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期美債殖利率」是風險資產定價之錨!

「10年期美債殖利率」是風險資產定價之錨!

2home.co  楊惟婷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向被許多人視為「無風險」利率,所以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廣大「風險性資產」的定價。

 

假設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1%,股市只要每年可以帶來2-3%的收益,就可以抵消股市波動與潛在跌幅的風險。

但若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升高至3%,股市3%的收益率便無法滿足投資人,股市收益率必需升高至6%以上才能吸引足夠買家的風險溢價。

 

因為,股市收益率即指本益比的倒數(即EPS/P),因此當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時,美股合理本益比將必須重新定價。所以,當美債殖利率上漲,往往將引動美股估值重新下修。

 

近期,10年期美債殖利率8/23日又來到4.3658%,攀升至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約15年來最高水準,一頭灰犀牛緩緩走來,這次會撞到鮑爾、葉倫,或又是我們?

 

一、散戶迷因,萬一這是一個美麗的誤解呢?

 

由於投資人預期Fed升息已進尾聲,因此錢進股市、債市等待發大財?

但萬一這是一個美麗的誤解呢?萬一Fed「打通膨」又失控了呢?

 

由於前幾年美國Fed無限量QE(操縱貨幣),致資本市場資金太多,淹到腳目。

鮑爾、葉倫皆信誓旦旦地說,通膨只是暫時的,F*&^^%$$$%%^,真不想罵髒話!

 

當時金融體系大約有4兆美元的游資四處游牧、尋找收益管道(一個負利率的時代),這些游資由追逐風險資產(股票、比特幣、房市等),最後湧入各式商品市場(糧食、貴金屬、棉花等),由於有效輪耕,通膨起初並未同步引爆。

 

直到疫情、俄烏戰爭等非貨幣因素扭曲供需、吹皺一池春水,通膨才失控,也無異給夜路走多的Fed(操縱貨幣因素)當頭棒喝!

 

Fed為了亡羊補牢,便使出明教「乾坤大挪移」的暴力升息手法,但不知這廝未來又將引發何種金融風險?真令人無言!

 

■美銀:2023年流入美債資金可能創歷史新高

 

2022年Fed 啓動幾十年來最激進的貨幣緊縮周期之一,給債券持有人帶來有史以來最大的損失。但投資人很容易健忘的!

 

加上Fed有合法的騙人執照,Fed官員會輪流釋出忽鴿、忽鷹的說法來麻醉投資人,隨著投資人預期美國Fed升息已盡尾聲,投資人便紛紛搶買美債、等待大反彈的資本利得,使得2023年流入美債的資金將創下新紀錄。

 

據美銀指出,流入美國公債的資金2023年已達1,270億美元,有望創下全年2,060 億美元的新紀錄。葉倫對鮑爾們的助拳,真是感激涕零?

 

另外,隨著美國聯準會 (Federal reserve) 不斷推高借貸成本,保守投資人也紛紛湧向貨幣市場基金,希望從中賺取更高的利率獲利。目前貨幣市場基金的總價值也已攀升至歷史新高。

 

■美股過半散戶,樂觀情緒創2年多來新高

 

根據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 (AAII) 在7/20 日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美股將在 6 個月內走高的散戶比例跳升至 51.4%,散戶的樂觀情緒飆升至 27個月來的新高。

 

調查中顯示,截至今年 7 /19 日,認為美股將在 6 個月內走高的散戶比例,大幅升至 51.4%,創下2021 年 4 /22日以來新高,並且連續第 7 週高於歷史平均值的37.5%。

 

美股在6月份也交出 8個月以來的最強勁表現,因為通膨降溫的跡象引發了人們對聯準會可能接近升息周期結束的押注。加上,AI引爆的美夢,幫助激發了散戶做多的勇氣。在此,吾人不禁要為散戶不屈不撓的精神,致上最高的敬意。

 

■台股7月散戶指標—證券劃撥存款暴增1212億元,寫歷史新高,等待發財?

 

台灣央行8/24日公布 7月金融情況,作為散戶指標的證券劃撥存款餘額衝上3 兆 4522億元,續寫歷史新高,單月增額 1212億元,同時,7 月散戶成交比重回升至 60.9%,是2022年 4月以來新高,顯示散戶積極進入台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若Fed無法擊退通膨,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不是居高不下、就是持續挺升向上;直到出現嚴重經濟衰退,Fed才能擊退通膨,反向降息,此時早已殃及債市、股市。全球投資人將再次被華爾街割韭菜了!

 

二、「美債」未來會不會是個燙手山芋?

 

自古以來,Fed 對付通貨膨脹的主流手法就是「拉高利率」;這百試不厭的手法對於債券市場是「事先可預期到」的利空。

而中國人行與日銀持續賣出美債,恐也是衝著升息的預期而來。

 

葉倫擔任過 Fed主席,當然深諳如何「印鈔」以挽救美國經濟?以及如何「升息」以壓抑通貨膨脹?

Fed 主席鮑爾與葉倫是老同事,必然事前會有充分溝通、取得共識。

 

雖然就 GDP與國家對外總負債規模比率,美國並不是情況最嚴重國家,比起日本的266%尚好得太多;但就絕對負債金額而言,美國仍是最大的負債國,總金額約為 32兆多美元。未來恐也沒人還得起?

 

只是美債,受最大強權基礎庇佑,成為世界每天金融市場、最大交易流通的有價證券,「數大便是美」、無可替代,也掩蓋了一切的不確定性。

 

近期,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一路攀升,已影響美國科技股走勢,主要原因有三,即惠譽降評美債、美國財政部大發債、中國拋售美債,這三項條件讓美國10年期債券價格下跌 (即殖利率攀升),故值得吾人進一步關注其走勢?

 

■美國「財政紀律失控」的「難題」(Dilemma)

 

2000 年之後,美國上調「債務上限」的頻率加快,例如,2007年全球次級房貸危機到2010年之間,調高了10次;歐巴馬總統時代,調高3次;2011 年 8 /2日又調高一次,當時美國債務已達到 14.3 兆美元。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2000 年之後,美國針對中東、阿富汗與伊拉克等國發動「石油戰爭」,所費不貲;在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危機;2011年至 2018年之前,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而 2020年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為挽救經濟、再祭出無限量QE等政策,上述措施造成了「財政紀律失控」的局面。

難道這是美國維繫其世界霸權、扮演好警察無法迴避的「不可承受之重」。

 

由於印鈔太容易,從此美國債務餘額激增,到2023年5月債務餘額達 31.4兆美元;不到12年暴增約 2倍多,美國這財政紀律失速也未免太像「屍速列車」了。

 

總計美國自從 1960年之後、至 2000年為止,共計調整共 78次的債務上限。研究歷年來調高債務上限、就是美國政府需要籌措經費核心原因,大多是美國的對外「用兵征戰、窮兵黷武」所致。美國做為國際第一強權,目前國債尚無違約的問題(大不了多印鈔、以債養債)。然後呢?

 

最近,惠譽(Fitch)即對美國國債降評、開了第一槍!

2023年8 /1日,信評機構「惠譽」將美國國債主權信用評等,由 AAA降到 AA +等級,「惠譽」視死如歸的勇氣,真令人折服。

 

雖然布列敦森林會議前,匯率制度下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聯繫制度的金本位,其實在1971年 8 /15日後,被尼克森總統宣判死刑,自此,美元價值只能依賴美軍了。

但這次美債被惠譽降低信用評等,雖不致於馬上讓美國亡國;倒是美債、美元被這樣一搞,它本身的信用、價值會立馬再一次土石流下滑。

 

即使目前「去美元化」已ing中,但人民幣要成為全球最大貨幣霸主,仍需要機遇、且需要有產業革命,推動 GDP規模大幅進步,需要等待漫漫長夜。

 

■中國連續第3個月減持美債,6月持有量創14年新低

 

美國財政部8/1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美債前三大海外債主的持有量變動有所分化,日本、英國增持,中國減持。中國減持113億美元美國國債至8354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減持,持有量創下14年新低。

 

作為美國國債海外第二大債主,從2022年4月起,中國的美債持有量一直低於1兆美元,並從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連續7個月減持美國國債,2023年3月增持203億美元美債,隨後4月減持4億美元,5月減持222億美元。

 

■「美軍」不敗,「美金」即不死,「美債」只是逐漸凋零?

 

回顧歷史,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化」過程,建構美式「債務經濟」的模式:

也就是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要素稟賦、生產低成本的產品再出口到美國,造就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些出口順差國家又將這些出口順差收入、買進美國國債,如此形成一種經常帳、資本帳互補的「債務經濟」循環的生態系。

 

如此美國可獨享全球「物美價廉」資源,對於貿易逆差,只要印些美元、發些美債支應一下,唯一的問題是,缺乏金本位做後盾的「美金」,只能靠「美軍」來樹立一種強權「信仰」。

 

其實「美債」等同美元,只要「美軍」不敗,「美金」短期不死,「美債」只是逐漸凋零?反正,「長期」來看,大家都「死了」。

 

三、「10年期美債殖利率」是美股、美債進行「估值」修正的金絲雀

 

這波QE加供應鏈失控的「混血通膨」黏著性特強,使聯準會不是將高利率維持更長時間,就是必須製造一場金融海嘯的恐慌,才能消滅通膨。

 

但將高利率維持更長時間,就連動號稱資產定價之錨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也居高不下,恐將持續衝擊美股、美債進行「估值」修正。

 

附帶一提的是,目前Fed升息雖放緩,但同時Fed縮表仍在進行中,這也是能達到與升息類似的效果。Fed 的目標是每月將持有的公債和機構債務規模削減 950億美元,目前為止,Fed資產負債表規模降至 8.146 兆美元,創兩年多新低。

 

總而言之,近期美債殖利率創下十多年來新高,為借款人和股市帶來壓力。

加上股價漲多了就是最大利空,也是市場最大風險,因為股價基期太高了,股息殖利率不可能打敗「10年期美債殖利率」。尤其,籌碼面多數人已上車,即使還有利多,已沒什麼人再來抬轎,主力就會進行割韭菜了。

 

■債市發生殖利率曲線「倒掛」,閃爍著警告訊號?

 

近年,經濟體系中通膨有降溫跡象,導致更多投資人降低了對經濟衰退的預期。但由於債券市場已出現警訊,現在最大的風險是殖利率曲線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發生「倒掛」,金融體系中仍然存在風險?

 

目前,長期利率上升對銀行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銀行已經在承受利率上升和存款基礎不穩定的影響。

對於商業房地產業來說,更高的長期利率可能就是一場徹底的災難,該產業擁有價值約 1.5 兆美元的債務,很快需要再融資。

 

目前令人期待的是,由於通膨降溫,美聯準會 (Fed) 有望在2024年可能會下調利率?

根據 CME FedWatch工具顯示,大多市場上投資人已預計 Fed 將在 9月政策會議上維持利率不變,並且可能在 2024 年第一季開始降息。但大多數投資人的預期會成真嗎?

 

四、「10年期美債殖利率」飆升的後座力逐步顯現?

 

對於股市而言,美國通膨持續回落,升息循環步入尾聲,風險資金是否將大舉回流股市,為資金行情續命?

 

■美銀警告:美國1兆美元「高收益企業債」半數面臨違約風險

 

美國銀行8/21日警告,美國大量高收益企業債(垃圾債)可能面臨風險。

據該行估計,過去 5年美國企業累積約 1兆美元的高收益債券,這些債券主要是由低於投資級的企業發行的。其中約 25% 由低於投資級的企業發行的高風險高收益債券組成,35% 由低於投資級的企業的銀行團貸款組成,剩下的 40%被歸爲私人債務。而這些債券中有一半面臨潛在的違約風險。

 

據了解,約 4000億美元債務的交易利率超過 6%,銀行將這種利率區間歸類爲幾近「不良債權」,因爲對這些債務資產進行再融資可能會產生10% 或更高的票面利率。另外1500億美元的債務被認爲是「嚴重不良債權」,因爲再融資已不再是一種可行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美國陷入經濟衰退,高達 1兆美元的企業債可能面臨違約風險。尤其,市場已退出超低利率時代、進入高利率持續時間更長久之際,這顯示企業違約風險正在飆升,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數據顯示,2023 年至今的企業違約總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標準普爾:調降美國多家中小銀行信評

 

Fed持續升息,讓難以吸引存戶的中小銀行受到更大壓力。目前,許多存款戶把資金轉移到高利率的貨幣基金,存款減少擠壓許多銀行的流動性,也提高銀行的「融資成本」。

當現金外流,銀行通常以經紀存款等更昂貴的融資業務取而代之,或是出售在低利率時代取得的資產以縮小資展負債表。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會侵蝕獲利。

 

繼在8月稍早信評機構穆迪 (Moody’s)調降美國 10家銀行信評之後,標準普爾 (S&P) 在8/21 日也宣布調降美國多家中小銀行的債信評等,並下修銀行業展望。

 

標普把 KeyCorp、Comerica Inc.、Valley National Bancorp、UMB Financial Corp. 和 Associated Banc-Corp 的信評調降一級,並警告整個銀行業正面臨利率上升和存款變動的影響。

標普另將 River City Bank 和 S&T Bank 銀行展望調降為「負向」,並在完成 Zions Bancop 審查後維持對該行的「負向」展望。

 

根據標普估計,到2023年年中,獲聯邦保險的銀行手握的可出售和可持有至到期證券,共有超過 5500億美元的未實現虧損。

如果Fed維持高利率時間比預期更長久,將進一步侵蝕這些貸款價值。

其中,有商業房地產實質曝險的銀行、特別是有辦公室貸款的,承受的壓力可能是最大的。

 

■百年企業迪士尼股價由高點下跌6成

 

由於市場對迪士尼 (DIS-US) CEO 艾格 (Bob Iger) 的轉型計劃感到擔憂,包括提高串流媒體價格、增加廣告和削減成本計畫。

 

迪士尼業務上存在挑戰,包括有線電視業務下滑、串流媒體業務挑戰、電影工作室表現不佳以及迪士尼樂園業績疲軟。由於一系列挑戰,迪士尼股價面臨壓力,其中包括第 3 季財報顯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Disney+ 的訂戶減少。

而且,串流媒體價格上漲可能不會在短期內增加收入。

 

目前,投資人對迪士尼的悲觀情緒仍接近高點,投資人正拋售迪士尼,迪士尼股價8/24 日下跌到2014年10月以來的最低價。

迪士尼目前股價已較 2021年 3月創下的歷史高點 201.91 美元下跌 59%;而2023年正好是迪士尼成立 100 周年。

 

■Nike股價慘創43年最長連跌紀錄

 

美國運動用品大廠Nike近期股價表現亦弱勢,日前創下43年前上市以來的最長連跌紀錄。

 

Nike的全球銷售有三分之二來自鞋類,精明的投資人因此關注大客戶名單裡有Nike和愛迪達的全球最大運動鞋代工廠寶成。

寶成2022年出貨2.73億雙運動鞋,每雙平均售價20.73美元,根據申報資料,最大客戶占寶成2022年銷售額的25%。

 

但寶成2023年Q2財報數據慘淡,7月營收下降17%,2023年預計減少7.7%,更慘的是,鞋類部門銷售大減20%,使得該部門2023年以來銷售下跌13%。

由寶成主要供應商業務突然大幅縮減,顯示大客戶削減訂單,顯示消費者對於新款運動用品的報復性支出很可能已經結束。

 

由寶成的業績突然大幅削減又裁員,表明Nike和愛迪達等客戶正在砍訂單,而且對短期內的成長前景不樂觀。

 

■零售業財測黯淡,梅西示警下半年消費者支出疲軟

 

高檔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 (Macy”s) 8/22 日示警,關鍵的「假日購物季」消費者支出疲軟,且信用卡付款延遲情形增加速度高於預期。

 

梅西百貨的信用卡營收 (在第二季占比約 2%) 下降 41%,凸顯借貸成本上升令消費者承壓。

 

梅西百貨 (M-US)股價2023年已下跌近4成。

 

此外,Target (TGT-US) 、Foot Locker和Coach母公司 Tapestry (TPR-US) 等零售商亦發現,中產階級消費者的需求下降,因為該族群在通膨加劇之際,縮減了對服飾、包包等的支出,導致美國零售商的庫存膨脹。

 

在生活成本飆升的情況下,許多中等收入的美國民眾因難以償還現有的「卡債」而減少消費支出,消費者正在追求價值,將錢花在他們需要的東西上。

這讓期盼零售業者能在返校季和假期間取得更多業績的投資人感到不安。

 

分析指出,梅西百貨和目標百貨 (TGT-US)、Tapestry(TPR-US) 面臨相同處境,由於通膨加劇、中產階級消費者減少在服裝和精品方面的支出,導致需求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避險基金 Great Hill Capital 董事長 Thomas Hayes 認為,Foot Locker 和梅西百貨的銷售額可能面臨更大打擊,因為這兩家公司的目標客群主要是中低收入消費者,最大的贏家則是採取降價促銷策略的沃爾瑪 (WMT-US) 以及其他一元商店。

 

■小摩:「消費疲軟」、「企業利潤率惡化」將使美股承壓

 

摩根大通策略師 Marko Kolanovic 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消費者已經花光了疫情期間政府無償撥發的「超額儲蓄」,隨著「學生貸款支付」在 10月份重新啟動,消費者支出可能會進一步疲軟,這將是美股持續下跌的原因之一。

 

Kolanovic 表示,美國家庭的「超額儲蓄」如今已從 2021年 2.1兆美元高點完全耗盡,如果支出不加以節制,失衡可能會擴大。

他估計,儘管家庭「現金資產流動性」水準仍高,經通膨因素調整後估計為 1.4兆美元,但到 2024 年 5月也有可能完全耗盡。

 

目前,低收入族群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且高成本資金環境幾乎沒有緩解的跡象。

 

因此,資本成本上升,使「消費疲軟」是對應股市該保持謹慎態度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還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利息支出的上升,使「企業利潤率惡化」、以及股票回購計劃減少。

 

■富國銀行:美國信用卡「逾期付款」激增,恐是經濟衰退先兆

 

富國銀行 (Wells Fargo) 在8/23日警告,近期美國信用卡「逾期付款」大幅激增,恐怕是美國經濟即將陷入衰退的警訊。

 

隨著信用卡、車貸的拖欠率持續上升,資產規模排名在前百大之外的銀行,信用卡遲繳的餘額已創下歷史新高,此給中小型銀行帶來更大壓力。

 

聯準會的數據顯示,美國信用卡債在 8月初首次達到 1兆美元。從歷史上看,信用卡拖欠率激增也與經濟衰退有關。

 

儘管目前美國經濟仍然有現金緩衝,但消費者支出趨緩,收入增長也已大幅放緩。

美國經濟正出現疲軟的跡象。

 

美國銀行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也表示,由於經濟萎縮的風險仍然很高,該行的客戶正在逃離股市,回歸『避險』模式。他補充說,在債券殖利率上升和金融環境收緊的情況下,「硬著陸」仍然是 2023 年下半年面臨的最主要風險。

 

五、跋尾—美式「殖民經濟」價值觀是「唯我獨尊」的本質

 

■美式「掠奪式經濟」價值觀—順我者生

 

回顧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西亞、埃及)都是由「大河文化」發展而來的!

包括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巴比倫、黃河流域的中國以及恆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通稱為「大河文化」。

大河孕育人類生命與滋養了文明,提供了經濟運作,更影響了歷史的演進。

而歷史的巨輪不斷向前轉動,不論美麗與哀愁,都將是一個創造文明價值的過程。

 

15世紀上半葉,約翰內斯·古騰堡整合前人技術發明的鉛字活字印刷術,徹底地提速了歐洲文明傳播的歷史進程。

 

而在16世紀,一些宗教學家、哲學家與政治家們在文明覺醒下,試圖從廣度和深度上去改變西歐天主教的風俗習慣。

這開始於奧斯定會教士馬丁‧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對此,16世紀下半葉,法國的新教胡格諾派與天主教之間曾爆發過八次戰爭,史稱「法國宗教戰爭」。

 

同時,16世紀的文藝復興也開啟了通往其後一百年的「文明覺醒」大門,社會得以擺脫教會灌輸的刻板舊習與強加的苛捐雜稅。

至16世紀末,與「文藝復興」息息相關的人文主義,已在歐洲的哲學、語言學、知識、藝術和教育領域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準確地說,也標誌著歐洲文化全球擴張的開始,也顛覆了歐洲千百年來以地心說為主的中世紀世界觀。

 

這個歐洲探索、全球擴張時代的開始,也是由於商業貿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

最初的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從西歐前往亞洲的海路航線,以帶回東方的香料。

 

而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英語: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時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是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內,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

 

到了18世紀,一大顯著的科技成就是蒸汽機的發明,使歐洲建立工業化文明。此後,歐洲憑藉「船堅砲利」優勢,建立「殖民地經濟」。歐洲這個時期的國土擴張及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使西方文明擴展至全世界,同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也開始出現。

 

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住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直至近年美洲國家才開始關注原住民權益及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

 

例如西班牙人為了黃金白銀的龐大利益,進攻拉丁美洲,除了屠殺、也將疾病帶給印地安人,把他們視為牲畜、奴隸,將黃金白銀、一船一船運出,繁榮了歐洲。試想,拉丁美洲在哥倫布率領西班牙人入侵時原有7000萬人,150年後只剩350萬人,真是可怕的”滅種”。

 

此外,在整個殖民時期,印第安人的反抗行動此起彼伏,幾乎全被血腥鎮壓。

殘酷的殖民戰爭造成印第安人的巨大傷亡,從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到1570年征服大業基本完成的78年內,大約有256萬印第安人死於殖民戰爭之中。

殖民者還強迫印第安人服勞役,加之許多印第安人死於從歐洲傳入的天花及其他瘟疫,致使印第安人口急劇下降,整個村落或整個地區印第安人被滅絕的現象屢見不鮮。

 

《世界通史全編》有這樣的文字:「在當時世界『文明』的國度美國(這裡指美國獨立前的十三個殖民地),這種種族滅絕政策,來得更加兇殘。他們一再提高屠殺印第安人的賞格。那些謹嚴的新教大師,新英格蘭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們的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麻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佈為叛匪以後,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一百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五十鎊!』」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式「殖民經濟」本質被包裝成「全球化」價值觀,繼續進行「全球化」經濟掠奪。即使四大文明古國,也成了時代的眼淚!

 

回顧歷代王朝在「窮兵黷武」後,漢武帝也好、乾隆也好、布希也好、拜登漢也好,玩戰爭遊戲的代價,即國庫枯渴,即失控的財政紀律,後果只有一個,即帝國傾塌……天道好還、殷鑑不遠矣!

 

人類在走向文明的路上,也必須學會對各種文化、文明的包容與尊重!如此,才能形塑「世界大同」的時代!否則,這條路上只有兵燹,沒有共存、共榮!

 

■克魯曼的真心話:美國不用還債的!(賴帳較容易!)

 

美債已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由奢入儉難,用賴帳(通膨稅)較容易!

 

但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聰明地表示,美國債務上限應該取消,實際上,美國不需要完全償還高達31兆美元的債務。

美元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反正是尼克森的餘蔭,美人多乘涼?

 

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實際上無須支付31兆美元的鉅額債務。他認為,儘管個人借款人應該還清債務,但政府並不是如此,與人不一樣,美國政府不會滅亡,又能從一代又一代人之中,獲得源源不絕的收入。

 

克魯曼說,當債券到期時,美國政府不需要還清債務,可以透過發行新債券、來支付舊債券的本金,甚至透過借貸支付利息,只要維持整體債務的增速,不會超出收入增速太多即可。

克魯曼還提到,綜觀歷史,以英國政府為例,也一直保留拿破崙戰爭期間至今所欠下的債務。反正英人也賴帳?日不落帝國嘛!

 

當然,假如世界一直不太平,美元、美債、美軍的共犯結構就一直會有市場需求,美國政府就能一直印鈔,也一直能發新債、換到期債。

而美國人民長久以來的「過度消費」已成習、「寅吃卯糧」的生活慣性,仍能一直延續,而且無償還美債問題。

至少,美式「經濟學」是一直如此教育我們的!克魯曼英明!

 

值得一提的是,頂多美國平均每十年會辛苦地利用「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稅」等手段,合理化、以鄰為壑地來將「美債負擔問題」稀釋於大地之間。

 

■「陸債危機」是否波及全球?

 

繼恒大之後,曾被視為業界模範生的碧桂園也發生債務問題,陸房產業接連爆雷,國際投行因持有其公司債也深陷其中。

 

近年,中國持續進行的「打房」政策,從2016年十九大會議中祭出的「房住不炒」天條以及2020年推出的「三道紅線」控管房市政策,都在朝向中國房地產業擠泡沫。

 

以「恒大地產」為首的房地產業者,一向盛行著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的經營模式,當中國房市調控進入限購、限貸、限售、限價、限商的「五限」時代後,中國政府將借貸標準以資產負債率、淨負債率及現金短債比等條件執行嚴厲的篩選,將房企分為「紅、橙、黃、綠」四個檔位,有不同的借貸標準,也大力限縮建商的開發資金,加上「新冠疫情」衝擊下,中國房市成交量急遽萎縮,房產業者現金周轉壓力浮現,而債台高築的恒大地產便是首當其衝的企業,接繼者,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也爆雷,接著資產管理公司中植系旗下的中融信託等,也相繼出現債務問題,牽連企業猶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市場更人心惶惶,憂心房市問題將漫延到其他金融層面。

 

成立31年的碧桂園為中國房地產龍頭,2017~2022年房產銷售額皆超越5000億人民幣以上,以總規模論堪稱為中國之最,沒想到,體質好的企業也有走下坡的這天,截至2022年底,碧桂園負債總額高達1.4兆人民幣,在手建案高達3000餘案,足足是恒大2021年違約時778案的四倍,影響層面涉及更廣。

 

據外媒報導,多家大型投行踩到碧桂園這個房市大地雷,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匯豐集團(HSBC)及安聯(Allianz)在內,持有的碧桂園美元債均超過3億美元;其中,貝萊德公布的文件顯示,持有該公司美元債總值逾3.5億美元,可謂是這波最大的受害者;而其他機構如富達國際、瑞銀集團、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也持有7300萬~1.33億美元不等的碧桂園美元債,也有為數不小的曝險部位。

 

陸企「恒大」與「碧桂園」的債務危機,引發了市場恐懼情緒,唯恐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慘劇重演。但答案是否定的。

 

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指出,就算中國大陸真的面臨2008年式的金融危機,美國所受的影響將「小得驚人」,甚至可能有助美國降低通膨。

克魯曼8/21日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以「中國的危機有多可怕?」為題,探討中國債務危機的狀況與可能產生的影響。

克魯曼表示,雖然中國看似徘徊在2008年金融危機般的邊緣,但要說這場危機會大舉蔓延至全球,特別是美國的話,答案顯然是「不會」!

克魯曼更直言,如果中國爆發經濟危機,甚至可能對美國有些許正面效應,因為這樣會降低對原物料的需求,特別是石油,進而可能有助美國降低通膨。

 

其實,「房市」危機正在漫延全球,克魯曼不應「目光如豆」,只聚焦「中國」,而轉移、模糊了「是誰製造問題」的焦點,凶手正是Fed!它慣用的手法正是無節制QE、再暴力收縮,而受害者大多是缺乏戒心的新興市場企業們!

 

例如,越南2023年房市也正在遭逢恐怖海嘯!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前6個月有40%的房地產相關公司倒閉,總量大約10萬家,等於平均每月有1.66萬家停業。尤其,中型的房地產公司首當其衝,有超過95%的企業都已裁員降低支出,有些為維持生計甚至得變賣硬體。

另根據美國財經媒體報導,越南經濟出現致命危機,當地房地產開發商在融資困難情況下,暫停建案已經超過1200個,合計價值超過800兆越南盾(折合約台幣1.05兆)。

 

誠如克魯曼所言,美國對中國潛在危機的曝險「小得驚人」,不用擔心!

事實上,陸企「恒大」與「碧桂園」的債務危機,原本就不會對中國「動搖國本」。所以不像「次貸」危機、沒有波及全球的問題,美國當然不用擔心!

尤其,儘管「恒大」與「碧桂園」的債務看起來金額不小,但相較於中國的經濟規模,這筆錢也只能算是個小數目!

 

其實,克魯曼不知的是,莫忘了中國大陸是「土地國有」,銀行也大多數是「國有」,政府完全有能力吸收、並透過「時間」解決,華爾街也是這樣玩的!

 

只是,就「公平正義」的立場,這事件應由市場「價格機能」來解決,由投資人自負盈虧才公平。中國大陸有底氣朝向這方式處理,而且風險是可控的。

如此,經由市場「價格機能」來解決,體質不好的房企可能會被市場放棄、面臨重組或遭併購的命運,而財務體質較佳、資金流動性問題較低的房企將會在市場上存活下來。而且經過這波房市震盪,未來就不會有「房市泡沫化」問題,可畢其功於一役!只是,民眾信心不足問題,短期內將拖累經濟成長。

 

反之,美國也不必50步笑100步!

其「商業地產」泡沫化問題,正在搖搖欲墜中!

反而美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已招式用老了!

而「10年期美債殖利率」是風險性資產定價之錨!也是死神的鐮刀、正在步步進逼中!

 

■小摩:金融市場尚低估「美元霸權地位」面臨的兩大威脅

 

以往美帝以「全球化」之名,運作的「經濟殖民」模式是:

美國利用「印鈔」換取各國生產的「價廉物美商品」享用,再利用十年一次的金融風暴稀釋全球美元儲備債務,將債務「通膨化」,如此周而復始。

且定期再經「升、降息」操縱美元價格,混淆美元「價值」與「價格」,讓大家願意持有美元外匯,迄現在美國已經累積接近32兆美元債務,可怕的是,美國是無力清償此債務,只能以債養債(如同龐氏騙局)。

幸好,川普透過「貿易戰」敲醒中國大陸(中國大陸以產品換美債,美元價值長期貶值,比黃金還不如),「去美元化」於焉展開。

 

摩根大通 (小摩) 策略師表示,對那些押注美元未來幾年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的投資人,他們忽略了美國政治不穩定和中美緊張局勢升級的風險。

 

首先,威脅美元長期主導地位的首要因素是美國政治失能 (Political Dysfunction),這恐會阻礙政府在管理國家債務上的償付能力,導致陷入危機時,因政府財政限制而無法穩定經濟。

例如2023年中,美國兩黨在「債務上限」協商過程中始終爭論不休,直到最後一刻才達成協議,這種情況未來可能變得如家常便飯。

 

另外一個風險情境,作為全球首選的準備貨幣和貿易貨幣,市場並未完全反映美元地位正在快速且嚴重下滑的風險,這項風險被稱之為「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

然若中美局勢緊張、全球供應鏈碎片化 (Global Fragmentation) 加劇,可能引發貿易和金融「去全球化」,在金融領域,這也可能導致「去美元化」。

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數據顯示,即使美元仍是全球主要準備貨幣,其儲備占比已從 2001年的73%,到去年降至58%。

 

其實「美債」等同美元,只要「去美元化」持續發酵,「美債」的「龐氏騙局」將很難演下去?

短期,「金磚幣」尚不成氣候;長期,在「金磚」擴員11國、20國……後,未來「美元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