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

楊旭平

 

一、內容簡介

 

《追風箏的孩子》故事內容簡單,透過一個12歲小男孩阿米爾的目光與回憶,述說他一家人的喜樂、悲苦、離散、逃亡,背景則是過去三、四十年來的阿富汗苦難歷史的悲憫描繪。

 

書中並深入刻劃這對親如兄弟,實際為主僕的小男孩—–阿米爾與哈山,他們之間充滿妒嫉與愛、恐懼與忠誠、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小說裡的時間背景從一九七五至二○○二年,此時阿富汗的政權也從君王轉移至塔利班,近三十年裡,先有蘇俄入侵,後有神學士的專制。這一大段荒亂的歷史,不是小說的主要重點,不過卻是造成小說裡小兄弟處境悲涼的背景。

 

70年代的阿富汗,因為真主黨崛起、教派鬥爭。

富家子阿米爾和僕人哈山雖情同手足,但哈山是他家僕人阿里的兒子,也是屬於在阿富汗被歧視、被欺負的哈札拉族,因種族情結,只能維持著主僕關係。

 

阿米爾在童年的最後一次風箏比賽,藉著哈山之助贏得勝利,終於得到父親的歡心。

可是,由於哈山深受阿米爾父親寵愛,阿米爾由此而生嫉妒,不但在一次目睹哈山慘遭雞姦之際袖手旁觀,甚且誣陷哈山,迫使哈山離開他家。

背叛好友這件事不但是他不可告人的祕密,也成為他此後心中最嚴厲的自譴。

 

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阿米爾於1981年隨父親逃難到美國。到了2001年,38歲的阿米爾經過一段典型的移民奮鬥歷程之後,已經在加州過著堪稱美滿的生活。

 

這時,由於一位長輩的請託,令他決定冒險回到塔利班政權下的故鄉,企圖拯救雙親被塔利班民兵殺害的兒時玩伴(哈山)之遺孤。

 

他勇敢面對自己的背叛和贖罪,為童年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也無意中發現了父親一個埋藏多年的秘密(阿米爾父親也背叛了他的忠僕阿里——哈山事實上是阿米爾的親兄弟)……經過千辛萬苦,阿米爾終於找到哈山的兒子,把他收養帶回美國。

 

二、本書讀後心得

 

我覺得,這部小說觸及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例如,

1、友情…

阿米爾與跟哈山兩人感情十分要好(一開始他並不知道哈山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最愛一起放風箏和分享有趣的故事。

他們兩人的關係,是全書的骨幹。例如討論兩人間的友誼、為何阿米爾不斷測試哈山的忠誠?為何阿米爾厭惡哈山?

尤其哈山為了保護與取回阿米爾掉落的風箏,而被不良少年們凌辱。但鬥風箏比賽結束後,為何阿米爾不想繼續與哈山為友?

 

2、親子關係….

由於阿米爾與父親兩人的個性差距極大,阿米爾常未能照著父親的期望行事,而使兩人同感失望。

書中描述阿米爾一直想爭取父親的注意,卻一直感覺自己像個父親生命裡的局外人。

而阿米爾為得到父親寵愛,在童年的最後一次風箏比賽,藉著哈山之助贏得勝利,終於得到父親的歡心。

不過,父子之間雖然有了友情,阿米爾依舊不快樂。因為後來父子的關係又再度冷淡,所以作者寫道﹕「我們真的騙自己相信,一個用薄紙、黏膠和竹子做的玩具可以彌合我們之間的鴻溝。」

3、人性的考驗—–忠誠、背叛與救贖

由於哈山卻深受阿米爾父親寵愛,阿米爾內心潛藏著嫉妒之心。

在最後那次風箏比賽,阿米爾風箏斷線掉落,哈山為撿回風箏,

慘遭不良少年們雞姦之際,阿米爾目睹此狀,卻懦弱地袖手旁觀。

阿米爾深陷在人性的軟弱中,他犯了錯卻不敢面對,還選擇以構陷哈山、驅離哈山的方式,來逃避他自己內心的不安?他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必再面對他,面對自己的犯錯!

阿米爾後來毆打哈山,要他還手(實際上,阿米爾是想懲罰自己),但是哈山默默承受,阿米爾以為只要趕走哈山,內心就能不再受煎熬,可是阿米爾大錯特錯!反而是把自己的愧疚與罪惡揪的更緊。

 

我想,這便是人性的醜陋。人的軟弱反而縱容自己去傷害人,藉著大聲嚷嚷、懲罰別人來假裝自己外表的堅強、或是催眠自己是對的,以為就可以結束所有事情——但當你後悔,想要去彌補的時候,傷害已經造成了,難以抹滅,就像是阿米爾一生都為此贖罪。

 

後來,一位長輩(他爸爸的最好朋友)來信請託,令他決定冒險回到塔利班政權下的故鄉,企圖拯救哈山的遺孤。這位長輩告訴阿米爾:「沒有良知、沒有善念的人是不會痛苦的。但是你不是這樣的人。我希望你的痛苦,能夠因為這趟阿富汗之行而結束。」

 

而當他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軟弱,他便從軟弱轉為堅強,他終於知道如何去療癒自己的創傷——當一個人不再軟弱的時候,他便可能幫助更多其他的人,像是阿米爾在救出哈山的兒子之後,投入了更多拯救戰亂下的阿富汗人的計劃……

 

這部小說的開頭部分寫道阿米爾記得他看著一條巷子,尋找替他追風箏的哈山到哪裡去了。

本書最後停留在阿米爾為哈山的兒子索拉博追風箏的一幕:

「我追。一個大男人和一群尖叫的孩子一起追。但我不在乎。

我追,風吹過我的臉龐,一個寬闊如潘吉夏谷的微笑在我唇邊

綻開。我追。」

此時索拉博已經到了美國展開新生活。

為何作者用這樣的架構來寫小說?

阿富汗有句俗話說,生命流轉,怎麼開始,怎麼結束,或遇危險,都不重要。生命猶如游牧民族的隊伍,緩步向前。

作為小說的結局,這段話是有情感的轉移及補償作用,阿米爾想把虧欠哈山的那一份(當年哈山為他做的),回報給哈山的遺孤,透過追風箏,作者塑造了前後呼應的感覺,也暗示阿米爾得到救贖,在美國的新生活將重新飛翔,也將過去的不愉快就此拋下了!

 

註﹕阿富汗放風箏、鬥風箏、追風箏的習俗。
為何放風箏?

在阿富汗,放風箏是一種傳統運動,也是全民嗜好,目前更已經進入了藝術的層次。

每一天,喀布爾的天空都點綴著各色風箏,有的冉冉上昇,有的自由漂浮,有的迎風俯衝。

冬天才是最佳的放風箏季節。此刻的阿富汗氣候嚴寒,風勢強勁,適合放風箏。加上學校停課,孩子們都投入放風箏的行列。

 

為什麼要追風箏?

被割斷的風箏,就是落敗的風箏。此時這些落敗的風箏就變成「asadi rawest」,意思是「自由且合法」,每個人都可以追在它的後面,先拿到者則合法擁有這個風箏。

 

上個世紀神學士政權在位,著手逼迫傳統文化,認為許多休閒活動不符合伊斯蘭的精神。於是放風箏遭禁,溜鳥(養鳥)也不准,違者動輒在街上遭到痛毆,風箏被撕毀,鴿子被放走。

幸好,放風箏的傳統沒有消失。神學士垮台之後,風箏重新回到阿富汗的天空。

發佈回覆給「tonic greens buy」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4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