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衝突下,國際油價走勢展望
2home.co 楊惟婷
2025年以來,國際油價受到地緣政治危機、中國經濟復甦力度遲緩、川普關稅戰2.0、OPEC+減產政策改變,以及美國利率居高不下的交叉影響下,致國際油價前途茫茫,一直在每桶60–80美元左右的狹窄區間內波動。
6/13日以伊衝突擴大,以色列空軍對伊朗境內數十個與核子計畫和其他軍事設施相關的目標發動空襲,並將此行動命名為「獅子的力量」。由於中東緊張局勢急劇升溫,美國西德州原油期貨價格與布蘭特期油價格也應聲飆漲8%!
在此背景下,摩根大通首席大宗商品分析師 Natasha Kaneva最新報告指出,若以伊衝突擴大,油價反應將呈「指數級」而非「線性」成長。
其中,荷姆兹海峽這一全球最繁忙石油運輸通道的安危是關鍵變數,該水道僅 21英里寬,但承載全球 30%的海運石油貿易 (約每日 2000萬桶) 及 20%液化天然氣供應,涉及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等七大產油國的能源出口。
不過,伊朗雖多次威脅封鎖荷姆兹海峽,但從未真正實施,因為封鎖對伊朗自身成本亦極高,不僅違背國際準則,更將重創波斯灣合作委員會 (GCC) 成員國經濟利益,導致伊朗被地區孤立。
因此,過去一周,能源價格徘徊在高檔震盪,但投資人似乎並未十分恐慌。
主因,伊朗長期遭到經濟制裁,不再是主要原油出口國;尤其,美國本身已搖身一變成為石油的淨出口國;就算,石油供應真的受創嚴重,OPEC+也有閒置產能可以動用;再者,川普7/9日的關稅戰將揭牌,這可能削弱全球經濟成長、並降低原油需求。
尤其,對投資人來說,現在也都知道川普的「最後通牒」不過是虛張聲勢,正如「TACO」交易 (Trump Always Chicken Out,川普總是臨陣退縮) 所證。因此,市場對美國介入以伊戰事,普遍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除非以伊衝突繼續擴大下去,而且擴大到該地區的美國基地,那麼,戰火才會波及至整個中東地區,才會引發新一波的能源危機。
若據摩根大通(JPM-US)報告預測,假若中東衝突造成油市「供應中斷」的極端風險,伊朗石油出口每日可能減少210萬桶,中東地區三分之一的全球石油產量將受波及,油價恐飆升至每桶 120至 130美元區間。
反之,儘管國際油價短期有飆升風險,若以伊衝突局勢未惡化,2025年下半年及 2026年油價將回落在每桶 60美元中低區間。
另外,高盛(Goldman Sachs)也同樣預計,由於川普關稅戰讓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以及OPEC+已增加原油供應,2025年底和2026年油價將下跌。
尤其,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高盛預測,2025年每日供給過剩量約80萬桶,以及2026年每日供給過剩量約140萬桶,將繼續對油價施加下行壓力。
總之,儘管目前以伊衝突左右國際油價短期飆升,但是,2025年下半年後,國際油價仍將回歸供需力道的角力,下行壓力山大!
一、2025年以來,國際油價走弱主要因素
■川普關稅戰2.0,中國大陸經濟復甦力度遲緩
由於川普關稅戰,造成全球消費力道逐漸減弱,全球經濟成長低迷。因此,包括原油、鐵礦砂在內的原物料需求減弱、跌跌不休、凸顯全球經濟有衰退風險。
尤其,全球最大油品消費國—中國經濟復甦緩慢,更令全球石油需求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占全球石油需求成長的四成,假設中國經濟復甦力道緩慢,將成為國際油價走弱的主要因素。
■中美關稅協議原地打轉,全球景氣成長動能逐漸衰退
中美在倫敦的第二輪貿易談判6/11日落幕,川普表示雙方已完成貿易協議,只是,美國強力施壓,最終只有很小幅度的「框架協議」進展,反觀中國仍握有籌碼,明顯比較有等待的底氣。
根據中美達成的「框架協議」,中國同意出口稀土礦物,美國將放寬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並收回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威脅。但是,中國將發放稀土出口許可證,而有效期只有六個月。同時,美國同意解除日內瓦協議後實施的噴射機和乙烷出口管制。
此外,現行關稅仍延續,美國對中關稅55%,中國對美關稅為10%。可見習大大拿到裡子、而川普拿到面子?
對此結果,這如同一對正在走離婚程序的夫妻一樣。兩個人未來都不會再見面,但同時,他們仍然要承擔此舉帶來的後果,並商討如何分割財產。
因此,投資人仍面臨令人不安的事實:關稅繼續存在,不確定性不會消失。
■美國諸多商品仍依賴中國供應,中美貿易戰打不出火花
川普劍指中國,自上任以來打響關稅戰2.0,導致中美貿易大亂。
紐約時報近日公布一項統計調查,盤點普通美國人生活裡離不開的「中國製造」商品排名。結果顯示,美國民眾生活中從日常用品、到各種小物,到處都是「中國製造」的身影,其中以嬰兒車、仿真植物和雨傘位列前三名。
儘管,美國仍存在相關本土品牌,但在價格、功能和設計多樣性上難以與中國產品競爭。中國大陸工廠不僅能提供從高端豪華型、到經濟實用型的全系列產品,還能在極短時間內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設計,推升中國製造的產品穩居絕對主導地位。以中國生產的輕便型嬰兒車為例,從設計定稿、到首批產品進入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貨架,僅花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種高效的供應鏈反應速度,讓美國本土製造商望塵莫及,使美國市場無法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此外,例如檔案櫃、保溫杯、梳子和旅行套裝等小商品,也憑藉極致的性價比(CP值),出現在美國家庭和辦公室的各個角落。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原材料供應到零部件生產,再到最終組裝,這種「一條龍」式的生產能力,讓中國製造在面對國際市場變化時,具備極強的反應速度。
不僅如此,規模效應也讓中國製造在成本控制上占據絕對優勢,龐大的勞動力資源、成熟的生產管理經驗以及高度集中的產業集群,使得中國工廠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生產出品質穩定的商品。
因此,即使中美貿易戰延燒不休,只要美國消費者依然追求CP值,且全球產業鏈依然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中國製造在美國市場的重要地位就難以被輕易撼動。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消費者無法像中國消費者一樣,長期忍受商品匱乏及漲價。
所以,習大大有底氣可以等、但川普等不了「期中選舉」?
二、2025年以來,國際油價主要支撐因素
■近三年OPEC+透過「減產」持續支撐油價!
由於全球最大油品消費國—中國經濟緩慢復甦,令全球石油需求不振、油價走跌。迫使OPEC+短期必須靠「減產」來支撐油價。
基本上,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試圖操縱全球石油供應,故2016年再創建OPEC+,其最重要成員是俄羅斯,該組織透過所有人聯合起來並同意減產,使產油國可以像「壟斷」一樣,可控制全球油價。
沙國等產油國2022年以來,一直減少產量以支撐油價,而油價也一度短暫回升至90美元,但由於中國石油需求走弱,進而導致石油市場供過於求、油價走跌。
因此,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只能透過不斷「減產」來支撐油價!
■OPEC +決定自2025年將「減產政策」改弦易轍
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 (即 OPEC+)過去幾年多次減產,但這些措施未能大幅提振油價,因為非OPEC國家的產量仍在激增,而全球石油需求卻疲軟,並已經對油價造成了壓力。
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 (即 OPEC+)決定自2025年 12 /1日起才開始按月逐步縮小減產規模,即增加石油產量。
三、2025年下半年後,油價走勢,將回歸「供需角力」
(一)影響油價需求因素:
包括中國經濟復甦力道遲緩、全球往淨零排放目標前進、川普高關稅衝擊全球經濟成長、美國Fed降息剌激需求延後及美國啓動戰略石油儲備量 (SPR) 的回補計畫…….全球石油需求高峰可能提前於2025年到來。
■中國經濟復甦力道,才是影響2025年油價最重要的因素
由於目前中國經濟復甦力道遲緩,短期蓋過OPEC+減產影響,致OPEC+減產後,油價仍一直在低檔徘徊不前。
目前,中國經濟成長牛步,且2025年4/2日又遭遇川普的關稅戰2.0衝擊,因此,中國石油需求尚難恢復強勁成長。
■英媒《金融時報》:2025年中國大陸國內電動車銷量占比將過半
英國《金融時報》2024年11/26日援引多家研究機構提供的數據預測稱,預計2025年,中國大陸國內電動汽車銷量(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將同比增長約20%,達1200萬輛以上,首次超過內燃機汽車。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比預期提前足足10年達成這一歷史性拐點。
因為,中國大陸在2020年制定目標,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需求高峰可能提前於2025年到來
中國國營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CNPC)2024年11/10 日表示,隨著電動車和液化天然氣 (LNG) 卡車的普及速度加快,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的石油需求,最快可能在2025年達到高峰,此暗示將降低石油需求。
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其向電動汽車和 LNG卡車的需求轉變,進而取代了部分汽油和柴油的需求,正在永久性地消除部分道路燃料需求,讓高峰的來臨提早 5年。而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停止出行。
■美國能源資訊署 (EIA):電動車熱銷改寫市場格局,全球石油需求長期承壓!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然而,近幾年來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這卻成為全球石油生產商「殘酷的惡夢」。隨著電動車在市占率越來越高,大陸的石油需求已面臨「死亡交叉」;基本上,在結束嚴格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後,2023年石油消費量創下歷史新高後,大陸對石油的需求卻呈現趨緩。
國際能源署 (IEA)報告指出,全球電動車銷售將在 2025年突破 2,000 萬輛,約占全球汽車銷售的四分之一,其中中國市場貢獻達 1,400萬輛,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
雖然中國大陸的整體石油需求似乎仍然穩定,但IEA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的石油消費量同比僅增長0.8%,2025年估計將再增長1.3%。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分會(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數據,中國大陸售出的乘用車中,新能源汽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占比超過一半。IEA預測顯示,受這一趨勢影響,預計2025年中國大陸的汽油需求將比2021年的峰值低6.4%。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需求的結構性下降可能會透過價格壓力衝擊全球石油生產商的上游部門。
■美國若大量回補1.8億桶石油儲備 (SPR),原油需求是否得到支撐?
拜登政府2022年為抗通膨,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 SPR出售,共賣出1.8億桶,此讓OPEC+不滿!
目前美國戰略石油儲備 (SPR) 處於1983年以來最低水準,大約只能滿足美國不到 20天的當前消費量,若美國政府回購1.8億桶石油,可望推升國際油價。
拜登曾表示,當原油價格回落到每桶 67-72 美元範圍或更低時,美國將考慮購買石油,如今油價已來到此範圍。
美國能源部2024年8月小量購買 300萬桶原油,以填補戰略石油儲備 (SPR)。雖然這波購買規模屬杯水車薪,卻代表美國回補戰原油略儲備已開始要啓動。
■國際能源署 (IEA)預測:如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油價2050年或跌至25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最新報告,隨著以潔淨技術的發展,來滿足不斷增加的電力需求,使全球正邁向更便宜的能源時代,這也可能導致石油和天然氣過剩。
在IEA預測中,從 2023年至 2035年間,潔淨能源將滿足「幾乎所有」的能源需求增長,使三種化石燃料的需求在 2030年前達到高峰。
這意味著 2030年的石油進口價格將約為每桶 79美元,高於目前的化石燃料價格。但在實現世紀中期的淨零排放目標、以抑制全球暖化的情境下,IEA預測2050 年前油價將下跌至每桶 25美元。
根據 IEA 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強調,中國引領的電動車發展,正在使石油生產商「措手不及」。
報告指出,「目前電動車約占全球新車銷售的20%,預計在 2030年前,這項占比將上升至50%……到那時,電動車將取代每日約 600萬桶的石油需求。」
報告也提到,新一波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即將上線,這將導致供應過剩的情況持續到 2040 年。
■高盛:人工智慧 (AI)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壓低油價
根據高盛 (Goldman Sachs) 2024年‧9/3日表示,人工智慧 (AI) 可能會在未來十年內,透過改善物流、並增加可獲利的再生資源量來降低成本,從而增加供應,進而對油價產生負面影響。
人工智慧 (AI)對能源的正面影響,主要集中在需求方面,因預計 AI會推升電力需求。
人工智慧 (AI)對油價的負面衝擊,可能會透過改善物流和資源分配來降低生產成本……根據高盛估計,AI 可能將新頁岩油井的成本降低約30%。此外,AI 導致的美國頁岩油低回收率提升10% 至20%,可能會使石油儲量增加 8%至20%(約100至 300億桶)。假設早期採用AI 的公司能實現 25%的生產力提升,這可能導致邊際誘因價格每桶下降 5美元,可能會減少像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國 (OPEC+) 等生產國的收入。
而高盛預計,與對電力和天然氣的需求相比,AI 未來十年對石油需求的提振作用將相對較小。
(二)影響油價供給因素:
包括短期有地緣政治風險供給受阻,但長期恐將「供過於求」。
■川普徵收「高關稅」,可能升高「通膨再交易」風險?
川普將來自所有國家的商品徵收「高關稅」作為其經濟綱領的核心原則,其實是「七傷拳」,這種過度「保護主義」的貿易威脅正令美國零售業不寒而慄、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
例如《紐約時報》11/13日報導,在川普勝選後,許多美國小型時裝品牌的設計師心急如焚地致電海外製造合作夥伴,爭相尋找替代方案,因美國本土並不存在供應鏈。他們擔心川普一旦兌現關稅承諾,將會破壞企業的正常營運。
尤其,世界上最頂尖的裁剪和縫紉技術都來自中國,在難以找到替代方案的情況下,他們大多只能選擇「提高售價」,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最終會導致很多美國家庭生活預算的暴增。
日前,美國零售聯合會發佈的報告也稱,川普的關稅威脅可能導致服裝價格上漲12.5%,鞋類價格上漲18.1%。且無論關稅是多少,這部分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
■以色列空襲伊朗能源設施引爆油價走高,伊朗是否封鎖荷姆茲海峽?
隨著以色列對伊朗南部的南帕斯(South Pars)天然氣田發動空襲,引發市場對中東原油供應中斷的憂慮。
儘管目前以色列的攻擊尚未明顯影響伊朗的原油出口活動,但市場對供應鏈中斷的疑慮升高,尤其是中東油輪動線受阻的風險,成為推升油價的主因。
以伊戰事局勢尚沒有降溫跡象,市場憂慮伊朗關閉戰略要道荷姆茲海峽。
據高盛估計,全球約五分之一的石油運輸需經該海峽,一旦封鎖,油價恐飆破每桶 100美元。
儘管如此,市場亦普遍質疑伊朗是否具備實際封鎖海峽的能力。
■麥格理:全球石油市場2025年恐嚴重過剩
澳洲投行麥格理分析師 Marcus Garvey和 Vikas Dwivedi在其2024年9月報告裡表示,非OPEC國家供應量增加,加上全球需求遲緩,2025年原油供需將有嚴重的供應過剩、國際油價明顯承壓。然而,麥格理也指出,地緣政治衝突帶來供應風險,為油價保留了一些「上行潛力」。
■川普:宣布美國進入「全國能源緊急狀態」,大力生產石油
全球原油市場的供需格局不斷變化,包括俄羅斯、OPEC產油政策,以及其他產油國的動態,都會影響油價走勢。
此外,川普就職演說中強調,通貨膨脹是能源價格走高所致,並在上任首日隨即宣布美國進入「全國能源緊急狀態」,簽署行政命令放寬阿拉斯加石油鑽探,並恢復液化天然氣出口,藉此降低能源價格,解決「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
他表示,「我們就要鑽探,用力地鑽」。
至於,美國原油的增產是否會改變全球油價走勢,…….國際油價應聲下跌。
川普著眼於2026年中的期中選舉,若要降低民怨,就必須有效控制物價,壓低油價成為必要手段,所以他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並保證將解放美國的石油生產,就是要把油價拉低,解決「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問題」。
其實,川普此舉兼具戰略目的,一旦美國大量開採油氣,把油價打到每桶剩60美元,將觸及俄羅斯的「經濟榮枯線」,當俄國售油收益大減,就無底氣再與美國競爭;其次是當油價大跌,就沒人要開電動車了,侷限電動車發展同時也打擊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
■OPEC+減產政策將改弦易轍,恐供過於求!
需求方面,夏季旅遊是原油需求旺季。加上8月份,如此一來,供需之間的差距就會大幅收窄,從而提供油價支撐力。亦即,最近油價跌勢即將開始觸底!
再配上供應方面,隨著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不斷減產,全球石油市場料在2023年下半年回穩。因為,沙烏地財政預算油價需維持每桶81美元以上。因此,OPEC+只能透過不斷「減產」來支撐油價!
除非,全球陷入經濟衰退的風暴!
花旗大宗商品研究全球主管莫爾斯 (Ed Morse) 說:「現在肯定感覺已經觸底了,因為有多種跡象證明,庫存在減少了。所以這是確定它觸底的一部分原因。」
■美銀:沙烏地阿拉伯展開「長期而溫和」油價戰,企圖全面奪回市占率
據《彭博》2025年6/9 日報導,美國銀行 (BAC-US) 大宗商品研究主管Francisco Blanch表示,「OPEC +增產」是沙烏地阿拉伯新策略的一環,沙烏地阿拉伯將展開「長期而溫和」的油價戰,以奪回市占率。這種策略不同於過往「短期且激烈」的價格戰,目標是打擊美國頁岩油、並從 OPEC + 盟友手中搶回市場。
沙烏地獨力支撐油價超過三年,結果讓其他產油國趁機增產。
以沙烏地為實質領導者的 OPEC + 產油集團4月宣布啓動增產,當月僅合計增產2.5 萬桶 /日,謹慎增產。沙國持續施壓要求成員國嚴格遵守配額規範,並主導將 5月和 6月的增產幅度大幅提高至每月41.1 萬桶 /日。這些增產正在逆轉多年來旨在維持高油價的供應限制措施。這是長期且溫和的價格戰。
這也反映了沙烏地阿拉伯希望從美國頁岩油手中奪取市占率,儘管美國頁岩油產業目前健康狀況良好,但面臨較高的生產成本。
OPEC + 在 6月連續第二個月加速增產,以懲罰產量過剩的成員國。
OPEC 也考慮在 7月實施類似的增產措施,並可能在 11月份之前將日產量恢復至多達 220萬桶 (bpd) 的水準。
美國能源資訊署的數據顯示,5月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增加,目前約為 4.432 億桶,為 2024 年 7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儘管增產行動展開,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維持對全球石油需求的成長預測不變。該組織預估 2025 年全球需求將增加 130 萬桶 /日。
與此同時,OPEC 下調對 2025 年美國及其他非 OPEC + 產油國的供應增長預測,由原先的 90 萬桶 / 日調降至 80 萬桶 / 日。報告指出,2025 年非 OPEC + 國家上游探勘與生產投資將年減約 5%。
OPEC 強調,若全球上游投資持續疲弱,未來供應成長將面臨挑戰,即使業界努力提升效率和生產力,仍難以完全彌補投資不足帶來的缺口。
四、跋尾—以伊衝突,對國際油價的衝擊?
黃金和原油一向是對地緣政治最敏感的市場風向球,6/13日以伊衝突迅速升高,使油價大漲 12%、金價朝每盎司 3450美元挺進。
從6/13日油金的市場反應來看,中東地緣政治風險顯然正在上升。
由於美伊核談判陷入僵局,或許是川普設局、迫伊朗屈服;另外,或許是以色列見縫插針,拖美國下海。現在,最重要的是,以伊衝突是小打小鬧;或形成全面的、長期的中東地區戰爭對立?
雖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繼續提供短期支撐,但更廣泛的需求擔憂和不斷變化的供應動態可能會導致石油市場波動。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表現,尤其是美國、中國兩大經濟體的景氣榮枯,將持續影響國際原油市場走勢。
也因經濟放緩和需求疲弱加劇了油價的黯淡前景,花旗與美銀均認為,原油市場可能面臨供應過剩,導致油價易於進一步下跌。
總體而言,本輪油價上漲主要反映地緣政治壓力,更疊加夏季用油旺季、中美初步達成貿易協議等利多因素,加強短期支撐。不過,中期來看,OPEC+國家近期逐步取消減產協議,對供給面形成潛在壓力,為油價帶來「上有壓力、下有支撐」的震盪格局。
■川普關稅戰2.0削弱原油需求,美國供應又增加,油價收低
因川普發動關稅戰2.0影響,市場非常清楚,若貿易戰大幅升級或擴大,將使全球經濟前景黯淡、且恐破壞石油需求。
ActivTrades高級分析師 Ricardo Evangelista 表示:「原油價格前景仍然偏向下行,未來石油需求存在不確定性,因為美國關稅威脅給全球經濟增長蒙上陰影。」
川普重申要推動降低原油價格的承諾,雖與他推動加強伊朗制裁的政策發生衝突,但自川普上任以來,投資人已經撤出原油和燃料市場,造成油價下滑。
花旗集團包括 Francesco Martoccia 在內的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我們堅信川普最終可能會對油市構成看跌影響。具體而言,川普一再強調,降低能源價格是解決美國通膨、利率、債務和生活成本問題的核心方案,而這也是他當選的關鍵原因之一。」
另外,石油及天然氣走勢也很可能是俄烏戰爭的指標。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油價衝上100美元關卡,最高跑到140美元左右,天然氣漲幅更驚人,俄羅斯還要求要用盧布買油氣。如今油價回跌至70到80美元之間,川普下一個打擊目標可能是油價。
因為,如果石油跌至每桶50美元左右,美國通膨壓力會大大減輕,石油支出佔美國一般家庭支出比重很高,油價下跌對人民生活最有感,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準備大挖地底下的「黃金液體」,美國增產頁岩油,可能使油價走跌,而這也影響俄羅斯及中東產油國的經濟生計。
■OPEC+欲增產,打價格戰,奪回市佔率
過去一段期間,為維持油價,OPEC在維持自願減產方面一直遵守紀律,甚至延長了減產期限。
但是非OPEC聯盟以外的主要石油生產國也計劃增加供應,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圭亞那和巴西等,這加劇了價格的壓力。
近年來,在 OPEC +大幅減產的同時,美國產油國的產量已增至創紀錄水準。
國際能源署 (IEA) 在最新報告中指出,隨著沙烏地阿拉伯與其他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 (OPEC+) 成員國加速解除減產措施,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成長將超過先前預期。IEA 預測,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將增加 160 萬桶 / 日。
如今OPEC + 增加供應的目標,是從美國生產商手中奪回市佔。
但IEA 警告,「全球原油需求成長放緩的跡象已經浮現」,經濟逆風與電動車需求暴增正共同打壓石油消費。
OPEC + 於 5月起決議加快解除原先的減產協議,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唯一具備即時增產能力的國家。這波增產行動,加上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國際油價5月初跌至四年來低點。
Henning 歐亞集團能源、氣候和資源主管 Henning Gloystein指出,如果 OPEC+ 在不考慮需求的情況下放鬆減產,這將「實際上相當於一場爭奪市場份額的價格戰,可能導致油價跌至新冠疫情以來的最低點」。
悲觀分析師甚至預測未來一年原油價格一路下挫,甚至看向每桶 30-40 美元。
■中東緊張局勢升級、油價飆漲,後市看法兩極
隨著以色列襲擊伊朗後,中東地區緊張局勢升級,全球油價大幅上漲。布蘭特原油和紐約輕質原油價格均飆升逾10%,達到2025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此次油價劇烈反應,市場擔憂的核心在中東能源供應是否可能中斷?
尤其是,擔憂荷莫茲海峽 (Strait of Hormuz) 的安全問題。
荷莫茲海峽被譽為全球最重要的航運路線之一,全球約五分之一的石油運輸需經此地。此海峽承載著全球海運石油貿易的 30% 和液化天然氣貿易的 20%。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伊朗打擊荷莫茲海峽的基礎設施或封鎖航道,中東的石油供應可能遭到中斷。未來幾天,能源交易商將密切關注衝突的發展。究竟,以伊衝突是否能快速化解?或是,升級為一場「更大的戰爭,擾亂中東石油供應」?
從石油出口量來看,能源行業分析師預計,伊朗 2025年的石油出口量約在每日 170萬至 180萬桶之間。若考慮極端情況,伊朗的石油出口可能影響全球約4% 的總出口量。
路透報告則顯示,2025 年 1月至 4月,全球原油出口總量約為 49.3億桶,日均約 4100萬桶,預計 2025年全年全球石油出口量在每日 4000萬至 4200萬桶之間。OPEC+(包括沙特、伊朗、俄羅斯等) 的石油出口量占全球約 46%,預計每日 2500萬至 2700萬桶。
此前,美國自 2025 年初加強了對伊朗的制裁,目標是將其石油出口量削減至每日 10萬桶以下。儘管如此,伊朗在 2025年2月仍宣稱創下月度出口量新紀錄。非 OPEC +國家,如美國,2025年原油產量預計將達到每日 2087.9萬桶,其出口量約占全球的 15%-20%;巴西、挪威等其他非 OPEC +國家則預計增產每日約 180萬桶,其出口量約占全球的 30%。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 (EIA) 的資料,荷姆茲海峽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運輸要道,經由該處運輸的原油等石油液體達到每日 2090萬桶。
但從軍事層面來看,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直線距離約為1600公里,使得雙方的進攻可能僅限於空域,地面部隊交戰的可能性不大,這將使油價上漲有限。
因此,短期內,由於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高,讓國際油價陷入「非常悲觀」情緒。但是,除非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石油出現供應中斷風險,油價才會大漲。
不過,由於美國第五艦隊駐紮巴林,伊朗長期封鎖海峽的可能性極低。
另外,全球供應鏈環環相扣,若以伊戰爭拖延成持久戰,也可能影響海運受阻,因需繞道荷姆茲海峽、導致運價上升,對全球通膨壓力恐變大?
唯一可喜的是,川普害怕通膨,應無法容許國際油價長期上漲風險,亦即,此次以伊衝突,最終美國應會干涉,脅迫伊朗妥協、以控管風險,即這次「中東緊張局勢會來得快、去得也快,油價的飆升可能是短暫的。」
雖然地緣政治的焦慮目前主導著投資者的情緒,遠比單純的供需關係更具吸引力,然而,長期而言,影響國際油價主要因素仍是供給與需求波動。
隨著 OPEC +及其盟友在未來幾個月內可能向市場「傾銷」石油,2025年下半年需求預計增加約 39萬桶 /日,但供應量可能激增 220萬桶 /日,油價2025年下半年後,基本的供需法則指向油價下跌。
AB Commodities 的Laskaratos也強調:「挑戰當前局勢需要極大勇氣,但我們認為這波油價漲勢不會長期持續,供需基本面未有根本改變。」
■以伊衝突迅速升高,使原油市場短期形成一股軋空力道,促成油價大漲
由於投資者擔心美國對其貿易夥伴徵收的關稅將造成經濟逆風,從而降低燃料需求增長。一直不斷變化的關稅戰情勢迫使投資人在短時間內多次大幅調整對整個市場的看法,同時,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西德州中質原油的多頭部位一度跌至 2009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 Bridgeton Research Group 數據,在關稅引發的市場崩盤後,同時,主要產油國組織 OPEC +預計將從 5月起將日產量提高 411,000桶。上述情境迫使這些被稱為大宗商品交易顧問的基金紛紛將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全部轉為空頭倉位。
就在此次波動之前,這些公司自3 /28日以來穩步轉為看漲,並一直在尋求建立多頭部位。這是自 2023年矽谷銀行倒閉以來最劇烈的「多轉空」部位調整。
但是,6/13日以伊衝突迅速升高,使供應的擔憂上升、瞬間形成一股軋空力道,促成油價大漲 12%,一度創下三年最大漲幅。
但根據《彭博社》報導,隨著以色列與伊朗的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原本看空的交易員紛紛撤退,幾乎沒有人敢在周末冒險做空。
即使石油市場仍圍繞伊朗將如何強烈回應、以色列是否會發動進一步襲擊,及美國將如何應對的普遍不確定性,但能源交易商 AB Commodities 執行長 Andreas Laskaratos表示:「戰爭爆發時,沒有人敢週末做空。儘管油市基本面未改變,但周末逆勢交易風險過大。」
由於缺乏空頭,軋空力道無法持續太久。
高盛的分析師則將未來幾個月的油價預測上調至每桶 2至3美元,但也列出了各種可能的情況,從最壞情況下油價飆升至每桶 100美元以上,但到2026年跌破 50 美元。
高盛強調:「中東局勢升級風險,使短期油價風險偏向上行。」但仍維持2025年第四季油價跌破 60美元的預測。
■花旗:此波漲勢目前由空頭回補推動,不會持續太久
由於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加劇,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供應構成威脅,原油期貨價格6/13日創下自2022年俄烏戰爭初期以來最大漲幅。
在以色列軍事打擊後,周五 Brent 原油一度飆升至 78.5 美元 /桶的盤中高點,隨後回落至 73美元 /桶上下波動,收漲約 7%。
但花旗認為,能源供應中斷的影響可能有限,並懷疑油價是否會長期維持高點。花旗分析師表示,油價飆升主要受空頭回補推動,除非衝突升級為區域戰爭,或以色列攻擊伊朗能源基礎設施,否則油價進一步上漲的空間有限。
分析報告指出,由於空頭受到擠壓,管理資金部位是油價上漲的主要動力。
花旗補充,油價進一步上漲需要出現實質升級——例如對能源基礎設施的直接攻擊或更廣泛的地區衝突。
在原油價格大幅波動的背景下,投資市場出現明顯反向操作需求。
以台股來看,期元大S&P原油反1(00673R)走勢為例分析,6/13日雖因油價大漲而下挫近8%,但成交量卻飆至18.2萬張,創掛牌以來歷史新高。可見,此現象反映部分積極型投資人押注油價短期見頂、事件降溫後行情可能反轉,採取逆勢進場策略,顯示市場對於突然暴漲的油價後市有不同看法。
■油價若失控大漲,通膨恐將回歸,川普應會要求OPEC+增產,平抑油價
伊朗是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三大的產油國。
6/14日,以色列摧毀伊朗最大油田南帕斯氣田(South Pars field)相鄰的天然氣加工設施。同時,以色列也把伊朗的燃料儲存站,當成打擊的目標。
能源調研單位Rapidan Energy Advisers認為,中東這次衝突不斷升級,可能短期無法平息,且應該會出現更多的風險溢酬(risk premium )。
美國西德州中質原油(WTI)期貨價格,6/13日一度飆升14%,收盤價每桶來到73美元附近。摩根大通預估,若荷姆茲海峽封閉的話,國際油價可望每桶衝高至130美元。同時,油價一旦大漲,全球物價勢必重新上升。
但冷靜分析可知,這場衝突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干擾,而非實質性的系統性風險。從地緣政治來看,以伊兩國中間隔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等國家,不具備直接開戰的條件,而伊朗的潛在盟友如俄羅斯、北韓、中國,也因各自面臨戰爭與經濟壓力,難以實質介入,戰爭並不會持續擴大。
另外從伊朗原油輸出與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來看,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資料,伊朗原油出口僅佔全球約 3~4%。
相較於俄羅斯約 10% 的占比仍能被市場吸收,伊朗對全球供給的實質影響有限,近期油價上漲,主要源自短線市場預期,並非供應面出現斷鏈。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在燃料需求趨緩,以及OPEC+近期增加產量的情況下,目前全球石油市場供應沒問題。
如果,伊朗石油供應中斷,川普應會要求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以閒置產能彌補伊朗每日340萬桶的原油量缺口。
若萬一出現突發狀況,IEA也已準備好在必要時動用緊急的戰備存貨。
■長期來看:向潔淨能源轉型加速,全球原油需求在2030年前將達頂點!
國際能源署(IEA)在2024年6/14日公布 2023年年中報告顯示,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在未來幾年將放緩到幾乎停止,因為由能源危機引發的價格飆升和極端氣候問題令全球經濟體加速了向潔淨能源轉型。
隨著電動車、能源效率和其他科技的進步,向潔淨能源經濟轉型正在加快步伐,全球石油需求將在本世紀末達到峰值。預估,年需求成長將從2023年的每天240萬桶減少到 2028年的每天40萬桶。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的數據,全球石油需求成長將在未來幾年逐漸停止,並在 2030年前達到頂峰;而在供應方面,IEA 估計,到 2028年,全球供應能力將增加590萬桶/日,達到 1.11 億桶,而這將產生410萬桶/日的閒置產能緩衝,主要集中在 OPEC 重量級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
長期來看,由於電動汽車崛起使石油需求下降,但也促使石油廠商不願再投資探勘油源及投資煉油設施,而減少石油供給,形成買賣雙方的恐怖平衡。
■加拿大皇家銀行警告:中東衝突恐致標普500指數暴跌20%!
加拿大皇家銀行 (RBC) 6/16 日嚴峻警告:有鑑於近期的反彈行情,致美國股市估值似乎過高,若中東衝突惡化,持續時間愈長,在最壞的情況下,標普500指數恐暴跌高達 20%,最慘將下探至 4800點,重新測試2025年 4月低點。
加拿大皇家銀行 (RBC)的預測顯示,若衝突導致中東供應中斷,油價飆升引發通膨,如果聯準會偏愛的個人消費支出 (PCE) 通膨率飆升至 4%、2024 年企業盈利零成長,以及聯準會2025年下半年僅進行兩次降息,同時 10年期公債殖利率維持現有水準,將導致 20% 跌幅的最壞情境。
巴克萊銀行則警告指出,若伊朗石油出口量減半,原油價格可能會攀升至每桶85美元,一旦衝突進一步擴大,在最壞情況下,價格甚至可能飆上100美元。目前布蘭特原油報價大約為每桶76美元左右。
花旗銀行經濟學家則在最新報告中提到,如果油價大幅上揚,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的供給衝擊」,導致經濟成長放緩與通膨升溫,對於應對關稅風險的各國央行而言,將會帶來更多的挑戰。
■以伊戰事讓各國央媽推遲【降息循環】步調
以伊戰火帶動油金價格飆漲,通膨有死灰復燃的氛圍,打亂各國央媽【降息循環】步調,各國傾向延後降息時程。
美國聯準會6/18日也按兵不動,利率維持在4.25%至4.50%,雖然年底預期降息,然以伊衝突已經成為推升通膨及【降息循環】的最大變數。
基本上,若美國Fed啓動【降息循環】,可刺激全球油市需求回升,使油價走升;如今,以伊戰事讓各國央媽推遲【降息循環】步調,也推遲刺激全球油市需求回升?
■以伊衝突後,國際油價走勢誰說得準?
隨著以伊衝突升溫,能源市場情緒持續緊張,但油價走勢卻受制川普七十二變,讓以伊戰事撲朔迷離,充滿不確定性!
當前市場正逐漸習慣以伊飛彈交火成為「新常態」,但6/17日川普國王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並警告美方耐心正逐漸耗盡,此增添市場對美國可能介入軍事行動的擔憂,使得油價波動多變。
短期雖受制川普七十二變,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
但是,長期國際油價走勢是有跡可尋。
亦即,儘管目前以伊衝突左右國際油價短期飆升,但是,2025年下半年後,國際油價仍將回歸供需力道的角力,下行壓力山大!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