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疫情吹縐「圍堵中國」一池春水

印度疫情吹縐「圍堵中國」一池春水

2home.co  楊惟婷

 

壹、楔子 —「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的翅膀

「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是中國大陸於2013年下旬提出的重大戰略倡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時在訪問中亞四國及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領導人非正式峰會等場合中,先後發表了「絲綢之路經濟帶」(Silk Road

Economic Belt)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的構想。

 

具體而言,「一帶一路」意指中國大陸根據擬定的兩條國際發展合作路徑,與沿途各國加強政策協調對接,協助各國基礎建設及運輸系統的完善與升級,同時深化彼此貿易聯繫,塑造商品、資金與勞力自由流動的跨歐亞經濟體系,同時也不無在此基礎上構建區域安全合作框架的可能。

 

「一帶一路」是一項規模宏大的戰略規劃。就地緣形勢而言,「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大陸以西的歐亞大陸為目標,包含三條主要走向,一是穿越中亞與俄羅斯直抵歐洲;二是沿中亞地區經西亞以至地中海;三是由東南亞西進南亞次大陸。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以中國大陸西南兩向海洋空間為重點,分別由南海過印度洋抵達歐洲,以及由南海南下進入南太平洋。

 

總體來看,「一帶一路」從西太平洋一直延伸到波羅的海,沿線經過58個國家,涵蓋全球 64.2%的人口,沿途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總值的37.3%,其中許多國家具備豐富天然資源與勞動力,被視作下一波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中美博弈」愈演愈烈,拜登為了防堵中國大陸崛起,以維持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卯足了勁,將在全球掀起一股圍堵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的浪潮。

 

一、美國製造「南海問題」,以阻斷中國大陸海上絲路

 

中國大陸在歷史上向為一高度側重陸權的國家。回顧歷史,中國列代王朝未能成功發展海權的原因,便在於對於一個遠離海洋的農耕型文明而言,海軍建設不但無法帶來經濟收益,反會造成財政額外負擔,因而難以長久存續。

 

但在鄧小平啟動經濟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模式調整為「出口導向」;大陸政府也加強將「發展海洋事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北京當局除對內設立國家海洋局等機構,並對外則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同時將「維護海洋權益」列入解放軍核心使命之中。從海權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轉型提供中國大陸建構前述海權良性循環的歷史契機,在數十年國家海洋意識的積累下,「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提出,正反映當前中國政府已在地緣層次上形成具體的海權戰略規劃。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大陸配合「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從陸海兩端擴大和周邊國家間的經貿交流及設施聯通。這一戰略不僅具有影響歐亞大陸政治格局之潛力,對於作為傳統陸權大國的中國大陸而言更是別具意義。

 

然而該戰略涵蓋之議題與地理範圍廣泛複雜,中國大陸在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時,勢將面臨來自海洋爭端、國際權力競逐、恐怖主義威脅與自身能力限度等方面的挑戰。

 

近期美國屢屢把航母派到南海海域秀肌肉,藉軍演向大陸宣示其在南海的話語權,把國際理論「懦夫賽局」(The game of chicken)演的是淋漓盡致;以「美日安保條約」為理由,硬是鼓躁日本釣魚台主權歸屬問題,逼日本向大陸攤牌;最後並把「臺灣問題」首次納入安保條約的觀察指標來激怒大陸。

 

二、破壞《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以阻斷中國大陸的陸上絲路

 

  • 弗里曼:美中新冷戰關鍵戰場在柏林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曼(Thomas Friedman) 曾指出,如果拜登當選總統,他在外交政策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中國」——但此中國已非拜登曾打過交道的中國,而是一個更加咄咄逼人的中國。想要擊退中國,就得扭轉川普犯下最大錯誤之一:未能與德國建立夥伴關係以對抗北京。

 

弗里曼指出,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是在柏林打響並取得勝利,眼前若想要在貿易、技術和全球影響力上與中國展開冷戰,柏林正是分出勝負之地。因為柏林牽動著德國,德國則牽動著歐盟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不管是中、還是美,未來誰能在技術標準、貿易規則和科技競爭中將歐盟爭取到自己這邊,誰就能為21世紀的全球數位商業中成為遊戲規則制定者。

 

弗里曼說,美國之所以在20世紀的3大衝突(一戰、二戰和冷戰)中獲勝,是因為美國一直是最強大同盟的一部分。打敗蘇聯的冷戰同盟是由美國組織的,這也應該是未來美國對抗中國的模式。弗里曼認為,上世紀70年代棋高一著的大戰略,即是尼克森(Richard Nixon)和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中美之間建立同盟以遏制蘇聯。今日棋高一著的大戰略,則應該是在美德之間建立同盟以反制中國。如果美國未來單獨對抗中國,目標是只讓美國「恢復偉大榮光」,那美國就輸定了。

 

弗里曼表示,川普就歐盟汽車關稅及柏林軍費開支不足的問題亂批德國,就是個巨大的錯誤。川普應優先考慮與德國總理──也被稱為「歐洲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建立夥伴關係。因為德國是一個製造業超級大國,在對中國的貿易戰中將是決定性的盟友。川普削弱與德國的關係實在讓人無語。

 

他說,歐盟國家很擔心夾在華盛頓和北京中間,被迫在美國和中國技術系統之間做出選擇,即便如此,歐盟2020年仍將中國貼上了「系統性競爭對手」的標籤,這讓中國非常懊惱。

 

  • 美朝野痛批歐盟與中國大陸達成投資協定

 

歐盟在拜登政府上任前夕與中國大陸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在華盛頓引發強烈反彈。但《中歐投資協定》接下來還需要歐盟27個成員國和歐盟議會的正式批准後才能生效。

 

雖然,中歐投資協定在經濟上的重要性有限,但它卻是美歐會不會在中國問題上進行密切合作的一個信號。

歐盟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表明歐洲並不認同美國遏制中國的主張。也許除了澳大利亞之外,歐洲盟友們對美國反對中國的激進作法並不買帳。

 

  • 梅克爾vs.拜登的大國博弈

 

中國大陸之前與歐盟以令人吃驚的談判速度推進投資協議談判,竟然能趕在2020年結束前宣佈完成。主因2020年底正處於美國川普政府停擺、當選總統拜登未就職前,以及推動此項協定最力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尚在執政中,也是她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結束前2天。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可說是全球最主要3大經濟體改變國際經濟格局的重要協議,中歐宣佈協議談判完成後,美國朝野為之跳腳並試圖說服歐盟回心轉意,等待拜登上任後再以歐美聯手方式向中國施壓,以獲取更大的談判成果,但歐盟顯然冷漠以對。中國大陸對達成協議,也視為這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少見的完美收官。

 

若從中國大陸在全球與區域經濟的角度觀察,不久前才簽署了有15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為這個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區域超級經濟體的領導者,緊接著又與歐盟達成全面性的投資協議,未來在面對與美國的貿易戰或是經濟蕭條時各國築起貿易壁壘時,都有了足夠的保障得以從容應付。

 

不過,歐盟也明白,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及魯莽作為加劇美歐裂痕,是歐盟趁機與中國完成協議談判的最好時機,中歐雙方先造成既成事實,兩邊領導人隆重宣佈,即使拜登上任也難以要求歐盟撕毀協議。

其次是歐盟內部問題。這些年歐洲除德國之外,經濟都相當低迷,許多國家都債台高築,加上難民的衝擊,右翼的民粹勢力快速抬頭,傳統建制派的支援度搖搖欲墜,其中狀況最嚴重的就是德國。而右翼勢力一向反對全球化、傾向激烈的種族主義,也敵視共產主義。推動中歐投資協進程著力最深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執政已近尾聲,可望接班的人都比較偏向右翼,因此若要為德國製造業尋找廣大的市場與穩定成長的投資環境,梅克爾必須在僅剩的任期內敲定與中國的投資協議。

 

這次中歐投資協定完成談判,對歐洲、中國與全球來說都是重要的經濟事件,做為領導歐洲製造業的德國而言,必須尋找更大的市場才能支持德國乃至歐洲的繁榮,因此梅克爾排除萬難,幾乎是拖著整個意見分歧的歐洲來與中國談判。
反之,習近平如果要對抗美國,必須拉攏歐洲,而要拉攏歐洲就得搞定梅克爾。由於雙方各取所需,因此中歐雙方的談判就趕在2020年12月30日宣佈達成協議。下一任的輪值主席已於1月1日由葡萄牙總理科斯塔接任,梅克爾在宣佈達成協議的時程上,很明顯的獲得戰術上的成功。

 

  • 美國藉「新疆問題」以破壞中歐關係

 

近期美國藉操弄大陸「新疆人權議題」,結合歐洲棉花產業利益,抵制「新疆棉」,以破壞2020年中國大陸與中歐甫簽訂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和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雖於4月21日向歐盟27國的委員會領袖致函,概述歐盟和中國大陸還有著包括經濟制度、全球化管理、民主及人權觀念的分歧,但仍傾向「政治與經濟利益分開」的對中立場;而一手促成歐盟和中國大陸投資協議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此議題更公開回覆:「在我看來,尋求與中國大陸建立良好的戰略關系是正確的,也是重要的。」

 

  • 歐洲議會壓倒性多數決定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歐盟外長會議在2021年3月22日以中國大陸侵犯新疆人權商定將4名中國公民和一家機構列入制裁清單,理由是”迫害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其後美、加、英等國也加入對中國的制裁行動。中國外交部對此做出強烈回應,針對歐盟和英國實施了制裁,其中包括多名歐盟政要、議員與學者。

 

歐洲議會議員於5/20日以599名議員支持、30名議員反對、58名議員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凍結歐盟與中國投資協定的籌備、審議與批准程序,其主要的理由是中國大陸在此之前對歐洲議會實行制裁。因此,未來除非中國撤除對歐洲議會的制裁措施,否則將持續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審議程序。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自2013年啟動談判,雙方進行了長達7年的談判,在相互投資保障、尊重智慧財產權、政府補貼等全面性經貿議題上,於2020年年底前達成協議。按照雙方談判進程,達成協議後將有一年時間給27個會員國進行翻譯與逐條審議,原訂在2022年初完成簽署。

 

歐洲議會20日以559票贊成、30票反對、58票棄權,壓倒性通過動議,凍結大陸與歐盟2020年12月拍板的《中歐投資協定》,此僵局對中國和歐盟都是挫折,代表雙方歷經7年協商達成協議無法繼續。

 

  • 沒有《中歐投資協定》,中國大陸會如何?

 

中國大陸和歐洲的《中歐投資協定》終究還是過不了關,在歐洲議會遭到凍結。此一投資協定一直是美國開展與中國戰略競爭後,中國用來對抗美國政經圍堵的重要籌碼,尤其是美國川普總統執政以來,歐盟對中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現在中歐投資協議叫停,先前在經濟上的談判成果並未白費,只是對歐經濟等於是原地踏步,但原打算拿來在政治上對抗美國的戰術目標沒有斬獲而已。

 

從經濟上來說,中國大陸與歐洲都需要這份協議,主因是雙方投資貿易相互依賴性已創下歷史新高,都需要有套完整的規則來引導未來的經濟互動。
另從政治上來說,歐洲知道以個別國家來應對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談判,當然比不上用歐盟的集體行動可以獲得更多籌碼,對中國來說則是拉攏歐盟對抗美國,如此美國很難用貿易制裁手段來要脅中國。

 

雖然有些人認為中國大陸對歐盟的制裁有些操之過急,但北京顯然也有內部的壓力需要釋放,但未來名單並非不能修改或撤除。歐盟已表明,撤除對歐洲議會議員與政要的制裁,歐洲議會就會恢復審議投資協議,北京此時拉長戰線,未來分批、低調地改變制裁名單,仍可以保有主動權。

 

眾所周知,推動中歐投資協議最力的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她也把此事當作從政生涯中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做為她告別政壇時遺留下來的重要政治資產。
德國一直都是中國大陸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工業製品與技術的進口國。她與德國朝野政要都明白,中德之間的聯繫是真金白銀的實質關係,人權問題雖然拿來當價值觀宣揚,但終究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因此梅克爾才努力地在她任期最後幾天,把一些反對者所提出的人權及非經濟問題含混地包在協議文字中,留待其繼任者去處理。一旦穩固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對美貿易交涉也有更多籌碼,同時也能加強中國大陸在國際經貿體系中所應承擔的義務。

 

未來,中國大陸與歐洲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從科技和經濟的角度上來說,中國大陸遠比當年的蘇聯要成功得多,對於全球的民主社會來說,都是極不尋常、前所未見的挑戰。但歐洲若想對中國大陸「脫鉤」或「冷戰」卻是完全不切實際,必須承認歐洲與中國大陸之間是一種處於競爭中的相互依賴關係。目前被凍結的投資協定還在,7年來的談判努力並未白費。未來只有等待北京適時對制裁名單給予撤除、解凍,就能重啓協議審查。

 

如同德聯邦議院外委會主席呂特根所說,現在沒有協議,中國大陸還是可以照原來的方式活下去。其實,中國大陸與歐洲只要實質經濟關係持續加強,早一年或晚一年通過投資協議的影響不會太大。早點通過投資協議,只是中國大陸拿來對抗美國的政治籌碼多一點。

 

三、以「印太戰略」阻斷中國海上絲路

 

美國同時也推出另一齣圍堵中國大陸的大戲「印太戰略」,這幾年澳洲、日本隨之積極起舞,韓國也被迫選邊站;但隨著中國大陸對澳洲實施經濟制裁反制,讓美國在亞太設下的圍堵戰略出現破口。

 

另在美國「印太戰略」中列關鍵地理位置的印度,向來以大國(人口)自居,尤其對中國大陸崛起更是如芒刺在背,殊不知兩國綜合國力早已漸行漸遠;但印度欲尋求「聯美制中」,以讓印度能崛起於國際,這種冀望原本就是不符實際的幻想,因為印度忘了「白人優先主義」。

 

在美國希望中印陷入軍事衝突,以停滯大陸「一帶一路」的擴展謀略下,印度只是犧牲打的馬前卒。因此,中國大陸對印度的百般容忍,有其對美國「印太戰略」的正確判讀!

 

而近日印度國內掀起第三波新冠狀變種病毒的疫情,讓印度自3月下旬起,即全面失控,整個防禦疫情的醫療系統已然崩潰;印度新冠疫情迄今仍無趨緩跡象,連日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持續超過30–40萬人,病歿人數也連續破4000人/天。
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預測,今年8月,印度累計死亡人數將突破100萬人。

 

印度徒俱有龐大製造疫苗抵禦病毒的能力,然卻因美國一紙限制所有生產疫苗的原料出口規定,而讓這個美國口中最親密的盟友陷入生死困境,此舉是否會讓「印太戰略」出現另一大破口,值得拭目以待?

 

四、紅色供應鏈崛起與美國「去中國化」

 

(一) 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指出,「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後,就必須開放」。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借鑑日本、亞洲四小龍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經驗,採取進口替代和出口促進併行的策略;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有計畫的產業政策和「全球化」潮流的助威下,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在對外開放的實踐中,大陸採取「區域推進」的戰術,初期從深圳經濟特區為「窗口」試點,取得具體成效後再陸續擴大到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進入1990年代,又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主要城市,以加速內陸「城鎮化」建設。

 

大陸經濟高速成長,得益於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大陸挾其人口紅利、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加上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環境逐步改善,以及提出一系列配套的產業政策和優惠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促進大陸有效地融入國際供應鏈中。

 

大陸並適時運用「市場換技術」策略以吸引FDI,透過大量的合資、合作開發、合作生產、引進技術等路徑,獲得外國較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引進的技術在經過內化吸收,以及人才培育和流動等方式產生外溢效應下,使得產業技術水準快速提升。

 

隨大陸加入WTO後,跨國企業在比較利益驅動下,又加快產能向大陸轉移速度,並促使大陸成為「世界工廠」。而大陸經濟崛起,又打破了東亞經濟發展的「雁行模式」,牽動了東亞經貿版圖,過去扮演領頭雁的日本,儘管在亞洲經濟中仍具重要地位,但其風光已大不如前。

 

隨著大陸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愈深,各國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也愈來愈高。目前大陸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製造業總產值居全球第一位;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大陸也逐漸從加工組裝環節向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鏈結提升。
不過,相對於先進國家,大陸出口的貨品,其實仍大多數屬於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或低技術生產環節的製品,整體而言,大陸自有的核心製造技術仍然缺乏,組裝加工仍是價值的主要來源。而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的上游部分,如研發、關鍵零組件之生產,以及下游部分如銷售和服務等,大多仍控制在先進國家手中,芯片及OLED顯示面板等就是其中最典型例子。

 

但隨著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大陸外匯存底快速累積,大陸開始推出「走出去戰略」,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對外投資。近年來,包括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製造業等領域的投資成長較快,顯示大陸為了獲取技術、市場、品牌等目的,正逐漸加強對外投資佈局,尤其在歐美地區。

 

近年,中國大陸並展現強烈的企圖心,先後推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製造 2025」等戰略規畫,幾乎傾全國之力投入資金和人才培育,試圖突破瓶頸,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

針對中國大陸企圖成為製造強國的事實,將危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核心利益,因此乃對大陸企業如華為、中興、中芯、抖音等資通訊供應商施以毀滅性打擊,通常是以「國家安全、不正當手段取得外國技術、侵犯他國智財權、從事不公平競爭」等作為經貿制裁理由。從近期美國對大陸發動制裁清單,都聚焦在高科技產品,顯示美國已擔心大陸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經濟崛起所造成的威脅。

 

中美啓動貿易戰後,美國更逼迫跨國製造業撤離中國大陸、回流歐美各國,欲重組全球供應鏈來對抗紅色供應鏈。
此外,為應對中國大陸成為製造強國,近年來歐美日等國紛紛推出「再工業化」和「再平衡」策略,試圖從數位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中尋找高端、先進技術的出路,以擴大產業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確保產業價值鏈上的全球主導地位。

 

(二)全球區域供應鏈將成主流?

 

因為中美貿易對抗及疫情導致的科技斷鏈危機,使得全球供應鏈重組成為市場相當關心的議題,供應鏈在地化2.0成為跨國企業生存新趨勢,包括手機、汽車組裝、服飾品牌、醫療器材等產業,都開始朝向「就地供應」產銷體系,以期規避貿易政策、物流、環境等造成的企業風險。

 

例如台積電 (2330-TW) 未來三年資本支出 1,000 億美元,已計畫在美國、日本建廠;環球晶 (6488-TW) 斥資 1,300 億元收購全球第四大矽晶圓廠德國世創 (Siltronic);國巨(2327-TW) 則併購美國被動元件大廠基美 (KEMET),成為世界第三大被動元件廠。其他包括鴻海(2317-TW)、廣達(2382-TW)、仁寶(2324-TW)等也紛紛加碼投資台灣及越南、印尼等地。透過在地供應鏈重組,未來都可望降低營運成本,提高調度彈性,讓營收獲利更加有保障。

 

(三)疫情衝擊「印度製造」,恐爆外企出走潮,瓦解「去中國化」供應鏈

 

印度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印度國內製造業的發展,開出各項誘人條件吸引外企於當地設廠,然而近期印度疫情嚴峻,每日新增30幾萬確診病例,當地醫療系統不堪負荷、崩潰,許多企業面臨疫情的來勢洶洶,廠房員工頻傳確診;此外,除了勞動力問題以外,同時也面臨著供應短缺和原物料成本上漲的困境。

 

例如許多車廠、電子業、家電類的產能遭受衝擊。本田(Honda)、鈴木(Suzuki)、山葉(Yamaha)等知名製造商於5月關閉廠房;蘋果供應鏈的台廠富士康、緯創也因疫情嚴重,關閉印度廠房。

另在成衣方面,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之一,不過印度紡織業正為嚴重的勞動力短缺而苦苦掙扎。根據諮詢公司 Wazir Advisors 的數據,在主要的服裝生產中心德里和班加羅爾的確診病例數仍高,工人的曠工率高達50%。對於當地製造商來說,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

 

另外印度還是皮革和皮製品的主要全球出口國,也是僅次於中國的鞋類主要生產國,每年生產近30億雙鞋。去年,疫情給印度的皮革業造成了沉重打擊,而近期嚴峻的疫情更導致大規模停工和熟練員工短缺。

 

而在金融服務方面,由於受過良好教育且更低廉的勞動力吸引,許多大型銀行和會計事務所將大量訊息技術和運營工作外包給印度。數據顯示,該國有將近440 萬人受僱於IT和業務流程管理。在疫情的衝擊下,相關印度員工的工作受到影響,部分公司正採取應對措施,包括將工作轉移到其他國家,鼓勵員工在家工作以及延長項目期限。

 

專家表示,一些外企已暫時將訂單轉移至中國大陸、越南或是韓國等地,若在夏天仍未見緩解,可能會導致外企出走。

 

另外,根據聯合國世界貿易與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全球貨物貿易中約有 80% 由船隻載送,其中有許多船員來自印度。國際航運商會 (ICS) 秘書長 Guy Platten 指出,全球170萬名船員中,就有20萬多名來自印度。這可能導致嚴重的船員短缺,從而破壞全球供應鏈。

 

五、美國封殺「一帶一路」的陰謀能否得逞?

 

回顧過去三十年來,大陸挾其充沛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勢,以及龐大的市場潛力,加上一系列政策的配套鼓勵和引導,吸引全球資通訊電子廠商至大陸設廠。
外資企業不只帶入資金,更引進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和國際通路,並透過產業合作、人才流動產生外溢效果,帶動大陸製造業飛速發展,全球供應鏈體系於焉在中國大陸成形、茁壯,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逐漸擺脫過去低品質、低價格的形象,逐漸在中高端商品市場上嶄露頭角。

近幾年,除了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軟體和服務供應商之外,華為、中興等通訊基礎設施供應商,甚至像小米這樣的硬體製造商,都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時,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升級對全球經貿版圖已造成很大的衝擊,並進一步威脅歐美先進國家的高科技產業領導地位。尤其,也觸動了美國「國家安全」的敏感神經。並引起美國的恐懼,故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嚴厲的經貿制裁。

 

而美國欲截斷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主動線,最關鍵截點即封殺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包括海上絲路、陸上絲路。

 

  • 中國大陸4月進出口年增30%起跳,雙雙超預期

 

5/7 日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公布4月份進出口數據,以美元計算,出口年增 32.3%;進口年增 43.1%,創2011年1月以來最高;貿易順差 428.5 億美元,前期 138 億美元—-這是川普貿易戰的成績單。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並指出,2021年前4個月大陸外貿進出口總值人民幣11.62兆元,年增28.5%,外貿進出口繼續保持正向發展,這展現大陸疫情防範與控制和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成果,穩外貿政策措施有力有效。

 

大陸海關總署資料也顯示,前4個月,大陸對東協、歐盟和美國等主要交易夥伴進出口均增長。東盟為大陸第一大交易夥伴,中國與東協貿易總值人民幣1.72兆元,年增27.6%。歐盟則是大陸第二大交易夥伴,與歐盟貿易總值為人民幣1.63兆元,增長32.1%。美國為大陸第三大交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人民幣1.44兆元,增長 50.3%;當中,對美貿易順差人民幣6538.9 億元,年增47%。日本則是大陸第四大交易夥伴,中日貿易總值為人民幣7706.4億元,年增16.2%。

 

雖說美國為了維持其國際霸權地位,在全球拉起一道道圍堵中國大陸的關卡,但美國國力已趨勢微,面對大國崛起的中國,美國揪眾「圍堵中國」的企圖,是「奏效」或「夢碎」?

 

由大陸4月進出口年增30%起跳,雙雙超預期來看,大陸崛起隱然已成21世紀國際的主弦律;縱使美國揪眾「圍堵中國」,也猶若「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雖一時風強雨驟,濺滿水痕,但黎明一出,陰晦終消散。

 

  • 林毅夫:中國大陸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或達8億人,是世界機遇

 

全球消費創新暨免稅與旅遊零售大會7日在中國首屆消博會上舉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出席大會時表示,到2035年,中國大陸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會達到8億,這樣巨大的市場潛力是中國大陸的機遇,也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機遇。

 

林毅夫表示,目前中國大陸的4億中等收入人群,有條件實現203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或城鄉人均收入水平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倍,2035年人均GDP應該可以達到22,000美元,甚至更高。林毅夫表示,中國大陸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增長,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是世界上任何一家生產高端消費品的企業的百年機遇。

 

六、跋尾—-印度疫情黑天鵝帶來的威脅與機會

 

  • 在萬物皆漲的通膨時代,供給者為王

 

綜觀大宗商品這波上漲史無前例,採用過去歷史經驗法則來研判的人都看走眼,鐵礦石、銅、航運運價都寫下歷史新高,黃小玉、鋼鐵、塑化、紙漿亦創8至10年高,全球民眾進入萬物皆漲的通膨時代。

 

由於當前數億歐美民眾打完疫苗後解封,因為過去一年居家隔離,其報復性消費支出湧出,尤其主要消費支出是出外吃吃喝喝、購買衣服鞋子等。所以現在大家常聽到鋼鐵、航運漲價潮,未來,紡織、成衣產業景氣也將全面拉升,主因歐美剛性需求及印度疫情失控的訂單移轉。
在全球民眾報復性消費浪潮下,緊咬原物料行情不放才是正確策略。例如現在美股創新高的不是手機的蘋果、電動車的特斯拉,而是傳產的美國鋼鐵,布希鞋的卡洛馳,運動鞋的愛迪達,服飾的GAP等。

 

風水總是輪流轉,本季智慧型手機原本處於清庫存的淡季。加上印度新冠疫情失控,不光是手機供應鏈產能出問題,連帶使得當地手機銷售也重創,不少法人紛紛看衰今年印度手機出貨量,三星、OPPO、vivo、小米紛紛下修2021年第二季印度市場訂單約10%~20%。

 

一方面,印度有些產業是全球生產大國,預計將對全球產品供給銳減,例如印度是世界第一大棉花及第二大紡織服裝生產國,產業面的衝擊一定會反映。這二個產業典型勞力密集,疫情若全面隔離工人及農民,棉價將大漲,並造成化纖的替代需求增加,產業面的衝擊一定會反映。

 

另印度是塑化原料PE的全球最大出口國,也是全球第四大橡膠生產國,橡膠也是勞力密集產業。

 

再依市調機構 Canalys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印度市場的智慧手機出貨量年增 11%,達3710萬支。當中小米出貨1050萬支,排名第一;三星、vivo、OPPO、realme 出貨量排名則分列第二至第五名。不過 Canalys 預計,由於印度爆發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印度市場的智慧手機出貨量在2021年第二季大幅下滑。

 

另一方面,印度疫情失控,不要忽略印度是全球人口第二多、GDP 第七大的重要國家,消費面的衝擊一定會反映。例如TrendForce 集邦諮詢指出,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印度,受到疫情影響已經導致各大手機品牌的銷售也出現下滑。
依集邦諮詢預計,2021 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年增率將因此自原先的9.4%,下修至8.5%,全年總出貨量約13.6億支,且未來不排除有持續下修的可能。

 

集邦諮詢指出,目前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皆在印度有產線,而且比重逐年擴大,但目前的產出仍以供應當地需求為主。依現階段當地生產情況來看,初估第二季至第三季約有1200萬支智慧手機的產量受到影響,所以印度全年總生產量可能下滑7.5%。

 

  • 如果您錯過了三十年前那場盛宴…..

 

在進入後疫情時代,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所以,全球製造產業結構必定會重組一次。本來上天給了台灣、印度各一次機會,但台、印卻因疫情爆發,可能痛失上天美意。尤其,台灣現在面臨缺水、缺電、缺疫苗,致疫情失控,可能讓鮭魚再度出海….。

未來,全球的製造業供應鏈將會部分重疊,以避免斷鏈危機;部分供應鏈會移出大陸,也將從長鏈轉型為「短鏈」,走向多量少樣的專業分工模式;且工業 4.0 將持續發展重點,企業會越來越重視智慧工廠技術,而非只考量成本;而ICT產業將是重中之重,朝推動高階製造中心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做為替製造產業結構重組時輸血的資本市場,也將是重中之重。

可以想像到,未來是個搶人、搶錢的時代。而大陸資本市場中的科技股也將有一波驚濤駭浪的注資錢潮,如同三十年前台商前進大陸拓荒,將掀起建構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澎湃商機……….。

 

雖然在中國大陸崛起的這首主弦律中,美國揪團「圍堵」不免會出現「金戈鐵馬」的殺伐雜音,但在曲終收撥之際,眾人仰望蒼穹,終是星河皎潔、明月在天,「千江有水、千江月」各擁一片天;而這景象,恐已非美國之力所能逆轉了!

 

回顧自2013年起,中國大陸利用全球原物料低廉時打造了「一帶一路」,未來,中國大陸將推動「中國製造4.0」與打造一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反之,在未來的大通膨時代,原物料價格勢必水漲船高。川普走過、卻錯過;而拜登現在才想起推動「大基建」恐已錯失先機,這波大宗商品狂漲時代,連股神巴菲特都不敢掉以輕心,在波克夏股東會提出警告。未來拜登恐怕只能功敗垂成、望洋興嘆?

 

在2021年的世紀大轉折中,「十年河西、十年河東」是天道好還……….。
如果您錯過了三十年前那場盛宴,不必扼腕,因為機會永遠都在……….。

 

進入後疫情時代,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卻可能因為台灣、印度疫情失控,吹縐「圍堵中國」一池春水。在萬物皆漲、供給者為王的通膨時代,可能促使訂單回流中國大陸供應鏈。

 

從投資的角度,在亂世中建議您G2須區域平衡佈局—-
若在美股,則以大基建、抗通膨及先進製造科技等「大基建」為關注主線。

若在A股,則以大消費、醫藥及先進製造科技等「新經濟」為關注主線。

建議您可將資金平衡佈局在以下幾檔A股主題 ETF以分散風險,例如:

(1)富邦深100(00639 )   — 成分股以深圳科技股為主

(2)國泰中國A50(00636 ) — 成分股以上證價值股為主

(3)中信中國50 (00752)  — 成分股以香港新經濟概念股為主

 

未來,在G2資本市場的重組商機中,哲人日已遠,而您做好準備了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