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是否會步入「通縮」結局?
2home.co 楊惟婷
中國2023年的房市不振,使名目財富縮水,讓內需消費表現低迷;而供應鏈移出中國,亦使失業率居高不下。
4月以來,在經歷了2個月的微弱增長後,中國6月服務業景氣連續第六個月高於臨界點,但增速放緩,而 6月製造與服務兩大產業的擴張速度均減速,凸顯景氣復甦動能減弱中。尤其,5月份青年失業率飆升至20%以上的歷史高位,中國製造業活動在6月份連續第3個月萎縮,對美國等西方經濟體的出口也走弱。
最新數據也顯示,中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回落至零,且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進一步下降,凸顯需求持續疲弱,加劇投資人對通貨緊縮的擔憂。
中國製造業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以7年多來最快的速度下降,表明國內外需求雙雙疲軟。經濟學家擔心,價格普遍下降將拖累中國國內本就脆弱的信心,使經濟陷入需求疲軟與價格下跌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
上述諸多現象皆引起了市場關注,擔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陸景氣是否真的要出現「通縮」了?一旦通縮預期固化,恐將出現經濟下滑螺旋現象。
值此經濟前景撲朔迷離之際,預期為提振出口及內需消費,將加大政策寬鬆想像空間。因目前經濟成長內生動力不足,凸顯擴大和恢復市場有效需求的重要性。亦即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通縮壓力累積下,急需仰賴政府透過積極財金政策穩定就業、增加收入、改善預期。
總之,中國2023年能否繳出亮眼經濟成績單?
除仰賴政府拉抬內循環經濟外,如何吸引外資投資亦是至關重要。
一、中國大陸為何出現全民「報復性儲蓄」現象?
中國沒有像大多數國家那樣在結束疫情封控並重啟經濟後出現通貨膨脹,這暴露出中國經濟在經過3年的疫情防控後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其中包括家庭資產負債情況惡化,這種惡化抑制了消費支出。
■全民「報復性儲蓄」現象
據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六家國有大型銀行與七家已經公布2022年年報的股份制銀行,吸收的客戶存款規模合計超過 150兆元人民幣(下同),較 2021年大增 16.67兆元,創下歷年新高。若按照總人口 14億人計算,相當於每人多存 1.2萬元。
根據中國央行數據,2023年第一季人民幣存款新增 15.39兆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 9.9兆元。值得注意的是,對比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6.67兆元,這意味著僅第一季就增長了2022年全年近6成的規模,凸顯全民「報復性」儲蓄的現象。
■全民「報復性儲蓄」的成因?
再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研究,過去 15個月,中國政府高強度的投放了 40兆元的 M2,但是實體經濟的脈搏依然很微弱,房地產沒什麼反應,金融資產也沒漲,股票是個存量市場,基金也賣得不好。他質疑「這麼多錢到哪地方去了?」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提出不同觀點,他表示,在疫情結束的「報復性消費」之後,日常消費重歸平淡。當前經濟復甦周期面臨一個結構性難題,即大部分中低階層的消費復甦仍在緩慢進行,並未迅速復甦。
簡言之,當前經濟形勢下的通縮現象並非單純意味著經濟衰退,而是在房地產市場復甦和居民消費恢復緩慢的背景下出現的特殊現象。
另客戶存款是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在全民「報復性」儲蓄背景下,各家銀行負債總額爆表。而存款狂飆為銀行帶來極大負債管理壓力,近來部分中小銀行已率先下調定期存款利率,以壓低經營成本。但即使利率下行,仍擋不住全民「報復性」儲蓄現象。
其實,根據有關方面的資料,現在中國居民負債率是60.6%,而美國是65%;尤其從2010年至2021年,中國居民信貸規模從1.27兆(人民幣,下同)攀升至8.26兆;在這些債務中,主要是房貸,但車貸、結婚、子女教育經費等方面的負債也占相當比例。
2021年,大陸居民債務收入比達124.4%;從2012至2021年,大陸居民每年還本付息的金額從5兆元攀升至14兆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從24.5%上升到28.2%;全國負債人數高達七億人,其中80後、90後負債人數占比達85%。
這個由消費超前透支形成的債務問題,即造成「負債表衰退」現象。
簡單地說,就是要靠省吃儉用,來減少債務,並由此造成通縮、經濟衰退現象。
加上這存款狂飆的背後,也隱含投資人的諸多無奈。
因2022年在股、債、房市「三殺齊下」背景下,致散戶投資人陷入「資產荒」,唯有存款,成為難得的「避風港」。
■中國大陸終端需求改善不明顯,宜提防「通縮」
以中國大陸第一季宏觀金融形勢來看,主要表現為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雙降,以及M2(廣義貨幣)與M1(狹義貨幣)、社融剪刀差擴大。加上近期終端需求改善不明顯;尤其,家庭部門需求恢復趨勢蒙上陰影,令人困惑。
在中國國內部分,目前宏觀政策應提防通縮、而非通膨;目前通貨緊縮壓力主要來自內需不足和外需回落造成的負向產出缺口,以及收入預期不穩、風險偏好下降和資產縮水引發的居民資產負債表收縮。內需乏力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消費回暖偏弱,由於疫情對居民收入和就業預期造成的「疤痕效應」,疫後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
二是房地產投資回暖主要由補繳的土地購置費拉動,房企購地積極性仍未提振。
三是由於需求不足引發價格下降,工業企業盈利不佳,製造業投資承壓增長。
不過,疲弱的通膨數據,也為政府推出更多貨幣寬鬆舉措創造空間,宏觀政策有必要延續擴張基調,著力於改善預期和擴大內需,以提振消費為抓手疏通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鏈條;避免預期轉弱長期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加固房地產市場復甦基礎,防止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風險。預計未來數月新增信貸可能持續大幅增長。
而對外部分,面對挑戰,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基本穩定,推動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路透:歐美國家大幅升息抑制需求,中國「廣交會」氣氛低迷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4/15 日在廣州揭幕,但2023年的「廣交會」現場氣氛低迷,凸顯歐美國家在大幅升息下,抑制中國貨的需求。
問題是,2023年歐美國家仍籠罩在通膨下,「降息」恐只能眺望而已。
因此,想依賴「出口」拉動經濟成長,恐不可得。
2023年,經濟想再度展現活力,仍須仰賴擴大內需,此時,財金政策如何導引全民「報復性儲蓄」進入消費市場,將是重中之重。
二、中國大陸「報復性儲蓄」是否將重演日本「失落三十年」慘況?
中國大陸「報復性儲蓄」若不斷攀升,將衝擊內需市場,有可能走上1990年代以來的「日本人努力還錢的資產負債表修補過程」,造成經濟減速。
對比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房地產企業紛紛破產,銀行成群結隊倒閉重組。
而中國大陸最近公布2022年業績的房企已經出現虧損超過1700億人民幣,像恒大、融創、世茂、佳兆業老早就破產、但卻不能倒,形同僵屍企業,這讓老百姓聞到「爛尾樓」味道,所以「還錢、存錢」成為理財上策。
長期以來,中國人的特點是節儉,不愛花錢,偏愛儲蓄;但是,當前老百姓消費不足問題,似乎無關傳統社會老百姓節儉、偏愛儲蓄美德;反而,背後可能是隱含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經費等負債累累、或疫情封控的超前透支的問題,以致目前無力消費,而這可從中國居民負債率高達6成作為佐證。
從2022年以來,中國人買房的狂熱已大幅降溫,大家不是把錢拿去還房貸,就是先把錢存起來,也因為這樣,中國努力拉抬內需經濟,這部分收效一直有限。
亦即在目前全民偏愛「儲蓄」,在「內需消費」這一環節仍就「乏善可陳」。
但消費不足,內需疲軟,成了經濟發展的扯後腿;亦即要消除通縮、促進經濟發展,就要靠財政政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但地方債問題卻偏偏來攪局!
■安倍的三支箭仍在飛,是否能擺脫「失落三十年」的標籤?
反觀過去 30年,資本市場談到日本,想到的,是停滯的經濟成長,是流失的產業活力,但自安倍以來,日銀想靠日圓貶值的助力,擺脫這個「失落國」的標籤?
日本欲擺脫失落三十年慘況,不惜實施「負利率」政策,欲以通膨力量逼出消費力。同時,利用日圓大幅貶值拉抬出口商業績、刺激觀光、企業宣布加發股息與買回庫藏股來吸引買盤,改革成效也吸引股神巴菲特投資加持,也有助吸引外資。
近日,日股氣勢銳不可擋,時間回到 5 /17日,當天代表日本大型股表現的日經 225指數升破了3萬點關卡,不僅創下 2021年 9月以來新高,更逼近1990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期間,反映日本整體企業表現的東證指數(Topix)也突破了2127點,來到33 年高位。
帶動日股創新高的一大功臣,是外資。根據日本財務省日前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 4月,外資在日本股市總計買超 4.98兆日圓,這個單月買超金額,創下自 2005年 1月日本開始統計外資動向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
外資為何瘋狂湧向日本?要拆解這波熱潮,就不得不談到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大動作布局日本之舉,主要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在當前美國經濟瀕臨衰退之際,分散過度集中於美國市場的風險;另一主要原因,則是看好日本經濟的發展潛力。此「潛力」,又與「低價」二字高度相關。
加上日本企業加大股東回饋力道,吸引國內外投資人搶買相對便宜的日股。
另外,極度廉價的日圓不僅是吸引外資股匯套利,同樣,也吸引在海外日企的回流。日企產能移回日本將會開啟日本經濟的一個『良性循環』。
在預期日銀持續寬鬆的背景下、日圓貶值勢將推動日本製造業加速回歸國內,而企業回流後搶奪勞工,預料將帶動一波員工加薪潮;接下來,薪資成長推動消費,消費活絡推升企業獲利,日企也將更有意願擴大投資,最終,擴大投資又將促進就業……。這是日本經濟希望擺脫失落30年的套路。
不過,這套劇本若要順利上演,當然也有必須克服的挑戰,例如受制於少子、高齡化,國內勞動市場人力不足。製造業一時回流後,終究還是會面臨困境,被迫再次轉向海外發展,導致對境內投資意願降低……,「擺脫失落30年」的願景,仍須面對重重關卡挑戰。
無論如何,一場經濟與產業的「質變」,正在日本各地展開。若能走出陰霾,在不遠的將來,一個嶄新的日本,或將出現在你我眼前。而此日本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歷,倒可為中國大陸擺脫「通縮」,提供前車之鑑!
■中國大陸能否將避開日本「失落三十年」慘況?
目前大陸經濟數據與前景遠低於市場預期,經濟學人分析指出,房地產疲軟是主要原因,似乎會重蹈日本1989年資產價格泡沫化的覆轍,且狀況恐更加糟糕,在於民眾的消費力因資產價格驟降而下滑。
過去房地產是大陸經濟成長重要的動力,但後來當局打擊負債累累的房地產開發商,又遇到疫情爆發、房地產景氣衰退,狀況陷入萎靡。
在資產價格縮水的狀況下,家庭與企業大幅降低支出償還債務,大陸家庭支出比重佔GDP的38%,低於全球平均的55%,過去六年都沒有辦法提高。
上述種種狀況讓《經濟學人》認為,大陸此時的狀況與日本1989年的狀況相似,政策導向投資而非消費,雖能維持GDP數字,但實際上經濟陷入停滯,加上大陸人口基數龐大,大船難以快速轉向,影響範圍也更廣泛。
但《經濟學人》忽略了,大陸的人口、資源候件與日本1989年的狀況不同,大陸有機會透過「產業升級」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大陸也有機會透過「內循環經濟」擴張,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加上大陸「土地國有體制」,不像日本只是美國附庸,只能默默地、被美國宰割。
三、「產業升級」才能提昇可支配所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
誠如製造中心「全球化」的歷程中,跨國企業搜尋各地不同的生產成本以及生產要素的品質,將其生產基地不斷外移,來降低生產成本。只是「要素稟賦」的國家由德日移轉到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大陸,再移到東協五虎、印度。
然在「全球化」的自然進化過程,當中國大陸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下,跨國企業在算計下,必然將製造中心外移,即使沒有川普,也會自然發生!
■貝萊德:新興市場的人口紅利正在消褪
過去 50年全球人口成長推動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勞動力激增和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加,但隨著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享受的人口紅利失去動力,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長已經開始下降。
貝萊德 (BLK-US) 新興市場全球負責人比薩特 (Amer Bisat) 表示,新興經濟體勞動力成長下降和勞動年齡人口預期下降,將拖累經濟成長前景。
在全球利率和債務水平上升之際,不斷老化的人口結構憑添發展中經濟體的壓力,新興市場的資本累積將「更加艱難」。
例如,中國經濟成長也開始從2010年的兩位數放緩至最近的5%。尤其,未來10年更可能看到新興市場的成長潛力逐漸惡化,而不是出現有利的逆轉。
亦即,新興市場的黃金時代始於世紀之交,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迅速結束。
■人口紅利不僅是在增量表象,而更應重視勞動力素質
印度,乍看之下似乎很有希望取代中國,但是,中國仍有3個令人難以忽視的優勢:
第1,中國製造業、出口和GDP經濟規模約為印度5倍。
第2,中國的科技數理畢業生將近2倍於印度;中國2% GDP用於研發,印度只有0.7%;按稅收計,全球最大20家科企中國佔4家,印度沒有一家;中國建造全球一半以上的5G設施;TikTok等中國App是當前全球領導者;人工智慧方面,中國是美國唯一全球競爭對手;中國擁有全球 65% 的人工智慧專利,而印度僅為 3%。
第3,勞動力素質比人口數量更重要,現在中國生產效率仍高於印度,也消除了絕對貧窮。印度的10%人仍然活在世界銀行定義的的極端貧困線以下。在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上,印度也比中國差得很遠。
■因應人口紅利量的消失,陸企應加速「工業4.0」來提高勞動生產力
在“全球化1.0時代”,全球的貿易比較優勢,主要來自於勞動力低廉優勢。
這時代,中國憑藉人口紅利,勞動者不只廉價、而且也非常的勤奮和吃苦耐勞,所以大量的發達國家將工廠從本國遷出,搬到中國來設廠,並利用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大肆發財,而中國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
但是,中美貿易戰迫使供應鏈移出中國,雖然目前中國目前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仍居重要的位置,原因包括人工成本居中、產業配套完整、大規模生產的勞動生產效率較高,世界各國對中國供應鏈高度依賴。
但是,隨著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成區域短鏈,這些傳統優勢正被競爭者追趕中削弱。例如東協、印度的勞動市場工資相對低,並已虎視眈眈很久了。供應鏈從過去的「長鏈」轉變為「短鏈」已是進行式,只是印度和越南都有基礎設施不完備等情況,目前尚無法完全取代大陸的生產地位。
中國只有爭取時間、加速強化「自動化生產」的優勢,才能彌補人口紅利消失之劣勢。中國雖然開放「二胎」,但在應對勞動力工資上漲上,仍緩不濟急。
「自動化」仍是中國提高現有生產力的最靠譜的方式。而且如果中國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步也至關重要。
儘管中國目前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仍佔有優勢,但中美貿易關係惡化、地緣政治衝突、疫情大流行時的封控措施、台海緊張關係,皆已成為各種與中國供應鏈脫鉤的理由。例如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提倡「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即是一個打擊中國供應鏈、促「製造業回歸美國」的野心。
在“全球化2.0的短鏈時代”,只有提升勞動生產力的優勢才是自保之道。而想提升勞動生產力,則只有靠「自動化」來實現。實際上,在“全球化2.0時代”,中國採用機器人的替代速度,將反映中國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所以,中國大陸製造業未來若想擺脫中美貿易戰被絞殺命運,只有「產業升級」提高生產力一途;而大陸此時推動「能耗雙控」政策,可防止高耗能、高排碳產業復活,並將產業升級「工業4.0」,未來同時可防止西方國家強徵「碳稅」!
當然,「自動化」讓整體生產能力提高了,卻留下「結構性失業」問題。但唯有透過人力資源的「教育訓練」提高技術水平,才能繼續掌控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更能創造出一個更龐大中等收入群體。
■產業升級的「結構性失業」為經濟轉型必要之痛
今年中國大陸人口數出現自1961年來首次下降,揭示中國人口紅利將面臨嚴峻的長期挑戰。
弔詭的是,中國大陸2022年16至24歲人群的失業率亦達到20%的歷史新高,是2018年的兩倍之多。
根據一項調查,去年秋季招聘季約有45%的中國應屆高校畢業生沒有收到工作錄取通知,問題不在於中國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相反是因為這群人接受的教育和具備的技能與空缺職位不匹配。
根據大陸人社部數據,2023年大陸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數量再創新高,意味著就業競爭愈發激烈。
除了畢業生數量眾多,就業難的重要原因還在於經濟尚未完全復甦,2022年疫情依然衝擊各行各業復甦力道,求職市場僧多粥少,部分企業甚至出現縮招情況。除此之外,往年吸納就業大軍的互聯網、教培等行業,經歷監管風暴後,招聘明顯降溫。
但根據中國教育部預測,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缺口將達3000萬人,中國現在大量需要的不是高級學位,而是針對操作複雜設備或運行自動化系統等工作的技術和職業培訓,這就是為什麼受過最好教育的人難覓用武之地,95%的職業學校學生反而畢業後就找到工作。
這些受過最好教育的人被稱為「新生代」,他們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的一代,由於先前20年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大了10倍,他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且根據統計,新生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獲得學士學位,因此出現此「高學歷失業潮」的現象。
中國大陸產業正在進行高科技應用的「產業升級」發展,但「文憑」並不一定能轉化為高科技部門或智能製造公司尋求的技能。因此,中國大陸想成為一個更加成熟的經濟體,如何解決「學用落差」將是當務之急。
■AI將使更多傳統工作崗位消失
早在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訊息科學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就提出,新一波不平等的主因是科技創新,高技能的頂尖人才和科技公司能力增強,財富流向臉書、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巨擘,尤其未來很多工作崗位卻將因AI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而失業。
在不久的未來,銀行出納員、保險從業員、借貸經理….等都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隨著無人車的推出,計程車司機也會逐漸被淘汰。
■學用合一,才有一席之地
回顧資本主義的實證經驗,大致是以「資本」架設「生產線」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工人在「生產線」上只是一個節點、缺乏完整一技之長,所以「剩餘價值」大多為資本家獨享,致「貧富差距」難題無解。
回想農業社會,古人年輕時習得一技之長(學徒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透過小市集交易,天地間自有一席之地,只要肯勞動,沒有失業問題,典型在夙昔!
而進入現代化工業社會,為追求物質生活,人們不斷進入工廠「生產線」中!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取代人力;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取代人力;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腦取代人力;第四次工業革命網路取代人力;第五次工業革命AI取代人力;但您有過得幸福嗎?
一旦歐美抽訂單,無薪假、裁員……問題叢生,這樣過得幸福嗎?
未來,中國大陸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共同富裕社會」,「產業結構升級」是必要之痛,這將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路!
四、中國大陸只有創造出一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才能走向「共同富裕」社會
■美國藉「美元印鈔權」,養大一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美國人民長久以來的「過度消費」已成習、「寅吃卯糧」成慣性,所累積31.4兆美元的龐大國債,已無力償還,只能勉力付息、印新債還舊債。
但弔詭是,全世界各國仍拼命生產優質產品去跟美國交換美元,並祈禱美國能夠付息、不要倒債。說穿了,美國擁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可胃納世界各國的工作機會。
中國大陸擁有14億人口,又「藏富於民」,如何導引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將是中國大陸未來能夠「做大、做強」的唯一道路!
■中國大陸失落方向的社會資本,如何導引到「十四五」國家建設行列?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代導入了「市場經濟」的經營模式,「利之所趨」激發大陸創新、創業潛力,也幫助了一部分人擺脫貧困!
在胡潤百富與中信保誠人壽聯合發布的《2022 中國高淨值人群家族傳承報告》顯示,中國擁有 600萬人民幣淨資產的「富裕家庭」戶數,達到508萬戶,擁有千萬人民幣淨資產的「高淨值家庭」,有 206萬戶,擁有億元人民幣淨資產的「超高淨值家庭」,則有 13萬戶。
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的努力積累,其實已「藏富於民」。
誠如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的一句話:「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但假若風向變了呢?
30年前,你到大街上擺個地攤,那就是“風口”;
20年前,你到沿海城市開一個加工廠,那就是“風口”;
10年前,你去炒幾套房,或者開個淘寶店,那都是“風口”;
只是近三年的打房、反壟斷動盪,讓老百姓失去投資方向,而形成全民「報復性」儲蓄的現象。尤其2022年在股、債、房市「三殺齊下」背景下,致老百姓陷入「資產荒」。
試想,十多年來只要買房,每年「名目財富」不斷增值,如今卻卻怕買到「爛尾樓」;買股,一不小心就住進套房;目前唯有存款,才有「安全感」。
另外,「共同富裕」雖是一個偉大的理想,卻缺乏「利之所趨」的吸力,造成富人「資本外逃」的難題。此可從人民幣與美元是否能守住1比7的匯率來看。
因此,「共同富裕」必須先透過把餅做大的「利之所趨」吸力,導引失落方向的社會資本,以及富人「資本外逃」的回歸,即「把餅做大」再行分配。透過國家資本運作,創造一個「利之所趨」的環境,不僅失落方向的社會資本,以及富人「資本外逃」將回歸,甚至世界各國外資也會前撲後繼、共襄盛舉,而「共同富裕」的理想,也將自然「落地」了。
■以「內循環經濟」擴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誠如鄧小平早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曾開示「資本主義可以有計畫,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
假若,中國大陸善用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以「內循環經濟」刺激擴張,就足以取代出口衰退的量體。反而,失去「中國製造」的物美價廉商品,全世界就必須進入長期的「通膨」時代。
未來,我們可能會見到,中國市場以「內循環經濟」擴張的爆發力,這新的發展格局,可能會將傳統珠三角、長三角的「區域結構」逐步內化,變成某種程度上的「西部資源、中部製造、東部消費」。此種嶄新格局,背靠西部資源、中部廉價土地人力,可區域平衡發展,又可走向「共同富裕」社會。
事實上,大陸近10年來,民營企業以科技創新了「網路新經濟」,並透過強大資本運將14億人口消費市場中牢牢占據,問題是這些資本背後有濃濃的「華爾街」味道。經過三年反壟斷整改過程,當然一時陣痛難免。
目前,這些龍頭企業的壟斷性縮水,若想重新激發它們的活力,需要創造一個「利之所趨」的槓桿環境,即可借力、快速將市場大餅做大,大家有利可圖,即可共享市場、創造就業。當然這均衡點的拿捏,是藝術、也是成敗關鍵,而創造一個「利之所趨」的槓桿環境乃是重中之重!
五、跋尾—-創造一個「利之所趨」的引資環境
中國大陸出現經濟「弱復甦」現象,顯示目前經濟成長內生動力不足。
那中國大陸如何才能避開日本「失落三十年」慘況?
■從總體經濟活動的解構方程式來看
一個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構成方程式可以表示為:
Y(國內生產總值:GDP)= C+I+G+(X-M)
2022年以來,因為通貨膨脹,使消費者節衣縮食、盡量減少一些沒必要的開銷;而當消費者這種「有效需求」集體下降到一定程度,產品的「庫存」積累,這就是生產過剩,且又得面對高利率貸款,利息負擔會增加,廠商將「獲利衰退」。
若「去庫存」過久,廠商雇用工人數量將減少、若情況繼續惡化則走向「裁員」。
此時,總體經濟體會出現「失業率」增加趨勢;當工人一旦沒有收入,就無法再如意地消費。於是消費者與廠商皆陷入惡性循環、兩敗俱傷。
當一個國家,C(消費)、I(投資)出現失衡時,通常必須透過X-M(出口減進口) 及 G(政府公共建設支出) 來解圍。
亦即,就日本而言,當年的房市崩盤,使名目財富縮水,讓內需消費表現低迷;而供應鏈移出日本,亦使失業率居高不下。最後,安倍採取「負利率」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一方面,除了想逼出消費、有利於促進出口、更因日圓大貶有利於促進觀光,但必須付出全民變窮的代價。
而就中國大陸而言,2023年的房市不振,使名目財富縮水,讓內需消費表現低迷;而供應鏈移出中國,亦使失業率居高不下。此時,政府若要兼顧「共同富裕」政策,一方面,除了財政政策上積極推出有利於消費、有利於促進投資、有利於招商引資的政策外,在貨幣政策方面也要更為寬鬆。而在目前「通縮」氛圍下,不受制「通膨」扯腿下,就中國大陸而言,反而有成功的條件。
■先靠財政政策來修復居民的資產負債表
這代表民間投資還沒起來,居民房貸、車貸等債務支出速度比收入快,手裡可消費的錢不足。於是,「居民消費——企業生產——居民再消費」經濟鏈條還沒自己轉起來。
要擺脫此「弱復甦」經濟困境,中國經濟現在必須先靠財政政策來激勵,從而修復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盤活上述經濟鏈條。
目前的經濟問題是需求不足,是收入低、債務高,導致居民消費減少。亦即,2023年應是財政政策唱主角,貨幣政策當配角。
先以政府推動基建計畫,增加就業,並提出減稅退費等措施,本質上是透過增加居民收入,以置換居民債務。
例如大陸國家發改委等4部門6/13日公告「關於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宣布在2023年底前,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徵收增值稅,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分別實施5%、10%增值稅加計抵減。
◎中國政府啟動「百城聯動」買車促消活動!
中國商務部6/8 日宣布,2023年6月至12月,將啟動「百城聯動」汽車節和「千縣萬鎮」新能源車消費季活動,並鼓勵金融機構提出車貸金融支持措施,全面拉抬汽車買氣。
商務部表示,將於近期舉行「千縣萬鎮」新能源車消費季活動啟動儀式,並指導各地在全國千餘個縣(區)、萬餘個鎮(鄉)展開性價比高、實用性強的新能源載貨微麵(微型麵包車)、微卡、輕卡等車款下鄉,進一步增加農村新能源車產品供應。商務部並說,要強化購車優惠政策支持,其中,車購稅減免政策是直接減輕購車消費者購車後繳稅負擔,相對於補貼政策,引導消費的效果更明顯。
◎花旗:中國將很快祭出刺激房地產行業支持措施
花旗經濟師表示,以房地產為重點刺激的政策可能即將推出,並透過擴張性貨幣及財政政策來保持增長勢頭,認為房地產該行業的整體政策基調可能會從穩定轉向謹慎刺激,而更多重大措施可能會在 7 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推出。
花旗稱,刺激政策包括進一步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對房地產開發商提供資金支持,以及降低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而中期借貸便利 (MLF) 操作及存款準備金率亦有下調的空間。
■為提振內需消費,貨幣政策亦須加大寬鬆力度
鑒於中美貨幣政策分歧和貨幣傳導效率較低,中國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的空間相對有限。
◎中國央行連續五個月超額續作MLF
到4/17日止,滬指大漲 1.42%,中國央行已連續第五個月超額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且 MLF利率連續第八個月保持不變,顯示央行官員正在觀察此前寬鬆政策的成效。
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
◎國有銀行再出手將調降存款利率
中國大型銀行繼去年 9月下調存款利率後,工商銀行 (01398-HK) 、農業銀行 (01288-HK) 、建設銀行 (00939-HK) 、中國銀行 (601988-CN) 及交通銀行(601328-CN) 等五大國有銀行6/8 日再度調降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從 0.25% 降至 0.2%。此凸顯政策正努力提振國內經濟。
目前大型銀行執行的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為活期 0.25%、2年期 2.15%、3年期 2.6% 及 5年期 2.65%。
這次大型銀行調降存款利率,將有望提振資本市場,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對銀行而言,存款利率下調將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擴大息差,強化銀行獲利能力,改善銀行基本面預期。
此外,對儲戶而言,銀行調低存款利率,將降低企業和民眾的儲蓄意願,強化「存款搬家」現象,民眾可能把存款資金轉移至消費、投資等領域。
◎中國央行意外調降短期政策利率
6/13日中國人民銀行意外調降 7天期逆回購利率,凸顯北京加快振興經濟腳步,且市場觀察,中國政府正考慮提出大規模刺激方案,包括長期政策利率調降、房市振興措施。
◎中國央行再度出手調降LPR利率10個基點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6/20 日再度宣布調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0 個基點,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經濟學家說,接下來央行可能會在第 3 季降準。
1年期LPR 主要用於企業短期流動性貸款與個人短期消費貸款,5年期LPR 則涵蓋房貸等中長期貸款。央行下調 LPR利率,代表借款者每年需要付的利息減少,有助於居民儲蓄向投資和消費轉化,尤其會刺激居民加大對汽車和住房等大宗商品的消費。
展望未來,中信證券認為,央行預料第 3 季可能會降準;此外,當局可能會提出更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能會在減稅降費上發力。
■中國央行要求國有銀行出手提振人民幣,阻絕資本外流
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與美國的利差擴大,即將到來的公司股息支付,以及外國拋售股票和債券導致的資本持續外流,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給人民幣帶來了壓力。
自2023年 1月中國重新開放邊境觸及高點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下跌逾 6%,成爲今年表現最差的亞洲貨幣之一。其中,5 月以來貶勢尤其明顯,連續突破 7.0 和 7.1 關口,屢創今年新低。
近日,中國央行下屬的一個自我監管機構要求主要國有銀行降低美元存款利率,這是一次罕見的提振人民幣的行動。
這一措施可能會鼓勵中國企業以人民幣結算外匯收入,尤其是出口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跌至近 6 個月低點,美元走強和聯準會升息促使許多中國企業囤積美元收入。
■大陸須打造一個更加改革開放、利之所趨的環境,吸引外資直接投資!
美國人民長久以來的「過度消費」已成習、「寅吃卯糧」成慣性,加上,短期內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產能是難以替代,在「供應鏈在地化」羽翼未成之前,中美經貿合作是擋不住、切不斷的。此可由近期,美國多名高官排隊訪問北京和上海,可看出端倪。
誠如美國財長葉倫7/9日結束四天的訪中行程後,她總結本次訪問成果時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強調與中國經濟脫鉤會對兩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也會破壞全球穩定。葉倫坦言,中美之間的挑戰不會因此一夕解決,但她相信「世界夠大」,足以讓中美兩國共同繁榮發展,隱喻是,加減買些美債吧!
此外,美企更是重視「利之所趨」的投資環境,令人垂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例如,近期即有不少世界500強企業高管迄訪中國。
從3/25日到訪中國的蘋果董事長庫克明確表示,蘋果立足中國的長期計畫沒有改變。
5/30日到訪中國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也表示,中美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享中國發展機遇。
5/31日第19屆「全球中國峰會」中,摩根大通集團CEO戴蒙(Jamie Dimon)時隔4年首訪大陸,而此行也凸顯美企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做的努力。
另外,星巴克新任全球首席執行長納拉辛漢(Laxman Narasimhan)上任後也首次到訪中國市場。他毫不掩飾說,「希望未來中國成為星巴克最大的市場。」
納拉辛漢表態稱,「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其團隊得到的所有回饋都非常鼓舞人心,星巴克在中國的發展是長遠的,而我們已做好準備。」
上述動態證表明了美國政府「對中圍堵、經濟脫鉤」的政策並不代表美國企業,也不改變中美經濟互補的客觀現實。事實上,這種「經濟脫鉤」的政治操弄帶來的雙邊貿易下滑,因違反經濟規律,並不符合美國企業和民眾利益,因此難具可持續性。
例如,從中國進口下降直接影響到美國民眾的切身利益。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近發布報告,2022年美國電腦及電子、音響設備等從中國進口下降25%,而美國國內價格則上漲3%-4%。美國家庭將為此埋單。
反之,現階段中國大陸最重要的任務,是打造一個更加改革開放、利之所趨的投資環境,持續吸引外資投入,隨著中國大陸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完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跨境往來更加便利,外資企業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自然不請自來。
■RCEP生效,將為中企帶來經濟增速紅利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6/2日對菲律賓正式生效後,東協10國和澳洲、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等15個簽署國,均完成生效程序,意味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
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全面提升東亞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助力地區和全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大陸商務部國際司稱,RCEP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的重要意義在於,RCEP區域總人口、GDP總值、貨物貿易金額均占全球比重約30%,協定對15方全面生效標誌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
大陸商務部國際司指出,RCEP自2022年1月1日生效以來,從貿易看,中國與RCEP成員進出口總額,2022年為12.95兆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0.8%;2023年1-4月總額為4.12兆元,同比增長7.3%,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0.9%。
從吸引外資看,中國實際利用RCEP其他成員投資額,於2022年為235.3億美元,同比增長23.1%;2023年1-4月則近89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3.7%,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帶來極為重要利多意義。
■中國《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十年磨一劍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 7/3日簽署國務院令,在7/9日公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共七章 62條,確立了適用範圍、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義務要求等內容,定 9 /1日上路。
從吸引外資「間接投資」來看,鬆綁私募基金募集,將吸引「華爾街之狼們」逐利而來。此時,對亟待資金活水進行「產業升級」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久旱之逢甘霖。若能順利資本化,提昇勞動生產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銀行上調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增速預期可到5.6%
世界銀行美東時間7/6日上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但下調2024年增長預期。世行同時上調中國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至5.6%。
泰戈爾曾有一首小詩—「用生命影響生命」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希望中國大陸這一道光,能引領這世界走出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