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是美元霸權的救贖?(三)
2home.co 楊惟婷
外國資金正在逐漸撤離美元資產,全球央行也在減持美債,美元指數作為「避險錨」的神話正在破滅,2025年以來,美元指數大跌逾10%,創下38年來同期最大跌幅!此引發市場質疑,美元霸權已出現「日薄西山」的信心危機?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報告均指出投資者對美元計價資產的興趣減弱,轉向歐元和日元資產。官方貨幣金融機構論壇(OMFIF)的調查顯示,計畫增持歐元的央行比例從一年前的 7%增至近 16%,未來十年預計 30% 的央行將增持人民幣。
因此,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目前想利用「穩定幣」來重新鞏固美元霸權,亦即利用「穩定幣」成為美國國債或短期國庫券的最大買家。
美國眾議院7 /17日通過《GENIUS 天才法案》,為「穩定幣」 (Stablecoin) 建立聯邦層級的合法發行與支付機制,制定了法源。
此次通過的《GENIUS 天才法案》要求「穩定幣」必須由現金與短期美債全額儲備支持,並每月公開儲備明細,市值超過 500億美元的項目還需接受年度審計。
法案中也明定,僅有獲准的支付「穩定幣」發行商可在美國境內發行此類資產,並須遵守 KYC、反洗錢等金融監管規範。
這項法案的通過,不僅為穩定幣市場注入信心,也為相關企業帶來實質利多。
以近來被稱為「妖股」的美國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為例,股價在 IPO首月狂飆近10倍,展現了數位資產市場的強勁吸金能力。
此外,由於 Coinbase作為Circle發行USDC的早期合作夥伴,如今仍是最重要的流通平台與商業推廣夥伴,可從中獲取5成分潤,隨著穩定幣需求增加,營收動能可期。
目前,全球流通量最大的「穩定幣」USDT與 USDC均錨定美元,在金融服務不足或貨幣體系動盪的地區廣泛使用。這些穩定幣被視為「鏈上美元」,兼具可攜性、流動性與抗通膨屬性,這種趨勢被認為是「美元全球化的第二軌道」。
因此,即使美元在傳統金融渠道的「第一軌道」中被減持,只要綁定美元的「穩定幣」繼續在「鏈上」擴張,其全球流通基礎仍能維持、甚至拓展。
穩定幣應用場景正快速擴張,從跨境支付、資產代幣化到全球金融基礎建設,皆可見其身影。對於看好數位金融與區塊鏈未來的投資人而言,此領域有機會成為掌握鏈上金融長期成長紅利的關鍵投資布局。
然而,「穩定幣」是否能挽救美元霸權,仍是混沌不明?
其實,美元的全球地位取決於美國政策的穩定性、債務和赤字控制,以及權力獨立性和法治,而僅依賴穩定幣的發行和監管無法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無法重建美元的信用。
因此,穩定幣「只治標、不治本」,雖然能提供短期買盤,僅能延緩「去美元化」趨勢,但難以逆轉長期累積的信用折損,美元主導地位的墮落仍難避免。
因而,面對美元的信任動搖,「穩定幣」是否真能挽回市場對美元的信心嗎?
「穩定幣」是否真能成為美元霸權「續命方案」呢?還是飲鴆止渴呢?
總之,由於美元霸權正在沒落中,故川普也僅能鋌而走險、放手一搏,甚至連美國「9兆退休金」的老本都要押注了。與此同時,川普近期承諾成為「加密貨幣總統」,並誓言推動加密貨幣在美國的主流化應用,這將是多頭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
目前「穩定幣」尚處於起步階段,所有投機熱錢可望風雲際會、掀起萬丈波瀾,同時,「穩定幣」可能成為中美金融戰的新戰場,值此風口,投資人若有機緣跟上這波「鏈上金融」炒作資金浪潮,您或許也能飛上天?
但要記得—緊盯川普家族,做好安全落地的準備!!!
六、「穩定幣」成為中美金融戰的新戰場
《巴倫周刊》指出,債券市場近來聚焦於川普提出《大而美法案》的大規模減稅與支出法案,市場擔憂政府將因減稅舉債擴大,導致債券供給增加、壓低債券價格、並推升殖利率。
加上,川普反覆無常、且不可預測的關稅政策變動,也正侵蝕美債作為「全球無風險資產」的地位。一旦投資人對美債的「避險功能」失去信心,將減少對美債的投資組合配置。
在美債「供過於求」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目前想利用「穩定幣」來重新鞏固美元霸權,亦即利用「穩定幣」成為美國國債或短期國庫券的最大買家。
而川普為了給美債創造新的買盤,也為卸任後的川普帝國「囤積糧草」,也放任川普家族佈局「穩定幣」大計,祈魚與熊掌皆得。
當然,這場「穩定幣」大戲,若少了中國入戲,將不夠精彩?
(一)川普政府發展「數位貨幣」的策略—公器私用
■川普《大而美法案》讓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將美國推向財政懸崖?
過去20年來,美國聯邦債務大幅上升,已引發美國財政危機的廣泛憂慮,但川普的《大而美法案》又依賴無節制舉債,讓債務風險的雪球越滾越大。
《紐時》批評,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延續 2017年減稅政策,進一步擴大聯邦赤字,迫使政府加重舉債,陷入惡性財政循環。
《紐時》指出,目前,美國納稅人為聯邦債務支付的利息已超越國防預算,與年度醫療保險支出相當,成為社會安全支出之外的第二大聯邦支出項目。這使教育、基礎建設和社會福利的資源遭到排擠。
《紐時》提醒,美國已進入高利率時代,政府借貸平均利率升至 3.6%,未來若繼續增加債務,利率將更高,利息成本成為長期沉重包袱。
同時,《紐時》也批評《大而美法案》使富人獲益最大,卻削減對低收入族群的醫療與福利支出。富人收入增 2%,而貧困家庭可能減少4%,導致社會不平等加劇,形同「劫貧濟富」。
《紐時》強調,要真正改善美國債務問題,需調高對富人的課稅,同時改革社會安全與醫療保險支出。
另根據美國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川普法案將導致政府每年新增超過 1000億美元的利息負擔,成為下一代無法承擔的重擔。
CBO 預測到 2034年,債務將達 GDP的124%,創歷史新高。
■美元這一波跌勢只是「魚頭」,災難性風暴還在後頭?
美元匯率2025年上半年來已大跌近11%,陷入1970年以來最差的開局表現,也是美元經歷自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最糟表現。
據MarketWatch報導,2008年金融危機後,QE錢潮推升美股表現一枝獨秀,這促使全球投資人將資金投入美國市場,導致美元曝險部位大幅增加。
但是,當投資人以某一種貨幣計算報酬,但投資標的卻是以其他貨幣計價時,通常他們會透過遠期合約等衍生工具進行「匯率避險」。
只是過去幾年來,由於美股和美元長期上漲,外資通常無需對沖貨幣風險。亦即,許多外資投資人並未主動避險。但近來,由於川普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使美元曝險大幅增加,外資被迫開始調整「避險」策略。
隨著全球投資者持續增加對美元資產的「避險」操作,外匯市場正在醞釀一場「對沖」風暴,導致美元面臨中長期走貶壓力。因為擁有美元曝險的外資會持續「對沖」風險,帶來穩定的下壓力量。
除了上述「對沖」風險操作,美元貶值的尚有深層原因,包括:
1、首先是經常帳戶長期性的逆差。
美國2025年第一季度貿易逆差高達 4502億美元,創歷史紀錄,這被視為「特里芬難題」的重現。尤其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加劇通膨和財政赤字,形成惡性循環。
2、其次是美元信任受到侵蝕。
美國債務能吸引全球投資,仰賴對其法治與民主的信任。然而,川普破壞制度基礎,使投資者信心動搖,增加利率風險與市場不穩定。
據官方貨幣金融機構論壇(OMFIF)調查顯示,美元在2024年是最受歡迎的貨幣,但2025年卻跌至第七位。高達 70%的受訪者表示,美國的政治環境阻礙了他們投資美元。
3、貨幣政策將失去獨立性的擔憂。
2025 年上半年,川普頻繁施壓聯準會要求降息,並考慮提前宣布下一任聯準會主席人選,這動搖了投資者對聯準會獨立性的信心,因為美元價值不僅來自經濟體量,更依賴於透明、獨立、可預期貨幣的政策制度。一旦這種制度被政治操控,美元的信用錨便會動搖。
近期美國就業數據強勁、通膨壓力猶存,聯準會 (Fed) 維持高利率立場對美元形成一定支撐,但是,若 Fed不堪川普脅迫而降息,將進一步對美元造成下跌壓力。
4、最後,川普政府採取的是「實質弱勢美元政策」
RSM US 首席經濟學家 Joseph Brusuelas 指出,川普政府採取的是「實質弱勢美元政策」(de facto weak dollar policy)。
例如日本和南韓官員先前透露,川普及其團隊在貿易談判中多次提及匯率問題,暗示其希望美元走弱以提振美國製造業。
川普團隊認為,美元走軟將有助於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也符合川普重振製造業的目標,還可能讓美國企業把海外收益匯回美國時,可獲得額外溢價,亦即,美元貶值可能提升美國跨國企業的獲利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美元可能正處於長期貶值週期的起點。
若美元出現中長期走貶壓力,將可能引發全球資本流動方向,除影響新興市場資產價格,也加劇全球匯率市場波動。因此,投資人必須重新評估美元資產的風險與回報。
■全球央行集體「去美元」的共識?
川普關稅政策引發金市場動盪,並導致美元和美債避險下跌。
隨著全球貿易碎片化和地緣政治動盪,也引發對資本帳流動的重新架構,掌管數兆美元外匯儲備的全球央媽們,正從傳統美元資產轉向黃金、日元、歐元和人民幣等多元儲備。
■「黃金」躍升全球央行第二大儲備資產
根據官方貨幣與金融機構論壇 (OMFIF) 於6/24日發布的報告,這項對75家、管理 5兆美元的央媽們調查,約有三分之一的央行計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增加黃金儲備,這一比率創下至少五年新高。
另據倫敦《金融時報》報導,6/11日歐洲央行(ECB)表示,在創紀錄購買量和金價飆漲催動下,2024年黃金佔全球官方儲備的比例達到20%,超過歐元的16%,僅次於美元的46%,躍全球央行第二大儲備資產。
雖然黃金不孳息,且儲存成本高,但黃金被全球投資者視為終極避險資產,具有高度流動性。近年來,由於對地緣政治不穩定和投資人對美國債務水準的擔憂,全球央行開始嘗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另外,「去美元化」趨勢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進一步加速,催化劑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切斷了俄羅斯進入全球金融市場的渠道。
金價2024年大漲 30%,這是黃金佔全球外匯儲備比重飆升的原因之一。
2025年以來,金價又勁揚 27%,一度創下每盎斯3,500美元的歷史新高。
歐洲央行在報告中,全球央行在 2024年連續第三年購買超過 1,000噸黃金,佔全球年度產量五分之一,是2010年代年均購買量的兩倍。
全球央行目前持有的黃金儲備,接近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歷史高峰。
回顧在1971年之前,全球匯率均與美元掛鉤,而美元又可按固定匯率兌換為黃金。據歐洲央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央行的黃金儲備曾在上世紀 60年代中期達到 3.8萬噸峰值,而2024年再次攀升至 3.6萬噸。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呼籲推動「歐元的時刻」!
在貨幣方面,OMFIF 調查顯示,對2035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比的平均預期為 52%,儘管仍居首位,但較當前 58% 有所下降。
而淨 16%的央行打算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增持歐元,歐元成為最搶手的貨幣,高於一年前的 7%,這意味著歐元在外匯存底的佔比將從目前 20% 左右回升至約 25%,這標誌著歐元區從當年歐債危機中浴火重生的關鍵時刻。
歐盟變革的勢頭正在加速,歐洲釋放出信號,表示願意透過增加國防開支(包括增加歐盟聯合借款)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德國也正在加大國防支出。
哈佛大學教授、IMF 前首席經濟學家 Kenneth Rogoff 說:「未來幾年,歐元在全球儲備中的佔比幾乎肯定會上升,這並非因為歐洲被看好,而是因為美元地位墮落。」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呼籲採取行動,強化歐元作為美元可行替代貨幣的地位。拉加德呼籲歐盟趁美元困境,將單一貨幣歐元塑造成穩定的堡壘,並推動「歐元的時刻」。
然而,歐盟目前仍需在金融、經濟和軍事方面實現更大的整合,才能提升歐元地位以挑戰美元。
■人民幣「國際化」迎來重大突破!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人民幣,在未來十年,人民幣將更受青睞,淨30%央行預計將增持人民幣,人民幣在全球儲備中的佔比預計將增加兩倍至 6%。
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6/18 日迎來重大突破,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CIPS) 宣布與標準銀行、非洲進出口銀行、阿布達比第一銀行、大華銀行等六家全球領先外資機構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此次納入CIPS直參行列的六家機構地域分佈極具戰略意義。非洲市場由非洲最大銀行之一的標準銀行及專注泛非貿易的非洲進出口銀行進駐,強化泛非人民幣結算樞紐;中東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金融重鎮阿布達比第一銀行為區域支點,銜接西亞貿易網絡,中亞地區引入吉爾吉斯Eldik Bank 等兩家重量級機構,填補當地人民幣清算空白。
作為東南亞重要金融樞紐,大華銀行的接觸尤為引人注目。該行表示,人民幣在跨境支付和貿易結算中的規模持續攀升,超過 50% 的跨境結算量集中於中國、香港及東協,而東協正是大華銀行的核心業務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東協已經連 5年穩居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手。為滿足企業國際結算、海外融資等需求,大華銀行中國推出「中國東協跨境雙向資金池」、「貿易直通車」及跨境投融資一站式帳戶服務等創新方案,幫助企業跨幣種、跨區域統籌資金。2025年 1月,大華銀行也完成外資銀行首單人民幣「跨國再融資」業務,有效緩解進出口企業資金週轉壓力。
從政策支持到市場實踐,人民幣國際化正加速落實。此標誌著 CIPS系統成功接入非洲、中東、中亞地區及新加坡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核心外資銀行,全球服務網絡覆蓋實現歷史性跨越,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中的更廣泛應用注入新動能。
數據也顯示,越來越多國家的中小型銀行也紛紛加入人民幣體系,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簽訂合作協議。
截至6月底,中國 CIPS系統結算業務已覆蓋全球 187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合作銀行數量突破 4900家,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標準銀行、非洲進出口銀行、阿布達比第一銀行、大華銀行等6家外資機構的加入,不僅是 CIPS 全球網路的關鍵擴容,更代表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貿易融資中的地位從「區域性貨幣」向「全球性貨幣」邁出堅實一步。
■川普政府強推「穩定幣」,以鞏固美元的新霸權?
實際上,使用穩定幣,究竟有什麼優點?
1、十分便捷及低廉的手續費
若有使用過美元穩定幣—泰達幣(Tether, USDT)的人一定能理解,只需要輸入收款人的錢包地址,確認好主網是否正確,然後按下發送,不論對方在天涯海角,馬上就能收到款項,中間不用經過銀行,若是想要匯款到國外,更免去了高昂的手續費以及繁瑣的行員用途確認問答,以熱門的Tron鏈(TRC-20)交易為例,僅需要微乎其微的手續費就能完成USDT匯款,十分便捷。
2、幣值穩定,也就是1 USDT等於1美元
相對比特幣和其他替代幣(Altcoin,俗稱山寨幣)價格波動劇烈,這時候能錨定美元的穩定幣,匯率穩定維持在1:1,也就是1 USDT等於1美元,自然成為投資人青睞的工具。
3、以實入虛的橋樑
作為區塊鏈與現實價值之間的橋樑,穩定幣不會受到加密市場波動影響,透過與美元等國家法定貨幣或資產掛鉤,這類數位現金在保有區塊鏈效率與透明特性的同時,也肩負起支付媒介與價值儲存的角色。
所以,「穩定幣」以其高效的支付清算功能,基於區塊鏈的點對點支付,實現「支付即結算」,在支付效率和成本上展現顯著優勢的屬性。
值得一提的是,「穩定幣」與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不同,穩定幣透過「錨定」現實資產(尤其是美元資產)來維持幣值穩定。這使「穩定幣」成為連接虛擬貨幣世界與傳統法幣體系的穩定橋樑,可大幅提升了跨國支付效率、並降低成本。例如,USDC的資產構成中,90% 以上為短期美國公債。
儘管「穩定幣」本身尚非創新的國際通用貨幣,但其支付體系的持續壯大,正有效地侵蝕現有主權貨幣的功能。所以「穩定幣」的發展,將對全球貨幣體系引發廣泛的影響。
在美債「供過於求」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目前想利用「穩定幣」來重新鞏固美元霸權,亦即,川普政府正在利用「穩定幣」綑綁「美債」的策略:
川普政府正利用「穩定幣」來鞏固美元霸權,前提是先炒高比特幣,甚至將其列為國家資產和戰略儲備,因而川普政府更明確宣稱不發展央行數位貨幣。
簡言之,川普政府擬採取「賓州計畫」,推進比特幣向「國家戰略資產」轉變:
1、首先,將比特幣、加密貨幣納入國家資產計算;
2、其次,美國主要金融機構積極推動美元穩定幣和存款「代幣化」;
3、最後,聯準會和大型金融機構開始參與基於「代幣化」的下一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其中的發展邏輯清晰,即透過金融科技手段維持美元霸權,期望藉由「寬鬆監管」吸引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和資源到美國,以掌握下一代金融市場的制高點。
「賓州計畫」目的為鞏固美元霸權,美國推動「穩定幣」立法,企圖將「穩定幣」與美元、美債捆綁在一起,再將美元、美債「以實化虛」,成為區塊鏈應用上的主流支付工具,以再次鞏固美元國際地位,並為美國國債創造未來數兆新需求,巧妙地化解美債違約危機。
面對全球「數位貨幣」發展的進程和美國的戰略佈局,未來,「穩定幣」將對現有各國的貨幣體系、乃至國際貨幣體系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衝擊,也將影響投資人的理財方式,值得重點關注。
■比特幣2025年屢創歷史新高!
全球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 (Bitcoin) 在 7/14 日,價格首次突破 12萬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比特幣一度又觸及12萬3,153美元高峰,且自2024年 12月以來已上漲約 30%,成為2025年表現最強勁的主流數位資產。
而隨著比特幣價格不斷攀升,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效仿微策略(MicroStrategy)的投資策略,將這一全球最具價值的加密貨幣納入公司資產負債表。
根據加密資產管理公司 Bitwise的統計數據,截至2025年第二季底,全球企業共持有 84.7萬枚比特幣,季增率高達 23%,這一數字是2024年同期的兩倍多,其中光是 MicroStrategy 一家持有量便超過70%,其他公司雖難以複製該公司大規模囤積模式,但採用類似策略的企業數量正在快速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 125家企業公開披露持有比特幣,其中 46家是在2025年第二季首次進場,包括知名遊戲零售商遊戲驛站 (GME-US) ,這一趨勢顯示企業對比特幣的接受度正在顯著提升,且毫無放緩跡象。
尤其川普媒體與科技集團預計籌集 25億美元建立比特幣儲備,這一舉動可能進一步推動企業投資熱潮。
雖然,加密貨幣的劇烈波動性讓傳統藍籌企業保持謹慎,如可口可樂或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等保守型企業,短期內不太可能跟進。債券等傳統投資工具仍被視為更穩健的選擇。
但對科技和金融服務公司而言,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在於其潛在的高報酬率,只是同時也須面臨短期內價值大幅波動的風險。所以,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披露比特幣持倉,這一趨勢將影響整個金融市場,值得持續關注。
此外,比特幣持續走強與所謂「賓州計畫」密切相關。
該方案據傳由美國政府醞釀,旨在透過財政部與聯準會 (Fed) 協同操作,以低利新債置換高息舊債的方式緩解債務壓力,具體措施可能包括直接干預利率曲線、建立債務管理新機制等,本質被市場解讀為美國版「量化寬鬆」政策的升級版。
值得注意的是,「賓州計畫」若實施,Fed 可能效法日本央行 (BOJ) 推行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迫使傳統美債投資人轉向比特幣等另類資產尋求保值,此將顯著改變全球資本流動格局。因此,比特幣強漲,凸顯資金正向主要數位資產集中的趨勢。
隨著川普政府推動「賓州計畫」落地,市場普遍預期,在鮑爾明年任期結束後,比特幣有望迎來新一輪上漲週期。目前機構投資人正密切關注美國財政部後續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比特幣突破12萬美元後,2025年至今漲幅約 30%,領先黃金約 27% 的漲幅。與此同時,比特幣的市值已突破 2.4 兆美元,已超越黃金,僅次j冬輝達、亞馬遜 (AMZN-US)、白銀和 Alphabet(GOOGL-US) ,躍居全球第五大資產!這是盛宴、還是泡沫?
■比特幣狂飆後,以太幣7天漲逾21%,為山寨幣開啟香客上門
比特幣狂飆為整體加密市場注入強心針。以太幣價格也成功站上 3,600 美元大關,展現出強勁的上升企圖。根據 CoinMarketCap 的最新數據,以太幣在近7天內價格飆升 21.7%。
此次以太幣價格飆升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是美國上市的以太幣ETF在7/16日創下單日最大淨流入紀錄,總額高達 7.2674 億美元。其中,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旗下的以太坊ETF 貢獻4.99億美元的淨流入,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對以太幣的興趣大升,這不僅是自 2024年 7月該類基金推出以來的最高月度流入量,也預示著機構資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入以太坊生態系統。
隨著以太幣需求的持續增長,交易員們越來越意識到該代幣未來供應成長有限,這共同推動了市場對其價格上漲的樂觀情緒,一些投資者甚至期待以太幣能夠突破其在 2021年創下的 4,600美元歷史高點。
■Ripple、Circle搶進國家銀行牌照,瓜分美國金融市場
隨著川普政府對數位資產採取友善的監管立場,加密貨幣公司正加速進軍美國傳統銀行業,尋求更廣泛的市場認可與營運空間。
近期, Ripple、Circle(CRC-USL) 和 BitGo 已向美國監管機構申請國家信託銀行牌照。這項牌照的取得將允許這些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提供加密資產託管及支付處理服務,而無需逐州申請許可,極大地簡化營運流程並擴大業務覆蓋範圍。
其中,Circle 公司更是明確表示,其申請成立「第一國家數位貨幣銀行」的目標,旨在強化其 USDC穩定幣的基礎設施,並確保符合《GENIUS 法案》的相關要求。而另一巨頭 Ripple 也已申請聯準會(Fed)主帳戶,以期能夠直接持有穩定幣儲備,進一步提升其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貨幣領域的興趣也日益濃厚。
捷克國家銀行在最新季度報告中顯示,除了增持數據分析公司 Palantir 的股票外,更首次購入了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Global 的股份,顯示出主權機構對加密貨幣市場的信心與佈局。
■「華爾街」正積極擁抱穩定幣,投入「數位資產」戰局
穩定幣是一種旨在維持恆定價值的加密貨幣,通常與美元 1:1 掛鉤,廣泛被加密貨幣交易者用於在代幣之間轉移資金。近年來,穩定幣的使用量急遽增加,目前全球 98% 的穩定幣均以美元資產為基準。
嗜血的「華爾街」已嗅到這場「數位資產」重大變革的商機。
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 (Jamie Dimon) 和花旗集團執行長佛雷澤 (Jane Fraser) 均已表態,將涉足穩定幣領域,這清晰表明金融巨頭正順應聯邦立法對加密貨幣產業日益友善的趨勢。
6月,摩根大通已宣布計畫推出一種名為「JPMD」的存款代幣,其性質類似穩定幣,但僅限於其機構客戶使用。戴蒙表示,摩根大通將「參與摩根大通存款幣和穩定幣,以理解並善用它們」。
花旗集團執行長佛雷澤7/15 日證實,花旗正「考慮發行花旗穩定幣」,並表示非常歡迎政府願意讓銀行更輕易參與數位資產領域。
又如,美國銀行執行長 Brian Moynihan 在7/16日也表示,該銀行在關鍵加密貨幣立法通過後正研究穩定幣。
此外,亞馬遜和沃爾瑪也正在探索穩定幣機會。這種新一波的競爭可能會顛覆傳統的卡片支付系統,特別是如果商家尋求使用穩定幣來規避傳統網路,如 Visa 和 Mastercard。
總之,整個銀行業皆在摸索市場規模,也都在這一領域有所行動。
■川普打鐵趁熱,擬開放美國「9兆退休金」可投資「穩定幣」
7/17日通過《天才法案》(Genius Act),對「數位資產產業」而言是一大里程碑。美國將「穩定幣」(加密貨幣代幣)與美元掛鉤後,川普又打鐵趁熱,擬開放9兆美元退休金市場可投資加密貨幣、黃金與私募基金,這將引發美國儲蓄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
在美國,401(k)是最受歡迎的退休儲蓄方式之一,允許上班族將部分薪資免稅投入公開交易的證券。但目前幾乎所有投資選項都限於股票與債券型共同基金。
而川普可能利用行政命令,允許401(k)退休計劃納入傳統股票與債券以外的「另類投資」,涵蓋資產類別廣泛,從數位資產、貴金屬、併購基金、私人放貸到基礎建設項目等。行政命令將要求聯邦監管機構評估現行法規中尚未排除的障礙,以便將這類投資納入專業管理的401(k)基金。
如此,資產管理公司如黑石 (Blackstone)、阿波羅 (Apollo) 和貝萊德 (BlackRock) 可能是主要受益者。這些公司長期以來一直遊說開放 401(k) 資金市場,並且已經與先鋒 (Vanguard) 和 Empower 等主要退休計畫供應商達成協議。
川普的行政命令將可速讓加密貨幣投資主流化的進程。但投資人在樂觀之餘,仍須認清風險本質,避免誤判其真正的資產屬性與避險能力。因為,川普此舉也伴隨著投資人將面對更高的風險和費用,也可能使退休計畫管理員面臨訴訟風險。
(二)中國政府發展「數位貨幣」的策略—人民幣國際化
近年來,傳統SWIFT跨境支付體系是全球金融機構與其往來銀行的主要通訊通道,但面臨的問題逐漸凸顯。
全球希望改善跨境支付體系的呼聲不斷高漲,新興支付基礎設施和結算方式不斷湧現,推動全球跨境支付體系朝著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發展趨勢。
在中美「極限戰」的背景下,中國大陸近年積極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另外,中國大陸也在新型技術跨境支付領域加速應用,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等新型技術推動「央行數位貨幣」、「穩定幣」的蓬勃發展,實現支付結算從底層重塑傳統的支付體系,大幅縮短跨境支付的鏈條。
而智慧合約、去中心化金融等技術,也將持續推動跨境支付體系的演進和發展。
中國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6/18日表示,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央行或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以及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
未來,無論是「數位人民幣」、還是「人民幣穩定幣」的國際新支付體系,中國大陸央行都將承擔新的結構性改革責任。
■中國央行發展原重心在「數位人民幣」(e-CNY)
面對全球「數位貨幣」發展的進程和美國的戰略佈局,中國央行已確認用「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等新興技術推動「央行數位貨幣」(CBDC)、「穩定幣」蓬勃發展,實現「支付即結算」,從底層重塑傳統SWIFT跨境支付體系,大幅縮短跨境支付鏈。
但儘管中國推行「央行數位貨幣」,但發展重心在「數位人民幣」(e-CNY、非比特幣類加密貨幣)。中國數位人民幣(e-CNY)是扎扎實實的區塊鏈加密貨幣,但是由人民銀行來發行以及監管。
目前,中國央行在上海設立「數位人民幣」國際營運中心,此舉旨在推動數位人民幣的國際化營運與金融市場業務發展,服務數位金融創新。這些都表明中國央行正領先佈局,以應對數位貨幣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數位人民幣已於26個城市試點,累計開立超過2億個數位錢包。從深圳市民領取「數位紅包」到中國雄安集團發放薪資,具備「可控匿名」與「離線支付」功能的數位人民幣已廣泛應用於交通、政務、零售場景。
「數位人民幣」的發行是為了捍衛中國貨幣主權與法幣地位,更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助力!
反觀,川普政府則完全反過來,在美元、美債信任度逐步喪失下,為了發新債、償舊債,只能逆其道而行,將未來美債買盤重壓在美國私部門發行「穩定幣」,
並綑綁美債,亦即,Fed放棄「央行數位貨幣」(CBDC)主導權!
美國私部門美元穩定幣已建立起強大的基礎,USDT目前市值高達1120億美元,是最廣泛流通的穩定幣,發行公司Tether在來不斷提升美國國債持倉比例、提高儲備透明度,但仍時常被控過於中心化。
另外,由Circle與華爾街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發行的USDC,目前市值已達360億美元,則以定期第三方審計與合規優勢,吸引眾多機構資金進駐,也成為主流的美元穩定幣。
只是,美國將金融創新放在私部門「穩定幣」發展上,根據「墨非定律」,未來一旦失控,將釀成新一波金融危機。
■中國央行宣布設「數位人民幣」營運中心等8項金融政策!
2025年6/18日,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宣布8項金融改革開放政策,包括:
1、設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
高頻匯集並系統分析銀行間債券、貨幣、衍生品、黃金、票據等各金融子市場交易資料,服務金融機構、宏觀調控和金融市場監管。
2、設立數位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
推進數位人民幣的國際化運營與金融市場業務發展,服務數位金融創新。
3、設立個人徵信機構。
為金融機構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個人徵信產品,進一步健全社會徵信體系。
4、在上海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
創新業務規則,支持上海發展離岸貿易。
5、發展自貿離岸債。
遵循「兩頭在外」的原則和國際通行的規則標準,拓寬「走出去」企業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優質企業的融資管道。
6、優化升級自由貿易帳戶功能。
實現優質企業與境外資金高效融通,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助力上海高水準對外開放。
7、在上海「先行先試」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
包括開展航貿區塊鏈信用證再融資業務、「跨境貿易再融資」業務、碳減排支持工具擴容等試點。積極推動上海首批運用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支持私募股權機構發行科創債券。
8、會同證監會研究推進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
推動完善外匯市場產品序列,便利金融機構和外貿企業更好管理匯率風險。
■中國央行同步發展人民幣「穩定幣」策略,意在對抗美元霸權!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中國近期對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策略出現了重大轉變,從原先的全面禁止、轉向積極探索其潛力。
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中國對全球數位基礎設施競賽的重視,更旨在跳脫傳統SWIFT跨境支付體系壟斷缺失,鞏固人民幣在未來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美國推進穩定幣立法可能進一步強化美元霸主地位的背景下。
美國通過《天才法案》,引美國私部門發行「穩定幣」,此舉旨在打造「布列敦森林體系 2.0」,試圖在「鏈上」重建全球金融霸權。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看懂了,並明確指出,國際貨幣體系應朝向多極化發展,並強調跨國支付體系的多元化建設。
他提到,傳統跨境支付體系面臨效率低下、易受地緣政治影響等問題,而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等新興技術驅動下的央行數位貨幣和穩定幣,正從根本上重塑傳統支付格局。
但在中國央行角度來看,穩定幣並非獨立的新型貨幣,只是為現有法定貨幣提供了一條新的流通管道。尤其,在美元、美債信任度逐步喪失下,美國為了發新債、償舊債的逆向行駛,將未來美債買盤重壓在美國私部門發行「穩定幣」的背景。
但是,「穩定幣」確實具備低成本、「支付即結算」的能力,可作為未來國際支付體系的新工具。
儘管中國在跨境結算基礎設施方面加快了建設,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過去三年遭遇挫折,在全球儲備貨幣中的占比有所下降。這主要源於中國面臨的債務、通貨緊縮及人口三大挑戰,導致資本外流增加,抵銷了人民幣在貿易中使用增加帶來的積極影響。
加上,目前跨境「數位人民幣」交易主要依賴國際清算銀行(BIS)牽頭的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mBridge)計畫。然而,該計畫規模尚小,且 BIS於2024年10月退出,可能減緩」未來發展。
理論上,人民幣「穩定幣」具備去中心化、便利、高效等優勢,有望成為跨境結算系統的有效補充工具。但其發展仍受多重限制,包括境內流通交易限制、嚴格的資本管控,以及在全球美元穩定幣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穩定幣的接受度仍需時間培養。
在此背景下,香港成為人民幣「穩定幣」的重要試驗場。作為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架構的司法管轄區,香港的《穩定幣法案》將於 8 /1日生效。該法案要求在香港發行的穩定幣,無論是美元、港幣還是離岸人民幣,都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同幣種優質儲備資產作支撐。這已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發行奠定了法律基礎。
香港將先推廣美元及港幣「穩定幣」,以建立必要的技術和市場信任,隨後再逐步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預計在香港約 1兆離岸人民幣的支持下,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將在不違反內地資本管制、不影響國內金融穩定性的前提下,測試其在跨國結算方面的應用,並有望提振市場對離岸人民幣政府債券和央行票據等底層人民幣資產的需求。
因此,中國央行雙管齊下,將「數位人民幣」、「人民幣穩定幣」作為國際新支付體系的試點,以期在數位基礎設施競賽中找到突破口,並將其影響力的觸角延伸至加密貨幣、Web 3以及新興市場的「一帶一路」上應用。
■中國、香港「跨境支付通」上線!
6/20日,中國人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啟動「跨境支付通」計畫,強化中國與香港在快速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並推動區域金融一體化發展。此為兩地居民提供「零費用、即時到帳」的跨境支付服務,開創中國與香港金融合作新局。
「跨境支付通」透過對接中國內地的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與香港的「轉數快」,使用者可透過手機號碼或銀行帳戶,於手機銀行或網銀平台輕鬆發起人民幣或港幣的跨境匯款。整個過程即時處理,並大幅降低跨境支付成本。
中國與香港兩地用戶登入手機銀行後,只需點擊跨境支付通功能頁面,填寫基本匯款資訊,即可即時完成跨境匯款,支援幣種包括人民幣與港幣,目前已可應用於衣食住行與醫療等多個日常場景。「跨境支付通」支持兩地快速支付系統的參與機構為居民提供經常項下的人民幣、港幣便利化匯款服務,特別是在薪酬發放、留學繳費、醫療繳費等民生融合業務場景中提供快速匯款服務。這將顯著提升兩地跨境支付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便利經貿活動和人員往來。同時,這也有助於香港提升競爭優勢,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
另一方面,這「跨境支付通」的上線,透過拓展跨境交易結算場景,將進一步普及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同時激活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強化人民幣作為計價單位的職能,增加其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並提升人民幣作為金融資產的國際吸引力,也可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注入了新動力。
由於美元資產的信用折價,同時美國經濟衰退預期的強化也將利好人民幣。
另外,隨著貿易緊張局勢高峰已過,貿易競爭力有望在長期內支撐人民幣走強,預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升至 7.0,並在 2026 年年底進一步升至 6.7。這些積極發展共同預示著人民幣未來穩健向好的發展趨勢。
■香港正式通過《穩定幣條例》,與中國央行「數位人民幣」雙管齊下!
香港立法會於 5 /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建立針對「法幣穩定幣」(即掛鈎法定貨幣的穩定幣)發行人的發牌制度,旨在促進金融科技創新與數位資產市場健康發展,彰顯香港在全球數位貨幣與區塊鏈監管領域的領先地位。
香港又於5 /30日在《憲報》刊登《穩定幣條例》,使該條例正式成為香港法律。
根據《穩定幣條例》,任何在香港發行法幣穩定幣,或在境內外發行聲稱掛鈎港元的穩定幣,均須向香港金融管理專員申請發牌。且持牌發行人需嚴格管理儲備資產,保障投資者贖回權益,並遵守防洗錢(AML)、反恐融資(CFT)、風險管理、資訊披露及審計等嚴格監管要求,確保市場透明度與金融安全。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指出,《穩定幣條例》設立的發牌制度,將有效提升公眾及投資者對法幣穩定幣的信心。條例明確規定,僅持牌機構可在香港銷售法幣穩定幣,零售投資者只能購買持牌發行人的產品,並且所有有關持牌穩定幣的廣告均須經嚴格審核,以防範詐騙行為。此舉不僅符合國際監管標準,也為香港虛擬資產市場提供穩健基礎,能有效降低系統性風險,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此外,針對香港穩定幣監管模式,香港採用「多幣種」及「價值錨定監管」原則,有別於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的功能監管和新加坡分級牌照制度,無論發行主體所在地,均納入監理範圍。
也就是說,只要是在香港發的,任何穩定幣都受香港監管,若不在香港發,和港元掛鉤的部分,也要受香港監管。這種制度設計使香港在全球穩定幣監管競賽中搶得先機。
此《穩定幣條例》將推動香港成為國際 Web3及數位金融中心,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及離岸金融業務發展,為香港未來推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奠定堅實基礎。
■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香港謹慎推進穩定幣發展,以吸引全球機構布局
中國央行在持續管控大眾加密貨幣的同時,正大力支持國家主導的數位金融發展。目前,中國央行將香港定位為人民幣掛鉤穩定幣的即時試驗場,此舉預示著中國透過數位化手段,推動人民幣邁向世界舞台的雄心日益增強。
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已為在港發行穩定幣的機構劃定清晰的准入標準,其穩定幣的核心定位是提升支付效率、而非投機工具,申請牌照的機構必須滿足三大核心門檻:
1、實現 1:1 法幣儲備與透明贖回機制,確保持幣人可隨時按面值兌換;
2、需持有至少 2500 萬港元自有資本(認可機構可豁免),並建立完善的資產保管、風險管理及反洗錢流程;
3、提交具體可行的商業計畫,明確穩定幣的實際應用場景,首階段將重點支持跨境貿易和 Web3 相關領域。
值得留意,香港穩定幣發行商可自由選擇錨定多幣種,包括離岸人民幣、日元、歐元等,而非僅限於港元。這項政策突破意味著香港正瞄準全球多幣種穩定幣發行中心的目標,同時允許發行商自主選擇以太幣、Solana 等公有鍊或私有鏈技術架構,體現監管對技術創新的中立態度。
隨著全球數位貨幣發展加速,香港正迅速崛起,不僅成為中國數位創新的「沙盒」,更將在全球金融格局重塑中扮演關鍵角色。目前,京東幣鏈科技、螞蟻集團、渣打銀行等 40 餘家機構參與監理沙盒測試。
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6/15日強調,香港正以穩慎態度推進穩定幣等數字金融發展,既防控風險,又為實體經濟注入新動能,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陳茂波特別指出,穩定幣作為锚定法定貨幣的數位資產,憑藉區塊鏈技術的高效性與法幣穩定性,有望降低支付成本、提升效率,並通過可編程特性開拓金融自動化創新。
目前,全球穩定幣總市值約2400億美元,2024年交易量逾20兆美元,需求將隨數位資產發展持續增長,並指香港採取更開放模式,允許發行人選擇不同法幣錨定,吸引全球機構按實際場景在港發行,將提升市場流動性與競爭力,為全球穩定幣市場提供「香港模式」,並為國家金融開放積累經驗。
香港目前已存在如 First Digital Group 發行的 First Digital USD(FDUSD)等穩定幣,這為未來人民幣錨定的數位貨幣奠定了基礎。此舉與中國挑戰美元在跨境貿易和支付領域全球主導地位的整體戰略高度契合。
若香港能成功推動穩定幣市場「香港模式」,香港不僅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更可能成為中國向全球輸出其數位貨幣模式的重要平台。
這項發展策略,不僅是中國在技術層面的野心,更深層次地反映出其逐步且潛移默化地改變全球金融影響力的精心佈局。
陳茂波也預期,香港將在兩三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跨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科技創新與傳統金融優勢的融合,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
■滙豐區塊鏈「代幣化存款」在港登場,點燃一場金融革命!
滙豐 (HSBC)(00005-HK) 5月底宣布,正式在香港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代幣化存款」結算服務,此舉標誌著香港金融科技發展邁入新階段。
該服務透過將「傳統銀行存款」轉化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實現即時跨境支付,初期聚焦企業客戶,預估今年下半年擴展至亞洲及歐洲市場。
滙豐的「代幣化存款」服務允許企業將港幣及美元存款轉換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支援全天候即時轉帳。與傳統跨境支付相比,該服務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並縮短結算時間。透過「區塊鏈技術」,企業能夠以完全合規的方式優化現金管理,提升資金流動性。
隨著「代幣化」技術架起了「區塊鏈」與銀行業務服務的橋樑,滙豐打算利用自身全球網路加速「代幣化存款」輸出,進一步探索數位貨幣與實體經濟的整合路徑。這項「代幣化」技術創新標誌著傳統銀行業正透過「區塊鏈技術」重建支付體系,為全球資金流動開啟新篇章,推動全球資金管理效率革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滙豐曾參與香港金管局數位貨幣測試計畫,獲准探索代幣化貨幣在銀行間交易的應用,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先發優勢。
滙豐表示,首階段服務將聚焦於企業錢包間的即時轉帳功能,未來計畫擴展至更多跨國場景及數位資產交易領域。該行同時透露,正建構新型數位基礎設施,以支援更廣泛的代幣化應用,包括供應鏈金融和證券結算等。
滙豐此次推出的服務不僅為企業提供高效解決方案,更將助力香港鞏固在全球金融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京東、螞蟻集團向中國人行促請授權: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區塊鏈技術」支援的「穩定幣」,因其「即時、無國界且低成本」的資金轉移特性,具潛力顛覆傳統「跨境支付」系統。
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場雖僅約2500億美元,但渣打銀行預計到 2028年可能增長至 2 兆美元。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逾 99% 的穩定幣以美元計價。
許多中國出口商因資本管制、地緣政治緊張以及新興市場貨幣波動風險等因素,已開始使用美元「穩定幣」進行貿易結算。
前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表示,美元「穩定幣」的全球擴張對人民幣國際化構成新挑戰,若人民幣跨境支付效率不及美元「穩定幣」,將構成戰略風險。
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與阿里巴巴關聯企業螞蟻集團,正積極促請中國人民銀行(PBOC) 授權發行基於人民幣的「穩定幣」。此舉旨在對抗目前由美元掛鉤加密貨幣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並協助推動人民幣的全球使用。
5 /30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對在港發行的法幣掛鉤穩定幣提出明確規範。條例要求任何聲稱掛鉤港元或其他法幣的穩定幣項目,均須向香港金融管理局申請牌照,並符合資本金、審計與反洗錢等要求。
這與美國《GENIUS 法案》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全球數位資產監管的戰略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穩定幣法與美國放寬比特幣與加密貨幣等數位資產監管的趨勢相對應,香港也正快速行動以搶占監管主導權。
■香港「虛擬資產」市場迎來上兆商機!
香港通過的《穩定幣法案》,將協助香港成為全球 Web 3.0領域的領導者。
近期,香港資本市場因「虛擬資產」業務佈局迎來重大變革,首家獲准提供全方位虛擬資產交易服務的香港中資券商-國泰君安國際 (01788-HK) 股價表現近日截至7/9日累計上漲逾 360%。隨著香港虛擬資產監理架構逐步完善,引爆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對虛擬資產賽道的加速入場。
根據香港證監會規定,在港經營或向香港投資者推廣服務的中央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需同時持有《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第 1類(證券交易)、第 7類(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牌照(合稱「1、7 號牌照」)以及《打擊洗錢條例》下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牌照(VASPASP)。
目前,已有 11家平台獲發完整執照,包括 OSL、Hashkey、HKVAX、HKbitEX等,其中 BGE(HKE Holdings 全資子公司)、YAX(老虎國際旗下)、PantherTrade(富途控股子公司) 三家具備網路券商背景,另有 10家機構正在申請流程中。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金融機構加速升級牌照佈局「虛擬資產」業務,香港虛擬資產產業正從「牌照籌備期」邁向「業務落地期」。隨著政策逐步明朗,重量級券商與資管機構透過牌照升級搶佔先機,而互聯網券商背景的平台則憑藉流量優勢快速切入市場。未來,隨著更多機構完成全牌照佈局,香港有望成為亞洲虛擬資產交易的核心樞紐。
■香港也加速佈局「虛擬資產」衍生性商品市場!
2024年底數據顯示,加密貨幣衍生性商品市場交易量佔比達 74.8%,遠超現貨市場,其高槓桿、跨期性等特點為投資人提供避險、投機及套利的多元工具。
香港證監會也正為專業投資者引進「虛擬資產」衍生品交易的計畫,旨在透過穩健的風險管理措施,豐富市場產品選項,同時確保交易有序、透明、安全。
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專業投資者包括機構、法團及高淨值人士如持有 800萬港元以上投資組合的個人。此舉回應市場長期需求。
「虛擬資產衍生品」與傳統金融衍生性商品功能相似,但基礎資產為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資產」,引進此商品不僅能滿足不同投資人需求,還能為交易平台開拓更高利潤的獲利管道。
香港佈局「虛擬資產」衍生性商品市場,標誌著香港在虛擬資產領域的監管創新再進一步,欲在全球「數位資產」市場規模突破 3兆美元、年交易量超過 70兆美元的背景下,加速搶佔新興金融市場賽道。
目前,為推動市場深化,香港正醞釀第二份虛擬資產政策宣言,重點探討傳統金融優勢與虛擬資產技術創新的結合,優化基金、單一家族辦公室及附帶權益的稅務優惠 (擬將虛擬資產納入可享稅務寬減的交易),並研究借貸安排等創新服務。
香港財庫局強調,將鼓勵本地及國際企業參與虛擬資產技術創新,同時透過「連結(Access)、保障(Safeguards)、產品(Products)、基建(Infrastructure)、連結(Relationships)」五大支柱,鞏固其作為虛擬資產流動性樞紐的地位。
在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整合的當下,上述香港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將提升市場活力,更有可能重塑全球虛擬資產交易版圖。
跋尾、中美在「Web3.0生態圈」上,一場沒有砲聲的金融戰開打了!
■PIMCO:在「去美元化」下,美元第一儲備貨幣地位難被取代、但「跨境支付」市占率將下滑
PIMCO全球固定收益投資長 Andrew Balls在6/25日表示,分美元仍穩坐儲備貨幣地位,因為市場仍缺乏實際可行的替代品。然而,隨著區域貨幣規劃擴大使用和全球投資組合的多樣化,預期美元在「跨境支付」市場的市占率將持續下降。
PIMCO報告指出,傳統世界秩序面臨根本性轉變,政治正推動經濟發展,導致貿易與防禦聯盟的分裂,進而帶來市場波動,並重塑各地市場潛在的贏家與輸家。政府債務居高不下、全球經濟政策重心轉移,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這些因素都將對投資展望帶來影響。
Andrew Balls指出:儘管近期「美元」走軟,預期在長期展望期間內,美元仍將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主要是因為市場仍缺乏實際可行的替代品。
然而,隨著區域貨幣規劃擴大使用和全球投資組合的多樣化,預期美元在跨境支付市場的市占率將持續下降。
■「實體資產代幣化(RWA)」將與「穩定幣」擘劃資產管理新格局!
實體資產代幣化(RWA)與穩定幣未來可能成為全球經濟轉型和資產管理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穩定幣」在國際貿易、跨境支付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因此「穩定幣」將促進傳統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的安全性與靈活性,並推動Web3.0生態的蓬勃發展。
而在未來3至5年,全球優質高流動性資產將逐漸完成「代幣化」,「實體資產代幣化(RWA)」有望成為企業資產管理的主流方式。
而且,穩定幣用於現實世界支付的比例,將趨近於用於虛擬資產交易的比例。
此時,RWA 和穩定幣將成為全球 Web3.0 市場發展的兩大驅動力。
另外,「鏈上支付」將促進入Web3.0 市場生態的形成核心要素,推動數字資產與實體經濟的深度連結。此時,穩定幣將升級支付基礎設施,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在某些情形下可替代傳統 SWIFT系統,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
雖然,目前 RWA 市場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面臨諸多實操障礙,例如流動性難題。但在 RWA 發展方面,大陸資本正藉香港作為橋頭堡,利用「監管沙盒+技術基建+跨境通道」三位一體的優勢,成為 RWA 全球化流動節點,大陸企業可通過「境內 WFOE+香港平台」架構實現合規跨境資金流轉。
總之,虛擬資產市場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缺乏宏觀格局的頂層設計、過度監管導致流程冗長、效率低下、合規成本過高以及市場主體缺乏盈利空間等。
因此,RWA需要合規監管下的創新,來引導和疏解市場需求,以推動 Web3.0 生態圈發展。
■《香港數位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將助力香港邁向「全球數位資產中心」!
香港6/26 日發布《香港數位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標誌著這座國際金融中心在打造「全球數位資產中心」的征程上邁出關鍵一步。這份文件不僅是 2022年首份宣言的深化,更以四大戰略重塑產業規則,展現其爭奪「全球數位資產中心」話語權的決心。
這項政策宣言的重要意義是正名,將「虛擬資產」正式正名為「數位資產」。
這也是對「資產」本質的重新定義,強調其作為「可交易、具有真實價值」的資產屬性,涵蓋「穩定幣」與「代幣化現實資產」等新經濟範疇。
關於區塊鏈技術支撐下的「穩定幣」與「代幣化現實資產」等新經濟領域,也將是引導投資人跳入的新「投機炒作」領域,以區塊鏈技術包裝下的新理財商品。
另一項核心舉措是推動「代幣化政府公債」發行進入常態化軌道。
繼兩批總額 68 億港元的綠色債券概念驗證後,香港宣布將此類債券標準化為常規融資工具。透過主權信用背書,代幣化債券不僅為市場提供低風險、高流動性的核心資產,更以區塊鏈技術展示結算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實踐價值。
未來,香港有望探索多幣種、跨週期債券發行,並嘗試整合央行數位貨幣 (CBDC),為私人部門發行「代幣化資產」樹立範本。這一動作被視為政策實施的「壓艙石」,既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也為市場注入信心。
在釋放實體經濟潛能方面,政策宣言展現出更大魄力。
透過全面支持現實世界資產 (RWA) 代幣化,香港瞄準全球數兆美元級流動性不足的資產市場。房地產、大宗商品、非上市股權等傳統資產將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所有權分割與交易流程簡化,同時藉助「智慧合約」自動化合規檢查與收益分配。為此,香港政府承諾修訂稅法,豁免代幣化ETF印花稅及符合條件的數位資產交易利得稅,並推動黃金、再生能源等資產類別的代幣化試點。
另由數碼港與投資推廣署組成的生態支持網絡,更吸引全球服務商進駐香港。
此外,「穩定幣」作為連結虛實經濟的橋樑,獲得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
針對穩定幣發行人監管制度將於2025年 8 /1日正式實施,政府主動開放應用場景建議通道,探索稅費繳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試點。監理架構明確儲備資產管理、贖回機制等要求,既防範金融風險,也為穩定幣成為主流支付工具鋪路。此舉不僅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更標誌著穩定幣從加密原生領域向主流金融基礎設施的關鍵跨越。
香港四大政策支持正形成「LEAP」策略綜效:透過法律優化奠定基礎,擴展代幣化產品豐富生態,推動應用合作連結虛實,培養人才與夥伴強化競爭力,其中代幣化政府債券的常態化發行具象徵意義,其主權信用背書與技術實踐為市場注入確定性;RWA 政策則以兆元級資產潛能構建生態護城河;穩定幣監管時間表與政府應用意向,則展現香港擁抱創新的清晰路線圖。
在這場全球數位資產競賽中,香港運用金融創新與科技突破,到資產上鏈,《香港數位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不僅勾勒出「全球數位資產中心」的藍圖,更試圖定義未來金融基礎設施的標準。因此,伴隨「穩定幣支付」融入日常交易、「代幣化債券」成為融資標配、全球資產在「區塊鏈上」自由流通時,香港或許已經站在新金融秩序的臨界點。
■比特幣大會8月香港舉行,幣圈又將風起雲湧!
事實上,香港在推動數字資產生態建設上不遺餘力,香港在《穩定幣條例》發布後,更推出《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這些監管措施提高了市場的透明度與安全性,並帶來了「牌照溢價」,即合規平台因其安全性而更受機構投資者青睞。如此,香港金融樞紐地位持續強化,吸引全球資金匯聚香港,數字資產生態建設將為香港搭建出數字經濟新舞台。
尤其香港作為東西方交匯的核心,更凸顯在數字資產上「超級聯繫人」的地位,開啟香港數字金融與傳統金融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實在意義重大,未來並成為香港吸納外來資金一大亮點。
香港金融市場正展現出新的活力與新機遇,港府除大力建設數字資產生態圈外,亦藉此加速金融多元化發展以及風投資本匯聚。尤其,將進一步突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科技樞紐的優勢,充滿跨境創業和投資機遇。這不僅推動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也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目前,香港擁有亞太地區第二大資金池,僅次於內地。截至2024年上半年,在香港管理的私募股權基金超過 2,339 億美元。
另外,自港府發布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政策宣言,家族辦公室業務蓬勃發展,至今有超過 2,700 家單一家族辦公室在香港運營,管理資產規模持續增長。
綜觀之,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上市融資額大幅增長約 8倍,達 140億美元,充分彰顯香港金融市場的吸引力。
香港正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轉型,並結合「盛事經濟」策略,為整體經濟注入新動能。在這一背景下,備受矚目的 Bitcoin Asia 2025即將於8月在香港隆重舉行。
在比特幣價格再創12.3萬美元新高的背景下,預料此次活動勢必更受全球關注。分析指出,數字經濟發展不僅提升營商效率,為企業創造財富機會,更強化香港作為亞洲創新樞紐的角色,為跨國資本與新興產業提供關鍵跳板,持續增強香港作為全球金融樞紐的競爭力。這顆東方明珠,又將閃耀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