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流通速度甦醒後的通膨夢魘
2home.co 楊惟婷
當市場錢滿為患之時,觸目所見景象似乎全面美好—-
如同地平線上升起陽光,錢潮金光閃閃,具有消化所有暗黑利空的巨大能力,大地表面一片光明……。
一、從貨幣寬鬆(QE)原理說起
一個小鎮,每個人都債臺高築,靠信用度日。
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看房間的時候,店主拿了這張1000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
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向豬農的購豬本錢。
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
而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經濟不景氣,當地的服務業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務)。
有了1000元,這名妓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
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麼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大家都過了很開心的一天……
這幾年,各國央銀(如同外地來的一位有錢的旅客)正是在玩這套把戲,讓苟延殘喘的經濟甦醒起來……。
二、何謂「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周轉(或實現交換)次數。
如同上述小鎮,因外地來的一位有錢的旅客,借用他的貨幣流通數回合,讓經濟甦醒起來了……。
「貨幣」作為實現商品交換的媒介手段,在商品流通中,正不斷地為實現商品交換提供服務,並活絡實體經濟。
例如,甲用1000元向乙買花生,乙用這1000元向丙買布,丙又用這1000元向丁買衣服,這1000元貨幣在一定期間內實現了3000元的商品價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貨幣」流通如同實體經濟的「血液」,活絡實體經濟的滯塞困境……。
一次QE,活血一次,但下一頓飯呢?
尤其,這次疫情是外生變數的封城,積累的消費需求一次爆發,供給情何以堪?
三、貨幣流通速度與通貨膨脹的隱憂
由於短期商品供給是有限的,所以因為貨幣增發、或貨幣流通增速,將有引爆通貨膨脹的隱憂……
- 現金交易方程式
關於計算貨幣流通速度,有個著名公式,即現金交易方程式。
現金交易方程式由美國經濟學家 I. 費雪提出,其公式為:
MV=PT
式中M表示流通中貨幣數量
V表示貨幣流通次數
P表示一般商品價格
T表示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交易量的總和
- 貨幣流通速度與通貨膨脹關聯性
貨幣的價值(幣值)乃指貨幣購買力,即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財貨數量。因此,當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時,會導至貨幣幣值貶值,會導至物價上漲。即
幣值=1/物價。
根據現金交易方程式: MV=PT
假設
V:貨幣(如美元)流動速度穩定,
T:商品(如石油、黃金)總數固定,
在一般的情況下,
M:貨幣會因過多而貶值,
P:物價會因過多的貨幣追逐商品而上漲。
近年來,各國央行大行數量寬鬆、印鈔救市,致準備貨幣M暴增,有激化通膨之虞。
惟每次事件(不論金融風暴或疫情) 不是重創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能力,就是凍結消費能力,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停滯,因而抵消數量寬鬆的成效,而未激化通膨。
加上每次恐慌階段「現金為王」心理作祟,超額儲蓄就暴增,也導致貨幣流通速度減速,而未激化通膨。
但此次疫情不同之處,由於封城致消費者被極度抑制,使貨幣流動速度V停滯不動,因而明天過後,若消費信心回升,須小心報復性消費,瞬間的貨幣流通速度加速恐造成惡性通膨的狂升,有猝死危機。
四、貨幣流通速度甦醒後的美麗
- 貨幣流通速度創下1959年以來最低紀錄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多國政府實行封鎖措施以應對疫情,民眾被迫待在家中,無法進行旅遊等大額消費。
例如3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020年第2季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2 Money Stock)報1.103,是自1959年開始統計以來最低紀錄。
- 全球消費者累積54兆美元的儲蓄額蓄勢待花
據信評機構穆迪 (Moody’s) 的數據顯示,全球消費者在疫情期間已經累積了約 54兆美元的儲蓄,相對地,在經濟前景轉好的情況下,有望在後疫情時代帶來強勁報復性消費支出。
穆迪也表示,疫情期間大量需求遭到壓抑,再加上超額儲蓄,有望帶動全球消費支出激增。依穆迪估計,僅美國地區,家庭就積累了超過2兆美元的超額儲蓄。該機構指出,若消費者花將三分之一的超額儲蓄拿來花用,將有望帶動今明兩年的全球GDP成長約2個百分點。
高盛先前也曾表示,如今美國家庭滿手現金,估計美國家庭已經積累了超過 1.5兆美元的超額儲蓄,到2021年年中,此一數字應該會上升到約2.4兆美元。
- 穩定的「投資、就業需求」才是經濟成長的長期支撐
超額儲蓄、報復性的「消費需求」近期似乎十分強勁,對經濟增長來說,只是短期的一帖春藥。
美國目前通脹陰霾已現,但是就業還沒恢復,比起疫情前水準就業機會仍少著約760萬份。因為高額疏困金補助造成企業加薪了還是缺工,所以美國目前是處在就業恢復不足和勞工供應短缺並存,失業率下降則與勞工參與率不足的弔詭現象,這是根源於一批人情願呆在家裡拿政府補助有關。
而工資乃是萬般通膨之母,依美國5月非農就業報告顯示企業4月增聘人手增幅低於市場所預料,顯示缺工的調薪將觸發通膨,成為美國經濟復甦最大絆腳石。
但長期經濟增長關鍵仍在由政府貨幣、財政刺激政策催生出來的經濟活動能否製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破壞性創新帶來的「投資、就業需求」,才能令勞工市場有內生的修復動能、生生不息,因為發疏困金只會坐吃山空。
五、貨幣流通速度甦醒後的哀愁
- 全球即將步入通膨升勢紅地毯
美國核心PCE在4月份已超過Fed的2% 政策目標。但Fed 對此仍定調:一時性的通膨超過政策目標,料不會觸發政策變化。
由於投資人預期美國近期加息無望,故十年期和三年期國債發行順利,30年國債更被“火爆”搶購,給債市打了一針強心劑。而美股也繼續引領全球風險資產市場情緒高漲,再創新高,全球股市一面向好。
- IMF:美國正出現持續性通膨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 (IMF) 7/7 日表示,美國正從疫情中加速復甦,進一步財政刺激政策可能加劇通膨壓力,並警告正出現物價持續上漲的風險,且比預期還要持久。可能需要提前升息,但這可能導致全球金融情勢急劇收緊。
IMF 也表示,其他國家面臨大宗商品和食品價格上漲,目前正處於 2014 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若價格持續上漲可能使美國提前收緊貨幣政策,這不僅會導致全球金融情勢急劇收緊,更可能導致新興、開發中經濟體的資本大量流出,恐對新興、開發中國家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
然而,鑑於變種病毒出現和疫苗接種進度的疑慮,以及通膨回升將比預期更持久的可能性,現階段全球經濟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
- 魯比尼:慢動作的「火車失事」將引發美股崩跌
近期美國面臨著通膨威脅,但聯準會基本上定調為「暫時性」通膨。
「末日博士」魯比尼認為,當前美國的資本似乎異常,並具備了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及2008年債務大增的雙重條件,最終這將造成災難性事故。
魯比尼認為,所謂「明斯基時刻 (Minsky Moment) 」的威脅將降臨。
這一威脅在過去幾年來多次被提出,它代表著市場樂觀情緒由盛而衰的轉折,這將讓高槓桿的投資者開始拋售資產,並因賣壓過大造成價格崩盤。
魯比尼指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助長當前到處都是資產和信貸泡沫,當繁榮遭遇「明斯基時刻」,接下來開始緊縮的貨幣政策將引發蕭條和崩盤。
魯比尼還提出另一個風險,被稱做「沃爾克 (Paul Volcker) 時刻」。
它指的是聯準會前主席 Paul Volcker在1980-82年時,為了應對通膨而加速升息,造成美國出現嚴重的雙底衰退與債務危機。
魯比尼認為,當前的經濟環境讓央行陷入困境,如果他們縮減刺激措施,就有可能引發一波違約,損害經濟增長,但要是繼續下去,就會通膨擴大,央行無論做或不做都將受到譴責。
魯比尼指出,這場慢動作的「火車失事」似乎不可避免。
「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很快就會撞上2008年後時期的債務危機。問題不在於會不會,而在於什麼時候降臨。」
- QE尚未讓實體經濟康復,卻已催生金融泡沫的困境
目前台股單日成交值屢創新高,因有一大部份是「當沖」交易所推升,以5/12日台股單日成交值高達新台幣7727多億、創歷史新天量;其中很多買賣金額來自「當沖」交易,也就是說成交值大都是「沖沖樂」所沖出來的。
舉例來說,由於歐美逐步解除封鎖,報復性的消費力十分強勁,今年來航運業景氣大好,貨櫃三雄運價更是節節高升,致航運股漲勢凶猛,成為近期台股的盤面焦點,更吸引大批短線當沖客進場。不少散戶搶著當航海王、當沖客每天衝浪把荷包賺滿滿。有名網友甚至曬出他7/5日一天內當沖15次長榮期貨的對帳單,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不少股民不禁興嘆,說這年頭如果不轉行當水手不可能發大財。所以每天一早不少股民就在股市岸邊等上船沖浪。
依證交所統計,7/6日當沖比率首度衝破50%,站上5字頭,續寫新高。航運股即為當天熱門當沖標的,其中長榮(2603)當沖占比即高達70%,共計55萬張。
再根據證交所統計,7/6日當日沖銷交易總買進金額達2419.63億元,當沖比50.67%;當日沖銷交易總賣出成交金額2423.8億元,占比達50.75%。
航運股當天資金占比逾3成,其中,貨櫃三雄均為當沖熱門標的,長榮當沖占比高達70%,張數達55萬張,陽明當沖比率72.3%,當沖51.9萬張。萬海當沖比例稍低為67.2%,共計9.6萬張。
另面板股群創當沖比45.4%,共計24.3萬張。友達當沖比達44.8%,彩晶54.1%,後兩者交易張數均逾15萬張。
而鋼鐵股也受當沖客青睞,中鋼當沖比率44.2%,共18.9萬張,中鴻當沖比率66.9%。
QE尚未讓實體經濟康復,卻已催生金融泡沫的困境。
當一個社會舉全民之力玩「沖沖樂」交易,也就是說「長期投資的資本積累」將一點、一滴地被沖刷掉。那明天呢?
六、跋尾—-民不與官鬥
- 大陸為實現「碳中和」狂打鋼鐵
中國大陸在2020年9月向聯合國宣示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兩會已訂定2030年達到「碳達峰」及2060年「碳中和」目標,並宣布啟動碳交易市場。
中國大陸初期主要針對電力公司啟動碳交易,預計2025年將擴展到其他7個主要排放產業,且目前大陸一噸溫室氣體的平均起價為人民幣50元,但預估到2025年將升至人民幣71元,漲逾4成,這也意味大陸鋼鐵業者未來生產成本將因此墊高。
近日中國大陸又對鋼鐵業下重手,因目前鋼鐵業占中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至20%,是僅次於發電產業的第二大汙染源。
- 拜登為填飽「食衣住行」狂打運價
由於美國解封後商品需求飆升,讓全球陸運及航運供應鏈陷入緊繃,運輸費率也跟著攀高,美國拜登乃決定頒布行政命令,監管美國海陸運輸市場的競爭,藉此壓低企業的運輸成本,儘管行政命令的相關細節與發布時間尚未確定,但可確定的是將出手加強產業競爭。
此外,根據德魯里世界貨櫃指數(Drewry World Container Index)最新報告顯示,8條東西向主要貿易路線的費率升至8796美元,比一年前飆升333%,從上海到洛杉磯的運費也比去年上漲了229%,來到9631美元的高價,且德魯里預測接下來的運費還有可能繼續往上成長,進出口商的成本也會跟著增加。
尤其,全球三大航運聯盟控制超過80%的海運市場,並運用其優勢要求不合理的費率、甚至收取額外費用,讓美國出口商付出龐大的運輸成本,因此拜登將頒布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海事委員會採取行動保護美國出口商,並促進產業競爭,讓更多小企業能參與,同時避免壟斷狀況發生。
此消息一出讓運輸股受到影響,讓美國海陸運輸股應聲倒地,鐵路族群受創最深,多檔跌幅逾7%,台灣航運三雄萬海、長榮及陽明也都追隨老大哥出現不小的跌幅。
- 一切都是為了壓制通膨的風險
不管大陸狂打鋼鐵、拜登狂打運價,一切都是為了壓制通膨的風險。
但這些手段只是治標、不治本。
嚇阻的手段,只能減緩貨幣流通速度,爭取「投資、就業需求」復原時間。
但根本解,是適時關閉QE的閘門,否則通膨的猛獸將長驅直入。
這答案FED知道,但「削減恐慌」帶來的崩盤代價他們也付不起。
現在唯一能做的是,透過心戰喊話,透過迷霧彈—–
FED已開始製造縮表、升息啞謎,透過內部官員大唱雙簧,讓大盤上下震盪築底。而在縮表、升息政策實施之前,股市無可避免會出現預防性賣壓,這將抑制股市漲勢,並使股市估值自然下滑。這對股市來說,可藉此慢慢適應Fed 政策改變衝擊或消化通膨的風險,避免一次性崩盤而前功盡棄。
可想而知,FED未來應會動作不斷,透過FED官員釋出縮減QE的不同看法(有人扮白臉 and 有人扮黑臉),來麻醉市場;或許是利用7月27~28日的FOMC;或許是利用8月26日的全球央行年會;或許7/8日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宣布將從7 /12 日起逐步出售手上的公司債,這已是個起手勢。
—–大家拭目以待未來的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