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十年磨一劍
2home.co 楊惟婷
中美貿易戰迫使全球產業鏈進行重組。
若上一輪全球化是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化1.0」;那中式「全球化2.0」,即是大陸企業在全球重新布局。事實上,中美貿易戰已迫使中國企業走向全球。
例如,2023年中美貿易戰使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規模不斷下降,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規模就同比下降17%;即從美國的進口目的地看,中國也從原本的第1位變成了第3位。但事實上,若按照原產地原則計算,則美國進口中國產品的份額大約從2018年的20%上升到了現在的25%。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交易夥伴;中國大陸居於全球製造國龍頭的地位仍屹立不搖,而排名第2的美國產值為2.7兆美元,幾乎僅為大陸的一半。
原因就是中國企業已具備「世界工廠」的生產力,不管它的工廠座落何地,最終,美國消費市場仍是自發性地選擇「高性價比」產品,這是市場選擇了正確的「經濟邏輯」,而非政客的「選舉口號」。
若就基本的經濟運行邏輯來看,市場淘汰的是生產效率比較低的企業,無關那個國家生產,這是經濟學原理,也是理性的真理。
所以,我們看到大陸海關總署7/12日公告,2024上半年大陸進出口總額突破21兆人民幣寫下新高,同時年增率6.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美貿易戰只是政客吶喊的「選舉口號」、而市場很誠實;因而中國要做的事情,就是以努力「高性價比」產品走向全球市場即可。
尤其「一帶一路」十年磨一劍,正是中國走向全球市場,最獨特的利器。
一、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回顧
■『一帶一路』的發展現況
2011年3月,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自重慶始發,經過新疆開往歐洲。
13年來,中歐班列已常態化馳騁在「一帶一路」上,為中歐經貿往來注入新動能。目前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3個城市,連接11個亞洲國家超過100個城市,服務網路基本覆蓋歐亞全境。
時速120公里的中歐班列,最大編組輛數和牽引品質,分別提高到55輛、3000噸,大陸國內段日運行里程可達1600公里、國外段可達1000公里,單列平均運量較開行之初提升34%以上,中歐間鐵路運輸時間較開行之初普遍壓縮5天以上。在中歐班列沿線15國建立鐵路還櫃點101個,方便用櫃還櫃。而且積極應用北斗衛星定位、5G等新技術,落實裝載加固、安檢查危等措施。
2024年5/25日X8157次中歐班列(西安—馬拉舍維奇)從西安國際港站開出,至此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9萬列,發送貨物逾870萬標準貨櫃、貨值超過3800億美元。
若由2016年至2023年對比,年開行數量由1702列增至逾1.7萬列,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39.5%。而中歐班列年運輸貨值由2016年80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567億美元。
貨物品類由開行初期的筆記型電腦、印表機等IT產品,逐步擴大到服裝鞋帽、汽車及零組件、日用百貨、食品、木材、家具、化工品、機械設備等53大類5萬餘種。2023年以來,中國製造「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產品和太陽能產品成為中歐班列運量新增長點,目前綜合重櫃率穩定在100%。
目前中歐班列輻射效應日益凸顯,已成為中歐貿易的陸上動脈。
例如助力重慶外向型產業產值實現年均30%增長;為成都進出口商品交易中心、鄭州現代化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助推義烏實現從「買賣全國」到「買賣全球」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締造的重要成就
在過去的13年中,「一帶一路」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與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不僅拉動了近兆美元的投資,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也幫助 4,000萬人擺脫貧困。回顧『一帶一路』的主要成就如下:
1、重新整合歐亞大市場
2013至 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 1.04兆美元擴大到 2.07兆美元,年均增長8%。
相關國家透過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提升基礎設施、貿易、資金、產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從而推動全球化進程。
中歐班列不僅聯通了中國與歐洲及沿線國家,還通過沿海港口海鐵聯運、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等方式,聯通了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等中國的海上鄰國;通過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海鐵聯運及萊茵河水鐵聯運等方式,聯通英國、北歐各國、地中海沿岸各國以及歐洲大陸腹地,基本覆蓋了亞歐大陸全境。
例如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世界最大內陸國—哈薩克有了直通太平洋的「出海口」,更成為連接亞洲和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
又如山地和高原佔國土面積 80% 的寮國,則藉助中寮鐵路由「陸鎖國」變為「陸聯國」,將地理劣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成為中南半島「北向」通連亞歐大陸的陸路交通樞紐。
2、緩和「一帶一路」沿線地緣政治緊張
透過一個開放包容的經濟共同體倡議,「一帶一路」成為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共贏模式,反而緩和了地緣政治緊張。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無論是雙邊合作、還是三方、四方合作,只要認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皆可參與經濟合作,而改善這些國家的經濟建設。
3、催生「海、陸再平衡」文明體系
從「地理大發現」開始的海上霸權崛起,影響了近500年來,整個西方文明的傳播與經濟殖民。
而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開啟了一個「海、陸文明再平衡」的進程,它能實現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的重新融合,以及陸權和海權的共生和互補,有助於形成陸海新文明體系,重塑全球平權治理。
『一帶一路』是要透過不同國家間互聯互通、不同文明間包容理解、不同治理模式間交流互鑑,以最謙卑的心態、最大的誠意、最務實的行動,包容、借鑑不同文化,汲取全人類文明的精華,開展「新文明」的融合。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巡禮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17、18日在北京召開,多達151國元首及代表與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共152個國家與中國簽署合作文件,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貿易額,從1兆美元增長到2兆美元,對這些國家的投資額接近1兆美元,達3000多個項目,並創造42萬個就業機會,幫助4000萬人擺脫貧困。
不少國家從這些項目獲益,特別是交通建設方面,得到經濟轉型或復甦的機會。同時也幫助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成為中國重塑世界秩序的底氣。
■以『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共建「一帶一路」並非是中國一國獨唱,而是共建國家的大合唱,且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平台。
2023年10/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第三屆「一帶一路」論壇開幕表示,中方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10年來,與各方合作夥伴一道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共同為全球互聯互通貢獻力量,為國際經濟合作搭建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動力。
而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包括:
1、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路
中方將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參與跨裡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辦好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會同各方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加快陸海新通道、空中絲綢之路建設。
並從五個方面支持構建亞歐大陸立體互聯互通網路,包括加強以中歐班列為基礎的鐵路互聯互通,開闢以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建設跨裏海國際運輸走廊,推進「絲路海運」和陸海新通道以及建設中歐空中絲綢之路。
2、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方將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同更多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中方將每年舉辦「全球數位貿易博覽會」。未來5年(2024-2028年),中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有望累計超過32萬億美元、5萬億美元。
3、開展務實合作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各設立3500億元人民幣融資窗口,絲路基金新增資金800億元人民幣,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中方還將實施1000個小型民生援助項目,通過「魯班工坊」等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並同各方加強對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和人員安全保障。
4、促進綠色發展
中方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加大建設太陽能產業對話交流機制和綠色低碳專家網路。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到2030年為夥伴國開展10萬人次培訓。
5、推動科技創新
中方將繼續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支持各國青年科學家來華短期工作。
這將是數位絲綢之路賦能的新階段。中方將與各方共同營造開放、公平、非歧視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推動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縮小數字鴻溝。
中方還提出了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對完善並加強全球數字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6、支持民間交往
中方將舉辦「良渚論壇」,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並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
7、建設廉潔之路
中方將推出《「一帶一路」廉潔建設高級原則》,建立「一帶一路」企業廉潔合規評價體系,同國際組織合作開展「一帶一路」廉潔研究和培訓。
8、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
中方將同共建「一帶一路」各國加強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
■王毅:「一帶一路是開放平台」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一帶一路」願意與所有互聯互通倡議對接,比如歐盟提出的「全球門戶計畫」,可以對接共同探討對開發中國家有益的合作,加快建設基礎設施,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
王毅表示,基礎設施對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不可或缺,「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老百姓的話十分樸素,卻充滿道理。共建「一帶一路」的主線就是互聯互通,要從「硬聯通」拓展到「軟聯通」,進而實現「心聯通」,這是「一帶一路」重要生命力所在。
王毅說,中方的「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平台,歡迎各方隨時加入。同時希望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倡議也都能秉持開放態度,共同合作。
二、「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成長」帶來新機遇
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正在緩慢脫鉤,但截至2023年11月,大陸對墨西哥的出口成長逾5%,主因在於大陸企業為了避免美國關稅,將部分產品運往墨西哥洗產地、再出口美國。
■ 中美貿易戰給予「東協十國」市場整合機遇
數據顯示,東協已成為大陸最大出口國,東協十國2023年向大陸購買5240億美元的商品,比向美國出口的5000億美元及向歐盟出口金額還高。
其中,「雅萬高鐵」是中國和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尤其,在後續高品質營運中,可培育雅萬高鐵「經濟帶」。
■俄烏戰爭給予中國「經略中亞」機遇
自俄烏戰爭以後,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也推動陸、俄兩國貿易大幅增加。
據大陸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陸俄貿易總額2181.76億美元、年增26.7%,大陸對俄出口金額達1003.36億美元、年增50.2%。
「中吉烏跨歐亞鐵路」自冷戰結束後就被提出,並於1997年簽妥備忘錄,卻因俄羅斯杯葛而擱置。俄烏戰爭以後,俄羅斯讓步,中國大陸和中亞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三國,正式簽署中吉烏鐵路三國協定。
俄羅斯對中國影響力進入中亞雖抱有疑慮,但自俄烏戰爭以後,受到歐美經濟剃裁,俄羅斯自身經貿十分仰賴與中國貿易,在現實壓力下,俄羅斯不再對中吉烏鐵路的興建行使否決權。
更重要的關鍵在於,中國並未以「競逐」心態看待中俄影響力在中亞的消長。
且中國與中亞諸國的合作多保留在經貿、能源、反恐與基礎設施領域,不太觸及俄羅斯通過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輻射的軍事影響力。
此外,在俄烏戰爭僵局下,中國為俄提供的外交和經貿支持,亦使中國承受了不少來自西方的壓力。在向俄羅斯展現了中國並非趁人之危而入彼後院的誠意,最終使得中吉烏鐵路亮起綠燈。
這條全長約523公里的鐵路,由中國西陲重鎮喀什出發,北行通過天山山脈的吐爾尕特山口,進入吉爾吉斯後,穿越多山的中部西行進入有「中亞之心」之稱,平坦富饒的費爾干納盆地,抵達烏茲別克東部重鎮安集延。在中國和吉國境內各約200公里,烏國境內約50多公里。
「中吉烏跨歐亞鐵路」建成後,對中國而言,將成為一條通向中東和歐洲的捷徑,此給予中國「經略中亞」機遇。因為中吉烏鐵路連起的路網,將比目前的兩條歐亞大陸橋更短,可使中國貨物經中東抵達歐洲的貨運路程縮短900公里,列車運載可節省7至8天時間,預期年貨運量可達1500萬噸。
對吉爾吉斯而言,這條鐵路可以改善吉爾吉斯國內交通便捷性,使銅礦的開發和出口更具競爭力。
對烏茲別克來說,這條鐵路雖不長,但要衝位置宛如「陸上蘇伊士運河」,可以銜接烏國既有鐵路網,向北連接哈薩克,向南往土庫曼,經伊朗通向土耳其和歐洲。
從全區域角度論,這條主要由中國承建和主導融資的鐵路,將使中亞與南亞、中東等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整合跨上一個新台階。
■紅海海運受阻,「中歐鐵道運輸」反解「歐亞貿易」燃眉之急
英國《金融時報》2024年3/12日引述歐洲物流公司和鐵路運營商數據指出,從紅海危機爆發以來,橫跨歐亞大陸、借助鐵路將貨物從亞洲運往歐洲的需求激增;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表示中歐班列的貨運需求已上漲100%。
「中歐鐵道運輸」讓中國和歐洲之間所有走廊的中歐鐵路班列,成為需要更短運輸時間托運人的「硬性需求」,因而需求爆炸式激增。
若與目前海運相比,中歐班列鐵路費率更為穩定,同時供應鏈可持續性和聯運方式的多元化也成為優勢。
■中美晶片戰中,中國可靠「一帶一路」突圍
美國制定「晶片法案」,邀集日本、韓國、荷蘭等盟國組成晶片同盟,對中國進行晶片圍堵;面對美國的晶片禁令與不斷升級的科技戰,北京則下令官方電腦及三大國營電信業者,將超微(AMD)及英特爾(Intel)的晶片,汰換成國產,並朝向晶片本土化發展。
中美科技戰開打迄今,中美彼此相互脫鉤(decoupling),中方亦努力操作「科技自主」。若中國「成熟晶片」本土化的產能順利建立,將有機會成為「一帶一路」成員國的供應鏈,在科技戰對弈的大棋盤下,中國未必居於下風。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是「應用」科技的強國,因而國產晶片還可配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應用科技的技術輸出給成員國。
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帶一路」的成員國,2022年是中國最大石油進口國。
而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2017年宣布推動一項科技智慧城市計畫,名稱是「NEOM(新未來計畫)」,斥資5,000億美元在沙漠中建城邦,是「沙烏地願景2030(Vision 2030)」的一部分,協助沙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尤其,習近平2022年12月訪問沙國,會見王儲穆罕默德,兩人在會後宣布,將在包括「監視技術」在內的廣泛領域上展開合作。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AI)熱潮席捲全球之下,利雅德計劃成立400億美元的AI基金。對於沙國的AI夢,中國亦可協助。
事實上,沙國轉向親中,是拜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油及頁岩氣所賜。2018年,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輸出國。沙國的經濟一向仰賴「黑金」石油,而油輪進出沙國會經過波斯灣的咽喉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一旦中東情勢緊張,油價應聲上漲。如今,油輪進出美國東西岸港口,均在美軍保護傘下,沙國喪失原有的戰略優勢。
■中國大陸與巴西探討「一帶一路」對接,和巴西「再工業化」
中國大陸外交部1/20日消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1/19日飛抵巴西,與巴西外長維艾拉共同主持中巴第四次外長級全面戰略對話。
雙方將支持彼此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探討共建「一帶一路」和巴西「再工業化」、「加速增長計畫」的戰略對接,深化農業、能礦、基礎設施、航太航空等傳統領域合作,拓展互聯互通、醫療衛生、綠色發展、數位經濟、清潔能源、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合作。中方願與巴西一道,推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在7/19日透露,巴西政府正在制定加入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提案。這標誌著巴西政府首次公開討論加入該倡議的可能性。
魯拉表示,只要能給巴西帶來切實成果,他對加入「一帶一路」持開放態度。
他說,中國大陸希望討論這條「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一路」的前身),我們將準備一份提案,用以評估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如果加入其中,巴西能有什麼好處?目前,巴西是南美僅剩的3個尚未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另外兩個是哥倫比亞和巴拉圭。
■中國大陸和土耳其共推「中間走廊」計畫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6/4日與土耳其外交部長費丹在北京會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土耳其「中間走廊」計畫有效對接。
王毅表示,中國和土耳其同為文明古國和G20重要成員,中土分別位於亞歐大陸東西兩端,千年絲路將兩國緊密連結在一起。
面對國際情勢深刻變化的挑戰,應加強溝通協調,從古老智慧中汲取力量,在時代潮流中把握方向,為推動地區和平、全球發展作出正面貢獻。
王毅指出,中方願與土方保持多層次交往,發揮好中土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等機製作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土耳其「中間走廊」計畫有效對接,拓展合作領域,挖掘合作潛力。中方願擴大進口土壤優質農產品,支持兩國企業不斷提升合作層級與科技含量,並密切文化、教育、旅遊、航空等領域合作。
費丹表示,土中在各自地區和全球都有重要影響。土政府高度重視對華關係,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方維護自身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繁榮至關重要,土方反對陣營對抗,不認同、不支持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的錯誤行徑,不允許任何勢力在土耳其領土上從事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的行為。
「中間走廊」計畫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土方願同中方密切合作,透過兩國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等機制,推動雙方在貿易、投資、金融、農業、旅遊、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更多實質成果。土中同為新興市場大國和G20成員,在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上有廣泛共同利益。
三、「一帶一路」助力下,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將再起飛
■亞銀:中國大陸仍是世界「經濟成長」最大動力
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GDP成長率為4.8%,低於「5%」的全年目標,即使成長放緩,中國大陸仍將在亞洲和世界成長中佔據相當大的份額。
亞洲開發銀行表示,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大陸仍將是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成長引擎。
亞銀首席經濟學家帕克(Albert Park)表示:「中國大陸顯然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非常重要。他們仍然佔亞太地區GDP將近一半。」
帕克表示:「儘管增長趨於緩和,我們預計未來幾年仍將繼續趨於緩和……但中國大陸很可能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多的經濟體。」
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即使增速放緩,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24年至2025年間將佔亞洲增長的46%。
另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使用的購買力平價匯率,中國大陸目前佔全球GDP的18%,亞洲GDP的48%。
■未來5年,中國大陸成全球GDP最大貢獻者
IMF在4月16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3.2%。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經濟預測數據進行計算後顯示,2024年到2029年在全球新增經濟活動中,中國大陸占比將達到21%左右,而G7合計占比20%,美國占比則接近12%。
亦即,中國大陸將是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且貢獻率更是超過七大工業國(G7)的總和,且幾乎是美國的兩倍。
同時研判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有75%預計集中在20個國家,其中中國大陸、印度、美國和印尼等4國,更是會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
至於,中國大陸內部經濟動能上,近期「新質生產力」成為關鍵詞。
從中美經濟競爭的視角來看,中國大陸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需要考慮,包括資源再配置提升效率、高水準對外開放、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全面深化改革。
四、「一帶一路」將對「美元霸權」形成挑戰
■中俄貿易已90%「去美元化」
普丁說:「如今中俄雙方貿易90%的款項,已由盧布和人民幣本國貨幣支付。」
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024年4/22日也表示,在中俄經貿合作全面發展的背景下,俄羅斯對中國農產品供應不斷增長,兩國之間超過 90% 的相互結算以本國貨幣進行,相互結算幾乎完全去美元化 ……。
他指出,能源領域的互動也正在穩步推進,投資和工業領域的聯合項目正在實施中,中俄雙方都明顯感受到了這種合作的互利性。
拉夫羅夫還強調,中俄兩國在雙邊關係處於前所未有的水準,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西方制裁導致俄國市場上的歐洲商品份額不斷下滑,因此從中國增加進口。數據顯示,202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 2401.1億美元,年增 26.3%,而 2022年為 1900億美元左右。
俄羅斯央行也指出,在俄烏衝突爆發這兩年、俄羅斯資產被大量凍結後,人民幣成為了俄羅斯外匯儲備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俄羅斯交易量最大的外國貨幣。而在俄烏衝突之前,人民幣在俄羅斯市場的交易量微不足道。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使用率已升至4.7%
由於人民幣成為俄羅斯外匯儲備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如同當年的「石油美元」傳導作用,所以近年來人民幣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及其流動性「顯著增加」。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最新交易數據顯示,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所占的份額正在提高,而歐元的份額則持續下降。
Swift數據顯示,2024年3月涉及人民幣的交易比例升至 4.7%,為Swift自2023年7月建立新基準以來的最高水準。
而2月,歐元的份額跌破22%,低於 Swift推出新標準時的24.4%。
目前全球銀行使用 Swift相互溝通並管理銀行間貨幣交易。
該聯盟於2010年開始收集數據,在2023年7月,根據最近修訂的貿易報告標準,做出追蹤數據方式的技術調整。
根據 Swift數據,自2023年11月以來,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四大交易貨幣,自2022年以來首次超過日圓。與此同時,美元在全球支付總額中的份額遠遠超過其競爭對手,近幾個月相對穩定地保持在 4.7%左右。
數據顯示,當Swift於2010年開始追蹤人民幣的使用情況時,人民幣在全球總額中所占的份額還不到 0.1%。
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加速人民幣使用進程。因Swift數據顯示,自 2022年以來,人民幣在俄羅斯出口支付的使用激增。
■金磚國家考慮推出「國際貿易結算穩定幣」,加強「去美元化」
金磚國家也正在努力減少對「美元霸權」的依賴,尤其美國任意發債致美元疲弱,金磚國家已對推出用於「國際貿易結算穩定幣」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目前金磚國家一直在累積大量黃金,屆時,預計穩定幣將得到黃金的支持。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 Sergei Ryabkov 正在鼓吹這一想法,他強調了穩定幣可以為金磚國家帶來的好處,認為如果要統一金融體系,「穩定幣」可能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他表示,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組成的金磚聯盟,正在探討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出穩定幣的可行性。
另有人認為,金磚國家可能會轉向 Ripple的 XRP穩定幣結算平台。這些說法表明,金磚國家創建自己的穩定幣的舉動可能並非巧合,因為 Ripple也宣布2024年稍後在瑞波幣分類帳上發布「穩定幣」的計畫。
另一種觀點認為,穩定幣將取決於金磚國家是否推出「聯合央行數位貨幣」 (CBDC)。然而,金磚國家尚未落實 CBDC 的具體計畫,但成員國先前的高層討論,已經證實了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意圖。
俄羅斯將領導金磚國家聯盟一年,它先前曾對穩定幣進行修改,轉而提供跨境貿易服務。預計俄羅斯將利用其在穩定幣方面的經驗,嘗試為金磚國家建立共同的數位貨幣。
「穩定幣」的計畫除了促進無縫「跨境交易」外,金磚國家還熱衷於削弱西方大國實施「經濟制裁」的能力。
尤其,近年來俄羅斯和中國首當其衝地受到經濟制裁,若轉向「數位貨幣」將是規避制裁的一項途徑。亦即,美國任意使用Swift做為「經濟制裁」的工具,其反噬即是造成「美元霸權」的典範轉移後果。
■金磚國家擬加速推出「區塊鏈貨幣」!
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預測,加密貨幣將讓美元霸權瓦解,因為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新興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聯盟,正考慮很快推出由「黃金」支持的「加密貨幣」。
清崎表示,如果金磚國家「加密貨幣」被用於國際石油交易,則可能代表美元霸主地位的終結。
清崎認為,大規模「去美元化」將導致美元不受控制地湧入美國,進而給美國民眾購買力帶來毀滅性的「惡性通膨」風險。
面對此嚴峻形勢,清崎重申他大規模投資於能抗通膨的資產,其中有黃金、白銀,但最重要的是比特幣。
清崎一直對法定貨幣發出警告,稱「美元」正因為美國的任意印鈔和發債而不斷貶值。相反地,清崎將黃金和白銀稱為「上帝的貨幣」,並將比特幣視為「人民的貨幣」。他強調各國央行正購入黃金來拯救自己。
清崎認為,「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不受政府和銀行的控制和干預,因此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安全性。
所以清崎認為,「比特幣」具有許多避免經濟動蕩的優勢,其「通縮」性質跟日益廣泛的國際採用,他敦促投資者讓比特幣成為保護個人財富免受潛在貨幣危機痛苦的理想武器。
此外,他還提及,美國目前無止盡印鈔導致美元越來越多。美國製造「通膨」其實是對窮人和中產階級的一種稅收,而持有比特幣可以有效跑贏通膨。
五、「一帶一路」的挑戰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擔心,「一帶一路」讓中國借力其他國家的戰略資產,如港口、鐵路等,可能擴大中國的軍事存在範圍。
西方國家也擔憂,「一帶一路」將傳播中國的技術標準,並生成與西方規則不兼容的國際秩序,折損西方國家的既得利益。
1、「一帶一路」將面對西方霸權「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挑戰?
13年來,國際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給「一帶一路」帶來重大的外部挑戰。
「一帶一路」第二個10年面臨兩大挑戰:即世界秩序的崩解與重整、全球化的停滯與逆行。
過去10多年中國的快速崛起,讓美國備感壓力,在美國眼中,中國崛起意味對「美國霸權」的挑戰,中美將無可避免走入「修昔底德陷阱」。
為鞏固「美國霸權」,美國把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一帶一路」的推動,視作對「世界秩序」的挑戰。
西方霸權特別強調中國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並「有罪推論」這個非遵循西方價值自由、民主和人權為基礎的制度,即是不自由、不民主和違反人權,是在挑戰二戰後西方霸權建立的遊戲規則。
因在西方霸權內心深處,認為只有他們建立的遊戲規則(類殖民經濟)體系,才能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
但當以色列不民主和違反人權下,西方霸權卻可沈默不語,或祭出否決權。
如同「黑人的命、也是命」所洩露的真相,西方霸權特別強調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其實是有兩套標準,真相「五眼聯盟」知道。
另在西方輿論中,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在發展一個全面、不同於西方的世界體系。
例如「金磚國家組織」企圖建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以平衡現有「布列頓森林金融體系」的不公與缺失。
但是,假如美國不濫用「美元」國際貨幣特殊地位來「超發美債」,或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任意凍結俄羅斯「美元外匯資產」,那麼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也不用緊密結合、自保,成為歐亞大陸的新勢力。
凡事有因果,目前許多國家搶著加入「金磚國家組織」的一邊,與西方分道揚鑣,又何嘗不是為了自保。
所以西方霸權為了捍衛既得利益與既存的世界秩序,反而迫使大家選邊站,逐漸走上陣營化的分裂,反而促成「一帶一路」的推動和團結。
曾經,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全球化1.0」,使美國金融產業蓬勃發展,而工業產業卻紛紛出走,這是一種「專業分工」的價值鏈重構,也是一種「典範轉移」、有利民生。
如今,由於中國崛起太快、而美國衰弱太快,使西方霸權對「新自由主義」思想產生困惑,反而走向「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這種違背基本經濟運行邏輯的駝鳥心態,不僅對不起「亞當斯密」,也是在自掘墳墓。
中國生產力提昇才能讓西方社會享用「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無視自己嚴重的「貧富不均」問題。美國的「民粹政治」只會帶來社會分裂,將社會分裂歸咎於中國等其他國家的不公平競爭,其實是引鴆止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最終將須面對「停滯性通膨」。
2、地緣衝突加劇,讓「一帶一路」如履薄冰
拜登上台後基本上沿襲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路線,但更精緻化的提出「新華盛頓共識」,主張築起「小院高牆」來幫助國內一些因「全球化」而被拋棄在後的群體。
加上前述的中美競爭格局,美國企圖用「友岸外包」、「短鏈」等,對中國進行貿易戰與科技戰,企圖與中國「脫鉤斷鏈」,進行產業鏈重組。
歐盟也學習美國的作法,採用產業補貼、貿易調查等,對一些競爭力落後的重要產業進行保護。至此「反全球化」大勢已定,無怪識者無不感嘆「全球化已死」!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希望利用基礎建設,扶持開發中國家培育經濟動能。
這與西方霸權過去「殖民主義」掠奪式的資源開採與汲取,輸入工業製品與奢侈品,所形成依賴關係不同。
中國的「一帶一路」不做價值觀輸出,尊重當地國情,成為開發中國家選擇現代化道路的另一選項,也是中國推動「全球化2.0」的原則。
但由於「反全球化」已癱瘓仲裁機制,對市場的保護與科技限制對全球化的推行仍是強勁的逆風。
若俄烏戰爭或以哈戰爭有升高的態勢,如果戰火蔓延,地緣衝突加劇,仍會對「一帶一路」蒙上陰影。在面對此大環境的挑戰,相信「一帶一路」將如履薄冰。
3、世界朝「兩極化對抗」格局發展
中國大陸「帶路戰略」連接歐亞大陸的目標看似崇高,但踩到西方霸權過去「殖民主義」資源掠奪式的既得利益,故西方霸權必挑撥各種對抗,因此全世界某種程度是朝向「兩極化對抗」格局發展。
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後,開發中國家面臨資金缺口。而北京提出「帶路戰略」的目標有三,即輸出過剩的中國資本、維持中國繼續以出口導向支持技術升級的發展模式,及結合上述二者擴大中國在全球的政經影響力與話語權。
但在具體運作中與其他國家仍產生重大分歧,包括債務問題及基建工程未考量地方環境與水文等,而在當地呈現出許多負面效應,包括對中國經濟依賴性增加、中國政治影響力擴大所導致的政治經濟脅迫問題,以及債務風險的挑戰,此讓一些盟友產生分歧。
雖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本身為經貿結合外交的政策,最初無直接軍事意圖。但在推動的同時,美國不斷挑撥中國已對區域秩序與周邊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與挑戰,造成日韓菲越等國紛紛調整對中政策。要改善「一帶一路」關係,北京得先懂這層道理。
儘管帶路倡議連接歐亞大陸的目標諸多挑戰,但仍有許多非洲、拉美等南半球國家,及約8成以上的開發中國家對帶路表現高度興趣,全世界某種程度是朝向兩極化的格局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核心、中國為首的集團,與以區域安全為核心、美國為首的集團進行對抗。
4、「一帶一路」將推動「空中絲綢之路」
大陸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1/24日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研究提出包括推動空中絲綢之路,與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數位領域合作新業態新模式。
在未來十年共建一帶一路總體構想中,在設施聯通上,除大力推進陸上通道建設,深化與共建國家海上互聯互通外,亦將推動共建「空中絲綢之路」高品質發展,促進資訊基礎設施安全高效互通。
七、跋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2018年美國發動中美貿易戰後的現況
2018年美國發動「中國加一」的供應鏈移轉戰略,雖對大陸出口造成衝擊,但也激勵大陸出口產業做了以下轉型:
1、隨著大陸加速開發新的出口藍海市場,傷害正逐漸縮小。
例如,激勵陸企積極轉移生產基地,布局越南、印尼、墨西哥及巴西等東協及拉丁美洲海外備援生產基地。這個勢頭仍在持續,將支撐著大陸出口動能。
2、激勵陸企出口產品結構的轉變,是另一個大陸出口令人無法看淡的原因。
例如,附加價值及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已占大陸整體出口比重達6成以上。
根據摩根士丹利整理的數據,2023年大陸成熟製程晶片、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面板等產品出口,約占大陸出口總額8.5%。5年前中美貿易戰開打前後不過4.5%,顯見大陸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顯示大陸出口產品結構的提升,即朝數位、智能、綠色轉型趨勢下,無疑是大陸出口的長期底蘊。
當然,目前出口雖然轉好,但貿易戰的風險仍不可輕忽。
1、近期歐美又對大陸電動車徵收額外關稅,即是一大警訊。
換句話說,現階段,大陸電動車出口占比逐年提升,隨之而來的關稅報復措施,恐將加劇全球貿易碎片化現象,將波及大陸出口表現。
2、隨著美國「反中意識」高張,不管最後是拜登或川普入主白宮,都會把對陸加徵關稅當作籌碼,來回應選民期待,無形中也會惡化中美貿易情勢。這是大陸長期必須要加以正視的課題。
因此,大陸經濟成長方式須重新調整,增強「內循環」經濟為當務之急。
過去大陸經濟高速增長年代,相當倚賴出口貢獻,然而近年來在中美貿易戰下,出口實難以操之在己。
大陸長期只有努力刺激內需並逐漸轉化成內需驅動模式,才是根本解。
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方面可出口轉內銷,消化部分受到制裁的出口產能;另一方面可加速經濟結構調整,藉由內需市場擴大消費與投資動能,進而帶動經濟成長。亦即,未來真正能夠推動大陸經濟大步邁前的引擎,恐怕還是非內需消費及投資莫屬。
■英國《電訊報》:中國大陸製造龍頭地位仍屹立不搖!
6年來,美國抱團取暖,聯合盟友抵制中國大陸製造的商品。
但據英媒《電訊報》(The Telegraph)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大陸製造幾乎占全球生產的3分之1,以高達5.06兆美元的產值,穩居全球製造的龍頭寶座!
但英國《電訊報》引用遊說團體Make UK的分析數據報導,在18世紀掀起工業革命的英國,在2000年仍是全球第5大製造國,如今已跌出全球10大製造業國家之列,排名滑落到第12,落於台灣與俄羅斯之後。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居於全球製造國龍頭的地位仍屹立不搖,而排名第2的美國產值為2.7兆美元,幾乎僅為大陸的一半。第3至第10名則分別依序為日本、德國、印度、南韓、墨西哥、義大利、俄羅斯、法國。
■中國大陸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全球第一」
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外貿年均增長近1.6兆元(人民幣,下同),2023年外貿進出口總值(41.76兆元)較2012年增長17兆元,這個數字放在2023年世界各國貿易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第四位);同期海關監管貨物量也大幅增長54.5%。大陸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交易夥伴,外貿企業數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
汽車、積體電路、鋰電池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2023年出口較2012年分別增長8倍、1.8倍、15.2倍。2024年上半年,大陸外貿首次突破21兆元,規模再創新高。
■諾獎經濟學家史蒂格里茲踢爆真相:問題在美國
近年來的中美貿易衝突,在美國官員頻頻炒作「大陸威脅論」之際,諾貝爾經濟學家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卻一語道破其中玄機,直指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從未預料到會有大陸這樣的對手,導致美國出現了戰略錯誤!
史蒂格里茲5/2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談到了近年來的中美貿易摩擦。他表示,即使陸企沒有在本國獲得補貼,大陸「也可能憑藉其經濟規模與工程師數量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史蒂格里茲直言,「並非是大陸出現貿易違規,而是美國出現了戰略錯誤」,因為相較於大陸,美國對工程的投資顯然不足,「大陸讓自己處於相對優勢,而美國還沒有接受這一點」。
史蒂格里茲認為,大陸在電動車方面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他表示,早在10多年前,大陸高層領導人就已提出電動車領域的雄心發展目標,「大陸明確表示要成為電動車國家」,但美國當時卻毫無作為。
■哈佛教授警告中美貿易戰最終受害者是「平民」,沒有「贏家」
在近年的美國政策論述中,中國大陸衝擊經常被描述為一個巨大錯誤,它摧毀了鐵鏽地帶(Rust Belt)的城鎮,並導致經濟不平等的情況更嚴重。
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著名期刊《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發表文章說,中美的自由貿易壁壘,是造成價格上漲、人民對政治反彈的主因。
他表示:「雖然與中國大陸生產商的競爭,對一些美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產生不利影響,但自由貿易卻無疑創造了更多贏家,而不是輸家。」
此外,他說,「低收入美國消費者一直是低價中國產品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因為,全球很少市場能提供像中國大陸一樣低的價格;目前美國仍依賴中方提供醫療用品等重要商品。
因此,羅格夫警告,光是「提高關稅」是沒有用的,若美國只繼續對中國大陸實施「提高關稅」,恐將導致物價上漲,並影響美國一些低收入民眾生活和反彈;因為世界上除了中國大陸外,沒有國家可提供那麼低廉的產品與市場,所以中美都需要找到一種妥協方案,使兩國都能永續發展。
摩根大通執行長迪蒙(Jamie Dimon)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呼籲華盛頓應與北京建立有建設性的合作,與其健康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