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反彈,不代表新牛市歸來

熊市反彈,不代表新牛市歸來

2home.co  楊惟婷

 

Fed自2022年3月「暴力」抗通膨以來,為避免經濟衰退,官員們總利用輪流發表忽鷹、忽鴿言論,讓投資人懷抱希望、又無所適從,此造成大盤走勢亦忽空、忽多,以盤代跌,市場也時而超賣、時而超買。

 

此波驅動超買的因子:【政策做多】是主要因素,而企業實施【庫藏股】次之。其三,市場對Fed 在下半年【降息預期】的憧憬、進入貨幣寬鬆循環;

 

此波驅動超賣的因子:第一個拋售主要來自企業【庫存去化】因素,其次是隨著【Fed升息】的資金成本上升引發的股價估值調整。其三,是美國地區銀行爆發【流動性不足】恐慌。

 

但Fed抗通膨的優柔寡斷,致迄今通膨仍下降緩慢,勞務通膨逐漸在消費者和企業的心中形成定錨,甚至公債殖利率曲線一直倒掛,經濟衰退的風險漸放大。

 

尤其,近期Fed的試煉到來,美國矽谷銀行集團(SVB)爆出【短期流動性不足】危機,迫使Fed、財政部別無選擇,再次聯手救市,以避免金融市場失控?

但Fed悄悄QE救急,不管是否只是暫時,皆可能令通膨再回升?Who know?

 

Fed的恣意任為,讓2022年的台股意外大跌一波,然2023年初至今,台股又意外大漲一波,這究竟是熊市陷阱、還是新牛市的到來?此次美國矽谷銀行集團爆出「現金流動性」危機,意外帶來熱錢資金行情,究竟對台股產生何種驅動力量?

 

美國地區銀行及瑞信接連爆發【流動性不足】恐慌,熱錢瘋狂湧入新興市場避險、逐利,致近日新台幣匯率強升。尤其3/22日美國FOMC會議後,Fed升息1碼,但最新聲明和最新利率點狀圖皆暗示升息循環步入尾聲,但今年不降息,且持續大幅縮減資產負債表,致美元指數應聲下挫,亞幣全面強彈,熱錢大舉湧入。

 

其實,2023年的熊市【無基之彈】強攻至15879點,的確隱寓2022年的熊市已經結束,但推升動能正在衰竭中,因此無力驅動新的牛市【有基之彈】到來。

但美國矽谷銀行集團此時爆出「現金流動性」危機,若Fed為救市改變QT方向,那全球金融市場在「救經濟」與「抗通膨」之間,又該如何走出生機呢?

 

一、多頭潛伏的兩股支撐力道正在消褪中

 

■【政策做多】:全球央行默默挹注了1兆美元流動性

 

2023年以來全球股市的上漲讓華爾街的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多國央行持續升息以抑制通膨的情況下。究其原因,其實近期多國央行,對全球金融系統注資了 1兆美元的流動性。

 

花旗全球市場策略師Matt King在其報告中指出,全球大型央行近3個月來對於金融系統挹注的金額達到約1兆美元,其中,大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 (PBoC),該行沒有跟隨其他國家貨幣緊縮的趨勢,而是選擇向國內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事實證明,A股近期呈現春暖花開之姿。

 

另根據FactSet 的數據,MSCI世界指數自2022年9月底以來已上漲12%,同一時間內,全球央行挹注的流動性開始轉向增加,美國Fed甚至也對流動性做出了貢獻。根據聖路易斯聯儲的數據,儘管 Fed的債券持有部位自2022年春季以來縮減了約5000億美元,但截至2023年2 /22日,Fed 的準備金餘額仍達到3.01兆美元,高於2022年9月底的 2.9兆美元。

亦即,雖然Fed 在縮減資產負債表,但同時美國的銀行準備金卻並沒有下降。這暗渡陳倉之計有助於支撐股價,因為此讓美國銀行體系可用於投入金融系統的資金數量有所增加,而不是減少。

 

■美企實施【庫藏股】,預期美股2023年股票回購規模亦達1兆美元

 

買回庫藏股熱潮,是過去十餘年來支撐美股上漲的關鍵因素之一。

即使景氣衰退警鐘震耳欲聾,但企業買回庫藏股可望為四面楚歌的美股多頭捎來少見的好消息。

 

過去經濟不景氣時期,企業通常會減少庫藏股計畫,以保有手頭現金渡過嚴冬。但這次企業CEO為了保住飯碗、荷包,對企業買回自家庫藏股票的熱情灸燒不退,2023年1月授權的庫藏股金額累積達到1320億美元,為2022年同期的三倍,亦刷新歷年1月的歷史紀錄。

 

這次,當標普500 指數壟罩在2022年經濟衰退的擔憂之中,企業並未縮手,反而砸下巨資買回股票。企業主願意在經濟展望不明的時候買進自己的股票,等於對自家公司投下一張信任票。

愈來愈多跡象顯示,隨著美國企業削減各種支出(尤其大裁員)、獨對庫藏股的需求增溫,成了讓投資人感到安心、振奮的訊息。再加上散戶、量化基金買盤助陣,股市增添上漲動能,成為支撐行情的一個關鍵因素。

 

股票回購計畫乃由企業自行決定,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執行完畢,目前企業正在加快回購步伐,因此能極大幅度振奮投資人的信心;另根據高盛對標普500指數和羅素3000指數成分股的分析,截至 2 /17日,回購總額已經超過 2200億美元,這次美股回購計畫金額一再刷新歷史新高,因此創下過往年份同期紀錄。

 

由於股票回購會減少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並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每股獲利,某些投資人預計,獲利率受壓縮的企業將繼續回購,以支撐每股獲利成長。回購持續強勁,也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支撐。

 

■全球科技業迄今已裁員近15萬人,將超越去年整年數據

 

根據 Layoffs.fyi的數據顯示,2023年僅過3個月,全球科技業裁員人數已經達到將近 15萬人,非常接近 2022年的總裁員人數。

例如亞馬遜 (AMZN-US)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AAPL-US) 、臉書母公司 Meta皆賣力裁員,以節省開支、美化報表、並補充實施【庫藏股】銀彈。

 

■歐洲企業買回庫藏股亦聲勢浩大

 

2023年以來,不論美股還是歐股均出現異常強勁的企業回購,也支撐了歐美股市升勢。因企業股票回購會被股東解釋為企業管理層對自家股票的信任投票,因而能支持個股以及大盤整體走勢。

 

與配息不同,回購股票的優勢在於拉高股價、而股東賣出股票並獲得資本收益,投資人不需要支付額外所得稅收,但股利收入就需要徵收股利所得稅。

 

根據標普道瓊指數公司的預測,2023年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股票回購規模將達1兆美元,可望創下歷史新高。

 

另根據《彭博》數據,歐洲企業2023年來已宣布的股票回購規模已接近700億美元,乃得益於油價飆升、現金更充裕的能源企業和歐洲升息的銀行帶動此回購潮流。

而增加股票回購也的確提振了相關股票表現,追踪宣布回購股票方案的歐洲企業指數2023年來已上漲 14%,超越歐股整體漲幅。

 

■企業買回庫藏股即將面臨多項考驗

 

接下來,美國一些政治因素會給庫藏股回購規模的延續增添變數:

 

1、拜登擬課【富人稅、庫藏股稅】,以縮減美國財政赤字

 

拜登3/9日公布最新預算案,將透過針對億萬富豪、富裕投資者和企業加稅的措施,在未來十年內將政府赤字減少 3兆美元。

 

按照拜登的提議,申於2023年 10/1日的 2024 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總規模接近6.9兆美元。

而拜登希望對資產淨值至少1億美元、占比 0.01%的美國最富有國民徵收25% 的最低所得稅。這種所謂的富豪稅和他去年提議類似,當時拜登提出對包括股票等流動資產未實現收益在內、淨資產超過 1億美元的家庭,徵收 20%的最低稅率。

 

同時,拜登提議提高對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徵稅,將這些公司的企業稅率從川普執政時實行的 21% 升至 28%。

例如美國總統拜登 2月即在「國情咨文」中批評利用創紀錄獲利擴大股票回購力度的大型石油公司。他還建議將企業股票回購稅率從目前的1%提高4倍。

而2023年 1 /1日開始,美國已開始實施 1% 的股票回購稅。只是,目前這項稅率與獲得資本收益相比,影響微乎其微。

 

拜登在他任內第二場國情咨文演說中,呼籲國會把企業庫藏股稅率提高三倍、並課徵最低富人稅。

對企業庫藏股課徵1%的稅,是2023年生效「通膨削減法案」(IRA) 的一部分,但 1%稅率過低,不足以讓企業取消買回自家股票的計畫。

民主黨希望藉由提高執行庫藏股的成本,促使企業把更多手頭現金用來幫員工加薪或進行新投資,以活絡經濟。

 

2、美國國會對回購行為的質疑、以及歐洲企業獲利下降的前景,恐會在2023年稍後影響歐美企業的回購行為。

 

雖然,美國眾議院已經改由共和黨占多數,拜登提出的富人稅和庫藏股稅,拜登的提案預料不會順利通過,但會干擾多頭信心。

 

二、Fed抗通膨的優柔寡斷,讓市場多空不明

 

■陶冬:Fed「打左燈、向右轉」,上演一齣忽鴿、忽鷹戲碼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陶冬說,Fed慣以「打左燈、向右轉」,上演一齣鷹派減碼,一方面回到傳統升息力道,另一方面試圖管理市場對降息的預期,且他預料Fed官員2023年不會調降利率。

 

美股和美債都滿意 Fed 放慢升息腳步,股債雙升。面對半杯水,到底是一半滿還是一半空?市場決定用正面態度解讀,亦即,市場現在已經開始押注通膨放緩、Fed 將於2023年下半年轉向降息、激勵經濟上行的預期利好。但這種情緒忽略全球未來可能邁入衰退經濟前景。

 

另外,陶冬認為,債市認為衰退不可避免,股市則趨向於相信「軟著陸」。

陶冬指出,美國超額儲蓄基本耗盡,房價飆升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已經逆轉,消費轉弱將引領經濟降溫,但經濟衰退並非必然。

 

■美國投資人擁抱現金,將美國貨幣基金資產推至歷史新高,這意謂什麼?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3/10日表示,由於短期利率飆升,推高了美國債券殖利率,也令貨幣市場基金更具吸引力,促使投資人擁抱現金,改投資於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2023年已達到 4.9兆美元的歷史新高。

 

貨幣市場基金主要投資於高流動性的短期工具,例如現金和短期債務證券。

美國銀行表示,2023年至今,投資人已將 1920億美元投入現金,此為 2020 年疫情最嚴重時期以來的最高金額。而3/7 日6 個月期美國國庫券殖利率達到 5.34%,為 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另外,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時期,美國家庭一直是股票的主要買家。隨著 Fed 開始收緊政策,即使美國家庭仍直接持有美股 38% 的比率,但這股趨勢在去年出現「顯著放緩」。

以康納斯 (Cormac Conners) 為首的高盛策略師認為,由於債券殖利率上升和儲蓄減少,美國家庭2023年將出售 7500億美元的股票,這將是 2018年以來需求首次出現美國家庭持股下降,這也代表了美國家庭將轉而增加對信貸和貨幣市場資產的配置。

 

隨著 Fed 試圖控制飆升的通貨膨脹,從而推高債券殖利率,加劇美股波動,

高盛引用高頻流動數據指出,2023年美國股票型共同基金和 ETF遭遇 51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而債券基金的流入額達 1370億美元。

 

■波克夏公司、Tiger Global避險基金Q4重砍台積電ADR,這意謂什麼?

 

著名波克夏公司、避險基金老虎全球基金 (Tiger Global)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提交今年第四季持倉報告 (13F),重砍台積電ADR。說好的「護國神山」究竟在哪?這究竟在透露何種訊息?

 

■航海王「長榮」高配息,卻引發水手們跳船,Why?

 

台股中,貨櫃航商長榮 (2603-TW) 3/14日宣布2022年每股純益 (EPS) 達 87.07元,續寫獲利新高紀錄,每股擬配發現金股利 70元,現金殖利率超過 40%,激勵3/15日開高,但午盤過後賣壓湧現,迄今股價連挫2週。

 

由於2023年海運前景高度不明,長榮2022年雖繳出全年稅後純益3342.01億元, EPS達 87.07元的成績,不過,就第四季來看,稅後純益僅298.5億元,是2021年第一季來相對低點,使市場更憂心海運業2023年的填息能力?

 

海運業未來是否能填息,還是未知數?

但有一現象值得留意—-

隨著運輸需求下滑,根據分析公司 Alphaliner 數據顯示,取消航行的閒置貨櫃船的比率,在過去幾周逐步增加,2 月底達到 6.4%,是2022年同期的 3倍。

 

而美國零售聯合會 (NRF) 的數據顯示,美國主要港口的 2月貨櫃進口量減少 26%,降至新冠疫情初期的 2020年 5月以來的最低,預計 3至 5月維持兩位數的減少。

 

且根據彭博航運數據,有很大一部分未使用的船隊聚集在中國附近,其他集群則位於印尼和馬來西亞,靠近新加坡的散貨貨櫃樞紐。

另《彭博》報導亦指出,由於貨櫃運價跌至兩年半來的低點,許多船東選擇此時讓船隻進場維修。

 

上述現象皆反映全球貿易放緩的程度,除了閒置貨櫃船接近疫情新高,大量閒置船隻停滯於中國附近,則是押注中國製造業將復甦,等待新的出口流量。

由於,歐美消費品的去庫存時間曠日費時,貿易運輸量的低迷預計還將持續。因此部分大戶和小散戶的確有先「跳船」的現象。

 

三、FED暴力升息、縮表的副作用爆發,熊市反彈還能撐多久?

 

■FED暴力升息,是美國地區銀行爆發【流動性不足】的始作俑者

 

從3/9日矽谷銀行傳出擠兌利空,48小時倒閉,連接是Silvergate Bank、Signature Bank,儘管美國政府已出手拯救,但悄悄打開QE水龍頭,意味著什麼?

 

在矽谷,新創的科技公司不願意過早進行股權融資,因為會稀釋較多股權,對於高速成長的企業股東來說不划算,於是,矽谷銀行不走傳統的存貸款模式,做的是創投機構、輔導新創公司掛牌,利用債券業務轉股務業務,一邊以浮動利率吸收存款,另一邊以固定收益方式做中小企業的發債業務,再加上美國流行第三方託管,偏好把重要的事務放在律師、會計師等第三方機構手上,所以靠著這一商業模式,矽谷銀行擄獲了美國許多創投與中小企業的認同。

 

就投資方而言,從高淨值的合夥人,到創投、新創公司,最後那斯達克上市套現,從這個商業模式賺到錢的各路人馬,自然會不斷複製成功的模式,周而復始。

 

但當FED從2022年暴力升息以來,短期利率快速拉升,矽谷銀行的長期固定收益不足以支付短期利率成本的快速拉升,現金流枯竭只是早晚的問題?

 

■FED縮表,是【流動性不足】的隱形殺手

 

另外,FED自2022年中開始升息週期以來,一直在大量減持美國公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藉此從金融系統中消滅數兆美元的過剩流動性。

 

利率上揚,存款戶將現金轉移到收益更高的理財工具上,銀行存款大幅下降,被迫推出更高收益的類似存款理財產品,多半跟債券和貨幣基金的殖利率一致,藉此留住存款戶資金不外逃。

 

可是QT的時間越長,銀行失去系統總儲備的風險就越大,原本預期是2023年下半年才會見到銀行儲備短缺,所以才有了原先預期下半年降息的聲音。

 

不過FED過去升息的時間遞延效應開始顯現,目前FED減持債券的速度高達每月950億美元,如果FED繼續保持鷹派緊縮,中小型銀行融資困難的情況會更嚴重,所以FED只能提前停止QT或將貨幣市場基金允許存放在FED隔夜反向附買回操作(RRP)的最高金額從1600億美元下調,同時在後台進行QT。

 

■矽谷銀行倒閉讓QE水龍頭悄悄打開

 

3/14日公布的美國2月核心CPI月增率高於預期,達到五個月來的最高水準,說明儘管2022年來激進升息18碼,但是高通膨依舊頑固且具有彈性,核心服務通膨(不包括住房) 仍在加速中,CPI數據提醒著FED,抗通膨才是央行的天職。

 

FED雖不想在穩定金融市場秩序與打擊通膨之間做出選擇,但矽谷等銀行出現擠兌利空,仍迫使FED緊急搬出新紓困工具BTFP─允許銀行以高於市場價值抵押美國公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其他債務,而不必虧損賣出債務滿足客戶取款需求,BTFP將造成FED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增加,這本質上就形同量化寬鬆(QE),等於FED變相QE。但是,FED的抗通膨使命?

 

■當前美股反彈,是逃離風險的機會?

 

矽谷銀行倒閉引爆了近期的銀行業危機,但為了穩定市場信心,美國監管機構及銀行業界一直強調,美國銀行體系穩健,大型和地區性銀行都資本充足,「這不是一場信貸危機」。

 

不過,擁有大量未實現虧損的銀行,並非只有矽谷銀行。主因在於,很多銀行持有大量美國公債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其價值將因利率上升而大幅削減。

 

紐約大學研究人員在 3 /13日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作者 Philip Schnabel 教授和 Alexi Savov 教授,以及賓州大學的 Itamar Drechsler 表示,到 2022年底,銀行的未實現虧損為 1.7兆美元,這些損失幾乎快追上銀行 2.1兆美元的總股本。這是核彈級未爆彈!

 

此外,3月14日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宣布,將整個美國的銀行系統評級展望從穩定降至負面。這一行動可能影響個體銀行的債券評級,進而導致銀行業的借款成本增加!

 

另在過去的一年裡,銀行融資成本的上升沒有跟上聯邦基金利率上升的步伐,銀行未能將更高的利率帶來的成本轉嫁給存款戶,但是最近存款戶決定從銀行中取出現金,並將其投入到貨幣市場、公債等殖利率更高的證券中,除非銀行決定提高支付給存款戶的利率,否則預計這種趨勢將持續下去,而這可能會限制銀行的利潤,以及導致銀行可供應的貸款降低。

 

面對FED史上最快的升息週期,銀行信貸緊縮將對中小企業造成更大壓力。

在多年享受低融資成本後,美國的銀行目前面臨存款成本急劇上升的問題,這將減少銀行的利潤,尤其是那些固定利率資產占比更大的銀行!

 

摩根士丹利認為,2022年10月開始的美股反彈終究只是熊市反彈,當前美股的任何反彈都是逃離風險的機會。大摩認為,只有重大事件或議題導致上市公司利潤加速下滑,才是熊市真正結束的訊號。

 

四、美債殖利率嚴重「倒掛」,全球資本市場忽略了什麼?

 

■10年期美債殖利率被視為「無風險利率」,是全球資產定價之錨

 

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一向被許多人視為「無風險利率」,所以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廣大的風險性資產定價。故每逢10年期美債殖利率揚升,通常將引爆股票「估值重定價」之壓力。

 

■美債殖利率曲線「倒掛」42年來最嚴重

 

在正常情況下,長天期債券殖利率通常高於短天期債券,原因是長期持有債券風險也越高,受利率影響較大。短天期美債殖利率超過長天期美債殖利率,這種情況稱為殖利率曲線「倒掛」 (亦稱反轉)。美債殖利率曲線若出現嚴重的倒掛,未來一年可能出現經濟衰退。

 

自2022年7月以來,2年期美債殖利率一直高於 10年期美債殖利率,顯示市場對於經濟前景感到擔憂,因為聯準會仍在升息以對抗通膨。此預期導致較長期債券的殖利率走低,而較短天期債券殖利率依舊很高。

 

鮑爾3/7 日出席國會聽證會時「鷹聲嘹亮」,他指出:「如果整體數據顯示有必要加快收緊政策,聯準會將準備加快升息步伐。聯準會可能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緊縮貨幣政策立場,才能恢復物價穩定。」

 

3/08日,對政策最敏感的 2 年期國債殖利率上漲 2.5 個基點至 5.036%;上次出現類似水準是在 2007 年。

 

在鮑爾警告終點利率可能高於預期之後,美債殖利率曲線倒掛惡化,2年期和 10年期美債殖利率差距擴大至 103.5個基點,這個關鍵經濟衰退警鐘發出逾 40年來最響亮的警告。

鮑爾明言升息步伐可能加快,終點利率可能不得不上調,這兩者的結合足以讓風險資產暴跌。

 

上一次出現美債殖利率倒掛差距逾 100 個基點是在 1981年。當時的聯準會主席伏克爾 (Paul Volcker) 為對抗每年 10%的通膨率,在雷根總統的支持下將利率提高到 20%,經濟衰退接踵而至,失業率飆升。

 

另回顧歷史,過去 6次出現 2年期和 10年期美債殖利率倒掛,平均 18個月後出現經濟衰退。

 

■10年期美債殖利率波動將引爆股票「估值重定價」之壓力

 

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一向被許多人視為「無風險利率」,所以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廣大的風險性資產定價。故每逢10年期美債殖利率揚升,通常將引爆股票「估值重定價」之壓力。

 

假設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為1%,股市只要每年可以帶來3%的收益,就可以抵消股市波動與潛在跌幅。

但若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至2%,股市3%的收益率便無法滿足投資人,股市收益率必需升高至4%才能吸引足夠買家。

 

在此,股市收益率即指本益比的倒數(EPS/P),因此當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時,美股合理本益比將須重新定價。所以美債殖利率漲跌方向,往往將引動美股估值重定價,值得吾人進一步關注。

 

由於10年期美債殖利率是Gordon股利增長模型的重要基準,而外資機構也普遍使用Gordon模型來對股票進行評價,故美債殖利率在短期內的高角度揚升,也令美股承受了「資產重定價」的評價修正壓力,其中尤其科技股對於利率是更為敏感。

 

再回顧Gordon 股利增長模型 (Gordon Dividend Growth Model)

其公式為:

 

P = D / (r – g)

其中P為股價、D 為未來12個月期預期每股股利、

g 為股利成長率、r 為無風險利率。

 

從 Gordon 股利增長模型來看,顯而易見地,無風險利率 r 的上行,將需要淨利增長或者股利增長率 g 上修來作為對沖,以避免估值出現劇烈的向下壓力;反之,無風險利率 r 的下行,股價無需過高的淨利增長或者股利增長率 g,即可維持高股價與高估值的表現。

 

債市殖利率與股市息息相關。股市投資人也一直很關注 10年期美債殖利率走勢,原因是科技股與成長股對 10年期美債殖利率的走向尤為敏感,殖利率上升往往會引發科技股遭遇賣壓。

 

近期有「全球資產定價之錨」之稱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持續走揚,甚至3/1 日又進一步升至4%關卡,寫下2022年11月以來最高紀錄,而科技股對比其他類股來說,傳統上即對無風險利率之變化更為敏感,故10年期美債殖利率的大幅上揚,正令美股科技股經歷「估值重定價」之壓力。

 

■唯有企業獲利更上層樓,才化解「無風險利率」上行之壓力?

 

估值修正通常是短期現象,當前美債殖利率著快速上行,並不意味著令科技股大跌的拐點已浮現,因為未來美股科技股價若想進一步上漲,仍可能透過預估股利增長率 (Forward Dividend Yield) 或上修每股盈餘 (EPS) 等方式,來對沖估值修正或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 ;ERP) 的再次回落。

 

因此,只要未來10年期美債殖利率升勢趨緩,即可望令美股科技股的修正壓力趨小、甚至可能出現落底訊號。

 

五、提高美債「舉債上限」的政治對決,是長線即將突襲的空頭伏兵

 

■美國每任財長一定喊「狼來了」、但照常發債,這次是否真引狼入室?

 

從歐巴馬總統時代開始,美國政府在每年常在第年四季、多要為舉債問題角力;兩黨主張必然分歧,在野黨一定杯葛;這較量的狠勁、常讓全球金融界憂慮,是否會終於引燃美國債務違約,引爆有史以來最大金融危機?

 

但美國習慣了寅吃卯糧,長年貿易赤字;川普及拜登,又已先透過無限量貨幣寬鬆政策將財政給透支掉了。

例如拜登先前的1.2 兆美元「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527億美元的「晶片法案」、及近期4300億美元的「降低通膨法案」。

 

因而,美國搞到年復一年需提高債務餘額上限,也搞得兩政黨每到第四季,在國會審查政府結與預算時神經緊繃。加上,「法定的債務上限、與其違約的可能」成為美國政黨政治角力談判籌碼。

 

至目前,美國政府債務總餘額將達31.4兆美元,而GDP總額為19.4兆美元。但美國為何長期背負如此沉重債務還不會「違約倒閉」?

的確是世界奇觀的怪現象,只能說世人愚昧!

 

一旦美債信用蕩然,後果將如同引燃「金融核彈」,造成傷害將難以想像。

但由於各國也承擔不起這風險,只能共同守護「美債」,因此即使每一任美國財長大聲吶喊「狼來了」、但事後依然照常發美債、樂此不疲?共業啊!

 

六、跋尾—【無基之彈】後,須耐心等待【有基之彈】的到來

 

■基本面與股價,就像「老人與狗」

 

好比德國股神對於「老人與狗」的比喻,股價終究會朝著基本面方向前進,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因此美股每逢反彈應可以落袋為安、而中國A股每逢拉回應可以逢低承接。

 

  • 美國經濟陷於抗通膨與金融維穩「兩難」抉擇,但狗終究要跑回老人身邊:

 

目前,美國Fed主席鮑爾陷於抗通膨、經濟衰退「兩難」抉擇中。

尤其,通膨仍高,拜登政府又出手止血矽谷銀行倒閉風暴,使Fed被迫QE,使升息、抗通膨政策受到質疑?

關鍵在,美國勞務通膨依然太高,勞動力市場仍然緊張,美國通膨想回落至2%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除非2023年景氣硬著陸,讓失業率踩雷。

 

當然,美國財長葉倫亦陷於金融危機與舉債上限「兩難」抉擇中。

美國31.4兆美債上限又將觸頂,加上每年上兆債息支出,讓葉倫平添白髮!

而美國Fed主席鮑爾3/22日新聞發布會上試圖安撫華爾街和儲戶,保證他們的存款無虞。但幾乎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葉倫卻在參議院聽證會上釋出差異的訊息。葉倫3/22日一句「暫時無意擴大聯邦存款保險制度的覆蓋範圍和保險額」,立馬使第一共和銀行股價下殺超15%,也衝擊所有區域銀行股。

由於美國官員針對「存款安全」發出相互矛盾的訊息,使銀行股3/22 日午盤再度走跌。可見美國金融市場仍處驚魂未定!

 

為何鮑爾、葉倫針對「存款安全」發出了相互矛盾的訊息?

因美國銀行存款——目前總額接近 18兆美元,若要為 18兆美元存款提供保險,雖不需要真正拿出 18兆美元的資金,但口袋必須夠深?

但不管葉倫口袋夠不夠深?3/22 日美股大跌,仍讓葉倫3/23 日改口說,若有必要,監管機關準備採取進一步措施,為銀行存款提供保障。勢必人強啊!

 

我們知道2023年以來,美股表現與基本面明顯脫鉤,儘管企業公布了悲觀的財報與裁員,但股價卻還是逆勢上漲,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市場在反映了下半年聯準會降息,以及企業買進庫藏股推升股價。

即使美國企業2023上半年財測指引不佳,但美企用裁員籌措出來的財源買庫藏股,畢竟只是打腫臉、充胖子!

 

但美股這隻狗跑得實在太遠了,而狗終究要跑回老人身邊!屆時元宇宙、AI聊天機器人恐怕也救不了美股!

 

摩根大通亦提醒,如果標普500指數跌破200日均線,可能會促使曾經大力刺激美股上漲的量化CTA基金撤出股市,引發美股拋售潮。

 

摩根大通交易部門亦警告,如果標普500指數跌破200日均線,可能會再度引發追蹤大盤趨勢的商品交易顧問基金(CTA)出現超過500億美元的股票拋售,在矽谷銀行破產之際,華爾街之狼還可以高枕無憂嗎?

 

目前的美股情勢詭譎,是一個充滿貪婪味的市場,當投資者對基本面的信心不足的時候,是否會掀起骨牌效應,衝擊其他銀行連鎖效應,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縮小版?

 

  • 中國經濟春暖花開,老人終究要追上狗兒:

 

1、北京穩房市奏效

 

許多「反中派」人士,總一直唱衰大陸房市將崩盤、地方債將暴雷,殊不知,大陸「土地國有」的特殊秉賦,將永保房市及財政安康。

因大陸「土地國有」永遠可以當人民幣後盾,不像美金只是一張「綠色的紙」。

 

另為提振房市需求,中國央行在2022年9月宣布,符合條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決定年底前下調新核放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至少有 23 座城市符合條件。

中國監管機關並在2022年 11月公布一項振興房地產業的全面計畫,主要側重於供應方面,承諾向資金緊張的建商提供支持。

 

依中國國家統計局3/16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70城新屋價格(不含保障房)漲 0.3%,1 月是持平。中古屋房價也上揚 0.12%,終結連續 18 個月下跌走勢。

中國 2月房價回升,為18個月來首見,顯示中國政府救房市措施已漸奏效,但全國房市景氣復甦,仍須很長時間。因為,「房子已是用來住的時代、不是用來炒的時代」。北京的目標是實現房地產行業「軟著陸」,而不是追求房市景氣快速升溫。

 

另一個房市景氣升溫的跡象,是中國房產信息集團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前 100大建商2月新屋銷售金額為人民幣 4,616億元,較一年前增加15%,為20 個月來首度增加。

 

2、「兩會」後,大陸「拼經濟」啓動

 

自從2022年10月中國陸續放寬疫情封控後,許多產業將迎來了一波報復性增產,尤其民間因封控,被封存的8兆人民幣超額儲蓄,何時被激發成為擴大內需動能,將是中國經濟起飛時刻,屆呼也將吸引許多外資流入,共襄盛舉!

 

而 3/4日中國「兩會」後,「拼經濟」的團隊已就位,擴大消費、提振現代化產業體系將是未來政策的重中之重,建議可關注「兩會」後中國政策支持方向,可望帶動全球經濟正向復甦。

 

3、大陸加速拚經濟,人行再降準1碼,放水人民幣5,000億

 

在大陸經濟復甦出現積極訊號之際,中國人民銀行做出續走「寬鬆路線」的重大決定,向市場「放水」為拚經濟提供奧援。人行3/17日宣布全面降準1碼,預計釋放長期資金人民幣(下同)5,000億元,這5,000億元左右的基礎貨幣,未來通過金融機構貸款,可能創造逾3兆的貸款規模支援實體經濟,故此次降準對大陸經濟是及時雨,房市和股市將可更為穩定,屬重磅利好消息。

 

實際上,當前大陸銀行體系並不缺流動性,所以此次降準,將促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進一步下行,也就是利率下行,進而傳導到實體經濟。

 

4、高盛上調2023年中國GDP預期至6%

 

因重新開放後的復甦強於預期,高盛3/15 日發布報告指出,受益於中國經濟快速重啟,2023年 1-2月的經濟數據較 12月普遍改善,他們調升2023年首季及全年中國 GDP成長預測,由原本2.7%及5.5%,分別調升至4%及6%。

 

但與此同時,高盛報告指出,因為多項鬆綁措施推出,中國重新開放的腳步快於預期,帶動了疫情敏感的服務消費強勁復甦,1-2 月服務業產出指數大幅上升。

另外,延遲的購房需求在疫後出現,中國房地產數據普遍改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也在加速,增幅超出市場預期。相較之下,工業生產指數小幅回升,略低於預期。

 

然而,美國通膨雖處在下滑的趨勢,但放緩的速度也放慢,因此,中國「拼經濟」,將為美國加重輸入性通膨壓力,若中方再持續賣美債,拜登、鮑爾、葉倫恐怕皆寢食難安!。

 

■小摩:美股強彈是「熊市陷阱」,投資者應把握時機降低持股!

 

依過去歷史經驗顯示,FED大幅快速升息後,經濟衰退恐將伴隨而來。

加上目前美債殖利率曲線倒掛,為 40年來最嚴重,也因此,市場對於美國可能陷入經濟衰退,多感到憂心忡忡。

故在高通膨、高利率環境之下,美國2023年經濟成長不容樂觀。

 

此次美國銀行業危機爆發,意外促使投資人資金轉向有品質的大型科技股避險。

但此避險策略,即大型科技股反彈的激情,反而使得市場忽略經濟衰退風險。

從大型科技股近期表現優於大盤來看,似乎意味著投資人預期FED有望在下半年大幅降息,同時也不再擔憂經濟衰退對企業盈餘可能帶來的衝擊。

 

雖然這波QE帶來資金行情,但CPI數據終將提醒FED,抗通膨才是央行的天職。故這波QE是暫時的,熱錢將來得快、去得快,徒留一地韭菜。

 

高盛亦指出,中小銀行在美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資產不足 2500億美元的地區銀行所發放的貸款,約占美國商業和工業貸款的50%。高盛還表示,收緊地區銀行貸款標準的影響,將與升息 25至 50基點的影響相同。資金行情終將曇花一現!

 

特別注意的是,利率上升加上公部門債務與 GDP的比率極高,可能對美國預算赤字造成極大壓力,因為聯邦政府的借貸成本上升了,它可能必須做出艱困的決定,選擇縮減公共支出或增稅,對未來帶來更大的緊縮效應。

 

■當【無基之彈】結束,可以「左側交易」策略,等待【有基之彈】到來!

 

在投資領域,「選擇」比「努力」重要,2022年面對台股大跌 6,000點,採取死多頭操作的投資人受傷慘重,任憑如何努力都無法彌補。

 

但2023年初至今,台股這一波意外大漲3306點,這究竟是熊市陷阱、還是新牛市的到來?

 

其實,2023年的熊市【無基之彈】強攻至15,935點,的確隱寓2022年的熊市已經結束。因為,2022年10月下旬 12,629點打出熊市第一隻腳,並強漲3306點,台股風向已改變,但此並不代表新的牛市【有基之彈】即將到來。

 

現在台股迎來熊式中級反彈3306點,但產業景氣仍然落後、暗示將有漫長的築底,等待【有基之彈】即將到來,大盤目前僅可以中性看待。多頭操作策略應著重在「左側交易」,才能趨吉避凶。

 

現在,金融市場還有第二隻腳待確認落點,於是積極投資人已在低點的左邊進出,認為股價已跌到合理的範圍,開始分批買入,小跌小買,大跌大買。反之,若當股市反彈,股價上漲超過合理估值,也應該分批賣出,大漲大賣,小漲小賣。

 

目前來看,12,629 點第一隻腳後反彈已快速攻上年線,並挑戰15,935點,但在景氣不確定落底何時,【無基之彈】不妨休息一下,才能走更遠的【有基之彈】。

不想休息的多頭,操作策略應著重在「左側交易」,不妨留意築底已成的A股ETF。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