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價比」將成市場「新常態」規則

「高性價比」將成市場「新常態」規則

2home.co楊惟婷

 

在資本主義分配制度失衡、卻放任發展的今日,正加劇貧富不均現象;加上選舉制度助長無節制財政赤字、央媽也配合印鈔,現況就是「高通膨和高利率」並存的大環境;近期,AI又正在一步步取代基礎勞動力,結構性失業潮呼之欲來。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2024年全球個人財富超過千億美元的全球超級富豪俱樂部增加至 15名成員,創歷史新高。這 15位共持有全球 500大富豪近四分之一的財富,資產凈值共達 2.2兆美元,貧富不均現象將引爆社會動盪。

 

在一個可預見的未來,富者將愈來愈富、而全球中產階段數量,正如南、北極融冰般,逐步冰消瓦解,M型社會愈加擴大。

在「剩餘價值」的重分配制度無法有效解決前,黎民百姓日子依然要過,於是全球消費市場目前正迎來一個新趨勢,也就是消費者正在拋棄大品牌,轉向擁抱「高性價比」商品。

 

回顧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伴隨1990年代興起「全球化」自由貿易,「中國製造」以低價競爭力席捲全球,成為「世界工廠」,也為全球輸出物美價廉商品,這是『中國衝擊1.0』;但在川普啓動貿易戰後,而中國大陸也經歷內捲、產業升級後,重新推動「新三樣」出口以重振經濟,於是『中國衝擊2.0』再次震撼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中國衝擊1.0』是勞力密集加工商品,這波『中國衝擊2.0』是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新三樣」產業為主場。

 

掀開中美爭鋒的薄紗,在中國大陸,表象上是中國大陸「消費降級」,真相是全球中產階級皆同步陷入「消費降級」!

掀開中美爭鋒的薄紗,在中國大陸,表象上是中國大陸「經濟內捲」,真相是中國大陸正以「高性價比」重塑市場遊戲規則!

不管你開不開心,中國大陸正在以「高性價比」商品硬實力,走向全球!

 

一、大陸「產能過剩」是偽命題?

 

汽車工業是歐、美、日工業大國崛起的踏板,也是中國大陸必走大道!

近幾年,中國大陸經歷了全國的造車運動,此種獒犬式的「內捲化」市場競爭,已搖身一變成為進軍全球市場的可怕國際競爭力,即大陸的「高性價比」電動車正在銷往全世界。

此景象,過去百年以來的汽車生產大國,從美國,德國,到日本都被震撼了!

 

現在歐、美、日汽車生產者強得只剩要求政府要對中國大陸的電動汽車課徵高額「關稅」來抵抗,否則,整個產業會被大陸殲滅!

當然,這些業者不思提振國際競爭力,躲在保護主義下,未來將失去自力更生的競爭能力!

 

■美媒《Marketplace》:是美國被中國大陸打敗了?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近來頻頻炒作大陸「產能過剩論」(overcapacity)的話題。她強調大陸在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重要戰略領域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

 

近日她接受美國公共媒體公司(American Public Media;APM)旗下經濟電台節目《Marketplace》採訪時,再次提起相關話題,節目主持人Kai Ryssdal直接拋出1句質問,「有沒有可能我們只是在這些領域被中國大陸打敗了?」

 

面對這樣犀利的質問,葉倫又給出老調重彈的回應,「我們認為,大陸向這些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領域提供大規模補貼」。

 

但是對於葉倫的「制式」回應,主持人顯然並不認同,繼續追問道,「難道他們的補貼,比我們的《晶片法案》與《通貨膨脹削減法》(IRA)提供的補貼還要多嗎?」

 

對此葉倫不得不承認,「我們並不是想主宰全球,成為世界上唯一供應這些商品的國家,但我們確實認為,這對於國家安全、供應鏈彈性,以及創造人們可以在這些產業獲得的良好製造業就業機會至關重要」。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虛與實?

 

近來歐美國家頻頻指控大陸產能過剩、過度傾銷他國;但5/6日習近平主席訪訪問法國時直言—「大陸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所以,「產能過剩」問題的虛虛實實,誰說了算?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以經濟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論加以駁斥。指出,大陸製商品符合自由貿易與比較優勢的經濟學理論,但目前大陸民間因過度儲蓄,導致內需不足,大陸生產的商品只好出口到全球有需求地區。所以,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比較優勢」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根據定義:「一國或一地區應專門生產並出口其生產效率最高的產品及服務。反之,也要進口生產能力相對處於劣勢的產品和服務。」

 

但川普2018年掀起貿易戰、拜登加碼《晶片法案》,這與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是相違背的,此加劇中國與歐美貿易失衡。

 

■面對華為競爭,輝達也只能下調中國市場AI晶片價格?

 

根據《路透》5/24 日報導,由於來自中國廠商 (特別是華為) 的激烈競爭,輝達 (NVDA-US) 被迫以大幅折扣在中國銷售人工智慧晶片。

 

輝達2023年推出了三款為中國量身定制的人工智慧晶片,但功能最強大的 H20 在中國的需求疲軟,儘管其售價在某些時候下較華為的同類產品 Ascend 910B 低出超過 10個百分點。但Ascend 910B 獲得了國有企業訂單,特別是在中國政府鼓勵國有企業採用國產晶片之後。而H20 的大幅降價,也給輝達在中國帶來了更大的利潤壓力。

 

■全球將展開成熟製程晶片的「產能過剩」大戰?

 

據《彭博》報導,在中美晶片大戰中,雙方都基本上已將此作為各自最高國家戰略目標之一。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2022晶片與科學法案》打開了資金支持的閥門,該法案承諾向晶片製造商提供總計 390 億美元的撥款,另外還有價值 750 億美元的貸款和擔保,以及最高 25% 的稅收抵免。美國主要是向英特爾 (INTC-US) 、美光科技 (MU-US) 、三星和台積電 (2330-TW) 等公司提供補貼,這些資金用於提高美國更強大微處理器的產量。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彼岸,歐盟制定了自己的 463億美元計畫來擴大當地製造能力。歐盟委員會估計,該產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總額將超過 1080億美元,主要用於支持大型製造基地。

 

在日本,自 2021年 6月啟動以來,經濟產業省已為其晶片運動籌集了約 253 億美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目標是總計 642億美元的投資,其中包括來自私營部門的資金,目標是到 2030年將國產晶片的銷售額增加兩倍,達到約 963 億美元。

 

相較之下,南韓政府在估計 2460億美元的支出中發揮著支持性作用,這個支出規模是從電動汽車到機器人等本土技術更廣泛發展願景的一部分。

 

新興經濟體也尋求打入籌碼遊戲。印度 2月批准了由 100億美元政府基金支持的投資,其中包括塔塔集團競標建設該國第一個大型晶片製造工廠。

在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計畫2024年進行一項未具體說明的「大規模投資」,以啟動該國進軍半導體領域,以實現其依賴化石燃料的經濟多元化。

 

二、歐美各國競爭不過中國大陸,就推禁令!

 

全球正展開新一波保護主義,歐美各國競爭不過中國大陸,就推禁令!

歐美能、你不能,這不是「雙標」、什麼才是「雙標」?

 

■英媒:Meta、谷歌砸百萬美元遊說封殺TikTok

 

拜登4月底簽署法案逼使中國字節跳動出售TikTok,若TikTok在 9個月內不跟母公司字節跳動切割,將在美國被封殺!

根據英媒《每日郵報》報導,TikTok主要競爭對手 Meta與 Google曾在幕後投入數百萬美元,瘋狂遊說美國國會和白宮,確保封殺TikTok法案順利通過。

遊說證據主要來自 Meta、Google 2024年第一度財報中的遊說支出數據。

 

Meta、Google兩家公司對 TikTok非常忌憚,Meta為複製 TikTok的成功於 2020年推出短影片功能 Reels,Google也推出 YouTube Shorts,但兩款產品因功能、形態酷似TikTok而遭人戲稱為山寨版 TikTok。

 

針對拜登政府「不賣就禁」法案,TikTok 5/7 日在美國正式反擊,TikTok及其母公司字節跳動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拜登簽署的法案違憲,並要求法院推翻該法案。

 

■中國新能源汽車本土滲透率超過50%,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主流

 

據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5月第三周 (13日– 19日),新能源終端上險滲透率首次突破 50%,達到 50.2%,正式超越燃油車,標誌着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已經確立,也提前 11年完成 50%的中國國家規劃目標。

 

隨着比亞迪「電比油低」的號角吹響,長安、五菱、吉利、哪吒、上汽通用、甚至連北京現代也宣佈參戰。截至 5 /19日,中國新能源汽車2024年累計零售 286.3萬輛,同比增長32%,占汽車總銷量的34%。

 

■2024年前4月中國電動車在南美銷量暴增8倍

 

在歐美對中國「高性價比」電動車設立高關稅限制的情況下,中國車企目前正在橫掃南美洲的汽車市場。

據日媒指出,2024年前4個月中國新能源車在巴西銷售量暴增至2023年同期的8倍,對長期以來歐美車企獨佔的南美市場構成嚴重的挑戰。

 

例如,一向是歐美車企業勢力範圍的巴西,正在面對悄然崛起的中國車企的挑戰,2024年4月己有比亞迪、奇瑞和長城等3家中國車企新車銷售市佔率達到7%。

按品牌來看,歐洲斯特蘭蒂斯旗下的飛雅特、德國福斯和美國通用汽車等3強佔據了50%的市佔率。但2024年以來,中國廠商在巴西的新車銷量迅速增長。2023年全年中國電動車市佔率不到3%,但2024年1~4月中國電動車的銷量暴增至4.8萬輛,為去年同期的8倍。

 

報導指出,巴西利用甘蔗製成乙醇再混合汽油做為車用燃油逐漸普及,已佔據市場上大部分需求,而中國車企正試圖通過電動車與插電混合電動汽車打開市場。

消費者對先進技術感到新奇,再加上價格實惠,中産階層購車意願大增。

 

不過,歐美和中國的汽車貿易摩擦也波及中南美國家。中國車企轉向中南美洲設廠讓美國提高警覺,已開始向墨西哥政府施壓要求凍結對中國車企的補貼。

 

■美國車企被關稅保護得太安逸、恐懼與中競爭?

 

美國彭博社氣候和能源領域專欄作家戴維‧菲克林5/11日專欄文章狠批,美國車企安於現狀,面對電氣化轉型這一「世紀變革」時「令人吃驚地喪失了勇氣」,害怕中國電動汽車崛起帶來的巨大變化,並利用「虛假數據」向政客遊說以提高對華關稅。

 

文章隨後列舉了最近的一系列消息:

1、美國福特汽車宣佈將減少電池供應商的訂單,這也是其削減120億美元電動汽車支出計劃的一部分;

2、美國通用汽車已連續兩年未能實現電氣化目標。這家曾立志在全球每五輛汽車中生產一輛電動汽車的公司,2023年的電動汽車出貨量不到7.6萬輛,相當於全球1400萬輛汽車銷量的1/200;

3、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正在裁減10%的員工,並解散了一個充電業務團隊,而整個行業都在依賴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提供移動充電選擇。今年迄今為止,特斯拉股價已下跌32%;

4、美國第一季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僅增長2.6%,與2022年和2023年同期81%和46%的增長率相去甚遠……

5、與此同時,拜登計畫5月中宣佈對中國清潔技術徵收新的關稅,《華爾街日報》稱,其核心內容將是將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100%。

 

面對21世紀最大的「淨零碳排」挑戰,美國正在放棄。

菲克林寫道,「我們正在目睹的是一個曾經以資本主義飢渴創造了現代汽車工業的國家令人吃驚地喪失了勇氣。」

菲克林毫不留情地批評:「在一個受距離和關稅保護的市場中感到舒適,對電氣化和中國競爭所帶來的痛苦轉變感到恐懼,許多美國車企高管願意相信,整個能源轉型只是一場噩夢。」

菲克林分析,這只能說明許多美國車企的文化中存在著對變革的深深反感。

危險在於,通往保護主義和企業怯懦的這扇大門打開比關上更難。菲克林形容,美國車企就像「孤島上的鳥兒」,正在不斷進化以適應一個奇怪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它們可以在沒有飢餓對手競爭的情況下做大做強,但漸漸地將失去飛翔的能力。

在此情況下,那些希望買到物美價廉、清潔、創新汽車的美國消費者將成為輸家。

 

■拜登祭出「高關稅」,提高中國進口產品關稅

 

拜登政府5/14 日宣布對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嚴格的最新關稅。

從2024年起,拜登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4倍關稅,從25%提高到100%。中國太陽能電池的進口稅將翻倍,從 25%增加到 50%。部分中國鋼鐵和鋁進口關稅將增加 3倍以上,從目前的 7.5%上升至 25%。

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和其他用途鋰電池的關稅稅率提高 2倍以上。

且從 2025年開始,進口中國半導體的關稅將從 25%躍升至 50%。

並對中國進口的醫用針頭和注射器以及大型船岸起重機首次徵收關稅。中國的橡膠醫用手套以及一些呼吸器和口罩也將受到更高關稅的打擊。

白宮表示這是要給美國製造業較多時間提高產量,達到國內自足的程度。

 

然而,新的進口稅可能會對羊國國內經濟和個人消費者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基本上,美國加徵關稅只會顯著推升進口商品成本,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更多的損失,令美國消費者付出更大的代價。

 

高盛預計,有效關稅每提高 1 個百分點,國內生產毛額 (GDP) 就會下降 0.03 個百分點,消費者物價將上漲 0.1%,通膨將持續一年。

另據穆迪公司推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加徵對華關稅92%的成本,美國家庭每年增加開支1300美元。

 

■美國把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到100%,基本上是政治操作

 

美國政府最快5/14日就會宣布提高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一口氣從25%拉高到100%。

對此中國業界人士認為,此舉是政治操弄,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彭博》也認為,新措施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以政治操作為主。

 

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指出,美國對電動車實施的最惠國關稅稅率為 2.5%,2018年 7月,美方根據 301條款對 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 25%的關稅,包括電動車。這意味著美國目前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稅率為 27.5%,已很大程度上把中國汽車擋在了美國市場之外。亦即,中國電動車出口到美國的比率非常小。

由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第 1季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電動車數量驟縮至不足 2,000輛,美國市場在中國電動車全球市場的比重已下降至 0.5%以下,這麼小的出口量,基本上不會受到美國調高關稅的影響。

 

■美汽車研究公司拆解比亞迪電動車後,直言拚不過了!

 

美國總統拜登月中將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調升至100%,讓人好奇中國電動車有何長處,能讓美國如此緊張?

美國汽車數據研究公司 Caresoft Global 近日對比亞迪 (002594-CN) 僅 1.2萬美元的售價電動車「海鷗」拆解後直言,美國在設計低成本電動車方面已大幅落後中國。海鷗不僅駕駛表現卓越,其生產工藝可與價位更高的美國電動車匹敵。

 

Caresoft Global 拆解的海鷗飛翔版不僅配備六個安全氣囊、電子穩定控制系統,還有高品質的剎車制動零組件,且在外觀和內部裝設方面,細節也相當講究,連座椅縫線都與車身外觀相搭配,內部配備用料在美國也僅用於更高級的車型,車門在關閉時也能關得很緊,並沒有太大的「便宜貨」感覺。

Caresoft Global 指出,若按美國當地製造業的成本來算,至少需要三倍以上的價格,想不通比亞迪是怎麼做到如此低成本的。

 

■美國進口產業團體:拜登對中國加徵關稅只會增加供應鏈成本、引發通膨

 

代表美國進口商的產業團體,對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提高一系列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之舉大加嘲諷,稱這些關稅將增加供應鏈成本,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支付,並將阻礙美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競爭。

 

■德國總理蕭茲不支持「美對中加徵關稅」的保護主義

 

《德新社》5/15 日報導,在對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背景下,德國總理蕭茲警告,不要因此切斷德國經濟與潛在海外市場的聯繫。

他表示,「保護主義最終只會讓一切都變得更加昂貴。」「我們需要的是公平和自由的全球貿易。」

 

德國《柏林晨郵報》也指出,美國總統拜登開啟了貿易戰。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裡,最終將只有輸家。

尤其,美國的決定可能會鼓勵一些歐盟政治人物呼籲歐盟採取類似措施,但這需要極度謹慎和克制。因為中國可能永遠不會毫無抵抗地接受懲罰性關稅。這對德國製造商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而關稅壁壘也將是對歐洲消費者的懲罰。廉價的電動車可以大大促進歐洲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拜登政府視為「必要手段」的關稅大棒,不但遭到盟友德國總理蕭茲與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警告是「破壞全球貿易的壞主意」,國際貨幣基金(IMF)更批評,拜登課徵關稅可能影響全球貿易與投資,導致供應鏈碎片化,並引發報復行動,可能會讓全球經濟付出高昂代價。IMF警告,若美中貿易戰持續升級,最糟糕的情況可拖累全球GDP減少7%。

 

其實美國加大圍堵中國大陸高科技發展,乃拜登政府的選舉操作,這是拜登對華「經濟競賽」的大殺招,目的在撈「選票」。但美方消費者將為「通膨」買單;另外,歐盟也準備對陸製電動車加徵關稅,法國更是從2023年底取消3款最受歡迎的陸製電動汽車現金激勵措施。

 

當歐美對中國大陸提高進口關稅,最終只是歐美消費者無法享用「高性價比」商品!雖然歐美各國標榜民主、自由競爭,但當比亞迪競爭力碾壓歐美各大汽車廠時,面子已不重要了,只有對中國大陸提高進口關稅、對自己產業提高補貼才是歐美各大汽車廠續命的腎上腺素。這不是「雙標」、什麼才是「雙標」?

 

三、大陸「經濟結構再平衡」將打造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經濟學上,常稱GDP的三駕馬車,包括「投資、消費、出口」。

 

中國大陸近6年面對中美貿易戰削弱出口,加上電商巨頭受到政府「反壟斷」整頓、房地產產業則是頻頻爆雷,以上的困局自然反映在出口衰退及企業變得不敢投資。

 

另20多年來,「房地產投資」原本是中國大陸最主要民間投資管道,也是火車頭產業、更是民眾主要理財管道,當此產業傾倒,自然經濟蕭條、民眾的消費信心脆弱。因此,此時中國大陸目前最欠缺的是消費信心,不是消費力。

 

而當GDP的三駕馬車,包括「投資、消費、出口」同時窒息,此時,中國大陸最重要的任務是提振消費信心,才能帶動經濟成長。

 

■大陸經濟增長重心從「生產」轉為「消費」

 

中美對抗,加上大陸房企倒閉的負財富效應,在未來經濟不景氣預期心理下,這缺乏安全感造成大陸民間提高儲蓄率,內需消費力下降,從而導致「需求不足」(demand deficiency),亦即供過於求。而過剩(surplus)的產能便透過出口,向全球有需求地區流動。

 

因應中美『冷戰2.0』,及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擴大,大陸政府提出「經濟結構再平衡」,即經濟增長重心從「生產」轉為「消費」的重大轉向。

 

例如,大陸「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是一項支持消費的計畫,為大陸「經濟結構再平衡」提供基礎支持,其中一項是改革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出於恐懼的預防性儲蓄。羅奇點出大陸的過度儲蓄是出於恐懼和不安,尤其是大陸人口的快速老化和缺乏退休收入保障。

 

事實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大陸執行「經濟結構再平衡」,即經濟增長重心從「生產」轉為「消費」的重要時刻,若同步從追求高速增長向實現創新高品質發展轉變的提昇「新質生產力」階段,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即將重塑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將使中國的經濟轉型畢其功於一役。

 

4/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指出,大陸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的問題,證明中共領導階層已看到問題所在,7月將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屆時可關注中共會端出哪些政策牛肉來因應內循環不順暢等經濟問題。

 

■中國若反擊,歐美各國將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擦身而過!

 

中國大陸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全球化環境下,大陸低價品撲向全球,為歐美消費者帶來「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根據美方說法,大量的中國商品讓美國失去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家具、玩具和服裝製造商倒閉,這是『中國衝擊1.0』,川普以此藉口,於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

 

疫後的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尚未完全復甦,但在幾年的經濟內捲下,減碳或綠能產業「性價比」大幅躍升,撲向國際市場所向披靡。

與此同時,美國則是通膨未歇,美元強勢,進一步增強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競爭力。歐美戰略上,只剩「課高關稅」應對了。

 

由於歐美市場無力抗衡『中國衝擊2.0』,乃在美國帶頭下築起「保護主義」圍牆,並不斷在戰略產業建構「去中化」的供應鏈,例如,例如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乃至鋼鐵產業等。

 

但現實恐沒有那麼簡單。根據統計,大陸企業掌控全球99%電池陽極用石墨,及69%的合成石墨市場,美國要組「去中化」的電動車聯盟,有如天方夜譚。另外,2023年在歐洲賣出的電動車,有約兩成產自中國,但這兩成中,卻有一半是出自西方車廠在中國的工廠。

 

可以預見,未來歐美拿產能過剩對中國祭出新一波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大陸被迫反擊,其實都是七傷拳,因這與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是相違背的,此只加劇雙方人民痛苦。

亦即,歐美消費者無法再享用「物美價廉」的商品、通膨陰霾也將揮之不去;但是,這只是拖延中國前進的速度,卻阻止不了中國崛起的趨勢;一旦中國的「內循環經濟」上軌道,歐美各國反而將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擦身而過。

 

四、「高性價比」將是王道!

 

■星巴克客流量下滑、廉價連鎖超市Aldi卻大殺四方

 

全球消費市場正迎來一個新趨勢,也就是在高通膨和高利率並存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正在拋棄大品牌,轉向擁抱低價。

 

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食物支出占收入比重攀至 30年新高,凸顯通膨和高利率環境也在打壓消費行為。價格高漲的背景下,餐飲領域消費日益疲弱,這也直接反映在消費品牌業績表現中。

 

國際連鎖咖啡龍頭星巴克 (SBUX-US) 公佈的2024年第二財季財報顯示,美國客流量下降7%,持續下滑且創14年來最大降幅,中國市場銷售額也年減11%。

除了星巴克外,必勝客和肯德基兩大全球餐飲巨頭,也在最新季度財報中,報告銷售額萎縮情形。

 

然而,上述表現跟德國廉價連鎖超市 Aldi 在全球不斷崛起,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美國 3月速食價格上漲5%,雜貨價格的增速則較慢;相較於 2019年同期,美國速食價格攀漲 33%,雜貨價格僅上漲 26%。

 

零食製造商億滋國際 (MDLZ-US) 執行長 Dirk Van de Put 表示,消費者正在與較低的優惠福利、較高利率水準及普遍的通膨進行對抗

 

星巴克指出,它正在流失「偶爾光顧」類型的顧客,從第一財季到第二財季末,星巴克忠誠度獎勵用戶減少了 150萬。

 

卡夫亨氏也說,受通膨和優惠力道減輕影響,銷售額下滑 1.2%;品客洋芋片母公司Kellanova亦稱受漲價影響,北美市場銷量下滑 5%。

 

反之,作為低價超商始祖的 Aldi 則靠著價格便宜贏得消費者青睞,根據 Customer Growth Partners 數據,根據一籃子50種典型家庭用品價格來看,Aldi 在2024年第一季比沃爾瑪便宜約 6%,鮮食和冷凍食品則便宜近16%。美國消費者表示,在 Aldi 消費,完全感受不到通膨。

 

根據分析公司 Placer.ai 的行動裝置定位數據,2024年 3月 Aldi美國門市客流量年增約 26%,高於美國連鎖超市巨頭 Kroger(KR-US) 的 6%和 Trader Joe”s的 15%。

 

目前,Aldi 在美國約有 2400家門市,過去十年以每年新增約 100家門店速度擴張,這家連鎖低價超市4月更宣布,打算投資 90億美元把開店速度提高一倍,在 2028年底前在全美增加 800家門市。

 

■受惠廉價產品需求推動,美國1-4月線上零售額成長7%

 

Adobe Analytics 在5/9 日發布報告指出,受雜貨和廉價非必需品強勁需求的推動,2024年 1至 4月美國線上零售額成長約 7%。該報告是以美國零售網站超過 1兆次造訪的直接面向消費者交易進行統計。

 

過去二年,消費者受到黏性通膨脅迫,可支配所得減少,轉而購買更實惠的產品。根據AdAdobe的數據,2024年前 4個月,食品雜貨和個人護理等類別中最便宜產品的銷售比率有所增加,而最昂貴產品的比率則有所下降,這代表消費者正在尋找更便宜的替代品。例如,最便宜的雜貨占比從 2019年1月的36%上升到 2024年 4月的 48%。

 

Adobe Analytics 主任潘迪亞 (Vivek Pandya) 表示,「我們看到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消費,在最便宜的商品上花更多的錢,這有助於各商品類別保持韌性並持續的支出;但它也反映消費者必須管理他們在住房、汽油方面經歷的通貨膨脹。」

 

■市場需求疲軟,Coach母公司Tapestry調降全年銷售預期

 

由於價格上漲和中國疫情後需求復甦脆弱,及北美可自由支配支出減少,導致Coach 手袋製造商 Tapestry (TPR-US) 5/9 日調降全年皮革手袋和鞋類品牌的銷售預期,並且預期第3季營收未達預期,說明北美和中國對其手袋和配件的需求仍將疲軟。

 

■榮景不再,連瑞士名錶「勞力士」也示警買氣暴跌!

 

瑞士頂級名錶勞力士 (Rolex) 執行長 Jean-Frédéric Dufour 在4月受訪時表示,將奢華手錶視為投資標的已是極具風險的行為,這一言論反映出瑞士手錶行業正顯現頹勢。

 

2023年瑞士手錶出口額年增率達 7.6%,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267億瑞士法郎,但緊接著就迎來了迅速的大降溫,根據瑞士鐘錶行業聯合會最新發佈的數據,2024年 3月瑞士手錶出口額年減 16%至 20億瑞士法郎,出貨量也下跌 25%至 110萬只。2024年這波頹勢中,中國市場尤其明顯,瑞士手錶 3 月在最大市場美國出口額年減 6.5%,但在第二、三大市場中國跟香港的出口額分別大幅年減 42% 和 44%。

 

據統計,瑞士手錶出口數量在 2011年達到 2975萬件只的高點,但之後開始下降,2020年跌到 1378萬只,跌幅超過 50%,隨後幾年雖有所反彈,但仍僅及高峰時一半的水準。

但瑞士手錶的出口金額卻呈現一個穩步上升的曲線,從 2010年的 162億瑞士法郎,攀升至2023年 267億瑞士法郎。

 

這種量價背道而馳的原因,是瑞士手錶行業堅定地認為只有高端、高端再高端,才能讓自己傳統機械表徹底與智慧手表作出區隔。

於是,瑞士手錶商靠著不斷漲價,把一個消費品硬生生漲成奢侈品,例如勞力士在 1954年推出的潛水腕錶時,官方定價僅幾百美元,但經過無數次漲價,今天幾乎入手價要在 10萬人民幣左右,如此也讓在每年首日全球統一調價,幾乎變成勞力士的一個傳統。2023年百達翡麗、歐米茄、浪琴漲價至少兩次,漲幅超過10%。

事實也證明漲價效果良好,2023年光勞力士一個品牌的銷售額就達到 115億美元左右,另有 6個瑞士手錶品牌銷售額超過百億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影響銷售額的最大因素來自名錶客群的世代變化,隨著 Z 世代步入消費主力圈,加上千禧世代甚至成為消費新生代,名錶文化對這些伴隨電子產品成長起來的一代的影響日漸式微。

 

加上,目前中國已進入「性價比」消費時代,Swatch 集團執行長 Nick Hayek 近期受訪時明確表示,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價格越發敏感。名錶在失去計時屬性及頻繁漲價後,已離「性價比」三個字相當的遠。在講究實用性的中國,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將放棄名錶消費文化。

因此,就整個中國奢侈品品類消費而言,2023年手錶的年增率是最小的,遠低於時裝、珠寶、皮具和美妝。

 

中國曾在 2020年短暫獲得瑞士手錶最大出口地稱號,但在如今中國民眾消費習慣改變,以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過程中,這種帶有奢侈品屬性的「類珠寶商品」已逐漸失寵。

逾半瑞士鍾錶公司高管預估,2024年中國手錶市場將出現下滑或停滯。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首季瑞士手錶進口額已迅速回落到 2021年前的水準。

 

■「窮鬼套餐」正席捲中國餐飲市場?

 

4/30 日,中國為期一個半月的宜家食堂「半價星期五」活動剛剛結束。

 

5/5 日,肯德基推出包含四款漢堡在內的「指定堡券」,活動期間內每款漢堡單價僅人民幣9.9 元。

 

5/6日,老對手麥當勞 (MCD-US) 宣布推出每日人民幣10元兩件的超值活動,消費者領券後,可下單包含漢堡、小食、甜品等套餐,活動將持續兩周。

 

以性價比著稱的「窮鬼套餐」已然成為餐飲界營收增長的重要路徑,甚至捲到傢俱、文旅等等領域。「窮鬼套餐」的背後,商家想獲得什麼呢?

 

全球營銷商業媒體平台《Morketing》指出,談到人民幣9.9 元始祖,就不得不提起打「工人的老朋友」旗號——瑞幸咖啡。

 

2017 年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是星巴克與「others」的天下,瑞幸橫空出世,用大額補貼和幾乎白送的方式攻佔市場。

瑞幸在爆發財務醜聞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重出江湖,啟動每周人民幣9.9 元長期店慶模式。消費者甚至不知道它在慶祝什麼,只需要知道星巴克的咖啡動輒人民幣30 元起跳,瑞幸只要人民幣9.9 元。

 

2018年,為了紀念進入大陸市場的星期四,肯德基上線「瘋狂星期四」,人民幣9.9元 即可買到九塊黃金雞塊。

三年後,在段子手改編下,「瘋四文學」一炮而紅,在病毒式傳播下,目前「# 肯德基瘋狂星期四 #」話題在新浪微博累計獲得的閱讀量達 30.8億,討論量高達 3,156.9 萬。

 

2019年 3 /13 日,麥當勞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名為「隨心配 1+1=12」的微博,紅區和白區各選一件僅需人民幣12元,將 20元檔套餐價格拉到 10元檔位。

 

「窮鬼套餐」的成功,很快就吸引越來越多餐飲品牌參戰,從早點、午飯再到晚餐,甚至是飯後甜點,各大品牌都爭先恐後地搶佔一周中的某一天,甚至起名思路都有些驚人相似——「XX 星期 X」。

 

塔斯汀漢堡推出「周二會員日」,活動期間漢堡買一贈一,人民幣15元可購得兩個漢堡;漢堡王推出「周三國王日」,把麥當勞的紅區和白區的玩法替換為 A 區和 B 區,1+1 套餐降至人民幣9.9元;必勝客推出「尖叫星期三」,九寸披薩降至人民幣29.9元。

 

至此,從周一到周五,中國消費者被「窮鬼套餐」包圍了。

《Morketing》指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窮鬼套餐」的運行模式,是貼著營運成本、甚至倒貼的方式。短期內降價的確能增加流量,但品牌想要實現盈利正成長,顯然不能在「窮鬼套餐」這一棵樹上吊死,難點在於如何將「窮鬼套餐」帶來的流量變現,更直白地說,就是如何在賠本賺吆喝後正大光明地漲價。

 

長時間價格戰帶來的影響,是消費者心裡價格錨點的變化。

瑞幸透過發放優惠券的方式,把旗下現磨咖啡的市場價長期控制在人民幣9.9元,配合庫迪等友商發起的價格戰,消費者已將現磨咖啡和人民幣9.9元這兩個詞深深綁定,即喝瑞幸,超過人民幣9.9元就是喝貴了。

 

恰如《舌尖上的中國》裡那句經典的台詞,「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樸素的烹飪方式」。餐飲巨頭的對抗,往往也是處於一種最樸素的對抗:「賠本賺吆喝。」

 

五、跋尾—新一輪貿易戰,新一波通膨、新巨大內需市場!

 

面對中美對抗經濟困境,中國大陸將從「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轉向「內需拉動型」的增長模式以自救。雖然這種典範移轉不可能一蹴可幾,但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下,一個全球最大「內需市場」終將浮出檯面,這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踢到鐵板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指出,由於大陸經濟復甦力道遲緩,內需市場從消費性電子產品、汽車、服飾甚至到餐飲品牌,開始打團體價格戰,使得美國企業面臨龐大的競爭壓力。

 

2023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5.2%,創下1990年以來最差的經濟成長表現,由於大環境狀況不佳,許多民眾開始縮減支出,實際消費能力下滑,明確反映在跨國企業的財報數據上。例如蘋果、麥當勞、星巴克和特斯拉等曾經在大陸賺進大量財富的企業,目前皆顯出力不從心。

 

目前,中國內需市場幾乎所有產品都在打價格戰,其中以電動車市場最為激烈,甚至已經是一場「生死大戰」。

現在Tesla正在被比亞迪、小米、小鵬、蔚來、理想等眾多中國電動車企圍毆, 2024年4月Tesla在大陸的市佔率僅剩4%,從3月的7.7%砍半,上海工廠的出貨量也比前一個月減少近2成。

馬斯克為了挽救Tesla股價,決定到中國求救兵,他對FSD(完全自動駕駛)數據交給中國,股價一度大漲逾15%,不過,仍前景很不樂觀。

 

另外,Apple在中國市場遭遇華為「公主復仇記」大超車,也遭到Vivo、Oppo、榮耀、小米夾殺,蘋果市占率從19%退至15.7%,在中國市場排第四,看起來,未來如果Apple如不能在AI應用上找到更殺手產品,成長瓶頸可能衝不過這崁。

 

另一家是星巴克(Starbucks),過去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如今在中國遭到瑞幸咖啡殺價競爭,營收與獲利都呈現急速滑落的下降。

 

從Tesla、Apple到Starbucks,都是美國最具競爭力的跨國企業,但是在中國都遭到在地企業獒犬式內捲的蠶食鯨吞後逐漸落居下風,尤其,歐美企業想要像大陸企業一樣調降售價並不容易,先天上面臨更高的經營成本,但害怕錯過這個未來全球最大「內需市場」,歐美企業不至於完全撤出大陸,因為大陸仍是未來營收主要成長引擎,只是將有一段時期,經營壓力確實亞歷山大!

 

■大陸「高性價比」商品席捲全球,葉倫揪團聯手抵抗!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5/21日在法蘭克福的一場演講中表示,美國和歐洲領導人必須解決中國的產業政策問題;因為中國的產業政策對全球清潔能源產業構成威脅。」

葉倫表示,「如果我們不能以戰略和團結的方式做出反應,我們兩國和世界各地企業的生存能力都可能面臨風險。」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發出迄今為止最強烈的暗示,也就是歐盟將加入美國的行列,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

 

但針對上述西方國家提出所謂的「產能過剩」論調,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近日表示,本質上這是相關國家擔心自身競爭力和市佔率,以此為藉口抹黑打壓中國。這樣的做法不僅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反而會絆倒自己,還將拖累全球經濟復甦和綠色轉型。實際上,這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全球市場的人為干預和割裂,必將破壞新能源產供鏈。

 

何亞東還說,推動綠色「雙標」會破壞氣候變遷合作,歐美一手高舉應對氣候變遷大旗,一手揮舞綠色保護主義的大棒,一邊要求中國為應對氣候變遷承擔更大責任,一邊阻礙中國綠色產品自由流動。

 

■美國再掀關稅大戰,恐怕讓「通膨」復活?

 

《華爾街日報》多次以「中國震撼2.0」(China Shock 2.0)來形容大陸產品以低價襲捲全球的狀況。美國拜登政府更順勢揮出關稅大棒,宣布對大陸生產的電動車、半導體、鋰電池與礦物、太陽能板等7大關鍵產業產品提高或開徵關稅。

 

美國「中國症候群」(The China Syndrome)又發病了,不但藉由提高關稅,再度揭開與大陸貿易戰的新篇章,還意圖拉攏七大工業國(G7)在內的盟國以「經濟軍演」的模式來圍堵大陸。

 

事實上,「「高性價比」商品福國利民,可說是好處多多。

若以傳統經濟學理論來說,如果另一個國家想以低價賣給你很多實用的產品,不但沒有理由抗議,反倒該說謝謝。

2019年一篇論文得出的結論就指出,大陸進口商品每多增加1個百分點的市占率,美國商品的消費價格就會下降2%,其中以中低收入者的受益最大。因此當美國對中發起貿易戰後,就註定大多數美國人民將失去物美價廉商品,而「通膨」也回不去了!

 

但隨著11月美國總統大選逼近,「抗中保美」成為美國選戰最廉價之手段,川普與拜登都爭相打出關稅牌。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或許,川普與拜登這兩人,都是上天贈予中華民族的禮物。

 

■「高性價比」生產力將是國家競爭力展現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表示,大陸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是市場企業長期技術累積與開放競爭的結果,是在充分競爭當中拚出來的、而不是靠產業補貼補出來的、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與公平競爭原則。

 

而彭博社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也撰文狠批葉倫正在「拋棄200年最基本經濟學原理」,來阻擋大陸乾淨能源科技,認為葉倫的計畫是一場保護主義災難。費克林指出,如果一國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商品,你不應該增加關稅,你反而應該進口該產品,並且輸出你的國家中生產效率更高的商品。

 

■一個全球最大「內需市場」終將浮出檯面!

 

以近40年投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良機為例:

第一次是「六四事件」,此造成外資撤離中國,也造就康師傅、旺旺、富士康趁虛而入的崛起機會!

另一次即是現在,源於「中美對抗」超限戰造成的外資撤離中國!

 

當拜登、川普互打火熱之時,中國正在刺激「內需市場」,並取回內需市場的主導權!中國發行「超長期國債」的威力,將激勵「內循環經濟」默默發酵!

假以時日,一個全球最大「內需市場」終將浮出檯面!

 

尤其,在中國大陸內需經濟經過這波「內捲」轉型後,人工、土地成本已下跌,而且一個「新消費觀」—「性價比為王」也正在成型。如果您尚未準備好進入賽局,這未來商機恐怕見得到、卻吃不到?這未來商機您是否已準備好面對它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2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