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轉移」造成「M型社會」的困惑
2home.co楊惟婷
身處物質與科技登峰造極的年代,擁有人類史無前例的財富與物質生活,但為何很多人仍同時感受到精神痛苦與生活壓力?
英國倫敦大學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在他倆人合著的巨著《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愈富裕,社會問題愈多?》中,告訴大家,這些困境都源自於—「社會不平等」。
其實「不平等」會腐蝕與破壞社會的穩定性,這種思潮在「法國大革命」前就已經出現。如今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正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包括:腐蝕社會治安、有效需求不足、不利於人力資本投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政治安定、少子化、憂鬱症人口增加、犯罪率增加、自殺率增加等社會問題。
最後,也影響社會流動性,形成了「M型社會」的新階層。
「M型社會」的新階層,講白話一點,就是:富人的父親也是富人嗎?窮人的父親也是窮人嗎?此在「貧富不均」較嚴重的國家,就非常明顯。
例如,有錢人家居住在好地段,子女從小衣食無缺,有機會進入明星學校且一路升學順暢,畢業後在就業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又可能因上一代的關係在職場上而有較好的機會與選擇;接著,在婚姻配對上,因學歷與職場的相似度產生「新門當戶對」,這樣組成的家庭,不僅延續上一代的優勢,還可能加深貧富的差距。
目前,全球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已削弱社會底層有效需求,但同時社會上層又充斥「炫富」現象,形成一個如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並存世界。難怪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曾感慨地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有智慧的時代,也是有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也正走向地獄之門。
當世界在新科技推動「典範轉移」時,社會上總有些人跟不上腳步、成為「時代的眼淚」,形成一個如同「M型社會」的並存世界。
再就經濟的視角來看,「M型社會」的每一階層,都各有其消費需求須滿足。
因為,日子總是要過的,因此同一世代,同時會存在不同平行空間的市場,以滿足各階層的生活方式。這其中存在「典範轉移」,包括黑市、暗網交易。
假如,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是平等的,那麼,就不再有那麼多困惑了!
一、形成「貧富不均」社會的原因
樂施會(Oxfam)2018年的報告指出,全世界創造的財富有82%流到了最富有的1%人口的口袋裏,而較為貧窮的那一半人的財富並未見增長。
他們在10個國家訪問的7萬人當中,有72%都強烈支持各自的政府盡快應對貧富分化的問題。
法國學者皮凱提在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提到,資本報酬率在近年來快速增長,並超過經濟成長率,因此導致「貧富不均」的擴大。
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指出,二十一世紀勞動市場的特色是出現大量非典型工作(約聘、臨時工作、鐘點工契約);因此一個人的工作型態可能是多個工作的組合,導致失業與就業(有全職工作)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從而影響到目前社會保障的制度設計不足,以及加劇貧富分化的問題。
這是社會體制的設計問題,還是資本家的原罪?還是人性的本質問題?
如今,AI世代悄悄來臨,恐讓資本家與勞工的優劣勢加大,以及社會的「貧富不均」現象日益惡化…。
這個世界,又將進行一場「典範轉移」,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即將重塑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家必須共同努力,必須自行賦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技術工具,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生存威脅,以免落入社會的角落、成為時代的眼淚。
■美國最富有的1%財富快速增加,使貧富差距仍在擴大中
儘管有一些人相信,美國強勁的就業市場和薪資增長,有望降低美國貧富差距,但最新出爐的數據,並不支持這一看法。
據美國聯準會近期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最富有的 1%家庭持有家庭淨資產約 26.5%,較疫情前的 2019年,增加了約 1.5個百分比。
再依人口普查局的新估計稱,收入最高 5% 的人的收入份額,從 2019年的 23% 增長到 2022年的 23.5%。
美國聯準會報告稱,對於收入最低的 40%的工人來說,儘管淨資產水準也在上升,但其所持有的總財富比例卻在減少。
同樣地,在底層 20%民眾的集體凈資產,從 2019年的 3.3兆美元增長到2023年第二季末的 4.2兆美元,增長了 27%,但他們在全國財富中的份額,從同期的 7%萎縮至 6.7%。
根據聯準會的數據,最富有的 20% 的美國人仍然擁有他們在疫情期間累積的部分超額儲蓄,而其他人則已經耗盡了這些資金。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Karen Dynan 表示,有鑑於通貨膨脹、薪資增長放緩以及許多家庭在疫情期間儲蓄的枯竭,我們看到「社會邊緣」出現了一些裂縫。
我們看到次級 (抵押貸款) 拖欠率上升。我們看到人們在信用卡上借錢更多。
Dynan 指出,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通膨持續波動加劇,並迫使聯準會比疫情前更加收緊,即將到來的「新常態」,可能會給不太富裕的家庭帶來更大的風險。
二、面對「典範轉移」,請學習以新的視角看待世界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又稱範式轉移或思角轉向,這詞是由美國科學史哲學家托馬斯・孔恩(Thomas Kuhn)首先提出的,見於他極具影響力的經典之作《科學革命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
孔恩在書中闡釋,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先打破傳統、打破舊典範,而後才成功的。而「典範轉移」的概念,可指在信念、價值或方法上的轉變過程。
但從一個處於危機中的典範轉移到一個新的典範,其絕非一個累積性的過程,而是在一個新基礎上重新創建的過程。
然而典範轉移過程仍是需要長時間的,且在轉移過程中可能有典範間相互競爭問題。
古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y)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但哥白尼(Copernicus)主張,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因而激起典範的轉換。
儘管後者最終招致強烈的迫害,但人類對宇宙萬物的詮釋卻完全改觀。
牛頓(Isaac Newton)的物理學原理雖然至今仍是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但未盡周延;直到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一出,又為科學界帶來一次革命性跳躍。
另在「細菌」的學說出現之前,許多婦女死於分娩,許多戰士死於傷病而非敵人的攻擊,直到路易·巴斯德的「細菌論」帶來全新的觀點,現代醫學始有進步的可能。
再從今日的網路世界來看,經歷30年的「典範轉移」:從入口網站、搜尋引擎到社群網絡,「社群行銷」的典範轉移,成為當今網路行銷最重要的行銷方式。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下一波即將到來的新時代又將是什麼範式?
我們可以利用檢視網路過去三十年來的變化,找出變化的驅動力,甚至預測下一個範式。
回顧過去三十年來,推動 Internet「典範轉移」的重要力量:即新技術出現,進一步拉近資訊和人的距離。
從 1990年代開始,Internet商業化後至今的近三十年,一共出現過三個重要的典範:入口、搜尋和社群,一個典範差不多維持十年;然後發生了典範轉移,進入下一個典範。
1、1990年代:入口網站時代
當 Internet 商業化後,在第一批 .com 浪潮中迅速取得主流地位的,是入口網站。
2、2000年代:搜尋時代
網路從入口網站時代的焦點轉移到搜尋時代,這個中間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上一代的入口網站,像AltaVista、Lycos等,沒有趕上這波野生動物的繁殖,於是像恐龍一樣,在旦夕之間就被網友拋棄和滅絕。
進入搜尋時代後,大家要在網路上尋找資料,中間少了分類架構這個障礙,當然方便折疊。這個時代,電腦的運算與儲存能力,已經強大到可以直接爬網路上的巨量資料,同時依照使用者的查詢,計算出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搜尋結果。谷歌正是因為成功整合了更進步的硬體和軟體演算法,因此一躍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網路企業。
但是,搜尋能否完美地連結起人們對資訊的需求?顯然還沒有。原因在於,搜尋引擎只能針對一般需求提供一般性的資訊,無法滿足個人的特殊需求。
每個人對美食的偏好都不一樣,有人喜歡餐桌料理,有人偏愛美式食物;但在搜尋引擎中輸入「美食」,搜尋引擎不一定是你的偏好,除非你知道你多輸入一些關鍵字,不然Google往往只能吐給你一般性、綜合性的結果。
為什麼它的搜尋引擎無法根據您的個人偏好,為您提供最符合個人需求的資訊?因為還不夠了解您。
這就是為什麼Google做一大堆其他服務的核心原因,從郵件、地圖、手機作業系統等,幾乎什麼都做;因為Google需要透過各種手段,多方面來收集更多關於你的資訊,否則無法提供個人化的資訊和廣告。
從而取得越來越多的人偏好資訊,才能讓資訊更符合每個人的不同需求,那麼,誰能掌握最多的個人資訊,誰就是下一個時代的領導者。
而社區網站成為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好答案。
3、2010年至今:社群時代
社群網站的出現,讓資訊和人之間的關係更貼近,社群平台對人每個人的理解,甚至超過我們自己。
大家都會驚訝於社群平台如此了解我們,原因就提出了我們自己的使用行為:你在社群網站上每一次的近況更新、每一張上傳的照片、每次打卡、每次按贊,甚至每其次,對不感同趣的內容視而不見、直接跳過,這次都是再次啟動提醒伺服器,你對某些訊息的愛惡。
因此,社群網站直接掌握了每個人的喜好,可以透過這些你主動得知的訊息,過濾並活躍你最需要、最想看的資訊(包括廣告)給你。
這次Facebook脫穎而出,並令搜尋巨人 Google 坐立安,甚至傾全公司之力要打造 Google+ 破壞力拼的原因,因為 Google 也太想要這些個人資料了。
當然,Google這家公司完全缺乏社群DNA,所以我們也看到,在這十年間,Google做社群產品,幾乎都失敗了;唯一的成功案例只有YouTube。
當然,社群時代為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帶來了各種衝擊。例如社群平台對個人資料的掌握,對個人隱私權造成重大行為;社群平台上的各種假新聞、仇恨憎惡、霸凌等問題,也對傳統的政治運作、民主政體和社會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你也許會問:在社群時代之後,下一個典範轉移會是什麼?
這三十年來,每一次 Internet發生典範轉移,都是因為出現更新的技術,進一步拉近了人和資訊之間的距離,資訊變得愈來愈能為人所善用,也因而導致還留在舊時代、舊技術的公司衰亡,反而善用新技術的公司崛起。
在第三個典範又快要過了十年的今天,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切入點,來看看未來十年的新技術,將會如何更進一步,拉近人和資料的距離,讓資料更能為人所用。
我們可能藉以預測:AI的新技術將會帶來新典範、擁有這些技術的公司,將會在下個十年內,成為當紅炸子雞,且AI的新技術,又會影響和衝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我們已經看到全新的AI技術,把數據和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近,結果是產生未來十年的新的篩選:基於機器學習而產生的人工智能。
尤其,前面三代的技術,都是把數據與人之間的距離問題拉近;但AI人工智能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會讓數據走在人的前面。「資料走在人的前面」是什麼意思呢?亦即,透過人工智能增強的機器學習能力,未來的電腦可以直接把結果推給用戶,甚至代替人類進行決策。
例如,以自動駕駛為例,在第5級最終階段的自動駕駛中,是不需要任何人機界面的,可以沒有方向盤、油門和煞車踏板。汽車會自動收集當前的路況、自動與其他或車輛道路信息裝置溝通,自動決定最好的運動方式。這整個流程,就是代替人進行駕車的決策,自動讓用戶享受駕車的結果。
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目前看起來還未完全成熟;但在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必然有技術統整起來,成為讓使用者有感、更方便的殺手應用程式。
例如目前幾家科技巨頭努力發展的語音助手,其實就具備這樣的潛力:以自動化、智慧的語音輸入,深入了解用戶的需求,然後深入整合各種不同的人工智能垂直服務,再以各種方式回饋給用戶,帶給用戶無比的便利。
而誰能先實現這一點,並且把它做到最極致的公司,就能在未來的十年內,成為下一個呼風喚雨的科技巨人,甚至決定人類的命運。
只是,當愈來愈多的工作被AI人工智能取代,更根本的問題可能是,人類可能必須重新定位—人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而且,我們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多了。
當然,並非所有的典範轉移都是正面的,例如:台灣的民主政治,反而使我們的社會走向分裂、而無法享受真正自由與法治的生活品質。
但姑且不論典範轉移的利弊得失,總之,不管您喜不喜歡,這個世界仍會不斷進行典範轉移。我們只能勇敢面對「典範轉移」,並學習以新的視角來看待世界!
三、美國的「沈默蕭條」也是一種「典範轉移」?
2023年,美國整體經濟看似仍然非常強勁(尤其股市),但美國底層人民經濟負擔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差,因為「債可敵國」,需要政府及社會救濟。甚至,如今「零元購」更加猖獗。
此弔詭現象也令很多經濟學家不解,橫看美國經濟明明比其他國家強勁得多,但側看一般美國民眾感受卻非如此:儘管勞動力市場強勁、房價上漲、股市反彈,讓不少人的財務狀況受益,為何一些美國民眾仍存在「相對剝奪感」?
■「金髮女孩經濟」與「無聲蕭條」並存的平行時空
近期TikTok上最新流行的趨勢之一是「無聲蕭條」(silent depression),以此解釋住房、交通和食品等關鍵支出已在美國人平均實際工資所占比例越來越大。
部分 TikTok 用戶表示,如今的日子比史上最糟的經濟時期更難。
但哥倫比亞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豪斯 (Brett House) 強烈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TikTok 中任何關於 1923年生活比現在更好的觀點,都與現實脫節。」
他說,與 100年前相比,「如今預期壽命更長,生活品質更好,實現個人潛力的機會更多,人權得到更廣泛的尊重,獲得資訊和教育的機會也廣泛擴大。」
美國在工業時代經歷的唯一大蕭條持續了10年,從 1929年股市崩盤到 1939 年美國開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動員。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主任豪斯曼 (Susan Houseman) 也表示,大蕭條是「完全不同的量級」,「我們已有 80 到 90 年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了。」
事實上,2023年,聯準會降低通膨的努力至今已取得成功,美國經濟仍在持續擴張,避開了先前的衰退預測。聯準會更在最新的經濟預測中表示,即使經濟仍在成長,也將會在2024年降息,這將是通往「軟著陸」的熱門路徑,即通膨率回到聯準會 2% 的目標,而不會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
Loyola Marymount 大學金融和經濟學教授兼 SS Economics 首席經濟學家 Sung Won Sohn 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經濟正在放緩,就業市場正在降溫,但我們並沒有陷入蕭條。」
美國勞工部最新報告指出,11 月失業率降至 3.7%,職缺與可用工人的比例為 1.3 比 1,與 1930 年代 25% 的失業率相去甚遠。
並指出,「現在薪資上漲速度快於通貨膨脹,增強了購買力。這根本不是蕭條。」
但不管政府單位、學界如何定義「經濟衰退」?但許多美國底層人民的體感「經濟衰退」卻早已是血淋淋的現實。
無論美國經濟現況如何美化,為何許多美國底層人民卻在日用品的天價面前掙扎。大多數人已經耗盡積蓄,現在只能依靠信用卡來維持收支平衡。
如同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教授、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代理主席菲利普森 (Tomas Philipson) 表示,低收入家庭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
收入最低的工人將更多收入花在食品、租金和汽油等必需品上,這些類別也經歷了高於平均水平的通膨飆升。
菲利普森表示:「就實際收入損失比例而言,通貨膨脹對窮人的打擊比對富人的打擊更大,因為占家庭預算比例較大類別的通貨膨脹相對較高。」
房價飆漲的「居住正義」問題尤其影響了許多美國人對國家整體經濟表現的看法,無論其他數據如何。根據標普 CoreLogic Case-Shiller 指數,2023年以來全美房價上漲了6.1%,遠高於過去 35年全年漲幅的中位數。
近期房貸利率有所回落,但仍高於 7%,且待售房屋供應量仍然很低。
因此哥倫比亞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豪斯說,這解釋了為什麼美國底層人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如此糟糕,即使國家財富狀況良好,但只集中少數上層人民。「由於擁有住房是大多數人一生中做出的最大投資決定,房市可能會削弱許多美國人對美國經濟的看法。」
身處這個「金髮女孩經濟」與「無聲蕭條」並存的平行時空,怪不得不同溫層的人,時常雞同鴨講。
■Nike下修全年財測,並宣布20億美元撙節計畫
運動鞋大廠 Nike(NKE-US) 12/21 日)以「消費者支出謹慎」等因素為由,調降全年財測,並宣布未來三年削減 20億美元成本的計畫,包括減少關鍵產品授權的數量,藉此控制成本,消息導致盤後股價重挫逾 11%。
假如Nike對「消費者支出謹慎」的判斷是對的,假如消費者連換一雙球鞋都「支出謹慎」,那麼2024年惠普、Dell又如何期待消費者會有一波AI PC、AI NB的換機潮呢?
根據12/11日申報文件,「股神」巴菲特的公司波克夏又再賣出惠普(HP)持股,連續幾波售股至今,波克夏在HP的股權占比已降至5.2%。到底是「股神」看走眼呢?還是,市場對AI PC、AI NB的換機潮看得太樂觀呢?
上述弔詭現象,正是美國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已塑造了現實的「M型社會」,這社會上層與下層的「體感經濟」早已不是同溫層,自然,消費需求與生活方式有極大不同。
所以,身處美國的「沈默蕭條」及「金髮女孩經濟」的不同溫層族群,「體感經濟」是不同,自然,成了一種「雞同鴨講」的弔詭現象?
四、拼多多「低價」策略打趴阿里巴巴,也是一種「典範轉移」?
大陸第一大電商阿里巴巴已換人做,在2023年7月至9月,拼多多收入年成長94%,反觀阿里巴巴僅成長9%,拼多多11月市值曾達到1930億美元,取代阿里巴巴大陸第一電商的王者地位。
阿里巴巴在過去幾年不斷拓展業務,還進軍雲端運算、實體超市和數位娛樂領域,但步履卻逐步蹣跚。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sider Intelligence數據,阿里巴巴在大陸零售電商領域的市占,從2014年上市時的80%以上跌至40%左右。
由於大陸購物者喜歡在瀏覽社交媒體的同時購物,而阿里巴巴跟不上大陸民眾「消費習慣」的變化。
反之,拼多多透過將「低價商品」與「娛樂」融為一體來吸引消費者。
加上大陸走向「消費降級」,使拼多多的折扣產品將更有優勢。
根據Insider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拼多多在大陸市場中的占比已達17%。
拼多多在11/28 日公佈 2023會計年度第三季財報,由於其熱門購物應用程式軟體Temu加大折扣和行銷力道,從競爭對手 Shein和亞馬遜 (AMZN-US) 手中搶走客戶,該季營收成長近一倍,打敗華爾街分析師預期,並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財報,拼多多第三季 (截至 9/30) 營收年增 94%至688.4億元人民幣,再創歷史新高,遠超華爾街分析師預期。
拼多多第三季歸屬母公司淨利年增 47%至 155.37億元人民幣,高於分析師預期的 129.74 億元人民幣;經調整後每股獲利報 11.61 元人民幣,高於分析師預期的 8.81 元人民幣。
在中國內地方面,拼多多正在與兩大市場領導者阿里巴巴 (BABA-US) 和京東 (JD-US) 展開競爭。拼多多正在透過業務擴大帶來規模經濟和運營效率的成本節約,抵消銷售和行銷費用上漲對營收的拖累,績效較阿里巴巴和京東突出。
由此看來,拼多多已對未來消費需求進行了正確的「典範轉移」。
五、字節跳動2023年營收超車騰訊,也是一種「典範轉移」?
字節跳動 (ByteDance)預估在2023年的營收將飆升至逾 1,100億美元,有可能超過其競爭對手騰訊 (0700-HK),這透露在經濟低迷之際,TikTok 剛剛起步的電商業務正在推動營運成長。
儘管2023年中國經濟動盪,且從美國到印度等主要市場的審查和限制都有所加強。但字節跳動(ByteDance)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新創公司,其成長速度仍保持與2022年相同的 30%,而2022年該公司公布的營收超過 800億美元。
字節跳動2023年鞏固了其作為中國網路企業領導者之一的地位,與騰訊和阿里巴巴 (BABA-US)(9988-HK) 並駕齊驅,利用自身「社群短片」服務的受歡迎程度,把業務擴展到「電商」和其他領域。
目前,該公司約 30% 的成長速度將超過更為成熟的社群媒體競爭對手 Meta Platforms(META-US) 和騰訊的預期成長速度。據估計,騰訊2023年的營收將達到 860 億美元。
目前,在中國,抖音正在演變為一個一體化平台,內建訂餐、機票和飯店預訂功能,蠶食阿里巴巴和外賣巨擘美團的主要領域。
而在國外,TikTok 正在遵循這一策略,在美國和印尼等市場將影片和購物結合,該公司砸下 15億美元買下 GoTo的電子商務部門 Tokopedia,是其近年來最大的收購之一。該交易讓 TikTok在經過印尼政府數月的審查後重啟其線上零售服務。
然而在美國,TikTok則仍在努力解決因其中國所有權而引起的國家安全擔憂,為此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團隊來管理當地使用者資料。
從長遠來看,字節跳動是否能夠繼續挑戰其地盤上的主要老牌企業,或者在人工智慧 (AI) 領域留下自己的足跡,還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雖然字節跳動也試圖向「社群媒體」應用以外的領域擴張,使其估值超過 2,000 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
例如,字節跳動也推出的類似 ChatGPT 的服務「Doubao」,加入AI 機器人的競賽。
總之,字節跳動以其推出的「短視頻」服務,成為「社群媒體」的主流溝通方式,成為一個新世代溝通方式的「典範轉移」,並以之蠶食市場。
六、跋尾—稅賦、社會福利等手段,是抗衡「社會不平等」的寧靜革命嗎?
二戰後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對新時代進行了「典範轉移」,卻也讓「貧富差距」越來越擴大,至今找不出解藥。此失衡的結果可能會回過頭來摧毀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再次進行新一波「典範轉移」。
試想,如果人民生活過得不好,卻永無翻身之時,那不就是要「人性」放棄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嗎?如果讓低端人口、或甚至是中產階級放棄追求進步,那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不就會自然停滯、或甚至衰退嗎?
理查.威金森和凱特.皮凱特兩位學者,透過長期的研究證實,從身心健康到暴力犯罪及教育成果,幾乎所有事情都受「貧富不均」,而非富裕程度所影響。
當貧富階級差距愈大,人們愈容易產生競爭焦慮、進行炫耀性消費,並失去對旁人的同理心及信任感,這對每個人都不是好事。
而身心壓力及社會互信關係的流失,不僅造成平均壽命降低、肥胖、精神疾病增加,同時也會引發未成年懷孕、犯罪和藥物成癮等社會問題。
另一位學者阿特金森對此主張,要針對「遺產或贈與」採收取「累進資本終生稅」。換言之,一個人、一輩子能獲取遺產或贈與,必須是透過累加方式,一旦超過上限即課予重稅,以減少跨世代財富的累積;另一方面,他也建議所有人到成年時,都應得到一筆資本稟賦(capital endowment),這是拉平起跑點的一個辦法。
至於如何透過「社會福利」,在下一代中減少「貧富不均」呢?
阿特金森認為需要更積極投資在兒童福利方面,也支持普及式不排富的補貼措施,才能讓有錢人覺得自己沒有被排除,也會更樂意繳交更多的稅。
透過阿特金森所主張加強「累進」效果的「所得稅制」,再發揮「社會福利」重分配方式。在「不拋下任何一個孩子(no child is left behind)原則下,他甚至建議應該在全歐洲實施統一的兒福補貼政策,讓所有孩子擁有基本人生起點。
只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一道深邃的鴻溝。
「選舉支票」總是在極左、極右派中擺盪著呢?
缺乏一以貫之的政策堅持,只浪費地加重各國財政拮据。
而問題只是一天、一天地沈痾加重……
如我們看見以色列正用納粹對待猶太人的方式,來對待巴勒斯坦人,
卻無力制止的沈重……
或許人類只有經歷更沈痛的折磨,才能讓人性再度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