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模式

楊惟雯

 

什麼叫「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模式?

亦即啓發消費者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消費行為。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在全球範圍內正蓬勃發展的「共享經濟」。

 

談到分享,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物質上的交換行為;然而在網路技術的創新及社群媒體的發展下,它已能藉由透過各式平台帶出各種分享文化;在行銷概念中,也出現了一種「共享經濟」的嶄新模式。

 

一、「共享經濟」的概念

所謂「共享經濟」是一種租用、分享的概念。

這是一種透過網路平台,快速將優化後的供需資訊(大數據)進行效率配置服務,進而可分享個體之間閒置的時間、技術、資源,此一模式不僅能夠直接把產品或服務需求及供應兩端有效整合,也能夠善盡社會資源,發揮完整的經濟效益。

 

在“互聯網+”的今天,手藝人和消費者之間完全可以通過網路平臺進行對接,換句話說,服務業又回到了點對點對接的時代,完全可以去仲介化。

此一模式由於透過網路平台,加上短期間的租借服務,能使需求端消費者可節省金錢開銷;並在網路科技發展及行動裝置普及的條件支持下,使得共享經濟的行銷模式快速崛起,成為近年當道的行銷模式。而供給端可從分享中獲得獲得金錢補貼,則成為共享經濟的特點之一。

 

而這種將共享經濟平台提供給供需雙方,建立個人對個人的交易型態,正屬於 C2C 的經濟模式。此一模式不僅省略了許多中間的複雜環節,在使用上也更為效率;且此一模式在服務品質傳播上擁有高度優勢,更可以讓使用者在完成服務後,進而達到宣傳的擴散效益。

 

「共享經濟」的概念很容易理解,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都有過在親戚朋友家裡借宿的經歷,這是一種熟人圈子裡習以為常的分享行為,這種行為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

 

而以旅遊住宿平台 Airbnb 為例,房東可以自行透過平台出租家中多餘的空間,提供給觀光客住宿。房客們可在網上選擇房間,並通過網絡支付所有的費用。但是給房客們提供床位的房東都是個體私人,而非某一連鎖酒店。房東和房客是通過房屋租賃網站Airbnb匹配起來,這是「共享經濟」的一個最典型例子。

 

話說2007年的秋天,兩個大學剛畢業的美國小伙兒正在為房租發愁。與此同時,他們所在的城市舊金山正在舉辦全美工業設計師協會大會。由於參會人數眾多,當地的經濟型酒店客房嚴重不足。

兩位年輕人突發奇想,搞來了三張充氣床墊放在自家客廳,然後建了一個簡陋的網站發布信息,宣布任何參會者只需要支付每晚80美元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氣墊床加早餐(Airbed & Breakfast)的服務,外加少許當地的旅遊觀光建議。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另類服務居然大受歡迎。

兩人於是決定,把這個原本只是為了掙些外快的臨時舉動變成一項正式的事業,為更多的出租人和承租人搭建一個聯繫和交易的平台。他們給自己的機構取名Airbnb。

 

Airbnb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自2008年推出網站以來,已有超過400萬人註冊使用,現在,該公司目前共擁有超過100萬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客戶,分布在192個國家的3萬多個城市。在其網站上,活躍訊息的條目數超過10萬: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一整棟住宅或者一整間房間,也包括前廳、後院、行車道這些「零碎」空間拿出來,出租出去。可供短期租住的空間甚至還有諸如蒙古包、樹屋和愛斯基摩人冰屋之類的特色住宿環境。Airbnb對出租客和住客成交的每筆交易收取6%到12%的手續費。

當然,這一切還是得感謝eBay、PayPal和Amazon提供安全的線上交易服務;Apple和Google提供GPS讓人們隨時找得到、查得到過夜地方;當然還有FB功勞也不小,可以讓人們檢索個人信息,並建立信任,才讓分享經濟成為可能。

 

其他知名的例子則是類似計程車共乘服務的 Uber 及 Lyft ;透過網路平台,只要家中有空車,人人便能成為計程車司機提供載客服務。

如2012年成立的Lyft,讓有車一族搖身一變成為計乘車司機,和Uber 的商業模式類似,但它自許成為車界的維京航空,志趣可不一般。

 

在這些新商業模式下,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協調,直接互相租賃房屋、汽車、輪船,也包含停車位、工作室租借,甚至技術服務等其他食衣住行方面,都將使共享經濟無所不在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如 DogVacay 、 Rover ,則提供寵物寄放陌生人家中的寵物保母服務;私廚平臺“我有飯” 也是其中之一。“我有飯”和團購網站美團不同,團購目的在於吃,私廚有社交成分,除了吃一餐飯,還有廚師的故事。去好玩兒的人家裡吃飯和把自己的廚藝拿到互聯網平臺上分享,也成了件有趣而時髦的事情。

總之,分享經濟模式正在日漸發酵,未來將成為炙手可熱的市場潛力。

 

你也許覺得,這和擁有一棟分時度假別墅或參加合夥用車計劃沒什麽區別。

 

二、共享經濟是體現互聯網對消費者價值的最新例證

 

近年來資訊技術進步已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共享資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優惠、更加便捷。尤其透過網上搜尋,獲得信息輕而易舉。此模式更適用於那些價格昂貴、擁有者卻又不能充分使用的商品。如房屋和汽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正如共享經濟倡導者喜歡說的那樣,使用權比所有權更有意義。

 

而對於喜歡社交的人來說,他們不必出門便可以結識新朋友,這也是共享經濟的優點之一。

 

另外,網絡技術進步也可以提昇供需雙方的信任程度。與平臺所有者實施的背景調查一樣,每一筆交易的雙方通常都會在網上曬出交易評論和等級,這樣一來,人們就很容易發現那些差勁的司機、浴袍小偷和衝浪板的破壞者。或通過使用Facebook等其它社交網絡,參與者可以對彼此進行審核,並找出共有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

 

目前,這一新興模式的應用規模龐大,破壞性巨大,足以引起企業和監管者的注意。

 

現有也有商家開始參與了。例如阿維斯(Avis)出租汽車公司擁有共享市場的份額。通用(GM)和戴姆勒(Daimler)兩家汽車制造商也參與其中。未來,企業可能會發展混合營運模式,把超額生產的產品(無論是車輛、設備還是辦公室)放在點對點租賃網站上出租。

 

在過去,網上經營的新方法並未完全取代傳統的模式。但是,它們經常改變傳統。正如網上購物迫使沃爾瑪(Walmart)和樂購(Tesco)進行調整一樣,在線共享也會改變交通、旅遊、設備租賃等行業的發展。

 

未來主要問題是監管的不確定性。例如,房屋出租者是否要繳納酒店稅?UBER出租人是否也應繳納稅款?

 

當然,「分享經濟」並非只是Airbnb這一種模式。分享經濟的積極倡導者Botsman女士在2010年9月出版了《我的就是你的:協同消費的興起》一書。在書中她詳細闡釋了分享經濟(經常也被稱作「協同消費」)所包括的三種主要形態。

 

(一)「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 systems)」。

 

我們要喝牛奶,但不必家家戶戶都養乳牛,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Botsman舉過一個極端的例子。美國有一半的家庭都擁有電鑽,而平均每個家庭使用電鑽的時間只有6-13分鐘!顯然,人們忘記了自己要的是打一個「洞」,而不是擁有一個電鑽。

 

既然很多東西利用率如此之低,那麼與其買一個閑在家裡,不如臨到用時才去租一個。這種「使用而非占有」的觀念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它挑戰了傳統的建立在「私有獨享」基礎上的經濟模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只租不買、按需付費的方式,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調整業務模式,從過去的銷售商品本身,轉變為將提供產品作為一項服務。

而對於那些已經不幸「養了奶牛」的人們,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私人用品在閑置時出租給其他人使用來獲得額外的收入,一些新興的交易平台也在對這種分享行為的普及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市場再流通(redistribution markets)」。

 

在人們的家裡,不僅有電鑽這類使用頻率很低的東西,其實還有很多東西人們壓根就用不著。對於這類物品,過去要麼只能扔掉,要麼當廢品廉價賣掉,如果捨不得的話,那就只能堆在家裡給自己添堵。

拜互聯網所賜,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創新型的機構,幫助人們更加有效地處理這些二手物品。

在Freecycle這樣的網站上,人們可以把自己不要的東西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人;而在SwapTree這樣的網站上,人們可以相互交換,各取所需;或者人們還可以在eBay和Craigslist上把東西賣掉。

國內目前雖然還很少有機構能用成熟的模式提供這類二手物品的市場再流通服務,但是在各種網絡空間中,像媽媽們相互交換孩子衣服、嬰兒床之類的自發的分享活動每天都在火熱地開展著,充分顯示出這一市場中的迫切需求。

 

在Botsman看來,這種二手物品再流通行為的普及也在衝擊著人們的傳統消費習慣,人們對二手物品的接受程度會變得越來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流通(redistribute)」很有可能會成為繼「減少使用(reduce)」、「重覆使用(reuse)」、「循環利用(recycle)」、「修復使用(repair)」之後的第5個「R」,為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又一條可能的路徑。

 

(三)「協同式生活(collaborative lifestyles)」。

 

眾多有著相似需求和興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分享交換一些相對隱性的資源,比如時間、空間和技能。這一類的分享行為通常需要分享者之間有真實的交往,因此往往發生在一個社區內或鄰裡之間。

 

「時間銀行」正是這一類分享活動的典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人倡議社區居民相互提供服務,每個人的服務時間都記錄在一個「時間賬戶」中,將來需要別人來為自己提供服務的時候,就可以從這個賬戶中「提取」時間。如今這一模式已經在社區志願服務、社區養老等領域廣泛開展,在中國的一些城市裡也已經出現了一些嘗試。

 

因為網路的普及,這一分享類型中的不少活動已經可以在更廣大的地區,甚至全球範圍內開展,像提供個人間相互借貸的網絡平台Zopa和Lending Club,以及前面曾提到過的Airbnb和它的模仿者們。

 

從上面的三種形態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分享經濟」已經在眾多的領域中展開,並已開創了許多創新性的業務模式,甚至對很多傳統行業構成了嚴峻挑戰。

 

而從經濟價值上來看,「分享經濟」正在形成不容忽視的規模。難怪2010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分享經濟」列入「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之一。

 

三、分享經濟為何會大行其道?

 

原因一:網路普及

個人間的分享行為原本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但是只有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分享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才得以大幅下降,人們才能夠以更便宜和更簡便的方式在更大的範圍內和數量更多的人分享更為多樣的有形或無形的東西。

2003年,一家名為Freecycle的非營利性二手物品交換平台成立。會員們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發布到本地群組的郵件列表,一旦有其他會員對物品感興趣,便可以直接回覆訊息給發布者免費索取。成立兩年後,Freecycle就已經吸引到了180萬名會員,社區數量達到3200個,遍布全球。發展到2009年它每周吸引的新會員數突破4.5萬人,用於交換的物品也更加豐富,小到一件校服,大到一個洗碗機,無所不包,每天轉手的物品多達2萬件。這樣的成績沒有網路技術的支持根本難以想像。

 

原因二:社交媒體的發展

社交媒體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影響了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分享的內容和分享的方式,而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直接推動了「分享」文化的普及。

 

原因三:人們的觀念改變

人們觀念的變化也是分享經濟得以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上個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人們都享受著日益豐裕的社會所帶來的種種便利,擁有私人物品的多少是個人財富和地位的像征,「過度消費」像是一個時代的頑疾。

然而,步入千禧年之後,「協同消費」的理念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接受。他們更習慣於消費二手物品,更願意過一種「輕資產」的生活,更關心地球環境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更善於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解,去掉那些不創造價值的部分,充分發揮其余部分的價值。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卻選擇了分享,而非擁有,或者獨有。

 

原因四:現實考量

當然,也有很多人擁抱分享經濟純粹是出於現實的經濟考量,特別是在前幾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這種情況尤為突出。還是以汽車和住房為例,很多人想買買不起,於是不得不租;而出租自家房、車的人則多了一份收入來補貼家用。著名的汽車租賃平台RelayRides曾做過調查,每一個通過該平台出租汽車的私家車主,平均每個月能掙到250美元。有些車主掙的錢甚至足以抵消當初購車的費用。而且RelayRides這樣的機構通常還會為交易雙方都提供保險以保障各自權益,降低陌生人交易時的風險。如此一來,何樂而不為。

 

四、分享經濟帶來的社會效應

 

效應一: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最重要的一點,分享經濟有助於復甦我們的社會中正日漸匱乏的疏離感。通過參與分享經濟,我們有機會和陌生人——哪怕只是剛剛在網絡上結識的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連接和關系,進而產生出新的社區。

 

效應二:增強社群凝聚力

對於已經存在的社區,分享經濟更是提供了直接的手段密切社區居民間的往來,增強社群凝聚力和活力,阻止了傳統社區的衰落。在英國倫敦的Sutton區,在「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該區創辦了Sutton Bookshare網站,社區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藏書,也可以借閱別人的藏書。一個由居民自己的藏書構成的社區圖書館就這樣建立了起來,社區裡的友情、關懷和分享的快樂就在翰墨飄香的一借一還之間傳遞、累積。網站的開發者還主動將源代碼公開,以便讓更多的社區也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網上社區圖書館。

 

分享經濟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反過來分享經濟本身又能夠增進人與人——特別是陌生人之間的信任。2011年,Airbnb曾經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公關危機,起因是一名出租人回家後發現自己的公寓遭到了租客嚴重的破壞,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於信任問題的極大關注。Airbnb隨後推出了價值5萬美元的財產擔保計劃和更周全的身份認證系統。

 

目前,幾乎所有提供分享經濟服務的機構(包括Airbnb)在應對信任問題時,都採取了「評分」機制。租借雙方都必須填寫詳細的個人資料,在分享活動結束後,可以給對方評分。這些評分對被評分者下一次參與分享經濟的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如果這些評分能夠一直在網絡上伴隨著該用戶,顯然會更引起用戶的重視。

 

TrustCloud公司要解決的正是這一問題。他們正著力研發一種算法,能夠搜集一個人在網上的活動總結,計算出這個人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反應度。計算的結果就是一個人的「可信度評級」。這樣的評級對於分享經濟而言勢在必行,由此將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實質的影響。用Botsman的話來說:「聲譽資本將決定一個人在協同消費中的參與度。這是一種新的社交硬通貨。」

 

效應三:創造更開放多元的社會

分享經濟所能帶來的第三個積極的社會效應是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多元與合作共享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的權力變得更加分散,而不再集中於少數供應商、生產商,和政府手中,因為通過分享經濟,人們有條件有能力依靠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滿足自己更多的需求,也創造出更多的合作模式。

 

在分享經濟中,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可以是贈送、可以是交換、可以循環利用,可以臨時借用,可以共同創造,可以共同使用,彼此的關系是利益共享的,我的獲益多了,你的獲益也不會減少,實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的帕累托最優。

 

「社區支持農業」這一新興的生產消費模式非常典型的體現了分享經濟的這些特點。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建立經濟合作關系。這種模式避免了中間商來操縱當地的食品供應鏈,重塑了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密切友好的關系。農民保證在具有生態安全的農業系統中生產有助於健康的食物,而消費者則以「股東」的角色共同承擔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從而創造出利益共沾,風險共擔的結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tlover tonet
    tlover tonet 2023 年 12 月 22 日 下午 9:58

    I truly enjoy studying on this web site, it has got great blog posts. “One should die proudly when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to live proudly.” by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