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面臨挑戰

美元霸權面臨挑戰

2home.co
楊惟婷

 

十六世紀,西班牙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無敵艦隊的榮光遍灑整個歐洲。

到了17世紀初,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貿易公司,積極進行殖民擴張。後來,英國大力發展海軍力量,為殖民爭奪提供武力保障。17世紀初,英國大敗荷蘭、法國,迅速擴大了殖民勢力。最後,英國奪得世界殖民霸權,建立起自詡為「日不落」的殖民帝國。

 

 

一、聯準會又再悄悄啓動QE,美元轉弱

 

在2014年10月美國聯準會(Fed)結束QE購債之前,聯準會購債的運作模式是,資金流向銀行(銀行的債券流向聯準會),但實際上強力貨幣流向市場上並不多;而市場間的運作模式是,美國企業發債,由銀行向企業買債,使得銀行資金流向企業,如此操作下,企業海外獲利就無須匯回美國,畢竟若匯回美國需繳納高額稅賦,因此企業的員工薪資、紅利、對股東發放的股利及研發費用等,都可以透過舉債來滿足資金的需求,而銀行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池供應企業的需求。

由於聯準會QE購債使資金充足,導致海外資金沒有匯回的動機,企業需在美國國內支出的費用藉由舉債就能搞定,導致美元走勢偏弱。

 

但在2014年10月聯準會結束QE購債後,這樣的循環就開始轉變了,銀行沒有新的資金流向企業,海外資金就有被動匯回的壓力,再加上聯準會升息的預期,美元進入轉強週期。

2016 年年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再加上鼓勵海外資金匯回美國國內,更對海外資金匯回實施減稅,企業與銀行之間發債的循環關係變得不那麼緊密,企業發債的意願降低(銀行購買企業債的需求也下降);尤其2017年6月聯準會公佈QE縮表計劃,10月開始啟動縮表,資金流向開始轉變,海外資金回流加速,美元也因此合理的進入上升週期。

 

但2019年9月聯準會在川普施壓下預防性降息,又再悄悄啓動QE,再度膨脹資產負債表,宣佈自十月開始購買 600 億美元/月的短債計劃。

在2019壽10月啟動購債行動後,美元開始轉弱,美元的動向與美國企業海外資金的流向往往有著密切的關係;加以聯準會在12月停止降息,轉而以量化寬鬆取代降息,這一波的行動至少維持至 2020 年第二季,種種跡象顯示出,美元自十月起就已正式進入了弱勢循環。

 

二、Fed可能正在重演90年代後期的錯誤?

 

川普政府以關稅的方式來開啟與中國雙邊貿易協議的談判,此舉同時也影響了美國國內貨幣政策的變化,而以關稅為主導的談判是川普政府貿易戰略的一部分,但關稅是否也成了改變貨幣政策的工具?

 

不管是與不是,美國聯準會 (Fed) 如今已經不知不覺地與政府的貿易戰政策,出現了共生關係。因為在相關關稅政策出爐後,Fed 似乎已被迫接受貿易戰所帶來的總體經濟衝擊,並且還需列入 Fed 的經濟預測與未來貨幣政策的考量之中。

如同近年來,美國Fed主席鮑爾的貨幣政策已制定「預防性降息」。然而,延伸的問題是,當貿戰未引發經濟和金融風險時,這樣的「預防性降息」應持續多長的時間?

 

事實上,2019 年美國經濟在GDP的表現仍幾乎完全與 Fed 所預測的 2.3% 非常相近,失業率 3.5% 與預期的 3.6% 相近,核心通貨膨脹率 1.9% 也與預期的 1.7% 相近。儘管如此,Fed 還是違背了預計一年中 2 次加息的初衷,反而連 3 度降息。如此,由於利率降低而注入額外資金流動性,支撐美股持續創高,以為川普的連任鋪路。

 

Fed原本應具有高度的獨立性,但當它為政治服務時,美元做為國際通用貨幣的角色已受扭曲。尤其,Fed這是犯了「巨大的」政策錯誤。因為長期的寬鬆貨幣導致股票價格和公司債務飆升至歷史新高,而營業利益卻反向下跌,從而導致金融資產價格遠遠與實體經濟動能背離, 最終可能出現因金融市場崩潰而產生的經濟衰退。

 

如今的 Fed,重演著 1990 年代後期錯誤政策的風險很高,主因在於,Fed 或許忽視了寬鬆貨幣政策扭曲金融市場的可能性。再者,Fed 的獨立性受到威脅,成為財政政策決策的 「 幫兇 」 ,並且很難在短期內退出。

 

因此,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預期 2020 年金融超載 (financial excess) 造成金融不穩定的風險正在上升。政治和市場利率的波動,很可能在 2020 年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的波動。

 

三、以美元持有的全球外匯儲備占比近年不斷下滑

 

依國際貨幣組織公布 (IMF) 2019年12月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Q3,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之占比上升至近一年最高水平,日圓佔比則持續升至 20 年來最高。

 

另依國際貨幣基金 (IMF)公布Q2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的占比,降至 2013 年以來的新低,日圓占比則升至近20年來最高,日圓因其避險地位,在經濟面臨威脅時獲得增持。

數據顯示,Q2全球的外匯儲備金額,由Q1的 10.90 兆美元,增至Q2為 11.02 兆美元。全球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以不同貨幣持有的資產,主要用於支撐其負債。

其中,以美元持有的儲備金額,在Q2為 6.79 兆美元,雖略高於Q1的 6.74 兆美元,但整體占比,卻由 66%左右減為 61.63%,並且創下自 2013 年Q4以來,占比最少的一季。

 

財經部落格《Wolf Street》主筆 Wolf Richter 認為,此次除美元及歐元的儲備的變化,提供 3 個觀察點:

1、日圓所佔比例從 2015 年的 3.5%,升至目前的 5.4%,超過了英鎊。

2、人民幣的占比從 2016 年的 1.07% 上升到目前的 1.97%,雖然這個比例仍舊很低,但過去 3 年來幾乎增了一倍,超過了澳幣與加幣。

3、「其他貨幣」的比例在 2016 年暴跌,主因是人民幣被獨立出來。

 

根據 IMF報告來看,美元依舊位居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寶座,但近年來,中國、俄羅斯等國央行都在努力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將美元自國家外匯儲備中分散出來。可見,長期來看全球央行主要儲備貨幣將朝向多元化發展,但目前美元依舊是解決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因此它將持續佔據大部分的外匯儲備。

 

 

四、小摩:美元霸權地位終將殞落 請做好拋售準備

 

摩根大通策略師 Craig Cohen 發布報告指出,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元一直全球央行主要的儲備貨幣,但由於結構性原因和週期性障礙,美元可能失去作為全球主導貨幣的地位。

摩根大通預測,隨著亞洲經濟體的崛起,由於全球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亞洲,美元霸權地位將遭挑戰,未來幾十年內,將難以維持全球第一貨幣的地位。

 

小摩認為,目前幾個亞洲經濟區範圍,主要是西起阿拉伯半島和土耳其,東到日本和紐西蘭;北起俄羅斯,南到澳洲,涵蓋其中的經濟體,占全球經濟成長的 2/3 和全球一半的 GDP,該地區日益成長的購買力將增加非美元交易的數量,侵蝕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並為取代美元成為主要國際貨幣奠定基礎。

 

在此趨勢下,摩根大通建議投資人,在投資組合中應避免美元比重過高,並應做好投資多元化,儘管部分的銀行已開始拋售美元而轉向歐元,但更多的銀行則青睞價值穩定的黃金。

事實上,2018 年黃金的需求達到近半個世紀以來新高,俄羅斯和中國更帶動了這股黃金增持熱。

 

五、美元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Analysis of Global Security)主任Anne Korin警告,包括大陸、俄羅斯、歐盟都有外匯儲備「去美元化」的意圖,尤其大陸2018年3月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上海原油期貨,這恐怕將成為美元體制崩解的開端。雖然目前90%的石油都是以美元交易,但只要有一個點開始擺脫,就可能是崩解的開始。

 

由於美國為打贏貿易戰,施壓手段層出不窮,未來更可能祭出金融戰。所以大陸、俄羅斯、歐盟之所以想「去美元化」,原因之一在於希望擺脫美國的干預,因為一旦使用美元,或通過美國銀行結算交易時,這些實體便在美國干預的範圍內。

 

誠如華為創辦人兼執行長任正非先前接受英國《經濟學人》專訪表示,美國過去是世界警察、維護世界秩序,回報則是接受美元作為國際流通和儲備貨幣,透過發行美元向全世界徵收鑄幣稅,但現在美國自己破壞機制,大家不再相信美國維護世界秩序,自然也就不相信美元是最可靠的儲備貨幣了。未來,當全世界對美國和美元的信任搖擺加鉅,美債和美股就會發生危機,這將引發美國巨大的經濟政治動盪。

 

而英國央行總裁卡尼(Mark Carney)先前也警告,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可能終結,被一種全球性數位貨幣取代,數位貨幣將衝擊美元在全球貿易的支配地位,解決儲蓄過剩問題。

 

總之,當美元喪失公信力,導致各國長期在外匯儲備上「去美元化」,美元即便不死,也是逐漸凋零。短期,美國須不斷製造地緣政治緊張關係,並加速裂解歐盟,來增強美元避險需求,以及美國大選後加息,才能激勵美元買盤,支撐美元。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