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華為」與「比亞迪」的逆襲之道

拆解「華為」與「比亞迪」的逆襲之道

2home.co   楊惟婷

 

「華為」最新旗艦機型「Mate60 Pro」8/29日在官方電商網站上線,該手機採用華為海思自研的麒麟9000S晶片,售價6999元人民幣,引起市場高度關注,權威拆解機構TechInsights在拆解Mate 60 Pro後,證實該款手機搭載麒麟9000S處理器,且是由中芯國際採用7奈米製程代工生產。此事件,甚至轟動整個武林。

 

一、不死鳥「華為」的逆襲

 

2019年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華為」實施貿易限制,禁止先進技術供應商向華為供貨,就連幫華為代工生產晶片的「中芯」也在2020年就被列入貿易黑名單。

 

■華為用何種方式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

 

「華為」新旗艦手機Mate 60 Pro具有5G與衛星電話功能,處理器晶片更是採用中芯7奈米技術,引起全球市場震驚與高度關注,「華為」是怎麼辦到的?

 

中芯為何可在無法取得生產先進EUV(極紫外光曝光機)的狀況下,依然能生產出7奈米晶片?

美國晶片制裁只針對最先進的技術,並已限制ASML與東京電子向陸企出售先進EUV設備,但陸企還是可以從二手市場買到設備。

此外,陸企可以不斷將成熟製程向上推到極限,例如,中芯使用多重圖案化,是一項相當昂貴的技術,會影響到成本與良率,但可突破美國制裁?

 

Asia times報導,美國針對大陸晶片設下出口管制,並禁止美國公民替晶片製造商提供服務,但大陸依然能在這些限制措施中發現一些漏洞。

 

首先,曾任台積電和三星高管的梁孟松轉戰中芯國際工作,因為他是台灣人,而不是美國人。其次,美國政府沒有對荷蘭施加足夠的壓力,阻止ASML在這三年內向大陸出貨DUV曝光機,或者監控其設備的轉售。

 

2020年10月,中芯使用FinFET N+1技術生產10奈米晶片,當時梁孟松就提到公司正在開發N+2晶片,可用於高效處理器,直到2021年7月,TechInsights發現中芯將少量7奈米晶片出貨給美國比特幣挖礦公司MinerVa,如今中芯N+2晶片應用在Mate 60 Pro上,顯示中芯已具備7奈米量產實力。

 

這款手機被中國網民稱為「爭氣機」,其所帶來的重大政治意義是,即便沒有美國技術,大陸依然可以自行設計晶片、製造手機,雖然性能不如西方的頂尖產品,但仍然展現相當不錯的水準。此時美國會如何因應?

華為與中芯展現令外界震驚的實力,可能又將成為美國「擴大」制裁範圍的導火線。例如,「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也提到,以華為為首的陸企擁有豐沛的創新能量,可能使華盛頓更熱烈討論是否進一步加嚴出口管制。

 

■梁孟松是叛將?或是民族英雄?

 

華為最新旗艦機型「Mate 60 Pro」搭載的麒麟9000S處理器,是由中芯國際採用7奈米製程代工生產,這顯然中芯已解決7奈米良率的問題,也顯示大陸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在5G晶片技術上已取得初步進展。這款手機既然被中國網民稱為「爭氣機」,毫無疑問,梁孟松已被視為中國民族英雄!

 

中國機構極客灣給出的數據顯示,Mate60 Pro搭載麒麟 9000s處理器,採用華為自研泰山架構,與華為鯤鵬伺服器算是同宗同源。另外,GPU採用自研馬良 GPU,是國產 7奈米工藝。

 

日本拆解機構 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拆解Mate60 Pro後,亦發現該款手機沒有一顆美國晶片,且網速遠遠大於 5G。

 

雖然TechInsights拆解後也發現,Mate 60 Pro採用的處理器技術,仍落後最新技術兩個世代。佇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則說,中芯在梁孟松(曾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帶領下,7奈米製程技術與產能都有重大突破,不可輕忽!

 

■華為既「浴火重生」,美國制裁難再有成效!

 

美國政府2019年將大陸電信設備廠華為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華為3年來遭到美國以及盟友制裁,包括從5G基地台、手機業務、晶片組等全方位被打壓,華為在蟄伏3年後,日前推出最新旗艦機型「Mate 60 Pro」,預購量已突破一億台,從新機在大陸市場極度熱銷情況來看,顯示其已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展現出「浴火重生」的勇氣,未來美國制裁恐難再發揮效果。

 

如今,華為最壞狀況已經過去了,翻開該公司近5年財務報表,在美國出手後,最賺錢的手機受到重創,整體營收從最高峰8900多億元下跌至6000多億元人民幣,但目前已從谷底翻身,光是2023上半年獲利就比2022年整年還高,是2022年同期的2倍,從財務上來看,華為已成為無法被美國制裁致死的「不死鳥」。

 

綜觀華為新款手機Mate 60 Pro有以下3大亮點,包括突破技術限制成為5G手機,且是衛星手機、能夠衛星通話,晶片元件改用大陸自產的麒麟9000S更是受到矚目。

 

值得關注的是,傳出美國已經開始對華為最新手機和晶片展開調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我們一貫反對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反對濫用和泛政治化「國家安全」概念。毛寧指出,美國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中國企業,違反自由貿易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損人不利己!

 

近期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即表示,這代表美國應該繼續實行「小院高牆」式技術限制措施。「小院高牆」意指精準指定需要保護的關鍵科技,並採取強力措施,以捍衛美國國安,避免創新科技遭破壞。

 

■中國擬擴大iPhone禁令反擊?

 

大陸目前是蘋果的第三大市場,在截至6月份的12個月裡,來自大陸的收入占該公司總收入的19%。而且在2022財年,蘋果大中華區銷售的稅前營業利潤率,比該公司整體稅前營業利潤率高出12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大陸仍是蘋果公司最大的生產基地,規模遠超過其他市場,而iPhone仍是蘋果最大的業務,占該公司總收入的52%,這也使得蘋果成為中美經濟戰中,一個相對容易被針對的目標。

 

近期傳說中國計劃對iPhone擴大在國有企業的使用禁令,iPhone禁令原先只有敏感部門禁止在工作中使用,但近期消息指出,禁令擴大至公務員和國營企業員工,影響人數可上看4千萬人,即使實際影響仍有待觀察。

此消息傳出後造成蘋果9/7日股價暴跌,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市值可能蒸發2,000億美元。與此同時,蘋果 iPhone晶片供應商高通股價也受牽連,盤中重挫逾 7%。

 

這種非關稅障礙,可以做、佛日不可說,iPhone只能痛在心裡、口難開。何況美國何嘗對「華為」、「中芯」仁慈呢?

尤其蘋果把中國視為其最大海外市場,當iPhone生產基地往越南、印度轉移時,這檔事將很自然發酵,只是時機剛好而已。誠如美銀分析師 Wamsi Mohan 指出,中國祭出禁令的時機相當湊巧,恰逢華為推出其最新的高階 5G 智慧手機之際。

 

高通的困境不僅是蘋果 iPhone 遭禁,由於該公司也向華為供應舊款 4G 晶片,而美國議員正在審查華為的供應商,一些議員還呼籲停止向華為出口所有產品。對此,中國 (包含香港) 約占高通營收的三分之二。因此高通同樣只能痛在心裡、口難開。

 

若中美科技戰持續升溫,據財經媒體《巴隆周刊》撰文示警,仰賴大陸市場的15家跨國企業,包括特斯拉等受到的衝擊最大。

 

《巴隆周刊》點名15家最易受到威脅的企業包括特斯拉、BMW、保時捷、歷峰、力拓、福斯、永利度假村、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史華曲集團、Anglo Americana、Georg Fischer、阿特拉斯科普柯、梅特勒-托利多、博格華納以及智利Antofagasta等。

 

從不同領域來看,用於房屋建造的大宗商品,受到大陸的需求預料放緩影響,其中澳洲礦業巨擘力拓近一半營收來自大陸,將受到不小衝擊,其他包括英美資源集團、智利銅礦商Antofagasta,也分別有4分之1和5分之1營收來自大陸。

 

至於工業方面,瑞士商Mettler Toledo主要生產精密儀器,該企業曾警告大陸需求大幅惡化,預估接下來到2023年底的銷售將減少。

 

至於消費品領域方面,因大陸消費者信心持續受挫,精品業者包括Swatch集團、歷峰集團也都將受到衝擊。

 

二、華為「准備好了」,黑科技將一一「問界」

 

在華為「Mate60 Pro」手機突破美國禁令後,眾多新功能驚豔問世,引發全球轟動,明年可能推出AI穿戴裝置如手錶,甚至AI筆電也可能出現,包括AI問界智能車在內,是全面性的王者歸來與創新。

 

華為之後的黑科技新產品,就是「AITO問界智能汽車」,華為如果成功的話,將是第一個手機公司在汽車工業上最大的突破。

因蘋果、三星搞過,都沒看到成果。而汽車市場規模比手機還大,若成功將是更不得了的突破,也將把華為在「通訊」上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多智慧型汽車會有開發瓶頸,就是因為它內部機件的通訊,沒有辦法到達智慧的程度!當然,華為接下來可能會遭到美國更大的打擊。

 

■華為「盤古大模型」比ChatGPT更高一層

 

華為新手機之所以能引爆全球熱議,在其AI應用程式「盤古大模型」(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的底層能力加持下,為「鴻蒙系統」帶來更進步的AI人工智能突破。未來,華為會變成一家AI人工智能的公司,把人們生活、社會、產業等「資訊」通通整合在一起。例如盤古人工智能將可做到氣象預測、或做某個產業預測的程度,相反地,蘋果更多的是娛樂性質的功能。同理,盤古人工智能也是比ChatGPT有更高的應用性了。

 

華為「盤古大模型」,會變成連接了未來世界科技所有重要的介面,你要他做娛樂,他也是可以接,不過他不會把專長放在這裡。亦即,華為將為你把生活的資訊、社會的資訊、產業的資訊,通通都整合在一起!

它可以告訴你科學數據的答案,而且都是經過計算的。這已經比ChatGPT要更高一層了,ChatGPT只是一個人工智能語言,它會幫你爬梳一個合理的段落;盤古不是,它是幫你找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了!而盤古就是這樣的一個工具!

 

三、大陸「新能源汽車」走向世界舞台

 

目前全球正歷經「第二次汽車產業革命」時期,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長征旅途正在展開,受到全球暖化議題及各科技強國欲搶先佔有領導地位下,推展電動車政策已成為各科技強國不可逆的方向。

 

如同當初,蘋果iphone開創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功能手機及相機;而特斯拉則是透過「電池技術」,取代了傳統引擎。

 

現在,電動車將掀起新一波產業革命,如同人類近代史上個人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浪潮,大約每隔十年就會出現一波科技革新,而這次電動車的浪潮,規模將來得更大、歷時更長,這塊市場大餅可能將長達 10-20年且將帶來數十兆美元的產業商機。

 

尤其電動車將走向「智能化」,隨著搭載自駕系統與車聯網各種應用,能複製比過去10年的智慧手機更大的商機。

 

■大陸「新能源汽車」出口已躍居世界首位

 

據中國乘聯會與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234.1萬輛,同比增長76.9%,相比之下,日本上半年汽車出口量為202萬輛,較2022年同期增長17%。這意味著中國已穩居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寶座,而排名前2名的中國車企是上汽與奇瑞,外資品牌特斯拉排名第3。

 

另據中國乘聯會公佈的8月份汽車出口同級顯示,8月大陸車企出口40.8萬輛,同比增長32.1%;1-8月份總計出口294.1萬輛,同比增加61.9%。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分析稱,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具備領先優勢,產業鏈相對完善且穩定,產品有很強的競爭力。2023年來看,預計全年汽車的出口將超過4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穩超100萬輛。

 

從中國大陸汽車出口位居世界前列,顯示中國現代化製造產業鏈條完備,關鍵零組件、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設計、生產可控,產品品質不斷躍上中高端產品,出口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產品附加值比重增加,進出口創匯能力更強。

2023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超越日本,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消費國、出口國。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為當前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上半年產量大幅增長35%,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至2.6倍,占整體汽車出口的25%,出口產品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趨勢更加凸出。

 

四、拆解「比亞迪」海豹—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已威脅西方企業

 

瑞銀集團 (UBS) 表示,由於價格更實惠、生產成本更低的中國電動汽車崛起,使西方汽車製造商難以阻擋,預計將失去五分之一的全球市占。

並預估,到 2030年之前,以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為首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汽車市場的份額將幾乎翻倍,達到33%。

 

比亞迪目前比西方現有的車企在歐洲生產成本低25%左右,並具有顛覆全球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 的潛力。中國的OEM可以滿足全球三分之二的汽車市場需求。

 

經由拆解比亞迪最新「海豹」車款,可了解比亞迪的供應鏈、成本、結構、技術以及售後服務,並得出多項結論:

 

比亞迪藉由垂直整合和規模化使其具有成本優勢,比亞迪海豹比特斯拉Model3的生產成本低15%,即一輛比亞迪海豹比Model 3 便宜約3400美元。海豹汽車的毛利率為16%,利潤率為5%。

 

比亞迪「海豹汽車」具有成本競爭力,不僅是中國生產的要素成本,還有技術的含量、科技的含量,在集成度、在垂直整合上的優勢。

例如海豹汽車大約 75%的零部件是比亞迪垂直整合自產,留給全球傳統供應商的空間相對較小,大量依賴中國的本土供應鏈。除高通晶片外,海外供應的零件不多。海豹汽車零部件的自製比率要比特斯拉在美國、中國生產或者大眾在德國生產都更高。

 

當前中國電車行業正處於因「本土價格戰」引發的垂直整合階段,誰掌握了整合的優勢,誰就將成為贏家,而贏家將積極推行「全球擴張」戰略。這意味著電車「價格戰」很有可能會輻射到歐洲,而比亞迪將成為行業領跑者。

 

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定價明顯高於中國本土,唯一解釋是,中國汽車製造商還未真正在價格上發力,到現在都是在「試水」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車企在歐洲的價格會變得更有競爭力。歐洲本土品牌降價 10%-15% 是維持市場份額的必要條件。

 

預計到 2030年,中國本土品牌全球市場份額將從如今的17% 翻倍到33%。

歐洲品牌的市場份額損失最大,市場份額可能從81% 降至58%。

所以,對於歐洲車企來說,這將是一個戰慄時刻!

 

■歐盟打不贏中國電動車,對中國啟動「反補貼調查」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9/14日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祭出懲罰性關稅,以保護歐盟汽車製造商。

 

但北京也警告說,歐洲聯盟(EU)對中國的電動車補助調查將傷害彼此貿易關係。對此,歐盟也嘴硬回嗆,其經濟可以挺過中國的任何報復行動。

 

■再看看美國汽車工會的罷工威脅

 

美國聯合汽車工人工會 (UAW) 在發動第一階段罷工後,已經導致福特野馬 (Bronco)、Jeep Wrangler、雪佛蘭 Colorado在內人氣車款暫停生產。

UAW計劃9/16 日重啟協商,美國總統拜登呼籲底特律三大車廠做出更多讓步,以免罷工威脅美國經濟。

 

福特汽車 (F-US) 表示:「我們的生產系統高度關聯,代表UAW針對性的罷工策略,將對不在罷工範圍的設備也造成連環效應。」

通用汽車 (GM-US) 則告訴堪薩斯廠 2000名員工,由於鄰近工廠受影響導致零件短缺,堪薩斯廠下周可能關閉。

 

UAW主席 Shawn Fain 說:「我們無意破壞經濟。真相是,我們要破壞的是億萬富豪經濟。」

UAW工會要求各大車廠在往電動車轉型的階段,提高與員工分潤比重、縮短工作周數、恢復固定退休金、加強工作安全等。

 

美國總統拜登正面臨2024年尋求連任的壓力,也呼籲汽車公司應該幫勞工加薪、與主管的薪水增幅相同,以消除分級化薪資制度。

三大車廠目前無人提議廢除分級化薪資制度,但承諾會縮減工時。

 

三大車廠的提議是加薪20%,但沒有其他任何工會要求的福利。

福特表示,UAW 的提案會讓美國勞動力成本倍增,使其更難以和特斯拉 (TSLA-US) 等非工會車廠受益。

通用則表示,UAW 薪資和福利提案將讓通用損失 1000億美元。

 

拜登投入數十億美元「補貼」,以擴大電動車銷售,但轉型努力可能威脅到傳統汽車工人的就業機會。川普即批評,電動車是 UAW的就業殺手。

You see see you,美國汽車工業打得過「比亞迪」嗎?

 

■「馬斯克神話」v.s「比亞迪爭氣」?

 

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大陸比亞迪的表現備受全球關注,主因是比亞迪有約75%的零件都是自有,比特斯拉、大眾等車廠還要高,另外海豹的整體成本比同級的Model 3還要低15%左右。

 

「海豹」具有成本競爭力,這一項競爭力不光是在大陸生產而已,還有垂直整合的優勢,整體成本比在上海生產的Model 3低15%,甚至比歐洲生產的大眾汽車同級車型低35%左右。

當然,特斯拉及歐洲生產的大眾汽車有名牌效應,各取所需。

 

目前,大陸電動車市場逐漸被比亞迪、特斯拉及廣汽埃安3大集團瓜分,市佔率已經來到5成。尤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消費國、出口國。

 

五、AI自駕技術,將是中美智能車競賽的最後一回合?

 

中國大陸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足以自力更生培養出「自主品牌」,也有足夠資源投入、來吸引海內外科技人才,建立起自己的「自主科技」規格與產品。

 

例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華為鴻蒙系統、中芯奈米芯片、百度「文心一言」、創新工廠「零一萬物」、華為雲「盤古大模型3.0」、騰訊「混元大模型」、阿里雲「通義千問」AI大模型、螞蟻集團發布的兩款「金融大模型」等大模型……

 

■搭載自駕系統與車聯網各種應用,將使中美AI技術競賽再起?

 

AI技術不僅限於科技公司的競逐,也是大國之間國力的展現。近日權威期刊《哈佛國際評論》公布報告示警,中國大陸的AI領域正迎頭趕上美國。

報告指出,AI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引發人們對其安全性、道德性的擔憂,以及是否會被用作危險的應用,為未來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哈佛國際評論》報告提到,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AI技術,而中國大陸在該領域的發展引起美國高度關注,兩國之間的競爭讓人回憶起過去的冷戰,而在這一次冷戰中,大陸將挑戰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

 

人工智慧能夠強化經濟及軍事力量,進而增加政治上的優勢;市場預估到2023年,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7.5兆美元,由此可見AI對進一步軍事實力直至超越對手的重要性。

 

當然由於語言因素,AI技術在中國大陸發展不是很理想,因為相較英文,中文更不利於AI訓練。另外,美國對中國大陸部分AI發展關鍵科技材料的禁運,也可能成為其阻礙之一。

 

■特斯拉的「超級電腦」Dojo也來蹭AI熱度!

 

不讓輝達(Nvidia)專美於前,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推出新超級電腦Dojo,預計2年內砸1200億訓練自家電動車人工智慧 (AI)。

 

特斯拉8/29 日推出價值 3億美元的「AI 運算叢集」,該超級電腦將使用 1萬個輝達 H100 GPU,比全球第三高性能的超級電腦更強大。

 

輝達擁有基本上負責 AI運算所需的硬體和軟體,而特斯拉正使用輝達產品來開發盼望的第一個真正殺手級 AI應用:自動駕駛汽車。

特斯拉正大幅強化其運算能力,以加速訓練其全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計劃2023年在AI 訓練上投入 20億美元以上,接著 2024年再投入 20億美元。

 

 

馬斯克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將讓特斯拉的產品價值巨大增長,其願景是靠著足夠強大的駕駛輔助功能軟體,讓所有上路的特斯拉車都能一鍵切換成「機器人計程車」,顧客將以預付方式或繳年費的方式使用該技術。特斯拉也可營運自家的機器人計程車隊。

 

■「馬斯克」如何驅動「馬斯克經濟學」?

 

近期,特斯拉 (TSLA)股價再度上漲,原因是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對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人工智能和Dojo超級電腦前景表示樂觀。

Dojo對於所謂的「Musk帝國」中的其他公司,由Jonas稱為「Muskonomics」(Musk經濟學),將產生更大的影響。

 

此值得我們了解一下。特斯拉的Dojo超級電腦由幾個「系統托盤」組成,採用該公司內部的D1晶片,這些晶片內置在機櫃中,然後合併成一個「ExaPOD」超級電腦。ExaPOD可以串聯在一起形成集群,使超級電腦更加強大。

 

據摩根士丹利表示,一個版本的Dojo超級電腦自7月以來一直運行,最終將具有能力處理超過400,000輛運行FSD(全自動駕駛)特斯拉車輛的視覺數據,以訓練特斯拉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每輛特斯拉車輛內部的FSD晶片。

這正是特斯拉為Dojo所設想的,旨在加速其「自動駕駛」和其他基於「人工智能」的軟體項目。

 

而馬斯克還設想了一種情景,即可以將Dojo用作其他公司的雲端SaaS(軟體服務)超級電腦,並像亞馬遜 (AMZN)的AWS雲端產品一樣,對其使用收取高額費用。

藉此,特斯拉的網絡服務(SaaS/Dojo雲端服務)不僅將成為該公司的收入增長點,還有助於提升馬斯克的其他業務前景,包括X(以前是Twitter)、SpaceX、特斯拉的電池業務,甚至包括Neuralink和The Boring Company。這就是所謂的Muskonomics(馬斯克經濟學)。

 

亦即Dojo系統不僅用於加速和訓練FSD和Optimus(特斯拉機器人);而且,它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通過高度先進的ML(機器學習)和AI功能,為特斯拉和馬斯克宇宙中的公司構建了一道護城河。即Dojo可能成為Muskonomics的核心。

 

例如,「Twitter」可以從轉換其當前的計算系統,轉向來自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電腦Dojo的低成本數據計算。而超級電腦也賦予「Twitter」具有處理言論自由、識別網路造謠等多項任務的潛力,並處理內容審核,甚至可能包括廣告優化,從而大大加速平台達到新的高度。

 

■以「啟明計畫」吸引海內外半導體人才,建立「自主科技」

 

美國不斷對大陸祭出「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北京政府的「自力更生戰略」也逐漸浮上檯面,根據韓媒BusinessKorea報導,大陸正採取投入大量資金來吸引海內外半導體人才,以及繞道第三國取得美國的半導體設備和晶片等招式來反擊美國。

 

值得關注的是,大陸並非最近才開始招募海外人才,先前早在2008年就推出「千人計畫」,但因為被美國盯上、導致計畫一度停擺,現在又悄悄改名「啟明計畫」捲土重來。

 

大陸目前正透過「啟明計劃」招募海外人才,並提供激勵措施包括住房補貼、300萬至500萬元人民幣的合約獎金等,甚至還提供鑽石、名牌包和汽車等。

 

至於被美國列入出口黑名單的「華為」,則透過使用其他公司的名義來收購和興建工廠,藉此規避美國政府審查。

 

此外,大陸也可能透過友好國家,進口美國控制的半導體設備。

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馬來西亞2022年從全球3大半導體設備大國美國、荷蘭和日本等的進口金額,大增了5.8億美元,年增幅達127.7%。值得關注的是,大陸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半導體設備,也增加至5.9億美元。

市場猜測,大陸可能繞道馬來西亞,以規避美國半導體設備的出口限制來獲取額外設備。

 

最後,大陸也一直試圖透過投資、或收購包括半導體公司在內的科技公司,來取得新科技。

 

■大陸將再砸1.3兆來提振國內半導體產業

 

美國過去幾年基於國安理由,任意對大陸實施一系列「出口管制」,讓大陸更認知自行發展半導體技術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尤其去年10月美國祭出全面制裁方案,切斷大陸取得先進晶片的製造設備管道,隨後日本、荷蘭也採取類似出口封鎖政策。

 

華為近日推出最新旗艦手機Mate 60 Pro,內置晶片麒麟9000s接近7奈米製程,被解讀大陸正傾力突破美國科技封鎖,並取得一定進展。

 

華為推出Mate 60 Pro,各界開箱後發現Mate 60 Pro的國產化率達90%以上。

此款Mate 60系列手機的大陸供應商至少有46家,顯示已有能力進行全產業鏈自主製造,華為Mate 60系列也被評論為至今大陸國產化率最高的一款智慧型手機。受此激勵,大陸官方可能要乘勝追擊,加速半導體相關技術的進一步追趕突破,故傳出將籌集新一筆國家投資基金。據了解,此次預計籌募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可能是簡稱「國家大基金」的大陸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至今最大的籌資規模,且主要投資領域之一將是半導體製造設備商。

 

回顧前2次分別在2014、2019年推出,當時籌資規模各為1387億元與2000億元。主要挹注融資給境內最大2家晶圓廠包含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同時也支持如快閃記憶體製造商長江存儲與一些規模較小公司與基金。

 

此次,新基金的籌資過程可能將費時數月,且還仍不清楚何時會正式推出?

 

六、跋尾—當政客想以「保護主義」來鞏固「護城河」時

 

美國曾經偉大乃受惠於自由開放、拓荒精神創造的「全球化」利益。如今美國不反省連年「好戰」的國力耗損、毫無節制「印鈔」培養的過度消費惡習,反向以「圍堵」取代「開放」,美國距離「偉大」其實將愈來愈遙遠。

 

4000年前大禹治水,都懂得不能用「圍堵」手法?2400年前蘇秦的「合縱」,最終仍不敵張儀的「連橫」手法?拜登還在玩「第一島鏈」的遊戲?

 

反觀中國大陸新能源車的崛起過程—-

中國大陸這次「產業升級」是將社會資源引導到電動車產業,這是工業革命以來,G7崛起之道。方向對了,將資源騰籠換鳥,再由國內500家車廠自相殘殺,已存活下來的「獒犬」,未來將俯視這個世界。

 

諷刺的是,美國已失去大國的自信心,只能抱團取暖,「圍堵」中國大陸崛起。反而,中國大陸將自由競爭、優勝劣敗的遊戲規則發揮得淋漓盡致,世事如棋,乾坤莫測!

 

■美國對中的「科技制裁」,用對方法了嗎?

 

多年來,華為一直是美國對中的「科技制裁」和「出口管制」的頭號目標,日前華為推出最新5G手機Mate 60 Pro,搭載7奈米打造的麒麟9000S晶片,引發拜登政府高度關切。

因為美國已禁售14奈米以下半導體設備給陸企,中芯、華為如何繞過制裁?

這凸顯華府圍堵大陸半導體發展,遭遇重大挫敗!

 

美國商務部表示,中芯和華為都遭美國列入制裁黑名單,被限制取得美國半導體技術和材料。如今華為Mate 60 Pro採用中芯製造的7奈米先進晶片,美國商務部將聯合FBI與其他聯邦機構,共同調查中芯國際生產的手機晶片,是否透過美國設備或技術所製造出來。老把戲、有用嗎?

 

中國曾經是美國高科技公司的最大客戶,美國難道要這些高科技公司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嗎?而且這樣做,等於是逼著中國大陸發展自己的技術、規格,然後填滿中國大陸市場!

美國本來可以賣給大陸7奈米的晶片,就可以阻止中芯國際去做7奈米的晶片?結果美國就是硬不給,結果中芯國際只好自己去發展。

事實上,美國政府現在就是陷入兩難了!

 

拜登政府就是拉不下老臉,就是不願意認輸,所以現在就只能硬槓,而硬槓的結果,就是逼中芯繼續改善他的良率,培養更強大的競爭性,然後紅色供應鏈的產能就愈來愈大,最後吞噬全球同業。接下來5奈米,中國大陸早晚會做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IC設計那領域,華為要有EDA,才能設計出麒麟9000s晶片,美國作夢也沒想到、華為連EDA也做好!

 

華為IC設計所需的EDA工具、中芯生產高階晶片所需的EUV設備,這兩個是最要命的工具被美國掐脖子,現在美國就難以理解說,怎麼華為做出麒麟9000s晶片來了?

EUV設備可能來自二手市場,但EDA是絕對買不到的,因為它是雲端交易,所以不可能從哪個貿易管道偷進來,這絕對是自己做出來的!

 

美商務部接著可能攜手聯邦調查局(FBI)對華為新手機晶片展開調查。而中芯跳升7奈米的關鍵人物就是執行長梁孟松,當年他曾助三星超車台積電,被業界視為「台積電叛將」。美國恐怕又要玩一次「孟晚舟事件」?或製造另一場「意外車禍」?

 

■任正非的「覺悟」—華為要「活下去」,可以徹底去美化!

 

華為最新旗艦機型「Mate60 Pro」問世引發全球轟動,華為傳奇引發熱議。前立委郭正亮11日在《亮點交鋒》節目強調,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說,要幹就幹最難的事情,他要到世界上最貧窮困苦的地方做通訊,為了人類的幸福而服務。華為的崛起就是農村包圍城市,而且不賺美元,不引進美國人幫忙,甚至不曾尋求上市,把錢回饋給員工及研發,還曾展現傲骨說「這個世界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比較先進!」真是不可思議。

 

華為是做通訊起家。任正非在他的傳記中說過—要做就做最難的事業!

任正非這麼說:「房地產之類大賺錢的事情,我不想幹;我要幹,就幹最難的事情!我要做通訊,我要到世界上最貧窮困苦的地方去做,哪怕是錢收不回來、換不成美元,也沒有關係。我的理想,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服務!」

 

這可看出,華為的崛起,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因為華為要崛起,卻到處受到全世界的電信品牌打壓,那時候,華為就從落後地區開始做起,從非洲、東南亞、中東、中南美洲…,到進入了歐洲,然後在進入美國後,開始被美國抱團打壓了!

 

最近任正非又講了一句話,他說:「華為不會儲備美元,我們是要儲備人才!」他的意思就是要累積人才,然後發展出造福人類的科技。他不忘初衷,希望能在中國做出不一樣的企業,因為中國有很多企業只求上市,甚至到美國上市,如果碰到困難就會跟美國合作。

 

所以,華為從來沒有尋求過上市!更不要說到美國上市了!

這是一家不可思議的中國企業?它只鑽研技術,每年投入大量的研發。

因為他沒有上市,所以他把企業賺的錢,回饋給他的員工!

華為也沒有想過要跟美國合作,或引進美國人的技術,它不做美國人生意也沒關係,華為要活下去,可以徹底去美化!

 

誠如任正非說「西方不亮,還有東方亮」、「黑了北方,我們還有南方」、「美國不代表全世界,美國只代表一部分人,他不可能扼殺我的!這個世界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比較先進!」這句話還蠻有傲氣的,現在這是指他的5G通訊,未來還有很多黑科技、足以讓拜登驚嚇!

 

■ASML執行長的「覺悟」—孤立大陸沒好處!

 

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總裁暨執行長溫彼得(Peter Wennink)再次就制裁大陸發表看法,他認為保護主義、孤立大陸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即使西方不願分享技術,大陸會自己研究,制裁只會提升大陸的創新能力,反而會削弱西方。

 

溫彼得提到,如果透過禁止技術移轉或出口管制措施等方式孤立大陸,最後受傷的反而是西方,因為大陸會變得非常創新。大陸有14億人口,其中很多人非常聰明,可以想到我們還沒想到的解決辦法。西方若繼續實施保護主義,對西方國家不是一件好事。

 

溫彼得舉例說明,「如同大陸電動汽車出口大增,因為它們更好、更便宜,因為最好的電池和電動車都來自大陸,從剛在德國慕尼黑落幕的車展,中國車廠佔四成以上,這不僅令人感到驚訝,更看出我們變得太自滿了。」

 

學者Van der Putten也認同溫彼得的看法,「對大陸制裁固然可以影響力量平衡,但對我們的經濟是有害的。那麼到底比較重要?我認為是經濟利益,讓大陸依賴我們的技術才是件好事!」

 

■華為涅槃重生後,中美科技戰如何譜寫續集?

 

在華為Mate 60 Pro這款具5G及衛星通話功能的手機上市後,各方解讀不一:有人認為僅是中國愛國主義的表象,有人認為是中國在美方科技圍堵下的重大突破。

 

上述華為手機其衛星通訊功能,也正是原特斯拉與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ask)星鏈下,衛星手機的提早實現。此外,一樣值得重視的是,中國移動在8月底時也正式宣布其「破風8676」的5G射頻收發芯片的研製成功,可廣泛地應用在5G網路的相關設施上。

 

如何解讀上述客觀事實?學者單驥老師認為其意義至少有四部份:

 

1、將衝擊蘋果手機在大陸市占

就手機的競爭而言,華為是否能重回其在2019年被制裁前世界第一的地位仍言之過早,但就中國市場的部分,還是能確保其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美日韓聯手制裁中方半導體發展,復又在日方核廢水排海各方愛國因素的交織下,大陸的愛國主義被華為手機的「中興」而被催化後,很可能會嚴重地威脅蘋果手機(至少)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另吾人亦不能確定,當年,美國發動對華為的制裁,是否肇因於蘋果手機世界第一的銷量被華為取代?現今,在被制裁1,566天後,蘋果手機又須再度面對華為新一輪的挑戰,美方更嚴厲的制裁也必將接踵而至。

 

2、大陸在半導體及手機相關的產業鏈「去美化」已初步建構完成

 

華為Mate 60 Pro手機的推出,代表著中國大陸在半導體及手機相關的產業鏈已初步建構完成,上述華為手機國產率達百分之90的意義十分明顯,它說明大陸在半導體及手機製造上「去美化」已大致完成,其中尤以7納米製程上所必須應用的EDA軟體,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此外,上海微電子的28納米的光刻機(曝光機),在華為數百位工程師的全力支持下,也有可能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若此,雖荷蘭半導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現又再放寬原9月1日開始的制裁禁令,再售DUV光刻機,然,就時間來說,目前中國大陸在產業鏈已漸趨完整且逐步發揮戰力下,不但將對美、韓系手機造成嚴重衝擊,且亦會對美國及台灣的半導體業產生衝擊。

 

3、大陸不再被美國聯盟「掐脖子」。
在先進芯片的研製上,不論是對輝達(NVIDIA)A100 GPU芯片的追趕,或是上述射頻芯片的研發及產製,大陸都已獲致成果。

而在其他可能繞過EUV光刻機的芯片研製技術上,如光子芯片、石墨烯芯片等,也與美、日同步或甚至小許領先中

故現今在華為生產5G手機後,中國大陸實已取得先進半導體在研發上的時間與戰略縱深,故在2030年前,中國大陸在超高階芯片的發展上,將至少與台、美、韓等同步而不再被「掐脖子」。

 

4、若華為能,則大陸有何不能?

現今中國大陸在手機及半導體的產業鏈已涅槃重生及重整後,美方要制裁華為實則是要制裁上述中國大陸的整個研發、製造的供應鏈;而在中國大陸已大體完成去美化後,美方是否仍能在工具箱裡找到更具殺傷力的大榔頭?而華為新手機的出現,其又將如何衝擊美方所設下的Chip 4聯盟合作?殊值觀察。

 

誠如單驥老師在8/9日於《工商時報》發表的「中國大陸會陷在中所得陷阱裡嗎?」一文的最後結語,作為本文美中科技戰新局的結論:「若華為能,則中國就能;若華為不能,則中國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唯有透過特斯拉們的「創新精神」,正面迎戰華為們的「求生精神」,才能為人們文明激發出新的火花,而「保護主義」只會讓美國逐漸凋零!

 

當華為AI自駕車「問界」再橫空出世,則一切盡在不言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