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熱症是否引來「泡沫化」?

AI狂熱症是否引來「泡沫化」?

2home.co  楊惟婷

 

經歷艱難的2022年後,2023年美股以AI之名強勁反彈,擊敗其他國際股市。在2023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對人工智慧 (AI) 「怕錯過行情」(FOMO)的興奮追價,致微軟等「七巨頭」股票強漲表態。

 

同時,那指2023年暴噴43.6%,迎來2020年以來最佳一年。費半也狂飆 65%,為自2009年以來漲幅最大。標普 2023年則上漲24.4%,接近歷史新高,市值飆升超過8兆美元。道瓊工業指數年升13.7%,創下歷史新高。高處不勝寒啊!

 

但是,2023年炙手可熱的美國科技股「七巨頭」在瘋狂上漲之後,開年連跌、全線潰敗;根據 Refinitiv 的數據,光是2024年前3個交易日,「七巨頭」市值就跌去近 4000億美元,這是啥暗示?

 

蘋果 (AAPL-US) 更是屢遭投行調降評級利空打壓。由於消費者感受到通膨和利率上升帶來的壓力,蘋果iPhone、Mac、iPad 和穿戴式裝置的銷售量也有所下降。尤其,蘋果在大陸銷量告急,為挽救銷量,其大陸官網將於1月18日至21日開啟「迎新春限時優惠」,削價促銷、刺激買氣。

 

目前,一時還難以確定「七巨頭」2023年的漲勢是否完全結束,但經歷如此迅猛回調,技術面上,呈現搖搖欲墜姿態。

此讓投資人聯想到,2024年美股狂歡派對是否續攤?或將出現獲利回吐現象?

 

近期AI 題材爆發及加上AI Server、AI PC/NB、AI手機等產品陸續推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晶片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然而傳統PC/NB、手機等成熟製程的晶片需求反而出現供過於求,致整體半導體的復甦並不均衡。

或許,半導體產業復甦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目前AI消費性電子產品是否能夠刺激買氣大爆發,進而帶動半導體需求復甦尚未知,萬一不如預期呢?尤其,像「網路」、「元宇宙」一路發展以來,中間也經歷泡沬化及浴火重生,此對台股走勢將有何啓示呢?

 

一、華爾街的AI狂熱症

 

「華爾街之狼」是噬血的野獸,只要嗅到一絲新的「創新技術」的題材時,就會變得血脈噴張、興奮過頭,並迅速轉變為「自我強化」的炒作循環。

此次人工智慧(AI)技術的崛起,便立即點燃華爾街的原始狂熱。

 

OpenAI聊天機器人在 2022年11月發布,便引發一波「生成式AI」炒作循環。

追隨者認為,這項技術能夠重塑世界,治愈各種情傷、絕症,也可提升勞工生產力,降低企業成本。殊不知,「撩妹」是種藝術、不是生產力的問題。未來「華爾街之狼」仍必須面對AI 對企業營收財報的考驗。尤其,如微軟、輝達、Google等。

 

總的來說,預測歸預測,如同2000年發跡的「網路」、前幾年的「元宇宙」願景,最終仍賴「企業營收成長」才能美夢成真,這才是「最終」的審判。

 

■高盛:AI人工智慧不是泡沫

 

例如高盛集團在2023年9月發布了一篇偏解釋性的文章,名為《為什麼人工智慧不是泡沫》(Why AI is not a bubble)。該文重點介紹了AI的潛力,並認為 AI相關股票的價格沒有達到典型泡沫交易價。

高盛團隊在描述 AI 相關股票的潛力時寫道:「我們認為,這個顛覆性的技術有望帶來更突出業績的新技術周期,依然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

 

■麥肯錫:AI將提高生產力,每年為銀行業創造3400億美元獲利

 

OpenAI在 2022年推出 ChatGPT,開啟了生成式 AI 的新紀元。這項工具可藉由簡單提示,為用戶生成一段語句、摘要甚至詩詞。根據麥肯錫對 63 個跨產業案例進行的研究,這類工具最終可能接手多數目前由人類進行的重複性任務。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23年12/5日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工具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可望每年為銀行增加 3400億美元的獲利,這相當於營業利益成長 9% 至 15%。其中又以企業金融 (Corporate banking) 和零售金融 (Retail banking) 受惠最多。雖然剛開始主要是由企業內部採用,對金融業來說,未來這些工具可能會應用在更多「面向客戶」的工作。

 

事實上,目前華爾街已有多家投資銀行利用 AI 工具來改善作業程序,作為削減成本的其中一種方式。

根據《華爾街銀行》(WSJ) 報導,高盛 (Goldman Sachs) 內部正在採用 AI 工具來協助工程師編寫程式碼,花旗 (Citi) 也透過生成式 AI 對金融法規內容及分析報告進行摘要,以利內部團隊溝通。

 

■比爾‧蓋茲:「人工智慧代理」將徹底改變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在2023年11/13日的部落格中表示,如今的許多軟體「仍然相當愚蠢」,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人工輸入才能發揮作用。

他認為「人工智慧 (AI) 代理」,可以在未來五年內改變這一現狀。

 

比爾‧蓋茲說:「想要在電腦上執行任何任務,你必須告訴你的設備要使用哪個應用程式。」例如你可以使用 Microsoft Word和 Google Docs起草商業提案,但它們無法幫助你發送電子郵件、分享自拍照、分析數據、安排聚會或購買電影票。

 

蓋茲認為,未來人們可能只需要使用日常語言告訴設備,實際想要做什麼。

這種類型的軟體能夠對自然語言做出反應,並且能夠基於對使用者的了解,完成許多不同的任務,即「人工智慧代理」。

他指出,這可能取決於自身選擇與電腦共享多少訊息,以讓人工智慧代理做出回應,因為它將對你的生活有豐富的了解。

 

蓋茲指出,在利用人工智慧「提高生產力」這個領域,競爭已經很激烈。

微軟正在把它的 Copilot當作 Word、Excel、Outlook 和其他服務的一部分。

未來Copilot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把書面文件變成幻燈片,用自然語言回答電子表格的問題,在闡述每個人的觀點的同時總結電子郵件的主題。

而Google也在用 Assistant with Bard 和其生產力工具做類似的事情。

 

未來人工智慧代理則能做更多,例如你有一個商業想法,人工智慧代理將幫助你寫一份商業計畫,創建一個演示文稿,甚至生成產品大概長什麼樣的圖像。公司將能夠讓員工直接諮詢人工智慧代理,並參與每次會議,以便回答問題。

 

蓋茲認為,「人工智慧代理」不僅會簡單地提出建議,他們還會幫助你做出決定。」

例如果你想買一台相機,你可以讓你的人工智慧代理為你閱讀所有的評價,總結它們,做出建議,並在你做出決定後幫你下單採買。

當然,這在技術上仍有眾多挑戰,且成本也需要降低,才能做到每個人都能負擔。

 

蓋茲強調,隨著這一切的出現,「網路隱私和安全問題」將變得比現在更加緊迫。你會希望能夠決定「人工智慧代理」存取哪些訊息,這樣你就可以確信你的數據只與你選擇的人和公司共享。無論如何,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人工智慧代理」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黃仁勳:AI將在短短5年內與人類「公平競爭」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023年11/29日於紐約時報的年度 DealBook 峰會上表示,人工智慧(AI)正在追上人類,預測將在短短五年內與人類「公平競爭」。

 

輝達的對高性能圖形處理器(GPU) 正用於訓練AI模型,並在汽車、建築、電子、工程和科學研究等行業承擔大量工作負載,包括OpenAI 的ChatGPT。

OpenAI的「世界上第一台AI超級電腦」即由輝達交付的。

 

輝達預測,各行各業將運用AI技術展開競爭,將導致現成的 AI工具的出現,各行各業的公司將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調整,從晶片設計、軟體研發、藥物發現和放射學等。

 

■童子賢:看好未來10年手機內建AI晶片,將如同網路無所不在

 

AI 話題延燒,和碩 (4938-TW) 共同執行長童子賢11/15日提到對 AI看法,

他說 AI 跟網路一樣,是科技環節之一,不是單一產品。

他認為或許10年後的手機都內建AI晶片,屆時不需要特別命名AI PC或 AI手機,也就是說 AI會無所不在。

 

童子賢說明,2000 年時大家總問:「網路產品在哪裡?」

那時,仍不知道該如何運用網路。

不過隨著 Google、亞馬遜出現,大家回頭一看發現,其實網路早已無所不在。

 

童子賢認為,AI 也是同樣的狀況,10年後每個人的手機都可能內建 AI晶片,屆時就不用像英特爾所說,需要特別命名 AI PC 或 AI手機,就像不會將手機命名為「網路手機」。

AI 跟網路一樣具有潛力,總有一天它將無所不在,將來透過「邊緣運算」解決網路壅塞問題,科技帶來方便、同時也帶來改變。

 

談到 AI 伺服器方面,童子賢指出,光是 AI伺服器就已經稍微排擠到傳統伺服器,所以看到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他強調,新技術是帶動新需求的推手,譬如 ChatGPT出現後,只要跟 AI沾上邊的終端設備或伺服器都很暢旺。

 

至於車用部分,童子賢提到兩個趨勢,分別為電動車以及傳統燃油車電子化。童子賢表示,燃油車將在 2035年走向落幕,雖然距離 2035年還有十幾年,但每年車用產值仍高達 2.5-3 兆美元。面對如此龐大的產值,該改善的、還是要做。因此傳統燃油車電子化、綠色化依舊有驚人商機,甚至比電腦、半體體市場還大。

 

二、短線過熱中

 

■大摩示警:AI泡沫已近高點

 

輝達 (Nvidia)2023年來股價飆升超過300多%,如果以此作為人工智慧 (AI) 股票泡沫的指標,摩根士丹利認為牛市高點即將到來。

 

大摩策略師史丹利 (Edward Stanley) 在報告中寫道,根據歷史背景,這次股市飆升已進入「末段」,「泡沫在高峰前的 3年往往會平均上漲 154%以上」。

 

雖然輝達一直是2023年 AI領域的典型代表,但史丹利表示,更全面的 AI指標,像是 MSCI美國 IMI機器人和 AI精選淨美元指數,漲幅要小得多,只有46%。

可以肯定的是,整體產業股票並不具有一致特徵。

 

■AI是長期多頭題材,但仍應留意短期回檔風險!

 

在這波AI漲勢中,會發現只要跟 AI沾上邊的公司,股價都出現不小反彈,但並非所有企業都在 AI方面提早佈局,當 AI熱潮冷卻之後,那些來自 AI營收不如預期的公司,股價勢必將出現回檔;AI題材漲多,其實就是回調最大的利空,回挫力道將不容小覷。

 

目前大盤看似強勢,但是除半導體及電子零組件外,多數產業的基本面狀況依然偏弱,只要AI獲利了結賣壓一出現,樂觀情緒不一定持續下去。因此,AI可視為長期多頭題材沒錯,但短線不建議再追高,逢修正再擇優布局,才是正確的投資策略。

 

另外,AI是新題材,但長遠發展商業模式都還沒確定。

誠如分析師翁偉捷表示:「(輝達)已經把未來五年後利多,提前到2023年做反應,所以接下來,股價比較偏高,後續營收狀況還沒實現同時,大家一定要特別留意,追高的風險。」

 

■美股AI投資熱潮,像是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縮影?

 

美股2023年強勁反彈在一定程度上是源於對人工智慧的投資熱潮期盼,以及受晶片製造商輝達 (Nvidia) 發布樂觀財測所推動。

 

經濟學家兼策略師 David Rosenberg表示,在人工智慧 (AI) 狂潮的帶動下,美股反彈將像網際網路泡沫時代一樣稍縱即逝。

Rosenberg 表示:「我認為美股存在價格泡沫,如果你看一下那斯達克 100指數的六個月圖表,這實際上看起來很奇怪,而且它過度買超了。」

Rosenberg 稱:「這種類型的企業行為與網際網路泡沫中發生的情況並無太大不同,一家又一家公司滿足投資人對有關其計劃如何將網際網路納入其業務或者僅僅因為他們增加 .com 的名字。」

Rosenberg 補充說:「因此,雖然我們相信 AI 的長期利益,但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環境正在呈現出某種狂熱。」

 

瑞銀分析師 Art Cashin 也表達類似的觀點。Cashin稱,美股的 AI熱潮看起來就像是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縮影。

Cashin 稱:「人們聽到的每件事,都會受到 AI 的影響,從新藥、藥物到所有類型預測本質,這將會變得很有趣。」

 

而AI究竟是創新、或是泡沬?

這個答案只能留給時間解決,而且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答案。

 

三、長線起漲中

 

■AI概念股短線看似追高,其實是買在長線起漲點!

 

AI題材,最大的動能來自Open AI帶來的狂熱,Nvidia(輝達)帶動費城半導體指數的大漲。

 

隨著AI狂熱帶動科技股大漲,市場開始湧現AI泡沫化的警告,AI題材大漲一波後,還會再領風騷、再狂飆一波嗎?

 

著名的華爾街大多頭、市場策略與產業研究顧問公司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共同創辦人Tom Lee卻提出股市尚未進入泡沫的3個原因。

 

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拿當前輝達的股價走勢與2000年網路泡沫期間的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來做比較,這兩家公司分別是這兩大狂熱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

 

例如在1990年到1997年間,100美元投資思科股票會變成1萬1,500美元,這對大多數人來說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泡沫沒錯,但接下來的發展更是讓人跌破眼鏡。投資思科的這100美元在2000年3月到頂時變成了10萬3,000美元,漲幅高達102,900%。

同樣以10年來看,投資輝達100美元會變成約8,865美元,如果要形成真正的泡沫,輝達的股價必須比目前的價位飆漲更多,即使與2021年10月中旬觸及的低點相比已經上漲323%。

Tom Lee表示,如果AI即將成為泡沫,我認為你應該注意到1999 年的泡沫是以10倍以上的速度在膨脹。

 

另一個他不認為股市已經真的形成泡沫的原因,是八大科技巨頭中有六檔的股價仍然低於歷史高點,儘管蘋果的股價創下歷史新高,但也只比先前的歷史高點多漲了5%。他表示,當這些科技巨頭甚至都還沒有改寫歷史高點時,泡沫是要怎麼產生呢?

 

最後,他認為資金流動的情況顯示投資人實際上是戒慎恐懼的,而非陷入狂熱。自2022年底以來,累計的資金流向顯示投資人向貨幣市場基金投入7.235億美元,向債券市場投入1.456億美元,並從股市撤出1.151億美元。他表示;「當資金流出股市時,這會是泡沫嗎?我不這麼認為」。

 

■全球即將進入算力軍備時代,「AI伺服器」是長期多頭題材!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表示,針對生成式AI 趨勢,「高效運算」是必要配備,因而,他提到 NVIDIA將不再只賣晶片,而是轉向大企業出售整個 AI超級運算系統,簡單而言就是「AI伺服器」。

 

事實上無論是物聯網、雲端亦或是 AI,共同點就是需要處理天文數字的資料,因此強大的運算力將是決定勝負關鍵,透過高效能 AI伺服器便能使運算力大幅升級,只要伺服器的需求越高,相關零組件的需求就也越高,高速傳輸、散熱及高效電源管理等技術更是提高效率的關鍵。

 

台灣產出全球約 90% 的伺服器,在這波 AI 新浪潮帶動運算力提升的需求下,預計台廠可以掌握很多商機。因此,AI熱潮是長期多頭題材。

 

■2024年AI軍備競賽持續加溫!

 

AI 軍備競賽從2023年5月才剛剛開始,包含Google及Microsoft等大型雲端業者,紛紛自2023年下半年起大舉增加 AI伺服器的採購策略,而2024 年更加有倍數以上的拉貨動能,據法人圈估計,Meta在2024年開出的 AI伺服器需求量將是2023年的四倍,而居整體 AI伺服器採購量之冠的微軟,2024年則增加至2023年的兩倍、續為市占之冠,另 Amazon 與 Google 亦各有兩倍及逾三成的年增,另外,連中系三大業者包括字節跳動(ByteDance)、阿里巴巴(Alibaba)及百度(Baidu),法人推估2024年亦有三倍的採購量提升。換句話說,全市場在 2024年對於 AI伺服器的採購量將可能達到比2023年為倍數的成長,屆時相關零組件廠商基本面提升的速度,預估也將相當可觀。因而預估這波 AI 大行情還在剛開始的階段,錯過恐怕要再等十年…因此,策略上應採大波段操作為主軸了!亦邵,現在要做的就是盯著 AI 產業並且找尋具備潛力的個股並且波段操作。

 

四、近期美國科技業似乎從「拚成長」,轉向「省成本」的啓示

 

■AI產業投資深似錢坑?

 

或許,有一天AI會為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科技巨頭帶來豐厚的回報?

但是,在此之前這兩家科技巨頭都必須先砸下更多錢投資硬體設備。

 

就AI而言,谷歌過去10年來在這方面砸下的投資可能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但也沒有得到用戶和投資人太多的讚賞與肯定。

谷歌目前的優勢在於該公司擁有自己的客製化AI晶片TPU(Tensor Processor Unit),這有助於降低成本。

 

而微軟沒有自己的研發晶片,它目前正大舉購買輝達晶片。微軟坦言,因為建置新的數據中心來支援AI處理工作,所以成本急速攀升,且為了支援這些數據中心,必須向輝達等公司購買晶片,因此資本支出將持續增加。如此,微軟2024財年資本支出將逐季提高,相關支出可能拖累獲利和增長。

例如,微軟背負的AI成本主要來自兩大業務:支援自己的產品,包括Microsoft 365即將推出月費30美元的AI工具Copilot,以及供其他公司打造自家AI功能的Azure雲端運算服務。但是,Copilot將要到2024財年(截至2024年6月30日)下半年才會開始帶來收入。

 

同樣,我們可在亞馬遜身上看到類似的情況,因為市場用於訓練AI系統的雲端服務大多都是出自於這兩家公司(微軟和亞馬遜)。市場投資人雖然對AI帶來的機遇寄予厚望,但對於成本爆增也感到憂心。

 

■美國科技業似乎從「拚成長」,轉向「省成本」

 

受到通膨和經濟前景悲觀引發變化,據Layoffs.fyi數據顯示,科技業在2022至2023年間總共裁減數十萬個工作機會。

 

亞馬遜旗下Prime Video、米高梅(MGM)1/10日宣布將進行裁員,電玩串流平台Twitch也將解雇約500名員工。此外,Twitch在韓國的營運耐不住虧損,將在今年2月收攤。

 

同一時間,谷歌宣布解雇數百位員工,範圍涵蓋Google助手專案、硬體和內部軟體工具,具體規模和人數尚未確定。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一直試圖整合資源並用於發展AI,同時削減開銷。約一年前,該公司曾裁撤高達12,000人,占員工總數6%,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並在此後小幅縮減員工。

 

又如微軟、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等科技公司仍持續小規模裁員,以嚴格控制支出。

 

此外,遊戲引擎開發商Unity先前宣布裁員四分之一,約1,800名員工;印表機製造商全錄(Xerox)則是將開除15%員工;語言學習軟體Duolingo也將和1成承包商解約,並以AI取代部分工作。

 

美國科技業在2023年裁員16萬8,032人,超過其他所有產業。Alphabet、微軟、亞馬遜和Meta等科技巨頭都在2023年裁員上萬人,這是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多僱用的員工。

 

而根據追蹤網站Layoffs.fyi的數據,2024年1月以來,美國科技業總計又裁員逾7,500人。而這些大型公司在2024年繼續裁員的理由是:他們正在大舉投資生成人工智慧(AI),十分燒錢。

 

例如2023年1月,Alphabet宣布大舉裁員1.2萬人,佔全球員工總數逾6%。

近日Alphabet旗下谷歌公司(Google)又宣布將裁員約千人,目的即為了持續削減成本,語音助理(Voice Assistant)部門裁員數百人,Pixel、Nest和Fitbit硬體部門也將裁撤數百個職位,擴增實境(AR)團隊大多數人將被解僱,而中央工程團隊也將裁員數百人。

 

同樣亞馬遜也宣布串流媒體與工作室業務裁員數百人。其Twitch直播平台,以及有聲書與Podcast部門Audible,亦裁員數百人。

 

DA Davidson & Co分析師Gil Luria表示,沒有科技業公司想要在這場AI革命中落後,當他們都將強化AI能力列為首要之務,即使必須犧牲其他領域。

 

只是,大多數公司投資AI的效益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可能從新技術賺到錢。目前可能只有微軟和輝達是這波AI熱潮的大贏家。

 

五、財報考驗V.S大股東釋股

 

國際銀行巨擘花旗集團(Citi Group)第4季度財報虧損18億美元,並表示將進一步裁減少員工,執行長弗雷澤(Jane Fraser)形容2024年將會是該行的「關鍵一年」並宣布將裁員20000人。這是否暗示景氣寒冬將至?

 

■AI概念股價是否泡沫化?

 

美國資產管理機構GEO,其創辦人葛拉漢 (Jeremy Grantham) 近期公開說,2023 年的「人工智慧」(AI) 的高股價呈現「泡沫化」現象。

AI 的資產價格是否泡沫化?未來,端視 AI電腦革命,是否賦予相關企業提高公司的價值。亦即可由相關公司股價的本益比 (P/E)、或是市價淨值比 (P/B) 等指標去衡量;這些公司包含 NVIDIA、AMD、TSMC、Intel與微軟 (MSFT-US)等公司。檢視它們所增加的生產力附加價值、增加的效率,是否與未來的現金流量、預估現金股利的發放多是互相對等、是否會兌現?

 

至於該如何判斷一家公司合理的價值呢?

例如台積電目前的每股淨值為113元/股,2024年1/18日收盤股價為586元/股,大約是5.2倍的「股價淨值比」(P/B);高出「一般評價」、即為 4倍以上。所謂「一般評價」指的是,未來盈餘成長幅度只在5%、或是10% 以內的公司。

 

但台積電未來每年成長幅度,真的只有如此?

AI 潮流的代表公司是 NVIDIA,以目前價位來看、是在中線高點,長線或許還有成長空間;但短線股價的技術性乖離不小,進行中段整理的機率大;且與 2016 年當時的股價、100美元/股比較也至少上揚了4倍以上。

 

葛拉漢的AI股價泡沫化見解是否正確,還是需要時間的驗證,但當AI股價已經上揚數倍之後,短線做頭的風險的確愈來愈大。

 

■只有經得起財報考驗的AI企業,股價才能繼續上揚?

 

NVIDIA是AI伺服器最主要推手,全球AI產業的領頭羊,帶給全球投資者無限的遐想,只要與 AI 沾上邊的「AI」供應鏈公司股價也不畏高本益比,股價瘋漲。

但AI產業未來的發展會是如此順風順水嗎?

 

如同當初 2000年網路剛興起之際一樣,似乎一樣是鋪天蓋地的狂熱症。但究竟AI產業未來的發展極限如何呢?如同「網路」的應用確實不斷圯拓展,但2000年「網路泡沫化」也確實發生崩盤、洗牌。

 

■微軟總裁拋售價值近1700萬美元自家股票?

 

依最新披露的資料顯示,微軟 (MSFT-US) 副董事長兼總裁 Brad Smith拋售了價值近 1700萬美元的微軟股票,目前 Smith 仍持有超過 588,000 股微軟股票,價值約 1.92 億美元。在過去 3年裡,他曾在公開市場上 4度拋售微軟股票,每次售股部位都低於總持股 10%。

 

■Meta執行長祖克伯賣股,2023年最後兩個月內套現逾4億美元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顯示,Meta(META-US) 股價2023年全年大漲194.1%,執行長祖克伯利用這波行情,於2023年最後兩個月大賣持股,成功套現 4.28億美元。

 

■Salesforce共同創辦人 Marc Benioff,2023年下半年套現4.75 億美元的股票

 

另一名科技業巨頭,Salesforce 共同創辦人 Marc Benioff,在2023年下半年的幾乎每一個交易日進行套現,期間成功拋售了價值超過 4.75 億美元的股票。

 

■緯創大股東為何跑得那麼快?

 

AI題材狂炒,帶動台股指標股緯創2023年股價一度飆漲逾4倍,大股東宏碁也釋股實現利益,公告將處分緯創持股3.57萬張以內。

據緯創官網資料顯示,宏碁持股緯創約5.48萬張,為其第四大股東。未來宏碁若賣掉3.57萬張,對緯創持股將一舉降至0.66%,跌出緯創前十大股東之列。

 

■對AI PC銷售前景的熱情,救得了科技產業嗎?

 

儘管近期人工智慧個人電腦 (AI PC) 系列令人興奮 (即內載的特殊晶片可提高 app 中 AI功能功效),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近期PC需求的前景正在惡化。

 

KeyBanc 資本市場公司分析師 John Vinh在1/10日評估台灣主要筆記型電腦製造商的最新出貨量後,將 2024年筆記型電腦銷量的年增率預測自3%下調至1%。因為,2023年12月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為 1330萬台,低於其預期的 1400萬台,原因是PC復甦弱於預期。

 

雖然筆記型電腦出貨量數據並非 PC 需求的唯一指標,但與桌上型電腦相比,筆記型電腦佔PC銷量的絕大多數。而台灣原始設計製造商 (ODM) 佔全球筆記型電腦產量的 90%以上,這些ODM 公司為戴爾、聯想、惠普等。

而戴爾 (DELL-US) 公布令人失望的最近一季財報,亦可佐證PC市場將反彈的樂觀看法可能高估了。

 

■半導體全面復甦還要再等等嗎?

 

電子產業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清庫存,至今也將近一年半了,但上游庫存調整卻還是有雜音。最主要原因還是在高利率以及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不過近期AI 題材爆發及加上 Server新平台、AI PC/NB、AI手機等產品陸續推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晶片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然而傳統PC/NB、手機等成熟製程的晶片需求反而出現供過於求,致整體半導體的復甦並不均衡。或許,半導體產業復甦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何況,目前AI消費性電子產品是否能刺激買氣大爆發,進而帶動半導體需求復甦,但萬一不如預期呢?

 

六、跋尾—當「護國神山」遇上大地震

 

受到台積電法說會釋利多帶動,看好今年營收成長21至26%,台股1/19日大漲逾450點,成功收復17600關卡。台積電股價跳空大漲,輕鬆衝破600元大關,終場以626元作收,上漲38元,漲幅超過6%。台積電1/19日再度扮演台股「護國神山」。

 

目前台積電73%的股份都在外資手上。加上,目前台積電大漲每上漲1元就貢獻大盤指數8至9點的影響力,它已成為外資及「國家隊」控盤台灣資本市場的槓桿。所以,要求台積電扮演「護國神山」實在太沈重了。

 

■曾經一顆「蘋果」救台灣?

 

「蘋果」供應鏈曾經是台灣科技產業的骨幹,「蘋果」iPhone的銷售業績,關係台灣「蘋果」供應鏈的興衰,因此稱之一顆「蘋果」救台灣。

 

2024年到來前,那指一度連漲9周,創下新冠疫情初期以來最長連漲走勢,但蘋果 (AAPL-US) 卻被巴克萊 (Barclays)降評至「減碼」,而股價大幅下跌,市值也失守3兆美元。主因iPhone銷售疲軟以及 App Store、Apple Music和Apple TV+ 等服務業務營收也疲軟,因而那指開年下跌不可怕,但蘋果股價大跌卻令人憂。

 

目前,蘋果(AAPL-US)的成長沒有太多讓人感到興奮的地方,尤其是考慮到目前估值偏高。2023年蘋果股價上漲近50%,以未來一年預期獲利計算本益比為28倍,而與此同時,營收卻連續 4季衰退。

 

到目前為止,iPhone 仍然是蘋果最重要的產品,營收約占總營收的一半,如果計入 Apple Watch、AirPods、配件和服務等 iPhone 相關銷售,可以說 iPhone 占總營收的比例要更高。

但目前,iPhone 15 銷量持續「低迷」,預計2024年秋季發布的 iPhone 16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此外,他認為,Mac、iPad 和穿戴式裝置等其他硬體類別的銷售量將持續保持疲軟;且到目前為止,蘋果還沒有透露太多生成式AI和大語言模型 (LLM) 的策略,而其他科技公司都已經全面投入。

 

特別值得一提,目前 iPhone 在中國面臨來自華為和其他中國本土手機製造商的激烈競爭,中國市場數據點「日益惡化」。

 

投資研究機構 Hedgeye 在1/12 日公布,將蘋果列為其最新做空目標。該機構預估,在 iPhone 銷售疲軟、缺乏創新,而且微軟的人工智慧 (AI) 功能激起個人電腦 (PC) 市場競爭之際,直到 2025年,蘋果的營收成長都將黯淡無光。

 

邁入2024年以來,蘋果日子似乎不太好過。不但迭遭券商下調投資評級,全球市值龍頭寶座又遭死對頭微軟摘下,《紐約時報》還披露,美國司法部正準備對蘋果提出反壟斷訴訟。如今又傳出,蘋果將關閉聖地牙哥一處與AI業務相關的Siri服務辦公室,121名員工面臨飯碗不保的風險。其中,美國司法部對蘋果 Safari瀏覽器和谷歌搜尋引擎交易發起的調查也是一個長期風險,如果法院裁定中止谷歌和蘋果的業務關係,蘋果的收入將再大幅下降。

 

■劉德音將退休,會是「護國神山」台積電第一道震波嗎?

 

2023年12/19日,台積電宣布董事長劉德音將於2024年股東大會後退休。同時,台積電董事會宣布,將推薦副董事長魏哲家接任董事長。

 

但投資人最關心的應該是,劉德音是第一個接下張忠謀董事長大位的人,台積電在他2024年退休時,台積電前景究竟何去何從?

 

許多分析將劉德音退休的決定和美國建廠的挑戰連結在一起?

台積電2024年的營運表現,是否可能會出現先蹲後跳的情形?

 

■「AI產業」大爆發,能挽救「消費電子產業」的衰退嗎?

 

繼「蘋果」供應鏈褪色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接棒掀起一股AI(人工智慧)旋風,並透露出AI是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重大趨勢,但即使台灣有全球最完整的硬體設備供應鏈,AI在未來的複合成長率,分配給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占比也並不高,以台積電為例,其在AI晶片所占的比重可能連1成都不到。

 

尤其,「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與2000年「網路」類似,一開始相關公司的股價反應會有爆發的想像力,但爆發至最高點時,可能就會因泡沫破滅而加速下跌,「網路」的應用確實不斷拓展,但2000年「網路泡沫化」也確實發生崩盤、洗牌。

 

■匯損是否成為台灣科技業2023年Q4財報大地雷?

 

值得注意的是,新台幣兌美元匯率2023年第四季狂升近5%、一舉升破31元大關,成為科技業第四季財報的大地雷。

 

例如,根據台積電2022年之營運績效,當新台幣兌美元每升值1%,將造成營業利益率下降0.4個百分點。

聯電也指出,該公司營收全數採美元計價,新台幣升值多少幅度,營收也將同等幅減少;新台幣每升值1%,將壓縮毛利率0.3至0.4個百分點。

日月光則表示,若新台幣升值1%的情況下,對毛利率將下降0.27%。

此外,聯發科年報則顯示,新台幣兌美元每升值1%時,約當影響營業利益率0.26個百分點。

 

2024年3月16日上市櫃公司將公布年報自結數,因科技業者多採自然避險,以外銷導向的台積電、聯電、大立光等皆將產生負面影響,匯損地雷呼之欲出。

當然,此屬短空題材,長線各公司最終須回歸產品競爭力才是獲利關鍵。

 

■南韓砸622兆韓元打造全球最大半導體聚落,未來可能出現供過於求

 

在「半導體即國力」成為各國發展顯學之時,中國大陸由於先進製程設備受制,轉而全力發展成熟製程產能,2024年將新增18座成熟製程工廠,產能約當台灣聯電、力積電及世界先進總合。

 

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報告,受惠政府資金挹注和其他獎勵措施,中國晶片製造商預計 2024年將展開 18座新晶圓廠,預期中國將擴大其在全球半導體產能的占比,也意味今年晶圓成熟製程產能開出將大爆表,可能導致會球產能過剩也可能出現閒置。

 

另一方面,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產能暴增,為爭取客戶訂單,可能出現砍價搶單狀況。如同,LED、太陽能、面板、電動車供應鏈的淘汰賽。

 

事實上,陸行之也曾發表過看法,表示台灣成熟製程晶圓代工的上行週期無法像之前一樣強勢季季漲價,結構性破壞可能會被美國所主導的去中化抵銷大半。對中國晶圓代工廠而言,中國半導體需求仍大於供給,但市場成長空間已被大幅擠壓,未來廠商彼此間的殺價競爭將頻頻上演,嚴重破壞獲利結構及現金流。

 

另外,除了中國成熟產能增加,以半導體產業為出口主力的南韓也不甘示弱,總統尹錫悅1/15日披露,南韓政府正在首爾南部打造全球最大規模半導體超級聚落,預計總投資規模將達622兆韓元(約新台幣16兆元)。

尹錫悅表示,南韓目前半導體領域的就業崗位約有18萬個,一旦該半導體聚落打造完成,光是在工廠部分就可增加7萬個工作機會,預計在未來20年這項發展計畫至少可產生300萬個工作機會。尹錫悅強調,政府將動用所有資源來贏得這場晶片戰爭,並看好聚落成形帶來的商機,可吸引外資蜂擁而至。

為了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尹錫悅表示,原本今年即將到期的的半導體投資減稅政策,效期將會延長,今後也會繼續實施投資減稅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TrendForce研究指出,至2027年台灣占全球晶圓代工先進製程及成熟製程產能比重都將收斂下滑,成熟製程產能占比降至40%,近乎持平大陸占比39%,先進製程產能占比由68%降至60%,雖仍占全球大宗,但面對美日韓比重急拉至34%,要以前瞻技術維持產業地位,將有不小壓力。

 

而TrendForce估計,2024年底大陸將有32座成熟製程晶圓廠建成,加上原有44座。放眼全球,2024年底將有85座成熟製程晶圓廠建成,包含8吋25座、12吋60座,將對台灣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營運形塑壓力,未來將面臨挑戰。綜觀台灣科技產業,在這場晶片戰中,只憑業界孤軍奮鬥,未來前景令人擔憂。

 

■美國矽谷開年爆裁員潮,竹科要小心嗎?

 

邁入2024年,全球科技業的裁員風暴仍未止息。在前2周的時間,美國矽谷科技公司計畫裁員的人數已經超過5500人。而科技巨頭與新創公司紛紛提出裁員計畫之際,卻在不斷加大對AI的投資金額,顯示「AI取代人力」已成為公司人力考量的重要參考因素。

 

例如科技巨頭Google與亞馬遜都在近日宣布大規模裁員,社群平台Discord也表示將裁員17%,遊戲引擎開發商Unity Software將裁員25%,語言學習平台Duolingo則已解僱了10%的約聘人員。

 

儘管多數公司避談裁員與AI投資之間的關聯,但顯然有越來越多科技公司將AI作為重新考慮員工人數的因素。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整個科技行業都處在高利率及營運低迷環境,也是企業調整策略的重要因素。

 

■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否排擠出「荷蘭病」?

 

台灣半導體產業目前從就業、出口值、經濟貢獻等,不僅是產業火車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統計,半導體占製造業產值20%、占全國總就業人口7%,也占總出口值近4成;由於半導體掌握先進製程,不僅強化台灣產業競爭力,更產生橫向外溢的利基,包括醫材、通訊、農業等都可以延伸均霑。

 

不過,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也公開嗆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生意,應課關稅等,因此,若辣個男人回來,台灣「護國神山」恐遇上大地震?

 

長期而言,台灣產業過度集中半導體供應鏈,在大陸、南韓以舉國之力追趕下,更要擔憂「荷蘭病」徵兆浮現。

「荷蘭病」即回顧荷蘭發現天然氣油田時,由於全國經濟過度依賴天然氣油田開發,造成貨幣升值、工資上漲,導致其他產業喪失出口競爭力,只剩天然氣產業順利發展;目前,台灣過度仰賴半導體產業,當供過於求、景氣衰退時,從上游IC設計、代工製造、封裝測試全都受到影響,層面擴及相當大。

 

■大陸是否切斷ECFA,值得關注?

 

「賴蕭配」從2024總統大選三強鼎立中勝出,延續民進黨執政,因此市場高度關注大陸與台灣貿易關係是否生變?因目前台灣是全球晶片生產中心,吃下全球6成的比重,尤其,在先進半導體生產更是高達9成。

 

據CNN報導,大陸長期以來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與首要投資地,2023年台灣有35%的貿易產品出口至大陸,而台灣也有20%的進口來源是大陸,台灣與大陸對彼此依賴度都很高,尤其大陸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中對台灣的依賴度更高。

大陸從台灣進口電子與半導體零組件進行組裝,最後再出口至全球。

 

由於全面經濟封鎖台灣的代價相當昂貴,大陸因應民進黨勝選而採取的經濟制裁政策,可能會以ECFA中、規模較小的針對性產業為主,以切香腸的方式制裁,達到警惕效果。例如,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大陸禁止進口一系列食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7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