頭睡覺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會蒙頭睡覺,但蒙頭睡覺會使被窩內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響,甚至造成窒息,或誘發心血管病。對策:心血管不好的老人,正確的睡眠方法是:右側臥位,低枕,頭露被外,雙腿屈伸。
八、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做起。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加重心臟病,例如若感染病菌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會引起風濕,易侵犯心臟,導致風濕性心臟瓣膜症惡化。
◎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使心臟負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