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以「信念」驅動價格?

“加密貨幣”以「信念」驅動價格?

2home.co  楊惟婷

 

2022年加密貨幣市場迎來內憂外患的一年……

除大環境高通膨、升息風險衝擊外;年中以太坊 2.0 上線,將挖礦原本採用的 PoW(工作量證明) 轉為採用 PoS(權益證明),導致挖礦需求下滑;同時幣圈暴雷事件頻傳,例如 FTX 交易所因流動性問題聲請破產保守……

因此,2022年以來,比特幣、以太幣價格就暴跌超過 6成5,整體加密貨幣市值也跌破 1兆美元大關。

 

其中,以太坊迎來重大變革,隨著以太坊 2.0 上線,過去挖礦原本採用的 PoW(工作量證明) 將轉變成採用 PoS(權益證明),代表不需要再依賴顯卡進行以太幣挖礦,在 PoS機制下,驗證者將取代礦工,也不需要再計算解決複雜問題,僅需透過質押擁有的以太幣 (虛擬貨幣) 便可賺取交易費。

 

另外,幣圈2022年最大黑天鵝仍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在 11月爆出的流動性問題,最後面臨破產保護,全球受害的投資人不計其數、且幾乎血本無歸;此外,FTX 事件也出現連鎖的骨牌效應,全球數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接連傳出暫停用戶提領、流動性問題甚至跟進聲請破產保護。

 

被視為矽谷創投教父的提爾 (Peter Thiel) 曾表示:「比特幣就像礦坑裡的金絲雀 (canary in the coal mine),是最誠實的市場,告訴我們舊有體制即將破裂。」

2022年加密貨幣市場的【價格】崩壞,究竟想給世人何種暗示?

 

 

 

一、【價格】與【價值】的血緣關係

 

「末日博士」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比尼認為,加密貨幣雖然是一種新型貨幣,卻不具貨幣必須有的四種性質:作為記帳單位、成為支付方式、有穩定的儲蓄價值,以及作為單一的計價單位。另外,他認為,加密貨幣也完全不符「資產」的定義:作為資產須具有一定的現金流或效用,可以用來確定其基本價值。

 

巴菲特的老戰友、現年98歲的波克夏副主席芒格也表示:「我永遠不會購買加密貨幣。我希望它們從來沒有被發明過。」

 

而您的投資信仰呢?

您相信2023年加密貨幣是另一頭牛市的開始?或者是熊出沒的開始?

 

【價格】是您付出的…

【價值】是您獲得的…

您確定手中的“加密貨幣”是不是【值】那個【價格】?

 

如同

美元的價格是【市場供需】決定的…

美元的價值是【您的信念】加持的…

您確定手中的“美元”是不是值那個價格?

 

自從,美國總統尼克森霸王式宣布【美元與黃金兌換脫鉤】……

強勢美元的背影,就從來不是來自美元【價值】(國力)的回升,莫忘了【美國國債已超過31兆美元】……

而每波美元強勢的原因,從來都是來自美國Fed【操縱美元供需】,讓美元【價格】漲跌、讓美國Fed收割韭菜用的。

 

如今,美元的【價值】奠基在對【美國第一】的信念驅動下……

所以,美元的【價值】也只能以軍武當後盾,以油元為側翼,來鞏固您的信念……

至於美元的【價格】,則交由美國Fed【操縱美元供需】來擺渡。

 

52年前,當尼克森在1971年8月宣布廢除「金本位」,那時美元與1盎斯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為40:1。

到2021年,美元的【價格】,與1盎斯黃金的兌換比率一度貶至2000:1。

到2022年,美元的【價格】,與1盎斯黃金的兌換比率則在1800:1。

50多年來,美元超發的貶值力道達45–50倍。您敢再持有美元50年嗎?

 

那“加密貨幣”咧?曾經「去中心化」的信念,如今成了脫韁野馬……

 

二、風險,永遠不足以阻止“加密貨幣”參與者下注!

 

「一夜暴富」是十分迷人的夢想,即使夢醒時分時,是很痛苦的……

2021年“加密貨幣”很火,火到你很難找到比這更容易一夜暴富的辦法了。

2021年“加密貨幣”很囧,囧到你很難找到比這更容易一夜返貧的辦法了。

 

■薩爾瓦多「南柯一夢」?

 

例如,中南美洲國家薩爾瓦多開全球先例,2021年9月推行《比特幣法》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並推出官方比特幣電子錢包 Chivo,還鋪設了可將比特幣兌換成美元提領的 Chivo ATM,與美元並用為法定貨幣,允許消費者用它來作各種交易。且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還計畫用火山地熱資源來支撐加密貨幣挖礦所需,並在火山旁砸下巨資興建「比特幣之城」。

 

繼薩爾瓦多之後,中非共和國也把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和薩爾瓦多成為全球唯二這麼做的國家。這個位於非洲的國家雖然擁有豐富的黃金和鑽石礦藏,但受到長年內亂影響,是全球數一數二貧窮且落後的國家。

 

比特幣價格,自2021年11月創紀錄高點68990美元後,一躍而下。

薩爾瓦多如此瘋狂的做法受到當地民眾強烈抗議、示威;大部分薩爾瓦多人擔憂,薪資會因為比特幣劇烈震盪而縮水。

如今,隨著比特幣暴跌,市值嚴重縮水,證明當初的決定可能並非良計。

比特幣暴跌,又加劇薩爾瓦多「史詩級」的財政危機。

 

■Wolf Game游戲中的「獵人」或「獵物」?

 

又如,自從2021年11月下旬以來,這個世上的加密貨幣投資者開始迷上一款叫做Wolf Game游戲,一款擁有卡通綿羊、卡通狼、及一種叫$wool的數字貨幣——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它們獨一無二的數字圖像,即所謂的【非同質化代幣】!

 

在Wolf Game游戲中,玩家可以向游戲的創作者,ID為“Shepherd”的人,購買一隻綿羊,然後再貸給“畜棚”(the barn,基本上相當於一個倉庫),從而賺取利息。

交易中使用$wool代幣當支付工具,這是一種數字代幣,可在游戲所依託的以太坊區塊鏈的任何地方作為支付方式。

另為了從畜棚取回一隻羊,玩家必須使用$wool向購買了卡通狼數字圖像的人支付20%的稅。

 

Wolf Game 的開發者後來發現這款游戲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然後暫時關閉了游戲,以修復其中的代碼,但此時每個人的資產也都被凍結了,這時,玩家才發現自己幾乎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們只能等,寄希望於游戲能夠早點重新上線,並讓取回他們的資產。

有部分參與者被嚇壞了,等游戲重新開始,他們就趕緊落跑掉。

但還是有其他人還在繼續玩……。

風險,永遠不足以阻止“加密貨幣”參與者下注!

 

所以,你有想法了嗎?

那就發行一種數字硬幣來資助你的想法——你只需要有【信徒】就可以了。

 

按照標准的價值衡量標准,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價格還可以理解的。

它們定價很高——因為它們已經比較成熟,且流動性強,擁有廣泛的用戶群。

而且比特幣和以太幣被廣泛視為貨幣,因為它們與美元或英鎊一樣,它們可用於買賣眾多的商品和服務。

 

未來比特幣可能仍會繼續存在,因為作為全球第一種加密貨幣,它已被超過 1.5億人擁有和使用、生米煮成熟飯——這個數字比法國或日本的人口還要多。

以太坊的目的則包括它的區塊鏈是以太幣以外的代幣的骨幹——可以有效地為不同代幣的用戶提供一個通用的媒介,來交換有價值的東西。

 

但除此以外,世上目前還存在著上萬種或更多的數字貨幣與代幣,其中的很多還都在為得到足夠的接受度,或正在為成為下一個比特幣、以太幣而你爭我奪。

不過,大多數“加密貨幣”幾乎沒有可靠的價值衡量標准,以至於傳統的財務分析在這裡不適用—例如,傳統通過評估公司的商業模式、未來前景以及領導力,讓人可以確定公司的股票是昂貴、還是便宜?

 

■“加密貨幣”的價格,是靠【信念】驅動價值來定價!

 

但是,大多數“加密貨幣”的價格,目前唯有靠信念驅動價值來定價!

以至於2022年加密貨幣的泡沫是不是已破滅都很難判斷?

但至少“加密貨幣”波動性很大,這次大家可以見識到、理解到了!

 

目前還是有很多其他的代幣和代幣,它們的價格還在飛漲,哪怕只有 10萬左右的用戶,其價值也超過了10億美元。因為有夢最美!

 

例如—

狗狗幣(Dogecoin)和柴犬幣(Shiba Inu)這樣最初是作為網絡笑話開始的加密貨幣,或者$wool這樣為 Wolf Game 而開發的代幣,未來可能會變成有問題的投資,因為它們除了作為投機工具之外,沒有任何明顯的目的。

 

但風險,永遠不足以阻止加密貨幣參與者下注!

“伙計,我覺得這種故事實在是太酷了。我是來跳華爾茲的!”

 

三、全球股債修正下,“加密貨幣”也加入「受害者聯盟」

 

2022年事態發展已經變得越來越狂野了。

美國Fed暴力升息,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恐慌,頻頻拋售股票、加密貨幣等風險資產。而隨著全球股市步入熊市,讓“加密貨幣”也加入「受害者聯盟」。

 

隨著股票等各種風險資產被拋售,加密貨幣的價格也出現了暴跌。

%%$#@@#$%^&^$$……投資人頓時發現—“加密貨幣”避險特性不復存在!

 

■加密貨幣在資本市場的【對沖風險】功能喪失了!

 

2022年“加密貨幣”卻與高風險資產同步下跌(包括科技股)!【對沖風險】功能呢?這動搖了由加密貨幣推動者支持的觀點,即數字資產可以對沖其他市場的風險。

 

如果把比特幣視為僅是某種避險資產,它應是可儲存價格,例如藝術品,通常會與風險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的相關性並不高,才可以對沖風險。

 

但學者研究指出,比特幣價格與過去 5年(2013年11/24 日至 2018年2/25日)的標準普爾 500指數水平進行比較,得出相關係數為 0.78,意味著這兩個變量具有很強的正線性相關。

 

研究機構 Arcane Research 也在2022年 5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比特幣與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相關性創下史上新高。

Babel Research 研究也發現,自 2020年 5月以來,比特幣走勢與標準普爾 500 指數波動在120天和240天的相關性高居不下,而比特幣與標準普爾500指數30天相關性在 2022年5/6日達到近 0.8,為2017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Babel Research 採用恆定均值模型(Constantmean Model),估計窗口(Estimation Window)設置為 250天、事件研究法(Event Window)三種研究方法。長期以來,許多投資者一直將比特幣視為價格快速上漲或美元貶值潛在對沖工具的看法,由於股市和比特幣逐漸亦步亦趨,開始失去對沖風險功能。

 

■隨著各國央行QE退場,加密貨幣市場已出現【泡沫化】警訊

 

事實上,“加密貨幣”、股市、房市、債市等,近年來正是扮演各國央行QE資金浪潮渲洩的蓄洪池,由於其有效圈住各國央行QE印鈔的錢潮,也延後了「惡性通膨」的爆發。

 

但出來江湖混的、遲早都要還的!由於錢滿為患,“加密貨幣”、股市、房市、債市等都形成了「資產泡沫」,並排隊開始經歷暴力升息的核酸檢測。

 

例如比特幣站 6.9萬美元大關後,一度加密貨幣總市值突破3兆美元,當然核酸檢測一測就“陽了”。

以比特幣來說,比特幣總市值2021年半年內膨脹成2兆美元的泡沫,但它在2021年6月竟摔成1兆美元。現在比特幣總市值更跌近8000億美元?

 

而美債市場也胃納了22.2兆美元的總市值規模,當然核酸檢測一測就“陽了”,2022年也搞出一個百年來最大跌幅。這似乎也透露出不尋常氣氛?

 

另美國43兆美元的房市量體一樣被熱炒,浮現20年來最大泡沫警訊。相信未來核酸檢測一測一樣會“陽了”。

 

其實,在各國Fed無限量QE下,資金潮水需要蓄洪池,以防釀通膨。

其中,加密貨幣、股市、房市、債市正是美國Fed愚人碼頭上的四艘海盜船。

尤其,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的投機性,更是其成為QE的資金蓄洪池的首選,曾經有3兆美元游資胃納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暫時扮演「抗通膨」四分衛。

 

但由於美國央媽通膨失控,突轉向暴力升息、縮表,為不致讓實體經濟硬著陸,加密貨幣必然遭到「兔死狗烹」命運,成為被殺x滅口的首選,畢竟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正是央行的頭號敵人。當它失去利用價值,被作掉只是剛好而已。

 

隨著各國央行QE退場,加密貨幣市場必然敲響泡沫化警訊。

誠如高盛所言:加密貨幣慘跌,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必被拿來祭旗。

 

有一項研究發現,股市每損失 1美元,消費者支出就會減少 3美分。

在美股經歷了 5個月的拋售後,這意味著2022年支出會下降約 3000億美元。

人們關注這一點,主因是消費者支出占到美國 GDP的 70%,所以華爾街很多人預測經濟可能很快陷入衰退。

 

根據數據網站CoinMarketCap所做的分析,寬鬆政策時代的結束使風險資產的吸引力大減,截至2022年4/2日加密貨幣總市值約為2.2兆美元,較2021年11月初創下的歷史高點3兆美元大幅縮水。而這一個月以來,加密貨幣總市值又進一步跌至約1.4兆美元,近日加密貨幣資產總市值更縮水到約8000億美元。

 

雖與股市一樣,加密貨幣也歷經了暴跌,但其影響與股市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和2021年達到150兆美元的美國居民淨資產相比,近期數字資產的拋售規模「非常小」。加密貨幣市場目前的估值,已從2021年末的 2.3兆美元下挫到8000億美元左右。目前,加密資產僅占居民淨資產的 0.3%,而股票約占 33%。因此,加密貨幣價格下跌對消費總支出的拖累非常小。

 

四、幣圈5天蒸發5000億美元市值,是末日降臨嗎?

 

■幣圈4月發生大屠殺,5天內蒸發5000億美元市值。

 

年僅30歲的權道亨2019年才推出Terra去中心化金融服務,不到三年就成為全球第2大公鏈,旗下的「算法穩定幣」UST更躋身為市值第3大穩定幣。

 

Terra 創辦人權道亨Do Kwon設立 Luna Foundation Guard 基金已積累了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專注於確保 TerraUSD 的價格穩定,並促進 Terra生態系統的增長。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 Luna Foundation Guard 出售其大部分比特幣資產以支撐其陷入困境的穩定幣,但比特幣本身就是一種極易波動的資產,這樣的操作風險極高。

 

相較於其他加密貨幣訴求信仰或理想,在UST問世之前,穩定幣的故事頗為無聊——在波動劇烈的幣圈中,它透過連結實質資產來提供一個價格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因而成為虛實之間或幣幣之間的兌換橋梁。

 

大部分人進入幣圈,也都是從用美元買穩定幣開始,再進階到其他幣種或合約。

而依據其連結的資產,目前穩定幣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就是錨定實體資產的「法幣穩定幣」,如第一大穩定幣泰達幣USDT,就是發行商Tether以實體美元儲備而發行的;USDC則為第二大穩定幣,為Circle發行。

 

第二種則為錨定加密資產的穩定幣,如USDX,就是透過一籃子加密穩定幣背書發行的穩定幣。

 

第三種就是算法穩定幣,以UST來說,就是利用與Terra鏈上的代幣LUNA之間「雙幣銷毀鑄造」演算法來錨定美元。

例如,當UST價格超過一美元來到1.01美元時,演算法就會銷毀1美元價值的LUNA、鑄造一個UST後賣出,獲得1.01美元,賺得0.01美元;但若UST來到0.99美元,就用0.99美元買入一顆UST而銷毀,從而鑄造價值1美元的LUNA,賣出後即可賺得價差0.01美元。

 

上述概念類似外幣套利交易,只是標的是加密貨幣。

權道亨對外宣稱,只要參與Terra的去中心銀行Anchor的DeFi鎖倉項目,就可獲得年化逾20%的報酬,加上Terra又推出支援加密貨幣支付App的Chai、投資組合Mirror、MemePay等多種去中心化新金融服務,因此即使被控「龐氏騙局」,還是獲得全球超過400萬用戶追捧,帶動LUNA幣身價水漲船高,2022年4月最高漲到將近120美元。

 

4月,權道亨逢低加碼價值2.3億美元的比特幣,成為僅次於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之外,擁有最多比特幣的單一持有人;卻萬萬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後,他就眼睜睜看著自己引以為豪的穩定幣,在全世界人面前「死掉」。

 

「看著95%的幣(加密貨幣)死掉,其實還滿具娛樂效果的。」

Terra創辦人權道亨(推特帳號Do Kwon),5/3日受訪時直白表示,講完還放聲大笑起來。

 

■UST穩定幣崩盤,加密貨幣市場一夕蒸發超過2000億美元

 

由於投資人擔憂通膨高漲和經濟前景惡化,美股災情波及整個幣圈,而演算法穩定幣 TerraUSD (UST) 崩盤,讓加密貨幣市場更雪上加霜,比特幣 16個月內首度失守 2.6萬美元大關,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一夕間蒸發超過 2000億美元。

 

為何投資人喪失對穩定幣 TerraUSD (UST) 信心?

UST是第3大穩定幣,原本為市值第十大加密貨幣,本應維持接近 1美元價格,以反映美元價值,5月中卻僅在 0.5-0.7 美元劇烈波動,還一度崩至 0.12 美元附近。

 

穩定幣就像幾乎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世界的銀行帳戶,加密貨幣市場波動時,數位貨幣投資者經常轉向穩定幣以策安全,不過,UST價格遠低1美元,陷入脫鉤麻煩,顯見投資人喪失對「去中心化」金融領域的信心。

而UST姐妹代幣 Luna也陷入災情,Luna具有浮動價格,原本應該是UST的一種減震器,但也同時陷入死亡螺旋,抹去 99% 的價值,只剩下 4美分。

 

這次全球第3大穩定幣TerraUSD(UST)及其關聯貨幣Luna在2022年5月10日前後突然與美元脫勾,維繫價值穩定的機制失靈,導致兩三天之內暴跌超過90%,原先兩者總計超過400億美元的市值瞬間消失。

 

據區塊鏈分析平台Nansen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他們的研究顯示,穩定幣UST的崩盤並不是因為某位駭客或有心人士的攻擊。原因可能是少數幾個擁有大量UST的持有者,認為繼續保留UST的風險太大決定脫手,最終導致與美元脫勾。

 

而這起事件嚴重打擊眾多加密貨幣投資者的信心,甚至讓最大穩定幣Tether一度與美元脫勾,也被認為是近來加密貨幣市場走下坡的原因之一。

這些大頭持續在去中心化穩定幣交易平台Curve上,出售UST換取USDC等其他種類的穩定幣。而UST及Luna背後負責維持幣值穩定的Luna Foundation Guard,也持續消化這些UST來保持價格穩定。這種攻防一直持續到5月8日上午。

 

Nansen指出,有四個加密錢包地址將大約1.05億美元的UST放到Curve上,並點名其中的加密錢包的擁有者是區塊鏈借貸平台Celsius Network。事實上,先前就有研究機構懷疑,Celsius Network可能是這起大崩盤的推手之一。

 

然而這些大投資者脫手的UST之多,Luna Foundation Guard沒有足夠多的資產來穩定UST與美元掛勾的價格,UST與美元兌換的價格漸漸鬆動。

當眾多投資者開始感到擔憂,即使用0.97、0.98美元等低一點的比例也要兌換美元,UST的潰堤就再也無法阻止,如同銀行被擠兌。

 

在UST的崩盤後兩週,Terraform Labs在美國5月28日推出了第二代區塊鏈的Terra 2.0,包含新打造的Luna幣(也被部份交易所命名為Luna2)。然而重啟的狀況並不樂觀,根據《Decrpto》報導,剛推出12小時Luna的價格已經跌落了超過70%的價值,從19.54美元掉至5.18美元,顯示對這款貨幣的前景可能還有些存疑。

 

在Terra 2.0及Luna推出後不久,交易所幣安創辦人趙長鵬也在推特上表示,「信譽才是最終的貨幣。」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出席聽證會時提到穩定幣的問題。她表示,TerraUSD 是穩定幣風險的真實例子,經歷暴跌並貶值,這是一個快速成長的產品,而風險也在快速增長,呼籲穩定幣監管應於2022年底通過。

 

■“加密貨幣”1周蒸發1個蘋果市值,「華人首富」一夜返貧?

 

6/18日晚,比特幣跌破2萬美元關口,創2020年12月以來首次。

其中,「華人首富」趙長鵬身家縮水90%,全球首富馬斯克也被套牢。

 

比特幣6/18日一度跌破每枚19000美元、18000美元,續刷2020年12月以來新低。過去一周跌幅高達30%以上。自2021年11月創下69000美元/枚的歷史巔峰以來,比特幣已貶值約70%。

 

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從比特幣歷史高點6.9萬美元至今徘徊跌破2萬美元,與加密貨幣有關的7位億萬富翁總共損失了超過1200億美元。

 

損失最慘重的就是去年底以近960億美元身家超越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的4244億元人民幣,登頂華人首富的世界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ance)創辦人趙長鵬。

近期資料顯示,趙長鵬身家已經僅剩102億美元,財富蒸發了將近89%。有網友戲稱,這是「一夜返貧」。

 

據《每日經濟新聞》測算,加密貨幣現在的總市值已低於9000億美元,亦即加密貨幣市場已經蒸發掉了2.1兆美元,接近於一個蘋果(AAPL)的市值。

 

五、「強勢美元」令加密貨幣市值失守1兆美元大關

 

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 (Jerome Powell) 這半年屢發表鷹派言論,不僅全球股市重挫,加密貨幣同樣遭受雪崩式下跌,比特幣即回落至 2萬美元之下,拖累整體加密貨幣市值再度失守 1兆美元大關。

 

雖然與美國21兆美元經濟產值、或43兆美元的房市量體相比,美國加密市場的規模不大,但根據高盛數據,美國家庭掌握全球 1/3加密貨幣市場。

 

Pew Research Center 調查也顯示,16% 美國成年人表示曾投資過、交易過或使用過加密貨幣,如今持有加密貨幣者,獨黯然神傷。很多投資人都在自問,這次幣圈的冬天有多久?

 

在 Fed 主席鮑爾持續收緊資金以降低通膨下,比特幣等風險資產持續在掙扎。

因為升息提高經濟放緩的可能性,不利於風險較大的資產類別。

實質利率飆升正在為風險資產帶來壓力,就連加密貨幣也不例外。

 

然而全球經濟下滑已是不爭的事情,近期也以驚人的速度在快速下墜中,這也會改變投資人對加密資產的持有信心,尤其全球風險資產因應美國 Fed 快速升息而崩跌中,資金全部跑去美元避險,導致美元超級強勢,歐元及英磅更是重災區,歐元與英鎊價值甚至都曾經低於或是逼近 1美元,創下少見的歷史紀錄,加密貨幣自然也無法置身其外。

 

六、幣圈:正面臨次貸風暴般夢魘?

 

美國商業軟體公司 MicroStrategy 共花費 39.7億美元購買近13萬枚比特幣,當比特幣跌到 22,603 美元,帳面損失已超出10 億美元,更慘的是,MicroStrategy 曾在2022年 4月透過抵押 19,466枚比特幣向 Silvergate融資了 2億美元,目前面臨補足更多抵押品的追繳令壓力。

 

新加坡對沖基金三箭資本(3AC)因融資進行比特幣投資,而抵押了21萬1千多枚的以太幣,隨著比特幣、以太幣都重挫,三箭資本因 4億美元貸款,遭美國加密資產平台 Block Fi追加保證金。

加密幣對沖基金三箭資本(3AC)專注於DeFi、Game-Fi、NFT等各類加密專案,一度管理約100至200億美元的數位資產。

三箭資本投資加密幣的策略相當激進,像是高槓桿買比特幣、stETH循環借貸加槓桿,此舉在幣圈牛市時讓三箭資本賺進大筆加密幣,不過日前發生的LUNA幣崩盤,成為三箭資本崩潰的原因之一。

 

三箭資本(3AC)6月底有6.7億美元的債務違約,已經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5章向紐約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此使被倒債的加密幣商開始追債,其中與三箭資本往來的客戶包括加密交易平台AEX、Babel Finance、Hoo,自6月中旬開始停止加密幣提款、獎勵機制,Voyager則在7/1日宣布暫停所有客戶交易、存款、提款。幣圈認為,三箭資本的破產,恐會引起加密幣的次貸風暴,使許多加密幣平台可能就此消失。

 

「波聯儲」以演算法維持發行的穩定幣 USDD亦失去與美元匯價齊平,曾跌至最低 0.91 美元,原因是為了穩定準備,「波聯儲」在 6 /11 日買入5000萬美元的比特幣和 TRON(TRX),但兩天後暴跌。

 

加密貨幣借貸平台 Celsius也慘遭擠兌,卻突然發布公告:暫停平台一切提現、交易和轉帳。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宣布裁員 1,100 人,占全體職員的 18%,其他如 Winklevoss 兄弟創立的交易所 Gemini 裁員 1成員工、借貸公司 BlockFi 裁員約五分之一的員工。

 

從加密貨幣交易所、借貸平台、投資持有者集體受到重創,顯示一股連鎖反應正在發生當中,未來,幣圈內不知道還有什麼機構將應聲倒地?

 

還有一個國家級受傷慘劇,就是在 2021 年宣布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薩爾瓦多,本來在 5 /10 日,比特幣在 31000美元價位的時候,還大買 500枚「抄底」,但是到了 6 /14 日以後,比特幣跌破 26000美元。You see see you,加密貨幣的風險有多大?

 

但華爾街日報引述業界說法指出,幣圈最痛苦的時期未到,挖礦業者還得面對利潤縮水、設備價值蒸發,又加上能源價格不斷飆升、電費高昂,恐迫使礦商拋售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價格跳水,連帶導致挖礦機具價格大幅拉回,比特幣挖礦基礎設施提供商Luxor Technology表示,以效率最高的比特幣挖礦機為例,目前價格僅是2021年12月的1/3,先前借錢購買設備的挖礦業者,為避免燒光現金,只得被迫低價出售、並出脫持有的比特幣部位。

 

加上,能源價格飆升,會讓比特幣湧現更多賣壓。例如,美國德州用電大戶的電價,6月份較去年同期大增41%、來到每MWh 7.52美分,德國同業6月電價達每MWh 525歐元,更比2021年底大幅增加140%。

 

七、“加密貨幣”【價格】與【價值】的矛盾

 

其實,大多“加密貨幣”都是所謂「龐氏騙局」,只是穿上了非常華麗的科技外衣,華麗的外衣讓許多人,無法看破或不願意面對數位貨幣的本質。

 

由最近幣圈的泡沫化,可看到比特幣恰似一個泡沫,而穩定幣則是一種幻想,且穩定幣未來則會被數位法幣取代。

 

■「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本技術應用

 

傳統交易都是通過「中心化」來完成,而分散式帳本技術,使交易雙方也能透過網路直接完成。

「去中心化」的觀念簡單,但是執行技術具有挑戰性,比如說,如何讓交易記錄不受到更改。相比下,中心化交易平臺,只需對掌控中央的單位具有信心。

 

「區塊鏈」就是一種分散式交易技術,讓各方都對過去的交易記錄有足夠的信心。包含多筆的許多交易區塊,用數位技術串連在一起,所有參與方都知道交易的內容。

「共識機制」則是區塊鏈關鍵,確保只有共同認可的新區塊才可以加入鏈內,形成不會被篡改的內容。

雖然交易的內容本身是透明的,但是交易方的身份可透過數位位址保密,私密金鑰和公開金鑰是執行交易的關鍵機制,此「匿名性」就是數位貨幣被用來當作洗錢工具的原因。

區塊鏈的代碼,讓所有的節點都專注在最長的主區塊鏈上,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要想開創一個分支,必須另創規則,雖會分散興趣、參與度,但不會影響主鏈的運作。

 

最容易理解的區塊鏈「共識機制」是「可信節點」機制,屬於核准會員制 (permissioned blockchain)。某些特殊的節點被授予了特別的共識權利,只要它們認可,等同大家認可。

 

比特幣則是開放式的區塊鏈 (permissionless blockchain),大家都可以參與,靠「工作量證明」來達成共識,就是所謂的「挖礦」。這是科技層次上的創新,但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也是比特幣設計上的敗點。

 

比特幣「礦工」和「挖礦」行為,是經常出現的話題。

「礦工」就是一些有計算能量的人或群體,參與解一道人造、與交易無關、需要計算能量的數學題。每一個新區塊附帶一道數學題,找到答案,礦工就獲得報酬,新區塊也得加入主鏈。

「挖礦」沒有捷徑,純粹依賴計算能量,消耗大量電力。數學題的難度,隨著系統計算能量的提升自動調高,除非把數學題變得更難,否則系統就越不安全。

而比特幣的設計,以維持10分鐘解題難度為標的。整個系統計算能量越大,就得消耗越大的電力來達成共識,這是為什麼許多人批評「挖礦」的原因。

 

簡而言之,「工作量證明」是極為低效的共識機制,需要10分鐘達成共識,不可能成為日常生活上的交易媒介。你能想像,買碗麵需10分鐘完成付款嗎?

而「工作量證明」消耗大量電力,增加碳排放,有時電力成本可轉嫁協力廠商,總之,形成負面外部效應。

 

負面的外部效益有非常具體的例子,比如,據BBC新聞(2021年2/10日)報導:劍橋大學估計比特幣的年耗電量超出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或阿根廷。如果「工作量證明」區塊鏈是用來維持一個有建設性的系統,造福人類,或許可以合理化高耗電,但是,鮮少使用場景真正屬於造福人類。

 

■比特幣是民間開發的數位貨幣

 

比特幣是靠區塊鏈「工作量證明」的民間數位貨幣,但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它也缺少法幣的法定支付地位。

而什麼叫法定支付地位呢?即具備官方認可的法償的支付工具,可用來付稅,也不能拒收。且比特幣交易至少需要10分鐘,所以不是個可廣泛使用的交易媒介。

 

而比特幣具「匿名性」,跟我們熟悉的紙鈔很像。紙鈔也可以用來洗錢,只是非常不方便、成本也高。相對地,比特幣的匿名性就成為洗錢時熱愛的工具。

 

但此與電子化的法幣不同,比如說,銀行帳戶間的轉帳、支付寶、等等,都是有電子記錄,不具備匿名性。

 

另比特幣的最終的供應量是2140年達到2100百萬枚,因此,很多人說比特幣是有限的供應量,比法幣可靠。

雖說比特幣表面是個有限供應量的數位貨幣,但比特幣已經被分支好多次了,比如,比特幣現金。透過分支,加密貨幣的供應量實際上是無限的,所以限量供應,也只是個幻想。

 

而限量或調控供應,是維持一個貨幣穩定和受歡迎的要素,想想阿根廷的比索,就可以體會貨幣供應量失控,人們就會對那國的法幣失掉信心,或許,這是阿根廷哭泣的原因。

 

民間數位貨幣現通過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 推出,這些加密貨幣其實是數位型股權,擁有對專案的財產權。直白的說,ICO基本上是規避IPO法規的做法,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是股票上市的過程,需要合規和批准。

假如IPO法規如此重要,監管單位實在沒理由不讓ICO受類似的監管。

總之,現今已有超過4,000種加密貨幣,但是大多數得不到共鳴。

 

■央行發行的數位法幣

 

分散式帳本技術已成熟到央行可發行數位法幣的程度,許多國家已經研究、實驗過數位法幣的可行性,例如,新加坡早已完成「加密新元」的研究計畫,但推出的進程不明朗。最早推出的央行數位貨幣屬2020年10月巴哈馬的「Sand Dollar」和2020年10月28日柬埔寨的「Bakong」。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主要國家,推出央行數位法幣,同時具備離線交易功能,2020年4月於四個試點展開 (深圳、蘇州、成都、雄安),接著於2021年4月再增加了六個試點。

 

具「匿名性」和「離線交易」功能的數位法幣,更能替代紙鈔。

人們在有些場景使用紙鈔是有原因的,所以匿名性具有價值。大額紙鈔本就是洗錢工具,匿名數位法幣當然也會被用來洗錢,給匿名數位錢包設個上限,應可更有效的防治洗錢行為。

 

數位法幣不是完全沒有運行風險的,但是現鈔也面對許多風險,比如,偽鈔、搶劫運鈔車…等等。

處理現金的成本其實挺高的,數位化基本上是走向降低運營成本的方向,是跟經濟動機相容的行為,只是技術的成熟度跟接受度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

 

發行數位法幣,可以把既有的銀行體系當作可信節點,讓區塊鏈加快交易速度。對應中央化系統,分散式帳本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使用如可信節點的區塊鏈,不止交易速度變快,還會大大地降低耗電產生的負面外部效應。

 

■金融穩定需要一個負責的央行運作

 

在金融穩定議題上,央行的角色特殊,也無法取代,我說的是負責的央行。

貨幣跟金融體系的穩定是需要貨幣的宏觀調控,也需要金融監管。

固定貨幣的供應量,其實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觀念,貨幣絕對不能固定供應,因為經濟會波動,總會需要調控。最近發生的新冠肺炎,如果政府不能貨幣和財政調控,它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如果央行不能調控的話,會產生怎麼樣的後果?如果法幣像比特幣一樣,不超過2,100萬枚,會產生怎樣的結局?

 

認為比特幣可取代央行法幣,是昧於經濟事實的論調,是蒙蔽了經濟原理和運作的結論。數位法幣和電子化法幣會共存,央行需要考慮到貨幣的總量和流速,它們在性質上會基本改變,特別是貨幣流速。數位科技使得央行增強了監控的能量,但也增加了調控的難度。所以數位貨幣對央行也是種挑戰,但我對央行的存在非常樂觀,各國央行發行數位貨幣,只是遲早的事情。

 

■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將成為未來的主流

 

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的技術,有其應用場景,但是其競爭力仍非常侷限。

理論上可去中心化加密貨幣,事實上仍須依賴「中心化的交易平臺」來推廣。

「去中心化」本是加密貨幣的重要特徵,但是仍需要靠中心化的交易平臺才能夠推廣,實現更方便的數位貨幣交易。此說明,這類加密科技本身有使用上的侷限性的發展前景。

 

比特幣建構在對央行和銀行體系的不信任,並相信去中心化是解決之道,也就是排除中間商為其存在的理論基礎。現在,比特幣跟美元之間的交易,在一秒鐘內可以完成很多筆的,顯然這種比特幣交易是靠外在的交易機制完成,因為比特幣的交易需要10分鐘以上才能夠達成。外在交易機制之所以有效率,因為採用傳統股票或者商品交易所的高度中心化交易技術,任何交易都透過帳戶化執行。只要有帳戶就沒有匿名性,中心化交易一個打著去中心化旗幟的貨幣,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區塊鏈的技術其實已經非常高度的商品化了,成為沒什麼了不起的技術,不會因為使用高度商品化的技術就具備優勢。

央行數位貨幣遲早會落地生根,也建立在需求使然的基礎上,因為對央行和銀行業來說,推出數位貨幣都具有成本競爭優勢,關鍵不是去中心化與否。

各國央行發行數位貨幣,是可預見未來的主流,雖然數位法幣仍屬初創期,但是遲早會發生的。根本原因為,法幣數位化符合監管的規律,是長期的必然。

 

■數位貨幣和加密資產的區別

 

貨幣原本不具內在價值,只是具備官方認可的法償及各方願意接受的「交易媒介」。如同,賭場內用的籌碼,也沒有內在價值,只屬於一種輔助的貨幣。

 

另外,資產是一種對有形或無形物的「所有權」,比如說你擁有公寓、股票、金條的「所有權」。

 

資產和貨幣的基本差別,即資產會帶來服務、也可帶來收益、具轉售的「價值」,所以資產才是投資的工具。

而貨幣本身不屬真正的儲值工具,而是可以轉換成資產的「媒介」,即使數位化也是一種執行的手段,不會改變貨幣或資產的本質。

 

但數位法幣面臨一些特別挑戰,離線交易方便如紙鈔,可說是個期待的功能。

執行離線數位交易,需要臨時性的數位標記 (digital token),數位標記本質上不是比特幣類的數位貨幣,而是離線交易的執行手段。

例如中國的數位人民幣的設計,就包括離線交易的功能。

 

當然加密資產也可以當作交易工具,促成數位化的以物易物,比如說,數位黃金就可以當作貨幣進行便捷交易。

但加密資產仍需要信賴協力廠商的信託,目的當然是保證支付資產的存在,去除「信用風險」。離線交易並不是加密資產必須的功能,就像不需要離線時買賣股票。

 

■數位貨幣「帳戶化」的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數位貨幣必須面對的問題,電子化和帳戶化的法幣都有信用風險,例如,銀行帳戶面對銀行倒閉的風險,支付寶無法保證阿里巴巴不會有經營困難。所有的電子錢包都有信用風險,因為它們是信用擴張下的自然產物,都是源於發行者的商業動機。

 

檢視數位貨幣風險,必須質問:你的數位貨幣是否已「帳戶化」了?

「帳戶化」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務,但也注入信用風險。

比特幣本質上沒有信用風險,因為沒有任何價值上的承諾。

但是,帳戶化的比特幣就面對提供帳戶機構的倒閉風險。

穩定幣如泰達幣 (Tether),號稱一對一鎖定美元,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如能做到,肯定是賠錢的商業作為。

 

央行可以發行數位法幣,靠區塊鏈保持匿名性,也沒有信用風險。

但是,「帳戶化」的數位法幣有如帳戶化的紙鈔,對銀行來說,去除了處理紙鈔的麻煩和成本。所以,數位法幣帳戶化後,即有信用風險。

 

■比特幣泡沫的正反論點

 

有些人認為,比特幣具有成功貨幣的六要素:稀缺、可分性、效用、可運輸性、耐久性,不易變造。但這只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基本上,影響貨幣尚有兩面向:供應量和流速,一起決定貨幣的功能和影響。

 

以經濟的角度看比特幣,它的泡沫化再清楚不過了。過去一年中,比特幣的價格,從低水位波動攀升到6.9萬美元,再跌破2萬美元,除非是投機客,靠比特幣做正常生意,是不能想像的。

 

再從技術層面上看,交易速度使比特幣註定是個極差的交易媒介,沒有內在價值,價格波動極大。

除非報酬特高的生意,具有本錢吸收潛在損失或具備能力避險,接受比特幣支付只能說是自找麻煩,商業接受度在結構上自然不會高。

工作量證明又極為耗電,製造對整體社會的負面外部性。

 

比特幣的成功,也帶來失敗的開始。總而言之,比特幣充其量是一個投機工具,充滿著科技賦予的想像空間,是用來炒作的、而不是用來當交易媒介。

 

■數位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

因為中國經濟的體量大,人民幣的國際化自然受到關注。我認為,數位人民幣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扮演非關鍵性的角色,因為交易上的方便不夠直接轉換為國際上的接受度。數位人民幣交易的功能不能跟投資管道混為一談,外國人和企業會有不一樣的考慮。

 

國際貿易上接受人民幣支付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否讓利到足以補償增加的匯兌支出。第二,是否有足夠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管道,讓賺取的人民幣得到適當的投資報酬。第一跟第二又是相關連的。如果人民幣有投資管道,在海外以人民幣投資能獲得足夠投資報酬,外國人和企業就有理由保留人民幣,也就自然有競爭力,這也是美元現在扮演的角色。

 

投資管道非常重要,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原因。中國的經濟的崛起,自會催化以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但接納度也取決於外匯管控的鬆綁和投資管道的開拓。

 

■目前加密貨幣須能兌換美元,才有人願意投資

 

自從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比特幣問世之後,一直有人探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和實體資產、金融系統的關聯性,因為早期加密貨幣盛行於地下經濟、強調「去中心化」,但這幾年來也有人認為,它的型態、價格行為,越來越像真正的貨幣,至少俄國、薩爾瓦多的政府是把它視為支付貨幣。

 

俄烏戰爭後,2 /26日美國、英國、歐盟隨後宣布將特定俄國大型銀行逐出貨幣跨境交易系統(SWIFT)之後,比特幣從37000美元價位一路上漲到每枚47000美元的高價。

原來,俄國轉以比特幣當作規避西方制裁的支付工具,俄羅斯能源委員會負責人表示,俄國願意接受比特幣及黃金等,作為和中國、土耳其等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支付工具。俄國的舉動似乎挑戰著西方國家央行總裁對加密貨幣的定義。

 

事實上,標榜「去中心化」、不會無限制供給、稀缺性的加密貨幣本身不足以創造價值。尤其,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的成本非常昂貴和緩慢,驗證一筆比特幣交易大約需要 10分鐘,最近一筆交易的平均費用約為 20美元。

 

所有的加密貨幣必須能夠兌換美元,大眾才願意投資,一般人不可能把加密貨幣當成支付工具。

 

八、跋尾—當“加密貨幣”的避險特性不復存在時?

 

“加密貨幣”問世以來,已吸引越來越多的投機資本投入,讓它和「中心化」的金融市場連結越來越深,使“加密貨幣”的價格動盪和價值的不穩定,充分反映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

 

有趣的是,“加密貨幣”扛著「去中心化」招牌,現有卻必須搭「中心化」的金融體制便車才能橫衝直撞,此恰與其理念背道而行,讓【價格】與【價值】的矛盾越來越深了。

 

■“加密貨幣”原來是一種【風險資產】!

 

2022年先是有 LUNA幣大跌 99%,現在又有比特幣的狂瀉,帶動整體虛擬貨幣大跌,衝擊非常廣泛,投資基金、交易所、穩定幣紛紛傳出「災情」。

 

“加密貨幣”信仰者長期以來認為,比特幣等數位資產是特殊的資產類別,可以作為通貨膨脹、金融市場其他領域波動的「避險工具」,並成為黃金的替代品。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機構投資人開始推翻比特幣可以作為數位黃金的論點。

以 Alkesh Shah 為首的美銀分析師表示,自 2021年 7月以來,比特幣與標準普爾 500指數和那斯達克 100指數之間的相關性顯著增加,並在2022年 1月底創下歷史新高,表明比特幣更常被視作風險資產。

 

2022年“加密貨幣”與美股相關性續升,證明“加密貨幣”避險特性不復存在!

 

■“加密貨幣”本質的迷思:【稀少性】只是創造價值必要條件

 

數年前加密貨幣崛起時,摩根士丹利的首席全球策略師 Ruchir Sharma 曾表示,比特幣可能會結束美元的統治,或者至少是數位貨幣對美元的霸權構成了重大威脅。英國《金融時報》的頭條更不祥地提出「比特幣的崛起反映了美國的衰落」。

 

2022年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遭集體殺戮之後,再度有人問起,加密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種貨幣嗎?

 

曾幾何時,“加密貨幣”、股市、房市、債市等,皆是扮演各國央行QE資金浪潮渲洩的蓄洪池,由於其有效圈住各國央行QE印鈔的錢潮,也延後了「惡性通膨」的爆發。

 

但由於美國央媽通膨失控,突轉向暴力升息、縮表,為不致讓實體經濟硬著陸!加密貨幣失去【利用價值】,必然遭到「兔死狗烹」命運!

因此,【稀少性】從來不是“加密貨幣”價值之源的必要條件!

 

2022年來,批評比特幣的聲浪愈來愈大,如股神巴菲特將加密貨幣比作 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熱、經濟學家 Nouriel Roubini 甚至稱比特幣為「所有騙局之父」。

 

各國央行總裁亦紛紛跳出來質疑比特幣的實際功能。畢竟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正是央行的頭號敵人。當它失去利用價值,被作掉只是剛好而已。

 

5 /23日的達沃斯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 Kristalina Georgieva 說,比特幣可能被稱為硬幣,但它不是金錢,它不是一種穩定的價值儲存手段,一些加密貨幣更類似於數位時代的「龐氏騙局」,因為它們沒有實物資產的支持。

 

法國中央銀行總裁 Villeroy 則從支付的觀點去評論說,作為貨幣必須是一種可靠的支付方式、必須有人對價值負責、被普遍接受為一種交換手段,但加密貨幣事實上並非如此。

 

【價格】是您付出的…

【價值】是您獲得的…

您確定手中的“加密貨幣”是不是【值】那個【價格】?

 

如果“加密貨幣”不是一種穩定的價值儲存工具,那它又如何為它的價格負責?

 

阿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