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油價走勢研判

2023年油價走勢研判

2home.co  楊惟婷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雖對俄油禁運,但俄油改供給亞洲市場,總供給不減;

另外,在中國大陸堅持「清零」防疫下,導致經濟活動放緩,此讓2022年中國大陸的石油需求萎縮,為20年來首見;

加上,美國Fed為遏制通膨激進升息,推升美元指數前半年上漲約15%,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就變得更貴,亦使石油需求不振。

所以,2022年下半年油價在供過於求下連續下修,其中布蘭特原油期貨從2022年3月一度觸及的每桶 140美元高峰大幅回落至80美元,走入技術性熊市?

 

12/27日,中國大陸宣布2023年1/8日起取消入境人員集中隔離,有序恢復民眾出國旅遊,此激勵國際油價上揚。加上,近月美元疲軟亦支撐油價收高。

與此同時,基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又使油價漲勢姍姍來遲。

 

仰望2023年—-

在各方角力下,油市是否有機會死灰復燃、重啓漲勢?

歐盟對俄羅斯石油出口,設「價格上限」60美元,將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中國大陸解封「清零」防疫政策,又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美元指數在近日急跌後是否有一波「死貓跳」,會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拜登是否利用油價回跌,買回戰備儲油,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OPEC+是否會「減產」來防止油價下跌,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若俄烏戰爭展開和談,是否牽引能源危機終結呢?

 

吾人對2023年油價走勢預測,可能先壓抑【經濟衰退】、再彈升【大陸經濟復甦】、再走空【俄烏和談】,分析如下:

 

一、西方對俄油「禁運」,只是一場笑話!

 

■西方對俄油禁運,但俄油改供給亞洲市場,致國際油價並未狂飆!

 

儘管俄羅斯遭到西方油汽禁運制裁,但俄羅斯石油仍持續供貨中印等國,俄羅斯能源迄今油汽出口總量保持穩定,且對比戰前,其所帶來的收入更是不減反增。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Gazprom)上半年淨利潤高達2.5兆盧布(約41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另俄羅斯今年第2季GDP比去年同期只下滑4%,遠低於拜登政府官員預測GDP衰退15%,出現誤判可能原因是西方低估大陸和印度購買俄油的意願,以及俄羅斯在油價飆升中大幅獲利。

 

例如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大陸8月加大對莫斯科的海外原油、石油產品、天然氣和煤炭供應的採購,8月在俄羅斯能源產品的支出達83億美元,創單月新高紀錄,也比一年前增加68%。而自俄烏戰爭以來,中國大陸在過去6個月由俄羅斯進口的總額,達到近 440億美元,年增74%。尤其,還有很多是以折扣價買進。

 

國際能源署 (IEA)在8月報告中指出,俄羅斯每天產出980萬桶石油,較5、6月產量仍有所增加。所以,國際油價目產並未因俄油禁運,產生供應短缺而狂飆!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家反而在俄油禁運中賺取破天荒的獲利。

例如,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也機靈地以「折扣價」購買俄羅斯石油,沙國拿這批原油作為國內發電,再把自己生產的石油高價賣給其他國家。

中印、美國也如法泡製,政治啊!政治!

 

Business insider報導,很多國家會願意購買俄羅斯原油及石油製品,主因仍是因價格較為低廉且供應量穩定,分析師Viktor Katona認為,除了大陸與印度之外,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南非、斯里蘭卡、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皆有採買。

隨著歐盟對俄國石油的禁運制裁,全球只剩歐盟、英國在享用高油價、高通膨!

 

■OPEC+打臉拜登,未增產來抑制油價!

 

拜登7月時為討論增產石油出訪沙國,然沙國僅「象徵性的」增產每日10萬桶的原油,對龐大的需求根本杯水車薪,此舉無異打臉拜登,也凸顯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間的分歧逐漸擴大。

 

■拜登為期中選舉「釋出美國戰略儲油」,壓制油價,但短空長多

 

為了對抗40年來最凶猛的通膨巨獸及為期中選舉考量,拜登不斷釋出美國戰略儲油(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PR),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已從6.4億桶降低到4.5億桶,此也是近期油價疲軟的原因之一。

 

由於1973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實施禁運,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1975年12月美國會設立了戰略石油儲備,以「降低嚴重能源供應中斷的影響」。

隨後,美國政府逐步增加石油儲備,並且在2010年到達最高峰,一度來到7.266億桶。

 

2022年3月31日,拜登為了降油價、平熄民怨,拜登從戰略石油儲備中每天釋放100萬桶原油,為期6個月。這樣的釋放水準可能有助於抑制油價。

美國每天正常生產1200萬桶,加上此額外的100萬桶供應量,將美國每天的石油總供應量推升到了新冠肺炎前的高點每天1300萬桶,但是SPR儲備量卻從6.4億桶耗減至4.5億桶,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已減少的9000萬桶,但這在期中選舉後仍要伺機回補,反而成為未來推升油價的買盤。

 

自1984年12月迄今,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水平從未低於4.5億桶。

不過,這次拜登急了,期中選舉較重要,先不管美國的能源安全。

隨著歐盟對俄國石油進口量的制裁在12月提高至90%,石油價格面臨上漲風險,歐洲將轉向美國尋求一些替代供應。在面臨美國期中大選之際,預期 SPR會釋出更多儲備量來壓制油價。

 

當然,拜登釋出SPR是一項政治決定,仍要伺機回補!

拜登10/22日宣布將再自戰略石油儲備 (SPR) 釋放 1500萬桶原油,為 3月授權的 1.8億桶 SPR 釋放計畫的最後一批。

 

此外,美政府也表示將回補 SPR,暗示若價格跌至每桶 70美元就會買進以助提供價格支撐地板,激勵國內生產商增加產量。

 

二、歐盟對俄油出口設「價格上限」,是否引發油價再度飆漲?

 

■美國透過G7推動對俄羅斯能源出口設「價格上限」

 

事實上,俄羅斯雖遭西方能源出口制裁,但俄羅斯能源出口仍十分穩定,沒有出現預期般的致命性打擊。因中國大陸、印度買盤支持,且印尼也要加入勒!

此反而讓中國大陸、印度和土耳其等國有便宜的俄油可用。

 

西方俄油禁運失效,歐盟原本計畫從12 /5 日開始禁止俄羅斯海運石油運輸。

歐盟表示,海上運輸佔俄羅斯運往歐洲的石油的 90%。而俄烏大戰前,俄羅斯每日以海運向歐洲出口150 萬桶石油,但戰爭爆發後已低於 100萬桶。

 

而上述計畫恐弄巧成拙,引發供給短缺、油價再度飆漲。所以美國乃積極推動改採對俄羅斯石油實施「價格上限」、讓俄油持續供給市場,但同時可以減少俄國石油收入、限制俄羅斯獲得戰爭經費。白宮認為這是打擊俄國戰爭收入的最有效方式,還能使全球能源價格下滑。

 

其實美國透過G7對俄羅斯能源「出口限價」的手段,與想複製「美元霸權」通過西方金融市場佔據優勢的主導地位如出一轍,美方內心想的,是想藉機捆綁全球能源市場。因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超過沙烏地和俄羅斯。

美國趁俄烏衝突,如能通過其政治和外交力,限制俄羅斯對外能源出口價格並將其長期化,將會大大提升美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影響力,在全球能源市場鞏固霸主地位。

尤其歐洲正遭遇能源危機,將導致其製造業面臨能源成本永久上漲的致命打擊,致歐洲製造業正往美國遷移,美國本身就可善用其豐富的傳統能源讓製造業回美國,此更符合美國利益。

 

■歐盟對俄羅斯石油出口設60美元的「價格上限」,後果咧?

 

歐盟27國12/2日針對俄羅斯「油價上限」設在每桶60美元,達成共識。

自12/5日起,任何使用G7國家服務來運送俄油的企業,尤其是歐洲保險和船舶服務,都必須以每桶60美元或更低的價格來交易,這項機制旨在讓俄羅斯原油繼續供應國際油市,同時又限制俄羅斯從中獲利來支持俄烏戰爭。

 

事實上,近來俄羅斯油價出口,11/30日價格僅每桶48美元。美國提議的石油價格上限的設計是扭曲的,而且充滿了許多矛盾之處。

尤其是,該計劃依靠命令和控制機制,而非由市場機制來設定最高價格「上限」。換句話說,這個價格不是由供需驅動的。相反,它涉及人為構建的,G7之間就為了價格水平討價還價了很長一段時間。毫無疑問,普丁一定在笑著看這一切。

 

美國的政策設計似乎反映出其核心制定者和倡導者對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實際結構和功能缺乏深入的實踐知識。最明顯的例子是,這違背了強大的市場力量。我的意思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美國正在尋求將石油價格限制在低於目前因烏克蘭戰爭而產生的高市場價格的水平,以緩解它們所造成的全球經濟增長疲軟,但美國設定的價格卻又高過俄羅斯的生產成本。而也價格上限戰略,實際上刺激了使用更多,而不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這違背了「碳中和」的精神。回顧一個經常強調「減少碳排放」重要性的歐盟政府正試圖增加石油供應,以壓低上漲的油價(滿足市場需求、加劇碳排放)。政治啊!政治!

 

此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油價上限」恐將「嚴重擾亂」油市供給,若使俄羅斯「減供」,可能加劇石油供應中斷及油價將再度飆漲。

不難想像,這樣以行政框架建立的價格機制是扭曲的,會給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的供需帶來比現在更多的風險。

 

■普丁將能源出口「武器化」的逆襲

 

目前,歐盟10月份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仍有約 240萬桶 /日。另根據彭博報導,俄國11月的石油平均日產量為 1,090萬桶,為 8個月以來新高。

 

自12 /5日起,七大工業國(G7)、歐盟和澳洲共同對俄國以海運形式出口的原油設置每桶 60美元的價格上限,一旦買家不遵守規定、購買的俄國油價高於上限,就無法獲得運輸俄油所需的航運、保險、經紀商和融資等服務。

 

在俄烏戰爭後,俄國石油並未減產,只是由歐洲轉賣亞洲,其中包括中國、印度與土耳其等,都大舉進口俄油。

而且,目前設定的「價格上限」不會對俄國國庫收入造成負面影響,因為每桶60 美元的門檻「符合俄國目前出售石油的價格」。俄國銷售亞洲的 ESPO混合原油,12/8日報價每桶 67.11美元。

 

12/27日,克里姆林宮公布,俄羅斯總統普丁簽署總統令,將於2023年2 /1日起禁止向遵守價格上限的外國石油買家出口石油和石油產品,直到7 /1日。

這是俄國正式對西方國家的油價制裁予以還擊,不過首批行動並未包含近期俄國高官警告的「減產」舉措。

 

目前俄羅斯對西方國家俄油限價措施的回應最多僅拒絕直接或間接銷售石油給遵守該規定的買家,但俄羅斯石油價格已低於每桶 60 美元,此現狀意味著該舉措對供應的影響有限。

若未來俄油進一步「減供」,不僅俄羅斯需尋找新買家,歐盟也需要尋找新的供應商,但雙方的進展也都不會太迅速,但由於當前替代來源有限,才可能刺激能源價格進一步飆升!

 

三、OPEC+透過「減產」,來防止油價下跌

 

■OPEC+ 10月份象徵性減產每10萬桶,以穩定油價

 

為應對近期油價下修,OPEC+在9月開會後同意小幅減產,日產量自10月起

象徵性減產10萬桶 /天,使原油供應回到 8月份的水準,以穩定油價,此舉旨在傳達出信號,即 OPEC + 已回到「價格觀望模式」。

 

■OPEC+ 持續透過「減產」,支撐油價!

 

除了高通膨持續打擊經濟前景外,全球最大油品消費國─中國,也尚未完全解除防疫限制。近來因為石油需求不振,令油市恐慌、油價走跌,導致OPEC +加碼「減產」的討論聲浪越來越響亮。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10/5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是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以來首度實體會議。由於全球經濟前景惡化持續壓低油價,OPEC+ 10/5 日宣布自 11月起減產 200萬桶 /日,以提振低迷的油價。

 

儘管經濟衰退的風險在上升,OPEC+ 仍持續透過「減產」,支撐油價。

 

■OPEC+宣布每日減產200萬桶穩油價,引發美國不滿

 

10/5日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同意每日減產200萬桶,此為2020年以來最大幅度減產,旨在阻止全球經濟疲弱導致的油價下跌,然而 OPEC + 減產加劇與美國間的緊張關係。

另外,OPEC + 也宣布不再逐月開會,下次會議將於12 /4日召開。

 

不過,實際減產數字可能小於 OPEC + 的每日減產200萬桶目標,因為數個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已遠低於其配額,意味著他們符合新的限制而不必減產,因此實際減產規模約為每日 88萬桶。即便如此, OPEC + 這項決定仍有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又一次的衝擊,目前全球經濟已受到能源價格推高的通膨所苦。

 

而OPEC + 上述的減產計畫,可能導致美國油價高漲,此舉激怒拜登。

拜登表示對 OPEC + 石油減產的「短視近利」行為感到失望,白宮將與國會研究額外的戰略石油儲備(SPR)授權釋出,美國能源部將在 11月追加 1,000萬桶 SPR。此外,美國也可能會祭出更多反制措施,如部分產品禁運。

 

四、美元指數在近日急跌後,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美元指數反轉向下,成為推動油價反彈的助力

 

隨著全球央行升息,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嚴重打擊油市需求。尤其,美國聯準會激烈升息使美元匯率攀升,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也相對受到貶低。

 

美國Fed自 3月以來共升息 425個基點,以遏制通膨飆升。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在 2022年至今已強升、急貶,最終上漲約 8.6%,創 7年來最大年度漲幅,但投資人預計 Fed 的升息周期將於2023年中結束。

 

但美國Fed為防止經濟「硬著陸」,也開始擺出忽鷹、忽鴿的戲碼,使美元強升、急貶,當下將成為推動油價一波「死貓跳」反彈的助力。

 

反之,日本央行的極端鴿派立場若轉向,美元將失去強升的動能。

 

五、中國大陸「解封」,如何影響油市供需?

 

12/7 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疫情防控的通知》,邁出解封第一步。

 

12/27日,中國大陸又宣布2023年1/8日起取消入境人員集中隔離,有序恢復民眾出國旅遊。此代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終於「解封」,這可望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然歐美的緊縮循環才走到一半,此將助長物價漲勢。因此在宣布此進一步邊境大解封之後,投資人擔心可能刺激通膨升溫,全球債券應聲下跌,與價格反向的殖利率則上揚。

 

此外,此好消息竟是美國Fed的壞消息。中國大陸如此大型的經濟體重新開放,將對原物料和能源的需求恢後,可能刺激原物料和能源價格進一步飆升!鮑爾臉又綠了!

 

2022年12月中旬,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經濟優先」,把著力擴大內需放在各項工作之首,並強調「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點名了三個行業,「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市場准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並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丁爽表示:「這一信息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將有助於重振私營部門和平台經濟的預期。」

 

■高盛:中國大陸「解封」提振石油需求,油價2023年將上看125美元

 

中國近日宣布2023年1/ 8日起,全面取消入境隔離政策,也將開放旅客自由出境旅遊,日本、韓國和泰國出境遊目前成中國遊客最關注旅遊目的地。因此中國需求前景推高國際油價,能源股堅挺走高。

 

中國內需市場方面,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國目前的石油需求仍較2021年的水準少約 100萬桶 /日。

由於中國大陸逐步「解封」,隨著經濟重啟帶動的原油需求反彈,將推升中國對石油的採購。

 

高盛指出,有鑑於中國「解封」,經濟全面重新開放的情況下,讓原已緊張的原油供應,可能會因中國需求成長而更加吃緊,油價可能漲至每桶 125美元。

 

■摩根大通:中國大陸「解封」伴隨著風險

 

另外,摩根大通則提醒,伴隨解封而來的,也可能是感染數暴增,導致醫療系統與經濟活動崩潰,引發恐慌、經濟活動出現下滑。目前中國的感染曲線將繼續上升,並在農曆新年後的一或兩個月左右觸頂。尤其,病毒亦可能存在變異風險。

 

例如,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之一,「解封」雖然令市場對原油長期需求前景感到樂觀,但短期引發全國大規模感染潮,則抵消該樂觀情緒。所以,中國石油需求可能要花費數周、甚至數月才能完全恢復。

 

例如The Price Futures Group 資深市場策略師 Phil Flynn 說,投資人對石油前景的展望不樂觀,但他看好最大消費者中國解封之後,對石油的需求將提高。

Flynn 說:「中國的需求應該能抵銷經濟衰退對整體需求面的影響。這可能是石油大放異采的一年。」

 

六、全球「經濟衰退」,是否導致石油需求減弱?

 

近期,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 和 IEA(國際能源署),都發布了對2023年市場預測,認為儘管經濟衰退擔憂日益升溫,但2023年石油需求仍將增長。

 

■   IEA上調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測,估2023年油價可能反彈

 

儘管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已成共識,不過國際能源署(IEA)12/14日仍上調2023年全球對原油需求預測,原因是亞洲主要經濟體出人意料的經濟韌性提振石油的需求。再加上航空旅行的繁榮將提振航空燃料需求。

 

IEA 表示,由於印度需求強勁成長和中國展現經濟韌性,彌補歐洲和東亞地區石油需求下滑留下的部分缺口,因此將2023年全球石油成長預期上修到210萬桶 /日,總需求達1.016億桶 /日。

 

■OPEC維持2023年石油需求成長預測

 

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2/13 日公布最新的月報,OPEC維持對2023年石油需求成長預測。

 

OPEC 表示,儘管全球經濟放緩「相當明顯」,但仍有潛在的上行空間,例如中國鬆綁新冠清零政策。該組織預估,2023年石油需求每日增加 255萬桶或約 2.3%。

 

月報還顯示,OPEC預期2023年的主要下行風險仍然存在,不過全球經濟成長持穩在 2.5%,除預期中國新冠防疫政策放鬆外,還列出其他促進經濟成長的因素,包括俄烏衝突可能會解決的因素,將替經濟帶來上行助力。

 

■小摩:預估2023年油價將漲回每桶100美元

 

儘管經濟持續放緩,不過,全球石油需求仍然逐步回升中。

摩根大通大宗商品策略主管 Natasha Kaneva認為,2022年年底之前油價可能會攀升至每桶 100美元以上,扭轉夏季以來需求驟降的價格穩定下跌趨勢。

 

1、供應方面原因:

美國即將停止出售戰略石油儲備 (SPR)。自 4月以來,美政府每日約出售100萬桶 SPR,以支撐供應。全球每日石油用量約 1億桶,缺少這 100萬桶的供應恐會產生重大影響,而這會導致短缺。

 

另外,12月起歐洲將對進口俄羅斯原油設價格上限,全球供應量恐再降 90萬桶 /日。

 

加上,美國和歐洲似乎與伊朗達成核子協議可能性不大,數十萬桶伊朗石油將無法進入市場。

 

2、需求方面原因:

預估第四季需求將年增 150萬桶 /日,其理由是全球經濟衰退的程度沒有大眾擔憂得那樣可怕,且隨著中國新冠疫情解封,中國石油用量將開始增加。

尤其航空業方面,目前全球航空燃油消耗量仍較 2019年疫情前水準少了約 200 萬桶 / 日。

 

此外,由於天然氣價格創歷史高點,如果有更多企業和消費者今年冬天改用石油,需求也可能上升。一些發電廠可以用石油代替天然氣,增加對石油的需求。

 

■大摩:預估2023年油價將升至110美元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大摩) 11/28日表示,在 2023年,全球石油市場將面臨 7項不確定因素影響油價的走勢,包含航空業復甦、中國需求、歐盟對俄油的禁運、柴油供應緊張程度、美國頁岩油氣前景、戰略儲備原油釋出終結,以及能源業的資本支出。

 

摩根士丹利12/14日又預測,倫敦布蘭特油價在2023年中將升至每桶110美元附近,原因在於石油需求攀升與供應持續吃緊。

原因在於投資低落導致供應受限、俄羅斯供油風險、戰略釋油告一段落與美國頁岩油開採速度放緩,以及需求復甦(中國大陸鬆綁防疫與航空業恢復元氣)。」

長期來說,石油探勘支出不足,將使石油產量令人擔憂。

 

■高盛:如果經濟衰退沒有如預期發生時,油價年底將再度回升

 

高盛全球首席股票策略師 Peter Oppenheimer 12/8 日也表示,認為通膨已經見頂的樂觀情緒恐怕造成誤導,因為 2023年能源成本可能飆升,從而使得物價和利率居高不下。因為,來自中國的需求回升以及持續的供需壓力,可能會在 2023 年推動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削弱通膨正在消退的希望。

 

尤其高盛表示,從歷史上經驗來看,每當整體市場試圖要對經濟衰退前景進行定價,但經濟衰退卻沒有如預期發生時,油價在那之後通常會上漲 80%至 100%。

 

七、能源危機是否引發金融危機?

 

「雷曼兄弟」當年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之一,負債達6000億美元,因此在他們宣告破產後,引發金融海嘯。歐洲能源危機正在引發經濟動盪,但是否引發一場「雷曼兄弟」式的金融危機是否引發

 

在歐盟對俄油出口設「價格上限」下,使得歐洲能源危機更為棘手,與此同時,不斷飆升的電價成本,將讓電力商面臨破產風險。

 

■歐洲電力行業「雷曼危機」將至?

 

當前歐洲電力市場時常面臨劇烈波動,電力交易商的對沖交易損失慘重,需要追加巨額保證金,否則將面臨「爆倉」風險,且有可能直接導致歐洲電力行業巨頭陷入流動性危機甚至破產倒閉,屆時整個歐洲經濟都可能受到波及。因此,歐洲各國政府正忙著推出緊急補助措施,以支持公用事業,避免這些公司突然倒下。

 

例如,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宣布透過每股1.70歐元的價格,投入約80億美元的資金替能源巨頭Uniper增資、並將其國有化。另外,還將收購芬蘭母公司Fortum持有的股份。除了Uniper外,德國政府還將另外兩家天然氣公司包括VNG,以及讓前身是俄羅斯國營天然氣的德國子公司Sefe國有化,Sefe於2022年4月被德國政府接管。

 

又如,芬蘭預計提供100億美元的流動性擔保給國內電力公司,瑞典同樣計劃提供232億美元流動性擔保,這項措施會延續到2023年3月。因如果沒有政府的擔保,電力行業很有可能將會出現技術性破產。

 

另外,瑞士政府授予Axpo高達 40億瑞士法郎 (41億美元) 的信貸額度,以滿足其遠期電力合約的保證金支付。據報導,瑞士政府已經為電力行業設立了 100 億瑞士法郎的安全緩衝。而在英國,Centrica Plc正在與銀行就可能擴大信貸額度進行談判。

 

但這些支持仍可能只是杯水車薪。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Equinor ASA) 警告,除非政府提供流動性以覆蓋至少 1.5兆美元的追加保證金要求,否則歐洲能源交易恐將陷入停滯。

 

芬蘭經濟部長Mika Lintila甚至警告,當前歐洲的天然氣危機,已經具備成為電力行業「雷曼時刻」的所有先決條件。這次的危機有雷曼兄弟的影子,甚至可能蔓延至金融業,引發經濟風暴。

 

高盛則認為:在歐洲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飆升之後,歐洲能源危機影響更勝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可能需要重大的政策干預。

高盛表示,根據目前的遠期價格,2023年初典型歐洲家庭的能源帳單達到每月500 歐元左右的峰值,這意味著自 2021年以來增長了200%,這超出家庭的可負擔能力,可能需要引入價格上限等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歐洲電力市場在經過幾十年的自由化後,因為各國相互聯繫緊密,危機恐有蔓延的風險,歐洲能源市場可能出現「雷曼兄弟時刻」。

 

八、能源危機引發社會動盪?

 

歐洲因俄烏戰爭陷入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歐洲的經濟困難也產生了社會動盪!

 

由於能源價格較俄烏戰前大漲約1000%,生活成本大幅上漲,讓許多歐洲民眾難以負荷,英國掀起寵物棄養潮!加上嚴峻的凜冬將至,波蘭擬燒垃圾度冬,德國民眾迫於無奈只能開始清理燃煤、燒材用的爐子,想靠燒材取暖撐過冬天。

如此,進而推動木材價格高漲,甚至竊盜案件激增。不僅如此,更有詐騙集團搭建網站,冒充木材商欺騙消費者,賺取不義之財。有德國民眾直言:「木材是新的黃金」。

 

目前,歐盟制定俄油「價格上限」的政策,其實是無法解決天然氣供應不足的根本問題。

 

■歐洲民粹主義抬頭,可能走向一場失序的社會動盪?

 

歐盟以前俄羅斯能源占比40%以上,現在狂降到20%。美國占到26%,是去年的4.5倍。每一艘到歐盟的美國液化天然氣船,淨賺1億美元。電價上漲10倍。

 

德國現在平均家庭電費1個月是450歐元以上,光是電費就占工資超過1/5。天然氣也是狂漲,是以前的3倍。義大利1個家庭1個月的能源價格,要700多歐元,也就是2萬多台幣。麵粉、玉米跟食用油也是拚命漲。

You see see you,歐洲頂得住嗎?

 

歐洲能源危機愈冬愈嚴重,民怨壓力鍋處在爆炸臨界點。

2022年,歐盟命運多舛。但是,如果歐盟沒有淪為美國附庸,沒有自殺式地抵制俄羅斯,哪來的歐洲能源危機呢?

所以歐洲現在的狀況,都不是天災,全都是人禍。能源危機跟糧食危機,全是因為歐美政客設局;拱俄烏戰爭、還要拚命抵制俄羅斯能源,因為背後暴利。歐盟跟美國一起製造了俄烏戰爭,也用各種方式延續了俄烏戰爭。

歐美政客認為,只要操作輿論讓人民恨俄羅斯。不夠?再把中國拉出來恨。這樣,能源漲價、生活艱難,都找到背鍋的人了。

這就是為什麼歐洲人民生活水深火熱,政客努力的卻不是讓人民好好生活下去,而是專心加大人民對俄羅斯的仇恨值。甚至強迫在歐洲劇本裡,硬把中國當做反派角色。

 

但生命會自動找出路……

近期捷克已出現大規模抗議活動,來自極右翼和極左翼的高達7萬人走上布拉格街頭、要求聯合政府辭職下台,為當前經濟與能源危機負責。參加示威的一些團體包括主要的反移民民粹主義自由和直接民主黨(Freedom and Direct Democracy)和共產黨(Communist)。

 

這些抗議者要求保守派捷克總理費亞拉(Petr Fiala)領導的現任聯合政府辭職,並批評聯合政府依循以西方陣營為導向的政策。他們譴責聯合政府支持烏俄戰爭中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並指責它無法應對飆升的能源價格。示威者還批評了北約和歐盟27國集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實現氣候中和的計劃。

 

最近整個歐洲都在抗議示威。除捷克爆發7萬人抗議。德國萊比錫爆發遊行。英國港口鐵路工人罷工法國各種示威,再發生各種產業的罷工。奧地利是8個城市抗議,更要求退出北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要吃飯。

 

■德國社民黨呼籲總理與俄國談判

 

德國總理蕭茲(Sholz)已受到社民黨(SPD)同黨同志撻伐—為烏提供武器,而非採取外交方式。

 

德國《世界報》(Die Welt)、及專業歐盟媒體《歐洲動態》(EurActiv)8/26日報導,德國政府將其軍事預算增加了1000億歐元,並首次將武器輸出到了戰爭區域。因為蕭茲一直主張「烏克蘭決不能輸」,並排除了「戰敗妥協」(diktat)。

 

社民黨一些黨員正向蕭茲傳送一封由多名國會議員和歐洲議會議員(MEP)共同簽署的連署信,題為「武器必須停下來!」,「必須阻止衝突螺旋式升級」(escalation spiral),這封信呼籲「權宜的妥協」(modus vivendi),這種路線,通常是指允許衝突各方和平共處的協議。

 

■歐洲大選極右翼勢力大勝,折射歐洲「政治徬徨」

 

9月25日義大利舉行議會選舉。結果極右翼義大利兄弟黨在聯盟中獲得壓倒性優勢,該黨領導人梅洛尼(GiorgiaMeloni)宣布取得下屆政府領導權,成為義大利首位女總理,這意味著義大利迎來二戰結束以來最傾向右翼的政府。

 

與此同時,義大利並非個案:在瑞典,極右翼力量同樣在大選中獲得多數票。

 

值得留意的是,極右翼勢力在歐洲多國都有上升趨勢,這為歐洲政壇敲響「民主警鐘」。歐洲極右翼政黨大多強調傳統、保守、秩序與國家利益,提出民族主義、本土主義與反移民主張。這在多國極右翼政黨的口號中都有體現:

1、義大利兄弟黨的梅洛尼聲稱要保護「上帝、家園和家庭」;

2、瑞典民主黨也呼籲「回到紅色小屋和蘋果樹,回到法律和秩序」。

3、類似主張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也有上升趨勢:

德國選擇黨提出「回歸德國馬克,反對歐元」口號得到不少中產階層選民支持。

這些主張往往和疑歐主義結合,表現為對歐盟持質疑乃至反對立場。

 

例如義大利選舉就是歐盟「政治徬徨」的一個縮影,右翼乃至極右翼思潮興起的深層原因:

1、歐盟自身難解的矛盾困境。

歐盟自建立以來就存在國家主權和主權讓渡之間的張力。每逢危機,這對矛盾都會通過各種各樣形式顯現出來,尤其是當歐盟決策和成員國利益相衝突時。這種矛盾無疑會削弱歐盟決策的力度。

另隨著歐盟擴大,新入盟的東歐國家在價值觀及實際利益層面與歐盟存在分歧。雖然歐盟聲稱成員國具有「共同價值觀」,但在實踐中,東歐國家有其各自特殊的歷史背景,經常出於自身利益與考量「減量執行」歐盟議程。對此,容易激起其它成員國反感,進而造成歐盟內部信任危機。

2、「歐債危機」後十幾年來,歐洲經濟日漸凋蔽為一些國家極右翼政黨崛起和發展提供了動力:

3、難民危機挑戰社會秩序和傳統價值觀,歐盟面臨道義和現實上的兩難;

4、新冠肺炎疫情再使歐洲經濟遭受重創,多國GDP增長率為負數;

5、歐洲整體實力尚未恢復時,又逢俄烏衝突,歐盟無力解決、又爆發能源危機,民眾生活成本飆升。

 

總體而言,歐洲多國極右翼政治力量得勢並不只是一朝一夕之事,背後是歐洲作為一個整體長期以來的「歐洲政治徬徨」的體現。

在歷經數次危機後,歐洲各國經濟疲軟,而歐盟層面也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歐盟能力的缺乏導致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這就為極右翼政黨作為反對黨爭取選民支持提供了空間。

另外,右翼乃至極右翼上台必然伴隨左翼失勢,在選舉政治背景下甚至將左翼推向極端,加劇歐洲政治極化。所以,歐盟若無能因應,將可能發生撕裂解體,但這正是美國最樂見的結果—撕裂歐盟(歐元),讓美國(美元)再次偉大。

 

更可怕的是,美國一手炮製了俄烏戰爭,現在也正在把台灣推向烏克蘭的血淋淋之路。

 

九、跋尾—能源危機是人禍,但最終回歸供需角力?

 

2022年原油市場,受強勢美元、大陸維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及拜登「釋出美國戰略儲油」影響,短期供過於求而走入技術性熊市。

 

但2023年開始,在美元轉弱、大陸「解封」能源需求增長、拜登回補美國戰略儲油、OPEC+減產及長期產能擴產有限影響下,能源可能供不應求、刺激能源價格死灰復燃、重啓漲勢。

 

(一)2023年的供需角力

 

1、大陸順利「解封」,是2023年油價最大利多

 

標普全球(S&P Global)副董事長耶金(Dan Yergin)12/20日表示,一旦中國完全解封、經濟重新開放,他預測,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2023年的原油需求,將達每日1,570萬桶,比2022年多出約70萬桶。加上油氣欠缺長期投資,油價料被推高到每桶121美元,這逼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於3月創下的高點。

但耶金補充提到:要是經濟衰退,油價反而會跌至每桶70美元。

 

2、俄烏和談,是2023年油價最大利空

 

俄羅斯一直宣稱對烏克蘭的入侵行動是「特別軍事行動」,目的是為了將烏克蘭「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2022年9月,莫斯科舉行完所謂的公投後,聲稱兼併烏克蘭4個省分,包括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札波羅熱(Zaporizhzhia)與赫松(Kherson)。

 

但基輔當局與其西方盟國稱這是為了奪取土地的帝國主義式侵略。基輔當局也宣稱兼併烏克蘭4個省分是非法的假公投。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說:「敵方清楚明瞭我們提議將這個政權控制的領土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的構想,也就是消除這些領土對俄羅斯安全發出的威脅,包括我們新奪下的土地。」

 

俄羅斯副總理 Alexander Novak 在12/25日表示,俄羅斯當局準備恢復因政治因素而停運的亞瑪爾—歐洲管道 (Yamal-Europe) 向歐洲供應天然氣。

亞馬爾—歐洲管道是將天然氣運往西方的主要管線之一,但自2021年12月以來情況發生了轉變,因為當時波蘭不再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而是轉而使用儲存在德國的天然氣。2022年 5月,波蘭拒絕俄國以盧布支付的要求,俄羅斯國家天然氣公司 (Gazprom) 以切斷供應作為回應,並表示該公司將無法再通過波蘭出口天然氣。

 

在 Novak 發表上述言論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一方面表示對談判抱持開放立場。俄羅斯總統普丁12/25日說,莫斯科對談判抱持開放態度,並批評基輔當局與其西方盟國沒有支持會談。這究竟在釋出何種訊號?

當然,華府仍宣稱在俄羅斯持續攻擊下,這個立場只是裝模作樣。

 

反之,日興資產管理 (Nikko Asset Management) 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 John Vail 表示,一旦俄烏戰爭惡化,或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北約) 更直接介入、加大對俄國的制裁力道,情況恐非常不利。

 

更令人憂心的情況,當全球經濟深陷危機,對俄羅斯貿易夥伴 (尤其是印度和中國) 的二度制裁將擴大不良影響,例如嚴重干擾食品、能源、化肥、部分金屬和化學品的供應。

 

但俄烏戰爭已進入第11個月,造成數以千計民眾死亡、數以百萬計人流離失所並把城市變成瓦礫堆,迄今仍看不到結束的跡象。當戰爭疲態已現,雙方尚能支撐多久?

 

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最後只剩政治斡旋。只要各取所需,戰火就會落幕!

此時,能源戰爭也會落幕,一切回歸供需決定!

 

3、全球經濟衰退幅度,仍是2023年油價最大變數?

 

由於全球經濟背景越來越黯淡,抵消了對中國「解封」的樂觀需求成長預期。

Capital Economics 助理經濟學家桑德斯 (Bradley Saunders) 表示:「我們預計全球將在 2023年初陷入衰退,因為高通膨和利率上升的影響已經顯現。」

 

但OANDA 資深分析師莫亞 (Edward Moya) 表示:「即使全球需求前景疲軟,但石油市場仍然供給吃緊。」

 

2023年全球經濟衰退已是不爭的共識,至於全球經濟「衰退」的幅度多大,取決於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的力道?

 

4、2023年油價走勢預測,可能先壓抑【經濟衰退】、再彈升【大陸經濟復甦】、再走空【俄烏和談】

 

2023年,【經濟衰退】、【大陸經濟復甦】、【俄烏和談】才是影響油價走勢主要因素。OPEC+減產及美國戰略儲油買回,只是調節因子。

OPEC+只想透過保持供應緊張以保護利潤、而拜登只想連任。尤其,近日WTI 原油跌破每桶 70美元水準,足以吸引拜登政府出手買回戰略儲油,這為市場提供短期、基本面的『底部』。至於西方對俄油「禁運」,只是一場笑話!

 

任何人為的逆全球化與保護主義,只能製造片斷浪花,而不能影響潮汐!!!

 

(二)長期的供需角力

 

1、對化石燃料的長期投資不足,OPEC+影響力式微

 

值得一提的是,9/20 日,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表示,缺乏對化石燃料的探勘投資是全球能源危機的罪魁禍首,並警告,當全球經濟復甦時,預料對石油的需求將進一步反彈,從而當世界意識到這些盲點時,要改變方向為時已晚,那時石油市場的閒置產能可能會被消耗殆盡。

 

摩根大通 (JPMorgan) 也表示,隨著國際石油探勘支出不足,全球原油產量落後於需求增長,我們又回到了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未來要如何應對能源缺口。基本上,就意味著石油價格將大幅升高,以價制量。

 

2、美國以頁岩油增產,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

 

美國透過水力裂解技術增產頁岩油,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不過不利環保。

 

3、新能源崛起,逐年取代傳統化石燃料

 

高油價將會催生新能源崛起,例如目前電動汽車每天可替代約 60萬桶燃料。

淨零轉型雖是趨勢,惟短期仍無法全面取代,預估未來10年新舊能源將共存。

 

■歐盟「碳邊境稅法」將催生新能源或掀「綠色通膨」?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7/14日向歐洲議會提出世界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法、碳邊境稅法)法律提案,經過近一年的討論,2022年6/22日歐盟議會壓倒性投票通過此法案,接著進入最後兩個歐盟立法程序,以完成立法。

此法案之主要立法目的在於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因為CBAM可以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現象,並且可以給予其他國家減碳的誘因。

 

為何CBAM可以達到此目的?由於歐盟長期執行較其他國家嚴格的減碳政策,廠商面臨不同的經營競爭條件時,在較寬鬆地區的廠商可能有競爭優勢,導致全球排放總量可能不降反而更高,形成碳洩漏(carbon leakage)現象,這也是污染避難所假說(pollution haven)所預期的現象。因此,考量碳洩漏及歐盟產業競爭公平性,歐盟擬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邊境稅,其稅率等於歐盟同一類產品負擔的碳價(即歐盟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

 

歐盟CBAM的立法過程已經達到給予其他國家提高減碳誘因的立法目的,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都在討論仿歐盟做法,建立其碳定價與CBAM制度。

 

歐盟議會通過的法律草案比歐盟執委會提案更加嚴格,擴大CBAM規範產品為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有機化學品、氫、氨及塑膠,且擴大稅基,除了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加上間接排放量(即外購電力、冷暖氣的隱含排放量)。

延長過渡期一年為2023年至2026年底,在過渡期進口商不必付稅,但必須申報進口品的隱含排放量,以及在排放地支付碳價的證明,自2027年,進口商須根據進口品的隱含排放量向歐盟CBAM主管機關購買CBAM證,CBAM證的價格等於每週EU ETS拍賣結算價格的平均值。

 

進口商也可以其於排放地已繳交但無退稅或補貼的碳價證明,申請減免繳交CBAM稅。歐盟CBAM稅收將挹注歐盟預算,並用以支持最低度開發國家製造業減碳。歐盟將成立專責CBAM主管機關。

 

為符合WTO的原則,避免CBAM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工具,CBAM將搭配歐盟ETS將於2027~2032逐步終止免費配額的作法,2027年起逐步取消CBAM免費份額。

 

由於歐盟將逐步降低ETS的排放總量、擴大產業與產品範圍以及減少免費排放配額,ETS交易價格將會提高,與之連動的CBAM產品範圍及稅率亦將逐步擴大與提高。

 

有人質疑碳邊境稅是綠色貿易保護主義,但CBAM符合經濟學「外部成本內部化」理論與原則,尤其因為「氣候危機」是全球與跨代的公共外部性,在世界任何地方排放的每一單位溫室氣體對現代與未來的全球人類都會造成相同的外部成本,因此,全球的污染者都應該內部化其外部成本;CBAM也符合GATT與WTO的兩個最重要原則:「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也就是源自不同國家的同類產品(like product)出口到目的地國時,應受到無差別待遇。因此,CBAM並非綠色貿易保護主義,而是一種符合經濟學理論的國際「碳定價」制度。

 

也有人質疑碳定價(含CBAM、碳稅、排放交易)是通膨的禍首之一,當前因同時發生多種肇因(長期執行的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烏俄戰爭,新冠疫情造成供應鏈瓶頸等等),多國面臨通膨的問題。但是迄今各國綠色稅制(包括碳定價)的規模及其對全球物價影響都很小。亦即,歐盟「碳邊境稅法」尚不是掀起此次全球通膨的原因。

 

反而值得一提的是,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曾表示,石油與天然氣投資從 2014年的 7,000億美元驟降至 2021年的 3,000億美元,而且2022年的成長更少。由於化石燃料的投資不足,即使俄烏衝突停止,能源危機也不會解除。未來,西方國家將為太陽能與風能取代石油與燃煤發電,卻缺乏配套而付出代價。亦即,歐盟「碳邊境稅法」將掀「綠色通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