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反壟斷」背後的深層思考
2home.co 楊惟婷
楔子 — 騰籠換鳥、彎道超車的戰略佈局
大陸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由開放個體戶到民企,善用人口紅利,逐步成長成了世界工廠重鎮。
在40年的出口創匯下,由於「城鎮化」崛起的中產階段剛需抬頭,及國內缺乏投資管道,乃透過開放商品房買賣,胃納出口創匯;並藏富於民,如此也可避免游資流竄,釀成嚴重通膨。
但房地產業的過度開發,不但扭曲了國家資源配置,且長期的過度開發又導致銀行呆帳風險不斷升高。加上,房價居高不下已引發民怨,因此,中央乃藉由打房,防止房地產業泡沬化,並驅趕資源進行商業現代化,讓商業地產也欣欣向榮。
在20年的商業現代化進程中,傳統通路已現代化,並由實入虛、虛實整合。但商業生態圈逐步形成騰訊、阿里巴巴兩大生態圈閉環;不僅富可敵國,尤其這兩大通路命脈背後,又有美國華爾街、日本軟影集團、南非傳媒集團Naspers等外資影子,此時如不反壟斷,未來恐大到不能倒。
2018年以來,川普給大陸的當頭棒喝,其實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這讓大陸當局可以重新審視國家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尤其為了彎道超車歐美,只重應用端而忽略基礎研究的遺策。所以中央乃藉由反壟斷斬斷騰訊、阿里巴巴兩大集團吞食國家資源,並導正幾年在大陸創業圈的暴力燒錢習慣。如此,不僅可驅趕資源進行工業現代化,為「中國制造2025」挹注活水;並防止半導體業、電動車業淪為暴力燒錢產業。因此中央規範騰訊、阿里巴巴兩大生態圈的野蠻擴張,並催生上海「科創板」成產業升級的活水池,由此省視,此反壟斷政策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縝密的產業升級戰略佈局。
回想1989年4月「六四事件」後,外資撤出大陸,但台商此時西進反而搭上大陸崛起的班機。如今中美對抗,大陸以「雙循環經濟」以逸待勞,而美國傾列強之力合力圍堵,您認為誰的勝率較高?且面對一個即將崛起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您又是否躬逢其盛?
一、從「大陸房地產泡沫化」的弔詭談起
1978年以來,大陸實行改革開放,試點引入外資成功的製造經驗,結合人口紅利,使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已經成長近十倍以上。
尤其,2008年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全面爆發,大陸迅速推出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政策。在中央刺激政策指導下,地方政府也有大批公共工程或政府的辦公大樓項目和基建配合推出,造成各地許多超建與地方政府的赤字。
近年來,「大陸房地產泡沫化」的傳言甚囂,卻一直穩如泰山。這弔詭的解謎,須由「土地國有」談起……..。
- 大陸商品房胃納出口創匯,藏富於民,才未釀成嚴重通膨
大陸於1949年至1980年期間,將土地收歸「國有」,直到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大陸土地、房產才逐步改制為:
( 1) 農村集體所有土地
大陸將農村地區的土地登記為各村集體所有,這種土地除非先由國家依法徵用為國有土地,始得依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否則是不能承包、租賃或直接購買集體土地的。
( 2) 城鎮國有土地
大陸將城鎮所有土地一律登記為國家所有,根據「土地管理法」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所謂「國有土地使用權」,尚有「出讓性質」 與「劃撥性質」之分,行政劃撥性質之國有土地, 在使用年限內,僅能由當時申請人自己佔有、使用,不得轉讓、出租、抵押,而縣市政府還可根據城市發展需要,隨時將劃撥土地使用權收回;出讓 性質之國有土地,在使用年限內,則可自由轉讓、 出租或抵押,而這也正是台商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主要法律依據。
( 3) 房產方面
大陸居住房屋的制度因其區域性及使用性質不同分為二種,分別為《城鎮居住房屋制度》和《農村的居住房屋制度》。
長久以來,農村的居住房屋由農夫自己興建、自己居住、產權私有,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過。反觀與現代經濟發展較緊密連結之《城鎮居住房屋制度》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徹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例如城鎮居住房屋制度的改革、城鎮土地使用權的使用方式、移轉與設定等之變化及房地產興建方式的改變。
( 4)「一般商品房」的推出
「一般商品房」屬新型態居住房屋制度,基於「經濟適用房」不能有效的解決城鎮居民的住屋需求,逐漸改革發展出新型態居住房屋制度,即逐漸實現將居住房屋當作商品來進行買賣之「商品化」;建構居住房屋可以於公開市場自由進行買賣之市場機制即「市場化」等一般商品房。
而一般商品房其一般均由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依法設立,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以營利為目的,從事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的企業)出資興建、公開對外銷售,一般民眾購買後可以在市場上自由移轉、設定。
就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擁有自己的住房還是違法的。1998年,國務院的一項決定取消了單位福利分房政策,住房自有開始上升。而大陸商品房推出,不僅胃納出口創匯,也藏富於民,讓國內未釀成嚴重通膨。但如今房地產業過度的開發,扭曲國家資源配置,但房價仍居高不下,過度的開發又導致銀行有呆帳風險。
2011年7月經濟學家郎咸平即表示,大陸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是經濟發燒的泡沫現象。由於製造業面臨人民幣升值,稅負過重等因素,投資經營環境惡化,產能嚴重過剩等困境,企業家轉而將大量資金投入樓市牟利,從而加劇房地產泡沫化。
- 大陸的史詩級房市泡沫難題:大陸城鎮居民現有財富中近78%拴在住宅地產上
每當各國政府開始印鈔,活水載舟、資產價格就會上漲。若在美國,股市會走牛。但在大陸,只有房價會持續飆升。所以在信貸推動下,大陸住宅銷售經歷了10多年的快速增長,即使是新冠疫情,也沒能阻止大陸的資產泡沫不斷擴大。因為人們把房地產視為比股市或海外資產更安全的資產。
雖然大陸房地產市場快速復甦在某種程度上對北京方面來說是好消息,因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繁榮實現了大陸政府的目標。它促進了經濟增長,為成百上千萬的大陸中產家庭創造了財富。地方政府也從向開發商賣地中獲得了額外收入;而地方政府又可將所得稅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上繳中央政府。
然而,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家庭槓桿率達到了57.7%的歷史最高水平。該比率出現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大季度增幅。該比率衡量的是家庭抵押貸款、消費和其他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
另外,據來自大陸家庭金融調查的最新數據,2017年大陸城鎮住房空置率為21%左右,相當於有6,500萬套城鎮住房處於空置狀態,相對於國際標準來說,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擁有兩套房的家庭的住房空置率達到39.4%,三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空置率為48.2%。
據大陸央行4月份公布的一項調查,截至2020年底,大陸約96%的城鎮家庭至少擁有一套住房,遠遠高於美國65%的住房自有率。再依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數據顯示,在截至2019年的十年間增加的11.6兆美元(約合新台幣341.65兆元)家庭貸款中,大陸佔了57%左右,美國約佔19%。
雖然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大城市,租金收益率(房屋的年租金收入與房屋價值之比)不到2%,低於購買中國國債所能賺取的收益。
根據大陸廣發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大陸城鎮居民現有財富中近78%拴在住宅地產上,而在美國,房產在家庭財富中的佔比為35%,更多的人是投資於股票和退休基金。
- 大陸已進入M2/GDP超過200%的時代
在信貸推動下,大陸房市經歷10年快速增長,民眾大舉借債購房,大陸官方因疫情再度大規模放水,民眾為避險又進一步買房,使2020年第一季家庭槓桿率達到57.7%的歷史最高水準。
基本上,大陸城鎮居民已經把一切都押在了自己的房子上,資源配置不當會拖累生產事業的資本投資。但因國內缺乏投資管道,使房價不斷上漲,投資者仍趨之若鶩。
2019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兆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成長6.1%,距離100兆大關只有一步之遙。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20年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2.55兆元,年增10.7%。以此推算,大陸M2/GDP達到215%。
亦即大陸已進入M2/GDP超過200%的時代,資產泡沫不僅體現在房地產上,同樣會體現在其他資產領域。
因此,抑制資產泡沫有兩個方向,一是抑制需求,如房子限購、收緊貨幣等,二是擴大供給。對房地產領域,大規模擴大供給的後患較大,因為大陸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97%,超過美國居民20個百分點,在投資、投機性需求下,住房空置率也已經很高。
如今,大陸經濟體量已經很大了,需要穩中求進。例如,房產稅目前不會推出,因為大陸經濟增長中,房地產的貢獻度在20%至30%之間。但不推出房產稅就不等於沒有辦法來管控房價了,因為只有消減泡沫才能確保金融和經濟安全,所以,今後房地產的投資回報率估計會下降。
- 大陸房市綁架了大陸經濟,也扭曲國家資源配置
依投行高盛統計,2019年大陸住宅和開發商庫存總額高達52兆美元,是美國住宅市場規模的兩倍,甚至超過整個美國債市。
目前,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已超過2008年美國房市的泡沫。在美國房地產熱的頂峰時期,每年約有9,000億美元投資於住宅房地產。在截至今年6月份的12個月裡,有約1.4兆美元投資於大陸房市。根據高盛數據,2019年大陸住宅和開發商庫存總額達到52兆美元,是美國住宅市場規模的兩倍,甚至超過了整個美國債券市場。
大陸房地產市場的核心問題是,購房者認為政府對房地產依賴度很大,似乎不願意讓房市下跌。因為如果房價真的大幅下跌,將摧毀大多數公民的主要財富來源,並可能引發大陸社會動蕩。這促使游資持續購房的底氣,因為他們相信,不管整體經濟狀況如何,大城市的房地產仍將是大陸最安全的投資管道。
目前,大陸房地產投機需求仍在上升,而房地產綁架了大陸經濟,也扭曲國家資源配置。這種繁榮搶走了其他行業的投資資金,這些行業要與購房者爭奪銀行貸款;且這種情況還讓許多家庭背上了債務。
此也提醒大陸中央多次採取調控措施,以防房價失控。尤其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曾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已成為政府住房政策的指導綱領。
二、從野蠻成長到商業現代化
- 大陸市值最高兩大上市公司—騰訊、阿里巴巴已大到不能倒
大陸平台經濟自發軔以來,憑藉科技創新,佔有大量公共資訊和數據,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大陸經濟的發展,迅速積累著財富,另一方面也在導致大陸網路壟斷資本的形成。目前,大陸行動網路前30的應用程式(APP),有將近七成都被騰訊與阿里巴巴兩家網路公司瓜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陸網路平台經濟的壟斷格局已經形成。
並且,騰訊與阿里巴巴兩家企業憑藉大陸龐大的近10億人口的行動網路規模,正以平均每年近20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成長,並透過投資入股和收購等方式,向大陸快遞物流行業、網路娛樂遊戲業、商場超市、行動支付及雲端服務等經濟領域擴張。
除了網路領域,阿里巴巴和騰訊還將業務從線上拓展到線下,從網路平台服務拓展到市場創新投資。目前大陸排名前十位的大型超市就有7家被騰訊和阿里巴巴入股,甚至是控股。全球500餘家獨角獸公司中,騰訊體系投資的就達到50餘家,而阿里巴巴體系投資的也達40餘家。美團、滴滴打車等都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知名投資案。它們分別又幾乎壟斷了大陸的餐飲外賣和線上叫車產業。
可以說目前大陸每個人從線上到線下都已經離不開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網路平台企業。
同時,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財富也在迅速膨脹。目前,粗略估計阿里巴巴自身的市值已達5.6兆人民幣元,再加上其參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投資的獨角獸企業估值合計高達人民幣10.8兆。如果螞蟻集團不被暫緩上市,其市值也將達人民幣2.1兆。而騰訊自身市值約4.6兆人民幣元,再加上其參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投資的獨角獸企業估值合計則高達人民幣11.8兆元,真正的富可敵國。
然而,大企業病帶來的官僚化、服務品質降低,以及壟斷導致的對競爭的阻礙和野心的擴張、尾大不掉,徒留隱憂。
例如其利用市場的支配地位和資本優勢,低成本傾銷和高額補貼來打壓競爭對手,形成獨佔後再肆意漲價;利用大數據進行價格歧視、所謂「大數據殺熟」;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消費者數據,進行隱私、家庭關係、財產分析,一方面向相關廠商、金融機構販賣數據,另一方面對消費者進行廣告轟炸、誘導消費。
同時,利用在大陸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市場支配地位,一方面向商家收取高額的平台費用,另一方面聯合其他平台對消費者統一抬高價格;制定有利於平台的「霸王條款」,一方面逼迫商家在各平台之間「二選一」,另一方面對於消費者和用戶的投訴置之不理,隨意封鎖帳號、拉入黑名單。
隨著大陸網路平台企業的資金積累,又逐步形成了利用客戶閒置資金進行理財的金融業務和信貸產品。各種消費貸款、利率高達15%的小微企業貸款,高槓桿、低資本的無限循環信貸已成為網路平台快速斂財模式。
這種金融科技的創新,為中國經濟埋下了巨大的金融安全隱憂。透支消費、金融投機、非法洗錢、地下錢莊等等都在金融科技的掩蓋下大行其道。公眾的利益、市場活力和國家的安全正在受到平台壟斷和網路資本越來越多的侵害。
2020年11月10日,大陸國務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將針對網路平台企業採取「平台二選一」、「大數據殺熟」(以大數據坑殺熟客)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嚴格監管,未來網路壟斷資本一旦涉及透過數據壟斷、威脅創新和公共安全等情事,將可能面臨被拆分的結局。亦即,未來大陸網路經濟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結束了。
大陸此刻頒佈指南,正是逐步探索規範的過程。不僅趨利避害,讓網路技術、網路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也保護公眾的資訊和數據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此為大陸網路發展的必然。
此外,隨著數據本身已經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其背後蘊含的巨大財富已經被公眾認知。如何將這些本屬於公眾的數據財富讓公眾享有,也成為大陸社會財富分配的新課題。
例如人們熟知的「京東、天貓大戰」逼迫商家「平台二選一」,以及「大數據殺熟」對於依賴度較高的用戶提高商品價格、服務費用的行為將被處罰。低於成本進行大規模補貼銷售,搶佔市場,然後再大規模提價的行為將被審查。多個平台暗中聯合統一價格擾亂市場,抑或封殺中小微型企業、競爭對手的行為將被禁止。
此外,目前的指南還只是一個原則上的規定、未來應有細則出台,以給網路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方向性的預期。大陸官方也希望引領社會財富分配的方向,以防社會貧富不均的惡化。就如同300年前瓦特發明了活塞蒸汽機,帶領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但不能因此就要永遠佔有整個工業化的收益一樣。大陸網路平台經濟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結束,因為維護競爭才能保有創新原力。
- 日本軟銀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壓對寶,獲利達3000倍重返日本首富!
日本軟銀集團社長孫正義原名安本正義,從小因韓裔身分備受歧視與霸凌,一度萌生輕生念頭,長大後卻決定勇敢面對,不再隱姓而改回韓國本姓「孫」。他原是日本首富,卻經歷網路泡沫後財產縮水90%,後來投資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在14年獲利達3000倍,成長到600億美元,再度成為日本首富。現在他藉軟銀及願景基金成為矽谷之王。
2016年11月,軟銀集團(SoftBank)創辦人孫正義(Masayoshi Son)邀集蘋果、高通、夏普等大咖,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和阿布達比等國家,投資1000億美元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投資基金-願景基金(Vision Fund),結合軟銀集團也高達1000億美元的市值,在美國、英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大手筆投資科技企業。
願景基金相繼投資 Uber(優步)、Didi Chuxing(滴滴出行)、WeWork(共享辦公室) 、ARM(安謀)、NVIDIA(輝達)、Ola、 Grab 等30家企業,而孫正義的目標是成為全球100家頂尖科技企業的大股東,建構一個全球最大的科技生態圈。
- 騰訊大股東南非傳媒集團Naspers暴賺7800倍
騰訊第一大股東、南非傳媒集團Naspers在2001年向瀕臨困境的騰訊拋出橄欖枝,向其投資3200萬美元,一度持有騰訊46%的股權,且此後的20年都是騰訊第一大股東。
Naspers旗下控股公司Prosus近期公告稱,透過子公司MIH TC Holdings出售至多1.9189億股騰訊股票,套現超過千億人民幣。這次Prosus拋售相當於騰訊已發行股本的2%,持股比例將從約30.9%降至28.9%。Prosus也承諾,基於對騰訊業務潛力的信任,至少未來3年不會出售任何騰訊股票。
Naspers投資騰訊20年來暴賺7800倍!截至日前Prosus持有騰訊30.9%股權,持有市值高達1兆8381億港元,再加上2018年套現769億港元,加起來折算成美元差不多是2500億美元,回報高達7800倍!相當淨賺1.6兆人民幣!這絕對是人類投資史上最偉大的一筆投資,打敗了所有的專業股權投資機構。
- 阿里巴巴遭重罰人民幣182.28億元,恐怕只是反壟斷組合拳的一個起手式
近期大陸市場監管總局宣布,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國境內網路零售平台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處以其2019年大陸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人民幣,約等於792億台幣。
不過,大陸當局對於阿里巴巴的開罰動作,恐怕只是這個反壟斷組合拳的一個起手式。
因為,阿里巴巴目前擁有大陸媒體包括《第一財經》、《36氪》和《商業評論》等之持股,且先前還斥資高達20億美金買下香港的《南華早報》。在社群影音平台方面,阿里巴巴據傳也持有新浪微博三成的持股、並全資掌控影音串流平台優酷,也入股娛樂製作公司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和文化中國等。
另據阿里巴巴最新公佈的2020財年年報,截至2019年底,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仍是日本軟銀(Softbank),持股佔比為24.9%。至於公司決策核心的創辦人馬雲和副主席蔡崇信則分別持有4.8%和1.6%的股權。尤其,政府在調查螞蟻集團不透明的股權結構時發現,螞蟻集團背後秘密的投資者可能包括許多馬雲的密友,如江志成、李伯潭等「太子黨」成員(或稱紅色資本家)。所以,阿里巴巴所持有的媒體資產規模之大不僅令人感到震驚,且官方相當忌憚阿里巴巴龐大的傳媒影響力,會對國家的管控和宣傳工作帶來挑戰。
- 大陸反壟斷再出重手,騰訊也慘吞人民幣100億元罰單
阿里巴巴集團是大陸市值最高的民營企業之一,業務已經從購物擴展到物流、生鮮、娛樂、社群媒體、旅遊預訂和許多其他領域。而阿里巴巴的姊妹公司—螞蟻金服,主要是提供金融服務。
此外,騰訊通過微信,建立一個集新聞、娛樂、遊戲、金融、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社群媒體平台的巨頭。業務範圍廣泛,涉及線上遊戲、串流媒體、社群媒體、廣告和雲服務等。
所以阿里巴巴、騰訊兩大集團的規模已可使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也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
- 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這一波反壟斷的打擊力道將有多強?
北京當局對電商平臺的「反壟斷」目前仍未停歇。大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4月26日宣布,立案調查另一家大型電商美團涉嫌「二選一」的壟斷行為。美團是中國最大的餐飲外送平臺之一,目前業務已拓展至共享自行車、休閑娛樂等領域。而美團背後的最大股東,則是大陸科技巨頭騰訊。
誠如大陸官媒表示,此次懲處是對企業發展的一次規範扶正,更是對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一次有利的維護,是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措施,並非否定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規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扯袖子也是一種愛護」。
再依《華爾街日報》表示,最符合北京政權之利益的做法是「馴化」這些科技巨頭,而非一棒打死或分拆他們。尤其,借全球反壟斷浪潮之勢,「馴化」境內的科技巨頭,使其未來不再野蠻成長、搶食國企的市佔率。未來,北京還可能讓各大型科技公司與國企並肩成為「國家隊」的成員,攜手為國家政權的利益服務、並扮演支撐國內經濟的引擎之一(例如人工智能),以支撐產業和實體經濟發展。
三、大陸工業現代化的騰籠換鳥、彎道超車
1、5G基礎建設與電動車,是智能城市的靈魂、也是產業升級最重要載體
電動車是一台會自駕的電腦,是智能城市的靈魂;尤其汽車行業萬億級的市場規模正是產業升級最重要載體。
大陸造車產業已經像是一股全民運動般,百家爭鳴。包括從手機品牌廠、IC 設計廠,甚至連地產開發商都投入分一杯羮。
目前電動車在汽車產業市占率仍低,因此各路英雄群起,除了看上產業發展空間大之外,還有政府各項補貼,此外未來從碳權排放所收取的獲利也是一大重點。
2、電動車引爆下一輪產業革命
自從2007年賈伯斯發表第一代iPhone,沒幾年,Nokia、Motor、Motor傳統手機隕落了。因為觸控技術創新是顛覆的、不留情面的,它的便利性也改變了工作和社交方式!而下一場顛覆性的產業革命一定是電動車,是否傳統汽車業也將隕落了?
自駕的電動車如同一部會跑的電腦車,將釋放人類的雙手、時間,並透過物聯網,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昇國家競爭力,它的便利性也改變了工作和生活方式!
電動車產業革命已由美國特斯拉(Tesla)帶領下,闖出一片天。
大陸也卯足勁補貼電動車產業,從2007年起,大陸用來補貼電動車的金額高達6760億人民幣,現在從比亞迪,到蔚來、理想、小鵬都全力衝刺電動車,小米、百度、華為、阿里,以及吉利等也都殺進來了。
當然汽車製造大國德國(福斯)、日本(豐田)也一定不會缺陣,一場新國力競賽,值得拭目以待。
例如近日福斯汽車由執行長Herbert Diess宣示:「我們將挑戰Tesla!宣布5年戰略目標,投資730億歐元,其中350億歐元專注發展純電動車,未來10年,福斯將生產2600萬輛的純電動車,包含70款純電動車型。福斯也預估未來4年歐洲會有7成是純電動車,20年後不再生產燃油車,這是一個產業新時代降臨!」到目前為止,ID3及ID4表現都不錯,值得拭目以待。
尤其傳統汽車電子設備占10%,未來電動車電子設備比重會拉升至70%,電動車產值上看6兆美元(約台幣170兆元),這是一個大機會!
3、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王國,可望維持數十年產業榮景
美國做為全球汽車工業最重要市場與生產重鎮的地位正在迅速改變,因為大陸電動車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快速發展,其規模早已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
大陸電動車的政策始於2007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拔曾在德國奧迪汽車任職的工程師萬鋼為科技部部長,萬鋼還擔任過上海同濟大學校長和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可以說是大陸電動車工業的主要推手。
雖然萬鋼主張發展電動汽車的主要原因是大陸石油來源受制於外國,加上大陸自2000年開始汽車市場飛速成長,做為汽車消費大國也想藉此推動國內汽車產業前進,但畢竟在燃油車上與外國車廠技術差距過大,電動車技術相對容易,與國際車廠差距較小,加上碳排放限制與當時油價大漲因素,大陸才決定以跳躍方式直接搶入電動車產業。
大陸原先只是想在具有未來展望的全球電動車產業佔上一席之地,但全球電動車形勢發展讓大陸決定利用市場優勢搶佔先機,採用產業補貼與降消費稅來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啟動諸如「十城千輛工程」等政策,計畫在2015年達到年產50萬輛,2020年達到年產200萬輛。預估2025年大陸電動車銷量可以在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20%,在2030年要力爭產業規模達到1000萬輛,除主導國內市場外,還要有30%外銷。
大陸電動車產業優勢除了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撐外,其關鍵零組件的生產也是未來主導產業走向的重要力量。
例如車用大型電池組,目前大陸的產量佔全球半數以上,其中以寧德時代為最主要的車用電池生產商,擁有大陸近半數的市佔率,短短幾年內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大型車用鋰電池供應商,國際上知名的歐系與日系車廠都是他的客戶,技術上已走在全球前端。
另在電動機方面,因為大陸控制全球7成的稀土金屬產出,以及鋰、鈷等大量由大陸把持的非洲礦場出產的關鍵原料,保證有穩定的原料來源。
未來美、日、歐、中等4個集團的廝殺將決定電動車產業霸主誰屬,目前產業規模已由大陸領先,美、日、歐若要挑戰大陸的地位,必須在技術上超越,尤其是電池以及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電子控制與網路技術。
特斯拉在大陸的戰略投入提前進入豐收,受益於全球汽車用戶觀念快速轉變,與大陸官方政策上的推動,目前大陸特斯拉除供應當地市場外,還銷到歐洲地區。
此一現象讓仍在觀望的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放棄幻想,在日前正式宣佈要2035年停止生產燃油車,全數轉向電動車。與其他全球汽車業巨頭一樣,都被迫接受大陸主導的電動車產業趨勢。
大陸的汽車市場早已是全球最大,銷售量超過美日兩國總和,許多知名歐美汽車廠的最大客戶都是大陸,而且這些外商早已開始與大陸合作開發電動車。
下一階段大陸電動車的競爭就看大陸車廠與特斯拉競爭的結果,其關鍵點可能會落在電子控制技術與人工智慧的自動駕駛系統。
尤其在自動駕駛方面,大陸起步較早,與國際大廠技術落差不大,已投入的研發資金足夠與國際上一較長短。
尤其是目前大陸的5G通訊建設快速舖開,對於自動駕駛與車用網路系統有較他他國家超前的優勢。如果人工智慧的優勢能確立,加上已極具競爭力的車用電池,大陸的電動車產業可望有數十年的產業榮景。
4、大陸企業瘋造智慧車,官媒直言產業亂象多
電池技術演進與成本持續下滑,電動車整體成本優勢顯現,因此有機會與燃油車平起平坐,也讓電動車加速普及。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汽車業下,唯電動車一枝獨秀,令產業與研調機構也看好電動車後市,樂觀預估10年後,電動車時代將全面到來。
加上各國減碳政策下,電動車滲透率將逐年呈現高度成長,平均年複合成長率約 29%。預估至2030年,電動車滲透率將可望來到32%。依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估,到2035年,電動車銷量與燃油車將呈現黃金交叉。
由於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被大陸列入列為國家等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因此吸引不少產業跨業插旗投入「造車」行列。
但大陸官媒新華社近日直批亂象叢生,更點名「某些企業」還沒賣一輛車,市值就來到幾千億人民幣的水準,還有不實宣傳等亂象,已經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隱憂。
例如港股上市的恒大汽車 (708-HK) 就直接遭到大陸官媒點名有問題的「紙上」造車新勢力之一。新華社表示恒大汽車收入極少來自電動車或新能源汽車,但市值已達 5000億港元,成為港股中市值僅次於比亞迪 (1211-HK) 的第二大車廠,但該公司尚未有一款量產車型在販售。此種產能和市值的巨大反差顯示新能源汽車業在資本市場上已有很大的泡沫,或是本夢比。
另一方面則是只要車輛發生問題,車廠第一時間就把責任向外推,如理想ONE新能源車斷軸事件中,理想先以「硬體優化升級」搪塞,後在大眾壓力下才承認存在設計缺陷;另外在多起特斯拉電動車無故加速造成事故中,特斯拉均試圖將事故原因歸為車主錯誤操作;甚至今年 1 月在特斯拉新車斷電事件中,竟然將理由怪到中國國家電網上。
因此,大陸主管機關也開始針對造車品質進行嚴審,近期4萬餘輛因安全隱憂召回的車輛中,電動車就超過3.3萬輛。
四、跋尾—休息,只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大陸從「房地產」為人民累積財富、為國家產業升級(由商業現代化到工業現代化)累積資源開始,是一連串騰籠換鳥、彎道超車的縝密戰略佈局,目的在脫貧,由大國崛起走向富裕強國。
由大國到強富,原本是一個漫長的進程,若想彎道超車,表象上易呈現弔詭現象。
誠如知名的汽車玻璃製造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曾表示,大陸電動車補貼政策導致過多企業投入,產業已經出現泡沫化現象,這些靠政府補貼企業都活不久,未來資源浪費與產能過剩的問題會很嚴重。騰籠換鳥過程雖殘酷,但能加速彎道超車,亦不失藝高人膽大的戰略佈局。
如同之前許多諸如共享經濟、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出現眾多亂象一樣,大陸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業也經歷了極相似的過程。
休息,只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因此大陸當局高瞻遠矚整頓車企,預先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擠泡沫。做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場,大陸能否在近兩年內透過整頓建立良好產業秩序,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對大陸的產業發展路徑來說,這就是初期一哄而上後的遍地開花,接著進入盲目的慘烈競爭,幾年後泡沫浮現,再由官方出手擠泡沫進行優存劣汰。
雖然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淘洗出較具競爭力的業者,但汰除過程成本不低。
目前這種「彎道超車」的發展策略,數十年來看,整體仍算相當成功,所以這次「反壟斷」、「整頓電動車廠」的做法,是大陸長期產業升級戰略思考中的必要之惡,實值得吾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