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全球化2.0」
2home.co 楊惟婷
假如近百年的「西潮」東進,視為「全球化1.0」;那麼,近幾年西村吹的「中國風」,應可視為中國式「全球化2.0」!
回顧前幾年的中國大陸「造車運動」,透過獒犬式的「內捲」市場競爭,讓中國汽車工業「內生式」培養出進軍全球市場的可怕競爭力;亦即讓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廠商經歷一場「獒犬式競爭」的自由搏擊方式,倖存者歷經大死一番的磨難,生命力已強到沒朋友!
中國大陸在川拜以降的層層科技封鎖、貿易戰威脅下,各行各業在國內市場經過內捲淨化,篩選出最強「國家隊」,現正在列隊跨出國門、征戰全球;其實,這套成功模式,簡單來說,吾人謂之「中國式全球化2.0」!
生命總會自動找到出路!
「競爭」雖是殘酷的方式,卻是汰弱最有力的方式!
當中國大陸以「獒犬式競爭模式」提昇各行各業的產業競爭力時;歐美日等國卻打著「保護主義」旗幟,抱團取暖地圍堵中國!
事實上,只有「全球化」才能兼容並蓄各國的「要素稟賦」,讓各國在對的方向,提昇生產力,再透過國際貿易、互通有無,此才能提昇全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
「一帶一路」上的人聲鼎沸,如同絲路上傳唱千年的駝鈴聲,散播歡樂與愛!
如今,中國大陸正走向「通縮繁榮」的時代,透過「全球化2.0」方式,中國大陸將「物美價廉」的商品提供予全球享用。但是,當各國充斥太多短視近利的政客時,「天下為公」的理想,也只能繞更遠、更崎嶇的道路才能到達。
一、中國汽車工業「全球化2.0」
中國大陸生產的「物美價廉」汽車,可讓全球想買車的家庭,買得起車。
中國新能源車近年加強「出海」策略,2023年中國汽車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的出口大國。
在歐美加強貿易壁壘背景下,東南亞成為中日汽車重要的決戰戰場。
■比亞迪躍居全市值球第三大車廠!
中國電動車巨擘比亞迪 (002594-CN) 2024年7/27日在陸股收每股人民幣249.5 元,儘管近期遭逢「股神」巴菲特持續減碼,以及歐美接連加徵關稅,比亞迪市值2024年仍上揚60%,暴漲2800億人民幣,一舉成為全球市值第三大車廠。
根據目前全球車廠市值排行榜單顯示,比亞迪市值高達 957.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特斯拉和日本豐田,高居第三名,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大車廠,其後的法拉利、賓士、保時捷、Stellantis、BMW、福斯、通用、現代均跟比亞迪相差甚遠。
銷量方面,比亞迪2023年靠著爆賣 302萬輛躋身全球十大車廠行列,如今市值又進入全球前三,在重重逆風下,實難能可貴。
尤其,巴菲特投資比亞迪14年後,從2022年8月開始減持比亞迪股票,迄今已減持 14次,最近又將持有比亞迪 H股的比例從當年約 20%降至 6.9%。
加上,美國對中國一系列商品加課關稅,電動車從 25%提升至100%,電動車電池稅率從 7.5%提升至 25%,電池零部件從 7.5%提升至 25%,將矛頭直指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廠。
歐盟也跟進,對中國電動車進口加徵臨時反補貼稅,比亞迪被直接加徵17.4%。
比亞迪股價之所以在資本市場能逆勢上揚,主因在兩大領域都進入了無人之境。
首先,銷量進入無人之境。
數據顯示,比亞迪6月銷量高達 25萬 2965輛,在汽車品牌銷量排行榜上遙遙領先,堪稱斷崖式領先,福斯跟豐田則分別只賣出 14 萬9621輛、12萬4243 輛。
其次,技術進入無人之境。
在第五代DM技術驚豔亮相後,新技術實現了三個全球之最:發動機熱效46.06%,百公里虧電油耗2.9L,綜合續航2100公里,首搭車型秦L 訂單量據傳已經超過 100萬輛。
此外,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多項核心技術方面如刀片電池、e平台3.0、易四方、雲輦等,均走在世界前列。
■比亞迪第8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
2024年7/4日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 (002594-CN)舉行泰國工廠竣工暨第 8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儀式,如今在泰國每賣出三輛電動車,就有一輛是比亞迪。
比亞迪新能源車從 0到 100萬輛的跨越足足用了 13年的時間。
而 100萬輛到 200萬輛只用了 1年,200萬輛到 300萬輛只用了半年……700 萬輛到 800萬輛的跨越,只用了三個多月。這是典型的「中國速度」……
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累計出口20.3萬輛,較2023年同期暴增173.8%。
泰國生產基地,也充分展現比亞迪拓展海外市場的企圖心。
泰國工廠是比亞迪全資投建的首座海外乘用車工廠,年產能 15萬輛,生產車型主要銷售至泰國本土以及周邊東盟國家。
■比亞迪泰國工廠,將成為東協生產中心
據《路透》報導,中國汽車商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在泰國的電動汽車工廠7/4日開業,投資超過 14.4億美元,年產能 15萬輛,成為該公司在東南亞的首家工廠,生產車型主要銷售至泰國本土以及周邊東協國家。
1960年代,東南亞的汽車市場一直由美國福特汽車等歐美車企主導。
後來,豐田、日產等日本車企,就在泰國、菲律賓等國投資建廠,然後從組裝廠到生產外圍零件、再到生產發動機,日本車企不斷加深在東南亞的產業鏈佈局。
在豐田、日産進入泰國市場,透過價格和品質優勢,建立了穩固的地位;如今,比亞迪(BYD)進軍泰國廠設廠,就像當年的豐田(TOYOTA)一樣,比亞迪等大陸純電動汽車在品質、價格方面也同樣具有吸引力。
泰國政府為了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對在該國設廠的車企提供補貼並降低進口關稅。受惠於這項政策,比亞迪從大陸進口的SUV車型「ATTO3」銷售價格為89.9萬泰銖(約台幣79.9萬元),硬是比豐田SUV汽油車「Corolla Cross」便宜1成左右。
如同早期豐田打敗歐美車廠後,如今比亞迪在泰國擁有完善的生産和銷售網絡,預測不久將來,比亞迪可能擠下日系車,成為泰國車市新主力。
大陸電動車巨頭比亞迪把汽車製造的技術帶到泰國,宣示在東南亞這個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市場,比亞迪已成為主導者。
現在比亞迪不僅有完善生産網絡,也積極打開銷售通路,已與實力雄厚的財閥暹羅汽車集團(Siam Motors Group)家族成員開設超過100家銷售門市。到2024年底,將增加到200家店。以泰國首都曼谷為中心,專賣店由鈴木、日産、三菱汽車等轉為比亞迪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儘管日本汽車在東南亞的市佔率長期維持在 70%以上,在泰國、印尼甚至一度能超過 90%。但在大陸車企積極拓展版圖之下,扮演泰國車市要角的時代可能不遠了。
泰國政府打算在2030年讓電動車占該國國內生産汽車的3成。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車品牌正在迅速搶佔泰國市場。
據泰國汽車協會統計,2023年泰國電動車總掛牌量約 7.6萬輛,佔掛牌總量的比率為 12%。銷量排名前10的品牌裡,中國品牌佔8個,比亞迪 ATTO3 和比亞迪海豚分別是銷量第一和第三。
除此之外,在寮國首都萬象的街頭,隨處可見上汽、比亞迪、哪吒等中國企業生產的電動車。
另在新加坡,比亞迪是全國最暢銷的電動車品牌,目前擁有七家分店,包含展廳與咖啡館,接下來,公司計畫再開兩到三家店。
而在菲律賓,比亞迪希望2024年新增 20餘家經銷商。
在印尼,五菱汽車旗下首款新能源全球車型「晴空」(Air ev)表現不俗。 2023 年,其銷量成長了 65.2%,成為印尼購買量第二大的電動車品牌。
業內人士直言:「東協各國簡直就像是中國產電動車的展覽會。」
■在歐美「保護主義政策」下,大陸電動車廠搶先布局非洲市場
歐美聯手對大陸製電動車和電車電池業者加徵關稅圍堵,以阻止中國車企出海。
但中國車企在深耕東協市場、搶占南美市場之餘,非洲這一新興市場,正成為眾多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尋找替代市場之熱望所在。
尤其,非洲這一新興市場被認為是電動汽車發展的巨大機遇。
包括比亞迪、吉利汽車、東風汽車、長城汽車和上汽集團等中國電動車領先品牌,爭先恐後進入摩洛哥、南非、盧安達等非洲國家搶先布局。
與此同時,在一些非洲國家,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組裝生產線也正在加速引入。比如,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與中企合作開通了西非首個快速電動公車項目,由中國生產的電動小巴也以完全拆卸方式出口到衣索比亞。
在肯亞,BasiGo是第一家推出電動公車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他們從中國車企進口拆卸套件,在肯亞組裝車輛,已經在奈洛比道路上成功投放了17輛電動公車。
2024年,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也引入了中國製造的電動公車。BasiGo有4輛中國製造電動公車為期3個月的試點運營非常成功,許多公車運營商意識到綠色環保的優勢,很快就訂購了132輛電動公車。
據出口統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對非洲出口同比增長291%。另據麥肯錫和殼牌基金會對肯亞、衣索比亞、奈及利亞、烏干達、盧安達的市場分析預測,到2025年這5個國家的電動汽車和電動摩托車銷量預計為34萬至82萬輛,到2040年將增長到380萬至490萬輛。
■德國研究:中國汽車「創新速度」比德國快得多
根據汽車管理中心 (CAM) 研究總監Stefan Bratzel公布的一項創新排名研究,根據汽車製造創新排名,目前全球創新能力的 46%來自中國汽車製造商,創下新高。相較之下,2019年中國車商創新比例僅為 21%。
相反地,德國汽車製造商的創新能力在同一時期有所下降,從 2019年的45%降至目前的23%。此前,在 2022年度排名中,中國車商首次超越了三大德國汽車製造商。
CAM自2005年起開始編制此報告,並每年更新一次。目前的成果包括來自30個集團、100多個汽車品牌的 700系列創新成果。CAM根據創新程度、客戶利益和原創性等因素對創新進行評估。
巴伐利亞製造商 BMW 仍然位居榜首,並在自動駕駛以及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和充電性能方面,也出現了許多創新。緊隨其後的是中國企業吉利 (00175-HK) 和上汽集團(600104-CN)。他們在電動車、駕駛輔助系統以及操作和顯示概念等技術領域得分特別高。
豐田位居第四,其後是梅賽德斯–賓士。擁有 VW、奧迪和保時捷等品牌的福斯汽車集團排名第六,主要是因為奧迪的弱點和競爭對手的強大。
第七至十名分別是:小鵬汽車(XPEV-US)、比亞迪 (01211-HK)(002594-CN)、現代汽車與廣汽,歐寶母公司 Stellantis 和美國製造商特斯拉、通用和福特都沒有躋身十大。
CAM研究總監 Bratzel表示,在未來的電動車、軟體定義汽車和連網領域,中國製造商已經累積了專業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高速生產創新系列車輛。
這對德國汽車製造商來說是一個挑戰,儘管他們的創新數量比2023年同期成長了 8%,但中國的創新數量在同一時期增加了32%。
CAM報告指出:「因此,中國的創新發展速度比德國快得多。」
二、中國電商「全球化2.0」
受到大陸內需不振影響,大陸國內電商市場增長有限,正向海外謀求新增長。
2023年,中國大陸跨境電商在海外勇猛廝殺,包括:SHEIN、Temu、速賣通、TikTok shop;它們把價格打至最低、增加折扣力度,被稱為「出海四小龍」。
2024年的美國超級盃直播中,線上購物平台Temu強勢佔據廣告焦點,為琳琅滿目的折扣商品吸引了眾多美國消費者的注意。Temu應用也自此一躍成為美國蘋果 App商店和 Google應用商店的銷售冠軍,下載量超過 1億次。
Temu 的出現令亞馬遜 (AMZN-US) 神經緊繃,而在其之前,另一家購物平台 Shein 已經在「服裝」這一細分市場狠甩亞馬遜。
臨近「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中國大陸「出海四小龍」正和電商巨頭亞馬遜爭搶市場蛋糕,此正撼動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的龍頭地位。
■跨境電商Temu、Shein靠「創新」供應鏈,在美國崛起
多年來,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AMZN)一直在迎擊沃爾瑪(Walmart, WMT)和Target (TGT)等競爭對手的挑戰。
亞馬遜的在線價格以往常是美國主要零售商中最低的,該公司也一直確保其在線商店的價格可與競爭零售商媲美,甚至更勝一籌。但亞馬遜公司高管們現在面對的這兩家競爭對手,具有可怕的「低價」硬實力。
「低價」購物平臺Temu和希音(Shein)在美國消費者中人氣飆升,正是定位在「不追求兩日達、或更好的客戶服務」,而以「低價」定位勢如破竹、席捲而來。
而Temu和希音這兩家植根於中國的公司卻挖掘出美國消費者對「低價、無需快速送達」的商品需求不滿,並進行市場掠奪。
基本上,Temu的供應鏈運營策略採取的是「全託管模式」,所謂全託管模式,即由平臺負責店鋪運營銷售、倉儲、配送、退換貨、售後服務等環節,商家則只需要提供貨品,備貨入倉。在Temu的全託管模式下,賣家准入門檻降低,賣家只需要生產,Temu會完成後續幾乎所有環節的運營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Temu平臺與美森、以星、達飛、馬士基、中遠海運等世界知名船公司展開合作,將透過海運快船形式,解決跨境電商物流問題,以壓低跨境物流成本。透過與船公司的合作,使用海運快船作爲跨境電商物流的運輸方式,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高達 30-60%,相較於空運方式,節省的成本可達到數十億美元規模。物流成本的降低,讓Temu在有望實現低價的同時,能夠加強盈利能力。
此外,Temu在美國的包裹時效從上線之初的最長15天已縮短至最長10天,且多數包裹是從中國發出,到美國最快可以做到 7 – 8天送達。
與此同時,Temu已在推進「海外倉」的落地,平臺與船運公司的合作可以以更低成本運送更大規模的貨物。另悉,Temu未來的運營目標是經營全品類平臺,推出海運也有助於其在「大件品類」方面的開拓。
另外,SHEIN建制的「柔性按需」供應鏈亦為奇葩。
SHEIN在海外崛起的秘訣,就是靠「性價比」。靠著比亞馬遜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比Zara更高的效率,SHEIN迅速風靡全球,才能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快時尚品牌之一。據彭博社報導,2023年SHEIN的預計淨利潤將達到25億美元,這個數字同比2022年上漲150%。
而SHEIN的供應鏈運營模式,包括自有品牌供應鏈,以及平臺賣家供應鏈。
SHEIN最被行業關注的是其自主品牌下的創新「柔性按需」供應鏈,這其中包括對供應商進行數字化改造,從設計到生產、物流環節的全鏈路「資訊化」,這形成了能夠根據市場反饋進行「按需生產」的柔性供應鏈,也是SHEIN的核心壁壘。
總之,Temu和希音平臺上的商品,表象上主打較「低端」市場——「人們願意等待的廉價商品。」尤其有通脹擔憂的美國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嘗試Temu和希音。
表象上,Temu和希音以「低價」吸引了消費者。雖然商品或許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送達,但這兩家公司能夠以「低價」出售商品,主要是因為不必把大量庫存儲放在美國倉庫裡,相對於亞馬遜和美國賣家可節省成本。亦即它們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直接從中國發貨,而不是提前在倉庫中大量備貨,這是「創新」供應鏈的效益顯現。
■亞馬遜思夷之長,改採「以華制華」戰術
Temu 的折扣戰更像是要搶走亞馬遜嘴裡所有的肉,這也逼迫亞馬遜推出新的折扣渠道。即計劃推出一個「中國賣家直營折扣店」,專門提供低價時尚和生活用品,並允許中國賣家直接向美國消費者發貨。
過去亞馬遜的中國賣家依靠亞馬遜的自營物流服務,先將產品送到亞馬遜的美國物流倉庫,然後再由倉庫安排發貨。
亞馬遜更改戰術,想「以華制華」,新欄目將提供一系列無品牌商品,許多商品的售價不到 20美元。亞馬遜計劃讓產品直接從中國運送至美國,目標是在 9~11天內送達。
此新的戰術,可以幫助中國賣家壓低成本,賣家也可以透過小批量生產,測試產品銷路。
這個模式也與 Shein的「按需制造」模式十分相似,即生產數量有限的商品,測試水溫,隨著需求成長,再增加產量。
與 Temu不同的是,亞馬遜的「中國賣家直營折扣店」,允許賣家自行決定商品的定價和類目。
拼多多 (PDD-US) 支持的 Temu,則相對更加嚴格,商品由該公司制定價格,且該公司負責為賣家經營店面,展開營銷活動。
亞馬遜表示,亞馬遜一直在探索和銷售夥伴合作的新方式,以滿足客戶需求。
很顯然,亞馬遜被拼多多、Shein打到沒皮條,因此亞馬遜準備改採新的「以華制華」戰術,並在2024年秋季「黑五」購物節正式啟動新戰術。
三、中國舌尖上的「全球化2.0」
近年來,隨著中國茶飲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慘烈。
喜茶、奈雪、茶顏悅色、滬上阿姨、書亦燒仙草等等,各大品牌跑馬圈地,為了有限的大流量點位,爭得頭破血流。面對中國國內市場內捲激烈,拓展海外市場成為多家品牌的最佳解。
舌尖上的品味,想跨境而出,除了「性價比」,更必須揉和了當地對中華文化、傳統的熱愛,必須有強大的文化包容力,才容易勾起各國消費者的「嚐鮮」需求。
東南亞等國,皆擁有數量龐大的華僑,對中華文化擁有歸屬感,成為中國餐飲品牌擴展國際市場,最佳練兵場地。
■大陸茶飲品牌,也競將觸角伸到東南亞!
出海已是中國茶咖品牌的共識,東南亞因氣候炎熱且飲食習慣與中國國內相近,成為企業「淘金」熱門目的地。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茶咖品牌正競相將觸角伸到東南亞,以解決因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且逐漸飽和的問題,但茶咖品牌「出海」是一項難度不小的挑戰。不同於新茶飲,咖啡的海外市場飽和度更高,貿然進入很可能被當地本土品牌圍剿。
根據統計,至少有14家中國茶咖品牌將觸角伸及東南亞,超過 70%的品牌將東南亞作為其開拓海外市場的第一基地,截至2023年年底,國內門市規模最大的蜜雪冰城在越南和印尼的門市數目更分別突破了 1300家和 2300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出海的 14個茶咖品牌中,僅有 2家為咖啡品牌,佔比不足 20%。
茶咖品牌之所以鍾愛東南亞市場,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地理位置形成氣候酷熱,因而促成冷飲需求量大。
其次則是飲食習慣與中國國內相似,因東南亞等國,皆擁有數量龐大的華僑,對中華文化擁有歸屬感,成為中國餐飲品牌擴展國際市場,最佳練兵場地。
最後則是東南亞的消費群體龐大。根據 Worldometers 數據顯示,截至 2022年 6 /16日,東南亞總人口數為 6.81億人。
更重要的是,東南亞人口結構更加年輕化。Worldometers 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8月,東南亞人口平均年齡不到 29歲,有 60%以上人口在 35歲以下。相較中老年人,年輕人消費慾望盛,對新事物接受度也更高。同時,年輕人口也意味著東南亞擁有更大的中產階級上升空間,未來消費力不容小覷。
不過,開拓海外市場對任何一個品牌都不是易事。
首先,最難的挑戰就是供應鏈構建。若一味依賴國內供給會大大提高成本,進而導致產品售價高過海外市場本土品牌。
當然,除鮮果、牛奶等較便宜原料可適當就地取材,杯子、餐具以及周邊等物料更多的還是依賴國內工廠生產,再通過物流將原料、設備運到東南亞的加盟商手中。成本還是小事,關鍵在於供貨的不穩定性。
例如在 4月,馬來西亞當地的蜜雪冰城缺貨到只賣檸檬水,甚至有使用者質疑門市是否會倒閉。
其次,由於文化差異,東南亞的門市建立週期更長。
例如甜啦啦品牌總監馬駿表示,在中國國內,一家新茶飲門店從選址到開業總耗時一般不超過 2個月,但在東南亞,工作人員需要參加教會,且相關政府審批流程週期長,基層員工不像國內這麼勤奮,以致於整個建立週期遠超國內,如遇特殊情況,甚至是國內開店週期的一倍還多,擴店速度大大放緩。
其三,品牌出海對人力資源的要求遠高於國內。
對於直營門市而言,出海人員不僅需要精通漢語、英語,還需要懂當地語言,相應地,人工成本可供壓縮的空間也隨之縮減。
同時,在東南亞,員工流動性遠大於中國國內,加盟商們常遇到員工領完薪水便離職的情況,這對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也造成一定影響。
其四,東南亞的經營環境也是品牌們需要注意的。
2023年12月,泰國智慧財產權和國際貿易中央法庭宣佈,就中國瑞幸控告泰國皇家50R集團侵犯商標版權案件,終審判決為中國瑞幸敗訴。泰國皇家50R集團甚至向中國瑞幸提起訴訟,要求法庭判決中國瑞幸予總計100億泰銖的賠償。
最後,東南亞各國本土化茶飲品牌正在崛起,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容小覷。
尤其,海外擴張還面臨著文化差異、營運挑戰和地緣政治的複雜性等問題。品牌需要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消費習慣,制定合適的當地語系化戰略,並且準備好應對可能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尤其在地緣政治緊張下,海外擴張需要更加謹慎。
目前,蜜雪冰城已在海外 11個國家開設約 4000家門市,已成為東南亞市場門市規模最大茶飲品牌。
除了出海產品,蜜雪冰城還將國內的加盟模式複製出海,為擴大規模,部分地區還可免加盟費,例如在大馬的吉隆坡,老加盟商開新店可免去兩年加盟費,新加盟商開店可免一年的加盟費。
茶百道也表示,之後將進軍泰國和東南亞市場。
霸王茶姬、滬上阿姨則選擇進軍馬來西亞。
■「蜜雪冰城」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現製飲品品牌
中國消費品牌持續在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擴張,其中,「蜜雪冰城」被認為發展得最好,並已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現製飲品品牌。
自 2020年「蜜雪冰城」在印尼開第一家門市以來,短短 3年多的時間,門市的數量已激增至 2,300家,成為印尼最大的連鎖。
而在越南,這個門市的數字是 1300家,同樣排越南第一。
此外,在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蜜雪冰城都有不同程度的佈局,穩坐東南亞現製飲品產業龍頭老大的位置。
或許,有人認為「蜜雪冰城」在海外成功最主要的憑藉是「低價」。
但想達成這一點,必須以中國國內完整高效的供應鏈體系為後盾,這才能在東南亞等市場降維打擊,讓他們如入無人之境,順利在海外復刻中國的低價策略。
除了在東南亞快速發展,「蜜雪冰城」也已開闢日本和南韓的市場。
在日本,「蜜雪冰城」的首店位於東京表參道,這裡被譽為東京的香榭麗舍,是僅次於銀座的高級商務區。
在南韓,「蜜雪冰城」則將首店開在了中央大學附近,吸引大批學生光顧打卡
當然,面對日韓十分挑剔的市場,恐怕不是「性價比」可帶過,恐必須使用「高射砲」等火力強大武器。
如今,根據招股書披露,截至 2023年末,蜜雪冰城全球門市數 (含中國) 超過36000家,且蜜雪冰城已在海外擁有 4000多家門市,成為中國出海規模最大的茶飲品牌。也成為全球第二大現製飲品品牌,僅次於星巴克。
蜜雪冰城的成功,也助推張紅超和張紅甫兄弟登上《2023 胡潤全球富豪榜》。
榜單顯示,二人身價均為 280億元人民幣,合計達 560億元人民幣,皆位列河南富豪第二位。
■「中國星巴克」瑞幸咖啡也試點海外市場
根據官網資料,中國瑞幸咖啡 (LK-US)總部設於廈門,截至 6 /10日,瑞幸門市總數量成長至 19503家,為中國門市數量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之後依序是星巴克和庫迪咖啡,分別擁有 7920家跟 6942家門市,第四及第五的幸運咖及滬咖則分別為2721家、1860家。
瑞幸咖啡 (LK-US)品牌也開始出海,目前瑞幸只在新加坡設點,希望透過當地市場試點海外市場的商業模式。從價格來看,瑞幸在新加坡雖也有優惠,但未採取國內同等高頻、大規模的低價策略。
最近,瑞幸咖啡進軍馬來西亞市場,做為瑞幸咖啡在海外的第二個出海地。
瑞幸咖啡已在馬來西亞電商平台 Lazada上開設官方網路門市,開始銷售掛耳咖啡等沖泡產品,但初期訂單都從中國發貨,運輸需要時間,7月起轉向本地發貨,送貨時間會更快速。
對咖啡茶飲公司而言,大馬的市場比新加坡更大。
根據歐睿國際2024年 4月初發佈的報告,2023年東南亞咖啡茶飲市場銷售額達 44 億美元,新加坡為 2.7億美元,位居末位。
從成長來看,東南亞咖啡茶飲市場 2023年到 2028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料將達到 8%,其中大馬料將成長10.3%,是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越南和泰國料將成長超過9%,新加坡為1%。
四、中國穿遍天下的「全球化2.0」
據來自Earnest Analytics的資訊,希音已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快時尚銷售商。希音上新品的節奏很快,因此能屹立於時尚潮流浪頭。
■大陸快時尚運動服品牌Halara奪TikTok休閒女裝銷售榜冠軍
中國運動服裝品牌 Halara 持續在海外爆紅,近年也紅遍美國,是 TikTok上最受歡迎的運動服裝品牌之一。
根據數據分析網站特看 (Tabcut) 統計,截至2024年 4月,2020年成立的 Halara 歷史總銷量超過 84萬件,直接登上 TikTok美區小店休閒女裝類銷量排行榜第一名,總銷售額接近 2700萬美元。
Halara乃隸屬北京「全量全速科技」有限公司,跟希音 (Shein) 一樣是家快時尚出海品牌。在 2020年和 2021年,分別拿下 3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和 1億美元的 A輪融資,雖然該公司背後有 IDG資本、山行資本、今日資本及紅杉中國等創投資金支持,該公司卻十分低調。
Halara 創辦人為張小沛,曾擔任微軟線上廣告團隊首席研發總監,負責微軟展示廣告精準投放技術的研發,並曾擔任前Hulu全球副總裁。她在投入「全量全速」前,是車好多集團的共同創辦人,曾出任旗下瓜子二手車直賣網技術長。
她認為,二手車和服裝都是帶有很強的產業屬性的消費互聯網,是一個大循環,底層邏輯都是如何用「科技技術」賦能供應鏈,提高「人貨場」的連結效率,創造更多價值。
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後,張小沛認為服裝作為超大非標品,產業鏈長,改造空間大,整個交易鏈尤其是供給端是有機會重構邏輯的。
而她的團隊能用「科技技術」、用數據、用演算法為這個行業提升效率。於是2020 年 7月,「全量全速」旗下運動服裝品牌 Halara 正式成立。
Halara 作為一個服裝品牌,必須從生產端出發,從品質,面料、工藝、生產流程都要去把控,張小沛為此從北京搬到廣州,親自抓供應鏈,就為了打通各個廠商之間的數據壁壘。
經歷困難磨合後,Halara 成功研製出一款預測庫存分析 (PIA) 軟體,透過對使用者需求分析,利用「演算法」預測趨勢,進行數位化供應鏈及庫存管理,打通公司與外協工廠的數據系統,大幅提升品牌周轉率。
透過該「演算法」,Halara 每周都會發佈數百種新款式,且幾乎能實現品牌產品零庫存,使其能提供比競爭對手更低價的產品,把庫存成本「讓利」給消費者,進而實現零庫存、零浪費。
面對快時尚市場高度競爭與同質化挑戰,Halara 一開始就選擇以休閒運動女裝作為突破點,以極具 CP值的產品出海,其「高性價比」,在北美消費者中有著「平價版 Lululemon」的別稱。
Halara主力產品包括瑜伽褲、運動裙、女性內衣、T恤等等,整體產品售價在20 到 40美元左右,涵蓋中、低端市場需求。
在產品設計上,Halara 更貼近美國年輕女性的審美和實用需求,並透過大量純色產品來打造簡約、高級的品牌形象。
此外,Halara 也為產品注入功能性賣點,如抗皺、透氣、速乾等功能,為品牌帶來大量流量,例如 Patitoff Fabric 這一產品線就是為了養寵物人士所研發。
透過這些「小巧思」,Halara 成功在眾多同類品牌中脫穎而出。
在出海上,Halara 則選擇從獨立站出發,通過 DTC(直接面對消費者行銷) 模式傳遞品牌價值,打造品牌形象。
根據網路分析公司 SimilarWeb 的數據顯示,截至6/13 日,Halara獨立站近三個月流量達到 19.23萬,其中直接搜索佔 89.28%,顯示 Halara充分打開了品牌知名度,擁有一定的忠實用戶族群。
「社群媒體」行銷是快時尚品牌繞不開的話題。
2021年Halara 在 TikTok爆紅,在TikTok用戶接近 10億大關時趁勢入駐,在 TikTok上大砸廣告,跟大量達人合作進行「網紅行銷」,藉助網紅龐大的粉絲基礎快速擴大品牌知名度。到目前為止,Halara 旗下帳號超過 10個,官方帳號粉絲達 66.7萬,點讚量超 170萬次,#halara 標籤下的作品量達 5.73萬個。
除了運用TikTok「社群媒體」,Halara 在 Instagram、臉書、Youtube 等海外主流社群平台上也都有布局,進行全品牌行銷,提高品牌曝光度,打出品牌聲量。
此外,為進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Halara 也開始從線上走到線下,2024年5 /31日在紐約開設第一家快閃店,正式測試實體零售業務。該快閃店位於紐約市中心百老匯,是 Halara全美一系列測試店中的首家。
Halara表示,打算在未來三年開設永久性店鋪,目前已在德州、加州和佛州以及歐洲、日本跟南韓等地進行選址工作。
■「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的魅力
希音,英文名 SHEIN,是一家從中國發跡、如今版圖已橫跨逾 150國的快時尚零售公司,目前估值僅次於字節跳動與SpaceX的獨角獸,是全球估值第 3高的獨角獸企業。2023年11月底,希音已透過「祕密交表」的方式提出 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
SHEIN 在2022年,營收一舉超越「快時尚」老牌巨頭 ZARA,正式登頂全球第一大快時尚公司。2022年,希音估值站上 1000億美元,超過 H&M和 ZARA的總和。
究竟,「快時尚」希音的魅力何在?
不少專家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希音的「破天荒超低價格」,讓其他如 ZARA、H&M 等傳統主打價格優勢的快時尚品牌,各個相形見絀。
第二,希音幾乎可用「爆量」形容的超多元款式選擇,是讓許多歐美消費者愛不釋手的另一關鍵。
根據中國中金公司的統計,希音每「日」推出的新款服飾逾 2000種,每年新推出的款式逾100萬種;相較之下,ZARA 每周僅推出2款新衣,1年僅推出1.2萬款新衣。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關於希音(SHEIN)的創辦人許仰天的一個傳說:在一個平常下班的時刻,許仰天人在中國廣州辦公樓的一部電梯中,電梯開門,許多希音員工魚貫而入,在這種情境下,卻沒有人跟許仰天打招呼,或是寒暄幾句。
實情是,沒有一個希音員工認得出他來。
亦即「低調、神祕」,是外界談到希音時的第一印象。
據說年方40歲的許仰天,成長於山東省淄博市。高中畢業後,許仰天進入青島科技大學攻讀國際貿易專業,據悉,他自學「搜尋引擎優化SEO」,購買一些域名,並建立了一個面向海外市場的網站,代理銷售墊圈等一些中國生產工業品。
這些,成為他日後發展希音的基礎。
見過許仰天的人,形容他是勤奮、坦率,說話直截了當的人,總能切中問題要害,且似乎「從來不用睡覺」。因不管你什麼時候找他,就算是凌晨 2、3 點,都可以發現許仰天正和他的團隊在開會。
另外有人指稱,他非常了解與希音合作的小工廠營運情況,總是能立即說出製衣工人的平均工資。
在許仰天的領導下,希音建立起了顛覆全球快時尚產業的超高效「柔性供應鏈」,利用公司開發的獨門「演算法」,即時掌握客戶需求,並用「小單快返」的方式,確保每天都能推出幾千種新衣款式,而且大部分產品都能賣得出去。
五、跋尾—中國人以勤奮、聰慧的本性,推動「全球化2.0」
回顧中國大陸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的關鍵,除了當年人口紅利、廉價地租及租稅政策支持外,中華民族「勤奮、聰慧」的民族性更不容忽視!
近年,中國正經歷「房市」火車頭產業「傾倒」的衝擊,讓中國大陸的國內市場經歷一場「獒犬式競爭」的內捲,各行各業皆歷經大死一番的磨難,但倖存者生命力已強到沒朋友!當下,經過國內市場內捲、淨化的各行各業贏家,正在列隊跨出國門、征戰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比亞迪的造車及電池工藝,或是字節跳動、Temu、Shein、Halara的獨特供應鏈及「演算法」,甚至「蜜雪冰城」行銷舌尖上的中國風,若其經營模式能在海外成功複制,吾人謂之「中國式全球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