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指標能閃幾次紅燈?

巴菲特指標能閃幾次紅燈?

2home.co  楊惟婷

 

一雙鞋,能踢幾條街?
一雙腳,能換幾次鞋?
一口氣,嚥得下幾座城?
一輩子,闖幾次紅燈?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雙眼,能燃燒到幾歲?
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
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余光中   <江湖上>

一、寅吃卯糧,全球舉債總額已達GDP的3.65倍

 

由於主要國家央行為協助借款人渡過新冠肺炎疫情困境,持續擴大寬鬆貨幣政策救市,讓全球利率處於異常低環境裡,致融資成本大減而激起舉債狂潮。

 

(一) 到2020年底,全球舉債總額已達277兆美元

依路孚特資料顯示2020年初迄11月26日止,各國企業與政府舉債總額9.7兆美元,即使2020年仍未結束,但這已超越過去每一年的全年舉債總額紀錄。

若從國際金融協會(IIF)包含範圍更廣的全球債務總額(含家庭債務)來看,2020年1月到9月間增加15兆美元,估計2020年底將增加至277兆美元,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365%創新高。

 

例如美國Fed繼續每月QE 1,200億美元印鈔,把利率調降至近乎零,並宣示2024年前不升息,並首度買進投資級公司債而刺激美國公司債發行量大增。
此低利環境刺激投資人買進風險性較高資產牟利,致2020年來美國高風險垃圾債發行量也飆升70%至3,370億美元。

 

試想,下一世代地球人需三年半不吃不喝,才還得了這筆爛帳?

 

(二)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已突破18兆美元

 

在此超低利率環境下,連全球負殖利率債券的規模也持續膨脹至 18.04兆美元,這樣的規模相當於全球約27%的投資級債券殖利率都是負數,有錢人也頭大。

 

與此同時,債券殖利率的下滑,意味著債券價格的提高。
但是,基於對2021年經濟復甦的樂觀情緒,致全球股市、債市同步在搶購、創高。

 

多餘資金無路可去?貪婪正在餵養貪婪。

 

二、美國家庭淨資產增加主要增長來自股價上揚

 

儘管疫情打擊美國經濟,不過美國聯準會印鈔救市,有錢人利用槓桿、借錢滾錢,激勵高風險資產價格大漲,致美國家庭資產在第 3 季升到最高的紀錄。

 

在聯準會Q3資金流報告中指出,第三季美國家庭淨資產總額增加了5兆美元,至 123.5 兆美元。且美國家庭淨資產主要增長來自股價上揚,股價上揚使美國居民持有股票的價值增加2.8兆美元,而房地產的價值增加了4000億美元—-這是專屬富裕階層的錦上添花。

 

此美國家庭財富的增加令人印象深刻,卻不完全是好消息,因為這些財富的增加主要流入富裕階層荷包,而對受疫情打擊低收入工人毫無助益、仍嗷嗷待哺,此長期只加劇了富人和低收入工人之間的白、藍矛盾分歧。

 

經濟學家 Richard Moody 就表示,疫情的打擊從一開始就是不均衡的,低收入人群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他們從諸如房價和股價上漲受益的程度微乎其微。

尤其疫情造成美國數百萬人失業,但大型上市公司的市值增長4兆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家庭負債在第三季也增加 5.6%,這是自2007年第四季以來最快的成長速度。其中,主要驅動力來自抵押貸款債務。

 

三、迎向貧富差距擴大及工作機會消失的矛盾衝突

 

(一) 全球紓困撒近20兆美元,但全球經濟卻呈K型復甦

 

依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2020年度報告,指各國政府與央行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到9月為止,各國政府與央行已宣布的財政振興措施與貨幣政策救市等總規模,分別為12兆美元與7.5兆美元。

 

但跟疫前相較,目前美國約1,000萬個因疫情而被裁撤的職務仍很多未恢復。

亦即,窮國愈窮、窮人愈窮,致經濟只呈K型復甦。例如輝瑞與莫德納等新冠肺炎疫苗大多為強國攔截,窮國只能等待中國疫苗救市,否則無法擺脫疫情危機。

 

此景象,未來若成為常態,將是失落的一代?

 

(二) 貧富差距擴大後的社會動盪

 

1、美國651 位億萬富豪的財富總額2020年暴增逾1兆美元

 

根據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和美國稅收公平組織(Americans for Tax Fairness,ATF)表示,新疫情導致全球不少家庭財富減少,但自從新疫肺炎爆發以來,美國651位億萬富豪的財富總額竟暴增逾1兆美元(約新台幣28.5兆元)。

 

而這項研究指出,億萬富豪增加的1兆美元財富,足以供約3億美國人每人分到3000美元的紓困金,此研究也加重百姓對富人徵稅的討論度,藉以縮短人民的貧富差距。

 

再依美國Fed 9/21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股市反彈和聯邦政府大手筆發放紓困支票,讓美國家庭財富在第2季增加7.6兆美元或6.8%,其中,股票和共同基金價值增加5.7兆美元。這是自1952年有紀錄以來最可觀增幅,並達到119兆美元,超越疫情爆發前的高峰。

 

而誰才是這被疫情最大受惠者?

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49 歲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 身價在2020年11月23日 達到1279億美元,超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排名世界第二。而2020年1月,馬斯克在榜上僅排名第35。光是2020年以來,馬斯克身價就暴增1003億美元。

 

2020年是億萬富翁豐收的一年,彭博富豪榜上,貝佐斯仍以1820億美元身價遙遙領先眾富豪。LVMH 集團的阿諾特以1050億美元居第四,臉書創辦人祖克伯以1020億美元排第五。

 

2、受疫情打擊,82%美國人擠不出500美元緊急支出

 

但並非所有美國民眾都從股市和房市反彈中受益。依蓋洛普2020年6月調查顯示,45% 美國民眾未投資股票,約三分之一沒有自己的房子,凸顯疫情加劇財富不平等。

 

最近由「創新諮詢公司」 Highland 進行的調查顯示,高達82% 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不借錢,他們將無法支付500美元的緊急開支,這預計成為美國急需通過紓困案的重要因素。

 

由於美國是消費驅動型經濟,但疫情造成收入下降,而絕大多數美國人因此減少支出,有些人更是大幅度減少。

根據調查,自疫情開始以來,有 63% 的人減少了支出。

減少支出的原因,有60%受訪者稱要更加謹慎理財,有49%表明工作收入減少,而40%的人表示經常待在家裡。

主要削減的支出項目,有64%表示減少了外出用餐或外帶食物的支出,61%調降了音樂會及電影等娛樂消費,而55%減少了服裝購買,52%的人減少了旅行支出。

在21%在疫情後反而消費增加的人中,有51%的人說他們買進更多的食物及雜貨,有50%的人說他們正購買更多的日用品。

 

根據受訪者的說法,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認為他們目前沒有穩定的收入。
依此調查,疫情造成美國人個人理財與消費習慣的變化,可能引發美國長期的景氣低迷?

 

(三)傳統工作機會消失的末日輓歌

 

自2015年以來,懷疑論者一直預測傳統零售業將在電商興起後逐漸消滅,例如玩具反斗城、Sears 都在電商日漸茁壯下慢慢萎縮,最終遭淘汰。

2020年發生的新冠疫情為電商的旺盛添了一大把柴火,更像是傳統零售業迎來了死神,加速傳統零售業的凋零。在後疫時代傳統零售業破產倒閉恐創新紀錄,也將讓這些傳統工作機會消失。

 

由於部分行業受疫情永久性破壞,加上疫情加速全球企業數位轉型的大趨勢也已確立。

近日,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說了一句充滿智慧的話,「人類的宅性回不去了!」
這話充滿哲學與想像空間。林百里的意思是指,即便疫情過去,但人們透過視訊會議,線上學習或購物帶來的方便性及為企業帶來的成本下降,這是一個趨勢,恐怕回不去了。也就是說,也許疫情過去,全球會興起旅遊的狂熱,但新經濟的熱度可能不會改變,大家上網開會、購物、學習,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改變!

 

所以,即使疫後倖存下來的零售商,也可能不得不縮減商店數量。2020年至8月中旬,已經有超過1萬家實體店面遭關閉,再次超越2019全年總和。儘管其中多數是因為公司破產,但也有一些純粹是業務縮編,例如 Bed Bath & Beyond和 Gap,據統計,到2020年年底美國約有2.5萬家實體商店將永久關閉。

 

美國失業半年以上的比例正在迅速接近歷史高位,11 月至少失業 27 週的工人人數增加 385,000 至 390 萬人,佔所有失業人數 37%,接近在大蕭條之後 2010 年 4 月達到的峰值 (45%)。

 

據國際勞工組織 (ILO) 最新的報告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2020年前9個月全球勞工收入較去年同期下跌了10.7%,損失相當於3.5兆美元。

報告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數億個工作職位流失,勞工收入大規模減少,相當於2019年前三季全球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 5.5%。

 

再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曾表示,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將在2020年底創下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新高,並且最早可能要到 2022 年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OECD 也警告表示,如果各國過早撤回支持就業的緊急措施,將不利於就業市場,並呼籲各國政府應啟動新計劃,鼓勵企業僱用員工,特別針對首次進入就業市場的勞工。
OECD 就業主管 Stefano Scarpetta 表示:「我們基本上回到了 2010 年的狀態。在 3 個月內,我們就流失了過去 10 年時間才能獲得的所有就業機會。」

 

四、貪婪只會餵養貪婪

 

儘管近期新冠肺炎持續惡化、11月就業疲軟以及企業償債風險正在上升影響,但氾濫資金也開始湧向信用或財務體質較差的企業,股市、債市仍高歌猛進,但這樣的交易行為充滿風險。

 

自10月初以來,信用較差的類股已上漲 25%,是自金融海嘯前的牛市以來最佳的單季表現,這些類股的瘋狂表現已創金融海嘯前夕的紀錄。

例如,疫情受災股如達美航空與皇家加勒比遊輪最新的財報表現仍不斷惡化,另外,所有垃圾級公司債中有47家企業未計算利息和其他所需支出就呈現虧損,數目幾乎是三個月前的2倍。

 

近期投資者還把資金投入「殭屍企業」,這些企業甚至在償還債務前就已陷入虧損。殭屍企業的股票本季平均上漲 53%,是標普500指數的10倍之多。

 

此外,近期美股首次公開發行股票 (IPO) 行情火熱,例如Airbnb上市首日股價翻倍上漲、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美元,Doordash也在掛牌當天勁揚80%,讓股東荷包滿滿,令人擔心類候2000年網路泡沫的歷史是否將捲土重來?

 

當前貪婪的氛圍確實是歷史上極為瘋狂的時期。如同當年網路股和市場脫節的情況:網路股估值飆上天際,最終難以持續下去。

根據2020年 IPO 平均首日報酬為 37%,是2000年來最高,儘管仍低於2000年的 56%。

此外,IPO 募資金額達到587億美元,是2000年 (648 億美元) 來最高。

 

雖然,IPO行情火熱不見得代表美股大盤會立刻面臨危險,但可以推斷這類的脫節現象…….. 暗示某些上市公司估值過高,對投資人而言上漲空間已經不多。

 

最瘋狂者莫如特斯拉,其股價自11月16日被標普500指數宣布納入後已爆噴近60%,2020年累計漲幅更達驚人676%,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 身價在11月23日 達到1279 億美元,超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排名世界第二。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12/8日宣布將發行新股來籌集50億美元(高價套現約1427.1億台幣)資金,是近3個月來第2次釋股募資。特斯拉這波融資會進一步鞏固其股票牛市,因為募資後特斯拉資產負債表和資本結構更穩,可以消除市場上不在少數的空頭論者。

 

趁股市高點發新股籌資撈錢是最為明智之舉,但對短線投機客而言須自求多福,12/21日特斯拉被納進標普500生效日前後小心拋售潮。因許多投資人搶先購入,準備在標普500指數納入特斯拉時拋售給必須跟進的指數基金法人。

 

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 已宣布納入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但在標普500、100將分別取代AIV、西方石油。由於特斯拉在21日開盤後就進入標普指數,股價基準會採取18日收盤價,華爾街預期當天收盤前後ETF對特斯拉的強制性購入,會造就史上最大平倉買盤之一。

 

標普500是美國投資人認為最能反映市場實況的指數,目前以標普500為基準的資產規模超過11.2兆美元,其中約4.6兆美元ETF(指數基金)可能都必須對投資組合重大調整,才能納入特斯拉。

 

標普道瓊高級分析師席爾佛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表示,指數投資者總共可能要買入價值約800億美元特斯拉股票,可能加劇交易波動。
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策略師布克法(Peter Boockvar)認為,ETF經理人會在12月18日收盤前後盡可能買入特斯拉,因此可能出現史上最大平倉買盤。

 

五、巴菲特指標狂閃紅燈

 

「巴菲特指標」以股市總市值除以全球國內生產毛額 (GDP),來評估股市估值。一般認為,巴菲特指標在70到80間是投資股票的好時機,高於100應該停止買進或出場。而從歷史經驗來看,該指標平均介於93到114。

 

2020年隨著股市屢創新高,巴菲特指標早已遠超過股市估值合理水準,凸顯市場過於自滿,甚至有過度炒作疫苗研發進展的疑慮。巴菲特最青睞的股市估值指標,近日已步入極度貪婪的區域:股票價格已經遠超過基本面,狗已不理老人了。

 

若以 Wilshire 5000 指數市值 (股市總市值) 12/4報價除以第3季 GDP,巴菲特指標近日已經攀升到182.91,幾乎逼近8月創下的歷來最高紀錄,而股市曾在9月初遭拋售。而該指標在 2007年次貸風暴為107.5,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達到 139.5。

 

另外,不只巴菲特指標閃爍警報,另一個股市估值指標「席勒本益比」,也超越 1929 年經濟大蕭條的高峰。

這個由哈佛大學教授席勒 (Robert Shiller) 發明的指標,又稱為周期調整本益比 (CAPE),將標普500指數股價除以過去十年GAAP每股盈餘,判斷美股是否過於昂貴。該指標目前為 33.43,遠高於歷史平均值16.76,以及1929年經濟大蕭條前的巔峰 (31),僅低於2000年網路泡沫 (44)。

 

席勒最近在專欄中表示,美股之所以能夠不甩估值邏輯一路上漲,一個可能的因素在於低利率可能持續更長時間,相對其他資產,股市仍擁有一定程度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當市場在創新高之際,追蹤機構法人對股市興趣的「聰明錢指數」(SMI) 12/7跌到一年低點,鮮少見到股市大漲,SMI遭受如此沉重賣壓的情況。

 

聰明錢指數 (或聰明錢流向指數,SMFI) 主要追蹤道瓊指數開盤後半小時和收盤前一小時的資金流向。
這個指數的看法基於,開盤後半小時主要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通常顯示散戶的心態,而最後一小時的交易主要來自機構法人,更能顯示法人對盤勢的看法。

 

多頭應該留意兩者走勢分歧,這通常代表股市報酬不理想,歷史經驗顯示,每當標普500站上52周高點,但SMI卻落在全年倒數5% 區間,通常代表未來報酬不佳。

 

不過,所謂的「笨錢」信心卻在近日達到90%,該指數若達到100%,代表笨錢對股市漲勢深具信心,卻很可能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

 

六、以未來的風險,換取現階段歡顏

 

美國股市在3月重災後持續走強,主要指數均寫下史上新高,也被川普拿來當政績炫耀,但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瘋狂支持行為,將使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越來越脫節,「老人與狗」不理。

 

但拜登上位可能不會將此事放在前面的順位來處理,但是拖得越久,不僅風險越高,他自己可能面臨更大困境,例如他可能希望做某件事,但實際上被迫採取完全相反的行動,就像他提名的財政部長葉倫 (7年前接任Fed主席)一樣,FED主席卸任之前主張升息,財政部長上任之後卻不得不更加寬鬆。

 

這將使人們有了Fed將始終介入市場、危急時會出手救市的慣性印象,讓貪婪繼續餵養著貪婪—-如同吸食大麻上癮,所以每次拉回修正大家想的都不是獲利了結或停損,而是又一次搶入機會,投資人越來越害怕自己錯過賺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忘記何謂「風險」?

 

此「川普模式」鼓勵投資人過度冒險的行為,增加了「未來的風險」。這也鼓勵經濟中資源的錯誤配置,加大了貧富不均的不平等。未來一旦印鈔救市速度緩慢,股市一定會失去平衡、並反噬經濟。尤其在投資人過於樂觀下,這意味著任何突發壞消息都會讓投資人猶如驚弓之鳥,一旦股市開始下跌,人們把恐懼化為拋售潮,將導致市場崩跌。

 

但拜登有能力擺脫川普路線,加強對金融機構風險監管?吾人抱持悲觀看法。

現階段的股市搶錢牛奔及對高風險資產的瘋狂追逐行為,正是聯準會印鈔過度的後遺症,而且恐怕已無人能扭轉。

 

由於資金行情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舉將造成資源誤置,對未來經濟活動造成重大傷害。例如美國Fed繼續每月QE 1,200億美元印鈔,美元持續走軟可能性大增,且公司債未來倒債風險大增,而通膨上升壓力也變大。

 

長期下來,此舉不僅先挪用了下一代資源,且此低利環境刺激投資人買進風險性較高資產牟利,也激勵對高風險資產的貪婪需求,致全球債市體質愈來愈脆弱、愈不穩定。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甦,風險偏好的環境將會持續至 2021 年。未來只能用貪婪餵養著貪婪,讓高風險資產自然於資產泡沫中爆裂,再讓恐懼來療癒傷口,大破大立。

 

七、當外資台指期轉淨空單,外資還真心愛台灣?

 

近期台股在闖過14000點後,外資猛出報告仙人指路、股民激情不能自己,大盤開始憧憬16000的極樂世界。

 

近日外資頻出報告,例如高盛喊價聯電54.5元目標價、接著Aletheia資本再給予聯電60元目標價,12/7野村也跟進將聯電目標價拉高至60元「6字頭」,但令人關注的是,當外資接連調升聯電目標價後,非但沒有加碼,卻逢高減碼,即外資密集趁著調高目標價吸引散戶進場時拚命倒貨,而此波誤信外資報告搶進的散戶、韭菜成為外資宰殺的羔羊。

 

接著,外資圈又對台積電目標價開始喊高,最高是大陸華興資本喊640元,次為瑞銀證625元,廣發喊611.5元,花旗607元排第四,另里昂、滙豐及Aletheia資本都給予600元。若計入本土投顧,還有凱基、永豐等也喊到600元之上。在外資圈積極喊價加持下,台積電是否會再催動下一波行情?

 

當散戶尚陶醉在外資圈創造出的「樂觀情境」中,外資里昂證券最新報告卻突襲釋出利空消息—-指稱iPhone 12出現首波砍單,可能延燒到明年上半年,蘋果A14晶片採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在2020年第4季產能利率率滿載後,推估2021年首季將下調至8成,第2季再減到8成以下。台積電將首當其衝,2021年首季5奈米產能利用率恐下滑到8成,所幸對其明年每股盈餘(EPS)影響僅1%,但若此砍單傳言持續發酵,是否會影響其相關供應鏈?

 

再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0年前9月整體壽險業累計「總匯兌成本」已擴大到1817億元,受到10月新台幣兌美元也升值1.877%,預估前10月匯兌成本可能將突破2000億。換句話說,若新台幣走勢未回貶,全年總匯兌成本恐怕再超越去年全年的230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所謂的匯兌成本指的是,合計因匯率變動產生的損失,加上提列避險成本以及動用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總額。

一般來說,壽險業最常使用的外匯避險工具有三種,第一種是換匯避險(currency swap),壽險公司收了新台幣保費,要匯出海外投資,幾乎都會跟國內的銀行做currency swap,其成本跟兩國利差有關,也就是說,當利差越大、Swap成本越高;另一種是境外NDF(無本金遠期外匯),若新台幣對美元的升值預期心理越濃,NDF的避險成本就越貴;第三種則是,一籃子貨幣避險,持有三到五種跟新台幣走勢呈正相關的貨幣,取代美元結算的可能性,降低匯兌風險。

 

受到新台幣匯率急升影響,導致壽險業匯兌成本增加。根據各家壽險業日前公布的10月自結獲利,其中,6大壽險公司當中就有2家單月出現虧損,包括新光人壽虧損2.53億、南山人壽虧損500萬;至於國壽則是單月獲利20億、中壽賺9.3億、台壽賺4.74億、富邦人壽小賺417萬。

 

金管會保險局官員則表示,截至9月底為止,壽險業海外投資水位17兆7178億元,占壽險業所有海內外投資資金比重68.1%,雖然今年國外投資比重沒有大幅增加,但受到壽險業進行海外投資,都會做「避險操作」,因避險成本仍居高不下,造成累計匯兌成本還是持續創高。以2020年預估前10月匯兌成本可能將突破2000億元,若接下來的11、12個月新台幣兌美元未回貶,估計壽險業全年匯兌成本恐怕將再創歷史新高。

 

就壽險公司來講,目前很難避免匯率風險的不確定性及匯兌成本處於高檔的情況。新台幣太強,壽險業可能賠到趴下。
若採避險,匯兌成本也成為壽險業2020年獲利最大的「拖油瓶」。因為壽險業扣掉保戶自負匯兌風險的外幣傳統保單部位,海外投資金額逾新台幣12.89兆元,若全部要以1%的成本避險,則一年就要付出1,289億元,且一去不回頭,不會因新台幣回貶就沖回,且若新台幣升值、台美利差擴大,避險成本就更貴,所以壽險公司大部分會只避險50~70%,剩下就以一籃子貨幣避險或乾脆不避。所以若新台幣持續升值,壽險公司可能成為台股下個未爆彈?

 

再試想,PC市場在經歷2020上半年因疫情而激增的異地工作與遠距教學需求後,市場逐漸填飽。而下波的換機潮需求,恐怕得再等幾年?

 

加上拜登對中政策尚未明朗,若改採「競爭與合作」策略取代「對抗」,那期待的「轉單」需求也將逐步趨緩?

 

那展望2021年,您還能像今年如此樂觀嗎?

請相信,外資投資台股是為了撈錢,不是為了真心愛台灣。

2020年外資賣超台股6000多億,被內資及海歸資金接走,在這波軋空行情過後,外資如何才能板回一城?或許外資台指期由淨多單60000多口轉成淨空單,若未來外資淨空單一路遞增,即是仙人指路?

 

八、跋尾—當舞廳擁擠,應預防失火踩踏

 

由於投資人尚受到美國將推出新一輪財政刺激的希望鼓舞,因此不願退卻。但這應是最後一波「奇異恩典」,反而慎防利多出盡。
此時投資者需要建立對沖擁擠交易模式,以防範如同2018年時的崩盤再度發生。誠如在2017年末和2018年初,由於大量資金流入,全球股市在2018年1月創下紀錄後,但是卻在第二個月發生波動性飆升 (Volmageddon) 的情況下,股市出現崩盤走勢。

例如,隨時可能導致市場回檔的突發因素,包括:

1、非農報告釋出暴風雨前的警訊

美國勞工部12/4公布最新非農就業報告顯示,新冠疫情持續惡化,打擊就業復甦步伐,11 月非農新增就業報 24.5 萬人,遠低於預期 (44 萬)。失業率則降至 6.7%。此非農報告放出四大警訊,包括就業增長放緩、長期失業、勞動力萎縮、黑人失業,此四大警訊這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

2、一種或多種疫苗傳出副作用利空消息,或病毒突變且變得更棘手

3、聖誕節過後的確診病患讓醫療體系喘不過氣來,政治人物再次宣布封城

4、通膨和利率開始攀升

5、川普搞事或和伊朗交戰

 

再次細想,假如外資真心愛台灣、看好台股指數將站上16000,台指期未平倉口數為何轉為五年內罕見的淨空單口數,加上反向ETF還持續維持高持倉?

 

相信台股即將迎來14000之上的首波大震盪,雖然台股這波行情的幕後真正控盤主力—-國家隊以及本土大戶與實戶仍未全面棄守,但仍需提防內資、外資進入肉搏戰後,鹿死誰手猶未知?

 

只是,漲多才是股市最大天敵,所以,現階段對於資產配置而言,重要的是要進行風險管理,投資人應該進入謹慎模式,漲幅大個股看看就好、且避免投資組合過於集中,才能明哲保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tlovertonet
    tlovertonet 2023 年 12 月 19 日 上午 12:13

    Some times its a pain in the ass to read what people wrote but this internet site is real user friendly!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