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的假流量

互聯網上的假流量

楊惟雯整理

 

2019年10月,行銷界發生了一件大事:甲方委託微博某流量頭部機構做推廣。

結果是:產品獲得了353萬次的觀看,上千的評論,上千的點贊,但實際交易量為零,被引進甲方店鋪的流量也近乎為零。

 

雖然很多時候,產品的曝光率與轉化率確實是兩回事,但後來甲方撰文討伐時,揭露的是,在全球互聯網流量中存在“假流量”的議題。

 

一、目前全球互聯網上只有不到60%的流量,是由真實的人類產生

 

在此,列舉美國科技界發先的企業案例做說明:

2013年,Bloomberg曾記載過一個叫羅恩.阿姆蘭的人的故事。

阿姆蘭負責美國運營商Sprint的廣告支出。他說:電視廣告就像“先開槍再瞄準”,這種廣告有兩個弱點:

一是貴;

二是,有一半的子彈沒有命中“目標客戶”,被浪費掉了。

 

但互聯網時代很快創造出了新的廣告工具:

雅虎與谷歌上市,線上廣告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廣告價格;

緊接著,程式化廣告出現,它讓福特汽車可以針對25-40歲的男性投放皮卡車廣告,甚至可以讓福特汽車針對25-40歲、過去6個月內流覽過皮卡車資訊的男性投放皮卡車廣告。

阿姆蘭很開心,因為終於知道了每一美元去了哪裡,以及這些錢是否完成了工作。

 

這時,他已經轉職去效力喜力美國。喜力美國的年廣告預算是1.5億美金,2013年的下半年,阿姆蘭與同事在紐約會議室裡就線上廣告效果做介紹。

結果,所有人都驚呆了。Digital的投資回報率是約為 2:1。也就是說:每花 1 美元廣告,可以增加 2 美元收入。

電視廣告則至少是 6:1。每花 1 美元廣告,收入可以增加 6 美元。

更令人吃驚的發現是:在數字世界裡,有約20%的廣告,不是由真實的人“看到”的。

 

五年之後,2018年的12月,《紐約雜誌》旗下刊物Intelligencer報出了一個數字:

第一,目前全球互聯網上只有不到60%的流量,是由真實的人類產生。
在其它的虛假流量裡,大多數是機器人在閱讀資訊。換句話說:(網路世界的)流量指標是假的。

 

第二,人也是假的。

根據美國媒體Vox的報導:今年一季度,Facebook總共刪了22億個虛假帳號。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飛躍。

 

因為如果我們往前看:2018年的四季度,Facebook總共刪了12億個虛假帳號;再往前一個季度,是75萬;而在2018年的第一個季度裡,Facebook總共刪了不到60萬個虛假帳號。

也就是說,整個虛假帳號產生的速度是——60萬到75萬,75萬到12億,12億到22億。

 

更加糟糕的是:這些虛假帳號的生長速度似乎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因為Facebook在今年一季度裡刪掉的假帳號數量,已經等同於其平臺上今年一季度由實際人類註冊的真實帳號數量。

大多數被處理掉的假帳戶,都是在其創建後的幾分鐘內被Facebook刪除。

 

今年年初,批評家亞倫•格林斯潘稱:“Facebook有一半的用戶都可能是偽造的,因為它實際上沒辦法有準確方式可以衡量什麼是假帳戶”。

Facebook對此做出抨擊,但也承認:確實很難統計準確資料,並且因為這些資料波動很大、變化莫測,自己對這方面的理解還很膚淺。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數字還只是被刪掉的假帳戶。根據專門致力於消除網路僵屍的網路安全公司Distil Networks的創始人Rami Essaid的說法:

“社交媒體是這樣一個虛擬世界,這裡一半是機器人,一半是真實的人。You can’t take any tweet at face value. And not everything is what it seems.”

 

第三,內容也是假的。

這可能是所有互聯網反轉中最令人困惑的一部分。

2019年的2月21日,咪蒙微信公號轟然倒塌。直接導火索是:其旗下子公號發表了一篇真假難辨的爆款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其實,做過公號的人都知道,這類虛構文章的出現,是追求指標的“必然”結果。

 

在《狀元》出爐前的三個月,我正好在上海和我一個朋友聊起大眾傳播。我們說:“‘新聞事實類資訊’,實際上,已經到了必須與‘虛構小說類資訊’PK的境地。”

這是一個趨勢。但即便是在咪蒙公號轟然倒塌之後,駐紮有大量新聞帳號的一些內容平臺,都在積極引進虛構小說作者。

 

但僅僅只有這些嗎?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頂級電商網站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虛假評論。

 

Fakespot估計:在沃爾瑪官網上,有約52%的用戶評論是“不真實和不可靠”的;而在亞馬遜平臺,這一資料是約為30%。

Fakespot使用的演算法致力在評論中找欺騙模式,這些欺騙模式包括:雇專業的人發評論、雇機器人發評論等。亞馬遜稱:有超過90%不真實的評論,是由電腦生成。

 

據說,現在假新聞的最新戰場是——“視頻”,影音媒介曾是讓很多人認為“眼見為實”的可靠證據,但新演算法很快將製作出超高真實度的虛假視頻,它可以讓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人,在視頻裡說出,他原本根本不可能說出的話。

而這實際上已經發生了。

 

2019年5月,民主黨議員南茜•佩洛西談特朗普的一段視頻遭到惡搞,使其在視頻裡看起來像是喝醉了酒。這個被改造過的視頻,迅速傳遍了美國的社交網路。

 

另一個案例是:在一段被篡改的視頻裡,美國眾議員伊爾汗•奧馬爾表現出了對“9-11”恐怖襲擊事件不屑一顧的態度。結果,這種對視頻的“斷章取義”,直接導致了民眾對女議員的瘋狂言語抨擊。

 

而剛剛被麻省理工學院公佈的一個最新研究發現是:人工智慧在生產假資訊方面可以做到非常強大,但無法識別自己所面對的故事是“對的”還是“錯的”。換句話說:AI無法修復假新聞。

 

二、互聯網虛假流量“反轉”時點來臨了嗎?

 

現在問題來了,根據《泰晤士報》的報導:
在2013年的一段時間裡,YouTube曾經有一半的流量,是來自於“偽裝成為人”的機器人,這引發了YouTube員工們的擔憂。

他們擔心:一旦出現拐點,YouTube檢測欺詐流量的系統,就會開始把虛假的流量視為是真實的流量,而把人工流量,視為是虛假流量。他們把這種假設事件,稱為是——“反轉”。

 

將來,也許等我們回想起“互聯網徹底反轉”的那一年(也許是2020,2021,2022,2023,2025….,我不知道,也許它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年份數字),當機器人已經超過我們線上人類多年,黑暗將籠罩著互聯網的大地———-

曾經確定無疑的現實,開始變得有些虛假;曾經看起來是偽造的東西,開始在現實世界中具備真實的力量,並且,與真實共存。

 

這個“反轉了”的互聯網,它不是指可以被計算出有多少虛假,而是指:我們所感到的那種非常特殊的品質體驗,那就是:你在網上遇到的東西都不是“真”的,但是,也不能完全說是“假”的。

並且這樣真真假假的體驗,時時刻刻,一直交替著在你的大腦裡出現。

 

三、一個真假難辨的資訊世界

 

目前,這仍然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究竟互聯網,它是否一定必須“錨定”現實;還是說,它可以有自己的生命,並且命中註定要產生出一個真假難辨的資訊世界?

 

兩年前,我在寫《紮克伯格的“死結”》時,曾經認為:答案是後者。

我認為:過去我們常說的“真善美”中的“真”字,也許會在免費資訊業未來的某一天,徹底消失——它被“淘汰”了。資訊業裡的“真與假”將不再重要,而只有“美不美/娛樂”才是關鍵。

 

因為現在內容業公認的未來是VR,你甚至都不能說:在一個VR的世界裡,真與假這件事會變得更有意義。

 

不過,美國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卻有點動搖了我的想法。

剛剛過去的這幾天裡:

1、美國第一個針對“虛假視頻”法案出爐:加州簽署了一個名為AB730的新法律,規定:任何人分發關於政客行為和言論的假音訊或假視頻,將屬於犯罪行為。

 

2、美國政府監管機構取締了專門出售虛假影響力經濟指標的公司Devumi,並對其罰款250萬美元。

 

3、最近,Facebook將開播它重要的“新聞板塊”欄目。紮克伯格終於決定要開始為新聞機構的作品付錢,並且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決定像傳統報紙那樣“做”新聞:

付錢生產內容/買版權,然後,由專業的編輯挑出版物和故事,而不再是一切由使用者和演算法主宰。(Facebook的主要欄目News Feed還在,並且這個欄目也仍將有大量的虛假內容)

 

與此同時,監管烏雲籠罩著美國的科技業巨頭:Facebook、穀歌、蘋果和亞馬遜。

 

實際上,現在美國的每一個州都在調查Facebook。

截至目前,美國已經有47個州的州總檢察長簽署了辦公室名單,他們正在調查Facebook是否存在“反競爭”行為。

這47個州,還主要是研究Facebook是否有違反他們本州的州法律。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早已經在代表美國政府調查Facebook是否可能違反了反托拉斯法。

 

看到這裡,你需要注意的是:

美國這一切暴風驟雨的發生,是因為:接近“反轉”的互聯網正在危及他們的政治體系——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被俄羅斯勢力入侵的廣告、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被利用了的用戶隱私……等等。

 

在這個宣導“言論自由”的國家,這也意味著:監管甚至都無處著手。美國政府感到相當的尷尬。而上述的一系列反競爭措施,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發生。

 

曾經有人問我:美國的科技業是否真的在走倒退之路?

我覺得不是。

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科技與社會關係惡化的結果。

 

四、科技創造的虛假資訊造成社會關係惡化

 

前段時間,英國集裝箱貨車發現39具屍體的新聞,一直備受關注。最後,英國警方確認,39位遇難者全部為越南公民。

但是,最初這條新聞發生的時候,遇難者被認為可能是中國公民。還沒等中國使館跟英國確認消息,各種討論就已經開始了,比如回憶20年前的中國偷渡慘案啊、英國如何對中國人收緊移民政策啊…..等等。

 

現在回頭看這些討論,當然很尷尬了。這件事也提醒我們,事實的基礎對於一個人做判斷有多重要。

而在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事實的呈現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虛假資訊的產生和流動都越來越快了。快到什麼程度呢?

那就是在互聯網世界裡,真實人類產生的信息量,已經快被機器產生的信息量趕超了。

 

五、虛假記憶將造成“撒旦恐慌”

 

其實,未來,要捏造一個人的記憶,可比想像中的要容易多了。

比如說,實驗證明,虛假的照片可以重塑我們對童年的記憶。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羅夫特斯做過一個實驗,她向參與者展示了一張合成的虛假照片——參與者小時候和兔子羅傑的合照。結果,167名參與者中,有16%認為自己小時候確實和兔子羅傑合過影,並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而在另一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合成了一張參與者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坐熱氣球的照片。結果,有一半參與者“回憶”起自己搭乘熱氣球的經歷。
顯然,無論是兔子羅傑還是熱氣球,都是參與者捏造出來的記憶。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大腦都可能錯誤地回憶起明明不存在的事情。羅夫特斯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虛假記憶。
虛假記憶的現象有多普遍呢?研究顯示,每10個人當中,就有4個人有關於童年的虛假記憶。

 

不僅照片能創造虛假記憶,一段有高度暗示性的談話也會有同樣的效果,甚至能讓人們相信,自己曾經實施過莫須有的暴力犯罪。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心理學家朱莉亞•肖(Julia Shaw)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實驗當中,參與者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被反復問及暴力犯罪的問題。之後,其中70%的人會產生自己年輕時犯過罪的虛假記憶,有些人甚至相信自己曾用武器攻擊過他人。在這些虛假記憶中,近四分之三的人甚至能夠生動地描述出員警的長相。

 

這只是一個實驗,但你也可以想像,類似的事如果發生在現實世界裡,結果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曾經發生過一系列被稱為“撒旦恐慌”的案件。當時,有不少人因為對兒童犯了駭人聽聞的罪行而入獄。

 

不過,在其中部分案件中,法院並沒有獲取孩子受過虐待的確鑿證據,判決依據的只是孩子們的證詞。直到好幾年後,一些孩子才公開承認:當時一口咬定自己受到虐待,是因為他們受過員警與專家的誘導性詢問。

 

那麼,為什麼人的記憶能被如此輕易地扭曲,甚至篡改呢?

BBC的文章指出,這是因為人的記憶不是像膠捲一樣複刻過去的場景。記憶更像一個視頻編輯器,能夠不斷剪切、粘貼很多片段,其中就包括一些新接觸到的資訊。

 

而且,虛假記憶可能還與人性有關——我們人天生喜歡講故事,尤其是涉及到關於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我們總希望能有一套連貫、合理的敘事。當我們看到不連貫的片段時,會不自覺地填補那些缺失的部分,讓故事的邏輯變得更嚴謹。正是這些原因,造成我們的記憶會被篡改,讓我們對事實的判斷產生偏差。

 

聽到這,你可能覺得很悲觀。今天前半段告訴你,這個世界的事實越來越難判斷;後半段告訴你,人還會高估自己判斷事實的能力。這樣的困境,有出路嗎?

 

六、跋

 

在《互聯網上超過40%的流量都是假的》這篇文章指出,在這40%的虛假流量當中,大多數都是機器人在閱讀資訊。
安裝了惡性軟體的電腦會去點擊網頁、移動滑鼠、登錄社交網路帳號…..等等,這些人類的流覽習慣,機器都可以很輕鬆地模擬出來。

 

而且,不僅流量是假的,人也是假的。社交網路上假帳號的數量,增長的速度十分驚人。就拿社交巨頭臉書來說吧:虛假帳號實際上已經跟臉書上由真實人類註冊的帳號數量持平了。

 

這還沒完。虛假帳號還創造出了大量的虛假內容。
比如說電商網站上的評論。過去我們知道,為了刷點評,有些商家會雇傭“水軍”來發評論。但現在,“水軍”變成了機器。比如在亞馬遜上,有30%的評論被認定為虛假評論,而這30%裡面,亞馬遜進一步認定絕大多數,也就是90%的評論,都是機器生成的。在亞馬遜的競爭對手,沃爾瑪的官網上,虛假評論的比例更高,已經超過了50%。

 

在過去,我們一直會認為,大部分的資訊還是真實的。但這篇文章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我們也許很快就會迎來一個拐點——虛假資訊的數量,可能會超過真實資訊。

 

YouTube平臺就曾經到達過這樣的拐點。在2013年,YouTube平臺上曾經一度有一半的流量,都是由偽裝成人的機器人創造的。當時,YouTube有一個自動識別假流量的系統,但員工擔心,假流量實在太大了,可能系統反而會把假流量、假用戶的行為認定為真實的——系統自己會陷入一個虛假資訊的惡性循環。

後來,雖然YouTube的假流量被控制住了,但在我們今天這個越來越依靠演算法運行的世界裡,這件事仍然細思極恐。

 

但科技的發展,正把我們推向一個臨界點。邁過這個臨界點,這個世界的資訊,可就不是以事實為基礎了。如果事實的基本盤瓦解了,那我們的世界模型也會隨之崩塌。

 

好在,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樣的趨勢,並開始採取措施了。比如在監管層面,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出臺法案,限制諸如假視頻、假音訊類的內容。在咱們國內,惡意刷流量、流量造假的公司也在警方的追蹤下,面臨關停和刑事訴訟。

 

但無論政府機構還是大公司怎麼做,我覺得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有一點總是很重要,就是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在自己開口說話之前先在內心三思。

 

因為無論你口中說出的話是真是假,在他人聽來,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事實。

 

 

 

 

參考資料來源/

《互聯網上超過40%的流量都是假的》  公眾號“矽發佈”(ID:guifabucom)

作者 / Lynn Ya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4条)

  • Adrianna206
    Adrianna206 2024 年 1 月 9 日 上午 7:59

    Great Information sharing .. I am very happy to read this article .. thanks for giving us go through info.Fantastic nice. I appreciate this post.

  • rama
    rama 2024 年 1 月 5 日 下午 4:25

    It is the intent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best practices, inclu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ory process.

  • tlover tonet
    tlover tonet 2023 年 12 月 21 日 上午 10:42

    Generally I do not learn post on blogs, but I would like to say that this write-up very pressured me to take a look at and do so! Your writing taste has been surprised me. Thanks, quite great article.

  • disposable cbd vape pen canada
    disposable cbd vape pen canada 2023 年 12 月 6 日 上午 8:07

    I think this web site has got some very excellent info for everyone :D. “This is an age in which one cannot find common sense without a search warrant.” by George Will.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