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雨果的『悲慘世界』
2home.co 楊惟婷
2023年以來,美股標普500指數以AI為名,一路強漲、勢如破竹。但漲勢主要是集中在輝達 (NVDA-US) 、微軟 (MSFT-US) 、Alphabet (GOOGL-US)、蘋果 (AAPL-US) 、亞馬遜 (AMZN-US)、Meta(META-US) 和特斯拉 (TSLA-US)七檔。
預期2024年美股仍會以AI為名,不斷走高,為了助力「拜登經濟學」,道瓊與標普500指數會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也會不斷鼓舞市場情緒,帶動全球股市歡欣鼓舞,只為助力「拜登」勝選。只是,天未曾從人願?
事實上,政客眼中「選票」往往比「通膨」重要。因為,「勝選」是成王敗寇。
而「通膨」可以「勝選」後,再接再厲?
何況不來一次「經濟衰退」,以目前各國政府長期印鈔來支應財政赤字的舉措來看,是很難以壓制「商品通膨」、「薪資通膨」、「房租通膨」,但「經濟衰退」不利選情!
只是,股市大漲,為何普羅大眾仍覺生活不易?
因為普羅大眾阮囊羞澀,較難從股市獲得財富增值,因此無力「抵抗通膨」!
反而,「通膨」如影隨形、長相左右。亦即普羅大眾只能「吃苦」當成「吃補」!
2024年正值全球大選年,各國「打通膨」也只能「打假球」了!
年中之後,各國央媽將向資本市場注入流動性,來一場瘋狂饗宴!
「打通膨」恐是2025年的事!
此外,這個世界尚未做好準備,強行導入AI,『結構性失業』將讓資本家與勞工的「財富分配」問題更加劇,這世界將如同正在走向雨果的『悲慘世界』—一個如同「朱門酒肉臭、路卻有凍死骨」的平行世界!
一、貧富不均是「財富分配」問題
曾幾何時,大量寒門子弟、農村學生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實現人生理想。
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惡化的貧富分化、城鄉失衡、階層差距現象,「寒門難出貴子」正不幸成為了現實人生。
■美國看似「金髮女孩經濟」來臨,為何普羅大眾仍覺生活不易?
美國通膨率正從2022年6月的9.1%高點回落,朝著聯準會設定的2%目標邁進,雖然美國經濟已比其他國家強勁許多,但一般民眾感受卻非如此。
從「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該指數過去2年一直在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上徘徊,即使2023年12月有改善,但相比2020年初新冠肺炎危機前夕的高峰仍低了30%。
另外,英國期刊《經濟學人》自2009年以來,與英國民調公司「輿觀」每周都會邀請約1500名美國人評估經濟,但今年近半數的人認為美國經濟變得更糟,而疫情爆發前10年的這個比例約為3分之1,此調查結果同樣讓人沮喪。
《經濟學人》分析,認為此與通膨後遺症、黨派之爭、新冠疫情3大因素有關。
美國民眾之所以感到悲觀,主因在「通膨侵蝕薪資」,數據顯示,民營部門勞工的平均收入只與2020年2月疫情爆發前的水平持平。而且聯準會為抑制通膨大幅升息,導致房貸與汽車貸款變得更昂貴,2023年住宅負擔能力已跌至數十年來最低。
此外,疫情後的復甦,與美國民眾對經濟的感受,包括失業、停課、破產、疾病等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損失,使民眾感到不安。
即使FED宣示美國通膨趨緩,但物價實際仍比拜登剛上任時高出近20%,這種高物價的體感衝擊,是日常生活的現實。
其實,這是執政者心照不宣的伎倆。例如2022年6月美國CPI來到9.1%,經歷一年半暴力升息,2023年底來到3%多,表象上,好像已迎來『歲月靜好』?
事實上,這只是利用通膨【基期效應(Base effects)】產生的統計幻覺來忽悠人民。
■樂施會:疫情以來,世界5大富豪財富翻倍,但50億人卻變窮
樂施會 (Oxfam) 在1/15日發布《全球不平等報告》指出,自 2020年以來,全球最富有的五位富翁的巨額財富增加了一倍多,但與此同時,全球卻有50億人在變窮。
多年來,樂施會一直試圖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強調超級富豪與全球大多數人口之間日益擴大的財富差距,該組織認為,自新冠疫情以來,這種差距更加劇。
樂施會表示,自新冠疫情以來,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Bernard Arnault 及其奢侈品公司 LVMH 家族、亞馬遜 (AMZN-US) 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甲骨文 (ORCL-US) 創辦人艾里森 (Larry Ellison) 和投資大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等五位最富有的人,其財富實際飆升了114%,從 2020年 3月的 4050億美元,躍升至 2023年 11月為 8690億美元。
樂施會表示,相較之下,自疫情大流行以來,全球卻有近 50億人變得更加貧窮,因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無法提供富裕國家在封鎖期間所能提供的財政支持。
樂施會呼籲各國政府透過「控制企業權力」來縮小超級富豪與社會其他人之間的差距,包括打破壟斷、限制執行長薪酬以及對永久財富和超額利潤徵收新稅。
■Fed研究:美國收入前20%以外人口,已耗盡疫情期間累積的超額儲蓄
整體來說,由於美國在疫情期間提供大額的財政支持,資金行情讓美國收入前20%人口,藉由住房和股票收益增值,所以淨資產仍大增約 5.5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所以這較富裕的族群反而更加富有。
不過,美國Fed最新家戶財務狀況研究顯示,美國收入前 20%以外的人口,這群美國民眾反而已經耗盡了疫情期間累積的超額儲蓄,手頭上的現金也比疫情爆發時還要更少。亦即收入落在後80%的族群,反而變得更加貧窮。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美國民眾的消費能力正在減弱,而較富裕的族群歌照唱、舞照跳,股票照漲。亦即,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如同朱門酒肉臭、路卻有凍死骨。
二、選票、鈔票與長期通膨的夢魘
這是執政者心照不宣的伎倆。例如2022年6月美國CPI來到9.1%,經歷一年半暴力升息,2023年底來到3%多,如此,是否已迎來『歲月靜好』呢?
■「通膨」總按二次鈴嗎?
2023年底CPI的年增率YOY增幅變3%多,其實在統計意義上,是指站在2022年的基期上,物價再加3%增幅。亦即物價只有不斷疊加上去,當然不會變得比較便宜。通膨得到控制只是一個呼攏選民的話術,利用通膨【基期效應(Base effects)】產生的統計幻覺……。
回顧2022年起大漲的「蛋荒」、「雞腿飯」,2024年是否降價了嗎?
2024年即將大漲的電價,又會讓日子變得更好過嗎?
試想,若執政者接受CPI年增率在2%的標準,那麼每經過35年複利,物價即倍增。尤其,若中間經歷2次通膨,可能不用20年,物價即倍增。所以日子怎麼可能變得好呢?
除非,這中間您的收入大幅成長才可能打敗通膨,否則,通膨將把您打趴。最後,只覺得吃飯貴森森,又買不起房,成為「躺平」一族。
其實,在現在的體制下,只要「選票」繼續胡亂開,「鈔票」繼續胡亂開,「通膨」就會不斷來敲門,「債務」就會不斷積累,而下一代的可用資源,就不斷被挪用、淘空,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境遇?
最後,人民的不滿,利用「選票」押注「極左派」及「極右派」,「希望」可以改變未來,結果造成政治鐘搖、社會動亂。
其實,走錯路、不是反向走就是對,否則只是走向「一代不如一代」的沈淪?
■藉由拆解美國CPI 數據來看
美國 CPI年增率在2022年 6月達到 9.1% 的高峰,基於【通膨基期效應】及暴力升息壓抑,在2023年中後續幾個月自然會放緩。但是,也只是增幅持穩,只要CPI月增率為正,您的【體感通膨】仍在。直到一段溫長時間,才會麻木不仁。
目前,CPI仍在降溫的趨勢上,藉由拆解美國CPI 數據來看,您可判讀CPI年增率是否正走在通往 2%目標的軌道上?此外,也可判讀Fed何時會降息?
1、「商品通膨」是否會死灰復燃?
「全球化」與「經濟開放」是數十年來推動人類「物質富裕」的重要關鍵。
回顧在「全球化」擴張年代,各國依「要素稟賦」所提供的便宜大宗原物料和低廉的勞動力來生產「物美價廉」商品,此有助於抑制通膨,也讓美國及全球享用30年的物美價廉生活物資。
二次戰後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化」過程,建構美式「債務經濟」的模式:
也就是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要素稟賦、生產低成本的產品再出口到美國牟利,並造就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些出口順差國家提振就業、又將這些出口順差收入、買進美國國債孳息,如此形成一種經常帳、資本帳互補的「債務經濟」循環的生態。
美國透過這方式可獨享全球資源,只要將貿易逆差多印些美元、多發些美債來支應、呼攏一下,猶如一場世紀「龐氏大騙局」。
只要全人類相信「綠金」是有價值的,就可透過印鈔機源源不斷印出。所以唯一的問題是,這缺乏金本位(黃金)做後盾的「美金(綠金)」,就只能靠「美軍」來樹立一種強權「信仰」。
美國對全球「物美價廉」商品長期坐吃山空的情況,正是「通膨源頭」的秘密。
葉倫、鮑爾、川普、拜登都是這場世紀「龐氏大騙局」的影武者!
加上, 從2017年川普開始對大陸發動貿易戰後,自由貿易進入黑暗期。
近幾年,拜登為了連任也以「反中」來撈選票,中美關係似乎走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死胡同。
在拜登政府積極推動「去中化」下,供應鏈「在地化」瓦解「規模經濟」,此有助於推升「商品通膨」。目前,供應鏈區域化,成本就會越昂貴,中美貿易戰沒有贏家,這是一個製造「通膨」的三輸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民長久以來「過度消費」已成習、「寅吃卯糧」也成慣性,所以,拜登政治性要求「供應鏈」回美,及「友岸外包」東協、印度,但短期內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產能是難完全替代!而且,供應鏈墊高成本,恐怕「商品通膨」是難以擊垮。除非,讓經濟陷入「衰退」,才能降低人民消費需求!
2、「薪資通膨」也回不去了!
自川普發動的「反移民」民粹主義,已讓美國基層勞力不足,何況辣個男人可能又要回來白宮了!
通常,為了緩解勞工短缺,很多國家都鼓勵移民流入,例加拿大、歐洲以及日本,一直在鼓勵更多移民前來,以協助緩解勞動力短缺並抵銷人口下降的影響
但移民人數進入富裕國家激增,包括大量非法移民到來,卻讓許多選民感到不安、也引發很大的反彈,民粹政黨更把犯罪率上升及房價狂飆歸咎於這些移民,以提振選戰聲勢,並騙取選票。川普即是其中佼佼者!
此種過度的選戰操做,代價即是基層勞力不足!
例如,美國企業面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只得不斷調漲薪資,才請得動新勞工,相形美國人民馬上必須為「商品通膨」買單!
結果勞動者調漲薪資,卻追不上通膨,弄得天怒人怨。
3、「房租通膨」已讀不回
通常執政者為了選票,打房都是虛招!所以美國的房市仍打死不跌,又回升到創紀錄的 47兆美元,也正走向自我膨脹與毀滅之路!
綜合以上三要素,激化「商品通膨」、「薪資通膨」、「房租通膨」的原因尚在,美國Fed打通膨只在路上。
假設不來一次「經濟衰退」,將難以壓制「商品通膨」、「薪資通膨」、「房租通膨」,從而您的【體感通膨】將長相左右。
三、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默默地調控流動性,為美國2014年大選儲備糧草
■葉倫、鮑爾已為2014年美國大選儲備糧草
葉倫為2014年美國大選儲備糧草,自2023年底即不斷「大發債」。
2024年1月美國國家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4兆美元,相較之下,在40年前,美國國家債務饉徘徊於9070億美元左右,40年來計膨脹36倍多。
與此同時,公眾持有的債務也超過了26兆美元。
而鮑爾為2014年美國大選儲備糧草,自2023年底即不斷「升息、縮表」。
近幾年Fed的量化寬鬆(QE),讓Fed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2021年底的8.868兆美元,也養出一隻通膨猛獸。美國Fed自2022年3月暴力升息、縮表以來,到2023年底為止,這個金額降到7兆美元附近,不知不覺中,Fed已經縮表近2兆美元資金。此將高通膨壓抑下來,以預留降息擴表、刺激股市的空間。
雖然目前利率居高不下;但Fed預留降息、放出資金活水的籌碼;未來市場有限資金將集中拉抬「有故事」的族群!
■「升息、縮表」中,美股2023年為何仍資金行情澎湃?
美股2023年下半年來一路走高,有人將其歸因於美國Fed即將大幅降息預期,但這仍無法說明全貌。
1、各國央行不斷向銀行體系注入「升息、縮表」中,等量的流失資金
吾人仔細研究,結果發現,雖然美國Fed不斷削減資產負債表規模,但潛藏在表象之下的是,各國央行仍透過允許銀行準備金擴張,增加可投入市場和經濟的資本規模,進而強化對全球股市的支持。
例如,美國Fed將債券持有量從2023年高峰的 9.1兆美元減至7兆多美元,這並非投資人需要關注的事實。相較之下,真正重要的不是「縮表」,而是美國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卻從 1月以來增加 5000億美元。Why?
其實不是只有美國Fed這麼做,當2022年向通膨宣戰後,全球各大央行並沒有撤回 1兆美元的流動性,而是注入銀行體系大致等量的資金。
這如因QE的形式—創造出新的資金,然後從市場上抽走債券和票據,導致民間企業坐擁更多的錢,但能夠投資的工具卻變得更少。
銀行準備金上升是由多項因素所推動,包含聯準會的附賣回操作 (RRP)。
聯準會數據顯示,自2023年 4月以來,交易對手已從該項機制提取超過 1兆美元。此種對市場流動性的支持始於2022年底,也就是標普 500指數在 2022年10月觸底時,最初是由日本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和歐洲央行所推動。
在矽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倒閉之後,美國Fed也在春季加入行列,支持美國銀行體系。所以,美股2023年仍資金行情澎湃。
亦即,美股資金從 RRP和財政部主要支付帳戶中流出,不斷供應美股的資金,也延續了美股的多頭趨勢,這項趨勢將繼續為股市提供支撐,直到美國財政部發布下一次債券和國庫券發行計畫。
2、停泊在貨幣市場基金的近6兆美元現金正伺機而動
另外,一旦美國Fed開始降息,停泊在貨幣市場基金的近6兆美元現金可望伺機而出,在2024年成為美股多頭上攻的伏兵。
因為,受到5%高利率的吸引,2023年以來貨幣市場基金(MMF)資產激增。持續湧入的現金最近已達創紀錄的5.88兆美元歷史高點。如果Fed明年開始降息,貨幣市場基金的利率也將下降,現金投入貨幣市場基金的吸引力勢將隨之大減,促使更多資金轉向股市,這將為美股未來進一步走高添增柴火。
尤其,最近的觀察表明,這些資金可能正在受AI概念吸引、流入股市。
亦即,一旦短期利率開始下滑,現金可能會出現轉向其他資產的顯著趨勢。
尤其,在AI概念的前景吸引下,人們基於貪婪或是擔心錯過反彈時機,而流入股市。
■美國Fed何時配合降息,助力「拜登經濟學」?
FundStrat 技術策略師紐頓 (Mark Newton) 在最新報告中指出,貨幣市場基金中不斷增加的現金,應該會成爲 2024年美股的強大支撐。
平均 5%以上的利率誘惑導致2023年貨幣市場基金資產激增,場外現金總額最近達到創紀錄的 5.88兆美元。比2022年的貨幣市場基金持有量 4.73兆美元增加了24%。
如果 Fed 明年開始降息,市場也預計降息至少 6次,現金爆倉的現象會更明顯。屆時貨幣市場基金的無風險利率將同步下降,使得持有現金的吸引力降低。
此外,隨着 Fed 轉向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允許市場流動性反彈,美股將在2024年飆升至歷史新高。以助力「拜登經濟學」碾壓川普。
亦即,Fed 不再與通膨作戰,而是真正轉向支持「拜登經濟學」,以保官位。
市場也深諳官場之道,已經對調降利率進行定價。
彭博數據顯示,信貸利差正在收窄,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券利差最近收緊至 2022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高收益債券價格上漲。
所,如果認為當前股市上漲只是僥倖,這個觀念就錯了。
事實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默默地調控金融體系流動性,以維繫資本市場上漲格局。以「拜登經濟學」為名,政治啊!政治!
四、以AI之名,點燃新的淘金熱!
■AI浪潮席捲,激勵資金回頭挹注市場!
隨著Fed啟動升息循環,在高利率的環境下,雖壓抑不斷升高的物價;但也使消費者的實質購買力降低,最終經濟陷入衰退、發生「節儉的矛盾」。結果是,廠商投資 (Investment)因高利率成本而降低意願;而消費者在實質所得無法增加,及房地產泡沫化、無法帶來「財富效果」(Wealth Effect) 下,消費 (Consumption) 信心減弱,實體經濟走下坡。
值此時候,應該是政府抬出財經政策時候,但歐美各國卻又被通貨膨脹綁架。
當大環境面臨經濟衰退威脅之時,AI 概念卻大放異采、扮演救世主。2023年以來美股Nvidia 股價突然大漲,激勵投資人再度轉向樂觀,資金回頭挹注市場。
■「AI概念股」是否會複制當年「元宇宙」?
此外,誠如永豐金 (2890-TW) 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表示,雖然景氣最壞已經過了,但是還在收縮盤整階段,他認為,美國經濟還在往「軟著陸」走。
全球股市能走到這裡,是靠AI人工智慧帶動。但ChatGpt生成式AI 是一種創意,能不能落實還不知道?或是,現在 AI概念的榮景會像當年的「元宇宙」概念,仍須漫長時間的淬煉。
市場總要等資金海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因此,在景氣沒辦法支撐之下,只憑藉對AI概念的超級樂觀情緒,一輪瘋漲後仍須財報來驗明正身,否則將找不到再往上漲的理由。
五、跋尾—AI將加劇「貧富不均」問題
■高利率環境下,逾四成CFO正在削減資本支出、美化報表
美國Fed在2023年7月將聯邦基金利率調升至 5.25%-5.50%的目標區間後,目前將利率維持在 22年高點,以對抗通膨。
杜克大學福夸商學院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亞特蘭大以及里奇蒙聯準銀行2023年9/27日發布一項調查指出,在利率上升擠壓獲利的情況下,越來越多財務長感到憂心,正在削減資本投資支出,或削減其他的營運成本項目,如減少出差和廣告等方面的成本。
■Fed暴力升息後遺症—美國巨型企業破產潮來了
近半年來美國接連傳出擁有百年歷史的貨運巨擘 Yellow、市值曾高達 470億美元的共享辦公室營運商WeWork產業巨頭聲請破產的消息,事實上美國巨型企業破產潮從2023年初就開始,至今愈演愈烈,專家認為,美國聯準會 (Fed) 的「暴力升息」政策是主要殺手。
又如美國大型家居零售商 3B家居 (Bed Bath & Beyond),擁有上千個門市,曾名列世界 500 強企業,市值一度高達 170億美元,也挺不過2023年,4 月份聲請破產保護。
而當實體企業不振時,金融業也無法獨善其身。
2023年,已有 5 加美國銀行先後倒閉,分別是美國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銀門銀行 (Silvergate Bank) 和心臟地帶三州銀行 (Heartland Tri-State Bank)。其中第一共和銀行、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的資產規模在爆雷前均超過千億美元,在全美銀行排名中分別位列第 14、16 和 29 位。
美國,似乎正在經歷 2008 年以來最大的一場破產危機,但真正的麻煩是,國這場破產危機不僅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甚至愈演愈烈。
此外,根據美國破產聲請數據商Epiq Bankruptcy 的資料,截止2023年上半年,美國商業破產聲請高達 2973 件,相較2022年同期成長 68%。同時,美國個人破產聲請數也年增 23%。
另外,根據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公布美國最新家庭負債與信貸季報,2023年第 2 季美國人信用卡債務首次突破 1兆美元,增幅逼近4.6%。
■標普:2023年全球企業債務違約數飆升80%,2024年或續處高檔
繼2023年債務違約數飆升後,信評機構標普全球 (S&P Global Ratings) 1/16 日發布報告稱,在現金短缺的情況下,隨著高利率加重企業的負擔,2024 年債務違約可能再次成為問題。
2023年全球未按規定償還債務的企業數量共計 153家,較前一年的 85家成長 80%,為 2020年新冠疫情之外,七年來最高。
若從產業角度來看,以面向消費者的企業違約率較高,尤其是媒體和娛樂公司。
另根據美國Fed數據顯示,美國企業的總債務負擔高達 13.7兆美元。由於企業趁著 Fed 在疫情初期大幅降息進行借貸,2020 年以來,企業債務已猛增 18.3%。
展望2024年,標普預估全球信用狀況將進一步惡化,主要落在信用評等較低的公司 (B – 或以下),且其中有近四成的發行人將面臨信評遭到下修的風險。
標普表示,即使有降息前景,預期融資成本仍將居高不下,且將有很大一部份的投機等級債券將在 2025年和 2026年到期,隨著在利率較低時的大部分貸款即將在未來幾年到期,「企業債務懸崖」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問題。
■台灣外銷訂單不如預期
台灣經濟部2024年1/22日公布2023年12月與全年外銷訂單統計。
2023年12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38.1/億美元,年減16%,再度翻黑,更遠低於預期。經濟部統計處預估,1月訂單金額將續減、出現二連黑。
另外,2023年全年接單也衰退至5,610.4億美元,年減15.9%,為連2年出現負成長,2024年景氣好轉估要等到下半年。其中,台灣拳頭產品的資訊通訊類12月也崩了,原因是直接對歐美的終端市場需求不足,且多項傳統產業的年化同比下降都超過20%,短期景氣難樂觀。
訂單減,物價漲,只依賴台積電「一個人的武林」,恐患「荷蘭病」。
假如未來歐美的終端市場需求仍不足,光鼓吹AI和算力憧憬,實際上是自欺欺人,根本揹不過手機、筆電、網通等產品的接單大降。尤其,傳統的化工、塑橡膠、金屬、機械等產業營運已經很難受了,年化同比下降都超過20%。假如,中國大陸開始斬斷ECFA讓利,台灣貿易就難樂觀以對了!
■美股「融漲」,最終恐引發崩跌
進入2024年不到一個月時間,標普500指數受輝達(NVDA-US)和微軟(MSFT-US) 上漲帶動,連續第五天上揚,突破4868點,這是彭博調查中,分析師對2024年底價位的平均值。亦即,一月就可以下課了?
這種由AI驅動的科技股「融漲」上漲速度,的確需要警惕風險。
這種現象,顯示散戶投資活動已無風險意識,只是害怕錯過,十分的激情與瘋狂。
這種現象,類似於2000年「網路泡沫化」的情況。一輪「非理性繁榮」推高本益比,從而加劇2000年發生的股市投機泡沫。
融漲 (melt-up) 是 Yardeni 在 2016年的文章中提出的,指的是由於不想錯過股市上漲賺錢機會,投資人蜂擁搶進,帶來資產價格突然暴漲。這是種市場超級樂觀的情緒,但其結果,也會導致市場崩潰。
而且這波美股漲勢集中在科技七巨頭,不過,包括微軟、輝達、蘋果 (AAPL-US)、Alphabet(GOOGL-US)、亞馬遜 (AMZN-US)、Meta(META-US) 和特斯拉 (TSLA-US) 在內的七大科技公司,其股價本益比為49倍,與標普500指數平均 17倍的本益比相比,顯得非常昂貴。所以,即便只是獲利回吐,都會來得快又急。
■當別人貪婪時,該恐懼了,除非中國經濟動能復甦!
2023全球股市出現詭異走勢,完全脫離基本面。這段期間,不管灰犀牛到處亂竄,全球股市依然欣欣向榮。這是托「資金行情」之福!
但行情走到現在,進入全球大選之年,若押錯方向不只是皮肉傷,對於2024年風險,應留地緣政治風險恐擴大、美國商業地產暴雷危及銀行,美國財政部大發債是否造成信貸緊縮尚有待觀察,最後是通膨復活與景氣衰退風險的取捨。
建議「當別人貪婪時、該恐懼了」,見好就收。除非中國消費、投資、出口的三頭馬車能帶動中國經濟結構穩定,否則這波資金行情將無法等待基本面復甦的解套訊號。
■尚未做好配套,即大力導入AI應用,人類的存在價值又何去何從?
1、由增加「營收」轉向提高「獲利」,科技業裁員潮未止
隨著高利率當頭,加上消費需求疲軟,許多科技公司已經重新定位,將公司的營運重點放在進一步簡化成本、提高獲利,而不是增加營收。美國科技業在 2024年開年仍繼續裁員以提高獲利,部分大型科技公司已宣布大幅裁員計劃。
例如,科技巨頭亞馬遜 (AMZN-US) 2024 年之初裁減內容創作部門數百名員工,其中包括 Prime Video 和直播網站 Twitch。
另一家科技巨頭 Alphabet Inc (GOOGL-US) 旗下 Google 也將在硬體和智慧助理 Google Assistant 部門裁減數百個職位。
為 Pokemon Go等全球熱門手機遊戲提供遊戲引擎等核心技術支援的 Unity Software Inc (U-US) 近日宣布將裁員約 25%,總計約 1800 人。
社群媒體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母公司 Meta Platforms (META-US) 以及雲端軟體巨頭 Salesforce (CRM-US) 的裁員規模比一年前的規模要小得多,但這些動作顯示,科技業仍未恢復過去 10 年的快速擴張步伐。
電商鼻祖 eBay(EBAY-US) 也公布計劃裁員9%的消息,相當於約 1,000個全職工作職位。
全球科技企業裁員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正從美國矽谷不斷向歐洲蔓延。
德國軟體巨頭SAP 在1/23 日表示,計劃在 2024年展開全公司重組,將影響約 8,000 位員工,佔員工總人數的比率超過 7%。這些員工將納入再培訓等計畫,即鼓勵員工自願離職或內部轉崗。
根據 Layoffs.fyi 的統計,被解雇的科技業員工數量2023年計有 1186家科技公司、總共裁掉 26.26 萬多個工作機會。另自2024 年1 /1日以來,已有 18家科技公司解雇了 2945名員工。
2、科技巨頭2024年1月已裁7500人,並朝生成式AI靠攏
2023年的「效率年」出現了大幅裁員,科技業裁員 168032人,成為各行業裁員人數最多的行業。
但2024年的裁員將更加集中、規模更小,各公司競相在人工智慧競賽中取得進步,同時抵消在這項變革性技術上的大量支出。根據追蹤網站 Layoffs.fyi 的數據,科技巨頭2024年1月已裁7500人,並預示目前優先投資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總體而言,最鮮明的例子是 Google母公司 Alphabet,宣布計畫投資其「最重要的優先事項」,並在各個部門裁員約 1000 名員工。裁員範圍還包括語音助理部門,以及負責 Pixel 和 Fitbit 的團隊。 甚至廣告業務也面臨裁員。
Google(GOOGL-US)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警告員工,隨著公司繼續將投資轉向人工智慧等領域,2024年將有更多裁員。而Google在2023 年 1月開始的多輪裁員之後,已裁員 1.2 萬人,約占全職員工的 6%。
亞馬遜也遵循類似的軌跡,在串流媒體和工作室業務中解雇了數百名員工。 此次裁員也影響了其 Twitch直播平台和 Audible有聲書部門。
Google 和亞馬遜一直在積極投資人工智慧領域。 為了縮小與微軟 (MSFT-US) 在人工智慧競賽中的差距,Google 最近推出了 Gemini 模型。
同時,亞馬遜正在開發一款代號為「Olympus」的模型,以與 ChatGPT 的製造商 OpenAI 的 GPT-4 模型競爭。
這裁員背後的動力明顯體現在對推動「人工智慧能力」的關注上。這些科技巨頭正在確保自己不會在人工智慧革命中落後,並願意以犧牲其他發展做為代價。
雖然目前對人工智慧投資的深化正在提高投資者對回報的期望,但分析師和專家警告說,大多數公司的回報可能需要時間。
僅微軟和輝達成為人工智慧熱潮中的早期贏家,但該行業的歷史表明,新技術的可觀盈利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
3、以AI之名裁員,實質在削減資本支出、美化報表
這波裁員中,靠創意工作的員工焦慮情緒尤其嚴重,這些工作可能受 ChatGPT 主導的全新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技術擴散帶來的影響,因為 AI 技術確實能夠減少寫作或製作影片等職位所需的勞動力。甚至,包括資料分析、行銷內容創造、文件編輯和總結等工作,使用生成式 AI 技術可以提高效率,並更具成本效益。
行動端語言學習應用軟體開發公司 Duolingo Inc (DUOL-US) 削減 10% 的合約承包商,例如翻譯合約承包商,部分原因是 AI 技術的採用規模越來越龐大。
例如德國軟體大廠「思愛普」(SAP SE)1/23日公布了2024年的重組計劃來看,其中將針對8000個職位重新進行人事調整,以便更好地專注於公司成長。另外,思愛普預計將透過強化商業AI以加速其業務成長,並承諾將砸下逾10億美元,作為其企業資本公司「Sapphire Ventures」在AI技術的投資。
目前,科技巨頭一方面先大量裁員,一方面在關鍵技術及創新職位竟面臨著招不到人的窘境。因而,想利用AI大背景提升勞動效率,恐怕淪為CFO利用AI之名,實質在削減資本支出、美化報表。
■辣個男人要回來了?
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1/15日起在瑞士達沃斯開幕,而美國共和黨總統大選黨內初選1/15日則是由愛荷華州率先起跑,前總統川普以超過50%的支持度取得壓倒性勝利。
全球恐怕要面對一個不怎麼有趣、但又無比重要的話題:「川普重返白宮當家。」
而川普當選能振奮美股?川普在2017年1月20日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當天。而在川普任內,道瓊工業指數首次突破3萬點大關,累計漲幅達56%,美國券商LPL Financial指出,這意味著年化報酬率是11.8%,為1920年代的柯立芝總統以來歷任共和黨總統中的最佳表現。
儘管人們的共識是川普再度當選對市場有利,例如川普可能會減稅、放鬆監管。但如果川普贏得2024大選那就太瘋狂了!
川普警告說,若他無法贏得2024年總統大選,美股將遭受史上最大崩盤。
銀行巨擘摩根大通的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雖曾多次向民主黨捐款,但他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度會議期間卻警告民主黨要對川普的支持者「更加尊重」,否則反而可能傷害到拜登尋求連任的機會。
戴蒙還讚許川普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的看法是正確的,可是當被問到哪位候選人對摩根大通更有利時,他的回應則是「我必須為2種結果做好準備。我們將應對這2種情況。」
對於川普可能再度當選美國總統,歐洲國家顯然是嚴陣以待。
法國總統馬克宏雖強調,無論誰入主白宮,「我接受人民給我的領導人」。
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過去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有機會在華盛頓近距離觀察川普之前任內的表現。近日她在達沃斯受訪時被問到如何看待川普再度入主白宮的問題,她的反應或許貼切反映出各方對川普的真正心態。
當時只見她迅速舉起杯子,口中還忙著說道,「嗯,讓我喝點咖啡吧。」引起現場觀眾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