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金融監管是中美金融戰序幕?

大陸金融監管是中美金融戰序幕?

                                           2home.co  楊惟婷

 

中美爭霸已走到「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時代,由貿易戰、科技戰、軍備競賽,延伸到不對稱的超限戰—-包括「華爾街狼群」的資本戰。

 

試想一下,假如「螞蟻科技」成功上市,以「螞蟻科技」400億人民幣的資本玩起2.15兆人民幣規模的高利貸放貸,將為大陸資本市場埋下崩盤的地雷;若再加上「螞蟻科技」IPO後,以A股發行價68.80元/股來測算,發行總市值最終預估3130億美元。屆時內地多少資本將會被其捆綁,進而這些國內外資本家若收割韭菜,再將資本外流,則2015年6月底的A股崩盤夢魘恐將重演一次,所以,監管單位適時逆向出擊,其實,是阻止了一場股匯雙殺的崩盤慘劇。

 

近期馬雲及華爾街之狼遭圍剿,一時令全球資本市場如墜入百里雲霧中……。
其實,這可能只是中美金融戰的序幕。接著,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宣布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吸引中外資本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這才是大陸對「華爾街狼群」資本戰的正式宣戰。亦即,大陸將爭奪全球資本市場的話語權……。

 

一、大陸經濟是否處於「停滯性通膨」到「衰退」階段?

 

近期鄭州水患及Delta變種病毒一度迫使深圳、寧波港封港和部分工廠停工,抑制了供應鏈,導致經濟成長數據遜於預期。這究竟是暫時的波動?或將步入「衰退」階段的癥兆?這牽涉到大陸及全球經濟復甦的步調……。

 

■ 財新中國8月製造業PMI 49.2% ,16個月來首度衰退

 

9/1 日財新公布中國8月製造業 PMI 49.2%,預期50.2%,前期50.3%,8月份製造業PMI是自2020年5月以來首度跌落至衰退區間。

 

另中國統計局公佈的8月製造業 PMI為50.1%,較7月下降0.3個百分點,創2020年3月以來最低。

 

財新表示,7月下旬開始的新一波疫情是2020年第二季經濟逐步正常化以來遭遇的嚴重挑戰。受此影響,8月製造業景氣下滑,市場供給減少,需求承壓,就業市場略有惡化,通膨壓力依然偏高。

 

至於海外需求也出現下滑。因為國外疫情持續惡化,海外需求受到抑制,同時運輸受阻,8月新出口訂單指數落入衰退區間,創下2021年2月以來新低。

 

■ 財新8月中國服務業PMI大跌至46.7 ,16個月首度衰退

 

9/3 日財新公布8月中國服務業PMI 46.7,預期51.3,前期54.9。8月份中國服務業 PMI是自2020年5月以來首度跌落至衰退區間。中國8月財新綜合 PMI 47.2,前期 53.1。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在中國多地爆發,8月製造業、服務業景氣度雙雙下滑,特別是服務業出現實質性緊縮。全球疫情反彈,市場供給下降,需求及出口均面臨壓力。就業市場略有緊縮,通膨壓力較大。中國經濟下滑壓力仍大,做好防疫,維持就業市場穩定,穩定物價,仍需各方面統籌兼顧。

 

■ 大陸財政、貨幣政策,對穩定經濟增長尚有很大揮灑空間

 

目前大陸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全面放緩,經濟一致指標也開始回落。
此令人擔心,大陸現階段是否正處「停滯性通膨」到「衰退」的階段?

 

截至 2020 年底,大陸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人民幣 25.66 兆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核准的限額人民幣 28.81 兆元內,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餘額人民幣 20.89 兆元,大陸政府債務餘額為人民幣 46.55 兆元,佔 GDP 的比重為 45.8%,低於國際普遍認同的 60% 警戒線。

 

另外,中美資本戰延燒。近日中國人行重啟降準,捍衛大陸產業。人行藉由全面降準,增加流動性來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加強對2021下半年實體經濟的支撐。尤其,2021年以來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部分中小企業在疫情下面臨經營困難,因此透過降準來降低銀行貸款成本,可以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放貸的規模,進而加強對中小企業資金流動性的支撐,緩解漲價對中小企業成本的負擔。

 

若現階段的經濟下行壓力加重,有轉入「衰退」階段疑慮時,相信大陸的財政、貨幣政策將會及時轉為積極和寬鬆,以支撐中小企業資金流動性。亦即,大陸財金政策尚有能力阻止經濟步入到「衰退」的階段。因為只有實體經濟挺住,才是打贏金融戰的最佳後盾。

 

二、大陸加強金融監管是為了先「安內」、再「攘外」?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數周前才暫停中國企業赴美首次公開發行 (IPO)。

SEC主席詹斯勒8/16 日又表示,美國投資人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沒有太多認識,投資中概股存在一定風險,他已要求SEC幕僚暫緩批准中國企業透過借殼在美國上市,希望投資人能得知更多企業結構的訊息。

詹斯勒也重申,美國必須有權力稽查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會計審計內容。美國去年 12 月通過一項法規,要求中概股允許美國官員審查財務資訊,否則必須下市。

 

■大陸出手削弱資本家壟斷市場力量,先「安內」、再「攘外」

 

大陸當局最近升高監管壓力,包括大陸叫車業者滴滴 (DIDI-US)在美 IPO不久後,北京當局隨即以網路安全理由展開調查,導致滴滴股價暴跌。

也包括推動教育「雙減」政策,禁止多家補教業者營利,導致在美上市大陸中概補教股血流成河,例如好未來ADR股價跌掉70%,新東方也重挫 66%。

 

8/17 日大陸央視報導又指出,為了制止和預防網路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數位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大陸市場監管總局針對「禁止網路不正當競爭行為」向大眾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1年9 /15日。

 

過去阿里巴巴 (9988-HK) 等大型網科企業,常被市場批評利用數據、演算法等手段,影響用戶作出選擇,或者是利用其他方式,如實施流量綁架、干擾、惡意不相容等,達到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網路產品或服務正常運作的目的。業界擔心一旦公開徵求意見結束後,大陸將推出相應的政策管理網科業,這對於龍頭企業帶來的衝擊可能最大。

 

■大陸通過「個資保護法」,防範科技巨頭將大數據外流

 

大陸官媒8/20 日報導,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為企業如何處理用戶數據制定了更嚴格的規定。官方尚未公布最新立法的細節,但先前的草案要求,公司必須徵得用戶同意才能收集、使用和傳輸個人的訊息,同時個人有權撤回其同意。

 

未來大陸通過「個資保護法」,防範科技巨頭將壟斷大數據,更防範其將大數據外流,預防未來將內需市場拱手予外商。

 

三、中美資本爭奪戰,才是金融戰的主戰場?

 

自從「蟻螞科技」IPO前突然被大陸主管監管機關喊停,接著雷厲風行對網科產業進行一連串的整頓,如此次「滴滴出行」監管、「教育雙減」,似乎有意重擊國內資本家及華爾街巨鱷(外資影武者)。

 

■「馴服」國內資本家,防範資本及大數據外流

 

從「蟻螞科技」的大股東結構來看,包括以馬雲為代表的螞蟻集團原始股東和管理層,以社保基金、中投公司以及各大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投資機構,以及馬雲朋友圈裡龐大的江浙滬企業家群體。其中還有潛藏于一批批私募基金中,他們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通過家人或者看似毫無關聯的馬甲公司進行代持。他們是螞蟻集團這場資本盛宴中,戴著面具跳舞的人。在這些戰略股東中,需要特別關注這四大陣營—-中金系、博裕系、春華系和雲鋒系。這次真的一網打盡「蟻螞科技」IPO後,未來可能造成大陸資本大量外流的所有國內外資本家。

 

再從「滴滴出行」的大股東結構來看,最大股東是持股21.5%的日本軟體銀行,美國優步(Uber)持股12.8%,合計起來外商持股已超過1/3,如果再加上IPO後的外國股東,滴滴出行可以說完全是個外資主導的企業,其手上又持有敏感的5.8億人大陸用戶隱私數據。

 

另外,大陸近期審查企業的重點放在那些被認為可能威脅大陸數據資料安全和資本大量外流的網路科技巨頭,其中具有大陸用戶隱私數據的「阿里巴巴」、「騰訊」、「滴滴出行」的生態圈無疑處於監管風暴的中心。

 

但凡此種種嚴管措施,目的在「馴服」國內資本家,國內資本家,而非「絞殺」。因為這些「私企」是激勵「國企」進化的動力,是擴大內需的雙引擎。未來,「大數據」及「資料安全」將成為國家最重視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像騰訊、阿里巴巴、滴滴出行與美團這類的科技巨頭,進行納管將成新常態。

 

■「絞殺」華爾街巨鱷,壓低中概股估值,促中概股回歸本國資本市場

7/23日,大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持續整治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進一步加大了業内對於下半年樓市調控從嚴、從緊的預期,讓房市雪上加霜,導致陸港外資紛紛逃離大陸A股市場。

 

1、港股及美上市的中概股ADR皆跌入深度熊市

在港股方面,資金進出更自由,港股立即成為外資提款機,中概股全面崩盤,賣壓逼使恒指直接面臨8/20日的24581點的保衛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2 /17日恒生科技指數創下10945.22 新高,到8/20日盤中5895,已大跌了46%,並創下該指數2020年7月底上市以來新低紀錄。按照技術派的觀點,股指從最近的高點下跌超過 20%,就可以確立技術性熊市成立,恒生科技指數也已經進入深度熊市。

 

又如在美上市大陸企業方面,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在7月拋售潮下,市值蒸發逾4000億美元。而總市值在過去五個月來累計暴跌7,690億美元。

追蹤在美上市中企98家大公司的「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在7/26當日暴跌7%,加上7/23的 8.5%跌幅,累計連兩日重挫15%,是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伴隨7/27日市場又再重挫,中概互聯網ETF收跌近6%,本輪調整最大跌幅已經超過 40%,也是跌入深度熊市中。

 

過去幾年來,國外投資人都鍾情於在香港及在美國上市的中概科技股,但大陸升高監管這些意外之舉,似乎有意壓低中概股估值,使得外資不得不重新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導致華爾街巨鱷(外資影武者)開始恐慌性拋售中概股。

 

2、北京嚴打「網路不當競爭」,迫女股神、索羅斯等跳船求生

 

中概股8/17 日再度壟罩沉重賣壓,因北京當局加強對大型上市公司監管,針對「網路不正當競爭」法規公開徵求意見。

 

近期追蹤中國98檔在美上市公司的「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HXC-US) 已從2月的歷史高點暴跌總計超過50%、淨值銳減近9,000億美元,一些知名投資人,例如「女股神」、索羅斯 (George Soros) 等非死即傷。

 

「女股神」Cathie Wood同樣看不懂北京的意圖,也嚇趴、拋售中概股。

例如女股神的方舟創新 ETF(代碼 ARKK) 操盤的中概股部位「百度」、「騰訊」ADR一度砍到清倉,這部分2月曾占管理資產的8%持股。

而女股神另一檔基金 ARK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ETF(代碼 ARKW) 雖仍投資中概股,但持股比重已從2021年初的近9%下降到3.8%。

 

而從近日的美股13F文件顯示,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D1 Capital Partners 到 Soroban Capital Partners,都在第2季減持或清空中概股。

Dan Sundheim 操盤的 D1在第2季賣掉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EDU-US)2500 萬股股票,Eric Mandelblatt 管理的 Soroban也脫手阿里巴巴股票。

著名基金經理 Cathie Wood 也已將中國股票曝險降至零。

 

四、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胃納中概股回歸,壯大本國資本市場

 

在外資減持中概股下,壓低中概股估值,迫使中企只能在A股上市籌資。
此從某個角度而言,正凸顯「中美金融脫鉤」已是進行式,雙方各自在集結兵力,打一場沒有砲聲的資本戰爭,只是大陸出奇不意,先打了「華爾街之狼」一巴掌。

 

■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9/2 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宣布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且吸引海外上市公司,並鞏固其在岸股票市場的全球地位。這是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外,又一個大陸證券交易所。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到,大陸將提高開放水平,在全國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探索建設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破解當前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投資面臨的問題。

 

《CNBC》引述 JP Morgan 分析師評論認為,大陸明確地表明仍然需要資本,但必須符合其自身條件、且在本國資本市場交易所取得。

其實,這是對已經在北京推出8年的「新三板」精選層的重組或重塑。在新三板,專業投資者可以對數千家國內公司的股票進行交易。

 

大陸證監會回應,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將有助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本國資本市場體系。

 

大陸官媒新華社亦,發表評論文章解讀,表示北京證券交易所將牢牢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尊重這類企業的發展規律及成長階段,提升制度包容性與精準性。

 

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惡化之際,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公開表明,如果在美國上市的大陸公司不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和制度,將要求這些大陸公司在美國退市。

因此,大陸藉此發出信號:即使美國市場的融資機會減少,但大陸企業家仍可以在大陸獲得資金。亦即,一場沒有砲聲的資本戰爭,已正式宣戰。

 

■大陸擬讓國企入股字節跳動、滴滴打車,以取得控制權

 

拜登政府於6月推翻川普時代一系列行政命令,不再禁止用戶下載及更新騰訊旗下的通訊軟體WeChat和TikTok。

 

但根據大陸商業資料庫天眼查,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在4月30日交易中,將1%的股份出售給網投中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知情人士說,這項交易並未讓大陸政府獲得海外版抖音TikTok的任何股份。在大陸的用戶無法使用國際版TikTok。

 

外傳大陸政府入股北京字節跳動旗下一家主要子公司後,並取得一席董事席次。

但這項消息發布之後,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盧比歐敦促總統拜登在美國封殺字節跳動旗下的熱門短影音應用程式(App)TikTok。

 

另彭博也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政府提議讓總部位於北京的國營企業出資收購滴滴出行 (DIDI-US) 股份,藉此獲取滴滴控股權。

2021年6月底,滴滴正式於紐交所掛牌上市,上市後風波不斷,不僅遭大陸實施網路安全審查,App還遭大陸官方以違法搜集個人訊息為由勒令下架,近來更遭大陸當局約談。隨著監管壓力與日俱增,滴滴上市至今已跌近37%,市值縮水三分之一。

根據初步提案,北京市政府將讓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旗下首汽集團在內等多家國企收購滴滴股權,並考慮以黃金股 (Golden Share) 方式入股,具有否決權和董事會席次,部分情況下,黃金股擁有比其他股份更重要的投票權,且多半由政府持有,目前軟銀集團 (SoftBank Group) 和Uber為滴滴的兩大股東。

 

近期,《路透》報導,大陸監管機構正計畫分拆馬雲的螞蟻集團旗下手機支付應用程式支付寶(Alipay),為利潤豐厚的貸款業務創獨立的應用程式,這也是大陸當局對這家金融科技巨頭採取的行動中,最受矚目的重組。

據稱監管機構已下令螞蟻集團將旗下兩項貸款業務花唄和借唄的後端與其他金融產品分離,引入外部股東,並計畫將這兩項業務拆為1款獨立的應用程式。

這項計畫預計將讓螞蟻集團將支撐貸款決策的用戶數據,移交給1家個人信用評級合資公司,據報導,這家企業為部分國有。因為大陸監管機構認為大型科技公司的壟斷力量來自他們對於數據的控制,因此當局希望結束這種情況。

 

由於推論,大陸實施網路安全審查,似乎有意壓低中概股估值,借機入主網科中概股,藉此獲取控股權,促其回歸本國資本市場,並防範資本及大數據外流。

 

■公募持股市值已占A股12.5%,未來將壯大為大陸資本市場穩定力量

 

大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8/30 日表示,管理資產超過60兆元人民幣的基金業,對推動本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將推動適時推出私募基金條例,不斷持股A股,壯大A股長期投資力量。

他同時強調,

截至2021年7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到23.5兆元,較2016年底增長1.6倍,從全球第九上升至目前的全球第四。其中,權益類基金產品數量和管理規模分別達 5140 支、7.7 兆元,分別增長 1.2 倍、1.8 倍,均創歷史新高。

私募基金方面,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分別達5.5兆元和12.6 兆元,較2016年底分別增長1倍和2倍。

 

易會滿稱,透過投資公募基金入市的趨勢正在形成,截至2021年6月底,各類基金產品持有股票市值10.8兆元,占A股總市值的12.5%,較2017年底提高4.3 個百分點。

 

由於推論,自2015年6月底的股市崩盤後,A股經歷6年大盤整,似乎監管單位刻意壓低股市,其實是讓國內基金法人有較大空間低價入市。並藉此清理國內不肖資本家及華爾街之狼,以防止下一場股匯雙殺的崩盤慘劇發生。

 

既然,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宣布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相信大陸資本市場在加快整改後,必有利多釋出以確保「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營運順利完成。

 

五、資本無祖國 — 逐利而行的資本市場

 

■拜登的「大基建」能否順利啣接Fed的「QE退場」,是美國是否泡沫化關鍵?

 

目前歐美解封,報復性的消費力十分強勁,看似景氣大好。但報復性的「消費需求」只是短期剌激經濟的一帖春藥。因當一個社會只靠舉債、報復性的消費,而缺少「長期投資的資本積累」,長期經濟成長的動能將一點、一滴地被沖刷掉。所以對長期經濟增長來說,只有穩定的「投資、就業需求」才是經濟成長的長期支撐。

 

1、拜登的「大基建」預算能否在國會通過?

 

Fed的QE退場若引動「削減恐慌」,在實體經濟尚未康復前,金融泡沫化的困境,恐讓美國景氣再度住進加護病房。所以,在Fed的「QE退場」後,拜登的「大基建」能否順利啣接,實關係美國景氣能否持續的關鍵?

 

而拜登的「大基建」預算能否在國會通過,又牽涉到公司稅的稅改問題。

拜登為籌措「大基建」財源所提的稅改版本,最終可能會透過一定的減縮打折,來爭取國會通過。
但自2017年川普減稅以來,美國實際有效稅率為18%。假設最後國會將公司稅定於 25%,並增加對外國收入的稅收,此將使得標普500 指數的公司獲利減少5%,此對企業經營仍有一波衝擊,亦即在國會中將有一番折騰。

 

2、美國處在就業恢復不足和勞工供應短缺並存的窘境

 

另外,8月失業率下降、就業人數低迷,但工資上漲。整體勞動參與率持平在61.7%,但美國因疫情失去工作的人,仍有700萬人尚未回到勞動力市場。

而美國勞工部統計局的「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 顯示,勞動力市場供給充沛,卻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殷切,有超過1000萬個職位空缺等待人力填補。

 

這些數據有很大的解讀空間,此可能因為高額疏困金補助造成企業加薪了還是缺工,所以美國目前是處在就業恢復不足和勞工供應短缺並存,失業率下降則與勞工參與率不足的弔詭現象,這是根源於一批人情願呆在家裡拿政府補助有關。

 

有經濟學家表示,這並非單純用「缺工」就足以解釋,反而凸顯在高通膨環境下,雇主加薪仍無法鼓勵美國民眾就業。而工資乃是萬般通膨之母,若9月疏困金補助結束之後,企業加薪了還是缺工,即缺工的調薪將觸發通膨,成為美國經濟復甦最大絆腳石。

 

另此問題也可能出在謀職者一身技能不符企業需求、經濟朝勞力密集度低的產業演進、人員流動等因素。再加上調查顯示許多企業的輸入成本上漲、定價能力提高,都讓美國經濟面臨更高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ary) 壓力。

 

■中概股的估值正逐步散發其致命吸引力

 

1、中概股跌深、利空淬底是最大利多

 

大陸股市自2021年2月創高後即陷入低潮,主要是境內爆發巨型企業的債務風暴,包括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地產龍頭中國恒大以及金融集團中國華融亦陷入債務危機,再加上政府收緊對教育和科技等行業的監管,近期又以「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將在美國掛牌的滴滴出行應用程式APP下架,其他在美上市的中資公司諸如阿里巴巴、京東集團、騰訊和美團等噤若寒蟬,企業市值蒸發千億美元,嚴重打擊市場信心。

 

短期來看,大陸資本市場受利空不斷影響,互聯網巨頭短期股價面臨下修風險。

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大陸互聯網板塊的基本面依舊穩健,政策監管的主旨在於維護互聯網行業的長周期健康、有序發展,在擴大內需前提下仍具高成長性。

 

尤其,在超跌下,A股、港股若能利空不跌,即有貓膩。

大陸互聯網巨頭的低估值正逐步顯現出安全邊際,隨著行業受規範,2022年上市公司業績有望逐步改善。建議投資者逐步關注長周期競爭地位穩固、且具有創新業務空間的一線龍頭公司的獲利能力。

 

2、實體經濟穩健復甦,是A股最堅實的後盾

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指出大陸佔全球GDP將會在2021年增加至18.8%,較2001年的7.7%高出許多;且與大陸有貿易關係的國家接近130個。

 

再從9/7 日大陸海關總署公布8月進、出口貿易數據來看,8月份進出口總值 5303億美元,年增28.8%;其中,出口2943.2 億美元,年增25.6%,前期19.3%;進口2359.8 億美元,年增33.1%,前期28.1%;貿易順差583.4 億美元,預期520.3 億美元。

 

依美元計價,2021年前8個月進出口總值3.83 兆美元,年增34.2%;其中,出口2.1 兆美元,年增33.7%;進口1.73 兆美元,年增34.8%;貿易順差3624.9億美元,年增28.9%。

 

大陸對東協、歐盟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呈現增長。
前8個月,東協為大陸最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總值人民幣3.59兆元,年增22.8%,占中國外貿總值14.5%。

歐盟為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與歐盟貿易總值達人民幣3.42兆元,年增22.1%。

美國為大陸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人民幣3.05兆元,年增25.8%。
日本為大陸第四大貿易夥伴,中日貿易總值為人民幣1.57兆元,年增12.3%。

 

由此觀之,貿易戰並未傷及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實體經濟穩健復甦是A股最堅實的後盾。

 

剛公布的大陸8月份對外貿易數據強勁成長令外界十分意外,原本因為寧波關閉部份貨櫃碼頭與全球供應鏈中斷所造成的進出口成長壓力,頓時煙消雲散。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中美兩國的GDP預計能分別實現8.4%與6.4%的成長,雖然各自經濟成長都有隱憂,但仍是拯救全球經濟的復蘇的雙火車頭。

 

所以《德國之聲》指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外貿成長數據連一向對大陸抱有最大疑慮的人都忍不住佩服。與去年同期相比,8月份中國出口同比增加25%以上,進口則增長了33%。專家們原本認為,原材料和運輸成本的提高,以及疫情造成寧波港部分關閉、全球供應鏈的中斷,都會對進出口成長造成壓力,但實際情況卻出乎意料。

 

德媒《商報》對此分析稱,大陸最新外貿數字引起德國注意有2個原因:
大陸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出口強勁增長代表全球經濟的復蘇。其次,大陸進口的強勁增長對德國是好消息,因為德國經濟的增長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大陸市場。

 

但最重要的問題,文章分析說,如果按照IMF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將達8.4%,那麼大陸是否還能像金融危機後那樣再次成為全球經濟恢復增長的驅動力?或者這次這個角色將落在美國身上?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費爾伯邁爾(Gabriel Felbermayr)預測,在2022年前,美國和大陸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將是並駕齊驅的。他認為,大陸可能會在2021年和2022年獲得約2個百分點的增長率的領先優勢,但美國經濟總量——以美元計算——仍比大陸高出大約40%。如果美元不大幅升值或貶值,這兩個國家將分別為全球GDP帶來約2萬億美元的增長。

 

文章指出,現在中美兩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佔據的比例達到42%。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政府投資一直是大陸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時大陸以相當於5870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刺激措施來阻止當時出現的出口滑坡。雖然當時中國經濟迅速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但直到今天仍然在承擔這種大水漫灌帶來的副作用:過度依賴於國家政策灌注。但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最不贊同「大政府」的美國,現在政府的參與度也在不斷加大。

3、騰訊買動漫公司取得核准,是大陸監管暫歇訊號?

 

大陸自2020年開始針對網路科技企業加強監管,推出一連串裁罰、禁止業務等重拳,導致網科企業股價重挫。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監管,外資也紛紛拋售手中中概股,包含知名法人,如女股神 Cathie Wood、貝萊德等等。

 

不過在京東 (9618-HK)公布優於預期的半年報後,女股神Cathie Wood風向立即轉變,又開始投資大陸中概股,同時還表示,從長遠角度來看,她對大陸保持樂觀看法。

 

此外,拼多多 (PDD-US) 8/24 日同樣公布讓市場驚訝的成績單,美股立即飆漲逾 20%,許多外資也紛紛歸隊。

 

近期,大陸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無條件批准騰訊 (700-HK) 收購天津動漫堂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雖然這項收購案金額低,對騰訊營運的實質影響有限,但在大陸加強網科企業監管之際,大陸政府同意這項合併案仍引發市場關注。這是否在對市場是釋出一個訊號,亦即政府加強監管的動作可能將暫時告一個段落?

 

4、大陸股市崩跌後半年都大漲20%

 

由於監管方面的不確定性,已造成全球上市的中概股,8月約蒸發1兆美元市值。

 

摩根大通8/20 日表示,大陸監管機構加大監管力道造成大陸股市的拋售,並未造成存在危機 (Existential Crisis) ,這只是大陸對市場加強監管計畫拼圖的一部分,是為了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大陸經濟致力於未來5至10年轉型為中高收入國家的副作用。

摩根大通並引用過去歷史走勢表示大陸股市常常出現類似的大跌,但隨後的6 個月往往會反彈20%。

所以,大陸股市的崛起,未來十年,將是市場投資組合最重要的題材之一。

 

無獨有偶,全球最大的指數提供商MSCI執行長Henry Fernandez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也表示,對於大陸監管機構的行動,需要結合過去10年的發展縱向對比,也需要橫向對比,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市場有何變化。

大陸展開監管行動前,指數投資經歷了十年多的熱潮,大量資金湧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 MSCI亞太指數等指數中追蹤大陸的股票。

Fernandez 認為,許多人曾批評大陸監管不嚴,而大陸現在正歷經一個改善的階段,且各國都會面臨這種時期。

所以,Fernandez認為大陸股市有可能擺脫當局監管所引發的擔憂,重新展開反彈,甚至再創新高。Fernandez這種對大陸股市的樂觀情緒,與一些認為大陸股市「不具備可投資性」的投資者,形成鮮明對比。

 

5、美國散戶鎖定被機構拋售的中概科技股,湧進市場抄底

 

當大陸對網科企業和教育等多個領域實施大力整頓,讓華爾街金童雞飛狗跳之時,美國散戶卻認為這是逢低抄底買進的良機,大舉承接被機構拋售的中概科技股。

 

據Vanda Research數據,散戶們7/27日以創紀錄的17億美元買入中概科技股。

Vanda 在報告中說,由於擔心積累大量客戶數據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可能成為大陸的下一個目標,機構投資者拋售了這些中概股;但散戶的看法不同,他們看到了大跌的進場買進機會。散戶買進的,包括了大陸電動汽車製造商蔚來和小鵬,以及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股票。

 

這支以 Robinhood 為大本營的散戶部隊,也將資金砸向包括科技股在內的 ETF。

全球最大的ETF、規模3830億美元的 SPDR S&P 500 ETF Trust (SPY),7/27日也出現3月份以來最大的資金流入,增加了35.5億美元。

另一支規模1,820億美元的 Invesco QQQ Trust Series 1 (QQQ),也得到4.74億美元進帳,4天內流入總額超過32億美元。

 

6、尚有許多對沖基金對大陸資本市場不離不棄

 

依近日陸續公布的13F文件顯示,即便一些最大、最聰明的基金經理,也沒想到大陸會全面打擊大型科技業、遊戲、教育等業務。大陸加強監管,對部分經理人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場大地震,造成一些對沖基金提前離場。例如資產規模590億美元的MarshallWace創辦人Paul Marshall則表示,中概股已變得「不可投資」。

又如方舟投資管理公司的 Cathie Wood 一樣放棄,將大陸股票曝險歸零。

 

當然,仍有一些對沖基金對大陸資本市場不離不棄。

例如,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 (Ray Dalio) 主張,大陸市場波動只是小插曲。

達里歐表示,美國和大陸的制度和市場都存在機遇和風險,可能會相互競爭。為實現多元化投資組合配置,中概股應該被視為投資組合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應觀察長期趨勢,不要誤解和過度關注這些短期擺動。

 

又如,在大陸加強監管之下,京東 (JD-US) 的美國存託憑證 (ADR) 從6月底至今下跌達19%。儘管如此,Philippe Laffont 的 Coatue Management、Gabe Plotkin 的梅爾文資本 (Melvin Capital Management)、 Andreas Halvorsen 維京全球投資 (Viking Global Investors),都在第二季買進這家大陸電商巨頭的持股。

 

又如,Rokos 資本管理第二季最大的新部位是阿里巴巴集團 (BABA-US),部位規模達1.02億美元。然而阿里巴巴的股價從6月底至今暴跌逾20%,成為恒生指數最大拖油瓶。

 

又如,Morgan Creek 資本管理總經理 Cory Lester表示 :「認為大陸無法投資是錯誤的,目前的環境更適合先斬後奏。投資大陸的關鍵是降低集中程度,並對潛在的政策變化保持靈活。」

 

又如,Laurion 資本管理第二季持有市值達7億美元,而最大的新建倉標的是京東 (JD-US),買進2.57億美元的股票,另新增阿里巴巴持股。

 

又如,Tiger 全球管理也是駕馭北京逆風的例子,Chase Coleman 旗下市值650億美元的基金在大陸投資20年,是所有揭露持股的基金裡,對中概股曝險最高的對沖基金。

 

■一個令華爾街又愛、又恨的市場

 

1、女股神伍德見風轉舵:對大陸市場看法樂觀多於悲觀

 

恆生科技指數自7月以來陷入技術性熊市,並跌入超賣區。但騰訊持續買回庫藏股的動作為市場挹注信心,此種跌幅最大但基本面穩固的公司將引領反彈。

 

「女股神」Cathie Wood)8/24 日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儘管大陸政府祭出監管制度讓許多科技公司受影響,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她對大陸仍持樂觀看法。

伍德說:「我對大陸並不悲觀,因為我認為他們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業精神的社會,當然大陸目前正在制定更多規章制度,不過政府的主因不是想阻止企業成長與進步。」伍德表示,方舟投資對大陸公司進行分類,找出哪些公司是受大陸政府喜歡的,目前較青睞整合食品雜貨、物流與製造業領域(電動車)的公司。|
在京東(JD-US)公佈第2季銷售額超出預期後,伍德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也立即買回京東,此舉激勵交易員重新買入受創的大陸科技股票。

不過她也強調,對美國與其他經濟體要更樂觀,因為大陸處於孤立的情況下,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競爭力就會越低。

 

2、大陸金融市場將轉向「負面清單模式」加速開放

 

大陸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9/4日表示,近年來大陸堅持「自主有序」地擴大金融業開放,在國內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在區域和雙邊自貿協定當中,大陸金融業開放承諾也逐步轉向「負面清單」模式。

 

陳雨露表示,2018年以來大陸共批准了外資在華設立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0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征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2021年上半年境外投資者增持包括股票、債券、存貸款在內的境內人民幣資產共計1.27兆人民幣,顯示出大陸金融市場開放的巨大吸引力。

 

陳雨露並說,大陸將會繼續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原則,充分發揮好負面清單模式對高水準開放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完善相關政策安排可以為外資展業創造更好的環境,並不斷提升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的水準,構建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優化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加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框架。

 

大陸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也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性開放,便利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制定交易所熊貓債管理辦法,擴大商品和金融期貨對外開放,探索多元化開放路徑;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完善拓展滬倫通機制;健全境外主體境內發行制度,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

 

方星海指出,大陸證監會也將進一步發揮香港在大陸資本市場開放中的作用,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務實合作,完善滬港通機制,豐富滬深港通標的,穩妥做好在香港市場推出A股指數期貨的各項準備工作,支持境內企業赴港上市。

 

3、大陸企業在美國的上市案,一直是華爾街投資銀行爭相承銷的高利潤業務

 

針對中美當前經貿關係,大陸商務部發言人高峰8/26日表示,中美經貿團隊仍保持著正常溝通。
他說,2021年前7個月,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較2020年同期增長40%,其中,大陸自美進口增長50.4%,對美出口增長36.9%。這充分表明兩國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雙方經貿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利益。他強調,中方始終認為,美方加徵關稅不利於大陸、不利於美國、不利於世界經濟恢復。

 

與此同時,由美國商界領袖組成的團體(部分華爾街資深人士)正尋求2021年底與大陸經貿高層恢復對話,這批美國商界領袖試圖繞過拜登政府展開工作,計畫2021年秋季再次召開中美金融圓桌會議(CUFR)—正在尋求應對市場准入、數據安全和企業上市等問題上的長期僵局尋求共識,也希望能對大陸政情有更多瞭解與掌握。

例如,巴里克黃金公司董事長、高盛集團資深人士約翰.桑頓已前往北京會見大陸高級官員,而桑頓是中美金融圓桌會議的主席之一。中美金融圓桌會議成立時,獲得大陸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等高層官員的支持,並由前人行行長周小川和桑頓擔任聯席主席。

 

總之,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乃是逐利而行的英雄本色,那個市場充滿機會,它就永遠不會孤寂。

 

六、跋尾—-中美金融戰將以人民幣與美元的戰爭謝幕

 

■「新債王」岡拉克:美元將失去主導地位,大陸經濟恐將超越美國

 

素有「新債王」之稱的雙線資本執行長岡拉克在8/23 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如今運行的經濟政策,就像是不在乎美元是否會失去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一樣。

 

岡拉克表示,在疫情爆發之後,迄今為止最強勁的經濟體是中國大陸,而不是美國。雖然美國經濟因報復性消費而反彈,但很多消費訂單直接流向了中國大陸。

岡拉克指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速度事實上就是如此之快,若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大陸恐將超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岡拉克亦重申了他一貫的觀點,即未來幾年美元將會進一步貶值,他也將這種情況歸咎於美國當前的經濟政策—亦即美國在疫情爆發後的貿易赤字和爆表的預算赤字經濟政策。

 

美國國債現在已經超過30兆美元大關,超出美國經濟總量30%以上,而且還持續增加。根據IMF的預測,2025年美國債務總額將達到近36兆美元(占GDP的136%),而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的債務率只有64%,金融史上只有在戰爭時期才出現過債務總量增速如此之快的情況。

 

岡拉克表示,在美國雙赤字持續飆升的情形下,美元從長期來看「注定失敗」。
中國大陸也毫不掩飾他們想讓「人民幣」在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上佔有一席之地。再加上美國瘋狂印鈔、增加債務的事實,美元顯然將失去其儲備貨幣地位,而這對黃金和其他貴金屬來說為一大順風。

 

■「去美元化」已正在進行

 

美元長期是否崩盤? 此尚待驗證,不過全球「去美元化」已正在進行,因美國經濟體已無法承受美國入不敷出的巨額債務:

 

1、長期來說,美元霸權地位正逐漸凋零

 

美元由美國Fed壟斷發行,它就有誘因濫用其優勢。從美國Fed無限印鈔,到美國聯邦政府舉債花錢,短期雖可阻止美國經濟崩盤,代價則是美元長期競爭力正逐漸下滑。

由於美國長期處於過度消費狀態,並在244年間累積了21兆美元的債務,到2020年底,債務規模將擴大至27兆美元,債務增長率遠遠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將是「寅吃卯糧」的棘手問題。加上在川普發動「反全球化」後,未來,經濟的快速成長將不復見。但派對結束後,總要有人要為派對付費?所以美元雖不會一夕崩潰,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美元霸權地位正逐漸凋零。

 

2、中短期因素是美國Fed的QE退場(縮表、升息),供需力量逆轉促美元反彈

 

短期而言,由於美國Fed的QE逐步縮表,造成避險基金爭持美元,推升美元反彈,並暗示低利率的時代將過去。

 

達里歐也指出,他最擔心的是如果美國不去提高生產力,而只會生產財政赤字、賣出債務或印鈔,這樣只會讓美國經濟下挫,並讓國力衰落。所以,美國已經成為自己的最大敵人,並造成美元的長期弱勢。

 

另外,各國已啓動減持美債趨勢。因此,此次美國Fed若想利用「負債通膨化」,透過提高通膨率解決負債問題,以加速經濟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此次未必能成功。反而,可能引發新一輪貨幣戰或中美爆發「資本戰爭」?

 

相對來說,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自2004年12月低點,至今已上升53%,近十年更略勝美元。

 

■ 數位人民幣挑戰美元的新戰略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調查,目前全世界針對央行數位貨幣的研究,大多數仍停留在先導實驗或概念驗證階段(約60%),只有少數(約14%)真正進入實際開發與試點工作,大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進度最為超前。

 

1、美國肆無忌憚印鈔,讓美元的價值開始受到質疑

數位人民幣(e-CNY)發展迅速,自然讓「人民幣國際化、挑戰美元地位」的話題再度成為市場熱點。

根據大陸人行剛公布的《數位人民幣白皮書》,截至2021年6月底止,數位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132萬個,範圍涵蓋購物消費、工資發放及交通旅遊等各個領域,累計交易筆數及金額則分別高達7075萬筆及345億元人民幣。e-CNY,隱然已是下一個世代的主流貨幣。

 

另一個根本性的因素還是在於美元長期的全球霸主地位,讓美國可以肆無忌憚印鈔,逼迫各國共同分擔「鑄幣稅」,從而引發世界各國的強烈不滿。另一方面,現今各國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在美元流動性過於氾濫的情況下,也存在嚴重的不信任感,各種反撲力道隨之而來。

 

確實,50年前著名的「布列敦森林協定」改變全球貨幣體系的運作。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讓美元與黃金正式脫鉤。美元發行不再受限於黃金儲備,只要美國聯準會願意,就可以無節制地印出他們想要的鈔票。

而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量化寬鬆(QE)手段,延續到2020年因應疫情,美國印鈔有恃無恐。氾濫的美元雖然為全球提供大量流動性,帶動國際金融的投機橫行,但隨之而來的苦果,如物價開始全面上揚、資產泡沫擴大、貧富不均惡化等,未來各國也將被迫共同承擔。

 

素有「新債王」之稱的岡拉克表示,如今所看見的美國經濟成長不是真的,只是 Fed 動用了龐大的工具製造出來的消費潮。此消費並不是真正的經濟,經濟是關於生產的。當民眾用紓困金購買亞洲生產的商品時,會顯示在GDP上,但它實際上是亞洲的GDP。在美國僅僅是消費而已,無助於就業的。

 

美國過度濫用信用優勢,讓美元的價值開始受到質疑。
岡拉克堅信美元將會貶值。但是,他表明美元貶值不會在短期內發生。但如果美元發出下行的訊號,他將強烈建議買入新興市場股票。根據岡拉克的說法,美元週期為7至8年。美元指數可能將從現在的92左右跌至70以下,但是不會在今年發生。

 

在美元價值漸漸受到世人懷疑之際,人民幣成為取代美元的新希望,因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到許多人關注。只是,人民幣國際化推動10多年,在跨境貿易、投資及儲備貨幣的地位上,確實取得不錯的成果,但短期仍難以撼動美元的地位。

 

2、透過e-CNY在一帶一路國家的跨境支付,人民幣國際化將水到渠成

除了人民幣資本帳管制仍未全面鬆綁外,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國際社會對於人民幣的信任感仍未充分建立。未來,如何讓其他國家人們願意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媒介、計價單位或價值儲藏工具,確實是人民幣與美元競爭的勝負關鍵之一?

 

實際做法上,可以透過e-CNY的全球領先優勢,結合大陸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影響力,進而強化e-CNY在一帶一路國家的跨境支付角色。也就是說,先以成為區域軸心貨幣為首要目標,再來挑戰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年初人行聯合香港、泰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央行,共同發起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m-CBDC Bridge)研究項目,藉以探索e-CNY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就是很好的開端。

 

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9/6日,大陸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和印尼銀行宣布,正式啟動中印本幣貿易結算合作框架。這是繼越南、寮國、俄羅斯等9國之後,又一個與大陸建立雙邊本幣結算協議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陸本幣結算「朋友圈」已擴至10國。

 

在數位化潮流驅動下,可能因為對美元過度自信,美國在這個戰場上並沒有競爭意識,表現相對落後。如果大陸能夠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發揮e-CNY的先發優勢,從部分區域著手,逐步滿足數位貨幣的貿易結算與投資需求,建立當地人民或企業使用的信任感,之後再擴散至其他地區,相信一定能大幅提升e-CNY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到時,人民幣國際化將水到渠成。

 

3、數位人民幣不僅可打擊地下經濟,更可挑戰美元霸權

 

大陸積極推動數位人民幣,2021年6/2日北京下起了一場「紅包雨」,總額4,000萬人民幣的虛擬數位人民幣紅包,每包價值200元,隨機免費發送給市民,至少有20萬人幸運中籤。

這是北京為推廣數位人民幣開發的第二輪數位紅包,數量和金額是上一輪的4倍。與此同時,上海、深圳、蘇州、成都、長沙等也開啟數位人民幣的推廣活動,隨著各處淅淅瀝瀝的紅包雨,「降雨量」累計已超過2億人民幣。

 

數位人民幣的使用場景如此貼近生活,北京更以「2022 年冬季奧運」為目標,要在2年後,讓數位人民幣達成「圍繞冬奧全場景消費」。

 

究竟,大陸為何要如此積極搶先推出數位人民幣?

數位人民幣的好處:一是數位支付,能極大化地加快交易便利性,提高交易效率。二是交易過程經過加密,還有印記可追蹤,杜絕賴帳或不認帳的行為。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優點,就是能打擊違法交易、地下經濟和貪污腐敗行為。「在政商關係中,如果每一分錢的來龍去脈,都可以被追蹤的話,誰敢貪污?而且也沒法貪污。」
所以大陸發行數位人民幣,是重要的國家戰略,內可打擊地下經濟、防逃漏稅、反貪腐;外可反洗錢、抗衡比特幣、臉書幣,甚至是美元霸權。

 

4、數位人民幣雙離線特色,可為跨境支付困境解套,也是展現國力的利器

 

一個國家的央行數位貨幣,若應用範圍更廣,就代表這個國家的技術先進程度,以及國家卓越的管理能力。

數位人民幣支付方式也和通行已久的微信支付、支付寶差不多。特別一提的是,手機裡的這筆數位人民幣,不僅可以到支援數位人民幣的店家門市掃碼消費,更厲害的是,即使在沒有網路訊號的地方,比如地下室,只要兩支手機「碰一下」,就能完成交易,這個功能稱為「雙離線支付」,收支雙方都離線,也能進行支付。比如大地震、大洪水通信中斷,或是在飛機上、海上,只要手機有電,數位人民幣不需要網路,就能逕行支付。

 

數位人民幣對大陸的跨境貿易、跨境支付,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因全球國際貿易主流的跨境支付工具,採行美國主導的Swift系統,以美元結算,當美國下令制裁某個國家,就是被美國禁止使用Swift。伊朗曾在2018年遭逢這種待遇,被踢出Swift之後,伊朗想和各國做生意變得十分困難,導致石油收入在一年之內銳減三分之二,經濟凋敝。

 

除展現國力之外,數位人民幣不乏與美元爭雄的企圖心。
最佳例證是2021年3月,伊朗和大陸簽訂一項為期25年的石油貿易合作協定,其中准用人民幣或數位人民幣進行結算,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這個舉措,劍指美元霸權的基礎:「石油美元」,將有助於加速『去美元』。

 

眼下,數位人民幣的崛起,將讓伊朗「金融孤島」的情勢完全改觀,由於數位人民幣可以「雙離線支付」,兩國進行外貿結算,可以繞開相關稅務系統,伊朗的跨境支付困境因而解套。

 

未來,若是大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諸如中亞的哈薩克等國,推廣採用數位人民幣的相關App,相當於國家的影響力,就「潤物細無聲」般地延伸到諸國。

 

但數位人民幣對台灣的衝擊,可能將以另一種想不到的形式出現。當大陸如火如荼地打磨數位人民幣的技術和使用場景,勢必增強區塊鏈技術的IT能力,甚至有可能「彎道超車」,領先台灣高科技公司原有的優勢。

事實上,由於數位人民幣將成為大陸關鍵國策,未來世代的手機晶片,恐怕都要能支持「雙離線支付」,屆時,台灣的IC設計公司有這個技術嗎?

台灣IC設計公司會沒辦法做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沒有大規模、國家層級的數位支付場域,長期提供給這些企業針對技術細節去練兵。反觀大陸的手機品牌,像是華為、小米、OPPO、vivo等的晶片,持續在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試點數位人民幣的應用,可說是千錘百煉,然而,手機供應鏈的台廠,卻連本土的實驗場域都沒有。

 

5、數位人民幣掀起「類貨幣戰爭」?

 

在當今的全球貿易和貨幣世界裡,美元無疑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左手是美元,右手是軍武,對反抗者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制裁手段。

而數位貨幣 (Digital Currency)是人類貨幣史上再一次的重大革命。回顧貨幣革命之歷程,有三大功能:交易媒介(mediaof exchange)、價值儲存 (store of value)、計價單位 (unit of account))的貨幣型態。數位貨幣暨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DCEP),更是大國博弈重砲工具。

 

雖然大陸官方多次強調,數位人民幣的用意,是要減少紙鈔、硬幣的流通,同時降低民眾使用非官方加密貨幣的意願,從而確保貨幣、財政、金融與支付的整個生態系,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上。

儘管如此,數位人民幣仍然在嘗試跨境支付和清算的可能,目前已經與泰國、香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金融機構合作,並達成了初步協議,未來,數位人民幣將可能避開美國的制裁與禁令。

 

對大陸來說,數位人民幣初期試點成果不錯,未來充滿應用端的想像空間;但對美國來說,數位人民幣可能動搖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恐將引發「類貨幣戰爭」的疑慮。

 

近年,中美貿易戰吹起了「大國博弈」的號角,從關稅貿易戰到匯率戰、金融戰、法律攻防戰,到直擊要害的重砲科技戰,最終出場的竟是高規格的「金融科技戰」。

 

數位人民幣雖然還沒有直接挑動到美國的敏感神經,但已成為中美霸權戰的焦點,並升級到「金融科技戰」,也激起了數位美元的相關討論,這種高科技戰爭將影響未來全世界的金融市場。最終贏家,有機會取得未來世界金融主導權,進而成就21世紀中金融遊戲的規則制定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tlover tonet
    tlover tonet 2023 年 12 月 19 日 下午 9:36

    I will immediately take hold of your rss feed as I can not to find your e-mail subscription link or newsletter service. Do you’ve any? Please let me realize so that I could subscribe. Thanks.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