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與「特里芬難題」

《大而美法案》與「特里芬難題」

2home.co 楊惟婷

 

川普2.0要兌現選舉支票,卻發現美國家底已坐吃山空!

川普策士們腦洞大開,直接挖別國的肉、來補自己的瘡較快!

 

因此,有了4/2日的「對等關稅」,但捅了馬蜂窩,又趕緊展延到7/4日,這是川普的恩典嗎?或是,川普「TACO」交易的談判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國別「對等關稅」外,川普似乎暗藏另一殺招,即產業別的《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此是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又是否一頭牛、想扒二層皮?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這是川普策士們策畫的金融面「報復稅」!
在美國眾議院5/22日通過《大而美法案》中,其第899條款(Section 899)規定,對在美國運營的外資企業,以及來自存在不公平外國稅收的國家的企業進行處罰,稅率最高可達20%。目前,該法案正在參議院審議。

 

目前國外投資人共持有約 31兆美元的美國公債、股票等金融資產。

一旦《大而美法案》通過,可能導致外國投資者「迅速」將投資撤出美國,這將使華爾街面臨國外投資人拋售壓力,受衝擊規模恐達18兆美元。此結果可能使美元貶值、美國股市出現下跌,美國公債殖利率將顯著上升。

 

德意志銀行 (DB-US) 警告,第899 條款讓美國政府擁有在任意情況下,將貿易戰轉變為資本戰爭的可能。荷蘭合作銀行更是直言:這是川普的「報復稅」。

亦即,第899 條款一旦實施,代表川普可將徵稅對象從進口商品擴大到了外國資本,使如今的「貿易戰」可能很快就會升級為「金融戰」。

如此,損害了美元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將逼迫全球資本流出美國,拋售美債資產;尤其,也使不斷升高的美國財政赤字,增加借貸成本並壓抑美股資產估值。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Kenneth Rogoff警告,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的美國,擁有的「過度特權」正加速流失。美元下跌趨勢已顯現,若美元失去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美國經濟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他並指出,美國若繼續濫用金融霸權,恐重演 1970年代「特里芬難題」,也就是債務規模與金錢信用的惡性循環。

 

未來,若美元持續貶值,恐引發全球資本大規模撤離美債市場,並進一步推高美債融資成本,形成「債務越高、貨幣越弱」的「特里芬難題」死亡螺旋。

 

其實,美國雙赤字有根本解嗎?有!只要以「省吃儉用、苦幹實幹」取代「海湖莊園協議」的倒債心態,但由奢入儉難、紈褲子弟辦不到!!!

 

 

一、美元、美債的螺旋下跌,恐釀成「特里芬難題」?

 

一場美元資產拋售危機的導火線,隱藏在美國《大而美法案》中的第899條款「資產稅」。該條款允許政府對被視為擁有「不公平稅收制度」的國家加徵資本利得稅,直接威脅外國投資人持有的數兆美元美國資產。這相當於把貿易戰武器化,從關稅打到資本流動領域。

 

例如,若歐洲科技公司繼續被徵收數位服務稅,美國可能透過『資本稅』迫使歐洲資本撤離美股,引發連鎖反應。此舉,可能引發全球資本重新定價美元資產,加速去美元化進程。

 

由於第899條款玆事體大,因此,參議院共和黨人懸崖勒馬,計畫將川普《大而美法案》中的「報復稅」延後至 2027 年實施,並降低其嚴苛程度,以免成為壓垮美元信用的最後一根稻草!

 

■川普威脅開除聯準會主席鮑爾的行為,將削弱聯準會信譽?

 

長期以來,尊重央行等獨立機構,一直被視為美國經濟體的主要吸引力,有助於鞏固美國經濟穩定並提供政策確定性。

 

但川普6/25日聲稱聯準會主席鮑爾「糟糕透頂」;且持續威脅將先選定並宣布聯準會主席鮑爾的繼任人選,以動搖鮑爾的地位。

此舉,引發投資人對聯準會獨立性受到侵蝕的質疑,並削弱聯準會信譽。
假若成真,投資人恐將重新校準利率預期,並減弱對美元持倉的信心;近日,美元也跌至三年多來的最低水準。

美元2025年來已下跌10%,預計將創下 2003年以來的最高年度跌幅。

 

根據媒體報導,下一任聯準會主席的主要候選人包括前聯準會理事沃許 (Kevin Warsh)、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哈塞特 (Kevin Hassett)、現任聯準會理事沃勒 (Christopher Waller) 和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像這樣的人,皆是為了遵從川普降息命令而上任的,將無視基本面風險,使命必達。
美國「聯邦快遞」的員工?

 

■美國6月5年期公債拍賣表現平庸,尤其外國買氣大幅滑落!

 

美國財政部6/25日公佈6月 700億美元 5年期公債拍賣的結果,結果顯示,此次拍賣的需求略低於平均水準。

 

這次 5年期公債拍賣的最高得標利率為 3.879%,較 5月份的 4.071% 有所下降。然而,此次拍賣的得標利率仍較發行前殖利率的 3.874%,高出 0.5個基點,這是自 3月以來首次出現「尾部」(tail)現象。

 

投標倍數(bid-to-cover ratio)是衡量需求的指標,表示每一美元證券的投標金額。此次拍賣的投標倍數為2.36,低於 5月份的2.39,也是自 3月份 2.33 以來的新低,不僅低於近期六次拍賣的平均值 2.39,也略低於過去十次 5年期公債拍賣的平均值 2.40。

 

在買方結構方面,外國需求 (間接投標人) 大幅下滑至64.7%,較上個月的 78.4% 銳減近14%,且低於近期平均的 70.5%。與此同時,國內需求 (直接投標人) 獲得24.4% 的配比,是上個月12.4% 的兩倍,也高於六個月平均的 18.2%。

 

據《Zero Hedge》報導,綜合各項指標,此次拍賣被評為「C-」等級,反映出需求低於平均水準。分析指出,本次拍賣儘管得標利率創下2024年9月以來的最低點,但整體表現卻被形容為平庸且令人失望。

 

■高盛:海外投資者正逐步撤離美國,美元恐持續下跌!

 

外國持有的美國資產,包括股票、國債及公司債券,在過去十年間已翻倍至 31兆美元。彭博美元指數2025年已下跌逾 8%,創歷來最糟的年度開局,原因是川普的善變政策擾亂了全球市場,動搖了投資人信心。

當外匯避險對沖風暴來襲,川普恐成了美元持續下跌催化劑。

 

高盛集團全球回購交易主管查德‧錢伯斯 (Richard Chambers) 表示,隨著外國投資人加強外匯避險對沖力度,美元可能將延續有史以來最糟糕年度表現。

隨著歐洲各國加大財政借貸和支出力度,歐元作為替代儲備貨幣的市場深度不斷增強,錢伯斯預測歐洲投資者將逐步撤離美國債市。

錢伯斯認為,海外投資人將更傾向於民族主義和在地化投資,而非轉向美元。其結果是美國將更依賴國內買家消化不斷增長的債務。

 

橋水基金利率策略主管 Alex Schiller也指出,如何為持續膨脹的債務尋找潛在買家不僅是美國財政部面臨的難題,更是全球政府面臨的挑戰。

他強調,2015年至 2022年間,由於各國央行透過量化寬鬆吸收債券供應,歐洲、日本、英國和美國私人投資者的淨債券購買量幾乎為零。但隨著各大央行為對抗通膨逆轉政策方向減持債券,尋找潛在買家成為全球政府面臨的難題。

 

■傳奇投資人瓊斯:短期利率將大幅下滑,美元2026年恐重貶10%!

 

在川普發動貿易戰、挑起政策動盪以來,彭博美元現貨指數2025年迄今共下跌將近 8%,是該指數 2005 年啟用以來最糟的年初迄今表現。

而傳奇投資人瓊斯 (Paul Tudor Jones) 6/11日預測,由於短期利率將大幅下滑,殖利率曲線趨於陡峭,美元2026年可能一路下滑,一年後貶值 10%。

 

瓊斯也預測,川普可能任命一名極為鴿派的聯準會 (Fed)主席來接替2026年任期屆滿的鮑爾,以推動自己的經濟成長議程。

 

■新債王:美元將長期下跌,應買進非美股市!

 

雙線資本 (DoubleLine) 執行長、有「新債券天王」封號的岡拉克 (Jefferey Gundlach) 6/10日表示,他相信美元現在才剛要展開長期下跌,因此認為國際股市將持續跑贏美股,建議應買進非美股市。

 

岡拉克說,以美元購買非美國股票的投資人,將可享受到雙重利多,一個來自於美國對其他外國貨幣貶值,另一個來自於國際股市的好表現。

 

■高盛:美債直逼二戰高峰,美債避險地位正在鬆動!

 

高盛經濟學家 Manuel Abecasis、David Mericle 和 Alec Phillips 在6/18 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債規模正攀升至「不可持續」的歷史高位,當前債務總額已達 36兆美元,債務與GDP比率正逼近二戰後峰值。隨著利息支出激增,財政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數據,美國國債利息支出2026年將達 1兆美元,成為僅次於社會安全的第二大政府支出項,這筆金額將超過醫療保險與國防開支總和。目前 36 兆美元債務規模已佔 GDP 的 120%,美國財政部只好藉由「借新還舊」維持運作。

 

高盛團隊警告,若債務持續膨脹,歷史經驗顯示,過度舉債恐引起惡性通膨與社會動盪。1920年代德國魏瑪共和國透過印鈔償債的前車之鑑,警示決策者需謹慎應對債務危機。

 

高盛強調,長期以來,美國公債被視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避風港,在地緣政治動盪和不確定時期吸引大量資金湧入,推高價格並壓低殖利率。

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表明,這種傳統觀念可能正在被顛覆,全球投資者正重新評估其避險策略,將目光投向美國以外的政府公債。

 

例如,每當地緣政治危機爆發,投資者便會蜂擁買入美國公債,尋求資產保值。然而,川普4 /2日公布「對等關稅」後,美國 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不跌反升,而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綜合政府公債殖利率則普遍下滑。這一反常現象凸顯美國公債避險地位可能動搖的觀點。

又如,今年6月以色列攻擊伊朗事件,儘管引發了可能升級為大規模戰爭的擔憂,美國 10年期國債殖利率卻反常飆升,而非通常預期的下跌,這與傳統避險資產的表現大相徑庭。

如此,暗示國際投資人開始減持美元資產,並導致美元失去吸引力而走弱。

 

■新債王岡拉克示警:美國債務難以為繼,「最後審判」即將到來?

 

雙線資本 (DoubleLine Capital) 的岡拉克 (Jefferey Gundlach) 表示,美國的債務和利息已經「難以為繼」,代表長天期美債不再被視為零風險投資,這可能導致投資人脫手美元資產。他並警告,「最後審判即將到來。」

 

岡拉克表示,隨著經濟開始疲軟,美國長天期債券的殖利率可能會持續上升。如果殖利率達到 6%,這可能促使聯準會 (Fed) 介入,並啟動量化寬鬆 (QE) 政策,購買長期美國公債以控制借貸成本。

 

雖然岡拉克以固定收益投資聞名,但他愈來愈看好黃金,強調黃金作為「真正資產類別」的地位,而且認為,黃金「不再是瘋狂生存主義者」和投機者的資產。

他說:「我們正經歷著巨大的典範轉移,資金不再流入美國,而黃金突然成為優質資產匯聚之處。」

 

岡拉克5月向 CNBC表示,金價可能從目前的每盎司 3350美元左右,攀升至每盎司 4000美元。

 

■美國政府可能在8/15日後耗盡現金?

 

兩黨政策中心 (BPC) 6/25 日發布的「X 日」最新預測顯示,除非美國國會採取行動,否則該截止日期很可能落在 8 /15日至 10 /3日之間。

 

「X 日」是指美國政府因債務上限而無法償還債務的日期,此日期美國政府將違約和失去信用。一旦違約,可能意味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

 

目前的債務上限為 36.1 兆美元,最近發布的參議院版本將債務上限提高5兆美元,而眾議院版本則提高4兆美元。

無論法案最終版本如何,美國債務可持續性已成為威脅經濟穩定的核心隱憂。

 

由於美國政府平均每天支出 169億美元,財政部長貝森特6/24 日表示:「我們沒有公布具體日期,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們已經接近警戒線了。」他重申「聯邦政府的現金和非常措施很有可能在 8月耗盡」。

 

■貝森特:美國不會債務違約,但舉債上限「逼近警戒線」!

 

美國財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6/24 日表示,美國將永遠不會債務違約,儘管他坦承,美國「愈來愈接近」舉債上限的「警戒線」。

 

美銀證券利率策略主管 Mark Cabana預測,2025年底前新增國債供應量將達 1兆美元,其中 8月至 9月單月發行規模恐突破 7000億美元。

加拿大蒙特婁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 Ian Lyngen 指出,美國財政部正將融資重心轉向 2年至 7年期債券,透過壓縮長期債券發行規模來緩解市場壓力。

 

為填補財政赤字、並應對債務上限約束,美國財政部一直在大規模發行短債。

儘管貨幣市場基金目前持有 7.4 兆美元歷史高峰資產,可部分消化新增供給,但近期基金已轉向收益率更高的私人回購交易,顯示市場對超額供給的謹慎應對。

市場機制方面,短期國債集中發行,隨著供應過剩加劇,持有國債的風險溢價需求將推高融資成本。而長期公債發行減少,恐改變殖利率曲線形態。

 

貝森特還對川普的「大而美」減稅與支出法案在參議院過關表達信心,他說,

川普政府正在同時促成減稅法案和多起貿易協議,稅改法案將於 7 /4日後在國會闖關成功,接下來貿易協議就可望完成。

 

我想,川普很快又會跳出來喊叫:「印吧,用力印鈔,寶貝!!」

 

■川普《大而美法案》通過,未來恐掀財政赤字危機?

 

除了「對等關稅」議題外,外界現在也關注川普政府推動的重大稅改法案《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該稅改法案已於2025年5/22日在眾議院過關,參議院正力拚在川普自訂的 7 /4 日最後期限前完成審議。

 

《大而美法案》核心內容包括延續 2017年川普稅改,總額高達 3.75兆美元,同時削減約 1.3兆美元政府支出,涵蓋醫療補助、糧食券等社會福利計畫。

 

根據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估算,這項法案未來 10年可帶動超過 1,000億美元投資、創造逾100萬個就業機會,並透過經濟成長與關稅收入協同減少約 2.1 兆至 2.3兆美元的財政赤字。

 

白宮首席經濟學家米蘭 (Stephen Miran)指出,法案中包括投資與設備的全額扣抵、小費、加班費與汽車貸款利息免稅、社會安全稅豁免等措施,將激勵具高度工作意願的族群投入勞動市場,推升整體經濟表現。

 

然而,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對此持保留態度,預估未來 10年內聯邦赤字或反增 2.8兆美元,原因在於其對經濟成長的預測相對保守。

 

目前美國國債突破 36兆美元大關,聯邦政府正面臨債務上限到期日 (X-Date) 逼近的考驗,財長貝森特已警告,若國會未能及時調整債務上限,美國政府可能在今夏中後期陷入債務違約風險。

高聯邦赤字 2.4 兆美元。亦即川普《大而美法案》的大規模減稅將進一步加劇財政失衡,讓債市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供給衝擊。

 

如此,債務上限僵局與《大而美法案》減稅,將形成雙重財政政策挑戰。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已因財政惡化下調美國 3A 主權信評等級。

而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日前也警告,在目前政策路徑下,2055年債務佔GDP比率將升至 156%。

花旗經濟學家更示警,若缺乏有效財政約束,本世紀末該比率恐飆升至 525%,迫使聯準會 (Fed) 透過貨幣化債務緩解危機,進而引發新一輪通膨。

 

■橋水達里歐最新警告:美國債務還能撐三年左右!

 

橋水基金創辦人雷‧達里歐(Ray Dalio)近日撰文警告,美國債務問題已逼近臨界點,若不採取果斷行動,三年內恐爆發嚴重財政與貨幣危機。

 

達里歐指出,美國正處於歷史性的大債務週期末端,正走向經濟「心臟病發作」的時刻。他強調,若無法將赤字控制在GDP的 3% 以內,美國恐步入金融體系與貨幣體系的劇烈動盪。

 

達里歐在其新書《國家如何破產:大週期》(How Countries Go Broke: The Big Cycle)中,達里歐以人體隱喻經濟結構,指出信貸系統如同血液循環,適度可帶動經濟,但若過度舉債、債務失衡,最終將導致嚴重後果。

因為,當債務過多、債券需求不足時,政府只能選擇提高利率、或印鈔購債。

前者導致經濟下滑,後者則稀釋貨幣價值,導致通膨惡化。

這兩條路都難以長期為繼。

 

達里歐觀察:

以美國政府為例,現在的情況是:美國今年總支出約 7兆美元,遠高於約 5 兆美元的總收入,赤字逼近 2兆美元,且大多支出屬於無法削減的既定承諾。利息支出高達 1兆美元,佔收入近五分之一,且本金到期還需償還約 9兆美元。

另大多數獨立評估者預計,十年後美國債務將達到約 50 至 55 兆美元,這將是收入的 6.5 到 7 倍(約 3 兆至 5 兆美元),而達里歐指出,美國沒有應對這種情況的計劃。

 

達里歐進一步指出,債務週期的轉折點已臨近,而歷史證明,所有儲備貨幣國家最終都難逃債務失控的命運,美國也難以倖免。

 

為避免債務爆炸,達里歐則提出三項同步推動的政策方向:

削減政府支出、提高稅收、適度降低利率

達里歐提醒,三項措施需同步推進,避免單一手段引發過度衝擊,且應透過有策略的調整,而非激進操作。但是,川普《大而美法案》是強推減稅???

 

■以「賓夕法尼亞計畫」取代「海湖莊園協議」,可解美國雙赤字?

 

長期困擾美國財政缺口和貿易逆差的「雙赤字」問題,江湖一度盛傳川普政府欲以「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 翻桌解決,如今另有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的術士提出「賓夕法尼亞計畫」(Pennsylvania Plan) 的概念,為美國債務尋找新買家。

 

川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 (CEA) 主席米蘭 (Stephen Miran) 在2024年年底一篇論文中提出的「海湖莊園協議」飽受關注。該協議類似過去的「廣場協議」,具體而言包括國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以削弱美元匯率。

「海湖莊園協議」還野蠻地提到向美國盟友施壓,要求他們將持有的美國公債、票據和國庫券轉換為超長期債務,以及可能對美國財政部支付給外國債券持有人的利息收取使用費。講大白話,直接賴債!!!

 

德銀策略師 George Saravelos 腦洞大開,提出另一個較文明的「賓夕法尼亞計畫」癥狀解,即讓美國更妥善控管債務,但實際上並未真正減少債務,比較像是幫美國爭取緩衝時間,計畫名稱就取自華盛頓的「賓夕法尼亞大道」。

 

Saravelos的「賓夕法尼亞計畫」有兩大支柱:

首先,美國需要減少對新發行美債的外國買家依賴,改為由短天期美國國庫券買家的美元穩定幣業者來支持,因為這些外國買家目前持有的美國主權債存續期間風險 (duration risk) 已達到歷史高點。

 

其次,需要透過財務獎勵和潛在的金融壓迫手段,讓美國國內吸收更多持有美債的存續期間風險。這將包括把美國公債從大銀行 SLR要求中剔除、並為持有長債規劃提供稅負優惠,以及可能強制在退休計畫中購買更多債券。

 

在 Saravelos 看來,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弱點並非國家債務,也不是巨大的商品貿易逆差,而是外國投資人持有的美國資產,遠超過美國投資者持有的外國資產,這代表美國已經嚴重依賴外國資金。

 

Saravelos 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改變這種狀況,如果有更多外國投資人選擇將資金轉移到其他地方,將進而破壞美國公債市場的穩定。

 

德意志銀行曾指出,自川普 4 /2日宣布「解放日」關稅以來,外資已經開始撤離美國資產,儘管目前看來這是個逐漸演進的過程。

 

而Saravelos 的「賓夕法尼亞計畫」最終目標,是讓更多的美國債務落入美國投資人手中,美國人當自強。

 

除了前述兩大支柱,另外兩個輔助因素包括美元走弱,和 Fed放鬆貨幣政策。Fed 正面臨越來越大的降息政治壓力,因為降息有助於確保借貸成本——至少是短期利率——維持在低水位,從而抑制美元升值。

 

Saravelos 表示,賓夕法尼亞計畫的部分內容,其實已經付諸實行。例如川普的《大而美法案》稅改提案,可能7月簽署立法,而聯準會 (Fed) 多名資深官員,包括川普指派的 Fed 理事華勒 (Christopher Waller) 和鮑曼 (Michelle Bowman),已經開始聽命推動 7月降息。

 

此外,Fed 理事們亦討論修訂補充槓桿率 (SLR) 標準。如果付諸實行,大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中持有美債的成本將降低。

 

其實,美國雙赤字有根本解嗎?有!只要以「省吃儉用、苦幹實幹」取代「海湖莊園協議」的倒債心態,但由奢入儉難、紈褲子弟辦不到!!!

 

 

二、川普還在玩「關稅戰」黑魔法?

 

川普於4/2日宣布對多個貿易對象加徵「對等關稅」,但隨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及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被迫宣布暫緩執行 90天,目前僅與英國簽署初步貿易框架。

 

川普6/11日表示,美國將在一至兩週內向多個貿易夥伴發出正式函文,通知他們即將適用的單邊關稅稅率,若未達成協議,數十個經濟體恐面臨更高關稅。

他進一步指出:「到某個時間點,我們就直接把信寄出去。我想你們可以理解,就是:『這是我們的條件,接不接受隨你』。」

 

針對是否考慮延長 7 /9日的談判期限,川普6/11日又說抱持「態度開放」,這次,川普又會「TACO」嗎?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國別「對等關稅」外,川普似乎暗藏另一殺招,即產業別的《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此是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又是否一頭牛、想扒二層皮?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關稅將遠低於4月2日解放日水準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 Michael Faulkender 表示,目前美國政府的預期是,在與貿易夥伴協商過後,關稅將不會回到美國總統川普 4/ 2日宣布的高水準。

 

這是川普的恩典嗎?或是,川普「TACO」交易的談判藝術?

 

■關稅大限倒數討時,各國協議壓力急速升高

 

川普「對等關稅」的 90天緩徵期,預定 7 /9日屆滿,但各國與美方爭取關稅豁免的協商仍陷入膠著。

 

目前僅有英國與美方簽署協議,但仍維持 10%的對等關稅稅率,且未能解決其關切的 25% 鋼鐵關稅問題。

中國則與美國達成臨時停火協議,延長至 8月中,以爭取談判空間。

 

歐盟方面,目前歐盟正與美方加緊談判,期望在 7 /9 日前達成協議,以避免其出口美國的絕大多數產品 (約70%) 關稅倍增至 50%。根據歐盟統計,現行美國關稅已涵蓋約 3,800億歐元歐洲商品。

在6/25 日在海牙舉行的北約高峰會上,北約各成員國同意將國防支出目標從原本 GDP 的 2% 提高至 5%,但西班牙總理桑傑士 (Pedro Sánchez) 僅承諾將支出提高至 2.1%。

 

目前美國對歐洲汽車已課徵 25%關稅,鋼鐵與鋁則為50%。川普政府也持續考慮對半導體、醫藥與民用飛機等產業祭出更多關稅。
面對美國可能維持對歐盟出口商品加徵 10% 關稅的情勢升高,歐盟執委會正式表態,若美方堅持片面協議,歐方將對關鍵產業採取反制行動。歐盟備妥反制清單,包括對美國 950億歐元商品課稅,鎖定美方政治敏感地區,如農產品、雞肉與機車等。

 

川普在此次的北約高峰會上,又公開點名西班牙軍費投入不足,並警告若不配合達成北約最新設定的支出目標,美方將對西班牙祭出更嚴厲的關稅措施,可能「加倍」現有稅率,做為施壓手段。

 

加拿大與墨西哥則在鋼鋁關稅與新版美墨加協定 (USMCA) 修訂上持續協商。加拿大總理卡尼表示將在 7月中前完成談判,否則將對美鋼鋁產品加徵更多關稅。

墨西哥則接近與美方就鋼鐵關稅上限達成協議,雙方亦將展開 USMCA 正式檢討程序。

 

日美談判受限於汽車貿易赤字爭議未決。首相石破茂與川普三度通話並於 G7 會面,仍未取得共識。美方擬將日本車輛關稅提高至24%,鋼鋁維持50%。

 

南韓也進展有限。南韓貿易特使呂翰九 (Yeo Han-koo) 已赴華府爭取關稅豁免。南韓出口導向經濟恐受額外 25%稅率重創。

 

印度與美方針對基改農產品、市場准入及稅率豁免問題仍意見分歧。

 

越南方面,越共總書記蘇林將率團訪美,爭取與川普會晤,盼以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與波音飛機作為交換,爭取將關稅壓在 20%至25%之間。

泰國近期重啟與美方談判。商務部表示已提交正式提案,盼將 36% 的潛在關稅壓回 10%。美國為泰國最大出口市場,談判結果將深具影響。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表示,雙方談判氣氛良好,已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會面。馬方尋求將半導體等重點產業的關稅降至 10% 以下。

 

瑞士則提出開放部分農產品市場換取讓步。然美國近期將瑞士列入外匯監控名單,加上川普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已促使瑞士央行先降息 25個基點因應。

 

隨著談判期限臨近,各國急欲突破僵局以避免關稅重擊,惟多數仍陷於關鍵議題的拉鋸戰中,全球貿易格局恐仍面臨新一波震盪。

 

■米蘭:美國可能會延後徵新關稅時程

 

白宮首席經濟學家米蘭 (Stephen Miran) 在川普所設定的 7 /9日關稅政策大限即將到來前表示,對於「真誠談判且有所進展」的國家,美國可能會延後徵收新關稅的時程。

 

儘管如此,他也透露,即便所有雙邊談判完成,總體平均關稅水準未必會低於目前的 10%,但個別國家待遇將因談判內容而有顯著差異。

 

■川普暗藏的殺招:《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是否一頭牛、扒二層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國別「對等關稅」外,川普似乎暗藏另一殺招,即產業別的《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此是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否一頭牛、扒二層皮?

 

川普正積極擴大其貿易政策工具箱,透過《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賦予的國安權力,準備對包括半導體、製藥與關鍵礦產等產業大舉加徵關稅。

業界分析指出,這類措施或將取代先前具爭議的國別關稅架構,成為涵蓋範圍更廣的「全球關稅」替代方案。

 

美國商務部預計數週內將公布針對七大產業的 232條調查結果。

初步跡象顯示,將對上述領域的外國製產品課徵新一波關稅。

目前,川普已將鋼鐵與鋁的關稅稅率提高至 50%,並擴及到含金屬的消費產品,如釣魚捲線器、掃帚與家電產品。

除了鋼鋁品項外,川普也預告將對藥品進口徵稅,藉此推動製藥企業回流美國。他強調:「這將使它們大部分或至少部分地回到國內生產。」

 

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估算,現行鋼鋁相關關稅影響的進口總值約達 2000億美元,規模為川普第一任期實施範圍的四倍。學者指出,關稅適用品項已從原料金屬延伸至大量日常生活成品,涵蓋金屬家具、廚房刀具與鍋具等。

亦即,川普此次運用《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實際上形塑了一個接近「全球性規模的關稅制度」,其背後邏輯,是反制中國的全球供應鏈系統。

 

然而,《貿易擴張法》第232條,也為美國與盟邦間的談判增添不確定性。

許多國家對簽署貿易協議持保留態度,擔憂若先行簽約,後續恐失去就新關稅名單進行再談判的空間。

因為,外國政府目前無法掌握 232 條稅率是否會與國別稅率「疊加」計算,形同談判過程中內建一層風險與變數。

 

■川普關稅打亂全球供應鏈,使全球經濟展望「惡化」!

 

由於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溫,尤其是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供應鏈的直接衝擊,以及對消費信心打擊,使全球經濟成長展望「惡化」!

 

例如,亞太地區作為全球科技硬體的主要組裝與零組件製造中心,對全球供應鏈變動的敏感度極高。惠譽指出,近期美國針對科技產品加徵關稅,將導致亞太出口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與需求萎縮的雙重壓力。

 

此外,供應鏈瓶頸問題仍未解決,包括晶圓代工產能緊張、原材料短缺(如稀土金屬)、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如中東與南海局勢)等,都可能導致生產延誤與成本結構惡化,增加營運複雜度,最終使全球經濟放緩。

 

■聯準會仍觀望關稅對「通膨」衝擊,「降息」要等等?

 

自 2023年12月以來,聯準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 4.25%至 4.5%區間,持續對抗高通膨壓力。目前美國通膨率仍高於聯準會的 2%目標。

 

儘管川普一再呼籲聯準會(Fed)降息,但Fed目前仍採取「觀望政策」,因為關稅對美國經濟及通膨的影響,仍然狀況不明朗。

 

美國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施密德(Jeff Schmid)6/24 日表示,在考慮是否進一步降息之前,聯準會仍需時間觀察進口關稅上升對物價與經濟成長的實質影響。他強調,目前採取的「觀望政策」仍為適當決策。

 

明尼阿波利斯聯準銀行總裁卡什卡里 (Neel Kashkari) 6/24日也稱,近期通膨數據顯示物價壓力正在緩解不過,他也指出,企業對關稅政策感到不安,一些投資計畫因而暫停,市場也對潛在的通膨回升表示憂慮。

因此,聯準會在政策調整上仍採取審慎態度,等待更多資訊以判斷關稅可能對通膨產生的影響,才能對利率政策作出更明確的判斷。

他補充,在某些情境下,即便通膨尚未降至聯準會 2% 的目標水準,也可能啟動降息,例如勞動市場若快速或大幅惡化。

 

■關稅不確定效應顯現,2025年第1季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大減34%

 

美國商務部6/24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1季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FDI)大幅下降至 528億美元,較2024年第 4季修正後的 799億美元暴減34%,並創下 2022年第 4季以來的最低水平。

 

因為,川普政府主導的關稅政策引發高度商業不確定性,已成為外資不敢投資地的重要因素。

另隨著美國企業在川普高關稅生效前提前進口囤貨,推動美國經常帳赤字擴大至 4,502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經常帳資料衡量的是商品、服務和投資流入和流出淨額。傳統上,美國持續的巨額貿易逆差會被流入美國金融資產的投資和外國直接投資所部分抵銷。

然而,經濟學家警告,川普關稅的極端不確定性可能會使企業的投資決策癱瘓,並減緩經濟成長。

 

 

三、跋尾—「TACO」交易帶來的震撼教育

 

■CNN評論:川普先放火、再救火,但許多傷害無法挽回!

 

儘管川普暫與中國在關稅戰停火協議,換來市場情緒振奮走揚,不過川普反覆的關稅政策,美媒《CNN》認為這做法猶如川普自己先縱火、再滅火,基本上就是在「玩火」,所以傷害無法挽回。

事實上,川普已放火燒了房子,然後只拿來了一桶水來澆。

這或許是一個開始,但有些損害將無法挽回,而且,他仍然在「玩火」。

 

因為即使局勢暫有了緩和,由於仍然存在的關稅,消費者物價預計仍將上漲近 2%,根據耶魯預算實驗室的分析,這相當於每年每戶家庭增加 2800美元的開銷。報告也指出,預計到到 2025年底,失業率將額外上升 0.4 個百分點。

 

川普現今的做法,被外界形容為「人造熊市」及「人造牛市」,目前美國已將針對大多數中國進口的關稅從 145%降至 30%,而中國也將其關稅從 125%降至 10%,從而被誤為當前危機已緩解。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華爾街的歡呼並非因為 30%的關稅是個好消息——他們歡呼是因為看起來川普可能終究「沒有膽量」推行他自己的激進經濟政策。

 

■「TACO」交易爆紅金融圈!

 

「TACO」最先由《金融時報》金融評論員阿姆斯壯(Robert Armstrong)提出,目前「TACO」交易已廣為人知。這一個新詞「TACO」,意指「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川普總是臨陣退縮),用來形容川普經常揚言對各國加徵關稅,卻在最後一刻撤回的行為,也順勢從這種貿易環境中獲利。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拉契曼(Gideon Rachman)也指出,川普不只關稅戰上屢屢「先硬後軟」,川普的「TACO」原則也適用於外交政策,他認為川普威脅動武,多半不會付諸實行。。

 

拉契曼引述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美國計畫主任夏皮洛(Jeremy Shapiro)5月發表的報告,指川普從1.0至2.0執政,至少22次威脅動武,但實際上只有2次付諸實行。

其中一例是,川普2020年1月卸任前下令狙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雷曼尼(Qasem Soleimani),當時震驚了全世界,但川普是在確信伊朗報復的風險降低後,才下令無人機攻擊。

 

夏皮洛在調查報告中總結:川普就像是「遊樂場的惡霸」,即便在勉強稱得上公平對戰的情況下,他也害怕實際使用武力,真正暴力只用在實力弱得多、毫無招架之力的敵人身上。

 

拉契曼指出,例如在烏克蘭問題上,川普就比拜登政府更加戒慎,極力避免與俄羅斯升高緊張。他也認為,儘管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5月底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上警告,北京攻打台灣的威脅「可能迫在眉睫」,但不管中國採取何種行動,川普似乎不太可能為台灣冒戰爭風險。

 

但拉契曼同時也警告,過度渲染「TACO」原則可能不是好事,因為川普可能會受到刺激,試圖證明自己的確是硬漢。例如5/28日川普被追問到「TACO」的說法時,他一臉不悅回嗆記者的提問「很惡劣」,而5/30日,他便宣布提高鋼鐵關稅,從25%增至50%。

 

野村策略師麥克艾里葛特(Charlie McElligott)甚至指點投資人「TACO」交易方式,即一旦川普發表強硬關稅言論,導致股市走低,若在此後五天敲進標普500期貨,並在川普撤回先前發言,帶動股價上揚後五天予以出售,可望取得12%的報酬。

 

■美財長貝森特:「復仇稅」已無必要,稅收草案899條款宜刪!

 

為了美債的「以新換舊」順利,為了緩解美元、美債的螺旋下跌,以免釀成「特里芬難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6/26 日表示,請求國會山莊從備受爭議的《大而美法案》中刪除第899 條款,即被稱為「資本稅」的條款。

 

此舉是在美國財政部與七國集團(G7)盟國達成協議後提出的,協議內容是美國同意取消川普稅案中的第 899 條「報復性稅收」提案,因此美國公司將被豁免於部分由其他國家徵收的稅項。

例如,歐盟針對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的「數位服務稅」,以及OECD 正在主導的「全球最低企業稅」,已有超過 140 個國家簽署,目標是在跨國公司運營的所有國家實施 15% 的最低稅率。

 

其實第899 條款的提出引發了華爾街的擔憂,普遍認為這將使外國個人和公司在美國的投資變得更加困難。該條款挑戰了美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本質,並可能對高股息股票構成壓力。

因此,刪除第 899 條款有望讓投資人鬆一口氣,但市場對此條款是否最終會寫入法律仍存疑?

 

其實川普唯利是圖!就算現階段從《大而美法案》中刪除第899 條款,這是川普的恩典嗎?或是,川普「TACO」交易的談判藝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