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恐呈現「K型」復甦

經濟恐呈現「K型」復甦

2home.co  楊惟婷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也一無所有。

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

 

雖然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已是遙遠的歷史,但它代表法國的一個「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所以,我很喜歡狄更斯對這世代的描繪方式。

它有一種看穿塵世的無奈感,它有一種雖然置身其中、卻又身為異類的fu。

它那種獨特的疏離感,有一種鏡射當代、卻令人着迷未來的魔力。

而我們身處的時代怎麼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一、葛林斯潘:美國經濟最大的隱憂是預算赤字和通膨

 

前美國Fed主席葛林斯潘9月10日受訪時表示,他認為美國未來最大的經濟隱憂是通膨和預算赤字。

 

近年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就像滾雪球般,逐年越滾越大,聯邦政府支出不平衡已然失控。截至2020年7月,川普政府2020年的財政赤字已達2.45兆美元。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在最新預測中提到,受到疫情影響,2020財年聯邦預算赤字將達3.3兆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16%,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而明年舉債將超過 GDP。

 

此外,聯準會主席鮑爾8月27日全球央行年會上宣布,Fed 將採取平均通膨目標架構,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將通膨目標鎖定在略高於2%的水準,來支持勞動力市場和更廣泛的經濟。葛林斯潘則回應:他對 Fed 的「平均通膨目標制」政策持保留意見。

 

二、美國Fed催生「平均通膨目標」恐激勵風險資產一路狂奔!

 

美國Fed宣布將採取「平均通膨目標架構」,也就是說在某些時候將會容忍通膨升破 2% 目標,暗示長期低利率時代來臨。市場預期,2021年下半年,美國通膨率可能將超過Fed設定的2%目標。

 

MKM Partners經濟學家Michael Darda表示,Fed傾盡全力支持經濟、力拼通膨達標將是股市一大利多,因為貨幣政策有望替經濟復甦再注入一劑錢潮。

Darda 說:「因為只要通膨低於目標,他們就不會收緊貨幣政策。」

 

事實上,雖然聯準會持續印鈔,但AI持續取代人工,尤其後疫情時代失業問題更難解。所以,聯準會持續印鈔對提昇就業效果勢必打折扣,即在降低失業與提昇通膨的取捨(菲利浦曲線)失聯下,持續印出錢潮卻只會激勵風險資產一路狂奔。
亦即出現實體經濟失靈、貨幣經濟失控結局。這是一場財富重分配但卻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結局。形塑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景象。

 

可預見的未來,例子包括:

1、與景氣循環關聯度較高的原物料及資產最抗通膨

依過往經驗會發現與景氣循環關聯度較高的資產,將可以發揮對抗通膨的效果。
例如股神巴菲特,過去20年來很少買進歐美以外的外國企業股票,在這次後疫情時代突然斥資64億美元買進日本5大商社的股票,是看上了什麼元素?

其一是,近日美國、澳洲、日本、印度擴大結盟「印太戰略」抗中,包括生產基地重組及供應鏈重置,這個同盟特別強調:生產基地的選擇,低成本只是一個選項,更重要的是信賴基礎!而日本5大商社有貫穿全球的商情網及通路,這是巴菲特相中的重要因素。

其二是,提醒大家重回「價值投資」,日本5大商社都有低本益比,高殖利率的優勢。例如,伊藤忠本益比9.1倍、殖利率3.05%;三菱商事本益比9.55倍,殖利率5.21%;三井物產本益比10.24倍、殖利率4.1%;丸紅殖利率5.37%;住友商事殖利率5.07%。股價奔馳後,還能保有5%殖利率的企業已不多。巴菲特在提醒大家要重視本益比及殖利率因素。

 

2、聯準會依舊寬鬆的政策態度,將激勵金價持續創新高

在低利率與美元偏弱整理格局下,有利黃金多頭走勢,2020年底前金價每盎司可望重回2000美元關卡,甚至有機會上看2300美元。

瑞銀即指出黃金無法孳息,在美國實際負利率當道的環境中,購買黃金比起持有現金或債券的機會成本相對較小,在超寬鬆貨幣政策、弱美元及美國大選前不確定性增加下,仍持續看好金價走勢。

 

三、企業破產浪潮,是股市反彈最大威脅

 

根據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報告指出,2020年美國企業破產數量大增,截至2020年9月7日為止,宣布破產的美國企業總數為470家,是自2010年同期以來的新高,顯現出疫情流行和相關防疫限制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嚴重損害。

 

安聯首席投資顧問伊爾艾朗接受CNBC採訪時說:「當前股市漲勢最大威脅不只是美中角力戰更緊張、或是美國府會更多的政治分歧,而是如果出現大規模的企業破產浪潮,這是真正導致股市脫軌的因素,除此之外,股市擁有相當強的技術性支撐。」

 

伊爾艾朗認為「大型破產」事件一旦出現,可能導致經濟須承受結構性的傷害。

他說:「企業破產會從短期流動性,變成長期償債的問題。如果演變到這個地步,失業情況變得更棘手,也會衍生資本減損。若說Fed支撐市場有哪些施不上力的地方,那就是資本減損事件。」

 

專精企業破產的美國史登商學院財金榮譽教授奧特曼(Edward Altman)7月15 日表示,2020年將有一連串「大型破產」案件,這個情況現在才剛開始發生。

奧特曼以發明企業破產機率指標「Z 分數 (Z-score)」聞名於世,奧特曼在 1968 年提出「Z 分數」,從負債、營運資金、盈餘、市值等財務變數綜合分析企業償債能力,並以此預測兩年內破產的機率,分數越高企業的破產機率越低。

他表示,2020年1月初以來,已有超過30家負債逾10億美元的美國企業依據破產法第11章聲請破產,他預測這個數字到2020年底會超越60家。

 

再由彭博彙整的資料顯示,全球企業今年來共賣出 2.1 兆美元債券,其中超過一半由美國企業發行。此乃拜美國Fed大舉購債,甚至把被打入垃圾級的公司債都納入購債範疇。但奧特曼警告,這只是讓企業延後末日到來的時間,終究躲不過報應。

 

美國企業2020年違約的企業債規模,將超越2009年金融海嘯時期,在申請破產的美企當中,大部分集中在零售、能源和製造業,例子包括:

1、繼Hertz後,全美第四大優勢租車也聲請破產;

2、加州最大鑽油商 California Resources Corp 宣告破產,很可能在鑽油產業和下游廠商之間引發新一波倒閉潮;

3、頁岩油先驅崔石比克能源Chesapeake Energy申請破產保護;

4、有200年歷史的美國服飾品牌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不敵疫情而倒下;

5、女裝品牌New York & Co母企申請破產 百家店面恐永久關閉;

6、無印良品在美國不敵疫情 聲請破產保護;

7、娛樂產業太陽馬戲團聲請破產保護、紐約百老匯復演等到2021年;

8、百貨公司 J.C. Penney;

9、亞太地區情況也不容樂觀,澳洲維珍航空 (Virgin Australia Holdings)、上海石油設備和服務商海隆控股,也都發生違約。

 

四、美國Fed救市措施恐催生「殭屍企業」,就業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美國Fed的救市措施為公司債市場引入一股活水,最近在次級市場買進ETF,也首度把垃圾等級債券納入購債範圍,從那時起,SPDR彭博巴克萊高收益債ETF大漲18%,恐催生「殭屍企業」橫行。

 

在此,「殭屍企業」指即使沒有收入足以償付債務,但仍可持續經營的公司。
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有200多萬個就業機會仍掌握在無力償付債務的「殭屍企業」手中。
依Arbor Data Science 編纂的數據顯示,這類「殭屍企業」佔美國企業界一大部分,從大財團、餐廳到小酒吧都有。若以產業別來看,工業領域的殭屍企業聘僱23.3 萬人,硬體和儲存周邊設備的殭屍企業雇員為 19.3萬人,能源設備和服務業佔 18.5萬人,旅宿和餐廳業佔 15.3萬人。未來,就業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Charles Schawb 投資策略長 Liz Ann Sonders 說,過去一個半月來,在Fed的救市措施下,「殭屍企業」股價表現突出,從買盤來看,可以發現具有高度投機的本質。看多的買盤主要來自小規模期貨交易員、當沖客,甚至熱中於運動博弈的投資者。

 

TS Lombard 美國首席經濟學家 Steve Blitz 說,這些「殭屍企業」光憑自己的營收,將無法用如此低廉的成本貸款。但他提醒,Fed 支撐的是公司債市場,不是公司債市場的信用,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也就是說,Fed 目標是維持市場流動無虞,但無意成為主要買家,從中挑肥揀瘦。

 

另外,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的亞太地區副總裁Mora表示,亞太地區破產件數增加,恐導致不良貸款激增,從而引爆金融危機,破產企業數量將成長3成。Mora指出,儘管許多公司已經獲准延遲還款付息,但許多央行並未要求金融機構經常性地監視這些公司的償付能力,他說,這點非常危險。因為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當銀行在6個月或12個月後打開賬本時,會發現自己的不良貸款率不是2%,而是20%。

Mora強調,很明顯地,我們始於一場醫療危機,隨後進入一場經濟危機,最終可能以金融危機收尾。他引述世界銀行以及國際清算銀行(BIS)的一項分析指出,未來一年將會有50%左右的企業沒有足夠收入來償還貸款。接下來可能會有許多無法清算的「殭屍企業」。

 

五、諾貝爾獎得主史提格里茲:美國失業率可能長期處於兩位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 (Stiglitz)於5月18日曾警告,如果政府不推出更多且更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美國失業率可能長期處於兩位數的高水位。

 

史提格里茲接受《彭博》訪問說:「我們將看到失業率至少 25%。」

他說,經濟解封、企業復工之後,失業率或許會下滑,但如果美國沒有推行更多刺激措施,「失業率將無法回落到 10% 或 12% 這種以前覺得已經夠可怕的水準」。史提格里茲表示,除非快速開發出疫苗,而他認為疫苗迅速問世的可能性很低。

 

事實上,疫苗遲早會出現,病毒也會持續變種,最有可能狀況是病毒與人類共存(類流感)。關鍵在,我們的工作及生活型態將會被改變,一切都回不去了!

在這過程中,雖然聯準會持續印鈔、買債(債留子孫) 救急,但AI持續取代人工,尤其後疫情時代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更難解,聯準會可救急、卻無力救窮(貧富不均日益加大)。所以,下個世代註定要扛著龐大負債負重前行,這是可歌、可泣的「失落一代」。

 

六、停滯性通膨將加遽「貧富不均」

 

(一)美國12大富豪總資產超過1兆美元,在疫情之下財富暴增40%

 

美國經濟飽受新冠病毒蹂躪,但這段期間巨富卻變得更富有。

根據華府智庫「政策研究所」研究,自3月中旬新冠肺炎美國迅速蔓延以來,美國前12大富豪的總資產暴增40%或2830億美元。最新資料顯示,美國前12大富豪合計坐擁超過1兆美元的資產。

 

IPS主任Chuck Collins說:「財富和權力集中化已經達到美國歷史上令人憂心的里程碑。這個現象說明過多的經濟和政治權力集中在12個人手中,從民主自治社會的角度來看,他們相當於12位寡頭 (Oligarchic Dozen)。」

這 12 位富豪依照資產多寡排序如下: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 (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臉書執行長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特斯拉的馬斯克、「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微軟前執行長 Steve Ballmer、甲骨文創辦人艾里森 (Larry Ellison)、Google共同創辦人佩吉 (Larry Page) 和布林 (Sergey Brin),以及沃爾瑪家族三位成員 Alice Walton、Jim Walton 和 Rob Walton。尤其,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是最大受益者,他的財富截至8月13日達到730億美元,是3月18日的三倍高,馬斯克在彭博億萬富豪榜上的排名已經前進到第四。

 

IPS 研究人員 Omar Ocampo 說:「12 位寡頭的總財富比奧地利和比利時兩國 GDP 加總還多。在此同時,數千萬美國人還在失業或是花光每月收入,近20萬人因為新冠病毒病歿。」

 

(二)蘋果企業富可敵國,一檔股票就贏過富時100全員總和

 

蘋果股票2020年第五度拆分後,激勵散戶進場增持,使其股價履締新高紀錄。
蘋果市值9月1日超越羅素2000全員市值總合後,9月2日還贏過富時100指數成分股市值的總和。在蘋果市值飛越2兆美元大關後,甚至比標普500排名在後面三分之一企業的總市值還高。

 

富時100指數佔倫敦證券交易所英國市場價值81%,和法國CAC-40指數、德國 DAX指數並列成歐洲三大股票指數。富時100指數英國經濟的晴雨表,是衡量英國經濟狀況的指標,主要跟蹤的是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總市值最高的100家企業股價變化,成分股包括匯豐銀行、阿斯利康、必和必拓和BP等知名企業。

 

根據 FactSet 數據,蘋果市值9月2日接近2.3兆美元,富時100指數成分股的總市值約為1.5萬億英鎊 (略低於2兆美元)。亦即整個大英國協實力(倫敦指數)與美國科技巨頭蘋果的實力進行比較時,竟然是桔子比南瓜。

 

(三) 散戶狂買選擇權樂透,以小搏大、以求脫貧的弔詭?

 

2020年夏季是美國股票選擇權的投機熱潮,已令美股吹出泡沫,隨著Q3季底結算日(9月18日)逼近—-此四巫日(quadruple witching)可能令美股震盪加劇。
所謂「四巫日」指的是美國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 (含股票指數期貨、股票指數選擇權、個股期貨、個股選擇權) 在每年 3 月、6 月、9 月和 12 月第三個星期五的到期結算日,通常商品價格容易出現較大波動。屆時投資人若不是決定平倉,就是將其展延。而跟投資人交易的券商,也會在結算日買進或買出證券。也就是說,每當季底結算日來臨,股市成交量都會激增。

 

依華爾街日報報導,過去一週大型科技股的做多選擇權交易,並未因9月3日股價大跌而降溫。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散戶將股市近日拉回走勢,視為逢低搶進良機、人們打賭股價仍會飆得更高,使得個股選擇權的交易量近來首度超越一般股票,亦即散戶繼續在選擇權市場玩「大樂透」。這是一種散戶狂買選擇權樂透,以小搏大、以求脫貧的弔詭現象。

目前這些大型科技股的選擇權交易量相當多,且大部分部位都是散戶看多的買權。另一些是由大型投資者 (例如軟銀) 煽風點火。

尤其,近日散戶買進許多9月結算的個股買權(例如蘋果、特斯拉),股市卻在聯準會(Fed)召開貨幣政策後持續走跌,造市者可能會把這些多方買權的避險部位平倉,這會讓股市漲跌波動加劇,平添風險。

尤其近日來說,一些價外買權反倒比賣權昂貴、相對於價外賣權的溢價程度來到歷史高。這意味著某些投資人的選擇權布局—–他們擔心錯過行情(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完全沒有恐懼情緒。他們持續買進股票做多,這是一個警訊、暗示股價有嚴重泡沫。

 

據選擇權結算公司(Options Clearing Corporation)的數據,散戶8月總計買進5,000億美元的買權,比前次在2018年初寫下的單月歷史高點大增五倍之多。

例如,一檔9月11日到期、履約價120美元的蘋果(Apple Inc.)股票買權,在到期前一日交易了將近20萬次、為當日最活躍的選擇權。即使該檔買權9月10日崩跌超過87%、收在113.49美元(遠低於履約價),其交易熱度依舊不減。這款買權的未平倉量僅增加約1萬口,暗示多數交易都是當天沖銷。

 

(四) 被割韭菜的,為何總是散戶?

 

股市自3月低點回升以來,全球超級富豪和企業高層不斷尋找機會逢高出脫,但毫無戒心的散戶投資人則前撲後續淪為接盤俠。因大多數未經歷練的散戶投資人,往往無法預期風險,在最危險的時候卻最勇敢且興奮的追漲,而「精明資金」(Smart Money) 卻趁機拋售,此舉往往讓散戶投資人陷入困境。

而散戶撐起的泡沫總是易碎,例如從技術面來看,蘋果先前因股票分割的消息暴漲,9/2日最高價撐到137.98美元創新高,9/18低點106.84美元已下跌 22.6%已經跌破空頭警戒線20%。
探究其原因是原來市值2兆美元的蘋果靠的是美國散戶領了600美元救濟金瘋狂投入的結果,而這波放空狙擊蘋果的富人又賺到了。

再從基本面來看,9/16上場的是没有iPhone的發表會,蘋果股價當天開高走低,沒有iPhone12的蘋果股價欲振乏力,我們再把蘋果第二季的財報拿來研究,發現iPhone佔蘋果的總營收約45%,當預期今年5G iPhone12換機潮延後,得遞延到10月16日全球開賣,屆時時序又進入秋冬,疫情是否重燃又是不確定因素,換機需求下滑等,在銷售天數減少的情況下,iPhone12實際的銷售數字必將很不明朗,所以9/16蘋果發表會後股價即下跌。

 

9月18日四巫日降臨,美股全線走黑,投資者對新刺激法案的前景感到不安,美中緊張情緒也影響到市場情緒。散戶看多的買權又慘遭屠殺,9月18日又是典型割韭菜紀念日。

 

六、經濟呈「K型復甦」,贏者全拿,貧富差距再擴大!

 

(一)美國經濟恐呈現「K型」復甦!

 

美股2020年漲勢主要集中在亞馬遜、蘋果、微軟、臉書、Google、特斯拉幾家科技公司股價頻創新高,但此並非景氣全貌。剩下大多數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企業卻依然深陷在谷底,輸家贏家差距甚遠。例如2020年來嘉年華遊輪 (CCL-US) 和服飾業者 Ralph Lauren(RL-US) 下跌至少40%。

觀察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企業,超過25%企業的股價仍比歷史高點低至少50%。研究機構 Cornerstone Macro 說,平均而言,標普500成分股股價仍比巔峰低28.4%。贏家和輸家之間的龐大差距,意味著股市呈現「K型反彈」。

 

由於股市是經濟櫥窗,當美國股市呈現此「K型反彈」,意味著美國經濟未來恐也呈現「K型」復甦,並拉大貧富界線。
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低收入者、藍領階級和無法遠端工作的勞工受到的打擊最大,也導致不平等現象的加劇。
觀察3月底以來美國股市猛烈的漲勢與12大富豪總資產超過1兆美元,財富暴增40%;相對地成千上萬的小企業在新冠疫情間倒閉、低收入家庭仍深陷經濟困局,一個社會卻呈現天壤之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尤其當市場中52%股票和共同基金是由收入最高的1%人擁有時,這本身就加劇經濟之間的貧富差距。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經濟增長不平衡現象加劇,市場越來越擔憂經濟呈現兩極化的「K型」復甦,會進一步擴大美國貧富差距問題。

 

RSM 首席經濟學家 Joseph Brusuelas 認為,「K型經濟復甦只是金融危機期間所呈現的經濟分支現象,這與1980年代日益嚴重的經濟不平等有關。
K 型復甦的曲線上端顯然是金融市場,下端是實體經濟,且兩者是分開的。」

因此市場在爭論經濟究竟是「V 型」、「U 型」或「W 型」復甦時,也開始將「K 型」復甦也列入較大的可能性趨勢之一。亦即,美國經濟並不是在迎接V型復甦,而是面臨更不平等的K型復甦,也就是富人能夠迅速恢復至疫情前的富有,而低收入家庭則陷入更深的經濟窘境。

 

(二) 富國和窮國經濟也呈現K型復甦

 

未來,不只已開發國家國內存在貧富差距擴大;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也存在貧富差距擴大;連新興國家之間也呈現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 K型復甦。亦即,富國和窮國經濟也呈現K型復甦差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依野村控股總體研究分析指出,「疫情不結束,富國和窮國的K型分歧就會持續。窮國的債務迅速增加,而且經濟嚴重衰退,償債成本將更沉重。我們不能排除出現某些金融危機,或重大債務重組。」

 

富國擁有先進技術及財富積蓄,較能夠實施封鎖和隔離措施,財政支持措施更有力,也擁有比較完善的醫療院所和檢疫設備可以對抗病毒。所以,人均GDP較高的富國,未來在股市和經濟方面的表現都優於窮國。而且這差距可能繼續擴大,原因是假如窮國對抗病毒的能力不如富國,因此將陷入更深的經濟衰退。

 

例如在新興市場之中,亞洲的富國和窮國差距最大。2019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台灣、南韓、馬來西亞、中國,比起人均 GDP不及1萬美元的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未來股市和經濟表現富國都將優於窮國。

 

未來較富裕的國家,也可能較早獲得有效的疫苗。甚至有人擔心可能重演2009 年豬流感全球大流行的情況:規模較大的經濟體,壟斷疫苗供應。相對地,許多窮國根本無法取得疫苗,富國和窮國呈現的K型差距會繼續存在並擴大。

 

七、股市「K 型反彈」中,股價低不代表便宜,企業償債能力才是關鍵

 

股市呈現「K 型反彈」,將反映成長股和價值股的殊異表現。分析標普500指數從2月以來的表現,成長股上漲11%,價值股下跌13%。尤其被歸為價值股陣營的金融股飽受打擊,原因是貸款提列損失增加,且利率下滑。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 首席策略師 Seema Shah 說,股市未來表現依然受制於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它們必須繼續有好表現,股市才會上漲。

而MFS 投資管理公司全球投資策略師 Rob Almeida也表示,大型科技股獨力撐起股市不構成問題,因為這些企業擁有安全穩定的獲利,和當年網路泡沫情況不同。但Almeida認為,反而真正該擔心的是在那些原本的債務負擔在疫情爆發後加重的企業,他們的償付能力是關鍵。他說自己寧可擁有現金流確定的昂貴資產,也不要持有價格便宜、但現金流充滿不確定性的股票,「如果像2008年那樣現金流消失,不管估值多寡,那項資產價值都等於零」。

 

或許,股價漲多且超漲的電子股一旦休息,退出來的資金將墊檔跑到股價基期及本益比低、未來展望佳且籌碼乾淨的族群,像是水泥股、鋼鐵股、食品股、太陽能、風電股、航運股、金融股等。但專家也提醒,這類股是否能擔崗波段主流仍待考驗?建議投資人操作上應謹慎應對,切勿追高。

 

另外,不少小資族喜歡買低價銅板股。但股價會低,多半原因是所屬產業面臨到比較大的競爭狀態,或是產業看不到未來成長性,無法受到市場認。所以買股不應該只看價格,因為股價低並不代表便宜,還是應回歸基本面做檢視。

由於市場熱錢太多,容易帶動同基期、同產業的個股齊漲,例如先前台積電漲,聯電也會跟著漲。但投資人一定要有個觀念,通常在同一個產業中,股價相對低的個股,某程度代表基本面較差,股價反映的是該公司未來的營收獲利與成長價值。即價格低,絕對不代表就是便宜。

最簡單的例子,兩家同產業公司,假設A公司股價100元,每年賺10元,本益比只有10倍;B公司股價20元,每年賺1元,本益比20倍。投資人顯然就應該選擇A公司做買進。

 

整體來說,買股票長期仍要回歸「價值投資」做觀察,特別是下半年的營收、ROE(股東權益報酬率)、EPS(每股純益)…..等基本面與未來成長性表現,是否如預期成長?如果同時又能有高殖利率保護,那股價相對容易有支撐。若基本面衰退,基期低的股價即便有漲,可能只是資金暫時的停泊。

 

例如太陽能即是目前仍處於基期低,且未來成長性顯著產業。
太陽能是真正取之不盡的潔淨能源,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1個小時,極端假設若人類能夠全部接收,100%轉換成電能,便可供全人類使用1年。

但目前太陽能占全球發電量僅不到1%,若轉換效能出現突破性的技術進步,未來仍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八、跋尾—–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美國對「華為追殺令」最後期限為9月15日,台灣之後如何從「華為急單效應」走出生殺之道,值得拭目以待?

例如,台積電8月營收1228.78億元,創下歷史單月新高,前8月營收8501.37億元,年增30.7%,預估第3季營收上看3400億元,EPS會超過5元,今年EPS 將在20元以上,對於台積電股價守在400元之上形成有力支撐。

而另一家受惠華為拉貨的聯發科,8月營收繳出327.16億元,年增42%,同樣創歷史新高,不過,聯發科出貨華為比重高,一旦停止出貨,未來營運將面臨嚴峻挑戰,且衝擊將比台積電大很多。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也一無所有。

 

所以,在台灣對美國遞出投名狀後,未來在「去中供應鏈」、「非美供應鏈」中,台灣將首當其衝,如何選邊站,這都考驗企業領導人與投資人的智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