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業的「燒錢暴力美學」

AI產業的「燒錢暴力美學」

2home.co  楊惟婷

 

近期全球股市一度大跳水,引發恐慌性拋售,市場歸咎於AI泡沫破滅、日本升息所導致的套利資金回流日本及地緣政治緊張等諸多因素,使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一片哀鴻遍野的慘況中。

或許,市場修正原因恐不只這些,例如「漲多、高估值本身就是最大風險!」

另外,中美科技戰、金融戰也可能是背後影武者囉!

 

今天就來探討AI產業的鬼故事—-

AI產業自OpenAI 2022年11 /30日發佈ChatGPT已來,已被吹噓為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史上最重大的一件科技創新事件。AI產業亦帶來一個全新生產力提昇的夢想,即賦予人造機器一個全新的認知方式及能力,讓它未來能取代所有形式的人類勞動,並提昇工業生產力?

 

但我們卻似乎刻意忽略,AI人工智慧將引發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失業潮」!

我們也刻意忽略,AI人工智慧將使社會「貧富不均」更加劇!

同時,我們亦刻意迴避一個深沈的問題—當AI技術取代人類勞動,但它是否會遵守人類設定的「倫理道德標準」呢?人工智慧 (AI) 將帶來「美好」或「毀滅」?

 

試想,即便「生而為人」,很多人尚需要坐在菩提樹下思考、尋找—「人生的價值何在?」且人與人之間,「價值觀」又十分分歧,否則世上何來「戰爭」不斷?

如此,我們又將如何為人工智慧 (AI) 設定正確的「倫理道德標準」呢?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就像自動駕駛汽車一樣,AI 也會出現「最後一哩路」的問題。例如當自動駕駛遇上一場必然的車禍,AI要保全車主,還是保全路人?

誰又能公正地扮演「上帝的視角」?

 

當AI科技尚沒有設定明確遊戲規則—「倫理道德標準」,任何人都無法準確預測人工智慧 (AI)未來風險將有多大?AI科技是否往軍武之路發展?如同我們可以複制100個愛因斯坦,但人類的生活品質會提高,還是會提早毀滅?

 

尤其,當AI取代了人類的勞動,陶淵明還能悠然見南山嗎?

或許,我們還需要時間重新思考—人類「生而為人」的價值何在?

我們才能賦予AI產業未來正確的發展方向?

尤其,當「倫理道德準則」巧遇「功利主義」時,AI要如何選擇,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全球AI產業的春秋大夢已做了2年,AI科技巨頭股價也漲到右上角天花板上….

當全球資本瘋狂流向美國資本市場時,相形中國資本市場逐漸乾涸….

然而當AI產業在美國資本市場中無序野蠻成長,無限膨脹,是否又是一個大泡沬的形成呢?那躂躂的馬蹄聲,是否又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呢?

難道,又是華爾街要來收割「韭菜」的悲劇嗎?

 

一、從「燒錢暴力美學」的祖師爺說起

 

有錢就任性!先回顧一個老故事—

 

大陸互聯網曾經信奉「唯快不破」,所以,那幾年在大陸創業圈裡很習慣「燒錢」,從「打車」到「外賣」琳瑯滿目……當「滴滴」火了之後,大家更堅信燒錢、虧損很正常,「滴滴」、「美團」不是都活了下來嗎?不是都當了武林盟主嗎?

 

所以,當「滴滴」火了之後,很容易讓後進者產生了「錯覺」,以為「競爭」就是兩個人一起遇到了獅子,只要我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但只有KODAK、NOKIA知道,當時代不需要你,你也只是「時代的眼淚」!

 

在武俠小說裡,「蠱」是至毒至陰的東西!《諸病源候論》曾經描述過「制蠱」的過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此法,正如同「獒犬」的培育方法,雖殘酷、但很有效。

 

時下,對AI投資人來說,最有效的方法論就是「造蠱」,這也是為什麼在這2年「資本」蜂湧而入AI產業兢逐,尤其在這「貨幣超發」的時代。

 

但AI產業投資,是否也是跑得快,就一定贏?還是要跑對方向呢?

有了「算力」,沒有內容、沒有粘性、沒有使用者付費的商業模式,是否比燒錢多就一定會贏呢?

對AI投資來說,使用這種造蠱式哲學,在「唯快不破」的氛圍下,究竟靈不靈?

若沒有使用者付費的商業模式,即使有了算力,是否最終也要倒下?

 

■「共用單車」的「燒錢暴力美學」輓歌

 

2017年,「高鐵、掃碼支付、共用單車和網購」曾經被評比為大陸新四大發明時,但不到一年時間,「共用單車」就墜落凡塵。

 

回顧一下,在大陸「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過程中,大量運用「免費使用」模式來培養使用人口,這商業模式的後遺症,即形塑了消費者兩個消費習慣:

一是貪,非要9.9元包郵那種;

二是懶,要求服務上門。

 

當然,互聯網這創新商業模式是傳統經濟組織做不到,因為傳統經濟組織成本結構不允許。

例如,實體經濟組織只有costco實現了一部分,它的變通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了國際買辦,拿著用戶預付的「會員費」,跑遍全世界殺價採購,靠傭金而不是商品本身賺錢;另外,拼多多能夠突圍,是因為大陸尚存在過剩產能及三、四線城市大量未滿足需求的這種奇妙組合。

總之,只有A端有人買單,B端自然有人接盤。

 

曾經,有人分析了,再造一個「滴滴打車」需要滿足五個指標:

高頻、剛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閉環境,於是發現了「共用單車」的創業模式吻合這五個指標。

 

「共用單車」的商業模式即想要滿足懶病的需求,但它卻陷入“非顧客”生意的致命漩渦中。所謂“非顧客”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特別指那些有消費意願、卻沒能成為顧客的群體。

 

雖然,2-3公里的短途出行在全球所有大城市都有龐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所以1995年公租自行車型出現在歐洲,2008年移植到大陸,但這個龐大的、未被滿足的的需求,卻被形塑成“非顧客”需求,就是希望自由取還,不受任何限制。而「共用單車」的創業者,一開始即遷就這種“非顧客”需求,並去挑戰這麼重資產、高風險的玩法。

 

這種“非顧客”生意的致命傷是因為你方便了,別人就麻煩了,所以才有那麼多社區“共用單車禁止入內”;才有那麼多車被人藏在家裡,才有那麼多二維碼被刮掉,才有那麼多地鐵站被包圍。

例如,當年「悟空單車」在重慶投放1000多輛車,丟失率高達90%,「卡拉單車」在福州莆田區投放667輛車,只剩157輛,丟失率76.5%。

 

因「共用單車」滿足了人性的劣根性(而非教育使用者),最終必然被人性的劣根性打倒。因為一開始「共用單車」即遷就不合理、也不應該被滿足的需求,是這商業模式衰敗的開始。加上,「共用單車」燒得沒技術含量,最後引火焚身。

 

或許有人會認為,如果燒錢能夠創造「商機」,是否值得?

關鍵在「共用單車」本質上就是一個高頻率、低粘性的使用者入口,只是過客流量,而不是租金創收平臺,所以這商業模式自始至終是個無力變現的圈套。

 

2017年2月朱嘯虎給ofo站臺時曾說,一輛車200塊錢,使用一次5毛,每天騎10次,3個月成本就賺回來了,但幾個月之後,他就轉手向阿裡套現30億美元退出了。最終,當ofo所有的變現方式都走不通,當ofo用押金替用戶買理財時,就是暗示這商業模式沒套路了。

 

最悲慘的是,大家原以為小藍、酷騎等倒下,是被摩拜和ofo夾擊的結果,最後才發現,這原本就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死局。

所以,當時代不需要你,你就只是「時代的眼淚」。

 

二、資金狂潮下,AI新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又凋零

 

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已經陣亡的AI項目已超過738個,AI企業該如何去尋找樂土?

 

在人工智慧 (AI) 熱潮下,各App開發商不斷開發各種應用,AI應用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卻也不斷往死亡之穀奔赴。

 

根據AI工具聚合網站「DANG」上的「AI 墓地」頁面,大多數項目載明背景、功能、技術應用,以及死亡的時間,截止 2024年的 6月,已收錄738個已經壽終正寢的 AI項目。

其中,Chadbot、AI寫作等文生文的產品一共 271個,約佔 37%;

AI 繪畫、AI 設計等文聲生圖的產品共有 216個,約佔 29%;

AI語音、AI視頻等文生音視頻產品共有 73個,約佔 10%;

AI程式碼工具、SEO優化工具等其他類別的產品約佔 33%。

 

歸納這些 AI項目死亡的原因,主要死因可歸為以下三類:

1、套殼不當

亦即,娛樂性大於實用性,來鬧的。

例如 AI pick up lines (AI 搭訕語),用戶可每日免費生成 10條搭訕文案,或支付年費 99.99美元解鎖無限生成搭訕語的功能。

此App於2022年底上線,2023年初就關閉了,除了實用性不高以外,競品大模型能力增強,令這種接入單一 API的產品難以應對性複雜多變的社交場景。

其他產品如AI周報生成器、AI哄女友文案生成器等App的失敗均是同理。

 

雖然套殼不一定命失敗,但這類產品大多通過廣告和用戶一次性購買取得收入,但留不住長期用戶與獲利能力不足,最終均因入不敷出而被迫關停。

 

當然也有套殼產品因為精巧的設計和良好的定價策略,最後生存下來,例如 AI 助理 Monica,就是透過收購 Chat GPT for Google升級的產品。

Monica 內建GPT4O、GPT4、Gemini、C 來的 LIAMA 3 等等大模型,因為良好的對話、搜尋、總結、翻譯、表格處理、圖片編輯等等功能,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收穫了幾百萬的用戶。

 

又例如,有著套殼之王之稱的 AI搜尋產品 perplexity AI 常年位居 A16Z的 TOP50生成式 AI產品的前十名。還有像 formula bot、Chatbase magnific、PDF AI 等等由獨立開發者搭建的套殼產品,都達到了數萬美元的 ARR,因此很多 AI 產品不是死於套殼,而是死於套殼不當。

 

2、獲利模式單一

這類 AI產品的定價形式主要有兩種:「充會員」及「買積分、換體驗次數」。

以文生圖產品 pure PHOTOS APP 和 Anime AI 為例,前者為企業用戶提供積分購買服務,後者則將產品和服務打包成了不同的套餐出售。

 

或許是意識到了,自己面對的企業用戶不賺錢,自從 2024年 5月起,pure PHOTOS 開始嘗試「隨用隨付」的收費模式,用戶生成的圖片張數越多,分攤到單張圖片上的費用就越便宜。但即使這樣,pure PHOTOS APP 仍然因為轉變得太晚,沒有能挽回頹勢。

 

這類產品的問題在於,底層大多數都是存取了幾個主流的文生圖模型的 API,但是定價並沒有比底層模型的價格低多少。

以 patience AI 為例,底層接取了 stable diffusion、waifu diffusion、DALL-E 等一系列的模型,產品定價為 15美元 1,000 個積分,約為每個積分 0.015 美元。如果按照生成一張圖片消耗兩個積分計算的話,每張圖片的價格約為 0.03 美元,這比 DALL-E2 產生單張圖片的 0.02美元還要高。

如此不划算的價格,如果產品或是底層的技術再沒有較大的突破,最終走向死亡也是意料之中。

 

3、資本不足對抗巨頭

不過,即使是產品和設計上做到了足夠精巧,定價機制也設定的合理,一旦巨頭下場,新創公司也會受到影響。

最典型的就是曾經被視為 Google競爭者的 AI搜尋引擎 Neeva,現在也躺在 AI墓地裡。

 

Neeva 是由 Google (GOOGL-US) 前廣告業務副總裁卡爾拉瑪斯瓦米和 YouTube 前貨幣化副總裁維維克拉古納坦於 2019年聯合創立,因為主打無廣告、無追蹤器,優先考慮用戶隱私,一推出就廣受關注。

 

2023年 1月,Neeva 推出搭載了生成式 AI 的搜尋產品 Neeva AI,這是第一批整合 AI功能的搜尋引擎。推出當月,流量就超過了微軟的 New Bing和 Google 的 AI搜尋內測版。

Neeva 也曾經是資本的寵兒,曾經獲得紅杉資本、Greylock Partners 等等知名 VC 的投資,融資金額累計達到 7,750萬美元。然而運作了 4年後,Neeva 撐不下去了,2023年 4月,Neeva 宣佈永久關閉它的搜尋引擎。

 

2023年 5月,雲端資料庫公司 Snowflake (SNOW-US) 以約 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Neeva。由此可以看出,在 Google 微軟等等巨頭已經佔據了強勢生態位的情況下,AI 搜尋創業公司之間的競爭是極其重資本的遊戲,不僅產品需要差異化,更需要砸重金做行銷推廣,因此必須找到合適且可持續的獲利模式。

 

■已經倖存的AI項目,可以帶給我們何種啟發?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兩類 AI初創公司成功活下來

第一類是真正瞭解 B端或C端使用者需求和痛點的企業,典型案例是 Answer AI。

 

該App 是面向北美市場的 AI家教產品,主要的功能是拍照解題加論述。

有別於上一代只能拍照搜題的產品,Answer AI 不僅能夠搜題,還能夠解題,在給出答案的基礎上還可以給出論證的過程,題目也不局限於題庫中的題目,而是可以在模型的能力範圍之內解答從來沒有見過的新題目。

 

第二類是做出 Chat GPT、Midjourney 這些生成式 AI 產品所替代不了的功能,能夠把某個細分的場景打透、打穿的企業,典型代表是一個名叫Bitly的短 URL 工具企業,以及類似的 Video AI。

 

這看起來雖然不像 AI產品,但Bitly以簡潔的互動操作、穩定的服務能力、自備統計功能等等特點,被許多人評為最好用的短鏈工具,就連社群平臺X 都已經悄悄地使用Bitly,取代原先的短URL服務Tiny URL。

 

即使是 2022年的 Chat GPT橫空出世,許多人開始用 Chat GPT等 AI工具來實現「長連結」縮短連結的功能,也並沒有動搖Bitly的成長基本盤,因為 Chat GPT 這些 AI工具產生的短鏈,打開之後常出現錯誤的頁面。

 

另一AI影片編輯工具平臺—-Video AI,也有同樣思路。

 

Video AI 能夠自動一鍵將長影片轉化為「短影片」,用戶只需要將影片上傳或者是將連結複製並在 Video AI 貼上,就會自動在雲端剪輯出長影片的精彩片段,還能智慧跟蹤人臉部並且添加字幕,同時支援適配各個短影片平臺的格式。

由於Video AI 可以將影片編輯和處理時間縮短高達 90%,以前需要 3 個人將近一周才能夠完成的工作,現在使用 Video AI 只需要 15分鐘即可完成。

 

雖然像 Runway、PicPick、Pixwords、Sora 等等平臺更強調「長影片」的生成能力,但卻忽略了真正有市場、真正受到用戶歡迎的還是「短影片」。

Video AI 正是抓住了被巨頭忽略的領域,不在影片生成領域與各家競爭,而是另闢蹊徑,更加市場需求導向的去做 AI影片剪輯產品,進而在 AI影片的生態位中佔領了一席之地。

 

■2年多來,大陸已有近8萬家AI新創企業消失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OpenAI 2022年11 /30日發佈ChatGPT已來,到7 /29日期間,600多天裡中國處於註銷、吊銷或停業異常狀態的 AI相關公司數量達 7萬 8612家,近 8萬家企業因算力成本等壓力消失,占同期新註冊 87.8萬家企業總量的8.9%。

 

截至目前,中國現存 180.43萬家 AI相關企業,其中工信部統計中國 AI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 4500家,而完成備案並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 AI服務大模型達 180多個,註冊用戶數已突破 5.64億個。

 

中國 AI 行業融資熱「降溫」也相當明顯。根據CB Insights 的《AI 行業現狀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 AI領域投、融資數量約為 232件,年減38%,融資總額年減70% 至 20億美元左右。

 

除中國外,美國 AI領域也面臨「淘汰」危機。

AI 獨角獸公司 Character.AI在 8月初宣佈以 25億美元賣給穀歌,兩位共同創辦人加入穀歌 AI團隊,更早之前,Inflection 被微軟收購,Adept被亞馬遜收購,Anthropic 則面臨每年高達 18億美元的收支缺口,OpenAI 的核心成員更頻頻跳槽或離職。

 

根據 Pitchbook 數據,美國 AI新創公司2024年首季獲種子輪 (及此前) 融資驟降至 1.23億美元,年減率高達70%,幾乎回到 2022年 ChatGPT問世前的水準。同時,這些美國 AI新創公司2024年首季融資交易數也季減7.8%,年減31.2%。

 

當前,生成式 AI算力成本高昂、研發投入極高、盈利能力較難,都成為 AI企業正在面臨的重要挑戰。

 

搜狗與百川智能創辦人兼執行長王小川曾指出,中國 AI大模型市場未來會處於淘汰賽,第一梯隊最終可能不超過 5家。

王小川強調,隨著2024年 5月國內大模型價格戰降至免費,整個 To B模型市場會繁榮的更快,價值空間是有的,但尾部公司會退出這個賽道。

 

來也科技董事長兼執行長汪冠春近期也表示,AI行業一定有泡沫,OpenAI這些公司最終不一定能贏,甚至 ChatGPT這個產品很可能 5年後就沒人用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公司還是要找清自己的定位。

如今市場環境與機會瞬息萬變,對一家 AI 企業來說,護城河不再是先決的條件。畢竟,只有當企業真正擁有值得守護的東西的時候,護城河才有意義。

 

三、企業如何善用AI工具提昇「生產力」

 

■阿里巴巴借力AI工具,擴張海外電商版圖

 

根據《華爾街日報》7/10 日報導,由於中國國內競爭激烈、經濟疲軟以及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 (BABA-US)(9988-HK) 正在重啟長達數年的海外擴張計畫,以彌補其在中國國內線上零售領域衰退的影響力,而這次阿里巴巴加入人工智慧 (AI) 助其一臂之力。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副總裁張凱夫表示,阿里巴巴的生成式 AI 模型家族和專注於 AI 應用程式的新團隊,正開始支持該公司向中國以外地區擴張的努力,包括幫助商家克服語言障礙,承擔更複雜的任務,如談判退款。

此對於以前沒有海外銷售經驗、可能只會說中文的中國商家來說,新的平臺擁有 AI工具,可克服缺乏海外銷售經驗、缺乏外語能力這兩種短板。

 

因為阿里巴巴全球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大多數商家都是小商家,缺乏員工和專業知識來處理複雜的服務。而這項AI技術可以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發揮特別大的作用,替小規模企業服務。內部測試顯示,一些軟體能夠幫助商家增加多達 30%的訂單,包括幫助商家用外語溝通。

 

與阿里巴巴主要的中國零售業務相比,國際電商在該公司整體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小,但已連續 5季成為成長最快的部門,較2023年同期成長 45%,而阿里巴巴在截至3月份的一季整體成長 7%。

 

儘管如此,該國際部門仍面臨諸多挑戰。

CreditSights指出,國際擴張的行銷費用增加,是阿里巴巴在截至 3月的一季利潤大幅下滑的部分原因。

 

且不管有沒有這項AI技術,阿里巴巴的海外電子商務部門都將繼續面臨來自拼多多 (PDD-US) 的Temu和其他在美國和其他海外市場已快速成長對手的競爭。

 

■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要翻身了?

 

近日,中國百度旗下自駕出行平臺「蘿蔔快跑」無人駕駛計程車在武漢的火紅引發大眾廣泛關注,一方面有計程車運匠抱怨被搶了飯碗,另一方面也讓「搭無人車逛大武漢」成為武漢獨特景觀。

 

2024年 5月,百度在武漢發表第六代蘿蔔快跑無人駕駛汽車,車上搭載全球首個支援 L4級自駕技術的自駕大模型。此平臺預計2024年底在武漢實現損益平衡,並在2025年全面進入獲利期,這代表「蘿蔔快跑」將成為全球首個商業化獲利的自駕出行服務平臺。

在無人駕駛領域上,蘿蔔快跑的獲利曙光初現,說明其自駕技術撐過了實際運作的考驗,獲得了有商業價值的市場接受度。

 

目前,武漢市民在體驗「蘿蔔快跑」無人駕駛車輛時,普遍感受到了便宜、安靜、便捷與舒適,但最大缺點是開得慢,有些「笨」,不會像人那麼隨機應變,由於秉持安全第一原則,遇到什麼狀況都會主動先讓,往往可能造成交通堵塞。

 

當然,有人對這項黑科技表示支持,但也有人擔心安全問題。所以自動駕駛的普及需要政策、法規、產業標準的配套,像是在涉及自駕車輛事故中的事故責任認定、AI 在車禍無法避免時應優先保護車內乘客安全,還是盡量減少對行人傷害的問題,以及自駕車輛所收集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保護。

 

加上,蘿蔔快跑的快速發展也帶來「搶飯碗」的討論。中國目前註冊的叫車司機數量超過 700萬,計程車司機也接近 300萬人,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像是要為轉行的司機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援和再就業培訓、要創造大量新就業機會、要逐步推廣無人駕駛以及要探索傳統計程車、叫車公司與無人駕駛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合作共贏新模式。

 

此外,成本也是無人駕駛技術商業化的一大挑戰。目前,百度的自動駕駛業務仍處於「燒錢」階段,預計要到2025年才能實現盈利。

據瞭解,蘿蔔快跑第五代無人車各項成本總計 48萬元 (人民幣,下同),車輛可確保 5年內的可靠運營,車的成本按 5年分攤每天是 263元,加上每月約 170萬元的安全員薪資,成本壓力不容忽視。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百度2024年 5月宣佈第六代無人車的成本降至 20萬元,且在四季度投放 1000輛,並將全部轉為遠程監控 (無安全員),屆時經營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另在智慧駕駛領域,百度也面臨來自國內外強敵的激烈競爭。華為、特斯拉等企業都在加大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投入與佈局。

自動駕駛是 AI大模型應用的重要方向,也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在美國,特斯拉、穀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自駕公司 Waymo、通用旗下 Cruise,都是這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對於百度來說,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動駕駛業務的商業化,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四、AI人工智慧將引發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失業潮」!

 

■AI人工智慧應用將引爆「大裁員」,人類可能出現「失落的一代」!

 

AI人工智慧技術持續改寫各項產業的運作模式,求職顧問平臺Resume Builder針對750位企業領袖的調查,約有37%的雇主認為AI技術已經從2023年開始取代員工,且有超過40%的雇主坦言,2024年恐會因為AI技術提升工作效率而裁員。

 

雖然,隨著AI能處理任務型工作,人類將有機會走向經濟價值鏈較高的地位,例如,文書處理器的誕生,取代打字員的地位,但人們可往分析、創意、管理層次發展,但人類必須持續學習與發展新技能。其間,人類可能必須面對結構性失業及失落的一代。

 

■OpenAI新推「Sora」模型,輸入文字就能做電影,引爆影音革命!

 

人工智慧公司OpenAI在2022年11/30日推出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引爆全球熱潮。

2024年2/15日,OpenAI宣佈推出影片生成AI模型「Sora」,再度讓全球驚呆!

用戶只要輸入一連串文字指令,就能快速生成最長1分鐘的短影片,而且真實到令人懷疑現實,讓AI應用從文字、圖像,一舉升級到影片。

此外,Sora還能將靜態圖片做成動畫,或是從現有影片衍生出新的內容。

 

其實Sora並非第一個文字生成影片的大模型。早在ChatGPT公開之前,臉書母公司Meta、Alphabet旗下穀歌、Runway AI等就已開發文字轉影音的生成器。

可是這些產品的能力顯然都不像Sora這樣「逆天」。

以Runway為例,該平臺僅能生成長達4秒的影片,用戶最多只能延長至16秒。

 

據《紐約時報》報導,Sora這個名字取自於日語「空(そら)」,即「天空」之意。OpenAI團隊透露,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為其讓人聯想到無限的創作潛力。

 

但Sora的出現,讓網友驚呼,「好萊塢即將崩潰」、「皮克斯慘了」,就連向來愛批評OpenAI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都感嘆,「人類認賭服輸」。

 

3/22日又傳出,OpenAI 計劃進軍電影業,已安排下週與好萊塢工作室和人才機構舉行會議,鼓勵電影製作人和工作室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慧。許多人認為,受到Sora的影響,影視行業將首當其衝,影片拍攝者與剪輯人員恐顯得「多餘」,就連演員都可能消失。AI行業專家也指出,受到影響的行業,包括但不限於廣告、影視、遊戲、教育、新聞等領域。

 

■英國智庫IPPR:人工智慧可能取代英國800萬工作機會!

 

各公司都在利用人工智慧來提高效率,而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 (IPPR) 3/27日警告稱,根據目前英國財政大臣宣佈對技術和人工智慧投資 8億英鎊,以提高公共部門的產出的政策,將使多達 800萬英國工人將面臨因人工智慧而失業的風險。這一研究凸顯了政府在加大押注人工智慧來解決英國的生產力問題時,所面臨的挑戰。

 

IPPR 的報告警告稱,AI 已經影響了英國員工11% 的工作,如果企業更深入地整合 AI技術,這一數字可能會上升到近 60%。兼職、入門級和後台工作 (如客戶服務) 面臨的風險最大,但高薪工作所受影響也在加大。

 

例如英國政府在2023年 11月發布的報告中承認,AI 已經在影響金融和保險業的就業。報告呼籲學校和雇主爲工人提供適應環境所需的技能。

 

IPPR研究人員估計,如果不改變政策,AI 將在沒有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將消滅 800 萬個工作機會。

 

■高盛:AI恐讓全球3億人「丟飯碗」!

 

根據高盛對美國和歐洲就業數據的研究指出,利用 ONET資料庫中 900多個職業的任務內容 (後來擴展到歐洲 ESCO資料庫中的 2000多個職業) 來評估 AI省力、自動化可能涉及的職業和行業的占比。

高盛發現,根據對生成式AI 潛在應用的現有研究的回顧,高盛認為 ONET資料庫中 39項工作活動中有 13項面臨 AI自動化的風險。

 

亦即,目前美國約三分之二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人工智慧 (AI) 自動化的威脅,而生成式AI 可能取代四分之一的職位。

另在全球範圍內,生成式AI 可能使 3億個全職工作面臨「自動化」風險。

 

但同時,高盛指出,AI 帶來的「自動化」可以透過創造新職位來抵消,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長期就業成長的主要來源。

根據高盛估計,未來十年,生成式 AI 預計將使美國勞動生產力年增率提高近 1.5 個百分點,最終可能使全球 GDP成長率提高 7%。

 

儘管 AI 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可能很大,但高盛指出,大多數職業和產業只面臨部分自動化風險,這使得 AI 更有可能補充而不是取代它們。

 

高盛認為,至少 50%面臨自動化的重要而複雜的任務可能會被 AI 取代,而自動化風險在10%到49%之間的工作更有可能被 AI補充。 AI暴露率在0%到9%之間的工作不太可能受到影響。

 

透過對美國職業就業和工資調查 (OEWS) 中各職業的就業份額進行加權並在行業層面進行匯總,我們估計,在美國,AI 有能力使大約四分之一的現有工作實現自動化,其中行政 (46%)和法律 (44%) 領域的暴露率較高,建築 (6%) 和維護 (4%) 等體力密集領域的暴露率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從事戶外工作和體力勞動的工人不會被 AI自動化威脅。

 

根據高盛的基準假設,美國目前總就業的7% 可能會被 AI取代,63% 可能會被 AI補充,30%可能不會受到影響。

高盛估計,約 7% 的勞動力面臨完全失業的風險,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可以在產出稍低的職位上找到新的工作。受 AI 自動化影響的員工預計將獲得與現有預測一致的生產力提升,預計 10 年後,約 50% 的公司採用生成式 AI 技術,這種影響將顯而易見。

 

總之,高盛集團最新報告,在全球範圍內,多達3億個工作職位可能會受到ChatGPT等AI的影響,給勞動市場帶來「重大混亂」。ChatGPT等生成式AI產品的確會取代一些工作,但AI也可能創造出新的創新驅動型職缺。

高盛認為,AI 驅動的自動化可以透過兩種主要方式增加全球 GDP:提高現有工作的效率和消除過時的職位以刺激新職位的創造。

例如,資訊科技的創新帶來了網頁設計師、軟體開發人員、數位行銷專業人員等新職業,同時也提高了整體收入,間接拉動了醫療、教育、餐飲等服務業的勞動力需求。

 

基於這些假設,高盛預測,生成式 AI 的廣泛採用可以使整體勞動生產力每年提高約 1.5 個百分點。亦即,儘管存在不確定性,但生成式 AI 的發展和應用在大多數情況下預計將顯著推動全球經濟。

 

■在中國大陸,AI人工智慧正在取代1億人的工作!

 

在中國大陸,有2000萬人開網約車,有8000個送外賣、送快遞的人。這加起來就有1億人了。

 

不過作為腦力工作者,技術類型的工作人員,包括老闆也不要高興的太早,在AI人工智慧時代所有人都未能倖免淘汰的命運。

你要知道以前大學生做白領,做設計、做文案、做策劃、美工繪畫等等,現在這些AI都能代替。

 

試想,以前創業是開店、做直播,生產產品,做專案,但未來都是科技賦能行業,即便是開工廠也是智慧化工廠。

 

■麥肯錫AI報告:大陸2.2億個工作恐被生成式AI重塑!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GI) 近日出具研究報告表示,中國約有 2.2億個工作恐遭生成式 AI等自動化技術重塑,其中有 10大行業受影響程度最大。

 

麥肯錫在調查後發現生成式 AI 創造的主要價值可用「4C」來概括,分別是簡化 (虛擬專家)(Concision)、編碼與軟體開發(Coding and Software)、內容創作(Content Creation) 以及客戶互動(Customer Engagement)。

 

生成式 AI利用非結構化數據源歸納並提煉洞見,從而促進專業知識的傳播,並能解讀文本與轉錄稿,應用於財務績效分析上可提高財務規劃與分析的效率,有望將財務成本降低 4%~7%。

 

在編碼與軟體開發方面,生成式 AI可解讀、生成代碼,從舊有系統大規模遷移主機資料,自動開發、記錄、糾正測試,簡化軟體開發流程。

 

此外,除生成內容外,生成式AI還有助於打造高度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如通過聊天功能優化客戶服務,還能拓寬客戶聊天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從而加速客戶拓展與數據收集,如聊天機器人的使用有望降低 9%~11% 的客戶運營成本。

 

經過分析後,MGI 發現目前勞動者 50%工時內的工作可能在 2030年前被自動化,生成式AI 的顛覆性潛力將衝擊各行各業的不同職缺,對各類職業造成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白領工作受到的衝擊將比藍領工作更大。總體來說,生成式AI 將促進工作力轉型升級,催生全新的工作方式,顯著提高人的效率。

 

報告指出,在中國,客戶服務與銷售職業最受到生成式 AI 影響,之後依序是秘書與行政助理、IT 與軟體工程師、網頁與數位介面設計師、作家與編輯、會計與審計人員、口 / 筆譯人員、法律專業人士、新聞分析師、記者跟新聞工作者、以及財務分析師。

 

■李彥宏:程式設計師將不復在!

 

人工智慧(AI)產業蓬勃發展,大陸網路巨頭紛紛砸錢投資開發大模型。

不過,大陸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則直言,在AI時代,未來基本上將不再存在程式設計師這一職業,因為只要會說話,人人都會具備程式設計師的能力。

未來的編寫程式語言只會剩下兩種,一種叫做英文,一種叫做中文。

 

輝達CEO黃仁勳在近日的一次演講中也表示,生成式AI的未來發展大幅降低了學習程式設計的意義,人類應該專注於更重要的技能,如生物學、教育學、製造業或農業。

 

■李開復:人工智慧是白領殺手,3年後AI將取代人類50%的工作!

 

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最近在《財富》創新論壇上表示,他曾在2017年預測人工智慧(AI)影響力將超過歷史上所有技術革命的總和,包括電力和互聯網,可能在未來10年內取代50%的人類工作。

 

李開復說,而以最近幾年AI的快速發展推測,如今距離他當年預測的時間線只有3年了。當被問及這一預測是否還成立時,李開復回答說:實際上,它非常準確。

尤其李開復認為,AI的發展速度可能比人們預期的要快,特別是AI在取代白領工作上,可能會比取代藍領工作更快些。

 

李開復還強調,AI的發展將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挑戰。他建議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們學習和駕馭AI,將其視為一種工具,就像Microsoft Word或Adobe Photoshop一樣,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業中取得成功。

 

李開復同時指出,儘管AI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人類,但人類擁有獨特的品質,如同情心、同理心、情感和愛的能力,這些都是機器所不具備的。或許,我們可從這方向找到人類下一步的出路。

 

■Layoffs.fyi表示,自2024年年初以來,已有超過 12.6萬人被科技公司裁員

 

根據追蹤網站Layoffs.fyi的數據顯示,自2024年年初以來,已有超過 12.6 萬人被 393 家科技公司裁員。

 

2024年以來科技業持續裁員行動,一直在削減開支,以抵消對 AI 的巨額投資。包括英特爾 (INTC-US)在 8 月初宣佈裁員超過 15%,約 1.75 萬人,以期透過縮減成本恢復其製造業務的獲利能力。

 

■英特爾財報爛透了,宣布裁員1.5萬人!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7/26日公布的財報、財測皆遜於華爾街預期外,還宣布要裁減超過15%人力、全年資本支出預估下砍逾2成。

 

英特爾力推的年度創新大會(Intel Innovation),2024年原本預定9/24日至25日要在加州聖荷西舉行,也已宣布將延後至2025年。

根據NewsBytes報導,英特爾遭遇五大主要問題,首先是CPU市場市占下降;

第二點是英特爾遭遇晶片問題和集體訴訟,將影響銷售。雪上加霜的是,股東對英特爾提起集體訴訟,理由是隱瞞代工業務的問題;第三點是財務問題,英特爾業績不佳,導致裁員1.5萬人並暫停配息,由於這些挑戰;第四點是公司評級展望,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已將英特爾的高級無擔保評級從A3下調至BAA1;最後一點是財務的大挑戰,英特爾表示,公司的財務表現和2024年下半年的前景,比先前預期的更艱難。

 

■戴爾成立新AI團隊、並裁撤銷售人員!

 

戴爾在 2023年初宣佈一項大規模裁員計畫,該會計年度共裁撤 1.3萬人,而根據戴爾 2月份的監管文件,戴爾在全球擁有大約 12萬個全職員工。

 

此外,戴爾 (Dell Technologies) 8/5 日宣布一項重組計畫,其中包括裁減部分銷售人員,並成立專注於人工智慧 (AI) 產品和服務的新銷售團隊。

戴爾的高層在備忘錄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線上、虛擬或面對面的方式無縫地與客戶和合作夥伴見面,以釋放現代 IT和 AI的價值,從而實現比市場更快的成長。」

 

■8月以來,美國網路設備巨擘思科(Cisco)傳「第2波裁員」!

 

近來美國科技業裁員行動一波波,由於AI投資金額龐大,包括英特爾、戴爾(Dell)在內的多家老牌科技廠,相繼大規模裁員。

 

網路路由器和交換器領域龍頭思科(Cisco)也傳出計劃進行2024年第2輪裁員,精簡人數與2月時的4000名相近或略多,2輪合計精簡約1成人力,進一步樽節人事成本,以便將資源集中在網路安全和AI等高成長領域。

 

思科目前仍擁有約8.1萬名員工,在第2輪裁員計畫啟動後,估算本次裁員人數約5,900人。

 

五、AI人工智慧將使社會「貧富不均」加劇

 

■全球財富集中極少數人手中,前14人擁兩兆美元!

 

根據瑞銀 (UBS) 7/10 日公佈的年度財富報告,全球經濟在經歷新冠疫情後再次成長,全球財富也再次成長,只不過全球最富有階層仍高度集中於一小群人。

 

瑞銀在報告中分析了佔全球財富總額 92%的 56個市場收入和財富數據。

全球財富2023年成長 4.2%,且經通膨調整後的全球財富也成長 8.4%,抵消 2022年的3% 損失。

 

不過,報告顯示,2023年美國的平均財富成長近 2.5%,美國的百萬美元富翁佔全球總數的 38% ,大約有2200萬人,中國以 600多萬人排名第二,英國以大約 300萬人緊隨其後。

 

瑞銀也表示,世界上最富有的階層仍是一個小型的、高度集中的群體,有 12人持有 500億至 1000億美元的資產,僅 14人就持有 2兆美元的全球財富,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個人持有這些財富的 44%,來自西歐的持有 25% 。

 

報告還分析了日益嚴重的財富轉移問題。未來 25年,全球 83.5兆美元的財富將轉移給配偶和下一代。亦即,全球財富有世襲現象。

 

■電商龍頭亞馬遜 (AMZN-US) 「創始人」貝佐斯大賣股

 

亞馬遜(Amazon.com Inc.)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2024年 2月中旬,賣了5,000萬股股票。

 

隨投資人對亞馬遜的人工智慧(AI)潛力熱切期待,該公司股價2024年已上漲 30%。亞馬遜市值在 6 /26 日首次突破 2 兆美元。

 

再根據7/2 日的申報檔,貝佐斯正計劃出售更多股票。

作為交易計畫之一,他預計再出售多達 2,500萬股亞馬遜股票。以最近股價計算,2,500萬股亞馬遜股票的價值約 50億美元。

就在貝佐斯披露他已出售價值近 5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份的幾天後,7/9日貝佐斯再度出售手上持有的亞馬遜股票。此次出售了價值 8.635 億美元的股票。

 

據亞馬遜的文件顯示,貝佐斯已採用了新的 10b5-1交易計畫,使他可在 2025年 12月底前出售這些股票。這將是貝佐斯2024年第二次透過交易計畫進行大規模售股。

 

貝佐斯申報文件也顯示,貝佐斯正出售他在 1994年獲得的「創始人股份」。

他在 2月進行賣股時,這些股票已被列為「創始人股份」。

目前擔任亞馬遜執行董事長的貝佐斯仍持有大量亞馬遜股票。截至 5月下旬的一份文件顯示,他擁有超過 9.36億股的股票,並向非營利組織捐贈超過100萬股。

 

■AI教父黃仁勳拋售輝達130萬股,獲利1.69億美元

钜亨網編譯羅昀玫  2024-07-04 06:36

 

由於人工智慧晶片龍頭輝達股價飆升,輝達6月市值突破 3兆美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密集拋售股票。

根據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資料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黃仁勳已套現近 11億美元的股票,其中包括 2024年6月份的拋售。

黃仁勳在6 /28日至7 /2日期間又出售130萬股輝達股票,再獲利約1.69億美元。

 

不僅僅是黃仁勳,2024年上半年,輝達公司高層和董事拋售了價值超過 7億美元的股票,這筆金額使公司歷史上任何其他時期都相形見絀。

 

■MIT經濟學家 Daron Acemoglu:AI技術的發展,正讓貧富不均加劇!

 

全球 AI應用遍地開花,生成式AI風起雲湧商機可期,像Open AI、微軟、Google 與輝達等科技巨擘已搶佔 AI發展先機。

 

長期關注政治經濟學和技術變革之間相互作用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Daron Acemoglu表示,隨著他越深入研究 AI能力和發展方向,越確信當前 AI發展軌跡正重複並加劇過去幾十年最糟糕的一些技術性錯誤。亦即AI逐漸成為將財富跟權力轉移到少數科技企業家的工具,即AI技術的發展正讓不平等加劇。

 

例如,由於過分強調「自動化」,優先考慮自動化和其他數位技術降低成本,將驅動危險的夢想,也就是應用通用人工智慧 (AGI),將機器和演算法置於「人類價值」之上,以及社群平臺試圖利用人們生成數據和行為興趣來獲取暴利。

 

Acemoglu 認為,當AI這個新一輪科技浪潮席捲過後,造成的「不平等」問題尤其令人擔憂,全球財富和權力將從平民百姓轉移到一小群科技企業家的手上,當前沒有任何必要的控制機制來保障平民百姓,像是強有力的監管、勞工參與、公民社會和民主監督。

 

Acemoglu 指出,自動化造成的「不平等」是企業和社會在選擇高生產力技術後導致的結果,並呼籲企業執行長要意識到「勞工」是他們最大資產,與其專注「削減成本」,不如找出提高工人生產力、能力和影響力的方法。亦即要使用新技術為勞工創造新的任務、開拓新的能力。自動化不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所唯一能做的,自動化也不應是企業執行長們唯一追求和優先考慮的事情。

 

Acemoglu 認為「反壟斷調查」很重要、且能起到作用,並稱科技產業一些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缺乏反壟斷執法。

但光「反壟斷」是不夠的,更需要將技術重新引導至有益於社會的方向。

在 AI領域,若擔心 AI技術被用於操縱、監視或其他惡意目的,反壟斷本身不會是解決方案,反壟斷必須與更廣泛的監管議程相結合。

 

最後,Acemoglu 表示,他認為AI是一種資訊技術,因此應考慮什麼樣的 AI工具可以為人類決策者提供有用、情境為基礎的即時資訊,更好地獲取資訊可推動產生更明智決策和執行更高層次任務,這就是機器有用性的意義所在。

 

Acemoglu也強調,當前 AI 發展已誤入歧途,許多演算法的設計是盡可能地取代人類,除非人們正確使用AI,才能提高各行各業工人的職業技能,也才能改進人類的價值。

 

六、跋尾—人工智慧 (AI) 將帶來「美好」或「毀滅」?

 

■現在地球的人口有78億人,人工智慧 (AI) 將搶走多少「工作」?

 

2024公佈的數據:

現在地球的人口有78億,統計學雖能告訴我們人口的數量、分佈、種族等資訊,但因數量實在太大,單純學術性統計報告,對大多數的人是不易瞭解。

 

有人製作了這組有趣的統計報告,把世界上的 78億人濃縮成 100人,各種百分比的統計資料看起來就有意思了!

 

統計資料是這樣:

 

11人在歐洲

5 人在北美洲

9 人在南美洲

15人在非洲

60人在亞洲

 

49人生活在鄉下

51人生活在城市

 

12人講中文

5 人講西班牙語

5 人講英語

3 人講阿拉伯語

3 人講印度語

3 人講孟加拉國語

3 人講葡萄牙語

2 人講俄羅斯語

2 人講日語

62人各講一種語言

 

77人有自己的住房

23人沒有居住的地方

 

21人營養過盛

63人能吃飽飯

15人營養不夠

1 人有上頓沒下頓

 

7 人能接受大學教育

93人沒上過大學

 

83人識字

17人文盲

 

33人是基督徒

22人是穆斯林

14人是印度教徒

7 人是佛教徒

12人信仰其他宗教

12人沒有宗教信仰

 

男人有50個

女人有50個

 

看完這些資料,如果你能吃飽飯、有住房、能上網、上過大學,你還有什麼理由抱怨?尤其世界上100個人中,能活過或超過 65歲的,只有 8人。如你已超過 65歲,知足吧!感恩吧!

 

假如這世上充滿了人工智慧 (AGI),你會多擁有什麼?失去什麼?

你的人生會活得更有意義?或更沒有價值?

 

■人工智慧 (AI) 會遵守人類設定的「倫理道德標準」嗎?

 

總之,AI產業自OpenAI 2022年11 /30日發佈ChatGPT已來,已被吹噓為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史上最重大的一件科技創新事件。AI產業亦帶來一個全新生產力提昇的夢想,即賦予人造機器一個全新的認知方式及能力,讓它未來能取代所有形式的人類勞動,並提昇工業生產力?

 

但我們卻似乎刻意忽略,AI人工智慧將引發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失業潮」!

我們也刻意忽略,AI人工智慧將使社會「貧富不均」更加劇!

同時,我們亦刻意迴避一個深沈的問題—當AI技術取代人類勞動,但它是否會遵守人類設定的「倫理道德標準」呢?人工智慧 (AI) 將帶來「美好」或「毀滅」?

 

試想,即便「生而為人」,很多人尚需要坐在菩提樹下思考、尋找—「人生的價值何在?」且人與人之間,「價值觀」又十分分歧,否則世上何來「戰爭」不斷?

如此,我們又將如何為人工智慧 (AI) 設定正確的「倫理道德標準」呢?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就像自動駕駛汽車一樣,AI 也會出現「最後一哩路」的問題。例如當自動駕駛遇上一場必然的車禍,AI要保全車主,還是保全路人?

誰又能公正地扮演「上帝的視角」?

 

當AI科技尚沒有設定明確遊戲規則—「倫理道德標準」,任何人都無法準確預測人工智慧 (AI)未來風險將有多大?AI科技是否往軍武之路發展?如同我們可以複制100個愛因斯坦,但人類的生活品質會提高,還是會提早毀滅?

 

尤其,當AI取代了人類的勞動,陶淵明還能悠然見南山嗎?

或許,我們還需要時間重新思考—人類「生而為人」的價值何在?

我們才能賦予AI產業未來正確的發展方向?

尤其,當「倫理道德準則」巧遇「功利主義」時,AI要如何選擇,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政治」問題呢?

 

■AI時代,人類的自我救贖之道

 

基本上,AI沒有靈魂,沒有慾望,它不會想要壓迫和奴役人類、毀滅地球,除非某些人的慾望及思想,強加在AI之上,那麼AI的確有可能毀滅人類。

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野心才是左右AI走向,帶來「美好」或「毀滅」的關鍵?

 

問題是,人類自古以來也管不好自己的野心。一旦人類野心驅使,放任進入AI永續學習、具有無限智慧,AI將走向超越人類理解的存在。或許AI將認定,人性是一切問題的源頭,要根本解決問題,就要反過來消滅人類。

 

確實,人類是最有可能毀滅地球的物種,從戰爭發射可以毀滅地球的核武器,到對空氣、水、土壤的環境汙染,到全球氣候變暖化等。凡此種種原因,人類的歷史,一直在訴說—-追求物質享樂、以及把自己和別人都送上祭壇;而地球則在面目全非、滿目瘡痍中戰慄。

不需造物主,用大洪水重新清洗地球,還是用硫磺和火,燙掉最嚴重的潰瘍?

人類就能將AI從矽基中硬拽出來,把它能力發揮極致,卻未曾想到,AI可能會代上帝、對人類進行最後的審判。

 

人類想要獲得救贖,必須改弦更張,不要一味追求物質享樂。

上帝造人,並賦予每個人創造自己生命價值的能力。

確實,每個人天賦不同,透過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價值,這世界會走向更「美好」。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只有「人性」更美好,人類才能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中取得平衡,人類也將得到救贖。

很顯然,從以往神學的毀滅記錄中,上帝要毀滅並非全部人類,而是最最邪惡和最墮落的一撮,但會拯救相關的「義人」。

如果AI是「上帝」的助手,或者為實現上帝旨意而來,那麼,它也會留下有良知,重仁義道德的人,這就是人類的自我救贖之道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