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首發經濟」(二)
2home.co楊惟婷
「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大陸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經考驗。
而中國大陸也一直堅定不移地向前邁進—「自駕車」、「人形機器人」、「飛天車」……!
中國雖人才濟濟,但長時間以來只重視應用面,不願浪費時間在基礎研究。
所以中國的創新能力,長時間以來被很多西方國家大大低估,甚至是抹黑。
其實,自2007年開始,中國在全球發表學術論文數量就是最多的,現在全球申請專利超過一半也是中國的。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感嘆提到,中國大陸的工程師總數是美國的9倍,且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畢業生數量更是美國的15倍。
在此人才優勢下,近日DeepSeek帶來的啟示之一是,美國目前對中國的科技打壓,其實是適得其反,反而給中國當頭棒喝,反而激勵中國從基礎面去創新求變、後來居上。……中國還有多少個「梁文鋒」、「王興興」呢?
回顧2024年以來,中共高層會議多次提及「首發經濟」即強調「科技自主」,它會是中國大陸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引擎嗎?
AI產業當前是中美科技爭霸的重中之重,而AI產業正從基礎建設轉向「應用」層面,尤其「自駕車」、「人形機器人」是最成熟的「應用」板塊。
因此「自駕車」、「人形機器人」、「飛天車」自然成為大陸政府「首發經濟」重點培育的產業,既可走向科技自主,更可創造龐大就業機會!
但AI技術從驗證轉向商業「應用」,所需要的關鍵就是「量產」,而「量產」能力一向是中國人的強項。You see see比亞迪!
當印度還在沾沾自喜「人口紅利」,焉知下世代「人口紅利」比的是「質」,而非「量」,「量」只在計算「選票」時才重要。
當「人形機器人」比人類多時,「人多」代表「失業多」!
而川普還在想挖「頁岩油」、煉「鋼」呢?
五、「人形機器人」已成為中美AI競技新戰場
2024年三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GTC大會上展示了多款人形機器人,同時公布了Project GR00T計畫,透過全新的運算平台Jetson Thor結合最新架構的AI晶片Blackwell、與專為機械手臂設計的基礎模型Isaac Manipulator、以及用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AI視覺辨識Issac Perceptor,提高機器人對於人類行為的認知能力,進而執行複雜任務,並增進人機互動的自然性。
輝達曾在CES大會上公布14家人形機器人合作公司,其中有6家是中國廠商,包括星動紀元、智元機器人、傅利葉智能、銀河通用機器人、宇樹科技和小鵬汽車。近日,世人突然發現—
2025年「春晚」上,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上場表演「扭秧歌」,立馬掀起各界對大陸人形機器人發展狀況的好奇,也成為當前中美AI領域較量的新場域。
目前,中美AI企業正競相構建人形機器人所需的軟硬體供應鏈。
大陸亦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成長,尤其希望擺脫外部軟硬體的技術依賴。
亦即,大陸試圖在本土機器人市場創新求變,以擺脫對非陸企的技術依賴。
AI產業是中美科技爭霸的重中之重,而AI產業正從基礎建設轉向「應用」層面,尤其「自駕車」、「人形機器人」是最成熟的「應用」板塊。
因此「自駕車」、「人形機器人」、「飛天車」自然成為大陸政府「首發經濟」重點培育的產業,既可走向科技自主,更可創造龐大就業機會!
而從AI技術驗證轉向商業「應用」,所需要的關鍵就是「量產」,而「量產」能力一向是中國人的強項。You see see比亞迪!
看準人形機器人的巨大發展潛力與商機,大陸工信部最早在2023年就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在地方層面,北京也喊出要成立1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希望在2025年可以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
當然對於「人形機器人」產業鏈而言,大陸想要邁向真正大規模「量產」的階段,在硬體及軟體端均有待突破,目前產業鏈上游的核心硬體零件面臨產能瓶頸,現有的運動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統亦面臨諸多挑戰。
■「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展望
Digitimes認為隨著AI、感測器、材料等技術突破與成本下降,加上全球步入高齡化、勞動力短缺影響,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加速發展,未來5~10年人形機器人將迎來爆發性成長,預估至2035年將創造近260億美元的產值。
另依美國勞動力市場分析顯示,約 75% 的職業和約 40%的員工涉及可被人形機器依人替代的工作,對應美國市場規模約 3萬億美元。預計 2030年、2040年、2050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營收分別達 40億、2400億、1萬億美元。
而中國市場受低成本勞動力和龐大人口影響,預計 2030年、2035年、2040年、2050年市場規模分別為 120億、2160億、6000億元人民幣,銷量分別達150萬、740萬、5900萬台。
■DeepSeek在「演算法」上的創新,激勵機器人未來五年將比人類多?
DeepSeek把在演算法上的創新、低成本、開源這些要素結合起來,對整個 AI大語言模型發展帶來巨大貢獻,實際上也顛覆整個AI行業發展的生態。
實際上, DeepSeek在訓練過程中,更多地調用輝達CUDA之下的一個叫 PTX過渡層。DeepSeek工程師通過挖掘 PTX 的潛力,把輝達在底層封印的一些算力和頻寬更高效地挖掘出來。
DeepSeek的技術架構創新與突破極具激勵價值,且重新定義人類所有電子產品。自DeepSeek發佈後,從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甚至國央企都紛紛接入DeepSeek。
未來兩到三年時間,可能全球 80%以上企業都會運行在大模型之上,四到五年的時間,數位人和機器人的數量可能就會超越人類的數量。
■麥格理:未來五年人形機器人年複合增長率超過70%
麥格理證券認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 AI行業在現實世界應用的最佳載體。
麥格理表示,人形機器人主題將引領未來十年AI行業發展,未來五年年複合增長率 (CAGR) 將超過 70%,而中國供應鏈在技術、創新和成本效益方面具備顯著優勢。
麥格理預估,2031年和 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量將分別達到 110萬和 630 萬台,而2026年人形機器人平均售價約為 7.4萬美元,到 2035年降至約 2.2萬美元 ,屆時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 1390億美元,2026年至 2035年的 CAGR 為 50%。
■高盛: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高盛認為,AI 投資機會正從基礎建設轉向「應用」層面,尤其看好機器人板塊。
高盛近期報告中提到,AI 技術快速發展正在加速驅動機器人應用落地,人口結構老化也帶來「機器替代人」的需求,加上政策支持和資本投入,共同推動了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高盛也認為,人形機器人預期可在智能製造、智能服務和人機協作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成為「AI+」的終極應用。
尤其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非常旺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及消費市場。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出貨量佔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已連續 11 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工業機器人,也稱為產業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完成各種複雜的生產任務,按功能可劃分為搬運機器人、加工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和噴塗機器人等。
諮詢機構預測,2024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已增長至 842.62 億元,2025 年有望達到 900 億元以上。
■摩根士丹利:大陸企業在人形機器人「身體」環節的供應鏈占有顯著優勢
隨著人工智慧 (AI) 技術從軟體應用走向實體機器載體,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近期發布了一份名為「人形機器人100 強 (Humanoid 100)」的報告。
該報告深入分析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況,並列舉100家有望從人形機器人崛起中受益的上市公司。
摩根士丹利:將「人形機器人100強」中的公司分為三大類:
1、大腦 (Brain):
專注於半導體、人工智慧模型和模擬軟體的公司,這些是使人形機器人能夠思考和學習的關鍵。
2、身體 (Body):
提供感測器、致動器和電池技術等關鍵硬體組件的公司。
3 、整合者 (Integrators):
積極開發完整人形機器人或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公司。
而《Humanoid 100》的報告中,梳理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的100家核心上市公司,並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三大環節「大腦」、「身體」和「整合者」,其中大陸企業目前在「身體」環節的供應鏈占據顯著優勢。
摩根士丹利報告中特別點名了輝達 (NVDA-US)、Alphabet (GOOGL-US) 和微軟 (MSFT-US) 等公司,讚揚它們對基礎人工智慧模型和運算能力的貢獻。
此外,特斯拉 (TSLA-US)、ABB 和 LG Energy Solution 等公司也因其在先進機器人硬體和儲能解決方案方面的努力而受到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也在報告中指出,近年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身體」環節的供應鏈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尤其數據顯示,全球超過半數 (56%) 的人形機器人相關公司位於中國。這反映了中國完善的供應鏈和本地市場的應用機會,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目前,中國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正迅速發展。
例如,優必選 (UBTECH) 宣布計劃在2024年年底前啟動工業仿人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以應用於企業領域。
2025年 1 月,上海成立了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該中心將針對不同行業的機器人進行訓練,使其能夠執行各種任務,並將收集到的資料傳輸給研發人員,以進一步最佳化機器人的智能水平。
但摩根士丹利強調,儘管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規模上領先西方,但在「大腦」和「整合者」關鍵技術和創新研發方面仍有待突破。
隨著資本市場關注度提升,未來幾年,中國機器人企業可能將進一步擴大研發投入,挑戰美國與歐洲的技術領先地位,推動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進入新一輪競爭。
■大陸機器人產業「四大天王」、「十三太保」的暴風式成長!
隨著央視「春晚」杭州的宇樹科技機器人表演「扭秧歌」後,外界開始注意,在深圳機器人圈早已崛起的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科技「四大天王」。
除上述「四大天王」外,深圳還有「十三太保」,這13家代表性機器人科創企業為優必選 (09880-HK) 、智平方、星塵智慧、戴盟、帕西尼、樂聚、數位華夏、眾擎、逐際動力、大象、大族、邁步、肯綮科技。
按照上述機器人企業的主要應用場景,可分為通用、服務、娛樂、工業、醫療型人形機器人等。
1、專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企業,主要有優必選、智平方 2 家。
優必選成立於 2012 年,生產的人形機器人 Walker S1,是目前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合作夥伴囊括了新能源汽車大半個版圖:蔚來汽車、東風柳汽、吉利汽車、領克汽車、極氪汽車與比亞迪等等。並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智平方則成立於 2023 年 4 月,致力於研發生產通用智慧具身終端。目前自主研發的 AI2R Brain 具身大模型,已成功部署於 Alpha Bot 系列機器人。
2、塵智慧、戴盟、帕西尼則專注在服務型人形機器人。
星塵智慧成立於 2022年,2025年 8月發佈新一代 AI機器人助理Astribot S1,既能疊衣服又能顛鍋如新東方大廚,甚至還支援泡茶、做飯、彈琴、練詠春拳。
戴盟成立於 2021 年,致力於研發光學觸覺感測器,讓機器人的指尖像人一樣精準感知包括三維力覺、動覺、滑覺等在內的多模態觸覺資訊。
帕西尼也在 2021 年成立,創辦人許晉誠出生於台灣台中,主要做的也是觸覺感測器,2025年 8月發佈的 TORA-ONE 不僅搭載多維度多陣列高精觸覺感測器,可抓取草莓、雞蛋這類脆弱物品,還可以靈活「比愛心」。
3、專注娛樂型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則主要有樂聚、數位華夏 2 家。
樂聚成立於 2016 年,AELOS 是該公司推出的人形機器人,已推出的 AELOS 機器人包括 AELOS 娛樂版、AELOS 專業版、AELOS 教育版、AELOS 1S 四款產品,其中,AELOS 娛樂版是樂聚機器人推出的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也是 AELOS 系列首款,定位為家庭娛樂陪伴型機器人。 AELOS 娛樂版是一款主打娛樂陪伴功能的智慧人形機器人,擁有 16 個自由度,能夠快速穩定地完成每一個指令。
數位華夏成立於 2024 年,主要從事人形交互機器人研發業務,並致力於打造「有溫度的人形機器人」。
4、專注於工業型人形機器人則有眾擎、逐際動力、大象、大族。
眾擎成立於 2023 年,前陣子該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憑一段深圳街頭散步影片在 X 上瘋傳,步態自然到輝達科學家 Jim Fan 懷疑是 AI 生成。
逐際動力成立於 2022 年,該公司雙足機器人 P1 去年成為中國首個在野外成功徒步的雙足機器人。
大象成立於 2016 年,大族則在隔年創立,目前大族機器人已經擁有完善的產品線,涵蓋不同規格、不同應用場景的協作機器人,譬如 Elfin、Elfin-Pro、Elfin-Ex、S 等系列協作機器人。
5、專注醫療型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則主要有邁步、肯綮科技 2 家。
前者成立於 2016 年,肯綮則在 2015 年成立,同樣專注於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春節期間,遊客身著該公司產品—外骨骼登山助力機器人「π」攀登泰山的影片,猶如科幻電影中的角色,在網上引起很大反應。
■杭州「六小龍」到底創新有多厲害?
大陸國產開源大模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底,深度求索(DeepSeek)以行業較低的算力和GPU晶片數量,訓練出了性能卓越的大模型DeepSeek-V3,引發全球AI界對「中國速度」的熱議。DeepSeek讓全球開發者共用普惠AI,更在開發者工具榜上登頂全球。
而杭州科創『獨角獸』崛起,並非短期政策促發,關鍵在於人才積澱厚積薄發。
早在10餘年前,杭州創業熱土上,活躍著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和海歸系四大創業群體,被戲稱為「新四軍」。
以80後為主的「六小龍」創始人團隊,正是當年「新四軍」骨幹,也是當下創新創業主力軍。如今「六小龍」在杭州異軍突起,「祕訣」便是找準人才鏈與創新鏈之間「連結點」,推動人才變數轉化為科創增量。
例如,當宇樹科技遭遇資金鏈斷裂時,政府引導基金精準介入的勇氣,展現傾力支持創新創業。近年來,杭州先後制定科技創新30條、杭改十條、杭法十條、人才新政27條等一系列政策,建立起「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讓創新創業者真正感受到「辦事如網購」便捷。
另外,從「新四軍」躍遷「六小龍」,離不開各類創新、創業載體支撐賦能。
近年來,杭州建立以夢想小鎮、基金小鎮、雲棲小鎮和雲谷、傳感谷、西溪谷「三鎮三谷」為代表的創新創業基地,培育一大批大陸知名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
正因為有足夠肥沃創新土壤,因此遍地可見創業、‧創新載體,「六小龍」等眾科創「獨角獸」企業才得以茁壯成長、順勢崛起。
加上,杭州作為吳越文化傳承中心,歷來以開放包容態度迎接外來文化薰陶,這種「勇敢弄潮」精神為杭州創新創業注入活力。杭州人才淨流入率連續五年領跑大陸全國,人才吸引力令人驚歎。
而創業本身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可能十拿九穩,杭州大力營造「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在夢想小鎮,創業者發展的里程碑上可以刻上失敗項目,這種「試錯文化」成為吸引創新創業者的精神糧食,讓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再來看看浙江杭州「六小龍」中的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
從2024年底宇樹科技發布的B2-W機器狗翻山、涉水,再到2025年春晚穿著小紅襖跳舞的機器人H1,以及扭動「絲滑舞步」打著「中國功夫」的G1,都讓全球關注。
而雲深處科技的四足機器人深入電力巡檢、危險作業一線,用自主巡檢技術守護人類安全,「絕影X30」已在新加坡電力隧道巡檢。這也是中國腿足機器人走進海外電力系統的「第一單」。
2024年,作為首款大陸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在大陸國內引起廣泛關注,它以頂尖製作重塑東方神話,讓大陸國產3A遊戲登上世界舞台,掀起全球玩家的「中國神話熱」,實現大陸國產遊戲新突破。
強腦科技攻克「腦機介面」,它在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產品可以為肢體障礙人士提供幫助,全球首款非侵入式智慧仿生腿讓肢障人士攀岩、衝浪不再是夢。
而群核科技作為空間智慧的「數位魔術師」,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實現創新突破,其研發的雲端GPU渲染集群,將算力成本降到行業水準的十分之一,渲染速度大幅提升。
■深圳成立百億級產業基金,搶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爭霸戰
人形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與硬體的融合載體,正成為各地爭奪的新焦點。
根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於 2029年突破 750億元。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已掀起產業基金設立熱潮:
北京:2024 年底落地首期 20億元的機器人產業基金,已完成 400餘個專案篩選;
上海:100億元人工智慧生態基金首期募得 30億元,重點支持算力基礎建設與大模型研發;
成都:聯合國資平台設立 100億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基金,聚焦在地都市圈產業協同。
廣東省更是 2025年工作計畫中明確將具身智能列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提出三年內培育 5家獨角獸企業。
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達 1,797億元,機器人產業領先全國。
深圳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再出重拳,近期宣布設立規模達 100 億元人民幣的專項產業基金,劍指「具身智慧、軟體演算法」等核心方向。
這項舉措標誌著,繼北京、上海之後,大灣區核心城市在人形機器人產業賽道上的戰略布局全面提速。
深圳此次設立的產業基金由市引導基金聯合社會資本共同組成,重點在於支援人工智慧底層技術、機器人核心零件、工業及服務機器人等領域。
基金存續期最長 12年,計畫透過市場化運作孵化高成長性企業,緩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該基金已啟動基金管理機構遴選,要求 100%資金投向人工智慧與具身智慧領域,顯示出深圳對關鍵技術攻關的決心。
在政策配套方面,深圳同步推出「人才扶持計劃」,為人工智慧領域頂尖科學家、工程師提供住房保障、創業家教等全鏈條服務。根據統計,深圳已集聚人工智慧企業 2,600餘家,其中包括 6家獨角獸企業和 34家上市公司,形成從基礎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生態。
這種「百城競發」的局面,凸顯人形機器人作為下一代產業革命核心載體的戰略價值。
■摩根士丹利:「成本下降」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成敗關鍵
在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摩根士丹利指出,2025年 1月和 2月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呈現爆發式增長。
摩根士丹利所建立的 Humanoid 100 指數,2025年初至今實現了 20% 的漲幅,大幅超越標普 500指數。Humanoid 100 指數涵蓋大腦 (半導體 / 軟體)、身體 (工業組件)、集成者 (整機製造) 等環節。各環節企業在人形機器人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協同推動行業發展。
其中,中國企業表現突出,前20名漲幅企業中17家來自中國,多為工業零組件企業。身體和集成商板塊分別上漲 22% 和 21%,遠超大腦板塊的12%,這得益於中國企業的強勁表現。
全球科技巨頭如 Google(GOOGL-US)、蘋果 (AAPL-US)、輝達 (NVDA-US)、Meta(META-US)、華為、百度 (BIDU-US)、阿里巴巴 (BABA-US) 等,紛紛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旨在挖掘新的市場、獲取數據資源、整合AI 技術與硬體能力。預計未來資本投入和行業關注度將持續攀升。
目前,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儘管在運動控制方面進展迅速,但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實際應用仍需算法和硬體的持續改進。
除了「大腦」(即晶片) 部分仍依賴於國外高端 AI 晶片外,幾乎所有的人形機器人身體部件都可以在中國國內生產。
多數中國製造商計畫在 2025年實現數百、到數千台的量產。通過技術升級、設備國產化以及規模化生產,有望顯著降低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
目前中國的國內零部件已被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廣泛使用,甚至有部分企業正積極尋求進入特斯拉等國際巨頭的供應鏈。
然而,產能建設、產能提升在最初幾年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影響效率、產量和成本。但隨著產量規模的擴大,組件價格也有望顯著下降。
例如樂聚的目標是到 2025 年底將成本進一步降至 20萬人民幣。
■中國央視「春晚」機器人,背後是90後創辦的「宇樹科技」
在中國央視春晚《秧 BOT》扭秧歌表演節目中,機器人扭著「小腰」翩翩起舞,還能嫻熟地轉手絹。這群「春晚」舞台上的炫酷「顯眼包」名為 H1,年僅一歲半。而它就是杭州「宇樹科技」的最新作品。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17 日在北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發言時特別點名「宇樹科技」王興興,「你是裡面最年輕的,國家的創新需要年輕一代貢獻力量。思大局、觀大勢,企業家要和和他們所紮根的沃土、所生長的時代共生共榮。」
這次王興興與曾毓群、馬雲、任正非、雷軍等科技業大佬同坐第一排,象徵不可忽視的人工智慧浪潮,王興興在座談會上代表發言,暢談機器人產業及AI趨勢,更被許多大陸網友認為是90後年輕人的驕傲與榜樣。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025年1月前往大陸參加尾牙、並與當地供應鏈會面時,王興興受邀參加,並坐在黃仁勳右側,一躍成為現今大陸科技業炙手可熱的新星。
1990年出生的王興興在大陸土生土長,浙江理工大學完成學業後,在2016年創辦「宇樹科技」,持續專研機器人、機器狗研發,2017年發布首款商業化的機器狗,近年再靠著「低成本、高效率」的致勝模式,蠶食機器狗市場,已吃下約70%的市佔率,如今已是四足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
王興興在浙江理工大學就讀本科期間,學習「機械與自動控制」專業,後又在上海大學攻讀「機械工程」碩士。讀研期間,他獨立設計開發了他的第一款產品——XDog,這是全球首款外轉子無刷電機驅動的小型高性能低成本四足機器人。
2015 年,王興興帶著XDog參加了國際智能「星創師」大賽並獲二等獎,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碩士畢業後,他進入大疆公司工作。
但王興興並未止步於此,2016 年,他毅然辭職創業,成立了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並帶領團隊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2017 年,宇樹科技推出了重構的四足機器人Laikago。Laikago在尺寸比例、動力性能和運動穩定性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2024年 12月,宇樹科技發佈了機器狗產品 B2-W 的演示視訊,在全球引發轟動。特斯拉及 SpaceX 創辦人埃隆‧馬斯克也轉發了該視訊,並評論表示「未來的戰爭是無人機的戰爭」。
如今,宇樹科技已經成為四足機器人領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也是四足機器人品類裡最早實現商業化的創新企業之一。該公司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運動控制、機器人感知等綜合領域具有卓越的領先性。
宇樹科技高度重視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四足機器人的電機、減速器、控製器、整機結構、部分感測器等方面均實現獨立自主研發。目前,宇樹科技累計申請專利 180餘項,授權專利 150餘項,是國家高新技術認證企業。
近期,宇樹科技又在機器人「演算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完成升級,可實現流暢的舞蹈表演。此外,宇樹科技還推出了仿生靈動升級、足球賽事應用方案等。
目前,宇樹科技正與 Meta 接洽,探討就家務機器人進行合作的可能。Meta 正考慮開發一款消費類家用機器人,旨在協助處理疊衣服、洗碗等家務。
Meta 首席技術官安德魯‧博斯沃思表示,公司已經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以實現機器人技術的進步。Meta 將為人形機器人開發軟體、感測器和人工智慧,並提供給宇樹科技、Figure AI 等公司進行生產。
宇樹科技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近日又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等科研機構,共同發布了一項名為「BeamDojo」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為適應人形機器人在稀疏踏點上靈活移動而設計的強化學習框架,已成功應用於宇樹科技的 G1人形機器人。
「BeamDojo」讓 G1機器人能夠輕鬆完成諸如走平衡木、梅花樁等複雜任務,即使在背負重物或受到外力擊打的情況下,也能保持行走的精準和穩定。
這個框架針對人形機器人的多邊形腳部特點,提出了一套基於採樣的步點獎勵機制,並採用雙批評家 (double critic) 策略來平衡密集運動獎勵和稀疏步點獎勵之間的學習過程。這種方法鼓勵機器人進行充分的探索與嘗試,從而在複雜地形上實現穩定的行走。
在具體應用中,「BeamDojo」框架被應用到宇樹科技的 G1人形機器人上。透過這一框架,G1 不僅能夠穩定地穿越由多個面積約 20厘米寬、間距不一的踏腳石組成的梅花樁,還能夠輕鬆穿越只有 20厘米寬的連續平衡木。即使在背負重達 6公斤的書包或遭受棍棒敲打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G1 也能夠準確而輕鬆地穿越梅花樁,不偏不倚地踩在相應的點位上。
除了「BeamDojo」框架外,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還發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人形機器人駕駛艙系統 (HOMIE)。這一系統由強化學習驅動的運動控制框架和低成本同構外骨骼硬件組成,首次實現單一操作者對雙足人形機器人全身的精準遙操作。
透過 HOMIE系統,操作員穿上人形機器人外骨骼駕駛艙後,就能夠對 G1進行精準的遙控操作。不僅能夠操控 G1表演哪吒電影舞蹈《天雷滾滾我好怕怕》,還能夠實現任意姿勢行走和絲滑下蹲。此外,G1 還能夠輕鬆完成搬運物件至桌面、在倉庫貨架中拿取物品等任務。
宇樹科技引領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技術突破、到量產落地的關鍵階段,預計 2025年將迎來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王興興表示,2025年底前,整個人工智慧的人形機器人將達到新量級。如果順利的話,到明年或後年一些基礎的,比如說服務業或一些工業其實基本上可以推起來了。但家用可能會稍微慢一點,因為家用可能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還是會需要技術相對更成熟一點。
未來,中國可望憑藉完備且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生產成本逐步降低。例如宇樹科技機器狗的價格從 2017年的 2萬—3萬美元,能夠在 2023年下降至 1600美元,這反映出在中國工業化體系下,機器人具有較大降本潛力。
■「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實現全球首例群體智慧、自主協同,可組團進廠打工!
大陸人形機器人企業深圳市「優必選」近日發佈消息稱,優必選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單機自主」向「群體智能」進化。換言之,以後996不再是廠內打工仔的極限,人形機器人將以007全年無休的工作方式全面取代生物型打工仔。
「優必選」自主研發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經在東風柳汽、吉利汽車、奧迪一汽、比亞迪等多家企業的生產車間裡完成單機自主、智能實訓。
以人形機器人集群為物理載體,探索通過群體行為與外部物理環境密集交互而進化出的高階具身智能。
從官方發佈的視頻可以看到,「優必選」數十台Walker S1人形機器人應用「群體智慧」技術在極氪5G智慧工廠展開協同實訓。它們分佈於總裝車間、SPS儀錶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等多個複雜場景,成功實現了協同分揀、協同搬運和精密裝配等多工協同作業。
「優必選」該人形機器人多模態推理大模型基於「DeepSeek-R1深度推理」技術,讓人形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常識的推理能力,支持多台人形機器人之間復雜任務的高效拆解、調度與協同。
在協同搬運場景,「優必選」通過多機協同控制技術,構建了聯合規劃控制系統,實現軌跡規劃、負載辨識與柔順控制的多機協同,確保機器人在搬運過程中能夠動態調整姿態與力度,顯著提升搬運大尺寸及大負載工件的穩定性。
「優必選」表示,在複雜場景下,群體智能通過分布式個體的動態交互與協同,湧現出超越單一能力的全局智慧,能夠幫助人形機器人高效決策與自適應優化,突破跨場景跨任務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這一突破不僅為人形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參考範式,也將推進新型工業化從「半柔性制造」向「全柔性智造」的範式躍進。
優必選 (09880-HK) 3/12 日又‧聯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售價 29.9萬元 (人民幣,下同),將在2025年第二季交付。
優必選表示,「天工行者」是業界首款 30萬元以內的科研級人形機器人,具備高仿生、高強度、高性能、高穩定、高拓展、高開放的「六高特性」。
其身高為 170公分,擁有高度仿生的軀幹構型和擬人化的運動控制能力,全身多達 20個自由度,能以 10km/h的速度穩定奔跑,具備在山坡、台階、沙地、雪地等複雜泛化地形平穩移動、抗衝擊干擾等運動功能。
根據調查,「天工行者」也搭載了創新中心「慧思開物」通用具身智慧平台,能為大學及研究機構提供完整的人形機器人研究解決方案。
同時,關鍵部位,天工行者採用鈦合金材質,充分降低整機重量,輕量化設計的同時保證機器人擁有高硬度、高性能、高穩定的屬性指標,非常適合科研場景下的設備反復調試。
考慮到科學研究教育領域廣大課題研究的需求,「天工行者」的機器主體可自由拓展,可裝配深度相機、光達、NVIDIA Orin 算力板、六維力感測器、七自由度協作雙臂、五指靈巧手等人形機器人核心零件。
■中國牽頭制定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
引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2023 年世界社會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葉,全球65 歲以上人口將翻倍至約 6.8億。
世衛組織預測,2050 年全球 60歲以上人口將達 21億,其中 80歲以上高齡老人佔近 20%。
而中國老化進程更為嚴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4年底,中國 60歲以上人口已達 3.1億,佔總人口 22%;預計 2035年這一比例將突破 30%。
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近日正式發布了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 (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這項標準文件介紹,該標準的目的是將使用者的需求和特點,融入用於智慧家庭環境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的開發、設計和評估中。
據中國《央視新聞》報導,此項標準聚焦於互聯家居環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和特徵,基於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以外,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護理和幫助
傳統養老模式面臨護理人員短缺、家庭照顧壓力劇增等挑戰,智慧化養老成為必然趨勢。養老機器人透過科技方法輔助老年人實現「獨立生活」,既能緩解社會養老資源緊張,又能維護老年人的尊嚴與生活品質。央視新聞指出,該標準的推出將引導企業精準對接老年用戶需求,並推動產品從單一功能多元化、人性化升級。
國際電工委員會表示,該標準可望成為全球養老機器人研發、生產和貿易的基準框架,並推動產業規模化、規範化發展。
六、族繁不及備載—
■經濟學人:不僅AI震撼世界,中國醫藥也讓全球驚豔
近年來,中國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快速崛起同樣引起全球的關注。
《經濟學人》2/16 日報導,中國企業不僅在仿製藥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更在創新藥物研發上展現強大的競爭力。
中國政府早在近20年前就將「生物科技」列為策略重點,2015年後,藥品監管機構的改革進一步加速了產業的發展。
透過增加人員和清理積壓的藥品申請,初次人體試驗的核准時間從 501天縮短至 87天,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同時,中國國內市場的龐大需求吸引了許多國際製藥巨頭進入中國,推動了技術和人才的流入。私人投資在中國生技產業的成長也顯著,從 2016年的 10億美元成長至 2021年的 134億美元。
加上,西方製藥公司由於專利藥物即將到期,預計到本世紀末,每年將損失高達 1,400 億美元的銷售額,因此越來越多大製藥公司尋求與中國企業的合作。
2024年,西方製藥公司簽訂的大型授權 (價值 5000萬美元或以上) 交易中,近三分之一是與中國企業達成的,是 2020年的三倍。
顧問公司 LEK估計,在此期間,西方從中國獲得的藥品授權總價值成長15倍,達到 480億美元。
隨著更多人才和資金的投入,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爆發,已經超越了對西方想像。生物科技產業不再等待專利到期並生產相同的仿製藥,而是採用了「快速跟進者」策略——在現有藥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以提升安全性、療效或遞送方式。
中國藥物開發通常始於識別目標,通常是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或基因。隨後,科學家尋找可以阻斷或增強該目標功能的分子。由於快速跟進者並非從零開始,他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進行試驗。
從 2021年到 2024年,中國正在開發的藥物數量增加一倍,達到 4,391種。
快速跟進者和完全原創的療法佔據了近 42%。
如今的中國藥企已不僅以生產仿製藥聞名,更在創新藥物的研發上走在前沿。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新藥開發國,僅次於美國。
例如康方生物(Akeso)創辦人夏瑜(Michelle Xia)表示:「我們可以比世界上任何地方快兩倍、甚至三倍。」
她認為,臨床試驗——即藥物開發中最漫長且最昂貴的階段——在中國進行的速度比西方更快,因為在中國更容易快速招募到龐大的患者群體,而政府也大力支持醫院和醫生的研究。
然而,很少中國公司直接在美國銷售其藥物。相反,他們更傾向於透過授權交易:公司將其藥物在中國以外市場的銷售權出售,以換取預付款、基於里程碑的費用以及未來銷售的版稅。
康方生物開發的 Keytruda競爭藥物已授權給美國生技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前期支付 5億美元,並可能額外支付高達 50億美元,同時康方生物還能獲得部分版稅收入。
另一種方式是「NewCo」模式,即中國製藥公司將其臨床資產剝離出來,成立一個獨立的美國實體,由經驗豐富的當地管理團隊運作。
母公司保留部分所有權,在藥物成功後,除了版稅收入之外還能獲得更多收益。投資銀行 Jefferies 估計,自2024年5月以來,已有約 8家公司採用此模式。
儘管中國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但中美緊張關係加劇,更恐衝擊中國生技企業。隨著美國加強限制與中國高科技產品的貿易政策,中國生物科技產業可能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儘管面臨資金和地緣政治風險,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依然在創新和市場拓展中展現出強大的活力。未來,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將是中國生物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康方生物(Akeso),生技界DeepSeek復刻版!
大陸DeepSeek近期推出成本低、效能堪比美國主流的AI模型,讓全球驚豔!
與此同時,大陸在生物科技也強勢崛起,近日,大陸一家成立近十年、名不見經傳的生物科技公司康方生物(Akeso),靠著新型肺癌藥物震撼生物科技業界。
默克(Merck)國際大藥廠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 Keytruda是史上最賺錢的藥物之一。自2014年上市以來,Keytruda已為其製造商默克帶來超過 1,300億美元的銷售額。
然而,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康方生物(Akeso)卻上演以小搏大,在大陸進行的一項非小細胞肺癌的晚期臨床試驗中取得了顯著成果,一款實驗性新藥Ivonescimab的效果比默克公司開發的暢銷藥物Keytruda更好,根據頂級醫學論壇世界肺癌大會上發表的臨床數據,患者使用康方新藥治療後,腫瘤在11.1個月後才開始再度生長,反觀使用Keytruda治療的患者,腫瘤在5.8個月後就開始再度生長。
亦即康方生物新藥物的患者無病生存時間達到了 11.1個月,幾乎是默克公司旗下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 Keytruda 的兩倍。這項結果不僅令人震驚,也突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藥物研發領域的崛起。
而2024年 11月,默克公司向另一家中國生物科技公司LaNova Medicines 支付5.88億美元,以獲取類似康方生物生產的療法的權利。
另Refinitiv數據顯示,康方生物美國合作夥伴加州Summit Therapeutics,已獲得在北美和歐洲銷售該新藥的權利。帶動該公司股價已上漲一倍多,創下歷史新高。
康方生物的展現,正是大陸製藥公司的分水嶺,顯示大陸領域的創新已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其全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法媒《快報》:中國製藥和生物科技的崛起不可小看
法國《快報》近日報導指出,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能力呈現爆炸性成長,正從「全球製藥代工廠」轉型為「尖端藥物研發」的核心競爭力來源。
《快報》稱,中國政府將醫藥和生物科技列為戰略重點,並從藥物活性成分等基礎領域開始發力。中國企業也積極響應,大規模投資研發。
數據顯示,2013年僅有 3%的一期至三期臨床試驗由中國企業完成,而到2023 年,這一數字已躍升至 28%。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的占比則分別從 37% 降至 34%,38% 銳減至 23%。
為推動醫藥升級,中國國家藥監局自 2018年啟動的新藥審評制度改革,將新藥上市審批週期從平均 7年縮短至 14個月。加上科創板對生醫企業的特殊融資通道,使企業融資效率提升40%。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將四款中國新冠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進一步驗證其監管體系的國際認可。
《快報》引述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國家藥監局核准的新藥數量達 68個,占全球總量的 34%,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新藥申報國。
在研發領域,中國展現強勢佈局。
IQVIA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在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的臨床試驗數量較2022年同期激增 67%,位居全球首位。尤其在阿茲海默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療領域,多個中國候選藥物具備全球競爭力。
例如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成為首個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 PD-1 抑製劑,標誌著生物製劑領域的突破。
報導亦稱,中國企業在腫瘤的早期臨床試驗和細胞及基因治療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此外,越來越多的國際製藥巨頭開始與中國企業展開合作。
例如,美國禮來、英國阿斯利康和葛蘭素史克等公司都大幅增加了在中國的商業活動,希望將中國研發的產品帶到西方市場。
為面對中國在醫藥和生物科技領域的快速崛起,美國也開始採取圍堵老招。
美國眾議院已通過生物安全法案,旨在促進美國的生物製藥產業,限制與中國機構的合作。
■大陸在「新能源」領域已領先全球
據觀察者網3/3日報導,「在未來的綠色科技領域,中國已超越世界上所有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是如何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全球領先的?」
例如,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安裝方面,中國如今已超越其他國家。
而對於爭奪「綠色能源」領域未來技術主導權的競賽,中國幾乎在所有關鍵方面都領先於美國,從電動汽車到太陽能電池板無不如此。
加上,在美國總統川普重新執政後,專注於提高化石燃料產量並削減清潔能源項目的資金,中美這一差距可能會持續拉大。
《華盛頓郵報》還認為,中國如何管理這種對未來能源的全新影響力,將對全球政治、貿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產生深遠影響。鑒於川普對氣候變化的懷疑態度,中方可能認為這是一個鞏固其領先地位的機會,並有望實現一個重要目標——在先進技術方面超越美國和歐洲國家。
以全球發展最最快速的清潔能源——太陽能為例。2017年,中國在太陽能領域超越歐盟,成為全球領導者,當時中國安裝的太陽能面板總量約為130吉瓦,而美國直到2023年才達到這一數量,在此期間,中國又新增約200吉瓦的太陽能面板。
風能領域同樣如此——2019年,中國在風能領域僅略微領先於歐盟;但到2023年,中國的風力發電廠已能夠產生450吉瓦的電力,是歐盟的兩倍。如果這些風力發電機滿負荷運轉,其發電能力將相當於印度所有能源的總發電能力。
另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則出現在電動汽車領域。2020年,中國售出的電池動力和混合動力汽車略高於100萬輛,約佔汽車銷量的5%。而2024年,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售出的汽車中有40%為電動汽車。
在大多數綠色技術和零部件方面,中國的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從2021年到2023年,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長。
更令人驚嘆的是,在綠色革命所需原材料的供應鏈中,中國也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是鈷、鎳和石墨等大多數加工關鍵礦產的最大生產國,這些礦產對製造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至關重要。原本,中國在這些礦產儲量本就已經相當可觀,如今又在化學提煉方面也投入巨大,同樣佔據著優勢。
2024年,中國精煉了全球四分之三的鈷和91%的石墨。此外,中國還生產了全球92%的所有加工稀土元素,這些難以提取的金屬在高科技製造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中國的新能源行業之領頭羊,諸如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風力發電機製造商金風科技和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隆基等,在國際市場上皆居領導者地位。
另據芬蘭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數據,2024年綠色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創下了歷史新高。可以說,可再生能源是當下中國經濟的亮點之一。
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分析,2023年,綠色技術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遠超過歐盟、美國和印度。IEA指出,2024年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製造業方面的投資接近6800億美元,這幾乎與美國和歐盟的總和相當,也突顯了投資這一領域的重要性。
IEA指出,強大的國家支持力度、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巨大的供應商網絡相結合,使得在中國建廠的成本遠低於在美國、歐洲甚至印度。
此也意味著,在太陽能、風能或電池領域每投入一美元所獲得的電力也更多。
其中,差異最大的是在太陽能領域,中國的成本低於每千瓦200美元,而美國則接近每千瓦450美元。
《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規模上,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現在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頻率遠高於美國的同行,他們的研究成果使中國企業能夠不斷升級,從而在未來保持競爭優勢。
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安德斯·霍夫(Anders Hove)表示:「認為中國只是通過補貼、竊取知識產權和低成本勞動力在清潔能源領域獲得優勢的這種論調,是嚴重低估了中國當今的科技實力。」
而所有的這一切,意味著中國正在贏得「海外市場」。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的出口量幾乎翻了三倍。
IEA估計,到2035年,中國的清潔技術出口價值將超過3400億美元,這大約相當於2024年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石油出口收入的總和。
也許,歐美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關稅戰」略微減緩了這一增長勢頭,但中國企業正在迅速調整策略,轉而重點關注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
2024年,中國向「全球南方國家」出口的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太陽能和風能產品激增,佔總出口量的47%,創下新高。
■大陸「海洋經濟」總量,首破10兆元人民幣
大陸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4年大陸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兆5438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5.9%,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其中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7%、8.7%;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稱,2024年,大陸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海洋船舶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370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以修正總噸計的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訂單量國際市場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持續回暖,國際市占率連續7年保持全球首位,全年實現增加值超過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9.1%。
大陸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畫與經濟司司長古嫵稱,2024年海洋製造業增加值3.18兆元,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三成,「壓艙石」作用持續顯現。
此外,海洋服務業對海洋經濟帶動作用顯著。2024年,海洋服務業增加值6兆2849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為59.6%,拉動海洋經濟增長3.6個百分點,高出去年0.1個百分點。
海洋旅遊市場持續升溫,郵輪旅遊熱度高漲,海洋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兆6135億元,比上年增長9.2%。
至於2024年海洋能源供給持續增長,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7%、8.7%,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大陸原油總增量的近八成,繼續成為大陸能源增儲上產的主陣地。海上風電逐步進入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新階段,全年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近30%。
而隨著海上養殖生產集群加快形成,智慧漁業蓬勃發展,全年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4880億元,比去年增長4.0%,2024年海水資源利用規模不斷增加,全國海水淡化產量超4億噸,工業冷卻海水用量超1800億噸。
古嫵指出,全大陸新增審批用海用島專案4123個、面積26.3萬公頃、項目涉及投資額1.07兆元,有效保障國家重大建設專案、油氣、風電、漁業生產等用海用島需求。
七、跋尾—中國大陸的工程師總數是美國的9倍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 2024年生成式AI專利大陸新增量全球第一
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2024年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專利檢索方法,在專利數據庫檢索後發現,2024年全球新增4.5萬條生成式AI專利資訊,與過去10年總和相當。
其中,產生自中國大陸數量達到 2.7 萬條,占比 61.5%,位列第一,美國則以 7592 條位列第二、歐洲第三。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透過分析GenAI專利數據顯示,2024年GenAI專利數大增。儘管GenAI只是AI分支之一,專利占比也不高——截至 2024年底,全球AI專利總量接近260萬件,GenAI則是9萬多件,占比僅為 3.6%,但GenAI因能透過學習已有數據創造出新內容,包括文字、圖像、音樂等,已然成為AI界顯學。
另外,整個2024年,GenAI專利數量最多的20家公司中,有11家來自中國,包括了騰訊、百度、中國移動,美國則有7家,歐洲僅有西門子1家公司。
來自中美的商業巨頭都在發力生成式 AI,這就能理解馬克洪為什麼會擔憂歐洲只能扮演AI的消費者角色。
除商業機構,過去一年GenAI專利新增最多的學術機構,也都來自中國。2024年,中國科學院以492件新增GenAI專利數位列第一,浙江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緊隨其後。
■BusinessKorea:中國在多個半導體技術領域,已超越南韓
據韓媒BusinessKorea的報導,南韓過去在半導體記憶體技術領域保持著無與倫比的地位,但現在正逐漸失去優勢,被中國超越。
南韓科學技術評估與規劃研究院 (KISTEP) 2/23日發表「三大突破性領域技術水準深度分析」簡報顯示,一項針對 39位國內半導體專家的調查顯示,在2022年的技術水準評估中,中國在除先進封裝之外的所有半導體技術領域,於基本能力方面都超越了南韓。
當以領先技術國家為 100%作為基準時,傳統上擅長高密度和電阻式記憶體技術的南韓在基本能力方面的得分為 90.9%,排名第三,落後於中國的 94.1%。
在 2022年的調查中,南韓以 95%的得分尚領先於中國的 90%,排名第二,但在短短兩年內出現逆轉。
此外,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基本能力方面都優於南韓,包括:
高效能和低功耗人工智慧(AI)半導體:南韓得分 84.1%,中國得分 88.3%。
功率半導體:南韓得分 67.5%,中國得分 79.8%。
下一代高效能感測技術:南韓得分 81.3%,中國得分 83.9%。
先進半導體封裝技術:南韓和中國並列,得分均為 74.2%。
另一項評估半導體產業技術生命周期的綜合調查也發現,南韓僅在製程和量產方面領先,而中國在基礎和核心技術以及設計方面佔有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南韓在這些領域的技術水準在所有比較國家中排名最低,使其成為半導體生命周期中最薄弱的環節。
KISTEP 研究員 Jeong Eui-jin表示:「自 2014 年以來,中國已將半導體指定為國家戰略產業,並採取積極的政策和大規模投資,以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特別是,中國半導體公司正在利用傳統記憶體技術,與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很小,透過基於數量的策略積極擴大市場佔有率。
相比之下,南韓不僅在政府研發投資方面落後,而且私營部門的研發支出佔銷售額的比例也相對較低,使得向系統半導體產業的轉型步履蹣跚。鑒於川普政府可能再次上台、日本和中國的崛起,以及南南韓內研發投資不足,南韓半導體市場的前景並不樂觀。」
■《金融時報》:華為先進AI晶片製造良率提高到近40%,達關鍵性突破!
儘管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削弱中國開發敏感技術的能力,但據《金融時報》(FT)2/25日報導,華為生產的先進AI晶片昇騰910C(Ascend 910C)的良率,已從一年前的 20%提高到接近 40%,是支持中國先進晶片自主的關鍵性突破。
這意味著,華為昇騰晶片生產線首度獲利。而華為的目標是把良率再提高到 60%,達到業界同級晶片的標準。
受到美國管制,目前中國無法向荷蘭半導體設備巨擘艾司摩爾(ASML)採購 EUV 設備。華為委託中芯國際以所謂的「N+2」製程代工生產昇騰晶片,這種製程不需要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也能生產先進晶片。
《金融時報》指出,華為的挑戰在於說服更多中國客戶放棄輝達晶片。因輝達 Cuda軟體比華為更好用,且處理數據的速度更快。
但是,北京亦敦促本土科技公司多採購華為AI晶片,捨棄輝達(Nvidia)晶片。
■美國對中「晶片戰爭」,可能出現大挫敗!
6年來,美國全力防止大陸取得高科技晶片和設備,但似乎成效不彰。甚至,美國的干預似乎正在產生反作用力。
根據新興技術觀察站(ETO)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回顧2018年至2023年期間,全球共發表47.5萬篇跟晶片設計和製造有關的論文。其中,34%的作品由大陸機構製作,美國和歐洲僅為15%、18%。亦即,大陸對下一代晶片製造技術的研究,是美國的兩倍多,顯示大陸正全力研究下一代晶片技術,大陸可能在新興晶片技術領域超越美國。
值得關注的是,大陸的晶片研究報告內容和品質並不低,觀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前10%論文,大陸貢獻比例高達50%,而美國與歐洲則為22%和17%。
喬治城大學ETO首席分析師 Zachary Arnold分析,雖然這份研究結果並不代表大陸目前在該領域已居領先,但在不久的將來,大陸在新興晶片技術領域卻可能超越美國。
■大陸「人形機器人」技術突破:從「機器替換人」到「人機共生」
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突破性進展,本質上是人工智慧底層技術與硬體系統的深度融合。
在「類腦控制」領域,大陸企業透過仿生神經網路架構,發展出支援動態環境自適應的決策系統。例如,優必選最新推出的「Walker S」教育機器人,搭載自研的 AI 晶片,可在 0.3秒內完成複雜動作規劃,接近人類反應速度。這種技術突破不僅降低能耗,更讓機器人能夠透過視覺辨識實現非結構化場景下的避障與互動。
在「多模態感知」技術則是另一個大核心戰場。
華為聯合深圳前海實驗室研發的「靈犀」多模態互動系統,整合了毫米波雷達、立體視覺與壓力感測模組,讓機器人精準辨識手勢、語音指令及細微觸碰。
這項技術在普渡科技的消毒機器人中已落地使用-其配備的複合感測器可穿透玻璃偵測室內污染源,消毒效率提升 40%。
在「動力與能源」管理同樣取得關鍵進展。
大疆創新在農業機器人領域突破性採用分散式馬達驅動技術,結合高密度鋰電池組,使機器人在複雜地形的續航力突破 8小時。
同時,本地科學研究機構正攻關「液態金屬電池」技術,目標將儲能密度提升至傳統鋰電的 2倍,為人形機器人提供更持久的行動力。
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硬體迭代—軟體賦能—生態建構」的發展周期。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滲透率不到 1%,大陸憑藉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和龐大的應用市場,預計未來十年將佔據全球 30% 以上市場。
■中國大陸「全球軟實力指數」居第二!
日前,《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在英國倫敦發佈,中國的軟實力排名從2024年的第三、上升至第二。
該報告是由英國「品牌金融」諮詢公司發佈,該公司通過對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17萬餘名受訪者的調查,評估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的全球形象,是全球對國家品牌認知度最全面的調查之一。
《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重點評估了商業與貿易、教育與科學等8大軟實力支柱,涵蓋數十個不同指標。而中國在8大軟實力支柱中的6項,以及三分之二的具體指標上均實現顯著增長。其中:
在「商業與貿易」方面,中國排在全球第四。
其中,「易於經商和合作」指標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因中國已經實現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全面「清零」,推出一系列舉措提升外國人來華在華便利度,日前又提出了「穩外資20條」,開放的中國吸引著眾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深耕中國。
另外,中國還在「未來增長潛力」指標上連續多年排名第一,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尤其,中國仍是全球GDP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可以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是廣泛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享譽全球的產品與品牌」這一指標上升至第五。
報告指出,過去17年間,中國在全球500強品牌的數量從13個增至68個,品牌總價值增長23倍多。而且,中國品牌在5G技術、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等高新領域表現亮眼。如今,中國品牌的全球認可度不斷提升,「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正在發生。
在「教育與科學」方面,報告將中國排在全球第三位。
DeepSeek橫空出世、人形機器人驚艷登場,中國在創新方面不斷創新突破背後,是研究經費堅實投入,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3.6兆元人民幣,比2023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資未來。
在「媒體與傳播」方面,中國也攀升至第七位。
中國媒體憑借強大的國際傳播網絡,講好中國故事,迅速響應國際熱點。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海外傳播再創紀錄。總台通過82種語言對外傳播平台向全球直播和報道蛇年春晚,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蛇年春晚全球閱讀量達17.38億次,視頻觀看量5.87億次。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刊文稱,春晚成為瞭解中國走向的重要窗口。
與此同時,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登上世界舞台。
中國首款3A遊戲《黑神話:悟空》獲全球遊戲大獎,受到全球遊戲愛好者熱捧;《哪吒之魔童鬧海》闖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六。越來越多中國文化精品打出「國際範」,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世界範圍內廣受關注,與西方敘事美學爭奇鬥艷,曾經令人不可思議的想法,正變成一代人的日常。
另外,在「文化與遺產」方面,中國也上升至第七位。
2024年,北京中軸線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豐厚的文化家底,是自信之源,也是金字招牌。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中國在「被認為是很棒的旅遊目的地」和「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兩個指標上,排名顯著上升,分別上升了8位和7位。
隨著中國擴大免簽範圍、不斷優化過境免簽政策,越來越多海外遊客將中國作為旅遊目的地。2024年,大陸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外國人6488.2萬人次,同比上升82.9%。在旅途中,外國遊客認識真實的中國,也把自己在中國的見聞發佈到社交媒體,成為走心的中國形象宣傳片。
細細拆解各項指標就會發現,軟實力排名第二的背後,是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持續發力。正如「品牌金融」諮詢公司總裁大衛‧海格所說:「中國對軟實力的投資正在顯現成效,2025年中國軟實力排名首次超過英國,反映出中國在不斷加強經濟吸引力、展示自身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成果。」
留言列表(1条)
Hello this is kind of of off topic but I was wanting to know if blogs use WYSIWYG editors or if you have to manually code with HTML. I’m starting a blog soon but have no coding know-how so I wanted to get guidance from someone with experience. Any help would be enormously appreciated!