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不均」正激活「極右派」

「貧富不均」正激活「極右派」
2home.co 楊惟婷

2024年11/27日 , 梅克爾女士出版其回憶錄「自由」,並深入探討「自由」的真諦!梅克爾女士提及「自由」時,也鼓勵大家「我不是生來就是總理」!
而且,她以「下台」換取德國「接納移民」,她的包容風範、道德高度,應可讓未來的德國得到救贖的福澤,而她也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反之,僅圖己之利的拜登(為求連任、不擇手段)、澤倫斯基(為求連任、擺脫貪腐追查),最後終將翻車,還要很多人陪葬,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在一個習慣「金權結合」的「村子」,「政治家」已成為了稀有動物!
馬路上招牌掉下來,隨便都可以砸到2個「政客」!
但「選舉」又往往只能在一堆爛蘋果中、擇其一,這是民主政治的悲哀!
自梅克爾女士後,恐怕「政治家」已成稀有動物!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尤其,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連「教育」都成了奢侈品!
未來,「寒門」還有機會出「將相」嗎?
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社會階層」還能有流動性嗎?
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還能有「向上提昇」的力量嗎?

是誰讓「社會階層」流動性變成「僵固化」?是一個「金權結合」的社會啊!
即使標榜民主、人權價值的美國政治圈,真相是金權政治的手仍偷偷伸進校園—只因未譴責「反猶言論」,賓大校長被逼請辭,金主們也點名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校長也要下台……。
也莫怪乎出身名門的「羅賓漢」,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曼吉昂(Luigi Mangione),他在曼哈頓暗殺了美國最大私人健保企業——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nited Healthcare)的執行長湯普森(Brian Thompson)—-他怒斥「這些公司變得太強大了,它們繼續為了巨額利潤剝削我們的國家」,不顧美國民眾的利益。
他的行為雖不鼓勵、但「易水壯士」精神實令人感佩!
原來美式民主、人權是可以「買賣」的,這絕非真正的「自由」!

再想想「迦薩走廊」的人命如螻蟻般?這是我們標榜的「人道主義」嗎?
5萬具老弱婦孺的屍體,只是再一次揭露「人道主義」的醜陋假面具!
上帝沈默不語,我們何時才會找到人類生存的真正「自由」呢?

由於「政客」的「漠視」,「貧富懸殊」的社會正在加劇不滿、崩壞和諧,而「失落一代」正在成形?各國將只剩極右派、極左派在互相撲殺,但它們皆只是在「迷失中」尋找「活下去」的方式。表象上是「民主」,真相是「內耗」與「鐘擺」!
也終將觸發社會弱勢族群的悲鳴及反撲?

「貧富懸殊」正在餵養社會的反動力量,「AI」的資本力量也正在取代人類工作,而「政客們」持續漠視「貧富懸殊」的惡化,真相是「結構性失業」的一代終將反撲!或許,只剩「大破壞」後的「大建設」,才是人類社會重建的時刻!

「貧富不均」曾激活「極左派」,如今,「貧富不均」也正激活「極右派」,如同「鐘擺」效應……滴答、滴答,嘲笑著人類的愚昧!!

怪不得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也怪不得黑格爾又說:「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

世道向下沈淪,健忘的人們,什麼時候才能尋得真正的「自由」?

一、「貧富懸殊」正在激化社會的矛盾

美國社會頂層1%的人口,這些美國超級富豪卻持有社會50%的財富,相對地,處於貧窮線下的美國民眾,卻高達4000萬人!
例如,輔選川普最大功臣馬斯克,選後身價也水漲船高,其財富已經暴增至400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的第一人。「自由」了嗎?

Meta執行長祖克柏11/27日立馬和川普在海湖俱樂部共進晚餐,還向川普的就職基金捐款100萬美元,一捐泯恩仇。
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亦跟進祖克柏,向川普的就職基金捐款100萬美元,以繳保護費、交換平安喜樂。
原來美式民主、人權是可以「買賣」的,這絕非真正的「自由」!
在這個「金權結合」的「村子」裡,「貧富懸殊」將是「社會衝突」的亂源?

■瑞銀:全球億萬富翁財富年增17%,合計達14兆美元

瑞士銀行瑞銀 (UBS) 12/5日表示,由於美國超級富豪的大幅增長,抵消了中國超級富豪財富的縮水,全球億萬富翁的財富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約 17%。

瑞銀的《2024 年億萬富翁野心報告》指出,全球億萬富翁總數已從 1年前的 2544人增加到 2682 人,身價合計從 12兆美元增加到 14兆美元。相較之下,2015年,他們的總財富為 6.3兆美元。亦即,「政客們」持續漠視「貧富懸殊」的惡化!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4年全球人口剛超過 80億人,而全球GDP約為 105.4 兆美元,因此,2682 人身價合計14兆美元,這已表明有多少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

■英國研究:94%富裕家庭傳承財富,而「無殼蝸牛族」卻難以翻身

根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發布的研究,英國正在經歷一場規模空前的財富轉移,這一過程是,嬰兒潮世代積累的大量財富正逐步傳承給後代,同時也引發了關於社會不平等加劇、社會階層分化的擔憂。

研究顯示,英國數十年來的財富積累主要受益於房價飆升,截至疫情前夕,家庭財富價值從1980年代中期經濟規模的3倍,增長至7倍。這些財富目前正通過遺產與財務贈與形式傳給後代。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0歲以上人群的平均財富相比2006年的同齡人成長11.5萬英鎊,其中大部分人計劃將財富傳承給子女。
然而,財富轉移的分配並不均衡。研究指出,最富有的前20%家庭中有94%計劃留下遺產,而最貧窮的後20%家庭中這一比例僅為44%。
尤其房屋產權的「遺傳性」愈發明顯,屋主當中有92%計劃傳承財富,而租屋者僅有45%有意傳承遺產。

大規模財富傳承對年輕一代影響深遠,尤其在住房方面。
研究顯示,超過3分之1的首購族群依賴來自家庭或朋友的資助。然而,這也加劇了那些無法獲得資金支持人群的挫敗感。
決議基金會理事長威利茨(David Willetts)指出:「繼承權越來越重要,而僅靠收入購房變得愈發困難。以上現象可能讓許多人感到自己的努力無法得到回報」。

報告還揭示,遺產可能改變勞動人口的行為模式。
隨著遺產總額逐年上升,部分勞工因「不勞而獲的財富」選擇提前退休,導致勞動力市場萎縮和稅收減少,進而影響公共財政穩定。研究表明,英國人平均約在60歲時繼承遺產,繼承而來的財產通常用於償還貸款或補足退休金。

決議基金會經濟學家布隆(Molly Broome)強調,未來20年,遺產總額可能翻倍,這代表著一場重大代際財富轉移。若不採取措施平衡財富分配,現有的不平等可能進一步惡化,特別是對於父母沒有富裕住房的個人而言,他們將無法享受財富傳承帶來的雙重優勢。

■CNN揭十大「買不起房」城市

近20年,在許多國家買房子,變得更困難了。
據CNN報導,報告針對8國94座主要市場做調查,列出前十大難以負擔房價的城市,他們透過房價與收入比率來衡量房屋的可負擔性,該比率是以中位數房價除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總額。

位居首位的城市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以其小型公寓和高昂的租金而聞名,也是報告中涵蓋的唯一中國大陸市場。其房屋擁有率在所有調查城市中最低,僅為51%。相較之下,其亞洲競爭對手新加坡的房屋擁有率超過89%,而這得益於政府長期以來對公共住房的承諾。

美國買房最昂貴的城市都在加州,其中聖荷西、洛杉磯、舊金山和聖地牙哥都進了前十名,夏威夷首府檀香山排名第六。
澳洲則是雪梨、墨爾本與阿德雷德(與舊金山同名次)上榜。
加拿大的溫哥華和多倫多也躋身「難以承受的房價」城市之列。

二、為何歐美各國政壇,都是「極右派」上場?

所謂,「狗急、跳牆」!
或許,「民不聊生」的社會,正是滋養「民粹主義」的溫床!

■川普「民粹主義」能奪取政權,鼓勵右翼找到出口了!

在美國,2016年政治素人川普興起,讓積怨已久的右翼「民粹主義」找到出口。川普「反全球化、反建制菁英」的主張,讓他贏得鐵鏽帶搖擺州的關鍵選票,在選舉人票上打敗對手希拉蕊。2024大選川普捲土重來,再度掀起紅色浪潮,並讓「民粹主義與孤立主義」沖上風口浪尖。

其實,近年來,「極右派」政黨已在匈牙利、義大利執政,在荷蘭、德國、奧地利也日益茁壯,右翼「民粹主義」漸成歐洲主流。

由於「俄烏戰爭」激烈的地緣政治衝突,讓歐盟的貧困民眾生活更無以為濟。
但各國執政建制派菁英仍高談闊論,忙著玩政治遊戲、鞏固政權,因此,右翼民粹主義乃揭竿而起,並排斥環保主義、文化多元主義、自由貿易以及政治干預等。

2024年6月初歐洲議會選舉,極右派席位大幅增長,6月底法國國民議會改選,極右派的「國民聯盟」在首輪投票取得領先地位,若不是中間派與左派聯手力阻,國民聯盟將有機會組成政府。

右翼「民粹主義」有「反建制、反菁英、反主流媒體」的共同點,但基於各國歷史背景與經濟發展的不同也有所差異。
西歐各國右翼民粹主義者對歐盟、反猶、納粹史觀、財政政策等議題立場各有不同,支持群眾也有差異。共同點是擁抱傳統主義與本土主義,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惡化,有一些新的共同語言出現。

「全球化」造成各國產業與區域發展落差加大,加上主流媒體在全球化牽引下價值論述忽視本土社群,讓許多在生產、就業乃至生活上受到威脅的人,陷入孤立無援困境,成為「反建制、反菁英、反主流媒體」的滋長土壤。

歐美右翼「民粹主義」的主張,可能對未來世界造成重大衝擊,例如:
首先將造成「民主衰退」。民粹主義對既存建制的不信任及對多元文化的排斥,容易出現與自由民主政體扞格的行為,將對民主政治造成威脅。

其次,右翼民粹主義多半不接受「氣候變遷」的說法,在歐盟嚴格的環保法規下,會造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容易發生農民抗爭事件。同樣,川普也斥責拜登新能源政策是「綠色騙局」,他宣佈就職後就迅速退出巴黎協定,恐使地球暖化問題更嚴重。

更重要的是,「保護主義」將更興盛。在川普「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民族主義催化下,將在全世界掀起「貿易戰與關稅戰」。

接著,美國走向「孤立主義」。新保守主義熱衷輸出價值、改造他國政體,但「孤立主義」不同,輕價值觀、重戰略利益。
在川普帶動下,孤立主義成為共和黨主流,例如反對軍援烏克蘭。

凡此種種,在世界高度相互依賴的「全球化」今日,可預見右翼民粹主義將對全球造成衝擊,全球須及早因應。

■川普批中國「偷走美國人工作」的真相?

這個世道,愛「騙」才會「贏」?

川普自詡為「反中大將」,痛罵中方搶走美國人工作。
不過,《美聯社》卻踢爆,川普代言的《天佑美國聖經》有至少十幾萬本是在中國大陸印製,利潤驚人。

據《美聯社》查閱的全球貿易紀錄顯示,杭州的一家印刷公司在2月初至3月底間,向美國運送了近12萬本《聖經》。每本成本不到3美元,但官方最低售價卻高達59.99美元,若12萬本全數賣出,川普可大賺約700萬美元。

事實上,這本川普代言的《天佑美國聖經》得名自鄉村歌手格林伍德的歌曲《天佑美國》。而格林伍德是共和黨的堅定支持者。這本《天佑美國聖經》也附有與宗教無關的內容,包括格林伍德《天佑美國》的副歌歌詞、美國憲法、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效忠誓詞。

三、一個「脫歐」的英國,卻找不回「日不落帝國」?

■英國「脫歐」,「日不落帝國」就能找回昔日的光榮?

傳統的英國向來奉行「砲艦外交」,相信外交是「實力」原則。
但這「日不落帝國」的光環,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消褪;而後經歷冷戰拉鋸、北愛獨立戰爭,至二戰後,英國的經濟衰敗加速。

大英帝國的昔日輝煌成就,已逐漸遁入世人的記憶中。
自金融大海嘯以來,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 努力採行的樽節政策,積極刪減預算和福利支出,控制通膨與赤字成長,更安撫市場投資人對於持有英鎊的信心。但好景不常的是2013年元月,當時正逐步引領著英國經濟走向復甦階段的卡麥隆,經不起右翼黨派和極端愛國主義者的圍攻、挑釁,為了競選連任的考量而在國會上倉促做出承諾:宣示如果連任成功,就要在下一個任期內舉行脫歐公投;如此,這場賭注卻弄假成真、鑄下大錯。一個「脫歐」的英國,資金撤離與倫敦金融中心地位的漸次衰減發生,卻找不回「日不落帝國」?

■「脫歐」後,英國再次變天,保守黨慘敗,工黨大獲全勝!

7/5日英國國會大選,在野黨工黨大獲全勝,保守黨蘇納克(Rishi Sunak)承認敗選下台,這意味著工黨領袖施凱爾(Keir Starmer)將成為英國新首相。
與上一次英國國會大選結果相較,保守黨預計將失去241席、工黨增加209席,從而終結近15年的保守黨執政。

■「中間偏左」的工黨逆風而上,將在英國執政!

無論法國、荷蘭,或是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都飽受經濟低迷、國人大量移民與能源價格上漲之苦。他們現今大多由右派政黨執政,而右翼政客則經常將國家困境歸咎於歐盟,強化了「疑歐論」的底氣。

然而,作為唯一因「疑歐論」而「脫歐」的英國,卻保守黨慘敗,與這股潮流反其道而行。因此,中間偏左的工黨將在英國執政,對比近期右派浪潮席捲歐洲大陸,可說是驗証了「疑歐論」的執政成果。

儘管保守黨敗選,但其實英國右派勢力遠未消亡。不可否認的,保守黨表現令人失望,但是右翼政黨英國改革黨,其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過去是在沒有國會席位下,鼓吹並成功帶領英國脫歐。這回第八度角逐,他不僅自己選上,政黨也預料能獲得少許席位。儘管跟工黨400多席相比差很多,但法拉吉未來將有能力影響保守黨走向,使其更往右派靠攏。

所以,如果施凱爾擔任首相期間表現不佳,那麼英國民粹右派完全有可能像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隨時乘勢而起。英國將墜入「鐘擺效應」!

■一個「脫歐」的英國,正在削減冬季補助,取暖還是吃飯?

據英國《觀察家報》報導,英國政府削減冬季燃油補助的政策對高齡人士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超過100萬名66歲以上者因經濟困難,被迫減少進食,另有數百萬人為節約開支、減少使用暖氣,此已引發外界對公共健康和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深切憂慮。
一個「脫歐」的英國,似乎找不回「日不落帝國」?

四、一個沒有拿破崙的「法蘭西」,如何雄霸歐洲?

■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首輪國會選舉中表現亮眼

法國「國民聯盟」在6月30日舉行的議會選舉首輪投票中,以34%支持率領跑,而總統馬克宏的中間派聯盟得票率僅約21%,在3大黨團之中敬陪末座。

德國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領袖韋德爾(Alice Weidel)說,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聯盟」在法國議會首輪選舉中的勝利,是個值得效仿的榜樣。她說,「我認為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能夠取得這麼好的結果真是太棒了。當然,這也是德國另類選擇黨的榜樣。」

■法國國會選舉第二輪又大變天,「懸峙國會」誕生!

在6月初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執政黨「復興黨」得票率遠低於極右翼「國民聯盟」,法國總統馬克宏隨即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選舉。法國6/30日進行國會選舉首輪投票,結果國民聯盟以33%的支持率領跑,隨後是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得票率為28.5%,執政黨聯盟「同在」得票率22%,排名第三。
亦即,馬克宏成為「卡麥隆第二」。

在法國7/8日國會國民議會第二輪決選投票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拿下最多席次,但3大陣營都沒有取得過半數的289席,法國將產生「懸峙國會」。
這個結果顯示,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在577席的國會控制多數席次,法國將產生「懸峙國會」。
亦即,法國國會國民議會第二輪決選投票結果又變天,原本第三的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取代第一輪領先的極右派國民聯盟。左翼聯盟領袖梅朗雄獲得勝利。

■法國債務風險不斷升高,被穆迪調降債信展望!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10/25 日將法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向」,原本是「穩定」、「AA2」的評級。

穆迪表示,法國政府不太可能採取措施,防止預算赤字持續超出預期的風險,法國的預算管理比之前評估的還弱,穆迪稱法國的債務和財政惡化不斷升高。
因目前法國的政治和制度環境加劇了法國信貸狀況的風險,這種情況「不利於在政策措施上達成一致,從而持續改善預算平衡」。
亦即,法國政府2024年的赤字可能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6%,且法國政府不太可能實現在 2025 年將赤字降至 5%的計畫。

除了穆迪,另一家國際信評機構惠譽已在 10 /11日發布報告,將法國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維持在「AA-」,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向」。
惠譽預估,2024 年法國財政赤字將擴大至 GDP 的 6.1%,遠高於之前預期的 5.1%。而地方政府支出上升、以及財政收入增長不如預期,是財政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

■法國政府強行通過財政預算案,在野黨揚言倒閣!

法國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12/2日承諾,他的政府將對社會保障預算草案負責,隨即援引憲法第49.3條款,保證法案不經議會表決通過,招致左翼和極右翼議員強烈反對。

■法國國會發動「不信任動議」,政治再次大動盪!

在巴尼耶政府12/2日使用憲法第49.3條,孤注一擲強行通過社會保險財政預算案後,法國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和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都提交了政府不信任動議案。

法國國民議會在12/4日,投票表決針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總理巴尼耶領導的脆弱聯合政府又被罷免。上任「3個月就垮台」,62年首見!

但是,法國政治文化特別,左右翼本水火不容、很難妥協,雖合力推翻巴尼耶內閣,但法國政治再次大動盪。

對於對手要求馬克宏辭職的呼籲,馬克宏置之不理,認為這些呼籲是「政治幻想」,他說他從未想過在2027年任期結束之前,離開「賴皮寮」。

■一個「政治碎片化」的法國,施政困境加劇!

近年來,法國兩大傳統政黨社會黨與共和黨輪流執政的兩極格局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左派、中間派和極右派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法國政黨政治呈現日益碎片化和極端化的發展態勢。

巴尼耶成為當代任期最短的法國總理。法國總統馬克宏在12/5 日接受總理巴尼耶的辭呈,並表示,自己一定會堅持百、做完這個總統任期,直到 2027年。

一個「政治碎片化」的法國,暗示馬克宏的「新中間主義」宣告失敗,從此法國將陷入龐大預算赤字困境,且「政治碎片化」的重大政治危機中。

五、一個沒有 梅克爾的「歐盟」,是否將分崩離析?

■奧地利極右翼自由黨(FPÖ)於國民議會選舉獲勝,歐洲極右翼再下一城!

9/29日,奧地利極右翼自由黨(FPÖ),於國民議會選舉獲勝,歐洲極右翼再下一城,震驚歐洲!
奧地利是希特勒的出生地,這也是奧地利極右翼於二戰後首度贏得大選,反映了這個國家的選民已厭倦「移民和通膨」帶來的生活困境。

法廣指出,自由黨在基克的領導下,已成為一個深具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
此次選舉,奧地利人聚焦移民和庇護、疲軟的經濟和烏克蘭戰爭等雙重議題,投票率高達74.9%。而自由黨反移民,其支持者不掩飾他們的種族主義觀點。
此外,奧地利自由黨還敵視對俄羅斯的制裁。

雖然自由黨取得歷史性勝利,不過,該國極右翼被他黨排斥,恐很難組成一個執政聯盟,也將面臨組閣難題。因為該黨只獲得29%的選票,遠未達到國會多數席次,必須尋找其他的執政夥伴。

但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領袖瑪琳‧雷朋29日在X平台,歡呼奧地利極右翼的勝利,認為這是繼義大利、荷蘭和法國選舉之後新一輪的「地動山搖」,證實了各國人民的勝利。

■法國政府被倒台,下一個輪到德國?

繼法國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不信任投票中失敗,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原先領導的聯合政府,因內部分歧於11/6日垮台,12/11日蕭茲也正式向聯邦議院提交請求,將於12/16進行信任投票。
根據德國憲法,總理可在政府無法有效運作時,主動向聯邦議院申請信任投票。
只是,歐洲兩大經濟體同時面臨罕見的政局不穩定,顯示歐盟內部矛盾正在開枝、散葉。

據《路透社》12/11日報導指出,蕭茲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綠黨與自由民主黨(FDP)「紅綠燈」聯合政府11月破裂,導致政策推動陷入停滯,目前他正領導少數派政府。如果蕭茲如預期失去信任投票,他將請求總統解散聯邦議院,並於2025年2/23日舉行選舉。

德法目前的處境,源於「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危機及電價大漲!
但「俄烏戰爭」又源於「美國再次偉大」的「二部曲」,一個弱化的歐盟和歐元。其背後的影武者,又跟圖己之利的拜登(為求連任、不擇手段)、澤倫斯基(為求連任、擺脫貪腐追查)有貓膩,只是歐盟選擇追隨美國老大的「代價」!

六、為何跟美國「抱團取暖」的各國執政黨,都下場淒涼?

美國想找回「美國再次偉大」,正全力圍堵「中國崛起」!
焉不知「黑幫角頭」爭地盤,靠的是「小弟們」出去火拼,死的也是「小弟們」?

從澳洲總理「莫里森」,英國史上最短命首相「特拉斯」,到搖搖欲墜的「歐盟」。
例如,繼義大利、荷蘭、奧地利和法國之極右翼的勢力崛起,連一個沒有 梅克爾的「德國」,亦將執政權不保?
另外,美國第一島鏈的小弟「日、韓」,執政黨亦灰頭土臉?

不是說好美國「再次偉大」,為何美國無法庇佑「小弟們」呢?
「小弟們」是否忘了,古云:「一將功成、萬骨枯」嗎?
講大白話:「死的是小弟們」!

因為,美國用的方法是「反全球化」,弱化全球經濟、及中國科技發展!
而美國有「關稅」及「美元印鈔術」二種防身武器,但它不會跟「小弟們」分享!
所以,「小弟們」只能自求多福!

■由於北海風力不足,挪威分攤外國電費,漲20倍!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2/12日報導,高昂電費也在富裕的北歐國家引發恐慌,挪威執政聯盟工黨(AP)及中間黨(CP)計劃在2025年9月的議會選舉中,推動在2026年終止與丹麥的電力連結,以減少歐洲電價波動對挪威的「價格感染」(Price infection)。

歐洲大陸的電網是連結的,但由於近日德國和北海風力不足,為分攤外國電費,挪威南部的電費12/12日下午暴增至1.31挪威克朗,創下自2009年以來新高,更是前一週電價的20倍。
挪威能源部長阿斯蘭(Terje Aasland)爆粗口稱:「這是個非常X的局面。」

挪威是西歐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多個國家天然氣主要供應國。然而,近幾個冬季電價飆升,使電力議題成為政治焦點,預計將成為2025年選舉的主要議題之一。

■岸田文雄支持率跌至15.5%,只能「黯然下台」!

日本民眾因自民黨秘密資金問題對現政權產生信任危機,前首相岸田文雄內閣支持率跌至 15.5%,再度創自民黨 2012 /12月重新執政以來最低水準,民眾期望政黨輪替。

■石破茂接棒,卻陷「少數執政」困境

日本10/27日舉行眾議院大選,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自公聯盟」拿到的席次未過半,自民黨並大掉56席,選舉結果重演1993年「各黨不過半」局面,當年自民黨首度喪失政權。因而自、公兩黨將以「少數執政黨」形式繼續執政,勢將面臨「朝小野大」困局。

而且,自民黨在失去「一強多弱」優勢後,必須摸索其他方案來執政。當下有兩選項,一是拉攏其他在野黨一起聯合執政,二是依據個別政策和法案,選擇跟不同政黨協商合作(局部聯合),但如此一來政策的推進力將會下降。石破茂已否定拉第三黨組建聯合政府,同時向部分在野黨呼籲合作。

■日本殭屍企業正「大量倒閉」!

多年來,日本面臨少子化及經濟成長緩慢的問題,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失去競爭力,靠著低利率環境與銀行貸款度日,被稱為「殭屍企業」!
如今,日本政府打算這些中小企業重組、併購,甚至最後讓它自然倒閉消失,讓勞動力流向生產力較高的企業,藉此改善日本疲弱的生產力與經濟環境,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透過此方式,日本希望將勞動力與資金引導至生產力較高的企業,以拉抬低迷許久的薪資水準,並讓體質不佳的企業自然而然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這是一步險棋,可以讓日本「振衰起敝」嗎?

■加稅大增軍事肌肉,使日本人荷包大縮水!

日本政府先前的計畫中,在截至2027一整個財年的5年期間,要撥出高達43兆日圓,約2840億美元,用在軍事武器方面。所以,日本政府希望每年稅收能再多增加1兆日圓。

因此,日本政府的目標是要在2026年4月起,也就是2026財年一開始,就要把企業的營業所得稅增加4%。另外,增收1%的個人所得稅,應該是從2027年元月實施。其它像是菸草稅,也可能從2026年4月起分階段增加。

當日本政府開始加稅,日本人荷包又要大縮水!當美國「小弟們」,要自備武器?

■南韓尹錫悅,「一怒為紅顏」嗎?

南韓尹錫悅面對政局「朝小野大」,父身陷軍隊醜聞、夫人金建希涉嫌收賄炒股與干政、親日政策、及煽動與北韓的戰爭風險。如今再加碼「戒嚴6小時」鬧劇,在四面楚歌下,是否自刎烏江,尚在未定之天?

■尹錫悅配合美國,全力圍堵「中國崛起」,也讓韓國經濟進入寒冬?

韓國國稅廳7/15日公布的統計顯示,2023年登記停業案件數直逼100萬件,增幅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主因多數為生意慘澹。分析指出,高利率和內需疲軟兩項因素,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和自營業的經營危機。

同時,韓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內因停業而失業的人數增加超過20%,曾經從事自營業的失業人數較上年增加23.1%。

另外,韓國保健福祉部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5月,韓國因自殺死亡的人數較2023年同期增加近10%,平均每天41人輕生,自殺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位居第一。

尤其尹錫悅引爆的「6小時戒嚴之亂」,擴大政治緊繃局勢,削弱經濟信心,已造成社會動盪,4天股市市值縮水120兆韓圜(約1000 億美元),悲夫!

如今,美國要求韓國半導體不准與中國貿易,川普又要韓國多繳保護費,韓國恐將陷入進退維谷冏境?恐怕未來「苦日子」還很長,「政客」啊!

七、政治凌駕經濟,「反全球化」正激活「右翼與孤立主義」的興起

1990年代冷戰結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的意識形態鬥爭暫憩。
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讓全球享用「物美價廉」的生活條件。
但由於各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故無法讓各國「雨露均霑」!

加上,川普推動「反全球化」,鼓舞一群在文化上、認同上、經濟上感受「失落的一代」反撲,這群人成為21世紀新右翼「民粹主義」的土壤。

■川普「政治凌駕經濟」,衝擊全球經濟成長

中美世界霸權爭奪戰如火如荼進行,全球貿易動盪不安、中美兩極經濟格局加速成形;各國政府打著國家安全大旗,政治力介入經貿發展,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張揚,讓全球自由經濟市場遭到破壞。

過去世界霸權爭奪多以戰爭衝突來解決,現在人類文明了,戰爭是「多元化爭鬥」,貿易關稅、貨幣金融到意識形態等,都是角力的戰場。如同,川普利用提高關稅的手段當作談判籌碼,。

川普推動「反全球化」,全球化已死;各國政府除實施保護主義、以關稅作為工具外,更爭相實施政策補貼,企圖留住關鍵產業、增加產品競爭力,這些全都違反自由經濟的「市場機制」。總之,全球「物美價廉」的時代將逝去!

■韓國病源竟是「中美爭霸戰」!
近年來,韓國的尹錫悅全配合美國,圍堵「中國崛起」,也讓韓國的主力「晶片、記憶體」產品無法出售予中國,因而「荷蘭病」發病,積累的民怨、加上尹錫悅一場師出無名的戒嚴令,股匯雙殺、全民徹底崩潰了。

據統計,2023年韓國30大財閥營收,約占韓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的77%。自2003年起,中國成為韓國最大出口對象,從2010年後已長期處在25%左右水準,遠高於第2大出口夥伴、美國的13%左右。

對中禁售令,讓韓國對中國貿易出現180億美元逆差,這是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韓國首度在對中貿易上「虧錢」。

尤其,美國揪團圍堵中國後,激勵中國走向科技自主之路,美國「小弟們」被迫選邊站,無異自斷一半生路。

回頭來看,韓國在消費性電子、面板、鋼鐵、汽車、石化等許多韓國財團原有優勢的產業,都已面臨來自中國的巨大競爭。他們快速擴大供給能力,在國內大量生產這些產品。

其實,在「全球化」框架內「反全球化」,就是先自廢武功。
而未來,供應鏈重構,在缺乏大陸市場支撐下,亦即缺乏規模經濟下,重置成本很難攤低。

即使,長於代工的台灣,台積電美國廠成本至少高3成以上,未來面臨激烈競爭、或景氣衰退難於轉嫁的,同樣會受傷。

當韓國財閥企業的欲振乏力時,自然從根部侵蝕著韓國的競爭力。就業困難,就成為民怨的關鍵源頭,目前韓國大概只有10%到20%的大學畢業生能找到正職工作,大多數年輕人被迫接受低薪臨時工作,這導致他們對未來徹底絕望,對政治制度的信任感急劇下降。加上高不可攀的房價,更是扎在韓國青年心頭上的另一根尖刺。

反觀,這景象是否愈來愈像台灣?
目前,台灣雖有台積電護國神山,但也已被迫「愚山移山」,台灣經濟資源過度集中在半導體產業的「荷蘭病」,一旦發病,恐怕病情更重?

■外資大出逃,印度Nifty 50將創四年來最爛月度表現!

拜登的「友岸外包」,印度是主要受惠國。但這政策,川普並不買單!
川普說,他的字典中,最美的詞彙,就叫「關稅」。
川普說,只要對全世界徵收「高關稅」,大家就乖乖來美國設廠,大家就會把「就業機會」還給美國人。

別忘了,川普也是「反移民」。一旦拜登的「友岸外包」政策轉向,印度的14億人口,將成全球未來最悲情的苦主。因此,噬血的外資,傾巢賣出。

此外,花旗集團的報告顯示,外資持續外流恐拖累印度股市近期表現。
高盛近日也將印度股市評等從增持下調至中性,並警告稱整體估值已經達到預期獲利的 24倍,處於歷史高點,而這是投資人最普遍擔憂的問題。

■歐盟短視近利的「保護主義」之路

由於歐洲議會改選結果,極右翼席次明顯增加。歐盟各國極右翼的外交立場未必一致,但在反傾銷、反移民、反環保等「反全球化」議題上頗為接近。

歐盟目前選擇在經濟上回應右派的呼籲,因而對中國大陸產品開徵懲罰性關稅。歐盟也公布從7/4日開始對大陸生產純電動車加徵反補貼關稅。
稅率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38.1%;若再加上原本的關稅10%,有的電動車品牌將直逼48%。這是繼美國對陸製電動車徵收100%關稅之後,又一大經濟體對中國大陸電動車祭出高關稅。

歐盟提高陸製電動車關稅,意味追隨美國走上貿易保護主義之路,經濟全球化受到進一步的挑戰,全球經濟將更加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這樣的發展對歐盟是「短多長空」,恐怕未必有利。因為,中方可能祭出報復,雙邊的貿易摩擦可能升級,甚至走上貿易大戰。

而貿易戰沒有贏家,貿易戰一旦開打,歐盟的損失更為嚴重。
首當其衝的是德國汽車業,因為中國市場不但占德國汽車出口3成,許多德國汽車廠商也在中國生產回銷歐洲。目前在歐洲銷售的電動車,每4輛就有1輛來自中國,但其中大部分是西方品牌,大陸品牌比亞迪的市占率不到5%。如果中方採取相對報復措施, 歐洲企業的傷害將遠大於中國大陸。

大陸車企生產效能的優異表現,懲罰性關稅影響大陸車企獲利有限,也無法阻止歐洲消費者繼續購買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反而讓歐洲消費者承擔數十億歐元關稅轉嫁的後果,也影響歐盟減碳的腳步。
況且比亞迪早已在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布局,以規避高額關稅,歐盟未必收得到大陸電動車的關稅,反而可能加劇歐盟內部分歧。

歐盟追隨美國後塵,選擇走向貿易「保護主義」,而非投入研發、提高效率、強化競爭力等公平開放的政策選擇,從長遠看,並非明智之舉。

歐盟並非美國,在金融霸權、軍事霸權遠遠不及美國。冷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歐洲經濟是建立在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大陸物美價廉的商品以及對美國軍事保護的依賴這三大基礎之上。

但俄烏爆發戰爭後,歐盟為制裁俄羅斯而停止俄國能源進口,歐盟企業生產與人民生活成本大增,以致企業出走、人心浮動;如今川普回歸,北約國家勢必要增加大量國防預算,因而減少社會投資。三足已去其一,恐斷其二,如果再斷絕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正常交往,不啻是自斷生路。

未來,歐盟選擇與美國共同否定「新自由主義」,將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
「反全球化」浪潮下,全球貿易衝突,未來經濟前景著實令人堪慮。
例如穆迪研究等機構曾估算,在川普前次任期中,關稅戰中9成以上的成本轉嫁給了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導致家庭每年平均額外支出1300美元。而原本受惠於低廉進口商品的低收入家庭,不利影響尤為明顯。總之,美國「保護主義」亦難挽救美國經濟的悲歌,以及難以改善低收入美國人的困頓處境。

八、跋尾—「美元霸權」下,「生命會自動找出路」

■抗中7年後,澳洲向中間靠攏,中澳舉行戰略經濟對話

自2022年澳洲工黨政府上台後,中澳兩國展開外交接觸,之後中國已幾乎取消了所有對澳洲的貿易限制。

時隔7年之後,中澳關係逐漸春暖花開,中澳戰略經濟對話9/26日再度舉行,由大陸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與澳洲財政部長查默斯(Jim Chalmers)在北京共同主持。查默斯表示,澳洲和中國同意在投資、貿易和脫碳方面進一步合作,並稱讚中國最近宣布的刺激經濟計畫。
查默斯在記者會上並表示,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符合澳洲的利益。

現實上,澳洲鐵礦石出口量龐大,大部分銷往中國,也是澳洲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中國經濟需求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澳洲的鐵礦石出口。

■英對中政策也出現轉折點,英外相訪中盼加強經貿合作

中英關係這些年來因香港示威、人權議題和中國間諜活動指控而惡化。
據英國政府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英國第6大貿易夥伴,占貿易總額的5%。

由於,英國工黨並非強勢政黨,為應對國內外壓力將以「經貿合作」為著力點,尋求與中國建立良好溝通機制。
英國外相拉米(David Lammy)10/18日抵達北京,開啟英國工黨重新執政後的首次高層訪中。中英關係緊張多年後,英國釋放重啓對中關係信號。
未來,將尋求在新能源、氣候變化、吸引中國投資等方面與中國展開經貿合作,透過改善中英關係帶來經濟利益,緩解陣營對抗局勢。

英國施凱爾內閣正以「務實」的態度與中國展開對話,改善在保守黨政府執政時惡化的中英關係。
因保守黨執政14年來對中政策追隨美國,因而對國家造成損害,工黨將以長期及戰略性的方式「務實」管理中英關係。
工黨上台為重啟中英關係帶來契機,繼拉米訪中後,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亦將於近期到訪中國。

目前,兩國關係開始緩和,但很難一時完全解凍。只是英國目前在財政上面臨窘境,選擇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是希望刺激經濟增長,但兩國關係是否迎來轉折性發展還有待觀察。

■阿根廷總統態度亦大逆轉,2025年訪中

阿根廷總統米雷伊(Javier Milei)在競選期間曾聲稱「中國是刺客」、「將與中國斷絕關係」,上任後卻不斷對中態度軟化,近日更是將中國描述為「有趣的貿易夥伴」,並自曝將於2025年1月訪中。

據阿根廷《民族報》報導,米雷伊在9/28日接受採訪,談及中國時,他首先對中國續簽貨幣互換協議表示感謝,稱這將使阿根廷能夠履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義務。

米雷伊之所以向中方「求和」,是因為他已經對美國「惱火」,因米雷伊原先認為,只要追隨美國屁屁,就可以獲得美國的財政支持和投資。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此在他上任後,決定在面對阿根廷經濟挑戰時採取「務實主義」舉措。

目前,阿根廷的經濟正面臨挑戰。阿根廷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9月,52.9%的阿根廷人處於貧困狀態。與米雷伊上任時的2023年下半年相比,該比例上升了11個百分點。

除電動汽車領域外,阿根廷需要中國開啟對其關鍵領域的投資,譬如鋰礦開採。目前,阿根廷擁有全球21%的已知鋰儲量,而鋰是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阿根廷有資源。但缺乏技術及資本。因此,阿根廷與中國關係的任何升溫,都將對阿根廷的經濟帶來重大助力。

■日本釋出「穩定發展中日關係」的積極信號

靖國神社10/17日舉行秋季例行大祭,日本首相石破茂以首相名義供奉祭品,並未前往參拜,內閣與跨黨派「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全部成員均未前往參拜。

石破內閣對中外交態度積極,外務大臣岩屋毅在就職記者會上表示,若將「厭華」掛在嘴上,日本外交將一事無成。
岩屋上台後旋即與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舉行電話會談,王毅肯定日本新內閣釋放願穩定發展中日關係的積極信號。
石破並利用東協加中日韓領袖峰會啟動日中「首腦外交」,與大陸總理李強會談,向北京傳達無意與中國「脫鉤斷鏈」,在「台灣問題」上堅持《日中聯合聲明》的立場沒有改變。

另外,石破在安保及印太戰略的討論中,不再渲染「中國威脅論」,認為「今日烏克蘭、即是明日台灣」的說法存在邏輯上的跳躍。

「石破外交」不以冷戰思維應對中美競爭。石破正通過務實對話,試圖扭轉岸田時代惡化的中日關係,並修正岸田文雄的對美「過度傾斜」的外交路線。
相較於安倍晉三及岸田文雄兩位前首相,石破內閣應該更容易與中國求同存異。

■美國盟友紛紛同中國領導人見面時說明了什麼?

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上,日本首相石破茂、韓國總統尹錫悅、紐西蘭總理盧克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

在 20 國集團(G20)領袖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宏、英國首相施凱爾、澳洲總理艾班尼斯也和習近平主席會見了,墨西哥總統也與習近平主席面談了。

由於川普奉行貿易「保護主義」,走的是「美國優先」、「反全球化」路線,更可能要對包括盟友在內的西方國家加徵關稅,美國的盟友因此擔驚受怕,希望透過與中國加強戰略對話和合作,盡可能降低經濟風險。畢竟,在經貿交往中,才能讓彼此共榮、共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