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壞時代的投資新思維10—高殖率股是股市金鐘罩?
2home.co 楊惟婷
市場上,威脅與機會往往是同時存在。
每當股市大跌後,乖離年缐很遠時,「老人與狗」的效應就會出現,因太大的負乖離,往往會給市場一點「反彈」喘息的機會。但此時要如何選股呢?
一、Fed一如預期地升息、縮表
美國物價正以40年來最快的速度上漲,促使聯準會釋出一系列快速升息的訊號,引發債市拋售潮、股市大跌。
美國聯準會 5/4 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利率會議中,一如預期決定升息2碼,這是2000年5月以來最大升息幅度。
並將從6 /1日開始「漸進式」地縮減近9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每月削減最多475億美元,包括300億美元的美國公債和175億美元抵押擔保證券 (MBS)。
3個月後,聯準會將會擴大縮表力度,每月削減最多600億美元美債和350億美元。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5/3日迅速升破 3%,為 2018年 11/日以來首見。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主要反映市場情緒,及對未來利率預期。
當5月CPI出爐,又再創40年新高,更讓Fed官員大為錯愕、捶胸頓足。
Fed官員立馬激進升息3碼、報復通膨,嚇得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又飆升至3.468%,逼近 3.5%大關。
從長期角度來看,3% 以上殖利率的10年期美債,實際上開始看起來是十分誘人的,很多市場投資人都想買進債券孳息、保本「股轉債」。
尤其,當大宗原物料上漲侵蝕企業獲利,通膨排擠民眾消費支出;上市櫃公司一旦成長減速,現在股價的估值就顯得高估了,最終將使得股市走入修正。
二、台股現金殖利率居全球第三
2021年的台股,在市場反映解封後全球景氣的復甦力道及轉單效應下大漲;加上台股具2.56% 的現金殖利率,亦深獲外資青睞,故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Bloomberg的資料,目前台股殖利率排行全球前三名,台股此高殖利率題材,正提供台股跌深反彈機會;加上台灣今年GDP下修有限,基本面相對來得穩當。
6月又是除權息行情起跑,激勵股市活躍的月份,以近期 1,432 家股東會召開家數計算,至少會有 1.89 兆元的現金股利活水發放,台股短線乖離太大,有利展開反彈。
只待美國公債殖利率及美元指數漲勢止穩,及台股投資人恐慌情緒恢復理智後,台股應有望迎來短線跌深反彈的機會。
三、以「高殖利率股」做為存股準則,是否明哲保身之道?
股神巴菲特是「價值投資」信奉者。他喜歡強調:「錢是用來投資長期持有優質公司」;另外已故傳奇投資者柏格也表示,最好的投資方式是購買股票並持有他們,如果賣股只為了避免損失,並在之後再度買入,「情緒將會完全打敗你」。
誠如股神巴菲特說,即使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他也不會賣股套現,反而趕快進場搶便宜的好股票;當然,股神的資金幾乎源源不絕,但一般人的資金是有限的,所以還是要制定降低風險的策略。
2022年股市進行大幅修正的主要理由,一則高基期(漲多),二則升息(估值重估)。所以投資人在2022年升息大環境之中,降低風險的選股策略,即是鎖定低本益比、高殖利率及充沛現金流量的價值股,做為逢低佈局對象,應是明哲保身之道。
四、「高殖利率股」未必是投資護身符?
■小心想賺股息,反被扒兩層皮
每年4月都是上市櫃公司董事會決定股利配發金額的關鍵時刻,市場上無論法人、分析師、乃至金管會都喊出台股擁有「高殖利率」優勢,讓許多投資人買股瞄準高殖利率股,但是高殖利率股是否一定是投資護身符?值得討論。
每年總有不少公司因前一年獲利豐厚,配發的股息殖利率能高達 5、6%、甚至更高,等於高出定存利率好幾倍。
尤其金管會本周公布的上市櫃公司2021年營收與獲利雙創新高,因此存股族都相當期待2022年的配息行情,且台灣企業現金股利配發率平均高達60%以上,等於公司每股賺 10元至少會配 6元現金股利給股東,但是,投資人仍要小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簡單來說,如果投資人只著眼於「高殖利率」就一窩蜂搶進該股票參與除權息,但若該股票除權息首日以貼權息下場作收,儘管投資人賺進股利,但是卻會因此賠掉價差,更慘的是股利還要繳「綜合所得稅」跟「二代健保補充費」,賠錢還要繳稅可說是被扒兩層皮,相當悲情。
投資人一定要僅記投資高殖利率股,首要要考慮個股未來基本面,展望未來。
一檔股票除息後能否填息,就是取決於公司未來營運能否持續成長,因此留意公司經營狀況,檢視營收、毛利率等財報訊息,還有過去除息、填息紀錄,都是判斷是否參與除息的關鍵。
此外,績效大起大落的產業或公司也應該避開,有很多景氣循環波動很大,或是來自營運活動現金流量與會計盈餘有明顯落差的公司,為迎合市場炒作題材需求,會採高現金股息發放率,實則可能危及公司財務的穩定度。
針對這類公司,投資人在投資之前可得睜大眼睛,免得成為大股東高檔出貨的長期套牢犧牲者。
另外還要觀察「配息率」(現金股利 / EPS) 是否穩定,配息率代表一間公司賺的錢中有多少拿來發放現金股利,越成熟的企業會有越高比例的獲利拿來配息,長期投資者可以透過這個指標,判斷公司營運是否足夠成熟穩定。
想投資高現金股息殖利率股票的投資人,一定要回歸公司「價值評價」本質,也就是未來創造可分配盈餘的動能穩定,創造自由現金流入的能力也穩定,否則小心賺了現金股息、卻賠了更多價差。
■「高殖利率股」最常包藏的4大陷阱糖衣
2022年全球股市在通膨、升息及俄烏戰爭的不確定性下進入高檔震盪,市場選股風向也從「高成長概念股」180度地大轉彎,轉向「高殖利率概念股」。
現階段抗通膨、保值成為市場趨勢,加速市場資金奔向「高殖利率股」。不過,投資人在追求穩賺股息之際,誤以為現金殖利率愈高就愈好,這時反而容易落入高股息的迷思。
提醒投資人如果有4種情況出現,可能不小心就落入高殖利率股的陷阱:
陷阱1:疫情受惠股股息暴衝,須注意長期配息穩定性。
資深分析師陳威良舉例,這兩年由於疫情影響,防疫族群的獲利呈現3級跳,若僅就殖利率的角度來看,是相對具有吸引力,但股價為何還是跌跌不休?
主要是因為歷年來的股息配發情況,以及獲利能力的穩定性不足。
例如,恆大、南帝等防疫股,當疫情高峰期過去後,營收、獲利已大幅下滑,未來很難再配發高的股息了。事實上,這情況可能也會發生在因為疫情而受惠的貨櫃3雄、面板股等產業,但若拉長時間來看,營運盛況能持續多久?有待考驗。
陷阱2:業外一次性認列收益,不適合存股概念。
如果投資心態是從存股角度出發,更要長期檢視一家公司的歷年股息配發情況,而非只單看這1年的殖利率,以免會嚴重扭曲殖利率的意義。不是看到某一年殖利率超過10%就要跳進去買,就以為是定存的保障。
例如,電池模組大廠順達2021年有不動產處分利益挹注,每股盈餘衝上22元以上,順達大方配發15元的現金股息,以100元左右的股價計算,殖利率高達15%,但除息之後股價一路走弱,關鍵還是在於這筆獲利並非來自本業,雖然2021年度殖利率高,但認列完之後,就要考驗本業的經營能力了。
陷阱3:別把現金減資看作現金股息。
前股王國巨曾透遇幾次現金減資成功推升股價後,讓市場把現金減資都當成利多解讀。但現金減資並非股息發放,只是公司把資本退還給股東,卻被視為高殖利率概念,似乎是誤會一場。
再從經營角度思考,如果公司手上真的有大筆資金,為何不直接發放現金股息,而是透過現金減資的方式,這是否也意味著未來前景不明,利用減資避稅、並維持好看的每股淨利?站在投資角度來看,未必是利多。
例如,過去常常辦理現金減資的年興,曾被外界視作高殖利率概念股,但若投資人真的把現金減資當作股息看待,這些年下來以還原權值來檢視,反而可看出股價是一路破底。
陷阱4:操作邏輯須認清「賺價差」、「高股息存股」,以免賺股息、賠價差。
投資人一定要分清楚「賺價差」、「高股息定存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操作邏輯。
追求高股息的定存股,強調的可能是每年穩定5%現金股息報酬率,每年固定完成填權息,而股價漲跌是其次考量,而絕大部分的定存股,股價平日是不會有太大波動。
所以,多數投資人強調的「賺價差」心態是,看到7%、8%高殖利率股就跳進去搶,認為股價會上漲一波再賣出,這出發點是以賺價差為主,是曲解了高殖利率的本質。
尤其,這種情況往往導致「賺了股息、賠了價差」,因為決定殖利率高低的條件是股價。因為,過度強調高殖利率題材,股價容易在除息前被短線客拉高,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1,殖利率因為股價上漲而下降,出現賺價差的報酬率大於賺股息;
第2,當股價拉高時參與除權息後,恐怕無法完成填息,這時就會出現所謂的「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所以投資人在尋找高殖利率題材時,要小心不要落入以上4大陷阱的迷思。
想要穩穩賺股息,股價又可以穩定推升,別忘了一切都與公司未來的營運好壞息息相關。
五、「存股族」V.S「套牢族」
低利率時代讓很多「定存族」不再把錢呆呆存在銀行,並開始學習成為「存股族」,以尋求優於定存利率的投資報酬。
然而,有不少人對存股的誤解是以為只要選到好股,靠著長期持有的耐心來灌溉,就能等到存股幼苗長大、茁壯、直到開花結果。
可是,利潤與風險往往是同時存在。
存股仍是有風險,絕對不像定存可以高枕無憂領利息,即使是好公司也可能產生股價劇烈的變化;這些變化有時候與產業競爭有關,也可能是股價超漲高估,也或許是成為法人或大股東有現金需求。
無論如何,當原本存股的標的,一旦股價出現危險反轉訊號,則務必快刀斬亂麻,不能貪戀,畢竟,股票反轉若沒有即時停利停損,就真的很容易成了「套牢一族」了!
想成為聰明的存股族,一定要特別留意以下三種反轉警訊,才不致於變成「套牢一族」:
反轉警訊一、產業趨勢改變時,避之
例如寶雅 (5904-TW) 是平價精品的連鎖零售業者,販賣各種小資族喜歡的彩妝、保養、飾品、零食等產品,每股盈餘從2009年2.69 元一路成長,到了 2020年已經創下21.6元歷史新高;期間現金股利也從 0.5元、4元、8元持續倍增至 18.7元,這對於早期進場存股族來說,絕對是投資大豐收。
不過近年同業競爭的壓力大增,加上電商網購興起,造成市場重新洗牌;另外國內疫情蔓延、水電、人事、租金等成本上揚,都讓公司營運面臨新考驗,股價從高峰 660元起算已悄悄回檔至6/28日的315元。
反轉警訊二、季線與年線死亡交叉時,避之
具高殖利率的定存股通常股價波動起伏不大,更甚者還能穩健緩步上漲,但如果技術面異常地轉弱,往往在透露出基本面極可能將出現惡化的徵兆。
因此,個股的中長期移動平均線是否保持穩定上揚、發揮支撐,是存股的投資朋友需不定期檢視的訊號。
移動平均線當中,季線又被稱為生命線,代表中期多空趨勢分水嶺,而年線則是股價的最後馬其頓防線,一旦失守則往往後續會開啟另一波更大的修正。
所以,即使是長期持有的配息股,若見到季線向下穿越年線而且兩條均線都往下,就是標準的「死亡交叉」,則建議先減碼或停利出清,如此可避開波段下跌風險,可待日後股價落底再擇機買回。否則,假如一個波段回檔 20~30%以上,可能已侵蝕掉 4、5 年的配息報酬率。
以全家超商 (5903-TW) 為例,自 2021年9月出現季線與年線死亡交叉訊號,當時股價約 260元,股價回檔至6/28日的187元 ,股價修正幅度達28%,應該足以讓存股族憂心不已。
這種修正風險固然驚人,不過換個角度思考,假使能先出脫持股避開空頭走勢,在底部浮現後再重新買回,反而可加大獲利空間,而且均線操作法不需要存股族耗費心神與時間盯盤。
反轉警訊三、法人連續賣超時,避之
穩定配息的績優股不僅是定存族、退休族的最愛,當然也是掌管長期資金的法人機構投資必備。台股的高殖利率魅力向來傲視全球,舉凡各國大型退休基金、主權基金、共同基金等都會鎖定台灣配息能力佳的上市公司。
可是如果連原本奉行「Buy and hold」(買進後持有)策略的法人都開始陸續出脫持股,當然得留意這是不是基本面即將亮起警示紅燈的前兆。
不過法人持股部位龐大,短線進進出出、調節後再買可說是屢見不鮮,該如何研判法人不是短暫調節、而是真的腳底抹油落跑了呢?筆者提供一個「333 法則」:單周持股比例減少 3% 以上、連續 3 周持股庫存下降、三大法人單周齊賣,這三個法則只要符合任一,建議都先降低持股比重。
就像今年因為美國、台灣先後啟動升息,讓市場資金湧入金融股,股價也因此水漲船高。不過隨著股價淨值比來到歷史高檔區,外資轉為賣超、開始陸續逢高獲利減碼,不論是富邦金 (2881-TW)、國泰金 (2882-TW)等,全部都出現法人賣超的「333」警示訊號,果然股價隨之加速補跌,若長期投資閉著眼不管,恐怕轉眼間的價差損失,就相當於賠上多年股息了。
六、市場處在空頭時,本益比、股淨比極可能會市場失靈!
由於停滯性通膨來襲,外資急於變現而殺出持股,導致台股大盤指數由年初18,619歷史高點回檔修正19%,目前距離步入熊市可說是已經站在懸崖邊上。
萬一空頭趨勢確立,那麼必定還有許多個股的股價會繼續破底下修,急亂伸手接刀子只怕會遍體鱗傷。
投資大師葛拉漢曾說:「股市的短期作用好似投票機,然而長期來看卻宛如體重機」,也就是說,個股股價因為短期內投資人心理的改變—貪婪、恐懼、從眾,而可能出現超漲、超跌,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反映基本面的價值投資。
而要判斷一檔個股的投資價值,市場最常觀察的指標是「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但請注意,這兩種評價指標在空頭市場極可能失靈,甚至會因誤判而招致嚴重損失!
在評估本益比與股價淨值比時,通常會以掉入 X 倍以下或者回到歷史平均值低檔,視為股價浮現便宜買點的訊號。
殊不知,當景氣下滑時,公司的獲利將持續下修,而「本益比」計算是用股價除以每股盈餘,當未來的盈餘開始大幅縮水,預估本益比就會由低變高,所以低本益比可能只是被過去獲利數字包裝的美麗假象,當衰退風險來襲,獲利恐將不如預期樂觀,甚至盈轉虧。例如當前航運、面板等產業的高利潤水位在縮水中,一旦景氣反轉,將衝擊股價。
至於「股價淨值比」,也是價值投資者慣用的指標,尤其當股價一旦低於每股淨值時,似乎常與「價值股」劃上等號。
而這當中最大的陷阱在於,公司的淨值如何計算?簡單來說就是資產減去負債,而資產細目當中包括了存貨和應收帳款,假使碰到不景氣,存貨滯銷必須提列跌價損失,應收款項也會變成呆帳,所以存貨和應收帳款占資產的比重愈高,就愈可能資產被高估,導致股價淨值比被低估。
例如當前筆電、手機、半導體等產業的庫存水位攀高,假如景氣反轉,庫存去化風暴將衝擊股價。
面對景氣不明確,其實這時候如果要挑選價值股,投資原則即:「現金為王」!現金充裕的公司不僅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還能在市場低迷時趁機擴充投資或發動併購,可觀察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就是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減去投資活動現金流量,代表公司在正常營運狀況下,收入扣掉必要的資本支出後,可以自由運用的現金。財務結構佳的公司,自由現金流量會保持正數甚至遞增。
例如由第1季財報來看,中美晶 (5483-TW) 帳上現金逾700億元,其中自由現金流量高達299億元,是股本58.62億元的5倍以上;此外,關於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為300.36%、速動比率為256.33%,都遠高於安全標準。考量股東利益,公司自 2020年起改採為一年發放股利2次,最近 3年股息殖利率介於 4.5%至 4.9%。
另外,說到中美晶的轉投資,最主要就是持股環球晶 (6488-TW)51.17%,等同擁有半個環球晶,除了財報可依權益法認列盈餘入帳,目前環球晶市值約2151 億元,中美晶光是持有這部分的價值就高達 1100億元,已經遠超過目前中美晶本身 861億元的市值,再加上中美晶還分別持有功率半導體廠朋程 (8255-TW)22.75%、砷化鎵晶圓代工廠宏捷科 (8086-TW)24.24% 的股權,真實價值被大幅低估,而集團在電動車功率半導體及第三代半導體的布局,未來都會是重要成長潛力,中長線投資買點浮現。
七、航運股的除息行情,是否可做為2022年除息行情指標?
美國高通膨、升息、縮表所帶來的經濟衝擊,至今仍是困擾台股的主要因素。
不過,近期原物料都己經開始回檔,油價跌了10%、銅鎳更跌至俄烏戰前價位,原物料的下跌,可讓高通膨稍喘口氣,而只要油價不再飆漲,那美國升息就不用那麼激進。
當然,若要判斷2022年除息行情,航運股一定可做為2022年除息行情指標。
以貨櫃三雄來看,若從殖利率、本益比、獲利能力來檢視,您都會覺得完美無瑕、無懈可擊。
但是,若從產業面【未來】來看,航運業【未來】可能面臨運價下跌、馬士基唱衰、拜登為打通膨所簽署的【海運改革法】等衝擊,使得航運業後勢出現多空不同看法。
例如,馬士基這些國際龍頭本益比也差不多 2~3 倍,長榮(2603 -TW) 2021年賺 45元、2022年估 55元,但2023年己下調至 40元,花旗更妙,報告出來建議買進陽明、賣出長榮,兩個獲利差不多,長榮目標價給70、陽明目標價給116,價差空間高達60%,只能說航運引起的驚濤駭浪,連法人都暈頭轉向。
當然,航運股股價已大幅下跌,也讓航運股殖利率拉高不少,這時候,許多投資人或許想要問,航運股是否能「存股」留著領股利?或是會成為「套牢一族」?
2022年航運股因為有「高殖利率」支持,所以跌出投資價值的時候自然會有低接買盤,而逢高賺到股價價差時,也會有人不想賺配息,而且景氣循環股的特徵就是獲利會隨著景氣波動,所以不會再複製2021年爆漲行情,所以也不能單純以本益比低,當成買進參考。
若以中長線來看,「塞港J的問題逐漸在降低,航運股的長線利頭也在縮小,未來整體產業是會逐年衰退,除非人世間又出現重大天災人禍?
亦即,在目前的產業前景下,航運股屬於【短線】操作股,可以考慮搶除息後的反彈,但要說【長線】存股的話,其實是不建議的。
在貨櫃三雄的最後一位萬海 (2615-TW) 則大概是7 /20日除息前後,目前還沒有公布確切時間,貨櫃三雄短期是具備題材的,然而股票重要的是產業面【未來】,整體航運產業接下來就是會走下坡,所以要操作上,建議投資朋友必須謹記不能跟它們談戀愛。
八、跋尾—小狗與主人 v.s 短期與長期
一支股票長期有其預估的理性「投資價值」,但短期內投資人容易受市場買賣貪婪、恐懼情緒影響,而產生「從眾」的價格波動。
科斯托蘭尼曾做個比喻,經濟是主人,股市則是小狗。股市總會因為波動大、漲多等各種因素,而出現短期回檔(狗跑太遠、總會回來主人身邊)。
但是中長期來看,只要長線經濟復甦延續,適時的回檔,反而會讓投資價值浮現,也讓長期的趨勢走得更為健康。
熟悉狗的朋友就知道,狗是會來回奔跑的,但是最終狗還是會跑回主人身旁。
此好比,長遠看來股市會跟著經濟方向走,但是過程中,股市卻可能呈現跟經濟實況完全相反的方向。如同近期升息、縮QE,迫使實體經濟陷入衰退之時,股市投資人也為之恐懼追殺。
基本上,短期股票價格的起伏是取決於「人心」和「資金」,而「資金」又被「人心」所操控的,所以「人心」是決定短期股票價格最重要的因素。如想在股市中獲勝,你必須強化心理素質,才可能不憂、不懼長期持有股票,心理素質不夠穩定的投資人,會隨著外界各種訊息,左右投資信心而追高殺低。所以,能長期在股市中「存股」獲利,除了選股能力,還應該強化自身心理素質,才能成為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