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超發」主宰資本市場的多與空(三)

「流動性超發」主宰資本市場的多與空(三)

2home.co  楊惟婷

 

2025年全球金融市場正上演逆天的一幕,金價漲得像1979年那樣狂熱,美股則Cosplay 1999年網路泡沫時期的繁榮,兩個本應「風險對沖」的資產,竟然結伴狂奔。為何黃金(避險資產)、美股(風險資產)會出現同步牛市的弔詭現象?

 

其實,資本市場「融漲」,是一種「通膨」現象!

其實,只要各國央媽不停地「印鈔」,世間萬物皆會呈現不停地「虛漲」!

 

洛克斐勒國際董事長Ruchir Sharma指出,弔詭現象的核心是「海量流動性」!因直到2025年上半年,全世界債款總計達337.7兆美元以上,它主要被用於兌現選舉支票、過度投資 + 消費,並為戰爭提供資金。例如疫情期間及之後,全球政府砸出的數十兆美元刺激資金,目前仍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無力回收。

 

尤其,為「風險對沖」川普的「對等關稅」衝擊,據國際金融協會(IIF)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債務增長合計又超過21兆美元,至337.7兆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加上,「川皇」一上台,財政部立馬「發債」上兆美元,又脅迫Fed「降息」,以支應其未來的「大而美泡沫」,這種「最廉價的政治」,遲早要付代價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超發流動性」正在改寫市場風險偏好。資本市場「融漲」,讓投資人形成「風險無感」的預期,風險溢價被壓到極低,對資產上漲的「貪婪」蓋過了對資產下行的「恐懼」,催化投資人FOMO地湧入資本市場。

 

這股史無前例「超發流動性」的結果,就是買、買、買!並且「超發」資金正在『反噬』合理投資邏輯,使資本市場步入狂熱追漲狀態(邪惡第五波)。

 

一切的風險資產:如股市、房市、黃金等,在錢潮洶湧下皆水漲船高,甚至連槓桿型ETF、未獲利科技股、垃圾級企業債等高風險資產也在瘋漲,顯示市場「情緒」已在「沸騰」,而這正是在「流動性氾濫」下的瘋狂投資行為。

 

目前美國Fed正在打開「印鈔」水龍頭,以支應川普胡搞、瞎搞的「大而美遊戲」,未來這股「增量熱錢」恐怕讓傳統資本市場的五大盤子(債市、匯市、股市、房市、商品市場)無力承載!為了讓貨幣數量與五大盤子的失衡再度平衡調整,為了避免引來「通膨」猛獸,「川皇」正領軍推出「第六個盤子」!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示警,Fed此舉可能助長市場泡沫,但在泡沫破裂前或將出現最後一波上漲,不過,這通常是理想的賣出時機。

 

總而言之,全球金融市場在「流動性超發」、且無力回收下,讓全球各種風險資產皆出現了「不停地虛漲」現象,且進入「大到不能倒的時代」!

 

由於各國央媽對「資產價格通膨」駝鳥式「視而不見」心態,一旦「消費物價通膨」突然再度兵臨城下,將迫使各國央媽貨幣政策急踩剎車,造成這場「流動性狂歡」可能墜崖式戛然而止——將迎來「明斯特時刻」。

屆時,當潮水退去,所有被流動性推高的資產,都可能露出「裸泳」的本質!

 

 

四、第六個盤子—-「RWA應用」可能是資本市場最後的狂歡!

 

由於「川皇」一上任半年,又印鈔上兆美元,「美債」已突破38兆美元,未來尚有「大而美法案」在等待「印鈔」4 ~5兆美元,但美債「債信」已崩跌中,問題是,未來增發的「美債」將由「誰」來買單呢?

 

當然,「Fed」一直是主顧,但它未來主要任務在「降息」、挹注資本市流動性為主,並停止「縮表」以示忠誠!

另外,美國一直以來控制全球金融版圖的「SWIFT系統」,正在「去美化」中凋零,「美元霸權」岌岌可危!

 

因此,「川皇」為畢其功於一役,計畫重新設定另一套「穩定幣系統」,將美國的38兆美元「債務」隱身「上鏈」,如此「美債」將來就可以戴個面具、再無限印鈔!只是這一波主角不是「Fed」,而是由身價70多兆美元的「美企」中「大腕」,來為發行「穩定幣」來買單!

 

美正開啓這一場「穩定幣」戰爭,將是以舉國之力押注,您會是「第六個盤子」嗎?

 

 

(一)從穩定幣USDT、DAI,到RWA應用的整套劇本

 

「穩定幣(Stablecoin)」早期被視為加密貨幣市場的「法幣替代品」,如今已被「川皇」加持,迅速「去監管」與「扶正」,成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跨境支付、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等領域的關鍵基礎設施。

經過十年宮鬥,「穩定幣」已從邊緣技術(妃子)蛻變為主流金融工具(皇后)。

 

1、「穩定幣(Stablecoin)」是什麼?

 

穩定幣是一種與法幣(如美元)或資產(如黃金)掛鉤的數位貨幣,其主要功能是為波動劇烈的加密市場提供穩定的交易媒介與價值儲存工具,用來降低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資產的價格波動。

所以,其價值主張在於提供「價格穩定性」與「高流動性」。

 

2014年,Tether(USDT)首度發行,率先實現與美元 1:1 錨定機制,解決市場波動問題。

截至 2025年,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突破 2,000億美元,約佔加密市場的20%。其中,USDT與 USDC等中心化穩定幣仍是主導力量。

 

例如,不論是 USDT的法幣儲備模式,還是 DAI的超額抵押模式,都確保了價格穩定與去中心化特性。

又如,而USDC的儲備金100%透明化,支持秒級跨境支付,交易成本僅為傳統銀行的10%,大幅提升資金效率。

 

2、穩定幣的演進史

 

穩定幣的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

 

◎中心化穩定幣階段(2014-2018):

以 USDT為代表,由中心化交易所發行公司以美元儲備支持。

USDT是目前流通量最大的穩定幣,廣泛用於交易、資金避險與套利。

截至 2024年,USDT 市值突破 1,000億美元,佔市場超過 50%。

但其儲備金透明度長期受質疑。2021年,Tether 因資訊揭露不實被美國罰款 4,100萬美元。雖 2024年起定期發布審計報告,但監管壓力仍在。

 

◎去中心化穩定幣階段(2018-2022):

以DAI等去中心化穩定幣為代表,依靠智慧合約與加密資產抵押。

由去中心化MakerDAO 發行的 DAI,透過以太坊抵押實現無發行主體的穩定幣。2024 年流通量達 80億美元,廣泛用於 Aave、Compound 等 DeFi協議。

 

◎演算法與 RWA 階段(2022 至今):

以演算法穩定幣、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加速創新應用。

例如Ampleforth、Fei Protocol 等試圖以演算法調節供應來維穩,但因缺乏資產支持,在市場劇烈波動時表現不穩。2024 年其市佔率僅約 5%,仍屬實驗階段。

 

3、穩定幣作為Web3.0生態與傳統金融的橋樑角色

 

穩定幣的角色已超越加密市場的計價工具,成為連結 Web3.0與傳統金融的關鍵基礎設施。目前穩定幣在 Web3.0生態中的應用有:

 

◎DeFi 核心資產:

穩定幣是借貸、流動性挖礦、衍生商品的基礎。

Uniswap 的 USDT/ETH交易對占據 30%交易量。

 

◎NFT 與元宇宙支付工具:

OpenSea、Decentraland等平台使用USDC與DAI進行藝術品與虛擬資產交易。

 

◎跨鏈資產流通工具:

穩定幣透過 Polygon、Arbitrum 等跨鏈橋實現多鏈流通。

 

4、穩定幣也為傳統金融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方案

 

◎跨境支付創新:

USDC 支持秒級國際支付,成本低於傳統 SWIFT 系統的十分之一。

隨著企業與金融機構接受度提高,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電商結算的應用正快速擴大。2024 年,穩定幣佔全球跨境支付10%,預估 2025 年將增至15%。

而其優勢在於低成本(轉帳費用僅傳統銀行 1/10)、高效率(秒級清算)與去貨幣兌換障礙。

 

◎穩定幣與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的結合應用:

 

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是穩定幣應用的新興領域,透過 RWA,穩定幣協助將房地產、債券、股票等傳統資產上鍊,穩定幣提升了資產流動性和可近性。

 

穩定幣在 RWA 中的作用包括:

  • 企業間結算:PayPal於 2024年推出自家穩定幣 PYUSD,用於企業間結算。

 

  • 房地產投資:USDC用於購買房地產代幣,提高資產可近性。

 

  • 債券結算:穩定幣實現債券交易秒結算,效率大幅超越傳統系統。

 

  • 流動性工具:穩定幣提供 RWA交易流動性,吸引機構參與。

2024年 RWA市場規模已達 300億美元,預估 2025年成長至 500億。美國與歐盟亦將推出相關監管架構,強化市場信心。

 

5、監管法規是穩定幣發展關鍵

 

穩定幣正轉型為連結 Web3.0 與傳統金融的「雙向橋樑」,市場潛力巨大。

然而,要邁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角色,仍須解決三個問題,包括:

◎儲備金透明度與審計機制不足

◎演算法穩定幣機制脆弱

◎各國監管政策差異與地緣政治風險

 

2024年,泰達幣發行商狂攬超百億美元利潤。用戶每兌換1枚USDT需支付1美元儲備金,而發行人僅需維護數位帳戶即可坐享美元儲備投資收益及手續費。這種低門檻、高報酬的模式吸引大量入局者。

 

目前,泰達幣憑藉先發優勢仍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未來,穩定幣的發展空間將取決於技術創新、法規進展與現實資產整合程度。

例如,美國要求穩定幣發行者擁有銀行牌照,歐盟 MiCA 法案對儲備機制提出嚴格標準。2025 年全球監管協調將成穩定幣普及的關鍵節點。

 

 

(二)穩定幣是一場金融戰爭

 

穩定幣(Stablecoin)正從區塊鏈中的輔助角色,迅速演變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關鍵力量。

無論是美國推動的《GENIUS 法案》、香港的《穩定幣條例草案》,或是中國積極推動的數位人民幣,全球主要經濟體已全面進入穩定幣監管與競爭的新時代。

 

目前主流穩定幣可分為三大類型:

  • 法幣質押型穩定幣:

例如USDT、USDC,透過實現與美元 1:1 錨定機制,來維持幣值穩定。

約占市場 85%,強調高流通性與合規性。

  • 加密資產質押型穩定幣:

例如DAI,透過過度抵押來維持幣值穩定。

  • 演算法穩定幣:

例如已崩盤的 Terra/UST,依賴演算法機制調節供需,但缺乏實體資產支持,風險極高。

 

目前穩定幣已成為 DeFi、NFT 交易、跨境支付、鏈上借貸等應用的核心基礎設施。

 

1、美國推動《GENIUS 法案》:重塑全球穩定幣監管規則

 

2025 年 5 月,美國參議院通過《GENIUS 法案》,為全球穩定幣立下三大核心監管原則:

  • 儲備透明化:

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持有等值的美元或美債,並定期公開審計報告。

  • 發行牌照化:

發行人需獲得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核准,確保用戶權益。

  • 美元化標準:

境外穩定幣若進入美國市場,也必須符合相同規範,鞏固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

 

此法案有望促進穩定幣合法化,進一步加深華爾街與區塊鏈資產的整合,擴大美元在全球數位金融中的影響力。

 

2、穩定幣成為美元霸權 2.0?

 

穩定幣背後反映的是美國試圖打造區塊鏈版的美元結算系統,其戰略目標包括:

  • 擴張美元影響力:

要求穩定幣儲備以美債或美元計價,將資金重新鎖回美國金融體系。

  • 強化美債需求:

如 Tether 持有超過 1,200 億美元美債,位列全球第 19 大持有者。美國加密沙皇 David Sacks 預測,隨著法案通過,穩定幣市場規模將從 2,000 億飆升至數兆美元,每年為美債市場帶來數千億新增需求,顯著緩解美國財政壓力。

  • 反制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貨幣:

穩定幣提供中心化便利,成為美國對抗去中心化資產威脅的替代工具,以中心化的便利性和穩定性延緩去中心化貨幣的替代進程。

 

許多學者指出,美國此舉形同打造「布列敦森林體系 2.0」,試圖在鏈上重建全球金融霸權。

 

3、中美穩定幣路線玩法不同

 

中國的數位人民幣(e-CNY)雖試點持續推進,卻因中心化架構與外匯限制,難以與國際穩定幣競爭。

 

因此,中國繞道香港,5 /21日,香港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要求發行港元掛鉤穩定幣的公司須向金管局申請牌照,並設立100%準備金及強化贖回機制,顯示香港意圖打造一個區域性合規穩定幣市場,吸引亞洲資金進駐。

 

4、穩定幣引爆的效應:美債擴容、資產上鏈、24 小時交易成未來趨勢

 

穩定幣的合規化不只是加密產業的事件,更將引發全球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

包括:

  • 提升美債需求:

德意志銀行預估,當穩定幣市值達 5 兆美元時,將拉動美債新增需求約 3 兆美元;

  • 推動傳統資產上鏈:

未來投資人可用穩定幣直接購買科技股、債券、REITs 等;

  • 實現全天候交易市場:

對全球投資人而言,穩定幣不僅提升加密交易的安全性,也可能成為開啟無國界投資與 24 小時資本流動的「鏈上華爾街」。

這將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營運邏輯,打破傳統交易時間與地域限制。

  • 美元透過穩定幣進一步滲透Web3.0生態:

這波全球監管浪潮標誌著「虛擬資產」從野蠻生長轉型為制度化生態佈局。

尤其,穩定幣發行權向傳統金融機構集中可能擠壓小型專案生存空間,但長期看有助於提升市場透明度,為加密貨幣大規模應用鋪路。

此可讓美元在虛擬世界的統治力將隨監管深化進一步鞏固,而香港作為亞洲監管標竿,可望吸引更多合規資金流入。

  • 穩定幣將主導未來金融秩序與資本流向:

2025年,穩定幣已從加密貨幣的配角,躍升為全球金融秩序的關鍵樞紐。

美國透過《GENIUS 法案》擴大鏈上美元的戰略地位,香港則打造區域合規市場,中國數位人民幣則侷限於國內封閉系統。

 

總而言之,穩定幣的未來,將決定全球資本如何流動、金融體系如何轉型,也可能重新定義貨幣主權與金融霸權的遊戲規則。

 

 

五、穩定幣是一場金融戰爭

 

(一)穩定幣重構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結構

 

■高盛預測:穩定幣有望迎來數兆美元增長!

 

7月,美國國會通過《GENIUS 法案》,針對支付與結算類穩定幣建立了明確監管框架。隨著《天才法案 (GENIUS Act)》落地,統一了美國各州與聯邦層面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傳統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探索將穩定幣整合到其運營中。

 

高盛的樂觀預期,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約為 2710億美元。高盛預計,隨著立法的推進和加密生態系統的擴張,穩定幣領域即將迎來估值達數兆美元的爆炸性增長。特別是針對 Circle發行的 USD Coin(USDC) 穩定幣,高盛預計其市場份額將大幅增長。根據報告,USDC在 2024年至 2027年間有望實現 770億美元的驚人增長,複合年均增長率 (CAGR) 高達 40%。

 

從長遠來看,高盛指出穩定幣的潛在市場規模極其廣闊,可能達到數十兆美元。報告引用Visa 的估計,全球支付市場的年度支付總額約為 240兆美元,其中消費支付約佔 40兆美元,企業對企業 (B2B) 支付約為 600億美元,其餘為個人對個人 (P2P) 支付和日常開支。

高盛認為,支付領域將是穩定幣擴張最顯著的長期來源,而這個機會迄今為止尚未被充分開發。

 

■花旗預測:2030年全球穩定幣總發行量有望達到1.9兆至 4兆美元

 

隨著《GENIUS 法案》上路,美元計價穩定幣已獲得合法地位,其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花旗報告預測,2030年全球穩定幣總發行量有望達到1.9兆至 4兆美元。

 

■渣打銀行預測:2028年RWA代幣化市場將突破2兆美元

 

據渣打銀行研究預測,現實世界資產(RWA, Real World Assets)的代幣化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到 2028 年底,代幣化資產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約 350億美元增至 2兆美元,增幅高達 56倍。這是基於渣打銀行對區塊鏈技術、金融基礎設施升級及合規環境的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

 

渣打銀行認為,「穩定幣」的應用已提升市場對區塊鏈的認知度和流動性,為現實資產上鏈鋪平了道路。「代幣化」不僅是區塊鏈技術的尖端探索,更有潛力成為推動全球金融基礎設施革新的全新方式。

 

渣打銀行指出,傳統跨境支付與貿易融資流程往往存在資訊不透明、手續繁瑣的問題,導致資金占用和信任成本上升。透過區塊鏈技術,「代幣化」能讓資產變得「可驗證、可追蹤、可程式化」,不僅簡化中介環節,也大幅提升交易效率,使即時清算與低成本結算成為可能。

 

因此,渣打的 RWA策略是將傳統金融的信用體系(如 KYC、AML 及擔保架構)搬到鏈上,實現鏈上信任直接替代傳統法域信任,有效解決數位資產行業長期面臨的信用難題。

 

代幣化使原本流動性有限的資產(如貿易應收帳款、碳信用、黃金、私募股權等)可以拆分持有與交易,為全球資本流通創造新途徑。這種創新方式重構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結構,也讓現實資產上鏈成為未來全球金融創新的關鍵路徑之一。

 

■穩定幣將重構銀行、支付、零售格局!

 

據《Axios》報導,穩定幣總供應量近期已突破 30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主流穩定幣仍佔絕對主導,如Tether 的 USDT 和 Circle 的 USDC 的市佔率便超過 80%。

 

而3000億美元的規模已使穩定幣躋身「具系統重要性」的金融產品之列—,這一量體可與美國大型零售貨幣市場基金媲美,也能與部分區域銀行比肩,未來料將深刻重塑全球資金流動的底層邏輯。

 

目前大部分穩定幣由高流動性資產 1:1背書,主要是美債,這意味著發行方承諾,用戶可隨時以 1美元兌 1枚的價格贖回穩定幣,為其「穩定」屬性提供了底層支撐。

 

2025年7日以來,從傳統金融巨頭、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再到零售品牌,越來越多產業開始佈置穩定幣,包括 PayPal、Stripe、Visa、Mastercard、亞馬遜和沃爾瑪等。穩定幣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對支付領域的變革潛力,它能加快交易速度、降低手續費,還能實現 24小時無休的即時結算。

 

■麥肯錫:傳統金融不佈局穩定幣,恐失全球支付主導權!

 

麥肯錫指出,穩定幣作為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現金,正逐步改變全球支付方式。

穩定幣能突破銀行工作時間和地域限制,提升支付速度、降低成本、增加透明度及金融包容性,尤其惠及未被銀行服務覆蓋的人群。

 

報告強調,隨著「代幣化現金」的普及,穩定幣已成為傳統支付基礎設施的全球替代方案。

目前穩定幣主要以美元形式發行,儘管穩定幣的流通量在過去18個月翻了一倍,但每天仍僅能支持約 300億美元的交易,不到全球資金流動的 1%,未來成長空間極大,將重塑結算模式,並對金融機構產生深遠影響。例如,跨境支付、匯款及資本市場結算等場景將率先受益,推動全球支付體系轉型。

 

相較於傳統支付網路如 SWIFT、Fedwire 等依賴多層中介與人工審核,代幣化現金能縮短交易時間,提升支付效率,穩定幣交易將重塑結算模式,並對金融機構產生深遠影響。例如,跨境支付、匯款及資本市場結算等場景將率先受益,推動全球支付體系轉型。

 

麥肯錫表示,穩定幣交易量在過去四年已數倍增長,若此趨勢持續,未來十年內代幣化支付有望超越傳統網路。

例如,穩定幣發行量自18個月前的1200億美元增至2500億美元,預計2025年底突破 4000億美元,到 2028年有望達 2萬億美元。同期,收益型代幣逐漸興起,支持基於短期政府證券的實時收益支付,拓展了代幣化現金的應用場景。

亦即麥肯錫預測,未來三年,穩定幣每日交易額或突破 2500億美元,超越主要支付網路,特別是在企業跨境交易等場景有顯著提升。

 

因此,麥肯錫指出,金融機構正面臨難得的穩定幣發展契機,雖然目前代幣化現金尚未全面顛覆全球支付,但多項跡象顯示其正處於成長關鍵期。所以金融機構應及早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搶佔市場先機,不可拖延,以免喪失競爭力。

 

 

(二)穩定幣挾帶而來的金融風險

 

■穩定幣也可能成為美元信用體系崩塌的催命符!

 

穩定幣正在改變全球貨幣流通結構,尤其是美元的關鍵地位。

美國正利用穩定幣,改變全球貨幣流動方式,當大規模美元穩定幣被使用,將深入消費、儲蓄和結算等更底層場景,尤其鏈上交易。

 

在阿根廷和奈及利亞等高通膨國家,泰達幣 (USDT) 成為企業進口支付和居民儲蓄的替代工具。例如阿根廷 40%的儲蓄轉向USDT,奈及利亞每年接收超 590億美元加密貨幣,2024年有 33%的奈及利亞人用穩定幣支付或儲蓄。

此外,菲律賓也允許民眾使用泰達幣繳納社保,土耳其穩定幣交易量佔GDP比例全球第一,當地百姓用泰達幣對沖里拉超發。

 

不過,穩定幣與黃金有競爭關係,尤其在去美元化敘事中,穩定幣地位可能不如黃金,甚至可能成為美元信用體系崩塌的催命符。

 

■經濟學人:穩定幣金融風險遠高於其收益!

 

穩定幣原本是為解決加密貨幣波動性過大問題而設計改良。希望藉由與美元或其他安全資產掛鉤,試圖將穩定幣數位技術高效性與價值穩定性結合,同時挑戰傳統高成本、低效率支付機構,如銀行、Visa、PayPal、SWIFT 等跨境支付平台。

 

但《經濟學人》指出,穩定幣這種金融創新,帶來的金融風險,可能遠高於其收益,暗藏著危機。

值得關注的是,穩定幣雖然類似貨幣市場基金,表面上看似安全,但它在壓力下可能崩潰。亦即穩定幣亦隱含系統性風險,儘管被視為相對安全,由於,其安全資產收益率極低,穩定幣發行機構可能被誘導追求高收益投資,增加金融風險。若其快速增長伴隨監管不足的漏洞,尤其,儲備金擠兌風險若爆發,脫錨事件或迫使政府實施高成本救助。

例如,泰達曾因虛報儲備金被罰,其儲備金未經獨立全面審計;

Circle(CRCL-US) 在矽谷銀行倒閉事件中亦面臨儲備金受損風險;

即使儲備金存在,細微疑慮也可能引發破壞性擠兌潮,如 2022年 TerraUSD崩盤案例。

此外,穩定幣面臨駭客攻擊風險,企業需採取網路安全措施,如 Bitfinex 就曾遭攻擊導致泰達幣被竊。

 

同時,《GENIUS 法案》禁止發行機構支付利息,以安撫銀行存款流失疑慮,但 Coinbase、PayPal 等交易平台不受此限制,形成監管漏洞。

加上部分平台透過返利形式提供「後門獎勵」,承擔風險,卻無需遵守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及存款保險等標準,成為「影子銀行」,享有隱性公共擔保,卻不承擔相應成本。

 

另外,政治因素進一步放大穩定幣金融風險。美國政府在推廣穩定幣上,目的隱藏著刺激全球美元需求,為貿易逆差提供資金支持。

屆時,政府可能會被迫介入救助,以保護小微企業和家庭,防止金融風險擴散,或維護所謂「加密友好」轄區的聲譽。而「政府救助」的預期,又可能鼓勵更多高風險行為。

 

《經濟學人》總結道,穩定幣雖為最新金融熱潮,但在讓少數人暴富的同時,也可能威脅金融穩定。

 

■穆迪:穩定幣「加密化」浪潮,正撕裂新興市場貨幣主權!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示警,隨著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其「加密化」浪潮,正對新興市場貨幣主權與金融穩定構成日益嚴峻挑戰。因以美元等法幣為錨的穩定幣廣泛滲透,將侵蝕新興國家央行對利率與匯率的傳統調控能力。

 

依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數位資產持有者已達到約 5.62億人,年增33%,其中拉丁美洲、東南亞及非洲等新興市場增速最快,主要驅動力來自跨境匯款便利、行動支付需求及對沖本幣通膨的現實考量。

 

但「貨幣加密化」的威脅在於削弱新興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與金融體系穩定性。

穆迪指出,當大量經濟活動依賴穩定幣完成,央行透過利率工具調節經濟的能力將被削弱,更可能直接衝擊本幣匯率穩定。

 

穆迪特別強調,若個人將銀行存款轉向穩定幣或加密錢包,銀行系統恐面臨存款流失,不僅影響流動性,更可能動搖整體金融穩定。

 

穆迪表示,目前僅不到三分之一國家推出全面數位資產監管規則,許多新興經濟體直接暴露於市場波動與系統性衝擊之下。這種「監理落差」,暗示新興市場貨幣主權正被撕裂!穆迪警告,若無法及時填補監管空白,加密化浪潮恐進一步放大新興市場的貨幣與金融安全隱患。

 

■渣打:美元穩定幣恐自新興市場銀行抽血1兆美元!

 

目前全球約 99%的穩定幣與美元掛鉤,且在經常發生貨幣危機的國家更具吸引力。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指出,為了避免存款因匯率大幅貶值而蒸發,許多個人與企業為了資本安全,可能把資金轉往穩定幣錢包,而非傳統銀行帳戶。因此,渣打銀行指出,隨著美元穩定幣 (Stablecoins) 在全球迅速擴張,未來三年內恐自新興市場銀行體系抽走多達 1兆美元存款。

 

據渣打估計,若目前趨勢延續,開發中國家利用穩定幣作為儲蓄的總額,將自目前約1,730億美元攀升至 2028年底的1.22兆美元。

 

■香港77家公司爭奪牌照,穩定幣「淘金熱」爆發!

 

隨著香港《穩定幣條例》上路,一場圍繞著「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的激烈角逐在香港這個亞洲金融中心迅速展開。截至 8月底意向表達截止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共收到多達 77 份申請意向,來源包括傳統銀行業巨頭、大型支付處理商、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科技巨頭、電商平台以及充滿活力的 Web3 新創公司等,充分顯現各界對香港作為全球數位資產中心地位的高度認可,以及對穩定幣未來應用前景的強烈信心,香港穩定幣市場在監管明確後未來 2到 5年將迎來指數級成長,這場牌照競爭將為香港金融科技版圖和全球數位資產合規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一場現代版的「淘金熱」就此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中銀香港發行受規管的人民幣穩定幣,有望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為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提供高效、低成本且受嚴格監管的價值流通工具,與中國數位人民幣體系形成互補。

 

■香港2026年1 /1日起,將在銀行業內執行「巴塞爾規則」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將自2026年 1 /1日起,正式在銀行業內執行巴塞爾委員會(Basel Committee)針對加密資產的嚴格資本規則——

這項新規,乃針對在公共、無許可區塊鏈上持有的加密資產,例如比特幣等波動性高的代幣,規定此類資產的風險權重將高達1250%,這意味著銀行每持有1單位的高風險加密資產,就必須同時持有1單位的資本金作為緩衝。

 

此舉旨在保護傳統金融體系,使其免受加密貨幣市場極端價格波動的影響,確保/樹立新典範。

 

香港的這一大膽決策,使其成為全球首批全面制定和實施巴塞爾加密資產規則的司法管轄區之一,領先於許多國際金融中心。這一行動是香港更宏大策略的一部分,即致力於成為一個重要的機構級數位資產中心。

 

尤其,這項新政將深刻影響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在高資本要求下,銀行及大型機構將更有可能將其興趣和資源轉向風險較低的數位資產,特別是那些經過代幣化的現實世界資產(RWA)以及受監管的穩定幣。

 

■香港RWA基金打開千億收益賽道!

 

2025年8 /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標誌著全球首個全面穩定幣監管框架落實,新規要求發行機構必須持有100%法幣儲備,但禁止向用戶支付利息。

 

這項限制,引發用戶持有穩定幣、卻無法「孳息」的問題?

因穩定幣需要創造底層收益資產誘因,此時,RWA(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 提供了互補性,因RWA 能提供真實直接資產的收益,為穩定幣提供「生息之道」,香港為穩定幣與 RWA 的融合提供了監管框架與技術底座,一場資產革命悄悄啟動。

 

例如,加密貨幣交易所 KuCoin 與 AlloyX 共同合作,將華夏基金 (香港) 發行的「美元數位貨幣市場基金」代幣化為 RYT (穩定幣),並納入信用抵押系統。用戶持有 RYT 代幣,既能申請交易信用額度,又能獲得底層貨幣基金的收益,解決了穩定幣閒置資金生息和資產流動性兩大痛點。

 

目前,香港在 RWA 領域加速佈局。

8 /7日,香港 WEB3.0標準化協會上線 RWA 註冊登記平台,同步立項三個關鍵標準,打通「數據—資產—金融」環節,並將太陽能項目、充電樁等實體資產轉化為可融資、可流通的代幣。

 

■香港放寬銀行加密監管,搶佔全球Web3.0中心地位!

 

過去,由於嚴格的資本規定,銀行在持有加密資產時需鎖定大量資金,使得參與加密貨幣市場的成本高昂,意願低落。因此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又推出一項新的政策草案(CRP-1),旨在大幅放寬對銀行持有加密資產的資本要求,為銀行業進入Web3.0領域打開大門。

 

根據草案,只要符合合規及持牌標準的加密資產,銀行就能適用更低的風險權重,減少所需鎖定的資本,從而降低營運成本、增加彈性,並有效提升銀行業對數位金融的參與熱情。這項新政策與巴塞爾委員會將於 2026 年啟動的全球加密貨幣資本新準則保持一致,彰顯了香港在國際金融標準上的前瞻性。

 

草案還建立了明確的數位資產分類體系,例如,穩定幣與受監管代幣將享有更寬鬆的待遇,而高度投機或不受監管的代幣則持續面臨嚴格要求。這套靈活的機制不僅能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為具備潛力的創新技術提供發展空間。

 

銀行業界對此表示謹慎樂觀。金融機構普遍認為,在明確的監管框架下,他們將能夠更有信心地開展加密貨塊業務,例如區塊鏈支付、財富管理和跨境結算等創新應用。分析師預測,此舉將加速區塊鏈技術在主流金融服務中的普及。

 

香港此番的政策轉變不僅是針對技術層面的微調,更是對全球數位經濟未來的一次戰略性押注。若能成功在金融安全與科技創新之間取得完美平衡,香港有望藉此鞏固其作為全球加密貨幣與銀行業雙重樞紐的地位,吸引更多國際人才與資金的匯聚。

 

■歐洲9大銀行共推「歐元穩定幣」!

 

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場幾乎由美元主導,美元穩定幣佔總市值的 99%,其中泰達幣 (Tether) 市值超過1720億美元,USDC 約740億美元。

相較之下,歐元計價穩定幣規模極小,僅約 5億歐元。

 

歐洲央行 (ECB) 7月曾警告,美元穩定幣的主導恐削弱 ECB對貨幣環境的掌控力,因此呼籲加大對受監管歐元穩定幣的支持。

 

歐洲多家銀行組成的聯盟,包括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德卡銀行、西班牙凱克薩銀行等,打算2026年下半年推出一款以歐元計價的新穩定幣,此舉有望吸引對加密貨幣持謹慎態度的歐洲投資人入場,同時有望加速歐元數位化版本的落地進程。

 

這款「歐元穩定幣」將提供高效、可編程的點對點支付解決方案,支援全天候全球即時或近即時結算,成本更低且交易透明,這對歐企的國際支付是巨大優勢。

 

對歐洲而言,這項措施更是提升支付自主權的重要一步。在川普政府推動美國數位支付全球主導的背景下,歐洲透過銀行聯盟推出受監管的歐元穩定幣,既能吸引謹慎投資者,也能在美元穩定幣的競爭中爭取話語權。

 

未來,這款穩定幣能否成功,取決於其能否平衡監管合規與用戶體驗,以及對零售和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而這也將是歐洲在數位金融領域追趕美元的關鍵所在。

 

■歐盟:境外穩定幣恐引發金融風險!

 

「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ESRB) 10/2 日呼籲,源於歐盟境外的穩定幣發行商享有較寬鬆的監管,一旦這類穩定幣失靈,可能引發儲備擠兌,進而將金融風險輸入歐盟。

 

目前,歐盟與非歐盟實體共同發行可互換的穩定幣,因歐盟嚴格的監管規定、卻無法延伸至非歐盟的發行商,造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而監管機構最主要的擔憂是,一旦發生資產擠兌事件,投資人會優先選擇在保障措施最強的歐盟境內進行贖回。然而,屆時歐盟境內持有的儲備金,可能不足以應對這種集中的贖回需求,從而在歐盟境內造成流動性緊縮,甚至可能迫使歐洲央行介入干預。

 

■     IOSCO警告:「代幣化」恐催生投資新風險!

 

所謂「代幣化」是指建立基於區塊鏈的代幣,並將其與股票或債券等現實世界資產連結的過程,新的代幣化產品正透過線上經紀商向公眾銷售。

 

但全球證券監管機構國際證監會組織 (IOSCO) 11/11日指出,與主流金融資產掛鉤的加密代幣,即所謂的「代幣化」,可能為投資者帶來新的風險與漏洞。

 

IOSCO表示,代幣化相關的風險多數仍可被現有監管框架所覆蓋。然而,潛在的新風險和漏洞主要源於其底層技術。例如:

1、所有權不確定性:

代幣化資產結構方式多樣,可能導致投資者不確定自己持有的究竟是基礎資產本身,還是僅僅是加密代幣。

2、交易對手風險:

第三方代幣發行方會帶來潛在的交易對手風險。

3、溢出效應:

隨著代幣化與加密資產市場的關聯度不斷提高,可能會產生潛在的溢出效應。

由於市場參與者在交易流程中仍需依賴傳統市場基礎設施,而非完全用區塊鏈取代現有體系。

 

 

跋尾—西方不亮、東方亮

 

總的來說,由於「流動性超發」,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了「融漲」現象!

全球金融市場在「流動性超發」無力回收下,將進入「大到不能倒的時代」!

這股「流動性超發」的「熱錢」永遠不甘寂寞,將一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遊牧」,輪流炒高全球風險資產價格!

 

近期,美國Fed又打開印鈔水龍頭,以支應川普胡搞、瞎搞的「大而美遊戲」,未來這股「增量熱錢」也將「遊牧」在資本市場的六大盤子(債市、匯市、股市、房市、商品市場及RWA)中!

 

吾人認為,以川普私心自用的「商人性格」來判斷,未來二年這股「熱錢」將宣洩進入「穩定幣」+「RWA」的第六個池子,全球金融市場將進入「大而美泡沫時代」,而「通膨夢魘」也將再度回歸?

 

■高盛:「流動性」主導全球金融市場,狂歡背後潛藏「信任危機」!

 

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目前一股強大的「流動性超發」力量正在主導一切,其影響力遠超越傳統的經濟基本面思維邏輯。

 

高盛首席宏觀研究員 Paolo Schiavone 指出,當前市場的「流動性勝過基本面」。在聯準會 (Fed) 降息預期升溫的背景下,大量閒置資金準備在市場回檔時逢低買入,這種預期心理正不斷延長當前的經濟週期,並為風險資產注入了強勁的上漲動力。

 

尤其,目前市場普遍存在美元將持續走弱的共識。這種貶值是「美元價值」的走弱形式:即美元兌真實資產——如股票、房地產、加密貨幣——的購買力正在下降。這與 1970 年代美元價值轉移至黃金、石油和房地產的情況如出一轍。

 

在「美元價值」走弱的預期下,目前資金正流向其他資產類別。

例如黃金價格已創下歷史新高,而新興市場也表現強勁。

而市場對美元及美國公債的信任危機,不僅源於財政狀況的惡化,更與政治對經濟機構的干預有關。例如,川普政府對聯準會獨立性的攻擊,讓人回想起 1970 年代尼克森政府施壓聯準會的經歷,那次干預最終導致了惡性通膨。

因而,未來真正的金融風險,可能並非典型的經濟衰退,而是「1979 時刻」的重演—長期債券市場因信任喪失而突然崩潰,迫使決策者再採取激進升息措施。

在此之前,由流動性驅動的市場狂歡或許仍將持續,但其背後的結構性風險已不容忽視。

 

■達里歐的忠告:在「泡沫中刺激」,資產價格先「融漲」、後大幅回檔修正!

 

美國Fed已宣布將停止量化緊縮(QT),並暗示可能重新啟動資產收購,被市場視為新一輪量化寬鬆(QE)的開端。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提出示警,Fed此舉可能助長市場泡沫,但在泡沫破裂前或將出現最後一波上漲,不過,這通常是理想的賣出時機。

 

達里歐指出,Fed實際上等同重啟QE。雖然Fed將此形容為「技術性操作」,但本質上仍是典型的貨幣寬鬆政策。

他強調,這次的QE與以往不同。過去量化寬鬆多用於經濟衰退、通膨低迷、資產估值下跌時,目的在於刺激成長;但當前美股估值創高、通膨仍高於目標、信貸環境寬鬆,經濟仍具韌性,這樣的時機啟動寬鬆,反而是在「泡沫中刺激」,而非「衰退中刺激」,政策風險明顯提高。

 

達里歐警告,若Fed在資產價位高漲、經濟相對穩健、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再次重啟QE,將推升市場流動性、壓低實質利率,並可能重演1999年底網路泡沫或2010至2011年「融漲」(指市場過度樂觀最終導致崩盤的現象)的劇本,資產價格先上漲然後大幅回檔修正。

他提醒,當市場處於融漲階段、而距離為抑制通膨所採取的緊縮政策只剩一步之遙時,往往就是最佳的獲利了結時機。

 

■高盛:美股未來十年墊底,新興市場才是黑馬!

 

11/12 日,高盛集團 (GS-US) 策略師奧本海默團隊指出,過去十年美股表現一枝獨秀,受惠於科技股飆漲與人工智慧 (AI) 熱潮,但受高估值壓抑,美股漲勢空間有限,預期標普500指數未來十年年報酬率僅約6.5%,為主要市場中最疲弱。高盛認為,美股超額報酬的時代已結束,長期報酬將趨於平緩。

 

相較之下,新興市場可望以年均 10.9%的報酬率領先全球,亞洲 (不含日本) 預期年報酬率10.3%,日本約 8.2%,歐洲則為7.1%,建議投資人提高海外配置比例,分散風險!

 

高盛指出,標普500目前的預估本益比達 23倍,接近新冠疫情後高點,距離網路泡沫前的歷史紀錄僅一步之遙。美股相對全球同業的溢價超過 50%。

高盛預期,中國與印度的企業獲利成長將成為新興市場上漲的主要推力;日本市場則可望受惠於政策帶動的股東回報提升。

 

■高盛:中國A股市場或迎來一場「流動性盛宴」!

 

2025年初至今,中國A股離岸與在岸股票市場的市值已累計增加3兆美元,成爲眾多投資機構關注的話題。對此高盛認為,中國股市或迎來「流動性盛宴」,A股「慢牛」格局愈發穩固!

 

高盛指出,企業盈利是市場持久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流動性」則是所有牛市趨勢的必要前提。未來在估值和流動性的驅動下,中國股票市場可能會迎來進一步的繁榮。「再通膨」預期和人工智慧也可能是關鍵的推動因素。

 

對於中國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高盛認爲,從大多數衡量指標來看,大型股的估值並未過高。指數市盈率處於中等水平,這意味著在A股和H股中,上漲的流動性期權價值仍具有極具吸引力的定價。

 

高盛指出,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如果中國境內機構持股比例從目前的14%提高到50%(新興市場平均水平)/59%(發達市場平均水平),那麼境內股票的潛在增倉規模將達到人民幣(下同)32兆至40兆元。

 

更引人遐想的是,中國家庭能夠用於投資股票的資金規模龐大,其中儲蓄存款達160兆元,房地產投資達330兆元,但高盛也補充稱,資金配置的調整將會是漸進且持久的過程。因此,高盛維持對A股和H股的「增持」評級,建議在回調時加倉。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