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膨」將會借屍還魂嗎?
2home.co 楊惟婷
去年大漲的「蛋荒」、「雞腿飯」,今年降價了嗎?
去年大漲的油價,今天加油降價了嗎?
日子變好過了嗎?
2023上半年CPI的年增率YOY增幅變小,其實在統計上,是站在去年的肩膀上,物價增幅再加3%。東西有變得比較便宜了嗎?
這是一個來自通膨【基期效應(Base effects)】產生的統計幻覺……
因美國CPI年增率在2022年6月已達到9.1%的波段高峰,且2022年6月前的比較基期皆較高,因此2023上半年CPI的年增率YOY,在統計上,增幅勢必下跌,表象上,給予物價壓力逐月緩解的印象。但日子變好過了嗎?
雖然,由於美國CPI年增率在Fed一系列暴力升息後,已開始產生抑制消費、投資效應,因此CPI的年增率開始逐月放緩。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相對地,2023下半年後,同樣基於【通膨基期效應】,CPI年增率卻可能形成載浮、載沈情況。亦即,2023年7月後的年增率也有可能進一步上升。
與此同時,由於勞工部統計數據方式,醫療保險在過去一年來,也一直是拉低 CPI 的因素,不過可能很快也會開始反向推動 CPI成長。
凡此種種因素,使得Fed官員也無法確認「打通膨」是否已經成功了?
1980年代,Fed主席伏克爾 ( Volcker) 曾經誤判摔倒過,這次連鮑爾也好怕怕,鮑爾也怕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一、美國通膨指標目前呈現分歧狀況
■拆解美國7月份CPI 數據來看
美國勞工部8/10日公布 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3.2%,略低於市場預期的3.3%,不過高於前值3.0%,為 2022年6月以來首次加速上升,止步12 連降;扣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年增4.7%,創 2021年10月以來新低,低於市場預期和前值的4.8%。
按月來看,7月CPI 增0.2%,符合市場預期;核心CPI也為兩年多來最小增幅。
整體通膨來看符合市場預期,核心指標雖顯示潛在通膨仍處於高位,但自2022年9月達到 6.6% 的峰值以來,核心通膨幾乎每個月都在放緩。
上述最新的CPI數據顯示通膨持續退燒,強化 Fed在9月的會議上維持利率不變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Fed 密切留意的核心服務CPI(不包含住房)7月再度加速成長,年增率從3.9%成長至4%,為2023年來首次加速成長。這意味著通膨回到 Fed 的 2%政策目標之路可能坎坷難行。
再觀察指數細項,7月商品價格方面,核心商品價格月增率由 – 0.1% 降至 – 0.3%,連兩個月負成長,反映新車價格轉跌、二手車價格跌幅擴大,其他商品如電視、電腦、玩具也出現跌價現象,一方面與供應瓶頸緩解有關,另一方面則顯示商品需求不振。
惟近期的汽油價格又再度飆漲,依美國汽車協會 (AAA) 的資料顯示,7月底全國平均汽油價格較 6月底上漲 6.8%,但因漲幅集中在 7月下旬,以日均價格來計算的話,7月只比 6月上漲 0.8%。故可能要等到8月CPI公布後才能全面了解對通膨的影響。
7月服務價格方面,核心服務價格月增率由 0.3% 升至 0.4%,其中主要住所租金、屋主等值租金月增率均維持在 0.4%~0.5%,相比高峰的 0.7%~0.8% 已明顯降溫。旅遊相關的旅館、機票、汽車租賃同步回落,可能反映需求正在消退。汽車維修、汽車保險價格則保持一貫的強勁增速。
另外,7月薪資價格方面,在連續兩年下降後,經通膨調整後的薪資在 7月份成長 0.3%、年增1.1%。
總之,基於【通膨基期效應】,亦即美國 CPI 年增率在2022年 6月達到 9.1% 的高峰,接著在後續幾個月放緩。因此,即使就算月增幅持穩,2023年 7月後的年增率也可能進一步上升。甚至,且 2024 年初以前可能都不會再明顯放緩的部分原因。
惟近期汽油價格的反彈尚未完全反映在數據上,使得7月CPI略低於預期。商品端的汽車價格下跌、服務端的租金成長降溫,幫助核心CPI月增率連兩個月保持在 0.2% 的合適增速,通膨正走在通往 2%目標的軌道上。
另7月整體CPI成長的因素有 90%以上是由於住房成本,住房成本是服務業中最大的組成部分,占整體 CPI指數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已連續第二個月上漲0.4%。可見住房成本的緩和,為核心通膨持續退燒趨勢的一個基本特徵。Fed想「打通膨」成功,住房成本必須持續放緩。
所以,儘管CPI仍在降溫的趨勢上,不過核心CPI數據顯示未來幾個月的減速壓力進一步加大。打通膨的前景仍然不明朗,所以Fed短期內不會降息。
■服務價格勁增,美國7月PPI超預期年增0.8%
美國勞工部8/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0.8%,高於市場預期的 0.7%;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後,7月核心PPI年升 2.4%,高於市場預期的 2.3%,但與前值持平。
受服務業價格上漲推動,7月PPI增速超預期,使Fed在2023年內的升息路徑更加撲朔迷離。
按月來看,美國 7月PPI 成長 0.3%,高於市場預期的 0.2% 和前值 0%,為 2023 年1月以來最大增幅;7月核心PPI 成長 0.3%,高於市場預期的0.2%,與修正後前值 – 0.1% 。
報告顯示,7月服務業最終需求指數成長 0.5%,為 2022年 8月以來最大增幅,而 7月最終需求貿易服務利潤率成長 0.7%、7月運輸和倉儲服務價格則成長 0.5%。
市場分析指出,過去一年來全球供應鏈逐步正常,消費者支出從商品轉向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生產者的通膨壓力。
不過 7月能源價格漲勢再起,隨著油價攀升,未來通膨可能更難降溫。
尤其,7月下旬能源價格才開始上漲,應該會從8月公布的資料才開始推高整體通膨率,並對核心通膨指數構成上行風險,因為能源因素須時間才能傳導至製造業和運輸服務業等能源密集型行業。
■美國通膨指標呈現分歧,降溫前景更添複雜
美國8/11 日公布的多項通膨指標,向市場發出了混雜信號,也為美國物價壓力趨緩的說法增添更多複雜性。
即使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連續兩個月出現兩年來最小增幅,符合市場預期,尤其,房租和二手車價格應會在 7 月及後續幾個月下滑,進而對核心通膨形成下行壓力。
與此同時,受部分服務項目成長帶動,7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增幅超出預期。Fed 主席鮑爾 (Jerome Powell) 表示,央行正在等待勞動力市場降溫的證據,包含薪資成長放緩。
Fed 目前已將利率升至22年來高點,藉由冷卻經濟的方式讓通膨降溫。
不同通膨指標之間的差異,顯示就算通膨趨緩,未來的走勢仍可能呈現不平衡。而對Fed 後續的政策行動來說,溫和的 7月CPI幫助提振美國軟著陸前景,然而,在 PPI 回溫、油價上漲、債券殖利率回升以及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情況下,有關衰退的爭論還是存在分歧。
二、「商品通膨」是否會死灰復燃?
「全球化」與「經濟開放」是數十年來推動人類「物質富裕」的重要關鍵。
回顧在「全球化」擴張年代,各國依「要素稟賦」所提供的便宜大宗原物料和低廉的勞動力來生產「物美價廉」商品,此有助於抑制通膨,也讓美國及全球享用30年的物美價廉生活物資。
二次戰俊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化」過程,建構美式「債務經濟」的模式:
也就是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要素稟賦、生產低成本的產品再出口到美國牟利,並造就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些出口順差國家提振就業、又將這些出口順差收入、買進美國國債孳息,如此形成一種經常帳、資本帳互補的「債務經濟」循環的生態。
美國透過這方式可獨享全球資源,只要將貿易逆差多印些美元、多發些美債來支應、呼攏一下,猶如一場世紀「龐氏大騙局」。
只要森林,「綠金」就可透過印鈔機源源不斷印出,只要全人類相信「綠金」是有價值的。所以唯一的問題是,這缺乏金本位(黃金)做後盾的「美金(綠金)」,就只能靠「美軍」來樹立一種強權「信仰」。
這個對全球「物美價廉」商品長期坐吃山空的情況,正是「通膨源頭」的秘密,只要每隔十年製造一場金融風暴,收割新興國家的「財富」,大家就會認命地再耕耘「十年」,問題是,人生有幾個「十年」?
對那些「幡然悔悟」不受美帝「經濟殖民」的國家,美帝就施以經濟制裁、揪團圍殺、殺一儆百,以鞏固其強權「信仰」。
葉倫、鮑爾、川普、拜登都是這場世紀「龐氏大騙局」的影武者!多少弱勢國家的貧困人民何辜?您還相信「拜登們」正氣凜然的表象嗎?
■供應鏈「在地化」瓦解「規模經濟」,此有助於推升「商品通膨」
自從2017年川普開始對大陸發動貿易戰後,自由貿易進入黑暗期。
近幾年,拜登為了連任也以「反中」來撈選票,中美關係似乎走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死胡同。
在拜登政府積極推動「去中化」下,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文章示警,雖然美國轉從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國進口商品,但這些國家只是把大陸零組件代工再銷往美國。
目前,在供應鏈最後階段的組裝或製造,印度、東協國家、墨西哥或許能取代大陸,但中上游的關鍵原料、零組件,這些國家的製造或技術能力想取代大陸仍是很困難,因此出現供應鏈下游外移、中上游依賴大陸的情況,導致每個地方將無法取得集中管理經濟規模,無法發揮最大效益。而且,供應鏈拉得越長,成本就會越昂貴,中美貿易戰沒有贏家,這是一個製造「通膨」的三輸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民長久以來「過度消費」已成習、「寅吃卯糧」也成慣性,所以,拜登政治性要求「供應鏈」回美,及「友岸外包」東協、印度,但短期內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產能是難完全替代!而且,供應鏈墊高成本,恐怕「商品通膨」是難以擊垮。除非,讓經濟陷入「衰退」,才能降低人民消費需求!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將訪中求解方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將於 8 /27日至30日訪華,為 6月布林肯以來第四位訪華的美國高階官員,美國在急什麼?通膨?美債?….. ?
從4月底以來,美國政府在處理中美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方面的基調有較大調整。過去強調所謂『脫鉤』,但現在改為所謂『去風險』的表述。
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說,雷蒙多此行將向中方傳達美國並非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為了降低風險,這意味著中美保持經貿往來,但美方也要確保國家安全,講白話,美國政府要面子、也要裡子。
■沙、俄延長原油減產,油價登2023年高點,鮑爾要急了!
因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均將延長「減產計畫」實施期限,原油期貨價格8/4 日上漲至 2023 年高點,連續第六週上漲。
沙烏地阿拉伯8/4 日表示,其減產100萬桶 /日的計畫將延長至 9月底,且減產行動還可能再延長或加深。俄羅斯也表示原油出口量削減 30萬桶 /日的舉措將實施至 9月底。
而 OPEC +內 10成員國產量配額自 6月的 2340 /萬桶,下降至 7月的 2260 萬桶,為沙國減產 100萬桶 /日計畫的主要結果。
■油價若持續上升,很快就會變成美股問題
由於2022年基期偏高,2023年物價的年增率正在下降。
但最新的7月消費者物價通膨(CPI)年增率從 3.0%上升至 3.2%,數據顯示相對溫和的 0.2%漲幅,而不是拉低。
雖然投資人仍為這份基本符合預期的 CPI報告歡呼,但跡象顯示,波動性較大的能源價價已再次上漲,對 Fed「打通膨」產生重要影響。
令人擔憂的是,7月下旬原油、天然氣乃至整個大宗商品的短期走勢都明顯呈現看漲走勢,並顯示未來幾個月通膨統計數據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增幅。
萬一能源大宗商品繼續呈上升趨勢,Fed 又將面臨另一輪物價通膨上升,是否需要將基準利率提高至 6%以上呢?鮑爾的烏紗帽呢?
■創紀錄熱浪橫掃全球,無問西東!
2022年夏天歐洲高溫不斷、雨量銳減已造成各地乾旱,波及農業、養殖漁業及能源業。2023年,從美國、歐洲到日本,預計世界各地都將出現創紀錄高溫。
極端高溫也充分顯現出全球暖化帶來的威脅。氣候變遷造成西歐及南歐夏季降雨減少。2023年1月中到2月底法國幾乎沒有降雨,堪稱1959年以來最長的乾季。乾燥氣候不僅在愛爾蘭鄉間引發森林大火,也讓義大利河川水位下降,威尼斯運河幾乎無法行船。
■惠譽:全球面臨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研調機構惠譽解決方案 (Fitch Solutions) 國家風險與行業研究部門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23年全球稻米市場將出現 20年來最大的短缺,預計稻米價格將在目前的高位附近維持到 2024年。
由於俄烏戰爭、中國和巴基斯坦等稻米產國遭遇天氣問題,全球稻米供應緊張,2023年迄今,稻米價格創十年新高。目前稻米平均價格為每英擔 (cwt) 17.30美元,而到2024年只會降至每英擔14.50 美元。
鑑於稻米是亞洲多個市場的主食,其價格是食品價格上漲和食品安全的主要決定因素,對最窮困的家庭來說影響最深。
2023年全球稻米產量短缺的情況將增加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土耳其、敘利亞和部分非洲國家等主要稻米進口國的進口成本。
三、「薪資通膨」也回不去了!
■「反移民」的民粹主義,讓美國基層勞力不足!
通常,為了緩解勞工短缺,很多國家都鼓勵移民流入,例加拿大、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國家,一直在鼓勵更多移民前來,以協助緩解勞動力短缺並抵銷人口下降的影響
但移民人數進入富裕國家激增,包括大量非法移民到來,卻讓許多選民感到不安、也引發很大的反彈,民粹政黨更把犯罪率上升及房價狂飆歸咎於這些移民,以提振選戰聲勢,並騙取選票。川普即是其中佼佼者!
此種過度的選戰操做,代價即是基層勞力不足!
■供應鏈「在地化」,讓美國必須為「商品通膨」買單!
為對抗紅色供應鏈,美國恩威並施、脅迫供應鏈進行「在地化」,但美國企業馬上面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相形美國人民馬上必須為「商品通膨」買單!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Fed) 最新的消費者預期調查,在當前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情況下,3月保留工資上升至 75,811美元,較該行2022年11月調查結果提高約2,100美元。(保留工資是勞動者對未來職業工資的心理預期價位,即勞工參與勞動市場的最低要求工資),因此美國企業主恐得開出年薪近 7.6萬美元的價碼,才請得動新勞工。
■疫情勞動力未回歸職場,使美國無法擺脫「薪資通膨」噩夢!
自2020年5月美國經濟疫後復甦以來,已創造了超過2500萬個就業崗位,而依JOLTS(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勞動力未回歸職場,仍有大約1000萬個職位空缺,對工人的需求可以說是讓美國經濟擺脫衰退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工人的供不應求,也成為美國無法擺脫「薪資通膨」噩夢的最重要因素。
「控制通膨」是 Fed 的首要目標,但Fed 試圖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讓通膨可降回2%的政策目標。然而,由現實表明,Fed 想要試圖抑制大眾對薪酬和物價上漲的預期,恐是艱鉅任務。
■高盛:未來兩年利息負擔加重,企業恐須進行裁員減支
若Fed無力「控制通膨」重回2%的政策目標,Fed可能在更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利率在較高水平,不僅企業恐須進行裁員減支,恐怕最終連美國財政部也要倒債了!
高盛 (Goldman Sachs) 表示,大型企業不太可能永遠祛避利率上升的影響,尤其是在未來兩年將有約 1.8兆美元公司債到期的狀況下,避也避不了,這意味著企業可能開始啟動裁員等撙節計畫。
與此同時,以當前高利率為現有到期債務進行再融資的企業,恐面臨更高債務成本,該行預估企業利息支出將在 2024年成長 2%,2025年大增 5.5%。
高盛對 1965年以來的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企業通常會將利息方面的沈重負擔,轉嫁為人力成本和資本支出的削減行動。
根據高盛分析結果,每增加 1美元的利息支出,企業將減少 10美分的設備利息支出、20 美分的勞動力成本,其中有半數是裁員,另一半為減薪。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盛預估這可能導致 2024年美國新增就業人數每月減少 5000人,2025年減少 1萬人。
■「貝萊德投資研究所」表示:2年後美國經濟將陷入「充分就業停滯」
隨著近期通膨降溫,經濟持續增長,以及勞動力市場保持彈性,對未來前景也變得更加樂觀,不過,貝萊德警告,2 年後美國經濟恐面臨充分就業停滯。
貝萊德投資研究所在報告中表示,該公司的基本預測情境是,隨著高利率的全面影響顯現,消費者逐漸耗盡了疫情期間的儲蓄,美國經濟預期將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持平。
儘管經濟停滯略好於經濟萎縮,但報告中指出,如果預測正確,經濟將基本上連續 2年半持平。「這將是戰後,除全球金融危機之外,最疲弱的時期。」
報告中也表示,一場重大結構性的轉變正在進行中,可能會給美國經濟帶來長期問題。人口結構變化和提前退休人數增加,正使得退休人口在美國總體人口中的比例上升,這可能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從而導致經濟放緩,並有可能重新引發通膨升溫,並面臨充分就業停滯。
另外,「貝萊德投資研究所」發現,與新冠疫情爆發前相比,目前美國勞動力人數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 0.5%,而疫情前為 1.5%。這可能會導致充分就業停滯,導致經濟中產生的總體收入的分配發生轉變,更多的收入最終落入員工的口袋,而更少的比例落入公司及股東的手中。
雖然,薪資上漲對員工來說是件好事,但隨著薪資的增加,企業成本也會增加,企業獲利會減少,可能會抑制企業投資並加劇通貨膨脹。
四、「房租通膨」已讀不回
■美國房市打死不跌,又回升到創紀錄的 47兆美元
2022年房貸成本開始飆升之後,美國房市一度下挫近 3兆美元市值。
但房產經紀商 Redfin Corp 在8月初估計,房源短缺推高了價格,美國房市已收復了2022年經濟放緩期間下挫的近 3兆美元市值,使美國房屋總市值回升到創紀錄的 47兆美元。
目前全國房市缺額估約為 150萬套。這也代表了現在市場上的買家正在爭奪極少數的房屋,從而讓房屋價值不會暴跌。
■房貸利率急升逾7% ,美國7月「NAHB建商信心指數」7個月來首降
根據全國住宅建築商協會 (NAHB) 的富國銀行住房市場指數,8 月新建住宅市場的建商信心下降 6點至 50。
而在該指數的 3大組成部分中,當前銷售狀況下降 5點至 57;未來 6個月銷售預期下降 4點至 55;買家流量下降 6點至 34。
超過 50 的數字都被視為正向。但這是該指數7個月以來首次下降,也是 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市場信心首次走出負面區域。
NAHB主席表示:「由於建築工人短缺、可建造地塊缺乏以及配電變壓器持續短缺,房貸利率上升和建築成本高昂,令 8月建商信心低迷。」
《抵押貸款新聞日報》報導,目前房貸利率穩定在 7% 以上,8/25日更一度達到 7.23%。房貸利率上升正對潛在購屋者仍會構成沉重打擊,從而削弱了住宅建築市場的漲升動力。
尤其客流量下降,提醒人們「住房通膨」比一年前上升了7.7%,且占 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3.2% 升幅的比率達到驚人的 90% ,這是Fed 的更大挑戰。
房貸利率上升和買家活動下降,促使更多建商再次祭出銷售激勵措施。
現在,在連續下降4個月後,建商降價的比率從7月的22%上升至8月25%。
五、升息已近尾聲嗎?
■假如美國通膨反撲,恐將衝擊美企獲利能力?
由於【通膨基期效應】,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正在放緩。
例如美國勞工部8/10日公布 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3.2%,略低於市場預期的3.3%,不過高於前值3.0%,此為 2022年6月以來首次加速上升,止步12 連降;而美國勞工部8/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0.8%,高於市場預期的 0.7%;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後,7月核心PPI年升 2.4%,高於市場預期的 2.3%,但與前值持平。
金融市場將此數據解讀爲對股市的利多,因爲通膨降溫可能導致 Fed很快暫停升息,甚至開始降息。
惟近期商品通膨又蠢蠢欲動,而租金通膨脹、服務通膨仍居高不下,使得Fed必須將高利率維持一段時間,這也將成為企業獲利的主要阻力,進而影響股價,引發美國經濟軟着陸的壓力,而投資人尚未考慮到這一點。
■Fed理事鮑曼:Fed恐需要進一步升息才能降低通膨!
Fed理事鮑曼 (Michelle Bowman) 在08/7日表示,美國Fed可能需要進一步升息,才能夠降低通膨。此為美國Fed可能進一步升息留下伏筆!
鮑曼表示,有鑑於美國通膨仍高、消費者支出強勁、房地產市場反彈以及勞動力市場持續供不應求可能推升物價,她支持 Fed 進一步升息25個基點。
鮑曼表示,近期通膨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當局將持續關注相關數據,以了解通膨正在朝著 2% 的目標有意義地下降。同時也將關注消費者支出放緩的跡像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
■鮑爾全球央行年會上指出:通膨存在升溫風險可能需進一步升息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8/25日在懷俄明州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召開的全球央行年會上發表演說時指出,儘管通膨已從峰值回落,但它仍然過高。我們準備在適當的情況下進一步升息,而且利率維持在高檔的時間可能會長於預期,直到我們確信通膨持續下降至實現通膨2%的目標。
鮑爾說,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已從2022年6月7%的峰值,到今年7月為止下降至3.3%。核心PCE自2022年2月5.4%的峰值,逐漸下降至今年7月的4.3%。但這些數據只是代表通膨下降的開始,我們不知道接下來幾個季度是否能持續?
不過,鮑爾也強調,鑒於經濟前景渾濁不明,Fed將會等待看到更多的經濟指標後,再謹慎決定是要進一步升息,還是按兵不動?
亦即,鮑爾暗示9月不一定會馬上又要升息。很明顯地,鮑爾想以拖待變!
六、跋尾—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美國通膨居高不下的結構因素太多,例如:
1、金磚11國出現江湖,「商品通膨」是否又會死灰復燃?
2、「反移民」、供應鏈「在地化」,讓「薪資通膨」也回不去了!
3、「房租通膨」已讀不回,除非讓「房市」崩落?但選舉又近了!
4、美國有一個容易引發金融危機的「失控央媽」!它好怕又踩空?
■美國Fed在抗通膨「最後一哩路」將會採取何種政策路徑?
有「聯準會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Nick Timiraos 在8/22 日撰文指出,聯準會 (Fed) 正走向對抗通膨的「最後一哩路」,未來利率政策可能有三個走向,但這就像通膨數據一樣,依舊充滿著變數。
Timiraos 指出,聯準會自2022年 3月以來啟動40年來最激進的升息循環,已將美國通膨率已從 9.1%降至3.2%,但這個好消息給聯準會提出了一個新的棘手問題,即聯準會的緊縮政策應有多大的力道才能達到 2% 的通膨率,而這可能對消費者、市場和經濟具有巨大且潛在的痛苦影響。
Timiraos認為,目前美國Fed正接近「升息循環」三階段的最後階段:
1、在第一階段,即 2022年3月以後,聯準會以 2碼或3碼的規模迅速升息;
2、而2023年年初,聯準會走入第二階段,放緩升息的速度,以找到一個既能抑制需求、又不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疲軟的利率水平;
3、如今處於第三階段,聯準會焦點轉向經通膨調整後的利率或「實質利率」,這意味著,即使維持基準利率穩定,由於通膨已經下降,其效果也將如升息一樣。
Timiraos 也提到,目前聯準會的未來利率政策可能有三個走向:
1、聯準會可能會嘗試升息、並在經濟疲軟時緩慢降息的方式,快速達到 2%的通膨目標,如在明年年底之前這麼做,不過,Timiraos 指出,這將帶來經濟更嚴重衰退的風險,並可能扼殺實現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
2、聯準會對通膨持續放緩感到滿意,將會把利率維持在當前高位,並考慮在明年晚些時候開始降息,這樣聯準會達到其通膨目標的時間大約要花費 3年。
3、若聯準會擔憂降低通膨至 2%的代價過大,第三種可能性是,聯準會官員或許會接受 3% 左右的通膨率作為新目標。
但鮑爾和聯準會其他官員目前都表態,改變既定的目標通膨率是不可行的。
Timiraos 稱,當前民主黨員歡迎聯準會提高通膨目標,因為他們擔心失業率上升或經濟衰退將威脅拜登連任。不過,很多現任和前任官員認為,改變通膨目標將是一個大錯誤,就連鮑爾都曾表態拒絕更改通膨目標。
由於當前通膨數據變化仍舊充滿變數,很明顯地,鮑爾想以拖待變!
■「央媽失控」更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歷史帶來的啟示,總發人深省!
例如,在1980年代美國遭遇通膨嚴重侵襲,時任Fed主席的伏克爾 ( Volcker) 採取激進的緊縮政策,刺激美債殖利率和美元衝高。
當時中南美洲國家持有的外債當中,有一半以上是以美元計價,隨著美元走高和美國利率上升,因此造成許多中南美洲債務發生違約。
此外,在1990年代中期,美國當時Fed主席葛林斯潘 (Greenspan) 同樣為抗通膨大幅升息,造成墨西哥貨幣危機。後來泰銖以及其他亞幣也開始被拋售,伴隨而來的便是亞洲金融風暴。
這些都是美國利用「美元霸權」,以「鄰為壑」的手段。
尤其1980年,聯準會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採取激進緊縮貨幣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大幅拉到20%,到了1982年才擊退通膨,結果導致美國出現嚴重衰退,在1982年付出衰退1.8%的代價。
伏克爾緊縮政策在 1980年開始產生影響,步伐短暫放鬆時,標普 500指數在大約 8個月的時間裡反彈 43%,但反彈是短暫的,直到 1982年中期,股市才開始持續反彈。而伏克爾時代最嚴重的跌勢是從 1980年末到 1982年 8月下跌 27%。
40年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通膨巨獸再度捲土重來,Fed主席鮑爾學習自「伏克爾時刻」以來最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造成全球股市、債市大動盪。
鮑爾記取教訓,在2022年9月演說引用伏克爾回憶錄《堅持下去》(Keeping at It) 標題稱:「聯準會下定決心將通膨率降至聯準會 2% 的目標,他們將繼續努力,直到完成任務。」
事實上,貨幣政策通常具有【時效遞延(time-lag)效應】,因此升息的影響力要完全滲透到實體經濟中,大約需要12個月的時間,使得政策執行效果常過猶不及(over-shooting)。
這意味着,貨幣緊縮政策到能壓迫通膨降溫,產生的影響力所需的時間,將比預期來得久,因而導致Fed驚嚇過度、最終用力過猛。其結果,可能是當看到物價上漲速度放緩時,已將造成通縮,即物價即將快速下降。
而且,當這種情形開始發生時,這對獲利成長下降和股票估值已經相當高的企業來說,其實也是個估值將大幅下修的大利空「明斯基時刻」。
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鮑爾」同樣採用了激進貨幣緊縮政策,堅持大舉升息。
目前最重要的是,聯準會將維持高利率多久,以免重蹈「伏爾克」覆轍?
且看這次「鮑爾」會帶來何種震撼?
■華爾街傳奇投資人Jeremy Grantham直言,美國「經濟衰退」無可避免!
曾準確預測3次重大市場泡沫,而被稱為「泡沫預言家」的資產管理公司GMO聯合創辦人Jeremy Grantham近日受訪時呼籲,投資人不應該相信Fed官員的說法。他認為,更長時間的「高利率」最終會給市場帶來痛苦,而Fed幾乎沒有能力改變現狀。
Jeremy Grantham曾預測到包括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2008年金融危機與2009年熊市底部等重大事件。
他認為,Fed主席鮑爾設定的2%通膨目標可能很難實現,質疑「通膨」永遠不會像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那樣低,而且寬鬆貨幣政策與低借貸成本的時代不會重現。未來「高利率」的影響力將開始滲透到市場的各個角落,拖累各層面,並引發可能持續到2024年的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