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實很簡單

教育其實很簡單

惟雯說故事

 

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不想學習,家長可以借鑒一下這個故事,推薦老師和家長閱讀!

 

前一段時間,泰國一位媽媽碰到了令她頭疼的事情:兒子一大早就鬧著不想上學,而且她和丈夫怎麼勸都沒用……

 

這場面是不是有點熟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可是,這位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不一樣!她乾脆幫孩子請假一天,帶他去撿垃圾!

 

他們沿著馬路去撿塑膠瓶。開始時,孩子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但是媽媽仍然堅定地帶著他走了 3.5 公里,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 2 泰銖(約合人民幣 0.4 元)。

 

就算只賺了2泰銖,孩子也很高興。

不過他還是表示:“走不動了。媽媽,我們可以坐公車回家嗎?”

媽媽:“坐公車一個人要10泰銖,你有錢嗎?”

沒有辦法,他只好跟媽媽一起往回走。

 

這個時候,孩子看到了霜淇淋店。

孩子:“媽媽,我想吃霜淇淋。”

媽媽:“霜淇淋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到了餐廳門口。

孩子:“媽媽,我想吃燕麥。”

媽媽:“去買嗎?15泰銖。”

孩子:“媽媽,我錢不夠,我要回家。”

 

媽媽:“累了?”

兒子:“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

這位媽媽在文章最後表示: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瞭解痛苦和疲憊,瞭解一切的來之不易。

 

現在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媽媽做對了什麼呢?沒有念叨 100 遍,沒有說到口乾舌燥,沒有上火發飆,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

 

其實,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他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簡單說,就是行動起來,別囉嗦,別念叨。

 

其實,孩子不想上學就跟爸爸媽媽偶爾不想上班的情緒是一樣的,爸爸媽媽是成人,可以控制自己,孩子卻難以做到,所以,父母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與孩子面對面平靜地溝通。

 

首先,你需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找到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
最好是單獨跟孩子溝通,聽孩子講一講他的煩惱,用溫和平等的方式。等孩子將困擾全部向你傾訴之後,你表示理解並合理開導,孩子不想上學的情緒或許就煙消雲散了。

 

其次,你需要幫孩子解決問題。比如跟同學、老師之間的矛盾,告訴孩子怎麼樣去化解。

 

如果以上方式都沒效果的話,家長們也可以學習泰國媽媽的做法,行動起來,讓孩子真正去體驗生活,自己得出結論,明白一切來之不易。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還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

 

教育是一種自醒,一種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借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來實現整個存在的圓滿。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

孩子不想上學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一位上學不久的孩子問他的爸爸:“爸爸,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一顆小樹長1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10年的樹可以做木板;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樑,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俱·····”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知道了嗎?”

 

兒子:“知道了。”

 

爸爸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兒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讀書。”

兒子出國前還對爸爸說,那次談話印象深刻。

 

跟孩子交流既不需要威逼,也不需利誘,孩子會為自己做最好的選擇。教育其實很簡單,言語間給予孩子最珍貴的財富!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
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

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是你,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先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總之,孩子不想上學其實不是什麼大事,但家長也需認真對待,理解孩子,然後幫孩子解決其中的問題。
同樣的,在親子教育中多數問題都因溝通不暢引發,所以注重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想法,及時幫孩子提出解決的方法,很多事情都會變得簡單明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