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法人作帳行情

年底法人作帳行情

2home.co  楊惟婷

 

近期全球股市震盪加劇,讓女股神Cathie Wood的方舟創新ETF也跟著翻船,從今年2月高點以來,累計跌幅已經擴大至40%,如果當中再扣掉特斯拉股價漲幅的貢獻,這檔 ETF跌勢其實更悲情。

 

方舟創新ETF選股主要聚焦在「破壞式創新」標的,其中很多企業根本都還沒賺錢,股價只是在做夢行情中飛翔,因此一旦遇到疫情、減債、升息等亂流,股價波動自然就會變大,這也意味此類股票皆是直接暴露在高估值風險中。

 

投資市場中,擁擠的交易通常得不到市場的祝福,更隱藏殺機,航海王、元宇宙皆然。而贏家與輸家的最大差別,在輸家喜歡追逐熱門題材股,容易套牢在最高點;而贏家理性挖掘產業前瞻看好、但價值仍低估個股,並在底部佈局。

 

一、中美金融脫鉤的風險

 

■回顧2021年世界資本市場的變化

 

2021年美國公佈就業數據一直優於預期,加上各企業發布財報亦強勁,美股整體上揚,為全球股市多頭帶來穩定軍心的力量。因而2021年全球股市的變化,有以下特色:

1、在美國圍堵下,大陸全球生產基地角色褪色,部分由台灣、東協及印度承接;而印度股市創下61,385歷史高點,且不斷地向前行;東協國家以越南最強,最近印尼,泰國也跟上。

 

2、香港將是全球最慘烈的市場,近期在重新築底中。
因大陸這一年來的控管機制,不僅打擊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也讓回港上市的企業遭到重傷害;但是大陸緊閉門戶,故上海、深圳的A股仍偏安,但滬深股市也只能勉強守成。

 

3、亞洲區的日本有逐漸崛起之勢,南韓則呈現頹勢。
由於南韓總統(大統領)即將改選,這個衝擊不小;加上南韓的半導體和大陸的藕斷絲連的關係,可能也犯了美國大忌!

 

4、台灣2021年因轉單效應,上市公司業績表現會非常亮眼,2021年上市櫃公司預估總盈餘 4兆元!

 

而2021年這些資本市場的消長特色,在美國Fed開始打通膨後,將有何種轉變?2021年榮景會歷史重播嗎?

 

■美國貧富分配不均加劇,為未來埋下社會動盪因數!

依美國Fed公佈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財富占全美前1%的富人,所持有的股票和共同基金規模增逾 6.5兆美元,總財產占全美比重已達32%;全美後90%族群共計增加1.2兆美元。
此外,目前美國前10%富人共計持有 89%的股票和共同基金,創下歷史新高;後 90%族群持有比重僅11%,甚至低於疫情爆發前的12%。

 

Fed 數據也顯示,過去1年半以來,全美前1%的富人近七成的財富成長來自股票;儘管疫情期間有大量年輕散戶湧入股市,但財富分配仍免不了集中趨勢。

這足以顯示,疫情期間,股市成為人們創造財富的主要來源;即使股市能創造出大量財富,卻也是加劇分配不均的一大主因。

 

新進投資人雖然人數龐大,但同時資金也很小,例如,深受大量散戶投資喜愛的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平均單一帳戶規模僅約 4,500美元。

所以,當股市上漲時,與持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張股票的有錢投資人相比,新進投資人獲利微不足道。再加上新進投資人往往為了追求快速獲利而大開槓桿,相對承擔很大風險。

 

■中美金融戰,中概股引爆殺戮,全球資本市場重新洗牌!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12/2日批准修正條款,敲定《外國公司問責法》細節,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披露更多有關審計的資訊,否則可能3年內遭強制下市,預計將影響 270家中企。新法要求來美國上市的企業必須遵守PCAOB(Public Company Account Oversight Board),也就是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查帳,這對大陸來說,這是侵犯國家主權行為,絕不會讓步。

 

隨著大陸和美國加強金融監管政策,滴滴出行(DIDI-US)在上市不到半年後,12/2日就宣佈自紐約證券交易所下市,並轉往香港股市掛牌。預測滴滴將以與美國相同的 IPO價格回購其股票每股 14美元。

 

中美從貿易戰、科技戰,一路延伸到金融戰,近日微博回港上市,滴滴宣佈從美國下市,回到香港掛牌,已在市場造成巨大衝擊。尤其滴滴啟動下市,引爆投資人對中概股前景擔憂,擔心未來恐出現一波中概股下市潮?

 

在中美雙方各有堅持的情況下,中資企業從美國下市,到香港上市,已成定局。中美金融戰恐是一場堅壁清野的殺戮戰場!

 

如果從近期跌幅來算,拼多多從212.59跌到51.91美元,跌幅75.6%,災情最嚴重;滴滴今年以14美元上市,股價一度漲到18.01美元,現在剩6美元,如果滴滴下市,所有參與滴滴投資的股民全部都賠錢;其他如阿裡、百度、Bili等,股價從最高跌下,都已重挫6成以上。

 

但中美金融戰的最大輸家可能是華爾街投資銀行,過去投行仲介中企到美國上市,大家都賺翻了,如今沒生意可做,高盛在阿裡慘賠後,大摩也遭滴滴割韭菜等。

 

■若中美交惡,大陸是否持續減持美債?

 

依美國財政部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8月日本增持美債96億美元,所持規模上升至1.3198兆美元,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大陸則在8月大幅減持213億美元,持倉規模下降至1.047萬億美元,仍為美國第二大債權國,創2010年來新低。

 

此外,大陸除了今年7月小幅增持64億美元至1.0683兆美元,此前已連續4個月減持美債,3月減持規模為38億美元,4月減持43億美元,5月減持規模為177億美元,6月減持規模為65億美元。目前,大陸對美債的持倉規模創2010年以來最低。

 

二、中美供應鏈脫鉤的風險

 

中美對抗,雙方都有不能退的壓力,就好像卡在獨木橋上的兩隻羊,這樣下去,只會一起餓死。雖然現實情況已經很明顯,合作才有出路,而對抗只會一起餓死。但是面子呢?選票呢?

 

■美國脅迫供應鏈「選邊站」的全球斷鏈風險在逐漸增高!

 

川普為抑制大陸崛起,極力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化」,企圖建立「非紅供應鏈」。除要求高科技產品不得有含中成分、禁止含美技術的半導體商品輸陸外,亦鼓吹在陸美商及台商撤出中國,向外建立備援生產基地,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將製造生產重心拉回美國。而「習拜會」後中美緊張關係仍激烈競爭,全球供應鏈的去中化大勢仍未變。

 

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傾美的台灣很明顯受惠轉單效益。這固然是好事,但值得留意的是,若中美關係長期對抗,激勵紅供應鏈體系自主化而產生根本性的質變?那一來一往之間,台灣獲得的轉單效應,長期可能無法彌補對大陸轉口貿易的損失?

 

2021年以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1至8月,兩岸貿易額2088.2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其中,大陸對台出口503.2億美元,同比增長33.4%;大陸自台進口1585億美元,同比增長31.3%。2021年以來,兩岸貿易額、大陸對台出口、自台進口增速均高於30%,顯示兩岸經貿合作動力持續增強。

 

但吾人認為,在國際經貿的交流與合作上,台灣不應該、也沒有本錢選邊站。因為一旦過於短視近利、一味地親美反中,甚至引導企業及民眾做出錯誤決策,到頭來賠上的,恐怕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前景,主政者不可不慎。

 

■Omicron來攪局,為斷鏈風險加油添醋

 

1、莫德納CEO的「恐懼行銷」?

疫苗龍頭莫德納 CEO Stephane Bancel語出驚人,說現有新冠疫苗對 Omicron 不太可能像 Delta 那樣有效,但下降多少有待數據驗證,也表示需要幾個月時間量產應對 Omicron 有效的疫苗。

 

莫德納 CEO 的言論究竟是事實或別有用心,莫德納原本是生技製藥的新創公司,過去沒有任何一款產品問世,也沒有業績,但新冠疫苗研發一步登天,股價從去年低點 11.5 美元,漲到今年高點 497.5 美元,狂飆 42 倍。

 

不過,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疫苗生產商的疫苗紅利正在減少,投資人對莫德納未來成長潛力已失去想像空間,目前股價自高點已下跌三成。最新發佈的第三季財報營收及每股盈餘都嚴重低於預期,因此莫德納可能是最願意看到 Omicron 新病毒出現的公司之一。

 

2、南非幣走勢,可作為Omicron疫情的先行指標

 

Omicron 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南非幣走勢貼近事實,可作為先行指標。觀察近期南非幣是升值,且升破 10日線15.9元,而當地近期新增確診人數維持在正常的 2,000人,並且多數是輕症,與外界的說法差距很大。

 

■遠東集團遭大陸開罰,是否是台商「選邊站」的先兆?

 

11/22日,台灣遠東集團在大陸5省市投資的化纖紡織、水泥企業,因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遭罰款、追繳稅款、限期整改,已被處以罰款及追繳稅款約4.74 億元人民幣,並收回閒置建設用地。

11 /22日晚間,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應記者詢問發表聲明,她呼籲台商「明辨是非」,與台獨勢力劃清界線,以實際行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遭開罰消息曝光後,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並投書媒體,強調自己「一向反對台獨」。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過去從未發表任何支持台獨的言論,他不僅是公開力挺「九二共識」的重要企業家之一,就連馬英九選戰期間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構想也受到他高度讚賞,親藍色彩鮮明。而當下卻成為大陸祭旗對象,確實令人玩味。外界不免聯想,遠東集團是否成了大陸「殺雞儆猴」的對象。

 

■大陸官方助中芯擴產,台灣半導體業「陸客」紅利長期將不再?

 

隨著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其追求先進製程的路,就此被斬斷,未來該公司能夠發展的技術,只剩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11 /24日中芯國際宣佈明年完成擴產的深圳廠,將迎來國家級基金:大基金二期(全稱為大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筆約新台幣150億元的資金入股!

 

當大陸傾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台灣晶圓代工廠,是否可能被衝擊嗎?

據統計,未來 3年,全球 28奈米成熟製程的擴產競賽上,大陸的晶圓代工廠是「衝」最快的一群業者,其中,又以中芯為最。預估到了2024年,中芯的成熟製程產能將較2021年增加 2.4倍;而排名第2,則是隸屬華虹集團的「上海華力」,預估產能將成長至多120%。

 

同一期間,聯電未來 3年成熟製程產能,也將較目前增加70%,只是,在此消彼漲態勢下,目前在全球晶圓代工業排行第 4的聯電,與緊追其後、排行第5 的中芯,雙方差距有望從目前的2%,逐步縮小,中芯國際「頗有坐五、望四,搶三的姿態。」

這代表什麼?卻不進則退,當一家公司的市占率往下掉,它未來的成長動能、市值都可能會跟著下降。

 

不過,也有反對聲音認為,台灣半導體廠的技術、服務,普遍優於大陸半導體廠,因此,即使將來中芯、華力都有新產能開出,也未必代表這兩家業者,就能從聯電、格羅方德等業者手上搶奪訂單。

聯電即指出,該公司目前訂單,其中有7成比率是客戶保證下單 3至 6年的「長約」,至於餘下3成短約,就看未來市場怎麼競爭。

 

然而,目前半導體產業的詭譎就在於,除了供需、技術、價格,這些傳統競爭要素之外,「政治」,也同樣在形塑該產業的發展。

 

3年前,美國對大陸樹立關稅屏障後,緊接著,就輪流把對岸 IC 設計的龍頭海思、晶圓代工的龍頭中芯,先後納入貿易黑名單,導致這兩家公司不但無法再向技術具「美國成分」的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投片,更不能採購先進製程的設備,如艾司摩爾的 EUV(極紫外光)顯影設備,自此,這場貿易戰也升級為科技戰。亦即在大陸「科技自主」的長期目標下,大陸將用政策拚「自製率」,而聯電的「陸客」紅利將不再。

 

三、Fed轉鷹對市場的衝擊

 

■Fed對「通膨」誤判情勢,是否成為引爆金融風暴「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直升機撒錢的後遺症就是工作意願低,疫情以來,三輪紓困金共計4.6兆美元,造成美國累計逾 4,000萬人史上最大離職潮,目前美國工作空缺高達 1,000萬個。

 

儘管美國11月就業報告不理想,但Fed仍維持鷹派立場,預計2022年3月加速結束QE,6月前啓動升息循環,唯一理由聯準會已經掌握美國通膨破表。

預估11月CPI 6.7%,再創新高,11 月平均時薪較去年同期增4.8%,雇主提高勞工薪資,恐轉嫁消費者,並拉升通膨,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Fed誤判情勢,先前認為通膨只是「短暫的」,但通膨已成氣候,升息勢必提前,並且升幅加大,美股未來恐怕不妙,因高估值科技股及本夢比小型股通常會在停滯性通膨跌得最深,因為利率看升及需求減弱將使小型企業承受力道不足。

 

■美國科技股,是否可能進入修正?

 

聯準會對「通膨」容忍態度大逆轉,是否可能導致先前股價狂飆的科技股們將面臨重擊?

 

科技業巨頭組成的 FANG+ 指數接近進入修正區間,隨著市場即將進入年節流動性最差的季節,如此跌勢恐怕不是個好兆頭。

包括輝達等飆漲軟體業的動能股是今年表現最好的標的,憑藉著高成長水準以及囊括未來題材吸引市場瘋狂搶購,促使這類股票估值狂飆。如今,由於聯準會可能加速縮減購債以及升息,這些動能股盛況正急劇逆轉,此可能令高估值股票大幅縮水。

 

機構投資人流入股市的資金也正在減少,Saxo Bank表示,聯準會改變通膨態度是這波拋售潮的主要原因,現階段可能是合理獲利了結時機,因為年底聖誕節期間市場流動性將變得非常差。

由於目前市場估值仍然很高,拋售潮可能遠未結束,現階段與 2018年的市場崩盤極為雷同,當時那斯達克100指數第四季暴跌17%。

 

近期Rivian電動車IPO,居然一台電動車都還沒開始出貨,股價卻大漲到總市值高達1兆美元,超過福特及通用汽車總市值,如果這不是泡沫又要怎麼解釋呢?目前,因未來電動車競爭越來越激烈,連一枝獨秀、獨領風騷的Tesla創辦人及其弟以及投資法人都在賣Tesla股票,股價也出現漲多修正且不排除仍有繼續往下修正的可能。尤其近期全球大車廠都已大舉進入電動車領域,而且性價比都很殺,豈可能由這些新創公司獨領風騷呢?

 

至於低軌道衛星的建置,恐怕在目前也只是為了補足5G無法建置到的區域,例如沙漠、海上、高山等等人煙稀少及不適合,也包含電信公司因沒有經濟效益而不願意建置基站的地方,因而打上低軌道衛星來補足通訊缺乏問題;預期低軌道衛星建置量將會很有限,除非將來6G或7G全面使用低軌道衛星,不然的話,對相關廠商的業績及獲利幫助將有限。

 

雖然未束電動車及5G通訊會對第三代半導體需求大增,但是相關公司股價也已大漲在基本面之前,以台灣相關的第三代半導體公司今明兩年本益比高達50~100倍,是否值得在股價高檔區做投資呢?

 

近期虛擬股票則是大漲加密貨幣、IP股及元宇宙股概念股,美國代表公司則是FB(Meta)、Nvidia、AMD等公司,至於台股元宇宙概念股的宏達電沒賺錢,本益比也高到不可勝數。元宇宙的AR/VR產品不僅缺乏內容支撐、正常人也不會戴著蛙鏡出門,除非能設計到跟柯南一樣的眼鏡,不然的話3~5年內將難有轉換出業績及獲利,而且也會出現跟數年前Google glass一樣有侵犯隱私問題,但許多科技股股價在最近一個月大幅飆漲,也出現泡沫化現象。

 

同樣,須留意一旦美國停滯性通膨,將連動台股修正,風險最大,也是高估值電子股及做夢炒作中小型股,高估值就是高本益比與低殖利率。

尤其這波科技概念股的漲勢,很多概念股訴求未來數年大好的本夢比且以未來幾年後的預估稅後EPS來算本益比及本夢比。例如已經做夢幾個月的電動車、第三代半導體、元宇宙、低軌衛星等,即使長期看好,但目前實際利潤有限,恐怕在明年就得面對美國升息的考驗。

 

加以近期一大堆上市櫃科技公司也假託元宇宙的美好憧憬及畫大餅,分析師也以未來數年獲利來推薦目標價,大做本夢比行情,像極2000年網路泡沫情況。因此,基本面獲利跟不上股價表現、本益比太高且股價有超漲到泡沫化,需提防股價飆漲後可能出現尖頭反轉往下大幅下跌的可能。

 

尤其許多科技股從最高點股價出現爆量黑K棒及股價尖頭反轉往下跌1~2成以上,可明顯地看出市場資金已從上述投機股撤退;即使近期股價下跌後也可能會出現反彈,但是仍須提防這只是初跌段反彈波,股價短暫反彈後就開始出現主跌段。等主力大戶及公司派大股東出貨完畢,已套牢的一堆投資人或將成為第三波被割的韭菜。

 

例如2017年底外資大力推薦大立光目標價高達7~8千元,但股價最高只漲到6000元出頭,然後往下大跌至今股價只剩2000元,殷鑑不遠,投資人千萬不要等到夢醒時分,才領悟到被割韭菜的痛。

 

四、中美對抗下,大陸經濟成長方向盤轉向「拼內需」

 

■大陸中央政治局2022的指導棋—-內需消費與地產掛帥

 

12 /6日大陸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中對2022年經濟政策方針定調,即2022年經濟政策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會中並提到的「擴大內需戰略」,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這既是短期中國經濟下滑壓力使然,也與2021年出口保持高成長但明年存在不確定性有關。長期而言,擴大內需也符合「調結構」的大方向。

這也意謂著2022年兩件大事,首先是在刺激內需的主軸重啟。

第二則是2021年下半年債務違約風波不斷的地產業,可望得到喘息的機會。

 

為了讓內需動起來,大陸中央政治局對房市的這種態度相調整,意味著大陸房市將走出黑暗期。不過「房住不炒」仍然是大陸高層對房市的核心看法。

而在大陸政府對房市態度轉變後,進入12月份資金開始回流地產業,房地產開發類股指數開始回升,突破11月中旬以來近三周盤整格局。

 

整體來看,大陸中央政治局對2022年經濟放在「穩」字,重點是避免經濟成長失速下滑,從近期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會適度降準,三天後大陸人行立即宣佈全面降準,就可以看出在疫情仍存在諸多不確定之下,大陸擔心2022年經濟走勢而預做準備。

 

不過,最大亮眼還是在房地產上,因為在中資地產開發商面臨重重債務違約壓力下,還是盼到政府鬆綁管制,一來房市是內需火車頭,二來在經濟成長前景不明之下,若房市再引爆出系統性風險,到時恐要花更大力氣去提振經濟。

 

在2021年最後一次的政治局會議中重新定調:
對2022年的產業發展方針,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住房是居民消費。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縱觀世界各大發達經濟體,大體都會經歷製造業→房地產→服務業,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

亦即不要過分迷信房地產,但是也不要把房地產當作洪水猛獸,這就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

 

那怎麼理解12 /6日大陸中共中央政治局當下這個政策邏輯?

在大陸目前這個階段,房地產還是支柱產業,因為高端製造和服務業發展受到歐美日等國圍堵,一時無法代替房地產。

也就是房地產問題還有很多需要處置,但是現階段無法完全替代。

2021年以來,房地產調控一直沒放鬆,特別是三季度,然後經濟增長一下掉到5%以下,已經說明了房地產的支柱地位。

 

目前為了要防止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並支撐經濟成長,因而將住房是「居民投資」引導成住房是「居民消費」。

這句話不得了。因為在大陸以往慣行的統計中,GDP核算時居民購買住房記入投資而不是消費,亦即一套房就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大投資。

現在這個口徑改了不說是投資,而是說住房是消費。這意味著,未來房價可能會納入CPI指數?

 

要知道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CPI指數都是包含房價的,而大陸的CPI一直沒有房價的因素,就是因為發展階段不同,城市化期間,如果把房價納入CPI,不管權重多低,CPI都是不太好看的。

 

例如,2021年全球通脹,各國CPI增幅都很大,大陸卻不明顯,就是因為大陸通脹壓力都讓製造業擔著,PPI和CPI剪刀差已經持續快一年了。

所以,國家把住房定義成居民消費,甚至未來把房價納入CPI指數,你覺得房價還能漲多少?不言而喻了吧。

但是,既然是消費行為,自然也是要滿足和保障的,亦即要保障剛需。

 

簡單總結一下:

房地產是支柱產業,這是當下的現狀,但需要改變,但是不能操之過急,最好的結果還是靠高端製造和服務業來取代房地產,靠出口和內需來拉動經濟。

 

而住房是居民消費,將會改變未來房市的格局:

既然是消費行為,就要得到滿足,但作為消費品,價格就要穩定。

也就是房地產未來房市的格局,是抑制投資(投機)需求,保障消費(居住)需求。

 

相信至少在2022年第一季的大陸股市中,大消費、地產概念股會是法人佈局的重點。

 

■大陸在「能耗雙控」及「碳中和」政策趨勢下,將反向輸出「通膨」

 

大陸2021年上半年出口18兆人民幣,商品出口佔全球比例16.2%,增幅20年之最;這本來是大陸的大好機會,可是大陸以輕工業製造為主,雖訂單滿手,但利潤微薄;加上這次大宗商品暴漲,從原油、煤炭、鐵礦砂、銅、鋁到紙漿、棉紗、糧食無一不漲;所以真正賺到大牛的是原物料供應的國家,而大陸加工生產只賺到小零頭。

 

可見大陸暢旺的出口背後,其實充滿被剝削的尷尬,未來可能連歐盟即將在2023年實施的「邊境碳稅」都繳不起。

 

因此,大陸在「能耗雙控」及「碳中和」政策長期趨勢下,相關高耗能產業首當其衝,包括電石法PVC、煤化工EG 廠等產業,相關成本將墊高、或產能受限,此將有利PVC、EG等石化品未來價格持續看漲。

 

尤其大陸是全球最大EG消費國,且大陸36%的EG採用煤化工,將面臨淘汰壓力,此有利南亞 (1303-TW)、東聯 (1710-TW)、中纖 (1718-TW) 等台廠。

 

大陸高達80%的PVC廠採用高耗能電石法PVC廠,未來將受電價調漲衝擊。這

對用乙烯法PVC的台塑 (1301-TW)、華夏 (1305-TW) 來說將更有利,PVC 後市漲勢可期。

 

另外,大陸在重回「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下,建築業佔大陸鋼鐵消費的50%。因此鋼鐵產業,將重獲活水,後市漲勢可期。

 

五、跋尾—年底是否尚有法人作帳行情?

 

這次美國通膨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疫情使美國大量印鈔,擴大貨幣供給近 10兆美元,這個階段全球股市自去年疫情低點狂漲。
第二,美元大跌,購買力減少,供應鏈產品漲價,因疫情出現缺工、缺料、缺船,今年是這個階段,原本明年供應鏈漲價將趨緩,但又來 Omicron 病毒,使台灣、南韓受惠。
第三,民眾對通膨預期心理建立。
第四,企業獲利下降,但通膨仍上升。

但目前尚未到達後面兩個階段。如果聯準會明年升息無法壓制通膨,就會走入最壞情況,在第三及第四階段,供應鏈的台股也都會跌。

 

目前唯一可確定的是,未來原物料價格及通膨仍會上升,一般人將對基本的食衣住行育花費增加,剩下有限資金將會不利於未來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2022年電子業恐將陷入庫存調整壓力;當未來電子產品需求不如預期,會使得廠商無法反應原物料成本上漲,廠商未來獲利會受到壓縮,預期2022年許多電子公司獲利恐將低於2021年。

 

由於未來原物料價格及通膨仍會上升,此對股價已大跌4~5個月且股價從最高點往下大跌4~5成以上的傳產股來說,近期金屬及原物料價格大跌、BDI指數大跌,這些利空都是在對股價作最後測底;若近期傳產股出現利空不跌還漲的情況,例如貨櫃航運、散裝航運、鋼鐵及塑化等傳產股,或許可能展開一波年底法人作帳行情?

 

(一)外資法人是否還有年終做帳餘力?

 

11月Omicron帶來的恐慌,以及Fed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股市、債市和貨幣市場的動盪,似乎11月成為全球對沖基金今年來表現最糟糕的一個月。

 

根據行業研究公司PivotalPath初步數據,對沖基金11月的跌幅估計為 1.6% 至2%,為2020年3月新冠疫情大爆發以來表現最糟糕的單月。

依HedgeFund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對沖基金2021年頭10個月平均上漲11.4%、2020年同期為11.8% 漲幅、2019年同期則上漲10.5%。

基於今年迄今尚算穩定的表現,11月的損失是一大挫折。在驚魂之後,年底外資法人尚有作帳行情?或提前休年假呢?或許年底可能只剩下集團做帳行情?

 

(二)市場主力做夢行情,是否年底還能延續?

 

「元宇宙」是現今最熱門做夢題材,從 VR的宏達電 (2498-TW)、鈺創(5351-TW) 到鏡頭的揚明光 (3504-TW)、中揚光(6668-TW),LED的光磊(2340-TW)、億光(2393-TW) 等,沾上邊無一不大漲,但也將元宇宙的風險推上風口。例如中揚光10月EPS仍虧損,但10月低點來大漲逾 40%,即是元宇宙概念股作祟。

 

其實,追高元宇宙概念股,存在深不可測的風險。

因大多數人仍搞不清楚元宇宙是啥東東?反正資金氾濫,只要主力帶風向,而有人願追逐,即使基本面虧損也照樣買單,股價大漲幾倍,也不是新鮮事了。

誠如2000年網絡泡沫前,炒作網路新經濟題材,當時市場一樣瘋狂,很多公司業務與網路無關,但只要在公司名稱後加上. com,結果股價就大漲,泡沫越吹越大,最後泡沫化了!

例如,思科為當時最大網路設備商,股價曾飆上天價,但擁擠的交易不僅得不到祝福,更隱藏殺機。最後,網路泡沫化了,這一些炒作的網路概念飆股當然也跌到屍骨無存,順便一提,思科生產過多的網路設備,最後都倒到海裡。

 

但2000年網路泡沫後就可看出誰在裸泳?
倖存者,如臉書、穀歌、亞馬遜後來皆成為真正的網路巨擘,同樣,未來元宇宙在浴火鳳凰之後,也會誕生真正的龍頭。問題是,誰才是未來元宇宙概念的倖存者?年底市場主力是否還有做夢行情,櫃買指數將洩端倪?

 

(三)法人年底選股理性方程式 = 供應鏈缺口擴大 + 高殖利率

 

現在台股尚有兩隻灰犀牛,即聯準會提前結束QE、升息,以及毒王Omicron來攪局。展望2022年台股,若有100個看多理由,相信排在第一理由是上市櫃公司擁有高股息殖利率,預估明年上市櫃公司共計發放 2.4~2.7 兆元股息,因為以目前上市櫃企業合計市值 60 兆元,計算的殖利率逾 4%,將受到理性買盤的青睞。

 

1、台股最大的護身符即是上市櫃公司擁有高殖利率

近二年,全球股市能維持多頭格局,最主要兩大原因,即寬鬆貨幣政策及供應鏈短缺的伴隨的漲價效應。
但聯準會已決定在2022年中升息,寬鬆貨幣政策將結束,所以台股唯有高殖利率題材能夠抗衡美元利率走升熱錢逃竄,即高殖利率個股是年底佈局的首選。

 

以2021年上市櫃公司預估總盈餘4兆元,預計60%股息分配,即2.4兆股利,台股平均殖利率高達4%(注意此殖利率是平均值)。面對聯準會表態將提早結束縮減購債,並有可能在2022年中前就開始升息,台股最大的護身符即是上市櫃公司擁有高殖利率。

2、Omicron來襲,可能延長供應鏈缺口的漲價效應

 

現在針對 Omicron的新疫苗需要 3~4個月的時間相當合理,但全世界經歷二年對抗新冠病毒,非常渴望2022年恢復正常生活,卻突然出現 Omicron 的攔路虎,於是各國被迫加大封鎖,再等 3~4個月新疫苗問世。

 

在有效新疫苗量產之前,各國政府應對 Omicron 別無對策,唯有加強邊境封鎖,將會造成缺工、缺料、缺船的供應鏈缺口再擴大,相關晶片、原物料、航運的供給更吃緊,最後產品再漲價,也拉升股價上漲。

 

總之,因應台股兩隻灰犀牛,Omicron 使全世界封鎖擴大,以及聯準會提前升息,年底選股勝利方程式是受惠供應鏈缺口擴大漲價受惠股及高殖利率股兩者條件合而為一為優先選股對象。

 

(四)風向變了—聯準會打通膨,「高殖利率族群」是否取代「做夢族群」?

 

美國11月CPI 6.8%,創40年新高下,預期Fed將轉向鷹派,加速縮減購債並提前升息。預計,美國Fed在2022 年升息時點提前及次數增加,相當不利本夢比的元宇宙概念股。

 

有些人以為現在是財報空窗期,可以盡情做夢行情,但未來幾個月10年期公債收益率恐飆到 2%水準,所以還沒有等到元宇宙概念落實在民眾生活之中,元宇宙概念估值就得面對明年升息的嚴厲考驗。但由於下次FOMC將在2022年1月26~27日舉行,這個時點正好是台股農曆封關,所以多頭將有一個半月空窗期,在出現一波段高點修正後,台股可力圖振作。因此,台股具高殖利率個股將成未來年底做帳行情的盤面注目焦點。例如下列族群:

 

1、半導體業是否尚有缺貨漲價題材?

目前,即使中長線看好半導體業各大趨勢族群,包含:
第三代半導體 (3016-TW) 嘉晶、(3707-TW)漢磊;
車用電池 (4721-TW) 美琪瑪、(4739-TW)康普;
車用二極體 (8255-TW) 朋程、(2481-TW)強茂;
ABF 載板 (8046-TW) 南電、(3037-TW)欣興;
高速傳輸 (6756-TW) 威鋒電子、(6104-TW)創惟;
SIP矽智財 (3035-TW) 智原、愛普等,
很多個股已炒過一波,慎防提前走入修正階段!

 

「缺晶片」雖是現在進行式,但是大家也要冷靜觀察,自2020/3月新冠疫情以來,宅商機需求成長主要是NB、平板、遊戲機等相關產品,但手機、汽車其實並沒有成長,反而呈現衰退。而目前全球半導體廠都已全產能開出,竟然還是缺晶片,這其中一定有詭。誠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美國「Time 雜誌」專訪時表示,供應鏈中有人在囤積晶片。而德國智庫 11/16 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全球之所以會出現晶片荒,除了晶片需求快速增長之外,也受大陸企業囤積晶片影響。

 

而大陸為何要囤晶片呢?這可能和2019年起的中美貿易戰有關,2019/5月美國以國家安全理由對華為等 68家相關企業實施禁運令,而今年更擴大制裁中企,造成大陸電子相關企業開始人人自危,紛紛開始囤晶片。所以近二年大陸晶片進口量都成長 20%以上,是導致全球晶片大幅缺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晶片庫存量一旦達飽和,未來將有「庫存去化」的風險,這是各位投資人一定要多加留意。可觀察未來晶圓雙雄,聯電 (以8吋成熟製程為主)、台積電 (先進製程) 是否仍有漲價效應?反之,可能「庫存去化」的風險將曝險,連動IC設計類股(如聯發科等) 也將下修股價。

 

除以上需求因素,再依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底前全球將建設近30座新晶圓廠,2022年全球對半導體設備的投資接近1000億美元,這兩項數據都寫下歷史新高。這種現象點出,前所未有的晶片荒,讓半導體產業太有信心擴大產能,尤其是,美國、大陸、日本及歐洲等地都已承諾斥資數10億美元擴大境內半導體的生產,主要是防止供應鏈中斷,並減少依賴台灣生產的晶片。當如此多的政府資金同時投入半導體產業,意味著未來某天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狀況,且肯定會出現供需失衡,問題只是何時會出現。研究機構IDC集團認為,大量興建的晶圓廠將在明年年底開始投產,2023年半導體可能出現供應過剩。

 

另外,近期市場傳說5G版iPhone SE將在2022年發表,摩根大通認為,5G版iPhone SE將有助於蘋果瞄準目前滲透率相對較低的中低階5G智慧手機市場,且預計5G版iPhone SE平均售價範圍估落在269美元至 399美元間,可望吸引至少3億有升級需求的iPhone用戶,以及近14億希望轉換至 iOS設備的非蘋果用戶。

並預計蘋果在2022年賣出 3000萬部 iPhone SE 5G,為全年營收貢獻約100億美元,並帶動 iPhone整體銷量提升。並將 2022年 iPhone 出貨量預測上調至 2.5 億部,年增1000萬部。此訊息對築底已久的蘋概股帶來激勵,可留意鴻海集團是否尚有年終集團作帳行情?

 

2、航運業的供應鏈斷鏈漲價題材?

 

目前基本面最好是海運。跡象顯示 12月海運運價又要起飛,在淡季中跌破眼鏡,有個關鍵原因,美國洛杉磯和長灘港口,已在控制船舶停靠速度,用意紓解塞港,但部分船公司考量運力效益,於是暫停美西線或減少船班,造成歐美線大面積停航及跳港,推升運價上漲,貨櫃三雄長榮 (2603-TW)、陽明 (2609-TW)、萬海受惠運價持續上漲,估計第四季獲利及 EPS 將再創新高,長榮、陽明單季 EPS 預估從第三季15元,上升至17~18元,全年估48元。因此,可留意貨櫃三雄是否尚有年終集團作帳行情?

 

由於 Omicron 的有效疫苗最快2022年3月問世,客戶搶運貨物,運價居高不下,2022年第一季仍是淡季不淡,而第二季美西碼頭工會與資方談判,增加市場變數,貨櫃三雄在9~10月形成碗型底,但沒有立刻發動攻擊,反而11月份狹幅波動,直到 Omicron出現才放量走強,證明新病毒是貨櫃三雄的意外驚喜。

 

但是,依穆迪 (Moody’s) 12/6 日發布報告表示,航運獲利高點已過,由於 2021年基期已高,雖然市場需求仍將略為超過供給,但未來12至18個月展望將由正向轉為穩定。展望2022年,航運業者獲利將自今年的高峰滑落,但仍保持在高檔。

與此同時,鐵礦砂、煤炭和農作物的強勁需求將推高散裝航運運費。穆迪預估,在供應鏈瓶頸下,也將會帶動鋼鐵、塑化其他週期股。

 

2022年邊境逐步解封仍然是未來趨勢,因此,航空客運也將迎來復甦,股價必然提前反應。

未來,長榮航因為新貨機加入營運,貨運運能大增六成,貨運業績直追華航,未來長榮航超車華航的可能性大增,後市值得追蹤。

 

3、鋼鐵業的中美拼內需基建題材

 

以現在情況來說,因為對比美國貨幣政策要緊縮,大陸卻背道而馳、釋放資金活水,人行調降二碼存準率,釋出長期資金1.2兆人民幣,未來還有降息空間。

 

加上大陸中央政治局對2022年大陸經濟局勢定調明年經濟發展方向消費崛起、房市走出黑暗期,並表示支持房地產。
總總跡象透露2022年大陸為支撐經濟成長再度實行貨幣寬鬆,弔詭的是,以往聯準會收縮資金會造成美元走強,陸股及新興市場股匯全倒,但這次大陸人行調降二碼存準率,人民幣並未走貶,暗示已有外資在佈局陸股,上證指數逼近3,700 點,領漲陸股是白酒(如貴州茅台)、證券股等內需產業。但接下來若漲到原物料,就會連動台股週期股。

因大陸房地產一旦走穩,有超過一半的鋼鐵最終端產品用在建築跟房地產,就會影響到台股的鋼鐵族群,例如中鋼 (2002-TW)、中鴻 (2014-TW)。

另展望2022年,鋼鐵最大成長將落在鋼筋、鋼構,反映台灣民間擴廠投資及房市。主因台商回流,加上科技、半導體大廠擴廠及房地產建案開工,將持續推升民間投資。例如鋼構的春源 (2010-TW)、長榮鋼(2211-TW),鋼筋的威致(2028-TW) 等。

 

中鋼集團也表示,2022年春節後鋼鐵需求動能再起,這個時點也大致是股利發佈,雙重利多可開始注意跌深低估的鋼鐵股,中鋼今年EPS估4元,估股息3元,殖利率 8%,是該公司史上最高殖利率。中鴻今年EPS估4.6元,估股息3.5元,殖利率逾9%。因此,可留意鋼鐵族群是否尚有年終集團作帳行情?

 

■天威難測,不妨以逸待勞

 

近期在大盤逼近萬八關口當下,資金在航運、低基期、低本益比、元宇宙、航空、趨勢股間快速輪動,操作上難度相當高,因此,建議投資人不妨鎖定高殖利率概念股,以逸待勞。

 

總之,台股上市櫃營收11月創新高,12月外銷訂單也持續成長,預估成長幅度達20%~25%,很有希望帶動明年現金股利挑戰2.8兆元,包括政府基金、壽險、銀行自有資金,以及集團、法人們,預期將在力拚年終績效下衝刺作帳行情。

 

尤其中美基建將會對貨櫃航運、散裝航運、鋼鐵、塑化等需求大增,或有可能再啟如同2003~2008年全球原物料及航運股大行情;果真如此,2021年第二季起才大漲一季的傳產股及原物料股,或許可能只是初升段行情而已;在從7月最高點股價往下大幅修正且股價經過整理後,年底或許可能展開主升段行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2条)

  • tlover tonet
    tlover tonet 2023 年 12 月 21 日 上午 6:50

    I’m not sure exactly why but this blog is loading very slow for me. Is anyone else having this issue or is it a problem on my end? I’ll check back later on and see if the problem still exists.

  • KAS
    KAS 2023 年 11 月 3 日 上午 7:06

    I got good info from your blog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