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鐵血的績效管理

華為鐵血的績效管理

楊惟雯

 

44歲創業的任正非是在世界科技產業舞臺站得最高的中國企業家,他1988年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辦的華為,則被認為是唯一能夠憑藉自身核心技術與實力,在國際主流市場與國外廠商進行正面競爭的中國企業。

 

華為是一家百分之百的民營企業,也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唯一一家沒上市的公司。2015年,華為實現全球營收395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369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成功,許多人歸諸於中國政府的支持,實際上,最支持任正非的是15萬華為員工。因為任正非運用了中國企業中史無前例的獎酬分紅制度,98.6%的股票,都歸員工所有,任正非本人所持有的股票只占了1.4%,造就了華為式管理的向心力。

就是這種向心力的槓桿作用,任正非把餅做大,也憾動了世界。

 

很多人都在探索華為的發展奧秘。有人說是任正非的個人魅力,有人說是公司的管理制度完善,其實華為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其績效管理制度,而且最核心只有6個字:就是“增效、加薪、減人”。

 

《活下去,是最大的動力!》一書的作者田濤說。田濤是任正非的密友,也是華為的顧問,他分析“能者多勞,多勞者多得”,這就是華為的企業精神。

 

任正非雖然大量導入了IBM、GE、惠普等西方公司的管理制度,卻對華爾街的金融體系非常不以為然。

在他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數字遊戲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幹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他堅決不讓華為上市,寧可選擇把利潤分享給員工。

 

一、由工資反推任務

 

很多公司做預算時,通常是給下屬訂定任務目標,這就等於“逼著”下屬去做事。

華為認為企業管理最核心的問題,是一定要把企業的組織績效和部門費用、員工收入相關聯。其中,最重要的是將核心員工的收入提高,給核心員工加工資,並以此倒逼他的能力成長。

 

很多企業經常犯一個錯誤:部門績效越差,就越不給員工漲工資。如果工資不漲,優秀員工肯定要走,剩下的都是比較差的。

華為的做法恰好相反。績效管理只有一個規定:只給他一個工資包,他想拿多少工資,按比例去反推出他的任務。例如:給他500萬的工資包,他拿的工資是30萬,那麼他必然為這30萬去想辦法完成績效。

 

所以,在華為強制規定必須給核心員工加工資,從而反推他要完成多少收入。每年完成任務,給前20名的員工加20%工資,中間20%的員工加10%的工資。每超額完成了10%,再增加10%比例的員工。

此外,即使部門做得再差,也要漲工資,不過可以減人。

 

你要如何分辨你是老闆級的員工,還是打工仔的員工?

在華為,從你拼命的程度,直接反映在薪資收入上。這等於是把公司的利益與員工的個人利益緊緊綁在一起。

在華為,一個外派非洲的基礎工程師如果能幫公司服務好客戶,爭取到一張訂單,年終獲得的配股額度、股利,以及年終獎金總額,會比一個坐在辦公室、但績效未達標的高級主管還要高。

事實上,即使一個剛入公司的本科系菜鳥,起薪也比一般企業高,以第一年月薪人民9千元計算,加上年終獎金,年薪至少人民幣15萬起。

 

而工作2年至3年,就具備配股、分紅資格。在華為有“1+1+1”的說法,也就是工資、獎金、分紅比例是相同的。隨著年資與績效增長,分紅與獎金的比例將會大幅超過工資。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不能像華為一樣每個員工工資都很高,但你可以讓核心員工工資高。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產出職位的薪酬要增加成為必然。

總之,要留住核心員工,給少數優秀的員工漲工資,來倒推你的任務,這就是增量績效管理。

 

二、提高人均毛利

 

但是,由於人性的弱點,很多員工不會自動為了銷售收入的提升而努力,所以一定要有毛利門檻的鞭策,這個數基本上在30倍到100倍。

 

華為首先將毛利分成六個包:研發費用包、市場產品管理費用包、技術支援費用包、銷售費用包、管理支撐費用包、公司戰略投入費用包。而且要找到這六個包的“包主”,讓這個“包主”去根據毛利來配比下面需要幾個人。

 

任何一個企業,人均毛利是唯一的生存指標。人均毛利35萬元,是一個企業最低的收入水準。若人均毛利35萬元,60%即21萬元是人工成本,還有35%是業務費用,15%是淨利潤。目前,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如果說企業裡的員工,一個月拿不到8000塊錢薪資,大家就沒法生活。

華為之所以一定要實現人均毛利100萬元的目標,是源于華為規定,員工必須拿到28萬元的固定工資。

 

這個問題對於中小企業同樣適用,一定要注意將人均毛利提上去。

人均毛利率的增長,決定著工資包的增長。如果中小企業的工資包上不去,一定會成為大企業的黃埔軍校,掌握優秀技能的人才就會被別人挖走。

 

三、即使減人,也要增效

 

一個企業最好的狀態是,讓一個人幹很多事,不養閒人。比如:四個人的活兒,由兩個人來幹,能拿2倍的工資。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要減人增效。這是績效管理首要的目標。

 

所以,在華為,人力資源部在制定招聘需求的時候,第一是一定要搞明白為什麼要招這個人?第二是他獨特的貢獻是什麼?第三是能不能把這個崗位給別人做,給別人加點工資?

 

在華為,一個部門經理只能幹三年,第一年的任務就是精簡人員,將很多崗位合併。企業一定要記住這幾條:管理崗位和職能崗位越合併越好,一個崗位的職能越多越好,產出崗位越細越好。

 

產出崗位是什麼?就是研發經理、市場經理、客戶經理。

對於產出崗位,最好不要讓他“升官”,而是要他“發財”,要對產出職位“去行政化”。也就是說,企業一定要提升產出職位的級別,讓他們只幹產出的事情,但是可以享受總裁級的待遇。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企業管理的行政職位和產出職位要進行分離,要有明確分工,有了分工以後,才能更好地調整工資結構。而且對於產出職位,一定不能虧待他們。比如對於前三名的優秀省辦主任、產品經理、客戶經理,要拿出20%的收入對他們進行增量激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